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時期崖山之戰中10萬軍民集體跳海,為何不與元軍血戰到底?

我們知道,天之驕子成吉思汗在蒙古發家,然後率領鐵騎橫掃中原。其子孫繼承他的志向,在滅亡南宋之後建立了元朝。讀過歷史的都知道,南宋滅亡的標誌,就是丞相陸秀夫揹著最後一位小皇帝跳海自盡。翻開歷史,其實在當時老百姓心裡對舊朝,還是懷有很深感情的,在內心深處還是很難接受一個好戰的外族來統治壓迫自己。據史料記載,當時追隨著陸秀夫等人的,浩浩蕩蕩有10萬之眾。可是,當時陸秀夫魯莽地選擇了揹著皇帝跳海。這一跳可倒好,十萬軍民心灰意冷,紛紛跟著跳海自盡。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陸秀夫不帶領這10萬軍民,與元兵展開殊死決戰呢?說不定還有很大的成功機會。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得先分析下當時的形勢。

南宋時期崖山之戰中10萬軍民集體跳海,為何不與元軍血戰到底?

1279年,元朝皇帝下令對前朝留下的餘孽斬草除根,就算追他到天涯海角也要亡其國、滅其種!所以,陸秀夫等大臣只得帶著年僅8歲的小皇帝東躲西藏,最後逃到了廣東的崖山。雙方就在這裡進行了最後一場海戰。當時元兵的頭頭叫張弘範,本身是一個漢族地主,後來被元兵俘虜後投降,成了元朝旗下第一狗腿子,開始到處殺掠漢人。從臨安殺到福州,又從福州殺到廣東崖山,終於把最後的南宋小朝廷趕出了陸地,趕到了海上。而南宋這邊呢,皇帝年僅8歲,叫趙昺(bǐng),基本沒什麼本事,是個傀儡型的精神支柱。主要做事的是丞相陸秀夫和太傅(皇帝的老師)張世傑以及文天祥。當然,文天祥在不久前就已經不幸被俘了,不能算進去。

南宋時期崖山之戰中10萬軍民集體跳海,為何不與元軍血戰到底?

這樣南宋基本就是靠這兩人撐起來的,打仗靠張世傑,政事靠陸秀夫。其實崖山的軍事戰略位置很好,它背面靠山面朝大海,易守難攻。而且此時的南宋有一千多條戰船,因為士兵多為陸軍,所以戰船一字排開,用繩索連接,這是不是像極了某個劇情,不錯的,就是三國演義裡面的火燒赤壁的案例。他們在船上塗上溼泥,還縛著長木頭抵住元兵的火船進攻。眼見火攻失敗,元軍的頭頭張弘範惱羞成怒,封鎖海口,不讓張世傑的船和人靠岸。沒辦法,很多宋兵整天就在海上呆著,餓了吃乾糧,渴了喝海水。我們知道海水是不能直接飲用的,又鹹又苦,許多人喝了紛紛嘔吐。但是仍然堅持抵抗,決不投降。

南宋時期崖山之戰中10萬軍民集體跳海,為何不與元軍血戰到底?

於是,張弘範也沒轍了。此時,元軍副帥李恆看不過去了,趕過來支援這貨,一起圍攻宋軍,企圖絞殺宋朝最後的生力軍。不僅如此,這位副帥不愧為副帥,還讀過孫子兵法,他命手下吹了戰鬥號角卻不出兵,搞得宋軍人人精神緊張到恍惚,所以最後聽敵營中傳來演奏樂的聲音,大家都以為終於可以休息一下了。可是沒想到這演奏樂其實是元軍總攻的信號。於是,宋軍被殺得七零八落。眼看大勢已去,張世傑馬上派人去接皇帝和陸秀夫逃走。可是,戰亂之中陸秀夫根本就分不清派來的人是真是假,生怕是元軍的奸細。於是他拒絕了使者的援助。於是,陸秀夫和小皇帝就這麼錯過了最後生存的機會。

南宋時期崖山之戰中10萬軍民集體跳海,為何不與元軍血戰到底?

到後來他終於發現無力迴天了,於是仰天長嘆,身穿著朝服背小皇帝跳海了。實在讓人噓唏不已。十多萬南宋軍民看到精神支柱到了,於是心中的信仰也沒了,相繼跳海。於是,一時間大海上漂浮著十萬多的浮屍,簡直太過悲壯。筆者認為,崖山之戰中10萬軍民集體跳海,為何不與元軍血戰到底?陸秀夫他們手中雖然握有10萬軍民,但是他們的對手還是太過強大了,個個都是職業軍人;還有這些元兵有個習慣就是喜歡屠城,那些原先跟過皇帝的老百姓,知道即使投降也會被砍頭,所以還不如慷慨赴死;不過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皇帝跳海死得早了,這個影響很壞,試想老闆都沒了我們還能為誰打江山呢,於是十萬軍民深感前途無望,集體投海。不過話說回來,這些義士的行為,代表著一種身處絕境仍不投降的民族氣節,著實讓人歎服。

對此事,您怎麼看呢?歡迎下方留言評論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