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國爭取影響力面臨挑戰 要小心太多讚美

南海 美國 政治 經濟 環球網 2017-06-28
美媒:中國爭取影響力面臨挑戰 要小心太多讚美

資料圖:遼寧艦

美國“外交學者”網站6月26日文章,原題:中國爭取國際影響力面臨五大挑戰對於任何崛起中的大國來說,確保和提升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影響力是很正常和必要的,而“話語權”是實現多重經濟和政治目標的可行途徑。鑑於世界政治的多樣性和複雜性,中國在爭取其國際話語權時至少面臨5個挑戰,它們全都屬於阻礙中國目標的重大問題。

首先,對崛起的中國存在固有的“原罪”的看法。這種先入為主的偏見視中國的崛起為一種異端,自然而然給西方主導的體系帶來不確定性和不穩定。在這種觀點看來,中國必須謀求且實際上一直在謀求在國際活動中更多的共性,比如提供更多的國際公共產品。對於中國來說,最終的事實可能證明“原罪說”不成立。

其二,對“基於規則”體系的強調。美國一直指責中國行為惡劣,如在東海和南海爭端中,強調“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的重要性。當然,這個秩序是二戰後在美國的絕對領導下建立的。事實上,當前基於規則的秩序是排他性的,由美國的價值觀和觀念所主導。這種排他性恰恰是中國在爭取國際話語權時應該予以消除的,但這將是場苦戰。

其三,有一種現象筆者稱之為“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雖然中國在許多社會經濟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西方媒體的報道有時仍然對準個別人或事,然後有意放大到對整個中國的評論。這種情況在西方與中國存在矛盾看法的人權問題上表現特別明顯。在人權話語方面,西方看到和重視個人或事,有時是出於政治考慮,而中國迄今更關注其國家大進步和成就。

其四,“以小欺大”的挑戰。在世界政治上,一個大國可能會利用其更大的體量和能力欺凌小國。但也存在相反的情況——小國會利用自身的相對弱勢,因為來自大國的反應會引起國際譴責。比如,南海爭端中的幾個小國逐漸鞏固對有爭議島礁的佔領,而中國仍然更為剋制。隨著中國謀求繼續崛起,大國和小國對此的複雜反應都應成為重要的外交課題。

最後但同樣重要的是太多讚譽的危險。過度自信會有礙中國對自身地位和形象的真正和清晰定位,特別是在外界認為美國處於相對衰落,可能開始“撤退”,至少是從美國以前領導地位不受挑戰的全球舞臺撤退之際。事實上,美國仍謀求保住其領導地位,中國應清晰認識到其不斷上升的能力與作為一個仍在崛起大國應負的責任之間的關係。(作者金凱[音],陳俊安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