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火柴的老男人

南海 社會 南方都市報 2017-04-17
賣火柴的老男人

凌顯海還記得第一次來到常德火柴廠的情景。

火柴廠門前,道路泥濘坑窪,窄到大型貨車根本開不進來。廠房的大鐵門許久都沒有擦過,鐵皮缺了一塊,鏽跡斑駁。幾間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破舊瓦房沒有人氣,只有黑黢黢的設備提醒著這裡曾經的喧囂。

常德火柴廠,位於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石板灘鎮毛慄崗村,始建於1984年,屬於鄉鎮企業。2000年,全國200多家火柴廠紛紛停產,常德火柴廠瀕臨倒閉。幾乎沒有人敢接下這個廠房爛設備破虧空多的廠子。

凌顯海不信,人人都要用的火柴怎麼會搞不起來?他從廣東老家跑到湖南常德,盤下了常德火柴廠,並更名為南海火柴廠。

一待就是18年。

光景

凌顯海和火柴有緣分。

算起來,他和火柴已經打了快30年的交道,就連他的太太,從前也在家鄉的火柴廠工作。

1990年,凌顯海退伍轉業,回到太太所在的高州火柴廠開始賣火柴。高州火柴廠倒閉,他又前往湖南洪江火柴廠,輾轉多地,一直沒離開火柴這一行。

“我對火柴就有種愛好,”凌顯海說。

曾經,火柴是每個家庭的必需品,全國各地都開有大大小小的火柴廠,許多還是當地的國有大廠。上世紀末,打火機、液化氣漸漸走進日常生活,當初興旺的火柴廠像多米諾骨牌般一家家倒閉。

凌顯海不相信火柴市場就這麼倒了,聽說常德火柴廠面臨停產,沒人承包,他想去試試看。幾十萬元,凌顯海和妻子就接盤了火柴廠,並改名為“南海火柴廠”。迎接他們的,是異鄉破舊的廠房,枯朽損壞的設備。

二話不說,回到家鄉找設備。廣東連州火柴廠、廣西梧州火柴廠,這些曾經赫赫有名的國有火柴廠都成了南海火柴廠設備的來源。

除了設備,廠裡的技術骨幹也來自天南海北。梧州的工程師、洪江的機修師、高州的質控師,瀋陽的、河南的、江西的。起家當年,凌顯海幾乎把能找的廠子技術員都招攬了個遍。

買設備、招工人、做培訓、買商標,萬事俱備,古老的火柴廠車間又開始運轉起來,轟隆隆的機器聲從早響到晚。長杆火柴、短杆火柴,走下煥然一新的流水線。

火柴廠迎來了它的“黃金時代”。20 0 3年至2005年,南海火柴廠鼎盛的時候有200多個工人,有時為了趕工,工人們吃住都在廠裡。為了多做幾件,有的工人天還沒亮,就翻過鐵門進廠上班———廠房大門上的鐵皮,就是防止翻門進來的人被扎傷。附近村子裡,每家每戶幾乎都用上了南海火柴廠的火柴。

好光景沒有持續太久。通往外地的公路多了,火柴廠的工人又少了。火柴行業的百年老廠一家家倒下,曾被稱為全國四大火柴企業的安陽、泊頭、濟寧、開封火柴廠已陸續全部關停。

南海火柴廠成為了湖南僅剩的一家火柴廠,就算是在全國,說得上名字的火柴廠也不足10家。

但它也一年不如一年了。現在,廠裡只剩下七八十個工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機器。起初一起合夥的朋友也因為堅持不下去,早早退出。

記憶

現在,很多人已經不用火柴了。

那股硝和蠟混合著燃燒的特殊味道,攝影師陳正軍已經很多年沒有聞到。小時候父輩抽菸,火柴“哧啦”一劃,火苗躥出,點上煙,拉起家常。煙霧和火光交織,在陳正軍的記憶中揮之不去。

如今,火柴離陳正軍越來越遠,在他家裡,甚至連打火機都沒有。他曾以為,火光跳動的簇簇溫暖,只能存留在記憶中。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朋友處得知,在湖南常德,廣東人凌顯海經營著一家火柴廠,關於火光的記憶,再次被激活。

一根火柴的壽命很短,從燃燒到耗盡不過幾秒的時間,陳正軍不知道,這樣獨屬於他們那個年代的記憶,今後還能保存多久。為了保留這份行將消失的技藝,他在南海火柴廠一拍就是兩個年頭。

每天,工人們將一段段的木材切斷、削皮,木材被削得圓圓的,刨片機裡走一遭,就成了一捆捆薄木片。薄木片攤平了碼齊、烘烤、定型,很快,就分切成了一根根小細棒。

這是火柴梗的初始形狀,還要經過篩選,才能進入下一道工序。機器轟鳴,工人們把數以萬計的火柴棒排到篩選機器上,密密麻麻,灰塵和噪音齊飛。

工人們早就習慣了,有人會戴上口罩,有的嫌麻煩,便也省去了。夏天天氣熱,有的工人索性打起赤膊,機器響起來,也分不清哪些是灰塵,哪些是汗水。

一根火柴,最關鍵的在火柴頭,調料時來不得一絲鬆懈。先打上蠟,再塗上彩色的“藥水”,嚴格按配方調配的藥水是南海火柴廠質量的保障。塗料之後,烘烤,逐級分選,再分類裝盒,質檢,貼商標,打包裝箱,入庫。

一天又一天,南海火柴廠的機器不曾停轉,但越來越多的火柴停留在庫房裡。現在,凌顯海的火柴主要賣到附近的村子裡,但村裡用火柴的人家也一年少過一年。還有的時候,火柴賣到西部山區和南方沿海的農村。在那裡,火柴與“財”諧音,寓意紅火發財,祭祖燒香的時候,總要點上幾根。

但幾盒幾盒的售賣總是杯水車薪。“100包35000根火柴,能掙個5毛錢就不錯了。”凌顯海說,目前的產量,連以前的1/4都沒有。

幸運

“買火柴的買不到,賣火柴的賣不掉”,火柴廠的員工劉文勝說。

陳正軍不知道,火柴廠還能堅持多久。每次,他都不忘買上幾包,輕輕一劃,試圖找回兒時關於火花的味道。有時候他去湘西,遇到喜歡抽菸的苗族老人,他總不會忘記捎上幾包火柴。

多年未見過的火柴勾起了湘西老人的回憶。令陳正軍印象深刻的是,她們說,如今就是想用,也沒有地方買了。

火柴似乎成了年代和歷史的代名詞。和火柴一樣老的,還有南海火柴廠裡的老設備、老工人。

南海火柴廠車間裡,“安全生產,人人有責”的標語一直在牆上,煙塵的長期沖刷使它原本鮮亮的顏色漸漸消退。車間裡的人員換過了好幾輪。如今還在火柴廠上班的大多都上了年紀,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有的身體還有殘疾,年輕人的面孔難以尋覓。

一些技術骨幹,從開廠起便跟著凌顯海,時間最長的切杆師傅,來火柴廠已經18年。火柴廠裡的工人,大多來自附近的村子,夏天天氣熱,火柴廠有時只開半天工。不上班的時候,工人回到家裡種田務農,照顧家人。

這麼多年,火柴廠起起落落,凌顯海覺得,他沒有賺到什麼錢。如今,更是隻能維繫生活。

但他說,只要這個廠辦下去,他們就不會沒有事情做。

他有著自己的固執和堅持。現在,他仍然堅持使用火柴,大部分員工也和他一樣。“火柴環保、安全,不會爆炸。”

凌顯海想讓他的火柴活得久一些,再久一些。做旅遊火柴,發展賓館火柴,做火柴工藝品,他為火柴廠的未來想了很多辦法。

凌顯海的火柴,比其他人要幸運得多。最近,陳正軍給凌顯海帶來了一個好消息。他的火柴,已經在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

或許,它並不會成為“最後的火柴廠”。

昏暗的廠房裡,常德南海火柴廠廠長劃燃了一根火柴,有好幾次,凌顯海覺得它會熄滅。

可是並沒有。

採寫:南都記者嵇石 實習生 詹晨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