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頭條關注:南昌“城”長記:跨過贛江展新顏'

"
"
人民網頭條關注:南昌“城”長記:跨過贛江展新顏

2019年8月23日人民網首頁

"
人民網頭條關注:南昌“城”長記:跨過贛江展新顏

2019年8月23日人民網首頁

人民網頭條關注:南昌“城”長記:跨過贛江展新顏

2019年8月23日人民網江西頻道首頁

跨越70年·中國的故事

南昌“城”長記:跨過贛江展新顏

秦海峰

編者按:70年披荊斬棘,70年風雨兼程。今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迎來70週年華誕。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全國人民銳意進取、自強不息,一路砥礪前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建設成就,中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中國的每一寸土地上,70年的歲月都留下了動人的歷史印記,每座城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故事。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人民網策劃推出“跨越70年·中國的故事”系列報道,記者通過視頻、圖片、文字記錄下各地70年間的發展變化,以小見大,展現國家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圖景,在生動的歷史變遷中感受新中國奮進的磅礴力量。


蜿蜒贛江,猶如一條有力的臂膀,挽起南昌老城與新城。

城市的邊界是城市成長的年輪。把南昌各個時期的地圖放在一起,可以發現,從解放前偏居一隅的濱江老城,到新中國成立後的長帶形狀,直至今天的一江兩岸,一圈一圈的邊界正是南昌每次擴張後留下的痕跡。南昌城就像一棵老樹,歷經滄桑,城市成長的故事便沉澱在一圈一圈的“年輪”中……

從最初的8平方公里起步,直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南昌城區雖然有所擴展,但是始終在原地打轉轉。新世紀之初,南昌終於打破桎梏,“跨江而去”——紅谷灘新區從一片灘塗之中拔地而起,城市發展迎來飛躍。篳路藍縷,有過彷徨,有過“七年之癢”,但發展初心始終未變。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今天,是時候講講南昌的故事了。

觀念一變天地新

1949年5月,南昌市剛剛解放時,城區面積8平方公里,比宋代鼎盛時期的城區縮小了一半,公共設施也十分落後。當時流行著這樣的民謠:“風颳黃塵迷無路,雨打積水須行舟。”南昌城舊面貌可見一斑。

新中國成立後,新南昌建設拉開序幕,城市框架漸漸擴大。到上世紀80年代,南昌城區面積已經比1949年增長了近7倍。

然而,到了上世紀90年代,南昌城市發展隱憂初現:由於城市主要依託舊城向贛江以南發展,南昌8平方公里的舊城內居住了40萬人口,成為當時中國最擁擠的城市之一,城市現代化進程受阻。

由於過江通道的缺乏,江西的母親河——贛江,成了南昌城市向北拓展的障礙。彼時,對於南昌城市的發展有諸多討論,有人說繼續向南發展,有人說跨過贛江向北發展,一時間,不同意見沸沸揚揚。

直到1995年,時任南昌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的李豆羅在市人民代表大會上,專門就紅谷灘的開發建設,代表南昌市委、市政府向人大代表作了一份8000字的說明,“一江兩岸”首次出現在南昌人的視野中。

至此,南昌城市發展方向的戰略問題塵埃落定。“跨過江去”——觀念一變天地新。頃刻間,原本被視作“障礙”的贛江成了發展的“本錢”。

“改革開放後,很多城市包括上海、杭州、武漢都開始跨江發展,讓南昌看到了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跨過贛江發展漸漸成為大家的共識。”多年以後,在談起當時跨江發展的初衷時,李豆羅如此表示。

除了上述原因,當時還有一個考慮:如果向南發展,勢必要佔用更多寶貴的農田,而紅谷灘是一片灘塗,向北發展有節約的意圖。

然而,紅谷灘發展開發真正拉開大幕,還要等到4年之後的1999年。

灘塗地上造新城

1998年特大洪水之後,南昌市借昌北大堤被列入江西省鄱陽湖防洪治理工程的良機,啟動了“一江兩岸”道路防洪系列工程,並確定採用抽沙造地的方法,將紅谷灘4400畝低窪地改造成紅谷灘中心起步區。

紅谷灘建設發展真正掀開了新的歷史篇章。12條抽沙船晝夜不停地從贛江抽沙上來造地,用了一年多的時間,終於在原來的灘塗地上造出一片7平方公里的地塊。

那時李豆羅任抽沙造地指揮部總指揮,在當年的條件下,要在一片灘塗上造出一座新城來,困難可想而知。

“條件很艱苦,自然環境很惡劣。當時我們開玩笑說,白天人吃豬,晚上蚊子吃人。工地在荒郊野外,風沙遍地,蚊子又多又大,爬在人身上吸血。”李豆羅回憶道。

吳韶宸現任南昌市城鄉建設局局長,早在1998年,他就率先進入這片荒灘,參與了南昌市“一江兩岸”道路防洪系列工程,目睹和建設了紅谷灘的多個“第一”:第一臺變壓器的使用、第一條施工便道的修建、第一座變電站的建成……

當時整個紅谷灘只有一條320國道,江邊是一片荒灘,一片汙泥,放眼望去能看到的只有牛、水鳥和野草。

吳韶宸回憶道:“稍微起點風,風沙就往鼻子裡灌。在工地上吃飯,一揭開鍋,嗡一聲,一大群蒼蠅飛過來。”

地造好了,高起點的規劃也規劃好了,隨之而來的便是熱火朝天的建設。

“白天塵土飛揚,晚上挑燈夜戰”,熱火朝天的場面支撐著飛快的建設速度。

2001年7月11日,紅谷灘中心區開發建設正式破土動工。11月8日,行政中心、會展中心、接待中心六棟建築全面封頂。

緊接著,2001年12月28日,南昌市行政中心全部北遷至紅谷灘,南昌市正式開啟“一江兩岸”時代。

為城市換個心臟

南昌市行政中心北遷,不但開啟了“一江兩岸”新時代,更表明了開發紅谷灘的決心和信心。

從古到今,2001年之前,南昌城的“心臟”一直位於老城區民德路一帶。此次南昌行政中心搬遷,從提出構想到形成決議,直至最後實施,經歷了兩屆政府,經過了省內外專家反覆論證,最後提交南昌市十一屆人大四次會議全體會議討論通過。

會議最後總結的理由有四條:一是利用了河灘荒地,不佔良田;二是無需拆遷,不擾民;三是能拉動紅谷灘土地開發;四是直接促進“一江兩岸”格局形成。

“我當時講了一句話,南昌以前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而現在成了‘豫章故郡,紅谷新府’。”李豆羅說。兩字之差,折射出的是南昌城在“城”長過程中具有歷史意義的跨越。

在醞釀了數年之後,南昌城終於跨過了贛江,將“城”長的“障礙”變成了“城”長的“本錢”。

2002年4月9日,南昌市委、市政府批覆成立紅谷灘新區管委會。5月15日,紅谷灘新區管委會掛牌運行,從此以後,紅谷灘步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

“有城無市”成為歷史

駛入發展“快車道”的紅谷灘區域面積迅速擴大。管委會掛牌運行後,新區面積擴大到了50平方公里。2007年,南昌市又將當時的新建縣生米鎮4個成建制行政村劃歸紅谷灘新區管轄,至此,紅谷灘新區面積達到了78平方公里。

然而,隨著新城區框架的迅速拉大,問題也隨之出現。

自紅谷灘開發以來,新區一直堅持“基礎設施先行”,城區基本框架在短短四五年時間內迅速拉開。與此同時,醫療、教育、商業等公共服務設施卻沒有跟上城區面積快速擴張的步伐。

城市城市,有城無市不算數。紅谷灘發展初期隱憂有三:人氣嚴重不足、土地存量不足、過江交通不暢。

當時,紅谷灘很多樓盤剛推出便銷售一空,但是入住率非常低。根據2005年5月份的統計數據,紅谷灘十個樓盤銷售總戶數為14286戶,入住居民僅有2033戶,僅佔銷售量的14%。

另一份統計數據顯示,2004年底,紅谷灘新區總人口為65510人,其中農業人口為24405人,普通高校在校學生29191人,除去這兩部分人口,紅谷灘新區常住人口僅僅1萬餘人。

“商氣等人氣,人氣等商氣”的尷尬局面給生活在新區的老百姓帶來諸多不便。

不少當時搬到紅谷灘的居民回憶,生活在老城區時,一日三餐,購物買菜,散著步就能解決;搬到新城區之後,樓盤周邊沒有菜市場,只有一些零散的商鋪,不得不每週乘車到老城區採購,買菜成了一件煩心事。

然而,新區的建設發展雖然曲曲折折,但是初心始終未變。

時任紅谷灘新區黨工委書記的盧曉健表示,那個時候,一部分居民住進了社區,生活卻非常不便,好不容易引進的生活配套設施又常因人少而撤回。紅谷灘陷入了“有城無市”的尷尬。

2005年1月17日,紅谷灘“強力推進社區生活配套行動計劃”正式啟動,盧曉健在啟動儀式上講,強力推進社區配套建設,提升和優化城市功能,勢在必行,迫在眉睫,必爭朝夕。

如今,過江買菜、看病的辛酸事已經成為過去。從無處買菜到商超遍地,從零星燈火到萬家通明,從一片灘塗到高樓林立、商圈遍地,紅谷灘華麗蛻變。

紅谷灘的發展離不開南昌市歷屆市委、市政府一任接著一任乾的定力,更離不開江西省的支持。2016年,隨著江西省行政中心搬遷至紅谷灘九龍湖,紅谷灘也成長為南昌市乃至江西省的政治、經濟和金融中心。

矢志不渝“強身體”

如果說生活配套設施不足的問題可以在城市發展中逐步解決,那麼缺乏持續增長的經濟動力,則讓南昌市及新區的當政者更為揪心。

作為新的城市中心區,紅谷灘最大的遺憾就是產業構建前期規劃缺失。

從2001年南昌市行政中心北遷到2007年的七年間,新區一直處於“攤大餅”式的急劇膨脹階段。“這是一種粗放型擴張,發展空間和結構存在明顯不平衡。新區發展遭‘七年之癢’是歷史必然。”李豆羅說。

站在發展的十字路口,剛開發數年的紅谷灘何去何從?

實際上,到2007年,紅谷灘各類配套已經完善,人氣商氣日漸興旺,新區已經成為南昌乃至江西走向全國的一張名片。

隨著《南昌市紅谷灘區域產業發展規劃(至2020年)》的編制,以當年8月份紅谷灘中央商務區金融大街項目簽約為標誌,紅谷灘產業發展大幕徐徐拉開。

時間來到2012年,在當年2月份召開的江西省金融工作會議上,江西省委負責同志提出,在南昌紅谷灘新區規劃建設全省金融服務商務區。

自2012年啟動建設以來,紅谷灘重點實施了金融機構倍增計劃。如今,落戶全省金融商務區的金融機構和企業近千家。江西省80%以上的省級金融機構集聚在金融商務區內,填補了多項空白,集聚度位居全國前列。

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1-3月,金融商務區內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3.23萬億元,佔全省的84.4%;貸款餘額2.65萬億元,佔全省的81.7%;保費收入157.28億元,佔全省的49.9%;金融業增加值實現221.8億元,佔全省的近69%。

城市要變大變強離不開產業支撐。“產業是紅谷灘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基,也是紅谷灘‘強身健體’的必經之路。只有矢志不移地發展產業,才能給百姓幸福生活鋪就堅實基石。”紅谷灘新區黨工委書記周亮表示。

經過多年的發展,服務業已成為紅谷灘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

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全區服務業增加值實現277.45億元,同比增長12.8%,佔GDP比重達75.57%。

如果說,從2002年5月紅谷灘管委會掛牌起到2012年這十年,是紅谷灘第一輪開發,2012年江西省級行政中心的建設是紅谷灘新區第二輪開發的話,2016年9月九龍湖新城的建設,則拉開了紅谷灘新區三次開發的序幕。周亮表示,“我們將用一流的規劃理念,一流的建設標準,把新區建設成代表南昌未來水平和實力的標誌性區域。”

續寫南昌“新故事”

在紅谷灘成長的同時,南昌瑤湖片區也漸漸拉開,南昌城區面積迅速擴大,由原來的長條形狀,長成了一個“大胖子”。

隨著今年4月份洪都大道高架的開通,南昌一環線即將成型,未來的南昌還要建成二環、三環。

城市框架快速拉開,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地鐵2號線全線貫通,南昌地鐵迎來雙線地鐵換乘時代。昌南大道快速路改造工程、九洲高架快速路東延工程、瑤湖隧道工程等一系列城市建設項目順利推進,為南昌市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城市變大不僅體現在城建數據中,更體現在市民錢袋子和人居環境中。

今年上半年,南昌市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和8.8%,城鄉居民收入倍差從上年同期的1.82縮減到1.81,收入差距逐步縮小。

居民錢袋子不斷充盈的同時,人居環境質量也不斷提升。生態文明繪就美麗南昌“底色”。今年上半年,南昌市總體環境質量狀況繼續保持良好,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159天,優良天數比例為87.8%,位列中部省會城市首位。

早在2018年,南昌即再次被江西省委寄予厚望。

當年8月份舉行的江西省委十四屆六次全會提出,以南昌為核心,以贛江新區為引擎,以九江、撫州為支撐,以一小時交通時空距離為半徑,聯動豐樟高、鄱餘萬等周邊縣市,打造融合一體發展的大南昌都市圈。

而根據2019年7月份江西省政府印發的《大南昌都市圈發展規劃(2019-2025年)》,大南昌都市圈的定位是:全省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引領區、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範區、全國內陸雙向高水平開放試驗區、國際先進製造業基地和國際生態文化旅遊目的地。

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書記殷美根表示,江西省委提出打造大南昌都市圈,強化了南昌核心地位,賦予了南昌寶貴機遇,也賦予了南昌更大責任。“我們將強化首位擔當、展現省會作為,切實發揮好聚集力、輻射力和帶動力,全力以赴做大做強做優大南昌都市圈。”

南昌像一棵幼苗,在贛江之畔長成參天大樹。今天的南昌已經脫胎換骨,成為大都市圈的核心;而隨著打造國家中心城市發展藍圖的展開,南昌的新故事還將續寫下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