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靖康二年(公元1227年),在罷黜主戰派李綱和种師道等人以後,金軍捲土重來再次圍攻汴京,並最終攻陷汴京,俘獲宋徽宗宋欽宗二帝后宮后妃及親貴大臣三千多人北上,史稱“靖康之變”,北宋就此滅亡。

為了延續宋室社稷,部分大臣在南京(今河南商丘)擁立僥倖不在汴京的康王趙構為帝。隨著金軍繼續南下追擊宋室君臣,南宋君臣相當慌亂,趙構多次下海逃避金軍追殺。但是,憑藉以岳飛為首的“中興四將”的奮力抵抗,南宋朝廷逐步穩定下來,甚至在岳飛取得郾城大捷之後,南宋軍隊抵達朱仙鎮,有收復兩京之勢。但是,身在臨安的宋高宗趙構擔心軍事方面繼續取勝,可能會迎回宋欽宗,自己皇位的正統性將成問題。於是,派遣秦檜等人議和,並逮捕處死岳飛。

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南宋與金朝達成著名的《紹興和議》,規定兩國以淮水-大散關為界。南宋向金朝稱臣,割讓從前被岳飛收復的唐州、鄧州以及商州、秦州大部分地區,每年向金朝進貢銀廿五萬兩,絹廿五萬匹。

完顏亮意欲立馬五吳山第一峰

此後的二十年間,宋金兩國總體保持和平狀態。但是,金朝方面統治階層悄然發生了一系列變化,給相對平和的兩國局勢帶來了變數。公元1248年,把持朝政多年的完顏宗弼(即宋人常說的金兀朮)去世,宗室完顏亮成為右相,控制了朝政大權。次年,完顏亮殺死金熙宗,自立為帝。完顏亮野心勃勃,對江南十分感興趣,還命人在皇宮裡的屏風上畫出江南山水圖,並在上面寫上“立馬吳山第一峰”的詩句,決意南征宋朝。為此,完顏亮開始了逐步向南遷都大計,先是把都城從上都遷到了燕京(今北京),又在公元1261年4月遷都至汴梁,並打算把汴梁作為南征的根據地。

完顏亮有意南征的打算,最初在一味主和的宋高宗看來,並不可信,畢竟宋朝並沒有違背《紹興和議》的條款。但是,隨著南宋派往金朝的使臣和金朝使臣在南宋朝廷上的強勢談話,都使得南宋君臣不得不相信大禍臨頭。

公元1161年(紹興三十一年),完顏亮宣佈以四路大軍60萬軍隊水陸並進,並由自己親自率領東路主力軍隊南下,意圖一舉滅宋。

虞允文臨危主動作為,立下不世之功

聽聞金軍南下的消息後,一貫喜歡逃跑的宋高宗驚慌失措,甚至打算“海上避敵”,右相陳康伯堅決反對,說:“敵國敗盟,天人共憤。今日之事,有進無退。”堅決主張抗金。宋高宗不得不下令分四路抗敵。其中,以老將劉錡為淮南、江南、浙西制置使,節制諸路軍馬,擔負江淮地區抗擊金軍主力的重任。由於以老將劉錡身患重病,就派副帥王權先行出兵,不料王權貪生怕死,雖然被上司一再督促,但是磨磨蹭蹭,還在金軍到來之際,不戰自潰,長江以北的地方拱手讓敵。消息傳到臨安,時任中書舍人的虞允文上書彈劾王權,宋高宗只好下詔罷免王權,派大將李顯忠代替指揮,派知樞密院事葉義問督視江淮軍馬,中書舍人虞允文參謀軍事,前往前線勞軍。葉義問貪生怕死,躲在建康不肯出來,就派虞允文前去採石勞軍。虞允文到達採石後發現王權因作戰不利被撤職查辦,朝廷派遣的接替者李顯忠還沒來得及趕到採石。敗退下來的宋軍軍心渙散,對岸的金軍隨時可能渡江,形勢危急。虞允文挺身而出,招攏兵馬,告訴大家李顯忠已經在趕來增援的路上,現在由自己暫時主持採石防務。虞允文召集水陸各位統制開會,發現手上只有一萬多人,而江對岸的金軍多達40多萬,只有揚長避短出奇制勝。

"

靖康二年(公元1227年),在罷黜主戰派李綱和种師道等人以後,金軍捲土重來再次圍攻汴京,並最終攻陷汴京,俘獲宋徽宗宋欽宗二帝后宮后妃及親貴大臣三千多人北上,史稱“靖康之變”,北宋就此滅亡。

為了延續宋室社稷,部分大臣在南京(今河南商丘)擁立僥倖不在汴京的康王趙構為帝。隨著金軍繼續南下追擊宋室君臣,南宋君臣相當慌亂,趙構多次下海逃避金軍追殺。但是,憑藉以岳飛為首的“中興四將”的奮力抵抗,南宋朝廷逐步穩定下來,甚至在岳飛取得郾城大捷之後,南宋軍隊抵達朱仙鎮,有收復兩京之勢。但是,身在臨安的宋高宗趙構擔心軍事方面繼續取勝,可能會迎回宋欽宗,自己皇位的正統性將成問題。於是,派遣秦檜等人議和,並逮捕處死岳飛。

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南宋與金朝達成著名的《紹興和議》,規定兩國以淮水-大散關為界。南宋向金朝稱臣,割讓從前被岳飛收復的唐州、鄧州以及商州、秦州大部分地區,每年向金朝進貢銀廿五萬兩,絹廿五萬匹。

完顏亮意欲立馬五吳山第一峰

此後的二十年間,宋金兩國總體保持和平狀態。但是,金朝方面統治階層悄然發生了一系列變化,給相對平和的兩國局勢帶來了變數。公元1248年,把持朝政多年的完顏宗弼(即宋人常說的金兀朮)去世,宗室完顏亮成為右相,控制了朝政大權。次年,完顏亮殺死金熙宗,自立為帝。完顏亮野心勃勃,對江南十分感興趣,還命人在皇宮裡的屏風上畫出江南山水圖,並在上面寫上“立馬吳山第一峰”的詩句,決意南征宋朝。為此,完顏亮開始了逐步向南遷都大計,先是把都城從上都遷到了燕京(今北京),又在公元1261年4月遷都至汴梁,並打算把汴梁作為南征的根據地。

完顏亮有意南征的打算,最初在一味主和的宋高宗看來,並不可信,畢竟宋朝並沒有違背《紹興和議》的條款。但是,隨著南宋派往金朝的使臣和金朝使臣在南宋朝廷上的強勢談話,都使得南宋君臣不得不相信大禍臨頭。

公元1161年(紹興三十一年),完顏亮宣佈以四路大軍60萬軍隊水陸並進,並由自己親自率領東路主力軍隊南下,意圖一舉滅宋。

虞允文臨危主動作為,立下不世之功

聽聞金軍南下的消息後,一貫喜歡逃跑的宋高宗驚慌失措,甚至打算“海上避敵”,右相陳康伯堅決反對,說:“敵國敗盟,天人共憤。今日之事,有進無退。”堅決主張抗金。宋高宗不得不下令分四路抗敵。其中,以老將劉錡為淮南、江南、浙西制置使,節制諸路軍馬,擔負江淮地區抗擊金軍主力的重任。由於以老將劉錡身患重病,就派副帥王權先行出兵,不料王權貪生怕死,雖然被上司一再督促,但是磨磨蹭蹭,還在金軍到來之際,不戰自潰,長江以北的地方拱手讓敵。消息傳到臨安,時任中書舍人的虞允文上書彈劾王權,宋高宗只好下詔罷免王權,派大將李顯忠代替指揮,派知樞密院事葉義問督視江淮軍馬,中書舍人虞允文參謀軍事,前往前線勞軍。葉義問貪生怕死,躲在建康不肯出來,就派虞允文前去採石勞軍。虞允文到達採石後發現王權因作戰不利被撤職查辦,朝廷派遣的接替者李顯忠還沒來得及趕到採石。敗退下來的宋軍軍心渙散,對岸的金軍隨時可能渡江,形勢危急。虞允文挺身而出,招攏兵馬,告訴大家李顯忠已經在趕來增援的路上,現在由自己暫時主持採石防務。虞允文召集水陸各位統制開會,發現手上只有一萬多人,而江對岸的金軍多達40多萬,只有揚長避短出奇制勝。

採石磯之戰:書生臨危受命,為南宋延續國祚上百年

有跟隨虞允文一起去的官員悄悄地勸諫虞允文:“朝廷只是派您來前線勞軍,並沒有要您督戰。別人把事辦得那麼糟,您又何必背這個包袱呢?” 虞允文慨然道:“這算什麼話!現在國家正值危急之際,我怎麼能只考慮自己的得失,逃避責任。”

於是,虞允文制定了戰術,充分利用了宋軍水軍海鰍大船船堅炮利,而對手多是噸位小的平底船的現狀,主動撞擊對手船隻,再利用火炮燒燬大量敵船,先後兩次在水戰中擊退了金軍進攻,使得完顏亮進退兩難。

"

靖康二年(公元1227年),在罷黜主戰派李綱和种師道等人以後,金軍捲土重來再次圍攻汴京,並最終攻陷汴京,俘獲宋徽宗宋欽宗二帝后宮后妃及親貴大臣三千多人北上,史稱“靖康之變”,北宋就此滅亡。

為了延續宋室社稷,部分大臣在南京(今河南商丘)擁立僥倖不在汴京的康王趙構為帝。隨著金軍繼續南下追擊宋室君臣,南宋君臣相當慌亂,趙構多次下海逃避金軍追殺。但是,憑藉以岳飛為首的“中興四將”的奮力抵抗,南宋朝廷逐步穩定下來,甚至在岳飛取得郾城大捷之後,南宋軍隊抵達朱仙鎮,有收復兩京之勢。但是,身在臨安的宋高宗趙構擔心軍事方面繼續取勝,可能會迎回宋欽宗,自己皇位的正統性將成問題。於是,派遣秦檜等人議和,並逮捕處死岳飛。

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南宋與金朝達成著名的《紹興和議》,規定兩國以淮水-大散關為界。南宋向金朝稱臣,割讓從前被岳飛收復的唐州、鄧州以及商州、秦州大部分地區,每年向金朝進貢銀廿五萬兩,絹廿五萬匹。

完顏亮意欲立馬五吳山第一峰

此後的二十年間,宋金兩國總體保持和平狀態。但是,金朝方面統治階層悄然發生了一系列變化,給相對平和的兩國局勢帶來了變數。公元1248年,把持朝政多年的完顏宗弼(即宋人常說的金兀朮)去世,宗室完顏亮成為右相,控制了朝政大權。次年,完顏亮殺死金熙宗,自立為帝。完顏亮野心勃勃,對江南十分感興趣,還命人在皇宮裡的屏風上畫出江南山水圖,並在上面寫上“立馬吳山第一峰”的詩句,決意南征宋朝。為此,完顏亮開始了逐步向南遷都大計,先是把都城從上都遷到了燕京(今北京),又在公元1261年4月遷都至汴梁,並打算把汴梁作為南征的根據地。

完顏亮有意南征的打算,最初在一味主和的宋高宗看來,並不可信,畢竟宋朝並沒有違背《紹興和議》的條款。但是,隨著南宋派往金朝的使臣和金朝使臣在南宋朝廷上的強勢談話,都使得南宋君臣不得不相信大禍臨頭。

公元1161年(紹興三十一年),完顏亮宣佈以四路大軍60萬軍隊水陸並進,並由自己親自率領東路主力軍隊南下,意圖一舉滅宋。

虞允文臨危主動作為,立下不世之功

聽聞金軍南下的消息後,一貫喜歡逃跑的宋高宗驚慌失措,甚至打算“海上避敵”,右相陳康伯堅決反對,說:“敵國敗盟,天人共憤。今日之事,有進無退。”堅決主張抗金。宋高宗不得不下令分四路抗敵。其中,以老將劉錡為淮南、江南、浙西制置使,節制諸路軍馬,擔負江淮地區抗擊金軍主力的重任。由於以老將劉錡身患重病,就派副帥王權先行出兵,不料王權貪生怕死,雖然被上司一再督促,但是磨磨蹭蹭,還在金軍到來之際,不戰自潰,長江以北的地方拱手讓敵。消息傳到臨安,時任中書舍人的虞允文上書彈劾王權,宋高宗只好下詔罷免王權,派大將李顯忠代替指揮,派知樞密院事葉義問督視江淮軍馬,中書舍人虞允文參謀軍事,前往前線勞軍。葉義問貪生怕死,躲在建康不肯出來,就派虞允文前去採石勞軍。虞允文到達採石後發現王權因作戰不利被撤職查辦,朝廷派遣的接替者李顯忠還沒來得及趕到採石。敗退下來的宋軍軍心渙散,對岸的金軍隨時可能渡江,形勢危急。虞允文挺身而出,招攏兵馬,告訴大家李顯忠已經在趕來增援的路上,現在由自己暫時主持採石防務。虞允文召集水陸各位統制開會,發現手上只有一萬多人,而江對岸的金軍多達40多萬,只有揚長避短出奇制勝。

採石磯之戰:書生臨危受命,為南宋延續國祚上百年

有跟隨虞允文一起去的官員悄悄地勸諫虞允文:“朝廷只是派您來前線勞軍,並沒有要您督戰。別人把事辦得那麼糟,您又何必背這個包袱呢?” 虞允文慨然道:“這算什麼話!現在國家正值危急之際,我怎麼能只考慮自己的得失,逃避責任。”

於是,虞允文制定了戰術,充分利用了宋軍水軍海鰍大船船堅炮利,而對手多是噸位小的平底船的現狀,主動撞擊對手船隻,再利用火炮燒燬大量敵船,先後兩次在水戰中擊退了金軍進攻,使得完顏亮進退兩難。

採石磯之戰:書生臨危受命,為南宋延續國祚上百年

"

靖康二年(公元1227年),在罷黜主戰派李綱和种師道等人以後,金軍捲土重來再次圍攻汴京,並最終攻陷汴京,俘獲宋徽宗宋欽宗二帝后宮后妃及親貴大臣三千多人北上,史稱“靖康之變”,北宋就此滅亡。

為了延續宋室社稷,部分大臣在南京(今河南商丘)擁立僥倖不在汴京的康王趙構為帝。隨著金軍繼續南下追擊宋室君臣,南宋君臣相當慌亂,趙構多次下海逃避金軍追殺。但是,憑藉以岳飛為首的“中興四將”的奮力抵抗,南宋朝廷逐步穩定下來,甚至在岳飛取得郾城大捷之後,南宋軍隊抵達朱仙鎮,有收復兩京之勢。但是,身在臨安的宋高宗趙構擔心軍事方面繼續取勝,可能會迎回宋欽宗,自己皇位的正統性將成問題。於是,派遣秦檜等人議和,並逮捕處死岳飛。

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南宋與金朝達成著名的《紹興和議》,規定兩國以淮水-大散關為界。南宋向金朝稱臣,割讓從前被岳飛收復的唐州、鄧州以及商州、秦州大部分地區,每年向金朝進貢銀廿五萬兩,絹廿五萬匹。

完顏亮意欲立馬五吳山第一峰

此後的二十年間,宋金兩國總體保持和平狀態。但是,金朝方面統治階層悄然發生了一系列變化,給相對平和的兩國局勢帶來了變數。公元1248年,把持朝政多年的完顏宗弼(即宋人常說的金兀朮)去世,宗室完顏亮成為右相,控制了朝政大權。次年,完顏亮殺死金熙宗,自立為帝。完顏亮野心勃勃,對江南十分感興趣,還命人在皇宮裡的屏風上畫出江南山水圖,並在上面寫上“立馬吳山第一峰”的詩句,決意南征宋朝。為此,完顏亮開始了逐步向南遷都大計,先是把都城從上都遷到了燕京(今北京),又在公元1261年4月遷都至汴梁,並打算把汴梁作為南征的根據地。

完顏亮有意南征的打算,最初在一味主和的宋高宗看來,並不可信,畢竟宋朝並沒有違背《紹興和議》的條款。但是,隨著南宋派往金朝的使臣和金朝使臣在南宋朝廷上的強勢談話,都使得南宋君臣不得不相信大禍臨頭。

公元1161年(紹興三十一年),完顏亮宣佈以四路大軍60萬軍隊水陸並進,並由自己親自率領東路主力軍隊南下,意圖一舉滅宋。

虞允文臨危主動作為,立下不世之功

聽聞金軍南下的消息後,一貫喜歡逃跑的宋高宗驚慌失措,甚至打算“海上避敵”,右相陳康伯堅決反對,說:“敵國敗盟,天人共憤。今日之事,有進無退。”堅決主張抗金。宋高宗不得不下令分四路抗敵。其中,以老將劉錡為淮南、江南、浙西制置使,節制諸路軍馬,擔負江淮地區抗擊金軍主力的重任。由於以老將劉錡身患重病,就派副帥王權先行出兵,不料王權貪生怕死,雖然被上司一再督促,但是磨磨蹭蹭,還在金軍到來之際,不戰自潰,長江以北的地方拱手讓敵。消息傳到臨安,時任中書舍人的虞允文上書彈劾王權,宋高宗只好下詔罷免王權,派大將李顯忠代替指揮,派知樞密院事葉義問督視江淮軍馬,中書舍人虞允文參謀軍事,前往前線勞軍。葉義問貪生怕死,躲在建康不肯出來,就派虞允文前去採石勞軍。虞允文到達採石後發現王權因作戰不利被撤職查辦,朝廷派遣的接替者李顯忠還沒來得及趕到採石。敗退下來的宋軍軍心渙散,對岸的金軍隨時可能渡江,形勢危急。虞允文挺身而出,招攏兵馬,告訴大家李顯忠已經在趕來增援的路上,現在由自己暫時主持採石防務。虞允文召集水陸各位統制開會,發現手上只有一萬多人,而江對岸的金軍多達40多萬,只有揚長避短出奇制勝。

採石磯之戰:書生臨危受命,為南宋延續國祚上百年

有跟隨虞允文一起去的官員悄悄地勸諫虞允文:“朝廷只是派您來前線勞軍,並沒有要您督戰。別人把事辦得那麼糟,您又何必背這個包袱呢?” 虞允文慨然道:“這算什麼話!現在國家正值危急之際,我怎麼能只考慮自己的得失,逃避責任。”

於是,虞允文制定了戰術,充分利用了宋軍水軍海鰍大船船堅炮利,而對手多是噸位小的平底船的現狀,主動撞擊對手船隻,再利用火炮燒燬大量敵船,先後兩次在水戰中擊退了金軍進攻,使得完顏亮進退兩難。

採石磯之戰:書生臨危受命,為南宋延續國祚上百年

採石磯之戰:書生臨危受命,為南宋延續國祚上百年

此時,大將李顯忠終於率兵從蕪湖趕到採石。李顯忠瞭解到虞允文指揮作戰的情況, 十分佩服,表示要向朝廷為其請功。 虞允文對李顯忠說:“敵人在採石失敗之後,一定轉移到揚州去渡江。對岸鎮江防守準備不足。您在採石繼續防守,我打算到鎮江看看情況。” 李顯忠馬上同意了虞允文的觀點,由虞允文率領一支軍隊前往鎮江。 鎮江原來是由老將劉錡防守,但是由於他重病在床,已經無法有效組織防守。看到虞允文以文臣之身取得戰績,劉錡表示慚愧不已,國家養兵三十年,到了用兵之際,還不如虞允文指揮得當救國家於危難之際。虞允文到達鎮江後,組織嚴密防守,並派出一批大船在江中巡視,轉移到揚州準備渡江的金軍幾次出擊都失利,這使得督戰的完顏亮大為惱火。更令人惱火的是,金朝後院起火,由於早已不滿完顏亮的統治,部分金朝大臣在遼陽擁立宗室完顏雍為皇帝,史稱金世宗。廢完顏亮為庶人,黃河以北地區已盡數歸附完顏雍。消息傳到揚州大營,完顏亮進退失據,軍心不穩。有部將勸諫,認為目前手裡還有40萬大軍,不如先行攻克南朝,有了根據地,再回師討伐完顏雍。完顏亮因久攻不克,便下令三日內要渡江完畢,不然要軍法處置。看到完顏亮軍法嚴苛,完顏亮軍中人心渙散,當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完顏亮被部將殺死,金軍開始北撤,南宋朝廷的滅國危險終於解除。新即位的金世宗完顏雍因國內初定,無意與南宋朝廷繼續開戰,就派遣使臣前來商談議和事宜,雙方又回到了相對平和的狀態。

在國家危難之際,虞允文挺身而出,力挽狂瀾,以弱勝強,為南宋延續了國祚上百年,奠定了自己一代名將的地位。此後十多年,虞允文位高權重,也曾多次籌劃北伐,並應宋孝宗之命,前往四川備戰,可惜最終因操勞過度病逝於任上,可謂是壯志未酬身先死。

參考資料:《宋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