"

最近《哪吒之魔童降世》動畫電影點映,口碑爆了。

劇本脫離了“假大空”,觀眾再一次看到了希望。

國漫,似乎又更成熟了一些。

那麼這次,國漫崛起了嗎?

"

最近《哪吒之魔童降世》動畫電影點映,口碑爆了。

劇本脫離了“假大空”,觀眾再一次看到了希望。

國漫,似乎又更成熟了一些。

那麼這次,國漫崛起了嗎?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近幾年國漫逐漸出圈,“大”系列出現在銀幕上,給了國漫破圈的契機

2015年《大聖歸來》上映時,一陣大聖風席捲,十億票房嚇壞了製作團隊。

有媒體甚至評論,它給揹負了多年罵名的中國動畫照進了一線久違的曙光。自那以後,每年都讓人有些期待。

"

最近《哪吒之魔童降世》動畫電影點映,口碑爆了。

劇本脫離了“假大空”,觀眾再一次看到了希望。

國漫,似乎又更成熟了一些。

那麼這次,國漫崛起了嗎?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近幾年國漫逐漸出圈,“大”系列出現在銀幕上,給了國漫破圈的契機

2015年《大聖歸來》上映時,一陣大聖風席捲,十億票房嚇壞了製作團隊。

有媒體甚至評論,它給揹負了多年罵名的中國動畫照進了一線久違的曙光。自那以後,每年都讓人有些期待。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大聖歸來》拾起了中國古代小說的經典人物,評分8.3還算讓人欣慰。

2016年《大魚海棠》讓觀眾抱著滿腔情懷走進影院。可是,劇本垮了。畫面再美出了影院也只給到6.6分。

2017年“13禁”的《大護法》,用告別低幼的“暴力美學”,打破國漫的病態發展,拿到了7.8分。

"

最近《哪吒之魔童降世》動畫電影點映,口碑爆了。

劇本脫離了“假大空”,觀眾再一次看到了希望。

國漫,似乎又更成熟了一些。

那麼這次,國漫崛起了嗎?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近幾年國漫逐漸出圈,“大”系列出現在銀幕上,給了國漫破圈的契機

2015年《大聖歸來》上映時,一陣大聖風席捲,十億票房嚇壞了製作團隊。

有媒體甚至評論,它給揹負了多年罵名的中國動畫照進了一線久違的曙光。自那以後,每年都讓人有些期待。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大聖歸來》拾起了中國古代小說的經典人物,評分8.3還算讓人欣慰。

2016年《大魚海棠》讓觀眾抱著滿腔情懷走進影院。可是,劇本垮了。畫面再美出了影院也只給到6.6分。

2017年“13禁”的《大護法》,用告別低幼的“暴力美學”,打破國漫的病態發展,拿到了7.8分。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後來,接二連三的《風語咒》、《昨日青空》、《我是江小白》、《白蛇緣起》等等。有叫好不叫座的,有口碑參差不齊的。

對比日本動畫所帶了的熱度,中國動畫市場的覺醒彷彿遠遠不夠。

其實,細數中國動畫發展,歷程還真是坎坷。

當年中國動畫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內容和藝術性都遠高於同一時期的日本和美國。日本有宮崎駿、新海誠、鳥山明等那些放出圖片就知道畫者的作品,其實中國動畫也有那樣的人物和作品存在。

萬氏兄弟、馬克宣、盛特偉等等,都是中國動畫的開山大師。

萬氏兄弟自幼喜愛繪畫,1925年繪製成功中國第一部動畫片《舒振東華文打字機》(廣告片)。1941年,完成了中國第一部長動畫片《鐵扇公主》,極富民族特色。

"

最近《哪吒之魔童降世》動畫電影點映,口碑爆了。

劇本脫離了“假大空”,觀眾再一次看到了希望。

國漫,似乎又更成熟了一些。

那麼這次,國漫崛起了嗎?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近幾年國漫逐漸出圈,“大”系列出現在銀幕上,給了國漫破圈的契機

2015年《大聖歸來》上映時,一陣大聖風席捲,十億票房嚇壞了製作團隊。

有媒體甚至評論,它給揹負了多年罵名的中國動畫照進了一線久違的曙光。自那以後,每年都讓人有些期待。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大聖歸來》拾起了中國古代小說的經典人物,評分8.3還算讓人欣慰。

2016年《大魚海棠》讓觀眾抱著滿腔情懷走進影院。可是,劇本垮了。畫面再美出了影院也只給到6.6分。

2017年“13禁”的《大護法》,用告別低幼的“暴力美學”,打破國漫的病態發展,拿到了7.8分。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後來,接二連三的《風語咒》、《昨日青空》、《我是江小白》、《白蛇緣起》等等。有叫好不叫座的,有口碑參差不齊的。

對比日本動畫所帶了的熱度,中國動畫市場的覺醒彷彿遠遠不夠。

其實,細數中國動畫發展,歷程還真是坎坷。

當年中國動畫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內容和藝術性都遠高於同一時期的日本和美國。日本有宮崎駿、新海誠、鳥山明等那些放出圖片就知道畫者的作品,其實中國動畫也有那樣的人物和作品存在。

萬氏兄弟、馬克宣、盛特偉等等,都是中國動畫的開山大師。

萬氏兄弟自幼喜愛繪畫,1925年繪製成功中國第一部動畫片《舒振東華文打字機》(廣告片)。1941年,完成了中國第一部長動畫片《鐵扇公主》,極富民族特色。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鐵扇公主》(1941年)

建國初期,可以說是國產動畫的蓬勃發展期。每年十多部的高產,還都是非常有藝術價值的作品。

1961~1964年製作的《大鬧天宮》,從人物、動作、畫面、聲效等達到了當時世界的最高水平。

1960年,完成了第一部水墨畫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那是美影廠輝煌時期真正意義上的水墨動畫作品。也成就了中古動畫風格的代表之一。

"

最近《哪吒之魔童降世》動畫電影點映,口碑爆了。

劇本脫離了“假大空”,觀眾再一次看到了希望。

國漫,似乎又更成熟了一些。

那麼這次,國漫崛起了嗎?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近幾年國漫逐漸出圈,“大”系列出現在銀幕上,給了國漫破圈的契機

2015年《大聖歸來》上映時,一陣大聖風席捲,十億票房嚇壞了製作團隊。

有媒體甚至評論,它給揹負了多年罵名的中國動畫照進了一線久違的曙光。自那以後,每年都讓人有些期待。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大聖歸來》拾起了中國古代小說的經典人物,評分8.3還算讓人欣慰。

2016年《大魚海棠》讓觀眾抱著滿腔情懷走進影院。可是,劇本垮了。畫面再美出了影院也只給到6.6分。

2017年“13禁”的《大護法》,用告別低幼的“暴力美學”,打破國漫的病態發展,拿到了7.8分。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後來,接二連三的《風語咒》、《昨日青空》、《我是江小白》、《白蛇緣起》等等。有叫好不叫座的,有口碑參差不齊的。

對比日本動畫所帶了的熱度,中國動畫市場的覺醒彷彿遠遠不夠。

其實,細數中國動畫發展,歷程還真是坎坷。

當年中國動畫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內容和藝術性都遠高於同一時期的日本和美國。日本有宮崎駿、新海誠、鳥山明等那些放出圖片就知道畫者的作品,其實中國動畫也有那樣的人物和作品存在。

萬氏兄弟、馬克宣、盛特偉等等,都是中國動畫的開山大師。

萬氏兄弟自幼喜愛繪畫,1925年繪製成功中國第一部動畫片《舒振東華文打字機》(廣告片)。1941年,完成了中國第一部長動畫片《鐵扇公主》,極富民族特色。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鐵扇公主》(1941年)

建國初期,可以說是國產動畫的蓬勃發展期。每年十多部的高產,還都是非常有藝術價值的作品。

1961~1964年製作的《大鬧天宮》,從人物、動作、畫面、聲效等達到了當時世界的最高水平。

1960年,完成了第一部水墨畫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那是美影廠輝煌時期真正意義上的水墨動畫作品。也成就了中古動畫風格的代表之一。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小蝌蚪找媽媽》(1960年)

但在之後的二三十年裡,總共生產的水墨動畫片加起來沒有達到一個八十分鐘的電影長度。

好在1978年到1989年的十年間,復生的國產動畫作品繁多,製作了約219部動畫片。

例如《哪吒鬧海》、《金猴降妖》、《天書奇譚》等我們熟知的作品都是從這個時段製作完成,而且電視動畫片也在這個時候有了《葫蘆兄弟》、《黑貓警長》、《阿凡提的故事》等等。

"

最近《哪吒之魔童降世》動畫電影點映,口碑爆了。

劇本脫離了“假大空”,觀眾再一次看到了希望。

國漫,似乎又更成熟了一些。

那麼這次,國漫崛起了嗎?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近幾年國漫逐漸出圈,“大”系列出現在銀幕上,給了國漫破圈的契機

2015年《大聖歸來》上映時,一陣大聖風席捲,十億票房嚇壞了製作團隊。

有媒體甚至評論,它給揹負了多年罵名的中國動畫照進了一線久違的曙光。自那以後,每年都讓人有些期待。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大聖歸來》拾起了中國古代小說的經典人物,評分8.3還算讓人欣慰。

2016年《大魚海棠》讓觀眾抱著滿腔情懷走進影院。可是,劇本垮了。畫面再美出了影院也只給到6.6分。

2017年“13禁”的《大護法》,用告別低幼的“暴力美學”,打破國漫的病態發展,拿到了7.8分。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後來,接二連三的《風語咒》、《昨日青空》、《我是江小白》、《白蛇緣起》等等。有叫好不叫座的,有口碑參差不齊的。

對比日本動畫所帶了的熱度,中國動畫市場的覺醒彷彿遠遠不夠。

其實,細數中國動畫發展,歷程還真是坎坷。

當年中國動畫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內容和藝術性都遠高於同一時期的日本和美國。日本有宮崎駿、新海誠、鳥山明等那些放出圖片就知道畫者的作品,其實中國動畫也有那樣的人物和作品存在。

萬氏兄弟、馬克宣、盛特偉等等,都是中國動畫的開山大師。

萬氏兄弟自幼喜愛繪畫,1925年繪製成功中國第一部動畫片《舒振東華文打字機》(廣告片)。1941年,完成了中國第一部長動畫片《鐵扇公主》,極富民族特色。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鐵扇公主》(1941年)

建國初期,可以說是國產動畫的蓬勃發展期。每年十多部的高產,還都是非常有藝術價值的作品。

1961~1964年製作的《大鬧天宮》,從人物、動作、畫面、聲效等達到了當時世界的最高水平。

1960年,完成了第一部水墨畫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那是美影廠輝煌時期真正意義上的水墨動畫作品。也成就了中古動畫風格的代表之一。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小蝌蚪找媽媽》(1960年)

但在之後的二三十年裡,總共生產的水墨動畫片加起來沒有達到一個八十分鐘的電影長度。

好在1978年到1989年的十年間,復生的國產動畫作品繁多,製作了約219部動畫片。

例如《哪吒鬧海》、《金猴降妖》、《天書奇譚》等我們熟知的作品都是從這個時段製作完成,而且電視動畫片也在這個時候有了《葫蘆兄弟》、《黑貓警長》、《阿凡提的故事》等等。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黑貓警長》(1984年)

不過,輝煌期很快就過去了。

90年代,各大動畫製作廠家開始與國際動畫業展開交流與合作。

隨著中國動畫的發展,那些具有中國特色的動畫風格沒有延續下來,創新方面也落後於日本和美國。

漸漸地,“不會講故事”、“粗製濫造”、“低幼”等成了中國動畫為人詬病之處。

要說沒落,國漫至今也算沉寂了二十年。

放在前兩年,國漫不出圈的阻礙大概是觀眾的偏見和不瞭解。

那時候人們總以為動畫是給小孩兒看的。觀眾對動畫的理解是在《喜羊羊》那個階段,彷彿中國的動漫永遠停留在5—12歲兒童水平。

粗製濫造,不考慮質只考慮量。07、08那幾年的動畫電視片項目書裡都是80集以上的。

最重要的是畫風模仿美日。

"

最近《哪吒之魔童降世》動畫電影點映,口碑爆了。

劇本脫離了“假大空”,觀眾再一次看到了希望。

國漫,似乎又更成熟了一些。

那麼這次,國漫崛起了嗎?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近幾年國漫逐漸出圈,“大”系列出現在銀幕上,給了國漫破圈的契機

2015年《大聖歸來》上映時,一陣大聖風席捲,十億票房嚇壞了製作團隊。

有媒體甚至評論,它給揹負了多年罵名的中國動畫照進了一線久違的曙光。自那以後,每年都讓人有些期待。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大聖歸來》拾起了中國古代小說的經典人物,評分8.3還算讓人欣慰。

2016年《大魚海棠》讓觀眾抱著滿腔情懷走進影院。可是,劇本垮了。畫面再美出了影院也只給到6.6分。

2017年“13禁”的《大護法》,用告別低幼的“暴力美學”,打破國漫的病態發展,拿到了7.8分。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後來,接二連三的《風語咒》、《昨日青空》、《我是江小白》、《白蛇緣起》等等。有叫好不叫座的,有口碑參差不齊的。

對比日本動畫所帶了的熱度,中國動畫市場的覺醒彷彿遠遠不夠。

其實,細數中國動畫發展,歷程還真是坎坷。

當年中國動畫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內容和藝術性都遠高於同一時期的日本和美國。日本有宮崎駿、新海誠、鳥山明等那些放出圖片就知道畫者的作品,其實中國動畫也有那樣的人物和作品存在。

萬氏兄弟、馬克宣、盛特偉等等,都是中國動畫的開山大師。

萬氏兄弟自幼喜愛繪畫,1925年繪製成功中國第一部動畫片《舒振東華文打字機》(廣告片)。1941年,完成了中國第一部長動畫片《鐵扇公主》,極富民族特色。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鐵扇公主》(1941年)

建國初期,可以說是國產動畫的蓬勃發展期。每年十多部的高產,還都是非常有藝術價值的作品。

1961~1964年製作的《大鬧天宮》,從人物、動作、畫面、聲效等達到了當時世界的最高水平。

1960年,完成了第一部水墨畫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那是美影廠輝煌時期真正意義上的水墨動畫作品。也成就了中古動畫風格的代表之一。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小蝌蚪找媽媽》(1960年)

但在之後的二三十年裡,總共生產的水墨動畫片加起來沒有達到一個八十分鐘的電影長度。

好在1978年到1989年的十年間,復生的國產動畫作品繁多,製作了約219部動畫片。

例如《哪吒鬧海》、《金猴降妖》、《天書奇譚》等我們熟知的作品都是從這個時段製作完成,而且電視動畫片也在這個時候有了《葫蘆兄弟》、《黑貓警長》、《阿凡提的故事》等等。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黑貓警長》(1984年)

不過,輝煌期很快就過去了。

90年代,各大動畫製作廠家開始與國際動畫業展開交流與合作。

隨著中國動畫的發展,那些具有中國特色的動畫風格沒有延續下來,創新方面也落後於日本和美國。

漸漸地,“不會講故事”、“粗製濫造”、“低幼”等成了中國動畫為人詬病之處。

要說沒落,國漫至今也算沉寂了二十年。

放在前兩年,國漫不出圈的阻礙大概是觀眾的偏見和不瞭解。

那時候人們總以為動畫是給小孩兒看的。觀眾對動畫的理解是在《喜羊羊》那個階段,彷彿中國的動漫永遠停留在5—12歲兒童水平。

粗製濫造,不考慮質只考慮量。07、08那幾年的動畫電視片項目書裡都是80集以上的。

最重要的是畫風模仿美日。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從無可救藥全盤照抄(《高鐵俠》模仿《鐵膽火車俠》);到生搬硬湊部分複製(《象棋王》模仿《棋魂》);再到核心搬運(《太空歷險記》模仿《超時空要塞》)。

這一路走來著實艱辛,也不知道自己的風格是什麼了。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幾年觀眾已經從刻板印象走出來,開始理解和關注。這兩年的國漫已經大膽的放棄低齡,受眾直接放到了成年觀眾。

"

最近《哪吒之魔童降世》動畫電影點映,口碑爆了。

劇本脫離了“假大空”,觀眾再一次看到了希望。

國漫,似乎又更成熟了一些。

那麼這次,國漫崛起了嗎?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近幾年國漫逐漸出圈,“大”系列出現在銀幕上,給了國漫破圈的契機

2015年《大聖歸來》上映時,一陣大聖風席捲,十億票房嚇壞了製作團隊。

有媒體甚至評論,它給揹負了多年罵名的中國動畫照進了一線久違的曙光。自那以後,每年都讓人有些期待。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大聖歸來》拾起了中國古代小說的經典人物,評分8.3還算讓人欣慰。

2016年《大魚海棠》讓觀眾抱著滿腔情懷走進影院。可是,劇本垮了。畫面再美出了影院也只給到6.6分。

2017年“13禁”的《大護法》,用告別低幼的“暴力美學”,打破國漫的病態發展,拿到了7.8分。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後來,接二連三的《風語咒》、《昨日青空》、《我是江小白》、《白蛇緣起》等等。有叫好不叫座的,有口碑參差不齊的。

對比日本動畫所帶了的熱度,中國動畫市場的覺醒彷彿遠遠不夠。

其實,細數中國動畫發展,歷程還真是坎坷。

當年中國動畫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內容和藝術性都遠高於同一時期的日本和美國。日本有宮崎駿、新海誠、鳥山明等那些放出圖片就知道畫者的作品,其實中國動畫也有那樣的人物和作品存在。

萬氏兄弟、馬克宣、盛特偉等等,都是中國動畫的開山大師。

萬氏兄弟自幼喜愛繪畫,1925年繪製成功中國第一部動畫片《舒振東華文打字機》(廣告片)。1941年,完成了中國第一部長動畫片《鐵扇公主》,極富民族特色。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鐵扇公主》(1941年)

建國初期,可以說是國產動畫的蓬勃發展期。每年十多部的高產,還都是非常有藝術價值的作品。

1961~1964年製作的《大鬧天宮》,從人物、動作、畫面、聲效等達到了當時世界的最高水平。

1960年,完成了第一部水墨畫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那是美影廠輝煌時期真正意義上的水墨動畫作品。也成就了中古動畫風格的代表之一。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小蝌蚪找媽媽》(1960年)

但在之後的二三十年裡,總共生產的水墨動畫片加起來沒有達到一個八十分鐘的電影長度。

好在1978年到1989年的十年間,復生的國產動畫作品繁多,製作了約219部動畫片。

例如《哪吒鬧海》、《金猴降妖》、《天書奇譚》等我們熟知的作品都是從這個時段製作完成,而且電視動畫片也在這個時候有了《葫蘆兄弟》、《黑貓警長》、《阿凡提的故事》等等。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黑貓警長》(1984年)

不過,輝煌期很快就過去了。

90年代,各大動畫製作廠家開始與國際動畫業展開交流與合作。

隨著中國動畫的發展,那些具有中國特色的動畫風格沒有延續下來,創新方面也落後於日本和美國。

漸漸地,“不會講故事”、“粗製濫造”、“低幼”等成了中國動畫為人詬病之處。

要說沒落,國漫至今也算沉寂了二十年。

放在前兩年,國漫不出圈的阻礙大概是觀眾的偏見和不瞭解。

那時候人們總以為動畫是給小孩兒看的。觀眾對動畫的理解是在《喜羊羊》那個階段,彷彿中國的動漫永遠停留在5—12歲兒童水平。

粗製濫造,不考慮質只考慮量。07、08那幾年的動畫電視片項目書裡都是80集以上的。

最重要的是畫風模仿美日。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從無可救藥全盤照抄(《高鐵俠》模仿《鐵膽火車俠》);到生搬硬湊部分複製(《象棋王》模仿《棋魂》);再到核心搬運(《太空歷險記》模仿《超時空要塞》)。

這一路走來著實艱辛,也不知道自己的風格是什麼了。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幾年觀眾已經從刻板印象走出來,開始理解和關注。這兩年的國漫已經大膽的放棄低齡,受眾直接放到了成年觀眾。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一人之下》第二季

比如《秦時明月》、《一人之下》、《畫江湖》、《狐妖小紅娘》等等,有製作有衍生,口碑還很好。如果仔細舉例,感覺我根本盤點不過來。

可現在被重視了,卻總感覺,還差那麼一口氣。

國漫的發展現狀是什麼?

一直在“哭窮”。

即便有“補貼政策”,卻依然有優質國漫處於金錢緊張,沒辦法繼續創作。

大概十來年前,基於國家和地方的大力扶持,中國動漫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好聽點是春筍,不好聽點可能是畸形產物。

關鍵點就是"補貼政策"。

大多數人在想,國家給你們那麼多錢讓大力做,如今的國漫還在哭窮?還給我動不動就眾籌起來?

"

最近《哪吒之魔童降世》動畫電影點映,口碑爆了。

劇本脫離了“假大空”,觀眾再一次看到了希望。

國漫,似乎又更成熟了一些。

那麼這次,國漫崛起了嗎?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近幾年國漫逐漸出圈,“大”系列出現在銀幕上,給了國漫破圈的契機

2015年《大聖歸來》上映時,一陣大聖風席捲,十億票房嚇壞了製作團隊。

有媒體甚至評論,它給揹負了多年罵名的中國動畫照進了一線久違的曙光。自那以後,每年都讓人有些期待。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大聖歸來》拾起了中國古代小說的經典人物,評分8.3還算讓人欣慰。

2016年《大魚海棠》讓觀眾抱著滿腔情懷走進影院。可是,劇本垮了。畫面再美出了影院也只給到6.6分。

2017年“13禁”的《大護法》,用告別低幼的“暴力美學”,打破國漫的病態發展,拿到了7.8分。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後來,接二連三的《風語咒》、《昨日青空》、《我是江小白》、《白蛇緣起》等等。有叫好不叫座的,有口碑參差不齊的。

對比日本動畫所帶了的熱度,中國動畫市場的覺醒彷彿遠遠不夠。

其實,細數中國動畫發展,歷程還真是坎坷。

當年中國動畫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內容和藝術性都遠高於同一時期的日本和美國。日本有宮崎駿、新海誠、鳥山明等那些放出圖片就知道畫者的作品,其實中國動畫也有那樣的人物和作品存在。

萬氏兄弟、馬克宣、盛特偉等等,都是中國動畫的開山大師。

萬氏兄弟自幼喜愛繪畫,1925年繪製成功中國第一部動畫片《舒振東華文打字機》(廣告片)。1941年,完成了中國第一部長動畫片《鐵扇公主》,極富民族特色。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鐵扇公主》(1941年)

建國初期,可以說是國產動畫的蓬勃發展期。每年十多部的高產,還都是非常有藝術價值的作品。

1961~1964年製作的《大鬧天宮》,從人物、動作、畫面、聲效等達到了當時世界的最高水平。

1960年,完成了第一部水墨畫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那是美影廠輝煌時期真正意義上的水墨動畫作品。也成就了中古動畫風格的代表之一。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小蝌蚪找媽媽》(1960年)

但在之後的二三十年裡,總共生產的水墨動畫片加起來沒有達到一個八十分鐘的電影長度。

好在1978年到1989年的十年間,復生的國產動畫作品繁多,製作了約219部動畫片。

例如《哪吒鬧海》、《金猴降妖》、《天書奇譚》等我們熟知的作品都是從這個時段製作完成,而且電視動畫片也在這個時候有了《葫蘆兄弟》、《黑貓警長》、《阿凡提的故事》等等。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黑貓警長》(1984年)

不過,輝煌期很快就過去了。

90年代,各大動畫製作廠家開始與國際動畫業展開交流與合作。

隨著中國動畫的發展,那些具有中國特色的動畫風格沒有延續下來,創新方面也落後於日本和美國。

漸漸地,“不會講故事”、“粗製濫造”、“低幼”等成了中國動畫為人詬病之處。

要說沒落,國漫至今也算沉寂了二十年。

放在前兩年,國漫不出圈的阻礙大概是觀眾的偏見和不瞭解。

那時候人們總以為動畫是給小孩兒看的。觀眾對動畫的理解是在《喜羊羊》那個階段,彷彿中國的動漫永遠停留在5—12歲兒童水平。

粗製濫造,不考慮質只考慮量。07、08那幾年的動畫電視片項目書裡都是80集以上的。

最重要的是畫風模仿美日。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從無可救藥全盤照抄(《高鐵俠》模仿《鐵膽火車俠》);到生搬硬湊部分複製(《象棋王》模仿《棋魂》);再到核心搬運(《太空歷險記》模仿《超時空要塞》)。

這一路走來著實艱辛,也不知道自己的風格是什麼了。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幾年觀眾已經從刻板印象走出來,開始理解和關注。這兩年的國漫已經大膽的放棄低齡,受眾直接放到了成年觀眾。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一人之下》第二季

比如《秦時明月》、《一人之下》、《畫江湖》、《狐妖小紅娘》等等,有製作有衍生,口碑還很好。如果仔細舉例,感覺我根本盤點不過來。

可現在被重視了,卻總感覺,還差那麼一口氣。

國漫的發展現狀是什麼?

一直在“哭窮”。

即便有“補貼政策”,卻依然有優質國漫處於金錢緊張,沒辦法繼續創作。

大概十來年前,基於國家和地方的大力扶持,中國動漫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好聽點是春筍,不好聽點可能是畸形產物。

關鍵點就是"補貼政策"。

大多數人在想,國家給你們那麼多錢讓大力做,如今的國漫還在哭窮?還給我動不動就眾籌起來?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印象中眾籌過的國漫有很多,比如“大系列”《大聖歸來》、《大魚海棠》、《大護法》、《鎮魂街》、《魁拔》等等。

每次看完末尾的眾籌名單或者眾籌字樣都會一陣心酸,錢哪去了?

我先來跟你講講政策有多豐厚。前幾年看到的時候簡直眼饞,恨不得轉專業學動畫去。

當年,杭州、蘇州、南京、青島等10多個城市都設置了一項專門的"播出獎勵",且各地標準頗為相似:在地級市以上播出的二維動畫獎勵500元/分鐘,三維1000元/分鐘,上限為100萬元。

"

最近《哪吒之魔童降世》動畫電影點映,口碑爆了。

劇本脫離了“假大空”,觀眾再一次看到了希望。

國漫,似乎又更成熟了一些。

那麼這次,國漫崛起了嗎?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近幾年國漫逐漸出圈,“大”系列出現在銀幕上,給了國漫破圈的契機

2015年《大聖歸來》上映時,一陣大聖風席捲,十億票房嚇壞了製作團隊。

有媒體甚至評論,它給揹負了多年罵名的中國動畫照進了一線久違的曙光。自那以後,每年都讓人有些期待。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大聖歸來》拾起了中國古代小說的經典人物,評分8.3還算讓人欣慰。

2016年《大魚海棠》讓觀眾抱著滿腔情懷走進影院。可是,劇本垮了。畫面再美出了影院也只給到6.6分。

2017年“13禁”的《大護法》,用告別低幼的“暴力美學”,打破國漫的病態發展,拿到了7.8分。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後來,接二連三的《風語咒》、《昨日青空》、《我是江小白》、《白蛇緣起》等等。有叫好不叫座的,有口碑參差不齊的。

對比日本動畫所帶了的熱度,中國動畫市場的覺醒彷彿遠遠不夠。

其實,細數中國動畫發展,歷程還真是坎坷。

當年中國動畫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內容和藝術性都遠高於同一時期的日本和美國。日本有宮崎駿、新海誠、鳥山明等那些放出圖片就知道畫者的作品,其實中國動畫也有那樣的人物和作品存在。

萬氏兄弟、馬克宣、盛特偉等等,都是中國動畫的開山大師。

萬氏兄弟自幼喜愛繪畫,1925年繪製成功中國第一部動畫片《舒振東華文打字機》(廣告片)。1941年,完成了中國第一部長動畫片《鐵扇公主》,極富民族特色。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鐵扇公主》(1941年)

建國初期,可以說是國產動畫的蓬勃發展期。每年十多部的高產,還都是非常有藝術價值的作品。

1961~1964年製作的《大鬧天宮》,從人物、動作、畫面、聲效等達到了當時世界的最高水平。

1960年,完成了第一部水墨畫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那是美影廠輝煌時期真正意義上的水墨動畫作品。也成就了中古動畫風格的代表之一。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小蝌蚪找媽媽》(1960年)

但在之後的二三十年裡,總共生產的水墨動畫片加起來沒有達到一個八十分鐘的電影長度。

好在1978年到1989年的十年間,復生的國產動畫作品繁多,製作了約219部動畫片。

例如《哪吒鬧海》、《金猴降妖》、《天書奇譚》等我們熟知的作品都是從這個時段製作完成,而且電視動畫片也在這個時候有了《葫蘆兄弟》、《黑貓警長》、《阿凡提的故事》等等。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黑貓警長》(1984年)

不過,輝煌期很快就過去了。

90年代,各大動畫製作廠家開始與國際動畫業展開交流與合作。

隨著中國動畫的發展,那些具有中國特色的動畫風格沒有延續下來,創新方面也落後於日本和美國。

漸漸地,“不會講故事”、“粗製濫造”、“低幼”等成了中國動畫為人詬病之處。

要說沒落,國漫至今也算沉寂了二十年。

放在前兩年,國漫不出圈的阻礙大概是觀眾的偏見和不瞭解。

那時候人們總以為動畫是給小孩兒看的。觀眾對動畫的理解是在《喜羊羊》那個階段,彷彿中國的動漫永遠停留在5—12歲兒童水平。

粗製濫造,不考慮質只考慮量。07、08那幾年的動畫電視片項目書裡都是80集以上的。

最重要的是畫風模仿美日。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從無可救藥全盤照抄(《高鐵俠》模仿《鐵膽火車俠》);到生搬硬湊部分複製(《象棋王》模仿《棋魂》);再到核心搬運(《太空歷險記》模仿《超時空要塞》)。

這一路走來著實艱辛,也不知道自己的風格是什麼了。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幾年觀眾已經從刻板印象走出來,開始理解和關注。這兩年的國漫已經大膽的放棄低齡,受眾直接放到了成年觀眾。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一人之下》第二季

比如《秦時明月》、《一人之下》、《畫江湖》、《狐妖小紅娘》等等,有製作有衍生,口碑還很好。如果仔細舉例,感覺我根本盤點不過來。

可現在被重視了,卻總感覺,還差那麼一口氣。

國漫的發展現狀是什麼?

一直在“哭窮”。

即便有“補貼政策”,卻依然有優質國漫處於金錢緊張,沒辦法繼續創作。

大概十來年前,基於國家和地方的大力扶持,中國動漫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好聽點是春筍,不好聽點可能是畸形產物。

關鍵點就是"補貼政策"。

大多數人在想,國家給你們那麼多錢讓大力做,如今的國漫還在哭窮?還給我動不動就眾籌起來?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印象中眾籌過的國漫有很多,比如“大系列”《大聖歸來》、《大魚海棠》、《大護法》、《鎮魂街》、《魁拔》等等。

每次看完末尾的眾籌名單或者眾籌字樣都會一陣心酸,錢哪去了?

我先來跟你講講政策有多豐厚。前幾年看到的時候簡直眼饞,恨不得轉專業學動畫去。

當年,杭州、蘇州、南京、青島等10多個城市都設置了一項專門的"播出獎勵",且各地標準頗為相似:在地級市以上播出的二維動畫獎勵500元/分鐘,三維1000元/分鐘,上限為100萬元。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在中央臺播出的,則在此基礎上翻倍,上限為200萬元。眼紅了嗎?

其中,以南京的獎勵最高,其在中央臺播出的,按二維2000元/分鐘、三維3000元/分鐘予以獎勵。按分鐘來算的話,現在網上普通一集就是25分鐘左右,也就是7.5萬。

電視臺成了動畫製作方的“救世主”。這時候,鑽簍子的人就出現了。

據說央視少兒頻道參與購片的工作人員這樣說過,“即使我們的產量已超過動漫大國日本,但電視臺仍然難覓優秀的國產作品”。

2000年的時候,上面規定每個電視臺每天必須播出10分鐘動畫,要求60%的國產。

2005年的時候要求每天黃金時段必須播出。

2006年規定晚上五點到八點不準播境外動畫,每天必須播國產不得少於70%。

2012年“十二五”期間確定了國漫產業發展的主要目標...逐年增加的扶持啊!

然後呢,2010年電視臺播的是下面這個...

成本標價2100萬??就這忽悠人的製作,還發展什麼國漫?

"

最近《哪吒之魔童降世》動畫電影點映,口碑爆了。

劇本脫離了“假大空”,觀眾再一次看到了希望。

國漫,似乎又更成熟了一些。

那麼這次,國漫崛起了嗎?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近幾年國漫逐漸出圈,“大”系列出現在銀幕上,給了國漫破圈的契機

2015年《大聖歸來》上映時,一陣大聖風席捲,十億票房嚇壞了製作團隊。

有媒體甚至評論,它給揹負了多年罵名的中國動畫照進了一線久違的曙光。自那以後,每年都讓人有些期待。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大聖歸來》拾起了中國古代小說的經典人物,評分8.3還算讓人欣慰。

2016年《大魚海棠》讓觀眾抱著滿腔情懷走進影院。可是,劇本垮了。畫面再美出了影院也只給到6.6分。

2017年“13禁”的《大護法》,用告別低幼的“暴力美學”,打破國漫的病態發展,拿到了7.8分。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後來,接二連三的《風語咒》、《昨日青空》、《我是江小白》、《白蛇緣起》等等。有叫好不叫座的,有口碑參差不齊的。

對比日本動畫所帶了的熱度,中國動畫市場的覺醒彷彿遠遠不夠。

其實,細數中國動畫發展,歷程還真是坎坷。

當年中國動畫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內容和藝術性都遠高於同一時期的日本和美國。日本有宮崎駿、新海誠、鳥山明等那些放出圖片就知道畫者的作品,其實中國動畫也有那樣的人物和作品存在。

萬氏兄弟、馬克宣、盛特偉等等,都是中國動畫的開山大師。

萬氏兄弟自幼喜愛繪畫,1925年繪製成功中國第一部動畫片《舒振東華文打字機》(廣告片)。1941年,完成了中國第一部長動畫片《鐵扇公主》,極富民族特色。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鐵扇公主》(1941年)

建國初期,可以說是國產動畫的蓬勃發展期。每年十多部的高產,還都是非常有藝術價值的作品。

1961~1964年製作的《大鬧天宮》,從人物、動作、畫面、聲效等達到了當時世界的最高水平。

1960年,完成了第一部水墨畫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那是美影廠輝煌時期真正意義上的水墨動畫作品。也成就了中古動畫風格的代表之一。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小蝌蚪找媽媽》(1960年)

但在之後的二三十年裡,總共生產的水墨動畫片加起來沒有達到一個八十分鐘的電影長度。

好在1978年到1989年的十年間,復生的國產動畫作品繁多,製作了約219部動畫片。

例如《哪吒鬧海》、《金猴降妖》、《天書奇譚》等我們熟知的作品都是從這個時段製作完成,而且電視動畫片也在這個時候有了《葫蘆兄弟》、《黑貓警長》、《阿凡提的故事》等等。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黑貓警長》(1984年)

不過,輝煌期很快就過去了。

90年代,各大動畫製作廠家開始與國際動畫業展開交流與合作。

隨著中國動畫的發展,那些具有中國特色的動畫風格沒有延續下來,創新方面也落後於日本和美國。

漸漸地,“不會講故事”、“粗製濫造”、“低幼”等成了中國動畫為人詬病之處。

要說沒落,國漫至今也算沉寂了二十年。

放在前兩年,國漫不出圈的阻礙大概是觀眾的偏見和不瞭解。

那時候人們總以為動畫是給小孩兒看的。觀眾對動畫的理解是在《喜羊羊》那個階段,彷彿中國的動漫永遠停留在5—12歲兒童水平。

粗製濫造,不考慮質只考慮量。07、08那幾年的動畫電視片項目書裡都是80集以上的。

最重要的是畫風模仿美日。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從無可救藥全盤照抄(《高鐵俠》模仿《鐵膽火車俠》);到生搬硬湊部分複製(《象棋王》模仿《棋魂》);再到核心搬運(《太空歷險記》模仿《超時空要塞》)。

這一路走來著實艱辛,也不知道自己的風格是什麼了。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幾年觀眾已經從刻板印象走出來,開始理解和關注。這兩年的國漫已經大膽的放棄低齡,受眾直接放到了成年觀眾。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一人之下》第二季

比如《秦時明月》、《一人之下》、《畫江湖》、《狐妖小紅娘》等等,有製作有衍生,口碑還很好。如果仔細舉例,感覺我根本盤點不過來。

可現在被重視了,卻總感覺,還差那麼一口氣。

國漫的發展現狀是什麼?

一直在“哭窮”。

即便有“補貼政策”,卻依然有優質國漫處於金錢緊張,沒辦法繼續創作。

大概十來年前,基於國家和地方的大力扶持,中國動漫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好聽點是春筍,不好聽點可能是畸形產物。

關鍵點就是"補貼政策"。

大多數人在想,國家給你們那麼多錢讓大力做,如今的國漫還在哭窮?還給我動不動就眾籌起來?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印象中眾籌過的國漫有很多,比如“大系列”《大聖歸來》、《大魚海棠》、《大護法》、《鎮魂街》、《魁拔》等等。

每次看完末尾的眾籌名單或者眾籌字樣都會一陣心酸,錢哪去了?

我先來跟你講講政策有多豐厚。前幾年看到的時候簡直眼饞,恨不得轉專業學動畫去。

當年,杭州、蘇州、南京、青島等10多個城市都設置了一項專門的"播出獎勵",且各地標準頗為相似:在地級市以上播出的二維動畫獎勵500元/分鐘,三維1000元/分鐘,上限為100萬元。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在中央臺播出的,則在此基礎上翻倍,上限為200萬元。眼紅了嗎?

其中,以南京的獎勵最高,其在中央臺播出的,按二維2000元/分鐘、三維3000元/分鐘予以獎勵。按分鐘來算的話,現在網上普通一集就是25分鐘左右,也就是7.5萬。

電視臺成了動畫製作方的“救世主”。這時候,鑽簍子的人就出現了。

據說央視少兒頻道參與購片的工作人員這樣說過,“即使我們的產量已超過動漫大國日本,但電視臺仍然難覓優秀的國產作品”。

2000年的時候,上面規定每個電視臺每天必須播出10分鐘動畫,要求60%的國產。

2005年的時候要求每天黃金時段必須播出。

2006年規定晚上五點到八點不準播境外動畫,每天必須播國產不得少於70%。

2012年“十二五”期間確定了國漫產業發展的主要目標...逐年增加的扶持啊!

然後呢,2010年電視臺播的是下面這個...

成本標價2100萬??就這忽悠人的製作,還發展什麼國漫?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

最近《哪吒之魔童降世》動畫電影點映,口碑爆了。

劇本脫離了“假大空”,觀眾再一次看到了希望。

國漫,似乎又更成熟了一些。

那麼這次,國漫崛起了嗎?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近幾年國漫逐漸出圈,“大”系列出現在銀幕上,給了國漫破圈的契機

2015年《大聖歸來》上映時,一陣大聖風席捲,十億票房嚇壞了製作團隊。

有媒體甚至評論,它給揹負了多年罵名的中國動畫照進了一線久違的曙光。自那以後,每年都讓人有些期待。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大聖歸來》拾起了中國古代小說的經典人物,評分8.3還算讓人欣慰。

2016年《大魚海棠》讓觀眾抱著滿腔情懷走進影院。可是,劇本垮了。畫面再美出了影院也只給到6.6分。

2017年“13禁”的《大護法》,用告別低幼的“暴力美學”,打破國漫的病態發展,拿到了7.8分。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後來,接二連三的《風語咒》、《昨日青空》、《我是江小白》、《白蛇緣起》等等。有叫好不叫座的,有口碑參差不齊的。

對比日本動畫所帶了的熱度,中國動畫市場的覺醒彷彿遠遠不夠。

其實,細數中國動畫發展,歷程還真是坎坷。

當年中國動畫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內容和藝術性都遠高於同一時期的日本和美國。日本有宮崎駿、新海誠、鳥山明等那些放出圖片就知道畫者的作品,其實中國動畫也有那樣的人物和作品存在。

萬氏兄弟、馬克宣、盛特偉等等,都是中國動畫的開山大師。

萬氏兄弟自幼喜愛繪畫,1925年繪製成功中國第一部動畫片《舒振東華文打字機》(廣告片)。1941年,完成了中國第一部長動畫片《鐵扇公主》,極富民族特色。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鐵扇公主》(1941年)

建國初期,可以說是國產動畫的蓬勃發展期。每年十多部的高產,還都是非常有藝術價值的作品。

1961~1964年製作的《大鬧天宮》,從人物、動作、畫面、聲效等達到了當時世界的最高水平。

1960年,完成了第一部水墨畫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那是美影廠輝煌時期真正意義上的水墨動畫作品。也成就了中古動畫風格的代表之一。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小蝌蚪找媽媽》(1960年)

但在之後的二三十年裡,總共生產的水墨動畫片加起來沒有達到一個八十分鐘的電影長度。

好在1978年到1989年的十年間,復生的國產動畫作品繁多,製作了約219部動畫片。

例如《哪吒鬧海》、《金猴降妖》、《天書奇譚》等我們熟知的作品都是從這個時段製作完成,而且電視動畫片也在這個時候有了《葫蘆兄弟》、《黑貓警長》、《阿凡提的故事》等等。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黑貓警長》(1984年)

不過,輝煌期很快就過去了。

90年代,各大動畫製作廠家開始與國際動畫業展開交流與合作。

隨著中國動畫的發展,那些具有中國特色的動畫風格沒有延續下來,創新方面也落後於日本和美國。

漸漸地,“不會講故事”、“粗製濫造”、“低幼”等成了中國動畫為人詬病之處。

要說沒落,國漫至今也算沉寂了二十年。

放在前兩年,國漫不出圈的阻礙大概是觀眾的偏見和不瞭解。

那時候人們總以為動畫是給小孩兒看的。觀眾對動畫的理解是在《喜羊羊》那個階段,彷彿中國的動漫永遠停留在5—12歲兒童水平。

粗製濫造,不考慮質只考慮量。07、08那幾年的動畫電視片項目書裡都是80集以上的。

最重要的是畫風模仿美日。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從無可救藥全盤照抄(《高鐵俠》模仿《鐵膽火車俠》);到生搬硬湊部分複製(《象棋王》模仿《棋魂》);再到核心搬運(《太空歷險記》模仿《超時空要塞》)。

這一路走來著實艱辛,也不知道自己的風格是什麼了。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幾年觀眾已經從刻板印象走出來,開始理解和關注。這兩年的國漫已經大膽的放棄低齡,受眾直接放到了成年觀眾。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一人之下》第二季

比如《秦時明月》、《一人之下》、《畫江湖》、《狐妖小紅娘》等等,有製作有衍生,口碑還很好。如果仔細舉例,感覺我根本盤點不過來。

可現在被重視了,卻總感覺,還差那麼一口氣。

國漫的發展現狀是什麼?

一直在“哭窮”。

即便有“補貼政策”,卻依然有優質國漫處於金錢緊張,沒辦法繼續創作。

大概十來年前,基於國家和地方的大力扶持,中國動漫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好聽點是春筍,不好聽點可能是畸形產物。

關鍵點就是"補貼政策"。

大多數人在想,國家給你們那麼多錢讓大力做,如今的國漫還在哭窮?還給我動不動就眾籌起來?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印象中眾籌過的國漫有很多,比如“大系列”《大聖歸來》、《大魚海棠》、《大護法》、《鎮魂街》、《魁拔》等等。

每次看完末尾的眾籌名單或者眾籌字樣都會一陣心酸,錢哪去了?

我先來跟你講講政策有多豐厚。前幾年看到的時候簡直眼饞,恨不得轉專業學動畫去。

當年,杭州、蘇州、南京、青島等10多個城市都設置了一項專門的"播出獎勵",且各地標準頗為相似:在地級市以上播出的二維動畫獎勵500元/分鐘,三維1000元/分鐘,上限為100萬元。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在中央臺播出的,則在此基礎上翻倍,上限為200萬元。眼紅了嗎?

其中,以南京的獎勵最高,其在中央臺播出的,按二維2000元/分鐘、三維3000元/分鐘予以獎勵。按分鐘來算的話,現在網上普通一集就是25分鐘左右,也就是7.5萬。

電視臺成了動畫製作方的“救世主”。這時候,鑽簍子的人就出現了。

據說央視少兒頻道參與購片的工作人員這樣說過,“即使我們的產量已超過動漫大國日本,但電視臺仍然難覓優秀的國產作品”。

2000年的時候,上面規定每個電視臺每天必須播出10分鐘動畫,要求60%的國產。

2005年的時候要求每天黃金時段必須播出。

2006年規定晚上五點到八點不準播境外動畫,每天必須播國產不得少於70%。

2012年“十二五”期間確定了國漫產業發展的主要目標...逐年增加的扶持啊!

然後呢,2010年電視臺播的是下面這個...

成本標價2100萬??就這忽悠人的製作,還發展什麼國漫?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雷鋒的故事》(2010年)

這時候可能有人忍不住地想著,迪士尼為什麼沒有眾籌?因為他們有相對穩定的工業鏈。

除了“哭窮”,還沒人願意跟動畫耗著,實在耗不起。

中國動漫公司95%不盈利,不是做大就是破產

那些苟延殘喘的,三年五年拿出一部十來集的作品就已經是萬幸了。

那些資金慢慢匯入充足起來的,比如《一人之下》,第二部明顯比第一部的製作要精良許多,甚至還融入了我最怕的3D畫面,突然的一個3D彷彿在提醒著我資金到賬。

"

最近《哪吒之魔童降世》動畫電影點映,口碑爆了。

劇本脫離了“假大空”,觀眾再一次看到了希望。

國漫,似乎又更成熟了一些。

那麼這次,國漫崛起了嗎?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近幾年國漫逐漸出圈,“大”系列出現在銀幕上,給了國漫破圈的契機

2015年《大聖歸來》上映時,一陣大聖風席捲,十億票房嚇壞了製作團隊。

有媒體甚至評論,它給揹負了多年罵名的中國動畫照進了一線久違的曙光。自那以後,每年都讓人有些期待。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大聖歸來》拾起了中國古代小說的經典人物,評分8.3還算讓人欣慰。

2016年《大魚海棠》讓觀眾抱著滿腔情懷走進影院。可是,劇本垮了。畫面再美出了影院也只給到6.6分。

2017年“13禁”的《大護法》,用告別低幼的“暴力美學”,打破國漫的病態發展,拿到了7.8分。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後來,接二連三的《風語咒》、《昨日青空》、《我是江小白》、《白蛇緣起》等等。有叫好不叫座的,有口碑參差不齊的。

對比日本動畫所帶了的熱度,中國動畫市場的覺醒彷彿遠遠不夠。

其實,細數中國動畫發展,歷程還真是坎坷。

當年中國動畫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內容和藝術性都遠高於同一時期的日本和美國。日本有宮崎駿、新海誠、鳥山明等那些放出圖片就知道畫者的作品,其實中國動畫也有那樣的人物和作品存在。

萬氏兄弟、馬克宣、盛特偉等等,都是中國動畫的開山大師。

萬氏兄弟自幼喜愛繪畫,1925年繪製成功中國第一部動畫片《舒振東華文打字機》(廣告片)。1941年,完成了中國第一部長動畫片《鐵扇公主》,極富民族特色。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鐵扇公主》(1941年)

建國初期,可以說是國產動畫的蓬勃發展期。每年十多部的高產,還都是非常有藝術價值的作品。

1961~1964年製作的《大鬧天宮》,從人物、動作、畫面、聲效等達到了當時世界的最高水平。

1960年,完成了第一部水墨畫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那是美影廠輝煌時期真正意義上的水墨動畫作品。也成就了中古動畫風格的代表之一。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小蝌蚪找媽媽》(1960年)

但在之後的二三十年裡,總共生產的水墨動畫片加起來沒有達到一個八十分鐘的電影長度。

好在1978年到1989年的十年間,復生的國產動畫作品繁多,製作了約219部動畫片。

例如《哪吒鬧海》、《金猴降妖》、《天書奇譚》等我們熟知的作品都是從這個時段製作完成,而且電視動畫片也在這個時候有了《葫蘆兄弟》、《黑貓警長》、《阿凡提的故事》等等。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黑貓警長》(1984年)

不過,輝煌期很快就過去了。

90年代,各大動畫製作廠家開始與國際動畫業展開交流與合作。

隨著中國動畫的發展,那些具有中國特色的動畫風格沒有延續下來,創新方面也落後於日本和美國。

漸漸地,“不會講故事”、“粗製濫造”、“低幼”等成了中國動畫為人詬病之處。

要說沒落,國漫至今也算沉寂了二十年。

放在前兩年,國漫不出圈的阻礙大概是觀眾的偏見和不瞭解。

那時候人們總以為動畫是給小孩兒看的。觀眾對動畫的理解是在《喜羊羊》那個階段,彷彿中國的動漫永遠停留在5—12歲兒童水平。

粗製濫造,不考慮質只考慮量。07、08那幾年的動畫電視片項目書裡都是80集以上的。

最重要的是畫風模仿美日。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從無可救藥全盤照抄(《高鐵俠》模仿《鐵膽火車俠》);到生搬硬湊部分複製(《象棋王》模仿《棋魂》);再到核心搬運(《太空歷險記》模仿《超時空要塞》)。

這一路走來著實艱辛,也不知道自己的風格是什麼了。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幾年觀眾已經從刻板印象走出來,開始理解和關注。這兩年的國漫已經大膽的放棄低齡,受眾直接放到了成年觀眾。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一人之下》第二季

比如《秦時明月》、《一人之下》、《畫江湖》、《狐妖小紅娘》等等,有製作有衍生,口碑還很好。如果仔細舉例,感覺我根本盤點不過來。

可現在被重視了,卻總感覺,還差那麼一口氣。

國漫的發展現狀是什麼?

一直在“哭窮”。

即便有“補貼政策”,卻依然有優質國漫處於金錢緊張,沒辦法繼續創作。

大概十來年前,基於國家和地方的大力扶持,中國動漫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好聽點是春筍,不好聽點可能是畸形產物。

關鍵點就是"補貼政策"。

大多數人在想,國家給你們那麼多錢讓大力做,如今的國漫還在哭窮?還給我動不動就眾籌起來?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印象中眾籌過的國漫有很多,比如“大系列”《大聖歸來》、《大魚海棠》、《大護法》、《鎮魂街》、《魁拔》等等。

每次看完末尾的眾籌名單或者眾籌字樣都會一陣心酸,錢哪去了?

我先來跟你講講政策有多豐厚。前幾年看到的時候簡直眼饞,恨不得轉專業學動畫去。

當年,杭州、蘇州、南京、青島等10多個城市都設置了一項專門的"播出獎勵",且各地標準頗為相似:在地級市以上播出的二維動畫獎勵500元/分鐘,三維1000元/分鐘,上限為100萬元。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在中央臺播出的,則在此基礎上翻倍,上限為200萬元。眼紅了嗎?

其中,以南京的獎勵最高,其在中央臺播出的,按二維2000元/分鐘、三維3000元/分鐘予以獎勵。按分鐘來算的話,現在網上普通一集就是25分鐘左右,也就是7.5萬。

電視臺成了動畫製作方的“救世主”。這時候,鑽簍子的人就出現了。

據說央視少兒頻道參與購片的工作人員這樣說過,“即使我們的產量已超過動漫大國日本,但電視臺仍然難覓優秀的國產作品”。

2000年的時候,上面規定每個電視臺每天必須播出10分鐘動畫,要求60%的國產。

2005年的時候要求每天黃金時段必須播出。

2006年規定晚上五點到八點不準播境外動畫,每天必須播國產不得少於70%。

2012年“十二五”期間確定了國漫產業發展的主要目標...逐年增加的扶持啊!

然後呢,2010年電視臺播的是下面這個...

成本標價2100萬??就這忽悠人的製作,還發展什麼國漫?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雷鋒的故事》(2010年)

這時候可能有人忍不住地想著,迪士尼為什麼沒有眾籌?因為他們有相對穩定的工業鏈。

除了“哭窮”,還沒人願意跟動畫耗著,實在耗不起。

中國動漫公司95%不盈利,不是做大就是破產

那些苟延殘喘的,三年五年拿出一部十來集的作品就已經是萬幸了。

那些資金慢慢匯入充足起來的,比如《一人之下》,第二部明顯比第一部的製作要精良許多,甚至還融入了我最怕的3D畫面,突然的一個3D彷彿在提醒著我資金到賬。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鎮魂街》第一季(2016年)

而那些還在眾籌的,已經沒了音信,比如《鎮魂街2》,騙了觀眾兩年還沒出現。

投資者沒人願意趟渾水,只怕放膽一玩血本無歸。

我非常真摯的問過一位國漫狂熱者,為什麼認真做國漫的人很少啊?

他說:這就好比我建個大樓穩賺錢,為啥要去搞科研費神呢?

很不服氣的反問他:可是“科研”至少有貢獻吧?

他說:科研管飽嗎?

因為不賺錢,投入國漫的人越來越少,所以人才供不應求。

日本的手冢治虫、吉卜力,歐洲的墨比斯、埃爾熱,美國的DC、漫威、迪斯尼都給觀眾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乃至於湧現出各種標籤。

"

最近《哪吒之魔童降世》動畫電影點映,口碑爆了。

劇本脫離了“假大空”,觀眾再一次看到了希望。

國漫,似乎又更成熟了一些。

那麼這次,國漫崛起了嗎?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近幾年國漫逐漸出圈,“大”系列出現在銀幕上,給了國漫破圈的契機

2015年《大聖歸來》上映時,一陣大聖風席捲,十億票房嚇壞了製作團隊。

有媒體甚至評論,它給揹負了多年罵名的中國動畫照進了一線久違的曙光。自那以後,每年都讓人有些期待。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大聖歸來》拾起了中國古代小說的經典人物,評分8.3還算讓人欣慰。

2016年《大魚海棠》讓觀眾抱著滿腔情懷走進影院。可是,劇本垮了。畫面再美出了影院也只給到6.6分。

2017年“13禁”的《大護法》,用告別低幼的“暴力美學”,打破國漫的病態發展,拿到了7.8分。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後來,接二連三的《風語咒》、《昨日青空》、《我是江小白》、《白蛇緣起》等等。有叫好不叫座的,有口碑參差不齊的。

對比日本動畫所帶了的熱度,中國動畫市場的覺醒彷彿遠遠不夠。

其實,細數中國動畫發展,歷程還真是坎坷。

當年中國動畫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內容和藝術性都遠高於同一時期的日本和美國。日本有宮崎駿、新海誠、鳥山明等那些放出圖片就知道畫者的作品,其實中國動畫也有那樣的人物和作品存在。

萬氏兄弟、馬克宣、盛特偉等等,都是中國動畫的開山大師。

萬氏兄弟自幼喜愛繪畫,1925年繪製成功中國第一部動畫片《舒振東華文打字機》(廣告片)。1941年,完成了中國第一部長動畫片《鐵扇公主》,極富民族特色。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鐵扇公主》(1941年)

建國初期,可以說是國產動畫的蓬勃發展期。每年十多部的高產,還都是非常有藝術價值的作品。

1961~1964年製作的《大鬧天宮》,從人物、動作、畫面、聲效等達到了當時世界的最高水平。

1960年,完成了第一部水墨畫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那是美影廠輝煌時期真正意義上的水墨動畫作品。也成就了中古動畫風格的代表之一。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小蝌蚪找媽媽》(1960年)

但在之後的二三十年裡,總共生產的水墨動畫片加起來沒有達到一個八十分鐘的電影長度。

好在1978年到1989年的十年間,復生的國產動畫作品繁多,製作了約219部動畫片。

例如《哪吒鬧海》、《金猴降妖》、《天書奇譚》等我們熟知的作品都是從這個時段製作完成,而且電視動畫片也在這個時候有了《葫蘆兄弟》、《黑貓警長》、《阿凡提的故事》等等。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黑貓警長》(1984年)

不過,輝煌期很快就過去了。

90年代,各大動畫製作廠家開始與國際動畫業展開交流與合作。

隨著中國動畫的發展,那些具有中國特色的動畫風格沒有延續下來,創新方面也落後於日本和美國。

漸漸地,“不會講故事”、“粗製濫造”、“低幼”等成了中國動畫為人詬病之處。

要說沒落,國漫至今也算沉寂了二十年。

放在前兩年,國漫不出圈的阻礙大概是觀眾的偏見和不瞭解。

那時候人們總以為動畫是給小孩兒看的。觀眾對動畫的理解是在《喜羊羊》那個階段,彷彿中國的動漫永遠停留在5—12歲兒童水平。

粗製濫造,不考慮質只考慮量。07、08那幾年的動畫電視片項目書裡都是80集以上的。

最重要的是畫風模仿美日。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從無可救藥全盤照抄(《高鐵俠》模仿《鐵膽火車俠》);到生搬硬湊部分複製(《象棋王》模仿《棋魂》);再到核心搬運(《太空歷險記》模仿《超時空要塞》)。

這一路走來著實艱辛,也不知道自己的風格是什麼了。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幾年觀眾已經從刻板印象走出來,開始理解和關注。這兩年的國漫已經大膽的放棄低齡,受眾直接放到了成年觀眾。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一人之下》第二季

比如《秦時明月》、《一人之下》、《畫江湖》、《狐妖小紅娘》等等,有製作有衍生,口碑還很好。如果仔細舉例,感覺我根本盤點不過來。

可現在被重視了,卻總感覺,還差那麼一口氣。

國漫的發展現狀是什麼?

一直在“哭窮”。

即便有“補貼政策”,卻依然有優質國漫處於金錢緊張,沒辦法繼續創作。

大概十來年前,基於國家和地方的大力扶持,中國動漫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好聽點是春筍,不好聽點可能是畸形產物。

關鍵點就是"補貼政策"。

大多數人在想,國家給你們那麼多錢讓大力做,如今的國漫還在哭窮?還給我動不動就眾籌起來?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印象中眾籌過的國漫有很多,比如“大系列”《大聖歸來》、《大魚海棠》、《大護法》、《鎮魂街》、《魁拔》等等。

每次看完末尾的眾籌名單或者眾籌字樣都會一陣心酸,錢哪去了?

我先來跟你講講政策有多豐厚。前幾年看到的時候簡直眼饞,恨不得轉專業學動畫去。

當年,杭州、蘇州、南京、青島等10多個城市都設置了一項專門的"播出獎勵",且各地標準頗為相似:在地級市以上播出的二維動畫獎勵500元/分鐘,三維1000元/分鐘,上限為100萬元。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在中央臺播出的,則在此基礎上翻倍,上限為200萬元。眼紅了嗎?

其中,以南京的獎勵最高,其在中央臺播出的,按二維2000元/分鐘、三維3000元/分鐘予以獎勵。按分鐘來算的話,現在網上普通一集就是25分鐘左右,也就是7.5萬。

電視臺成了動畫製作方的“救世主”。這時候,鑽簍子的人就出現了。

據說央視少兒頻道參與購片的工作人員這樣說過,“即使我們的產量已超過動漫大國日本,但電視臺仍然難覓優秀的國產作品”。

2000年的時候,上面規定每個電視臺每天必須播出10分鐘動畫,要求60%的國產。

2005年的時候要求每天黃金時段必須播出。

2006年規定晚上五點到八點不準播境外動畫,每天必須播國產不得少於70%。

2012年“十二五”期間確定了國漫產業發展的主要目標...逐年增加的扶持啊!

然後呢,2010年電視臺播的是下面這個...

成本標價2100萬??就這忽悠人的製作,還發展什麼國漫?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雷鋒的故事》(2010年)

這時候可能有人忍不住地想著,迪士尼為什麼沒有眾籌?因為他們有相對穩定的工業鏈。

除了“哭窮”,還沒人願意跟動畫耗著,實在耗不起。

中國動漫公司95%不盈利,不是做大就是破產

那些苟延殘喘的,三年五年拿出一部十來集的作品就已經是萬幸了。

那些資金慢慢匯入充足起來的,比如《一人之下》,第二部明顯比第一部的製作要精良許多,甚至還融入了我最怕的3D畫面,突然的一個3D彷彿在提醒著我資金到賬。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鎮魂街》第一季(2016年)

而那些還在眾籌的,已經沒了音信,比如《鎮魂街2》,騙了觀眾兩年還沒出現。

投資者沒人願意趟渾水,只怕放膽一玩血本無歸。

我非常真摯的問過一位國漫狂熱者,為什麼認真做國漫的人很少啊?

他說:這就好比我建個大樓穩賺錢,為啥要去搞科研費神呢?

很不服氣的反問他:可是“科研”至少有貢獻吧?

他說:科研管飽嗎?

因為不賺錢,投入國漫的人越來越少,所以人才供不應求。

日本的手冢治虫、吉卜力,歐洲的墨比斯、埃爾熱,美國的DC、漫威、迪斯尼都給觀眾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乃至於湧現出各種標籤。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鐵臂阿童木》第二季(1980年)

恰恰中國從剛開始《畫王》這本雜誌開端到最後結束乃至於後續各種漫畫雜誌直到今天,都讓人感覺沒有這樣一個被公認的領軍角色。並且帶領後續的同業者用一種普遍接受的風格和模式變成中國的動畫漫畫產業。

於是,一段時期內,國漫一直處於“沒錢沒人沒組織”的死循環中。

做動畫的人少,自然技術也落後一些。視效觀感總是觀眾最在意的部分。

以前的國漫被吐槽過人物說話只會張合沒有嘴型,而日漫美漫的對嘴型顯得非常貼合。畫風也總是跟包括大場面的製作,中國動畫總是讓人感受不到震撼。

但最近幾年,國漫在製作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就拿《大聖歸來》來說,對口型一定是令人驚喜的小細節。

"

最近《哪吒之魔童降世》動畫電影點映,口碑爆了。

劇本脫離了“假大空”,觀眾再一次看到了希望。

國漫,似乎又更成熟了一些。

那麼這次,國漫崛起了嗎?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近幾年國漫逐漸出圈,“大”系列出現在銀幕上,給了國漫破圈的契機

2015年《大聖歸來》上映時,一陣大聖風席捲,十億票房嚇壞了製作團隊。

有媒體甚至評論,它給揹負了多年罵名的中國動畫照進了一線久違的曙光。自那以後,每年都讓人有些期待。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大聖歸來》拾起了中國古代小說的經典人物,評分8.3還算讓人欣慰。

2016年《大魚海棠》讓觀眾抱著滿腔情懷走進影院。可是,劇本垮了。畫面再美出了影院也只給到6.6分。

2017年“13禁”的《大護法》,用告別低幼的“暴力美學”,打破國漫的病態發展,拿到了7.8分。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後來,接二連三的《風語咒》、《昨日青空》、《我是江小白》、《白蛇緣起》等等。有叫好不叫座的,有口碑參差不齊的。

對比日本動畫所帶了的熱度,中國動畫市場的覺醒彷彿遠遠不夠。

其實,細數中國動畫發展,歷程還真是坎坷。

當年中國動畫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內容和藝術性都遠高於同一時期的日本和美國。日本有宮崎駿、新海誠、鳥山明等那些放出圖片就知道畫者的作品,其實中國動畫也有那樣的人物和作品存在。

萬氏兄弟、馬克宣、盛特偉等等,都是中國動畫的開山大師。

萬氏兄弟自幼喜愛繪畫,1925年繪製成功中國第一部動畫片《舒振東華文打字機》(廣告片)。1941年,完成了中國第一部長動畫片《鐵扇公主》,極富民族特色。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鐵扇公主》(1941年)

建國初期,可以說是國產動畫的蓬勃發展期。每年十多部的高產,還都是非常有藝術價值的作品。

1961~1964年製作的《大鬧天宮》,從人物、動作、畫面、聲效等達到了當時世界的最高水平。

1960年,完成了第一部水墨畫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那是美影廠輝煌時期真正意義上的水墨動畫作品。也成就了中古動畫風格的代表之一。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小蝌蚪找媽媽》(1960年)

但在之後的二三十年裡,總共生產的水墨動畫片加起來沒有達到一個八十分鐘的電影長度。

好在1978年到1989年的十年間,復生的國產動畫作品繁多,製作了約219部動畫片。

例如《哪吒鬧海》、《金猴降妖》、《天書奇譚》等我們熟知的作品都是從這個時段製作完成,而且電視動畫片也在這個時候有了《葫蘆兄弟》、《黑貓警長》、《阿凡提的故事》等等。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黑貓警長》(1984年)

不過,輝煌期很快就過去了。

90年代,各大動畫製作廠家開始與國際動畫業展開交流與合作。

隨著中國動畫的發展,那些具有中國特色的動畫風格沒有延續下來,創新方面也落後於日本和美國。

漸漸地,“不會講故事”、“粗製濫造”、“低幼”等成了中國動畫為人詬病之處。

要說沒落,國漫至今也算沉寂了二十年。

放在前兩年,國漫不出圈的阻礙大概是觀眾的偏見和不瞭解。

那時候人們總以為動畫是給小孩兒看的。觀眾對動畫的理解是在《喜羊羊》那個階段,彷彿中國的動漫永遠停留在5—12歲兒童水平。

粗製濫造,不考慮質只考慮量。07、08那幾年的動畫電視片項目書裡都是80集以上的。

最重要的是畫風模仿美日。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從無可救藥全盤照抄(《高鐵俠》模仿《鐵膽火車俠》);到生搬硬湊部分複製(《象棋王》模仿《棋魂》);再到核心搬運(《太空歷險記》模仿《超時空要塞》)。

這一路走來著實艱辛,也不知道自己的風格是什麼了。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幾年觀眾已經從刻板印象走出來,開始理解和關注。這兩年的國漫已經大膽的放棄低齡,受眾直接放到了成年觀眾。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一人之下》第二季

比如《秦時明月》、《一人之下》、《畫江湖》、《狐妖小紅娘》等等,有製作有衍生,口碑還很好。如果仔細舉例,感覺我根本盤點不過來。

可現在被重視了,卻總感覺,還差那麼一口氣。

國漫的發展現狀是什麼?

一直在“哭窮”。

即便有“補貼政策”,卻依然有優質國漫處於金錢緊張,沒辦法繼續創作。

大概十來年前,基於國家和地方的大力扶持,中國動漫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好聽點是春筍,不好聽點可能是畸形產物。

關鍵點就是"補貼政策"。

大多數人在想,國家給你們那麼多錢讓大力做,如今的國漫還在哭窮?還給我動不動就眾籌起來?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印象中眾籌過的國漫有很多,比如“大系列”《大聖歸來》、《大魚海棠》、《大護法》、《鎮魂街》、《魁拔》等等。

每次看完末尾的眾籌名單或者眾籌字樣都會一陣心酸,錢哪去了?

我先來跟你講講政策有多豐厚。前幾年看到的時候簡直眼饞,恨不得轉專業學動畫去。

當年,杭州、蘇州、南京、青島等10多個城市都設置了一項專門的"播出獎勵",且各地標準頗為相似:在地級市以上播出的二維動畫獎勵500元/分鐘,三維1000元/分鐘,上限為100萬元。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在中央臺播出的,則在此基礎上翻倍,上限為200萬元。眼紅了嗎?

其中,以南京的獎勵最高,其在中央臺播出的,按二維2000元/分鐘、三維3000元/分鐘予以獎勵。按分鐘來算的話,現在網上普通一集就是25分鐘左右,也就是7.5萬。

電視臺成了動畫製作方的“救世主”。這時候,鑽簍子的人就出現了。

據說央視少兒頻道參與購片的工作人員這樣說過,“即使我們的產量已超過動漫大國日本,但電視臺仍然難覓優秀的國產作品”。

2000年的時候,上面規定每個電視臺每天必須播出10分鐘動畫,要求60%的國產。

2005年的時候要求每天黃金時段必須播出。

2006年規定晚上五點到八點不準播境外動畫,每天必須播國產不得少於70%。

2012年“十二五”期間確定了國漫產業發展的主要目標...逐年增加的扶持啊!

然後呢,2010年電視臺播的是下面這個...

成本標價2100萬??就這忽悠人的製作,還發展什麼國漫?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雷鋒的故事》(2010年)

這時候可能有人忍不住地想著,迪士尼為什麼沒有眾籌?因為他們有相對穩定的工業鏈。

除了“哭窮”,還沒人願意跟動畫耗著,實在耗不起。

中國動漫公司95%不盈利,不是做大就是破產

那些苟延殘喘的,三年五年拿出一部十來集的作品就已經是萬幸了。

那些資金慢慢匯入充足起來的,比如《一人之下》,第二部明顯比第一部的製作要精良許多,甚至還融入了我最怕的3D畫面,突然的一個3D彷彿在提醒著我資金到賬。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鎮魂街》第一季(2016年)

而那些還在眾籌的,已經沒了音信,比如《鎮魂街2》,騙了觀眾兩年還沒出現。

投資者沒人願意趟渾水,只怕放膽一玩血本無歸。

我非常真摯的問過一位國漫狂熱者,為什麼認真做國漫的人很少啊?

他說:這就好比我建個大樓穩賺錢,為啥要去搞科研費神呢?

很不服氣的反問他:可是“科研”至少有貢獻吧?

他說:科研管飽嗎?

因為不賺錢,投入國漫的人越來越少,所以人才供不應求。

日本的手冢治虫、吉卜力,歐洲的墨比斯、埃爾熱,美國的DC、漫威、迪斯尼都給觀眾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乃至於湧現出各種標籤。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鐵臂阿童木》第二季(1980年)

恰恰中國從剛開始《畫王》這本雜誌開端到最後結束乃至於後續各種漫畫雜誌直到今天,都讓人感覺沒有這樣一個被公認的領軍角色。並且帶領後續的同業者用一種普遍接受的風格和模式變成中國的動畫漫畫產業。

於是,一段時期內,國漫一直處於“沒錢沒人沒組織”的死循環中。

做動畫的人少,自然技術也落後一些。視效觀感總是觀眾最在意的部分。

以前的國漫被吐槽過人物說話只會張合沒有嘴型,而日漫美漫的對嘴型顯得非常貼合。畫風也總是跟包括大場面的製作,中國動畫總是讓人感受不到震撼。

但最近幾年,國漫在製作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就拿《大聖歸來》來說,對口型一定是令人驚喜的小細節。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之所以能夠大爆,也得益於製作。美工也像是打了雞血,害得無數人拿這部動畫做壁紙。視效上,大聖大鬧天宮的部分用了傳統戲劇風格,打鬥畫面燃炸,然後轉入CG。

技術與製作這方面,我認為中國動畫已經不缺了。

然而,只憑一腔熱血,國漫並不會換來口碑和票房這種廣義上的成功。

換到今天再去看《哪吒鬧海》、《黑貓警長》、《西遊記》等等,也會有人捧腹有人感慨。

"

最近《哪吒之魔童降世》動畫電影點映,口碑爆了。

劇本脫離了“假大空”,觀眾再一次看到了希望。

國漫,似乎又更成熟了一些。

那麼這次,國漫崛起了嗎?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近幾年國漫逐漸出圈,“大”系列出現在銀幕上,給了國漫破圈的契機

2015年《大聖歸來》上映時,一陣大聖風席捲,十億票房嚇壞了製作團隊。

有媒體甚至評論,它給揹負了多年罵名的中國動畫照進了一線久違的曙光。自那以後,每年都讓人有些期待。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大聖歸來》拾起了中國古代小說的經典人物,評分8.3還算讓人欣慰。

2016年《大魚海棠》讓觀眾抱著滿腔情懷走進影院。可是,劇本垮了。畫面再美出了影院也只給到6.6分。

2017年“13禁”的《大護法》,用告別低幼的“暴力美學”,打破國漫的病態發展,拿到了7.8分。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後來,接二連三的《風語咒》、《昨日青空》、《我是江小白》、《白蛇緣起》等等。有叫好不叫座的,有口碑參差不齊的。

對比日本動畫所帶了的熱度,中國動畫市場的覺醒彷彿遠遠不夠。

其實,細數中國動畫發展,歷程還真是坎坷。

當年中國動畫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內容和藝術性都遠高於同一時期的日本和美國。日本有宮崎駿、新海誠、鳥山明等那些放出圖片就知道畫者的作品,其實中國動畫也有那樣的人物和作品存在。

萬氏兄弟、馬克宣、盛特偉等等,都是中國動畫的開山大師。

萬氏兄弟自幼喜愛繪畫,1925年繪製成功中國第一部動畫片《舒振東華文打字機》(廣告片)。1941年,完成了中國第一部長動畫片《鐵扇公主》,極富民族特色。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鐵扇公主》(1941年)

建國初期,可以說是國產動畫的蓬勃發展期。每年十多部的高產,還都是非常有藝術價值的作品。

1961~1964年製作的《大鬧天宮》,從人物、動作、畫面、聲效等達到了當時世界的最高水平。

1960年,完成了第一部水墨畫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那是美影廠輝煌時期真正意義上的水墨動畫作品。也成就了中古動畫風格的代表之一。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小蝌蚪找媽媽》(1960年)

但在之後的二三十年裡,總共生產的水墨動畫片加起來沒有達到一個八十分鐘的電影長度。

好在1978年到1989年的十年間,復生的國產動畫作品繁多,製作了約219部動畫片。

例如《哪吒鬧海》、《金猴降妖》、《天書奇譚》等我們熟知的作品都是從這個時段製作完成,而且電視動畫片也在這個時候有了《葫蘆兄弟》、《黑貓警長》、《阿凡提的故事》等等。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黑貓警長》(1984年)

不過,輝煌期很快就過去了。

90年代,各大動畫製作廠家開始與國際動畫業展開交流與合作。

隨著中國動畫的發展,那些具有中國特色的動畫風格沒有延續下來,創新方面也落後於日本和美國。

漸漸地,“不會講故事”、“粗製濫造”、“低幼”等成了中國動畫為人詬病之處。

要說沒落,國漫至今也算沉寂了二十年。

放在前兩年,國漫不出圈的阻礙大概是觀眾的偏見和不瞭解。

那時候人們總以為動畫是給小孩兒看的。觀眾對動畫的理解是在《喜羊羊》那個階段,彷彿中國的動漫永遠停留在5—12歲兒童水平。

粗製濫造,不考慮質只考慮量。07、08那幾年的動畫電視片項目書裡都是80集以上的。

最重要的是畫風模仿美日。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從無可救藥全盤照抄(《高鐵俠》模仿《鐵膽火車俠》);到生搬硬湊部分複製(《象棋王》模仿《棋魂》);再到核心搬運(《太空歷險記》模仿《超時空要塞》)。

這一路走來著實艱辛,也不知道自己的風格是什麼了。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幾年觀眾已經從刻板印象走出來,開始理解和關注。這兩年的國漫已經大膽的放棄低齡,受眾直接放到了成年觀眾。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一人之下》第二季

比如《秦時明月》、《一人之下》、《畫江湖》、《狐妖小紅娘》等等,有製作有衍生,口碑還很好。如果仔細舉例,感覺我根本盤點不過來。

可現在被重視了,卻總感覺,還差那麼一口氣。

國漫的發展現狀是什麼?

一直在“哭窮”。

即便有“補貼政策”,卻依然有優質國漫處於金錢緊張,沒辦法繼續創作。

大概十來年前,基於國家和地方的大力扶持,中國動漫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好聽點是春筍,不好聽點可能是畸形產物。

關鍵點就是"補貼政策"。

大多數人在想,國家給你們那麼多錢讓大力做,如今的國漫還在哭窮?還給我動不動就眾籌起來?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印象中眾籌過的國漫有很多,比如“大系列”《大聖歸來》、《大魚海棠》、《大護法》、《鎮魂街》、《魁拔》等等。

每次看完末尾的眾籌名單或者眾籌字樣都會一陣心酸,錢哪去了?

我先來跟你講講政策有多豐厚。前幾年看到的時候簡直眼饞,恨不得轉專業學動畫去。

當年,杭州、蘇州、南京、青島等10多個城市都設置了一項專門的"播出獎勵",且各地標準頗為相似:在地級市以上播出的二維動畫獎勵500元/分鐘,三維1000元/分鐘,上限為100萬元。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在中央臺播出的,則在此基礎上翻倍,上限為200萬元。眼紅了嗎?

其中,以南京的獎勵最高,其在中央臺播出的,按二維2000元/分鐘、三維3000元/分鐘予以獎勵。按分鐘來算的話,現在網上普通一集就是25分鐘左右,也就是7.5萬。

電視臺成了動畫製作方的“救世主”。這時候,鑽簍子的人就出現了。

據說央視少兒頻道參與購片的工作人員這樣說過,“即使我們的產量已超過動漫大國日本,但電視臺仍然難覓優秀的國產作品”。

2000年的時候,上面規定每個電視臺每天必須播出10分鐘動畫,要求60%的國產。

2005年的時候要求每天黃金時段必須播出。

2006年規定晚上五點到八點不準播境外動畫,每天必須播國產不得少於70%。

2012年“十二五”期間確定了國漫產業發展的主要目標...逐年增加的扶持啊!

然後呢,2010年電視臺播的是下面這個...

成本標價2100萬??就這忽悠人的製作,還發展什麼國漫?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雷鋒的故事》(2010年)

這時候可能有人忍不住地想著,迪士尼為什麼沒有眾籌?因為他們有相對穩定的工業鏈。

除了“哭窮”,還沒人願意跟動畫耗著,實在耗不起。

中國動漫公司95%不盈利,不是做大就是破產

那些苟延殘喘的,三年五年拿出一部十來集的作品就已經是萬幸了。

那些資金慢慢匯入充足起來的,比如《一人之下》,第二部明顯比第一部的製作要精良許多,甚至還融入了我最怕的3D畫面,突然的一個3D彷彿在提醒著我資金到賬。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鎮魂街》第一季(2016年)

而那些還在眾籌的,已經沒了音信,比如《鎮魂街2》,騙了觀眾兩年還沒出現。

投資者沒人願意趟渾水,只怕放膽一玩血本無歸。

我非常真摯的問過一位國漫狂熱者,為什麼認真做國漫的人很少啊?

他說:這就好比我建個大樓穩賺錢,為啥要去搞科研費神呢?

很不服氣的反問他:可是“科研”至少有貢獻吧?

他說:科研管飽嗎?

因為不賺錢,投入國漫的人越來越少,所以人才供不應求。

日本的手冢治虫、吉卜力,歐洲的墨比斯、埃爾熱,美國的DC、漫威、迪斯尼都給觀眾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乃至於湧現出各種標籤。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鐵臂阿童木》第二季(1980年)

恰恰中國從剛開始《畫王》這本雜誌開端到最後結束乃至於後續各種漫畫雜誌直到今天,都讓人感覺沒有這樣一個被公認的領軍角色。並且帶領後續的同業者用一種普遍接受的風格和模式變成中國的動畫漫畫產業。

於是,一段時期內,國漫一直處於“沒錢沒人沒組織”的死循環中。

做動畫的人少,自然技術也落後一些。視效觀感總是觀眾最在意的部分。

以前的國漫被吐槽過人物說話只會張合沒有嘴型,而日漫美漫的對嘴型顯得非常貼合。畫風也總是跟包括大場面的製作,中國動畫總是讓人感受不到震撼。

但最近幾年,國漫在製作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就拿《大聖歸來》來說,對口型一定是令人驚喜的小細節。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之所以能夠大爆,也得益於製作。美工也像是打了雞血,害得無數人拿這部動畫做壁紙。視效上,大聖大鬧天宮的部分用了傳統戲劇風格,打鬥畫面燃炸,然後轉入CG。

技術與製作這方面,我認為中國動畫已經不缺了。

然而,只憑一腔熱血,國漫並不會換來口碑和票房這種廣義上的成功。

換到今天再去看《哪吒鬧海》、《黑貓警長》、《西遊記》等等,也會有人捧腹有人感慨。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哪吒鬧海》(1979年)

“情懷”二字,說白了也是為了尋求共鳴。

人都容易念舊,尤其在我們中國人身上。文化道德的薰陶,人們既念舊又重感情,所以對於動畫來說,找到了一條情懷路也不是不可以。只要不過度消費,觀眾還是比較買賬的。

情懷誰都能給,內容的短板觀眾可救不起。

近幾年來國漫的質量一直在提升,就拿最近的《白蛇緣起》和《哪吒之魔童降世》來比較,對比以往的動畫電影,劇本已經可以經得起推敲了。

有了好內容,口碑和希望自然會有。

"

最近《哪吒之魔童降世》動畫電影點映,口碑爆了。

劇本脫離了“假大空”,觀眾再一次看到了希望。

國漫,似乎又更成熟了一些。

那麼這次,國漫崛起了嗎?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近幾年國漫逐漸出圈,“大”系列出現在銀幕上,給了國漫破圈的契機

2015年《大聖歸來》上映時,一陣大聖風席捲,十億票房嚇壞了製作團隊。

有媒體甚至評論,它給揹負了多年罵名的中國動畫照進了一線久違的曙光。自那以後,每年都讓人有些期待。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大聖歸來》拾起了中國古代小說的經典人物,評分8.3還算讓人欣慰。

2016年《大魚海棠》讓觀眾抱著滿腔情懷走進影院。可是,劇本垮了。畫面再美出了影院也只給到6.6分。

2017年“13禁”的《大護法》,用告別低幼的“暴力美學”,打破國漫的病態發展,拿到了7.8分。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後來,接二連三的《風語咒》、《昨日青空》、《我是江小白》、《白蛇緣起》等等。有叫好不叫座的,有口碑參差不齊的。

對比日本動畫所帶了的熱度,中國動畫市場的覺醒彷彿遠遠不夠。

其實,細數中國動畫發展,歷程還真是坎坷。

當年中國動畫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內容和藝術性都遠高於同一時期的日本和美國。日本有宮崎駿、新海誠、鳥山明等那些放出圖片就知道畫者的作品,其實中國動畫也有那樣的人物和作品存在。

萬氏兄弟、馬克宣、盛特偉等等,都是中國動畫的開山大師。

萬氏兄弟自幼喜愛繪畫,1925年繪製成功中國第一部動畫片《舒振東華文打字機》(廣告片)。1941年,完成了中國第一部長動畫片《鐵扇公主》,極富民族特色。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鐵扇公主》(1941年)

建國初期,可以說是國產動畫的蓬勃發展期。每年十多部的高產,還都是非常有藝術價值的作品。

1961~1964年製作的《大鬧天宮》,從人物、動作、畫面、聲效等達到了當時世界的最高水平。

1960年,完成了第一部水墨畫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那是美影廠輝煌時期真正意義上的水墨動畫作品。也成就了中古動畫風格的代表之一。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小蝌蚪找媽媽》(1960年)

但在之後的二三十年裡,總共生產的水墨動畫片加起來沒有達到一個八十分鐘的電影長度。

好在1978年到1989年的十年間,復生的國產動畫作品繁多,製作了約219部動畫片。

例如《哪吒鬧海》、《金猴降妖》、《天書奇譚》等我們熟知的作品都是從這個時段製作完成,而且電視動畫片也在這個時候有了《葫蘆兄弟》、《黑貓警長》、《阿凡提的故事》等等。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黑貓警長》(1984年)

不過,輝煌期很快就過去了。

90年代,各大動畫製作廠家開始與國際動畫業展開交流與合作。

隨著中國動畫的發展,那些具有中國特色的動畫風格沒有延續下來,創新方面也落後於日本和美國。

漸漸地,“不會講故事”、“粗製濫造”、“低幼”等成了中國動畫為人詬病之處。

要說沒落,國漫至今也算沉寂了二十年。

放在前兩年,國漫不出圈的阻礙大概是觀眾的偏見和不瞭解。

那時候人們總以為動畫是給小孩兒看的。觀眾對動畫的理解是在《喜羊羊》那個階段,彷彿中國的動漫永遠停留在5—12歲兒童水平。

粗製濫造,不考慮質只考慮量。07、08那幾年的動畫電視片項目書裡都是80集以上的。

最重要的是畫風模仿美日。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從無可救藥全盤照抄(《高鐵俠》模仿《鐵膽火車俠》);到生搬硬湊部分複製(《象棋王》模仿《棋魂》);再到核心搬運(《太空歷險記》模仿《超時空要塞》)。

這一路走來著實艱辛,也不知道自己的風格是什麼了。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幾年觀眾已經從刻板印象走出來,開始理解和關注。這兩年的國漫已經大膽的放棄低齡,受眾直接放到了成年觀眾。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一人之下》第二季

比如《秦時明月》、《一人之下》、《畫江湖》、《狐妖小紅娘》等等,有製作有衍生,口碑還很好。如果仔細舉例,感覺我根本盤點不過來。

可現在被重視了,卻總感覺,還差那麼一口氣。

國漫的發展現狀是什麼?

一直在“哭窮”。

即便有“補貼政策”,卻依然有優質國漫處於金錢緊張,沒辦法繼續創作。

大概十來年前,基於國家和地方的大力扶持,中國動漫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好聽點是春筍,不好聽點可能是畸形產物。

關鍵點就是"補貼政策"。

大多數人在想,國家給你們那麼多錢讓大力做,如今的國漫還在哭窮?還給我動不動就眾籌起來?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印象中眾籌過的國漫有很多,比如“大系列”《大聖歸來》、《大魚海棠》、《大護法》、《鎮魂街》、《魁拔》等等。

每次看完末尾的眾籌名單或者眾籌字樣都會一陣心酸,錢哪去了?

我先來跟你講講政策有多豐厚。前幾年看到的時候簡直眼饞,恨不得轉專業學動畫去。

當年,杭州、蘇州、南京、青島等10多個城市都設置了一項專門的"播出獎勵",且各地標準頗為相似:在地級市以上播出的二維動畫獎勵500元/分鐘,三維1000元/分鐘,上限為100萬元。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在中央臺播出的,則在此基礎上翻倍,上限為200萬元。眼紅了嗎?

其中,以南京的獎勵最高,其在中央臺播出的,按二維2000元/分鐘、三維3000元/分鐘予以獎勵。按分鐘來算的話,現在網上普通一集就是25分鐘左右,也就是7.5萬。

電視臺成了動畫製作方的“救世主”。這時候,鑽簍子的人就出現了。

據說央視少兒頻道參與購片的工作人員這樣說過,“即使我們的產量已超過動漫大國日本,但電視臺仍然難覓優秀的國產作品”。

2000年的時候,上面規定每個電視臺每天必須播出10分鐘動畫,要求60%的國產。

2005年的時候要求每天黃金時段必須播出。

2006年規定晚上五點到八點不準播境外動畫,每天必須播國產不得少於70%。

2012年“十二五”期間確定了國漫產業發展的主要目標...逐年增加的扶持啊!

然後呢,2010年電視臺播的是下面這個...

成本標價2100萬??就這忽悠人的製作,還發展什麼國漫?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雷鋒的故事》(2010年)

這時候可能有人忍不住地想著,迪士尼為什麼沒有眾籌?因為他們有相對穩定的工業鏈。

除了“哭窮”,還沒人願意跟動畫耗著,實在耗不起。

中國動漫公司95%不盈利,不是做大就是破產

那些苟延殘喘的,三年五年拿出一部十來集的作品就已經是萬幸了。

那些資金慢慢匯入充足起來的,比如《一人之下》,第二部明顯比第一部的製作要精良許多,甚至還融入了我最怕的3D畫面,突然的一個3D彷彿在提醒著我資金到賬。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鎮魂街》第一季(2016年)

而那些還在眾籌的,已經沒了音信,比如《鎮魂街2》,騙了觀眾兩年還沒出現。

投資者沒人願意趟渾水,只怕放膽一玩血本無歸。

我非常真摯的問過一位國漫狂熱者,為什麼認真做國漫的人很少啊?

他說:這就好比我建個大樓穩賺錢,為啥要去搞科研費神呢?

很不服氣的反問他:可是“科研”至少有貢獻吧?

他說:科研管飽嗎?

因為不賺錢,投入國漫的人越來越少,所以人才供不應求。

日本的手冢治虫、吉卜力,歐洲的墨比斯、埃爾熱,美國的DC、漫威、迪斯尼都給觀眾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乃至於湧現出各種標籤。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鐵臂阿童木》第二季(1980年)

恰恰中國從剛開始《畫王》這本雜誌開端到最後結束乃至於後續各種漫畫雜誌直到今天,都讓人感覺沒有這樣一個被公認的領軍角色。並且帶領後續的同業者用一種普遍接受的風格和模式變成中國的動畫漫畫產業。

於是,一段時期內,國漫一直處於“沒錢沒人沒組織”的死循環中。

做動畫的人少,自然技術也落後一些。視效觀感總是觀眾最在意的部分。

以前的國漫被吐槽過人物說話只會張合沒有嘴型,而日漫美漫的對嘴型顯得非常貼合。畫風也總是跟包括大場面的製作,中國動畫總是讓人感受不到震撼。

但最近幾年,國漫在製作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就拿《大聖歸來》來說,對口型一定是令人驚喜的小細節。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之所以能夠大爆,也得益於製作。美工也像是打了雞血,害得無數人拿這部動畫做壁紙。視效上,大聖大鬧天宮的部分用了傳統戲劇風格,打鬥畫面燃炸,然後轉入CG。

技術與製作這方面,我認為中國動畫已經不缺了。

然而,只憑一腔熱血,國漫並不會換來口碑和票房這種廣義上的成功。

換到今天再去看《哪吒鬧海》、《黑貓警長》、《西遊記》等等,也會有人捧腹有人感慨。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哪吒鬧海》(1979年)

“情懷”二字,說白了也是為了尋求共鳴。

人都容易念舊,尤其在我們中國人身上。文化道德的薰陶,人們既念舊又重感情,所以對於動畫來說,找到了一條情懷路也不是不可以。只要不過度消費,觀眾還是比較買賬的。

情懷誰都能給,內容的短板觀眾可救不起。

近幾年來國漫的質量一直在提升,就拿最近的《白蛇緣起》和《哪吒之魔童降世》來比較,對比以往的動畫電影,劇本已經可以經得起推敲了。

有了好內容,口碑和希望自然會有。

9成動漫公司都在賠錢!想救國漫,一部《哪吒》還遠遠不夠

現在很多公司都在經營自己的IP, 還有內容創作熱潮一直在,經過歷練洗牌,相信總會出現適合我們國內觀眾胃口的劇本。

說到內容和題材,我認為它也是不怕重複的。

人們並不討厭題材的重複,題材重複的越多,越說明了觀眾愛看、市場需要,越說明它的通俗、受眾廣。

如果能夠打碎了重塑,讓觀眾體會“舊瓶裝新酒”,那最好不過了,經典可以被再造。就好比破圈的“大聖”,找到了創新的點。

國漫不該是崛起,而是重振。

現在圈子已經打開,我們不缺少特效製作,音樂與畫風也逐漸精緻。國漫缺的,是好故事,好劇本。

國漫可以慢慢來,觀眾會好好呵護。

相信“大”系列也好,《白蛇》、《哪吒》也好,這些優質作品絕不是巔峰,只是開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