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批登陸南極的“營口人”(下)

南極洲 海軍 喬治島 地球 營口春秋 2017-06-22

中國第一批登陸南極的“營口人”

作者 徐志強

(接上期)

中國第一批登陸南極的“營口人”(下)

劉釗

南極歷險

1984年11月20日上午10時,中國首批南極考察隊分別乘坐國家海洋局的“向陽紅10”號船(乘載科考人員238名)和海軍“J121”船(乘載海軍官兵308名)包括海軍航空兵179號直升機組,連同之前四個多月籌備的500多噸共千餘種各類建站物資,從上海啟航,開始了編隊遠征南極的旅程。

中國第一批登陸南極的“營口人”(下)

突擊隊員在冰冷的海水中搶建碼頭

我們橫渡太平洋,途經日本宮古海峽、美國的關島,穿越赤道,12月4日11時19分,編隊由東半球進入西半球,跨過180度的經緯線。12月18日,通過了號稱“航海家之墳墓”的德雷克海峽。26日,抵達南極喬治島民防灣。這期間,我們經歷了無數次風險考驗。11月25日,離開上海的第6天,過日本宮古海峽的第3天,J121船右側主機第一缸活塞冷卻支架發生故障144小時,右主機第8缸活塞套架又發生裂紋,動力系統在遠航中出現問題,隨時都會造成機毀船沒的嚴重後果,經過晝夜奮戰,通過封缸和焊接,及時排除了險情。進入咆哮的西風帶,狂風大作,海面上颳起了11級大風,萬噸巨輪在一望無際的大洋上,在大風大浪中如同一片樹葉,風浪最大時浪花濺過19米高的船指揮台,船體左右搖擺傾斜達32度,船體不時發出嘎嘎的響聲,餐桌板凳被搖晃得撞來撞去,嘔吐聲不絕於耳,暈船嚴重的甚至吐出了膽汁,連續幾天失眠和吃不下食物。停泊民防灣期間,11級以上大風會在深夜時突然颳起,J121船泊地距離周圍冰山只有1.5海里,且海底層為沙石和鵝卵石,水深只有50-60米,大風襲來如不及時起錨航行就會船毀人亡。為了確保船的安全,指戰員們有時來不及穿鞋就飛奔到各自戰位。經歷了那段時刻,使我體驗到了什麼叫驚濤駭浪,什麼叫困苦,什麼叫身體抗力的極限,什麼叫 “度秒如年”……

中國第一批登陸南極的“營口人”(下)

駐青島海軍指戰員熱烈歡迎J121船勝利返航

經過幾十個晝夜的頑強拼搏,我們以頑強的戰鬥意志,戰勝了無數次大大小小的風險,完成了那段艱辛的歷程。

艱難建站

到達南極的喬治島民防灣後,按照計劃,將在此建立我國第一個科學考察站――長城站。

J121船初始計劃是留在民防灣裝卸貨物,然後到附近海域進行海況和氣象等考察,54名地方考察隊員負責建站施工。南極3月中旬進入冬季,冬季溫度平均在零下40度至70度之間,最低溫度達零下92度,海面完全被冰覆蓋。要在夏季兩個月內將500多噸的建站物資運上島,建起碼頭、考察用房、通信鐵塔、氣象觀測站等,工程量如此巨大,僅靠地方考察隊員是無論如何也完不成的。為此,長城站站長郭琨向 J121船的海軍官兵提出支援請求。海軍指揮組臨時決定,從308名官兵中挑選出100名精兵強將,組成4個建站突擊隊,與地方考察隊員並肩戰鬥。

當時的任務主要有三項:第一項任務是修建簡易碼頭。1985年1月4日,第一支突擊隊來到修建碼頭的冰海灘頭,當時有6-7級大風捲著雪花、冰粒和冰渣不斷襲來,突擊隊員還要跳進齊胸深的冰海里,喊著號子把鋼管砸進海底,把一顆顆螺絲釘擰緊,連成圍欄再用沙石填充加固,整個施工過程中,戰士們基本上都是“下身是水,上身是冰”,成了真正的“水冰(兵)”。就這樣,我們連續奮戰8小時,建起了27米長、6米寬、3米多高的碼頭。第二項任務是卸運建站物資。這項任務非常艱難,要從J121船上卸下汽車、剷車、吊車、空壓機、推土機等大型施工機械,還有油罐、發電機、泡沫鐵皮牆板等。卸這些貨物,突擊隊員必須齊心協力,全力以赴,還必須克服風浪大、裝運貨物的小艇晃動劇烈、隨時都有翻船危險等困難,海軍官兵硬是靠“螞蟻啃骨頭”的精神,把180噸建站物資通過簡易碼頭安全卸運。第三項任務是參加長城站施工。1月20日,長城站三棟鋼結構裝配式房屋開始施工。兩支突擊隊共54人冒著七八級大風,頂著雨,小跑著抬沙子、搬水泥。攪拌機不夠用,就實行機器和人工一起上,攪拌混凝土,預計打27個一立方米的水泥樁底座至少需16小時,我們僅用了4小時就完成了。房屋組裝工作量大,要求精度高,鋼架與牆板需1500個螺釘合成,組裝時誤差不能超過5毫米,突擊隊員將上噸重的鋼架抬起就走,在幾米高的房樑上行走自如,鉗工、電工、木工、鉚工樣樣嫻熟,施工效率之高,進展之神速從未有過。對此,地方考察隊員無不誇讚我們說:“還是解放軍過得硬,要什麼樣的人才就有什麼樣的人才,你們創造了南極速度!”

1985年2月26日,長城站經過軍民考察隊員26天的團結奮戰,主體工程勝利竣工,我們以神話般的速度建成了“長城站”。當天,舉行了慶祝儀式,許多外國考察站人員紛紛前來參觀祝賀,蘇聯南極考察站站長當時還對我們中國第一任長城站站長郭琨說:“我們在直升機上看到中國建站速度一天一個樣,太令人吃驚了,你們真了不起”。

長城站建成後,我們將一個刻有“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三〇八名官兵首次赴南極紀念 J121 1984.12.26”字樣,足有1.5噸重的大鐵錨安放在長城站主體工程前國旗旗杆側旁,那時刻,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特別是在慶祝儀式上,看到五星紅旗第一次在南極的上空冉冉升起,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熱淚。至此,我們偉大的祖國有了無可爭辯的話語權,祖國人民也將銘記揚眉吐氣的那一刻……

返航後,我們受到了海軍總部的表彰,J121船榮立集體一等功,我也榮立個人三等功。1985年5月6日,部分考察隊員代表在北京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國務院副總理萬里等領導人向立功人員頒獎。我赴南極期間,我的家屬也多次受到營口市委、市政府領導的親切慰問和新聞媒體的採訪。

此次南極考察共歷時142天,往返航行22994.75海里,勝利完成了建站、運送物資、海上救生和航海實習任務,這是我國海軍艦船首次橫跨太平洋,跨越地球94個緯度、182個經度,開闢了通向南美的新航線,展示了中國海軍遠渡重洋的航行能力和優良的政治素質、精湛的專業技術素養,體現了南極考察海軍官兵“愛國、拼搏”的南極精神。也就是從那時起,中國成功地在南極建立了長城站,成為第18個在南極建立科學考察站的國家。

30多年來,我國已在南極建立了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泰山站4個科學考察站。至今,一代又一代中國科考人員仍然奮鬥在南極這個冰雪世界,他們把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所題的“為人類和平利用南極作貢獻”作為誓言,繼續付諸於行動,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採訪將要結束時,劉釗祕書長飽含深情、激動地對我們說:“回想32年前的經歷,使我終生難忘。那次南極之行,給了我人生很大啟迪和精神財富,它使我懂得了人生旅途中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如何面對困難和風險;懂得了人心齊、泰山移;懂得了軍民團結、官兵一心的極端重要性;懂得了祖國強大的深層內涵。作為一名軍人,作為一名登陸南極的親歷者,‘南極精神’一直鞭策著我,鼓勵著我,我為有機會踐行南極感到光榮和自豪,同時,由衷地祝願偉大的祖國越來越富強,越來越強大……”

(劉釗,1950年出生於復縣, 1969年1月,從復縣入伍,在北海艦隊先後任戰士、文書、司務長、分隊長、副指導員、指導員。1984年1月,被派往 37206部隊T711船任副政委。1985年5月,被任命為北海艦隊J122船政委,1987年8月,任228潛艇政委。1989年8月轉業,由於愛人是營口插隊到復縣的知青,轉業後落戶到了營口市,一直在市財政局工作,後任營口市財政局機關黨委副書記兼工會主席、紀檢組長,現已退休。)

(作者單位:營口市史志辦公室)

本文選自《營口春秋》2017年第2期

中國第一批登陸南極的“營口人”(下)

如果您對營口的歷史文化感興趣或是手中有相關資料,歡迎您投稿到營口市史志辦編輯的《營口春秋》期刊,與我們共同講述營口的歷史故事!

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