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你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沒學會佛家這兩個字

南懷瑾 釋虛雲 佛教 華嚴經 書法網 2017-05-12

兩位禪者走在一條泥濘的道路。走到一處淺灘時,看見一位美麗的少女在那裡躑躅不前。由於她穿著絲綢的羅裾,使她無法跨步走過淺灘。“來吧!小姑娘,我揹你過去。”師兄說罷,把少女背了起來。過了淺灘,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後和師弟繼續前進。

師弟跟在師兄後面,一路上心裡不悅,但他默不作聲。晚上,住到寺院裡後,他忍不住了,對師兄說:“我們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親近女色,你今天為什麼要背那個女人過河呢?” “呀!你說的是那個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現在還抱著?”

其實這個故事我們偶爾也會在一些雞湯文裡看到,只是有時一掃而過,不存太多思想。其實,這世間往往是越簡單的故事裡蘊含著越複雜的道理。“放下”與“抱著”是你能否快樂起來的真正原因,也是你能否豁達面對人生的順境逆境的關鍵所在。

南懷瑾:你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沒學會佛家這兩個字

南懷瑾: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真要學佛就要放下一切,至少有個短時期要放下。有的人不肯放下,還以功利心來求佛法,希望對他的事業有幫助。這我就不懂了,我學佛一輩子了,對我的事業沒有幫助,我也不求幫助,要這樣的心情才可以學佛。沒有這個認識,不但學佛,學任何宗教我都反對。

放下就是快樂,真放下才能真解脫。有的人為了“放下”而“放下”,此為假放下,實為陷入另一個妄執。

南懷瑾:你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沒學會佛家這兩個字

《涅磐經》:一念不生,萬法無諍

虛雲法師言參禪先要為 “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只有息滅意識對外相的分別執著,才能斷除一切爭論;只有內心清淨無染,才能不見萬法的是非,他人的過錯。真做到無諍的人,一定是明瞭緣起性空真諦的人。知緣起就是明因果,知性空就是能放下。

“無諍三昧”:諍,即爭,是對於是非、利益、法相高低的爭議。有欲即有爭,有爭即名喧囂,而非寂靜。無諍三昧,也叫無惱禪,是一種修行的境界,即是無人我是非,一心安住在實相般若寂靜平等的心境中。《華嚴經》雲:“有諍說生死,無諍說涅磐。”不論世間人、修行人,要想解脫煩惱,一定要遠離爭執。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無掛礙故無有恐怖

"掛礙",的"掛"即牽掛;"礙"即妨礙。意謂由於物慾牽掛妨礙,所以不得自在;"恐怖",即驚恐怖畏的意思,心中驚慌,當然不得安樂。心經是一本文字簡要,內容豐富的佛教經書,也是理事圓融,知行合一,理論和實踐性很強的妙文。

南懷瑾:你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沒學會佛家這兩個字

無門慧開: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頌平常心是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春天有百花,夏天有涼風,秋天有明月,冬天有白雪,風、花、雪、月這些在不同時刻都能象徵著令人心境豁達之意的事物,便是開悟的人能夠保持淡定從容的綿綿無絕之力。說白了就是:若心境豁達,淡定從容,不為瑣事所擾,那每一天每一季都是好時節。

南懷瑾:你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沒學會佛家這兩個字

其實,放下二字又豈是隻有佛家修行之人才追求的?就如南懷瑾這樣的大師,也是畢生都在追求放下的佛家境界;平常如你我,身處這熙熙攘攘的凡世之中,煩擾許多,其實是放不下。所謂心寬,也便只是能放得下了。

(碘酒)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