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才是核心實力

中國科創板相比10年前的創業板,情況似乎要好一些,至少還有商湯、大疆、寒武紀這樣硬科技、高市值的獨角獸公司,但是要成為納斯達克那樣的市場,這些還不夠多

硬科技才是核心實力

中國股市自誕生以來,就離不開對美國的模仿。早在1999年提出開設創業板,“中國納斯達克”的稱謂第一次出現。但創業板從2009年誕生起就與納斯達克格格不入,不僅並不具備註冊制的條件,而且對上市公司盈利有著嚴格的標準。

後來推出的另一版“中國納斯達克”更是如雞肋一般,新三板雖然不設盈利標準,但是對企業的吸引力很弱,大多數掛牌企業的融資連美團、滴滴這些公司的A輪融資的零頭都不到。

最新一版的“中國納斯達克”——科創板的定調非常之高,但關鍵是如何像納斯達克一樣,推動科技進步,湧現出一批引領科技潮流的公司。

納斯達克:億萬富翁的溫床

我們今天所熟知的納斯達克(NASDAQ),是由全美證券商協會(NASD)創立,而NASD是由場外交易商於1938年組織成立,到1970年代納斯達克創立時,其會員數量已經接近5000個,其中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等華爾街巨擘,前高盛總裁格斯•利維便是納斯達克的發起者之一。

其實早在1968年,為解決OTC市場的分割問題,美國證券從業者就希望能夠推出新的交易市場。1971年2月8日,全美證券交易商協會自動報價系統即納斯達克開始正式運作。該系統提供同步報價,提供授權的股票做市商,使得身處任何地方的參與者都可以足不出戶通過電話進行交易,為場外的經紀商和交易商提供了一種方便交易的方式。

納斯達克採用了剛剛興起的計算機技術,把500多個做市商的交易終端和位於康涅狄格州的數據中心連接起來,形成一個數據交換網絡,並從OTC市場中挑選出2500多家規模、業績和成長性都名列前茅的股票,規定做市商把這些精選出的股票報價列示於該系統,供投資者參考。同時還制定了納斯達克指數,基準點為100。

在成立之初,納斯達克定位於專門為那些尚不具備條件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小企業股票提供場外交易服務的市場,只要有人想,就可以在納斯達克上交易。

後來隨著掛牌證券在質量和數量上的大大增加,場外交易日趨活躍,納斯達克也逐步將服務對象定位於中小型高科技成長型企業,並針對其特點在企業規模、盈利記錄等方面降低上市標準。

1975年,納斯達克提出了掛牌標準,在企業公共股東、盈利能力和市值三個方面提出了要求,只要達到標準就可以申請在納斯達克掛牌交易,只有在納斯達克掛牌的股票才能在該系統報價。至此,納斯達克徹底割斷了與其他OTC股票的聯繫,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上市場所。

1980年,納斯達克迎來一位重要成員——民用計算機的先驅者蘋果公司。蘋果公司於當年12月12日在納斯達克上市,併發行460萬股股票,收盤時股價29美元,成就了包括喬布斯在內的4位億萬富翁。從此以後,無數的財富神話在納斯達克創造。

硬科技才是核心實力

但是1980年代蘋果公司急轉直下,1981年IBM推出第一臺PC機之後迅速佔領市場,納斯達克又創造了新一次的財富神話。也在這一年,微軟發行了Windows系列的第一代產品Microsoft Windows1.0,並且成了PC機的標準操作系統,如日中天的微軟終於走到了上市這一步。

1986年3月13日,微軟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首日收盤價為27.75美元/股,蓋茨持股比例為45%,身家超過2億美元。而在短短九年之後,蓋茨就已成為全球首富,並連續佔據這一頭銜長達十幾年。與微軟同年登陸納斯達克的,還有目前全球第二大軟件商甲骨文。

就在蘋果和微軟上市期間,納斯達克還發生了一件大事,即1982年的第一次分層,把原先的單一市場分成了全國市場和常規市場,將40家規模大、交易活躍的股票劃入新成立的納斯達克全國市場,其他約3360家不滿足全國市場上市標準的股票組成的市場被稱為納斯達克常規市場。除掛牌標準,兩個市場的管理標準完全一致。

如果某隻在納斯達克全國市場上市的股票已不能滿足這個市場的上市條件,那麼它可以被移到納斯達克小型市場中去,反之亦然。同樣,如果納斯達克小型資本市場上的股票不能滿足這個市場的上市條件,NASD也會將它從納斯達克市場上摘牌。

內部分層後,納斯達克IPO的數量井噴,全國市場首批納入40只交易活躍股票,到1983年,全國市場掛牌股票數量達到682只,1985年一躍增加至2194只。這一階段納斯達克的年均上市數量力壓紐交所,1980年代IPO數量年均140家,是紐交所的3倍。

硬科技才是核心實力

■ 在成立之初,納斯達克定位於專門為那些尚不具備條件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小企業股票提供場外交易服務的市場。

而且,紐交所和納斯達克上市企業的行業差異化十分明顯。紐交所主要以金融、週期性消費品和工業等傳統行業為主,而納斯達克則吸引了大量的信息科技公司。紐交所雖不對盈利作要求,但其市值和收入標準較高,對於新興產業的吸引力遠不及納斯達克所形成的聚集效應。

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聯網泡沫

1980年代納斯達克日漸崛起,成為了繼NYSE和AMEX之後的又一大全國性市場,但是指數表現卻差強人意,包含Intel、微軟、蘋果的納斯達克指數僅從200點漲到400多點,而同期道瓊斯工業指數從800點漲到了2700點。

轉眼到了1990年,人類社會進入互聯網時代。世界在線(world.std.com)成為第一個Internet電話撥號接入服務提供商,代表著互聯網商用開始進入規模化發展,同時全球領先的網絡解決方案供應商思科公司(Cisco)登陸納斯達克。

思科上市後的第一年市值僅為6億美元,直到約翰•錢伯斯從1995年開始擔任總裁兼CEO,思科在互聯網工業的主要領域確立了領先地位,到1999財政年度,年度銷售收入達到了121.5億美元,市值一度超過5000億美元。可以說,1990年代的互聯網浪潮,思科是最大的推動者之一。

而到了1993年,發展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產業已經上升到了美國國家戰略的高度。克林頓就任總統後不久,便正式推出跨世紀的“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工程計劃。計劃投資4000億美元,用20年時間,逐步將電信光纜鋪設到所有家庭用戶。

受惠於“信息高速公路”這一戰略的遠見卓識,美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享受了歷史上罕見的長時間繁榮,而這種繁榮直接催生了1990年代納斯達克的大牛市。

1990年代早期,還處於互聯網浪潮的醞釀階段,納斯達克指數平穩上漲,到1995年中第一次突破1000點。而在1995年10月24日,美國聯邦網絡委員會(Federal Networking Council)通過了一項決議:將互聯網定義為全球性的信息系統,從此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互聯網革命。

1995年前後,美國出現一批具有跨時代意義的互聯網公司。門戶網站雅虎、瀏覽器開發商網景在1994年成立,電子商務公司eBay和亞馬遜在1995年成立,搜索引擎巨頭谷歌也在稍晚幾年成立。而這些公司無一例外都登陸了納斯達克。

截至1998年年中,納斯達克的上市公司數量達5378家,比NYSE(3039家)和AMEX(787家)的總和還要多得多。如日中天的納斯達克與美國證券交易所合併成為納斯達克—AMEX集團公司。

這時市場上開始出現泡沫和風險的呼聲,納斯達克指數從2000多點跌至1419點,不曾想這才是新一輪牛市的起點。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後,國際熱錢流向高回報率的美國,為股市的火爆提供了充裕的資金基礎。在此期間,美元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美聯儲也在1998年9月-11月期間連續三次降息,來緩衝疲軟外部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

從1998年10月8日到2000年3月10日,僅耗時1年零5個月,納斯達克指數從1419點飆漲至5048點,漲幅約256%,同期標普500指數、道瓊斯指數的漲幅只有50%左右。1999年底納斯達克的平均市盈率為152倍,平均市淨率為7倍。

1999年這一年,在美國上市的457家公司中,有308家來自科技行業,其中117家公司在上市首日就股價翻倍。市值排名前十的公司中,科技公司佔了6個。巴菲特成為華爾街的靶子——價值投資理念不再流行,取而代之的是投資“贏者通吃”的成長型公司。

硬科技才是核心實力

■ 納斯達克的成功是建立在美國經濟增長、科技進步的基礎之上。

納斯達克讓所有人陷入了瘋狂,不止是股民,還包括風險投資。據統計,1999年全美70%以上的風險投資湧入互聯網,總額達到300多億美元。2000年第一季度,有916家風險投資企業共向1009家新興互聯網公司注資157億美元,其中很多都是趕潮流。

互聯網火了,提供技術支持的公司也火了,特別是微軟、思科兩大巨頭。1999年,思科的市值很快從1000億美元迅速漲到5400億美元,微軟則創造了當時全球範圍內公司市值的歷史紀錄6205.8億美元,在這之後的很多年全球第一市值都來自納斯達克。

但是1999年獨孤求敗的微軟,招致了《反壟斷法》的指控,這在後來被認為是互聯網泡沫破滅的導火索。互聯網泡沫破滅的另一個推手是美聯儲,從1999年6月到2000年5月連續6次加息,科技股在達到歷史高峰後開始了長達兩年的持續下跌。

網絡股泡沫破裂從2000年3月11日開始,到2002年9月9日結束。歷時整整兩年半,納斯達克指數從5046點下跌78%至1114點。而隨著美聯儲連續下調利率,美國經濟逐步從互聯網泡沫破滅的大爆發中恢復過來,納斯達克也再次回暖,在震盪中緩慢上漲。

納斯達克的騰飛和硬科技

2000年隨著泡沫破滅,不僅互聯網公司死傷無數,做實業的安然公司也突然破產,美國開始加強證券市場監管,交易所也提高了上市門檻、完善退市制度。納斯達克的IPO數量大幅下降,年均IPO數從1990年代的300多家降至80多家。

不過這一時期的納斯達克仍是科技公司上市的首選,中國第一批互聯網公司粉墨登場,搜狐、網易、新浪、百度、攜程相繼在納斯達克上市。而在2000年投入使用的納斯達克大屏成為紐約時代廣場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如今已是中國廣告最喜歡的去處。

2004年,搜索引擎巨頭榖歌登陸納斯達克,上市首日估值高達230億美元。當時成立剛6年的谷歌年化營收為27億美元,利潤為2.68億美元。也在這一年,不滿20歲的扎克伯格創辦了Facebook,短短5年就成為全球最大的社交網站,並在2012年登陸納斯達克。

對於納斯達克自身來說,2006年是重要的一年。當年1月16日,納斯達克獲得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批准成為全國性證券交易所,並於4月1日正式運行。35年之後,納斯達克終於成為一家場內交易所,同時對市場進行了第二次分層。

2006年7月,納斯達克全國市場被劃分為兩層,即納斯達克全球市場和納斯達克全球精選市場。其中納斯達克全球精選市場的上市標準基本照搬了紐交所當時的上市要求,對市值、流動性和收益提出了要求,但門檻值略高於紐交所,綜合來看成為全球最高的掛牌標準。

經過分層,有1187家掛牌公司被劃分至全球精選市場,剩餘1479家公司在全球市場掛牌,527家公司在資本市場掛牌。目前全球精選市場無論從掛牌數量和市值規模來看,都碾壓另外兩個層次。

到了2007年,為節省數千萬美元的監管成本,納斯達克監管機構NASD破天荒地與紐交所有關會員監管、執行和仲裁的部門進行合併,成立了美國證券行業最大的非政府監管組織——金融行業監管局(FINRA),從此納斯達克和紐交所納入統一監管。

同年,納斯達克併購北歐證券交易商瑞典OMX集團,併購後的新集團命名為納斯達克—OMX集團,成為全球最大的交易所公司。

2002年股市復甦後,納斯達克指數緩慢回升,到2007年最高點時約上漲了1.5倍,仍然不到3000點。2008年受金融危機影響,納斯達克指數再次腰斬,不過並未跌破2002年的低點。實際上這次危機受衝擊最大的是金融、地產行業,科技行業的泡沫並不明顯。

後來,美國股市經歷了長達10年的最長牛市,納斯達克指數從1200點上漲到8100點,是三大股指中漲幅最大的。而形成慢牛行業的重要原因,一是重振美國製造業的計劃,二是科技的進步,包括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AI等。

2008年之後科技圈誕生了一個新的概念——硬科技,包括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術、光電芯片、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智能製造等八大領域的高精尖科技。區別於互聯網模式的創新,硬科技是需要長期研發投入、持續積累才能形成的原創技術。

而硬科技的引領者依然是美國,在人工智能、5G、VR/AR、雲計算、大數據、芯片等領域均有領先世界的企業,從微軟、谷歌、蘋果、亞馬遜、高通、英偉達、Intel、AMD、Facebook等科技巨頭的股價漲幅中就可見一斑。

蘋果公司在第一代iPhone發佈時市值只有800億美元,到了2018年市值突破萬億美元大關,連續多年保持全球第一市值。這十年裡,微軟股價也上漲20倍,並在去年年底趁著蘋果股價下跌,重新奪回全球第一市值的桂冠。

亞馬遜股價十年漲幅更是超過40倍,成就了世界首富貝索斯,從2015年開始更是接近90度的上漲。而全球最大的GPU製造商英偉達,2015年之前股價表現平平,但是之後短短3年時間市值增長了14倍。

歸根結底,納斯達克的成功是建立在美國經濟增長、科技進步的基礎之上。而今中國科創板相比10年前的創業板,情況似乎要好一些,至少還有商湯、大疆、寒武紀這樣硬科技、高市值的獨角獸公司,但是要成為納斯達克那樣的市場,這些還不夠多。

科創板的成功,就是中國的成功。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版權,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轉載請註明來源:東方財經雜誌(ID:dfcj-bj)

長按識別二維碼更多精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