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不知道他的關稅戰給莫迪惹了多大事

特朗普不知道他的關稅戰給莫迪惹了多大事

東京的G20峰會上,美國總統特朗普很忙,他需要跟各國討論的問題非常多。也許不那麼引人注意的一點就是,赴會前一天,他在推特治國的時候表示前兩天印度用關稅報復美國取消其最惠國待遇的行為不可接受。

嗯,好玩。“關稅男”只有給別人加關稅時候爽,別人要是回敬他就受不了?其實他沒想過,他給印度在關稅上添堵讓莫迪有多大的麻煩。考慮到這倆人都以握手力度超強聞名,真不知道這輪較量是不是也會很精彩。

目前美國和印度之間真正發生問題的貿易額很小,說起來可能都會讓在新聞裡看慣了東方大國跟美國之間比劃幾千億數字的人覺得很驚訝,這還值得一提麼?

不過說實話,數字雖小但是位置關鍵,關稅男下手正好捅到了莫迪老仙的痛楚,逼著他不得不還手。

為什麼會這樣?這要從印度這個國家的客觀環境來說到說到。

印度做過英國的殖民地,當年主要是作為世界第一工業化強國的大英帝國奶牛存在。印度的農業為大英帝國的紡織業提供了巨大的原料基地和工業品市場。正所謂英國的殖民政策“像海綿一樣從恆河邊上吸取財富,又擠出來倒在泰晤士河中”。隨著英國金融業的發達,英國本土工業開始衰落,投資者更樂於看見工廠設在原料產地和市場邊上,於是乎印度開始有了那麼一點點英國資本投入的紡織業、鋼鐵工業。為了英國投資者利益,整個印度的工業體系必須是以輕工業為主的,這個道理不復雜,不多說了。

等著英國殖民結束,領導印度獨立的國大黨採取了一條在當時頗為流行的左翼路線——總體政治上仍然遵循西方的體制,但是經濟上利用自己強大的民意支持和議會多數推行計劃經濟,國內民族地區政策學習蘇聯搞“自治”。據說國大黨說這是自己“印度品牌的社會主義”……

雖然印度自己都說自己的“聯邦制”是具有很強單一制色彩的,可還是不可能跟當時的東歐和蘇聯等國強大的中央政府相比。既然採取了議會體制,那麼就不會沒作用。國大黨雖然是在很長期間內一黨獨大可是也不得不考慮選票。

二者疊加的後果就是,印度在地方政策上必須遷經常就選民的想法,採取了“以語言分邦”的政策。結果從印度一獨立開始許多地方就為了這個開始鬧騰,從最開始的16個省邦變成了到目前為止29個邦和7箇中央直轄地區。省邦多了好不好,總有人會各執一詞。但是隻要先考慮一下印度憲法認可的官方語言有24種,而全國有1652種方言……

但是,既然有人這麼做到了,那麼那些沒有以語言立邦的人很容易就採取各種手段要求。從街頭抗議到組織政黨在地方選舉時候折騰,最後也有乾脆拿起槍桿子混游擊隊去了的。

不過這種做法最直接的後果其實大家都看得見,地方政府握有相對較多的自治權,為了鞏固自己存在的合法性,就會在語言上甚至民族問題上強化自己的色彩,甚至因為地方精英把持權力之後有了資本跟中央政府制衡,可以去反對中央政府推行的不對自己胃口的政策。

這在發達國家可能不算事,權力制衡還是好事嘛。但是對於印度這樣一個被叫做“人種博物館”和“語系博物館”的國家來說不免有點危險啊……

麻煩還沒打住,作為一個現代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國民工業體系單獨生存會是很艱難的。可是作為一個農業為主只有一點工業基礎的印度,要想實現工業化的麻煩更多。歷史沒有給他們好像西方國家那種逐步實現社會革命的機會了!

不同於歐洲國家,東方國家要想實現工業化面臨的困難其實更大。因為傳統的自然經濟和社會結構只能適合農業社會,嚴重不利於工業化。

歐洲中世紀時候天主教對人的精神禁錮太難受,弄得西方人開始搞宗教革命,由於當時宗教對社會時具有統治性的意識形態,既然這裡都革命了,那就到處都開始革命。

如果在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解讀一下,過去在歐洲,人從原本是神的附庸,這麼一革命變成了人是社會的主體,有了這麼一個理論,那麼過去的土地封建制就要面對著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衝擊,最後會出現社會革命,社會革命反過來又進一步的拉動了資本主義工商業,推動了技術革命,最後西方就爆發了工業革命。

而東方的宗教還有土地封建制,原本的嚴密性,或者說是對人的控制的嚴酷性是遠遠不如西方天主教社會和那種城堡莊園體質,大家在不管是宗教方面還是在社會生活方面都還有很大的空間,因此也就不太想的起來搞社會革命。等著西方工業革命完了,跑來東方侵略的時候,他們對於東方是否能進行工業革命,也毫沒有興趣,他們要的是殖民掠奪。

在這個情況下,印度要想進行工業革命就不可能了,當地的土邦王公等社會上層被殖民軍制服後,在依附西方作為殖民代理人的情況下,變得比以前更難摧毀,其次,當地的資本主義工商業那一點的萌芽根本無力去跟西方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的工業體系競爭,也只能去依附西方的工業體系,這就必然出現各種畸形和缺陷,最後就造成了真正能夠推動進行工業革命的社會力量不夠強大。

有沒有辦法打破這種局面?有,那就是好像東亞國家這種強烈的文明自我認同,因此在遭受西方的侵略,面臨民族危亡的時候,就有了危機感,以成為革命的動力。最後不管通過哪種方式,東亞國家自己打破了原本的社會結構,都實現了社會革命,在一個組織嚴密的社會基礎上實現了從上到下的體制引領性工業革命。

不過在印度行不通了。國大黨在全盤接過英印殖民政府的政治和法律制度那一刻就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採取強力手段徹底打碎原有的不利於工業發展的社會結構,反而在以民族和語言自治問題上越走越遠。

那麼想在印度發展一下工業,印度中央政府就會面臨大土地所有者和宗教勢力通過地方邦政府的制衡、客觀已經存在的語言教育障礙問題、甚至還有種姓制度的麻煩等等。想想看,你要在一個工廠里根據種姓制度區分工種和崗位,會得到一個什麼效果?

因此,獨立後的印度一邊揮舞“最大民主國家”的旗子,一邊舉著“向社會主義前進”的標語,利用冷戰特殊的歷史階段,在美蘇之間左右逢源撈到了許多好處。可是他的工業化進程要跟東亞國家比起來,真的是很慢的……

現在的環境看起來其實對於印度來說,還不如冷戰時候呢。世界上再也不會有蘇聯了,不過作為世界第一霸權的美國還在。而這個美國目前因為缺錢,連印度每年這24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都不能當做小錢熟視無睹了。還想左右逢源?沒那麼便宜了嘍!

印度不是傻子,對此一清二楚。他們很清楚的知道自己面臨的未來有啥挑戰。所以用“民族主義”作為大旗的印度人民黨開始從冷戰後期迅速崛起並且一再把國大黨掀翻在地。最近這次印度大選中,就很能說明印度的政治精英們是認得清形勢的,也知道大約該怎麼辦。

怎麼能讓印度實現一個自上而下的工業化進程呢?毫無疑問需要一個強力的中央政府去推動這件事。這也是莫迪正在做的,可也正是麻煩所在。

想讓這個中央政府真的強力起來,方式大約有兩種,一個是中央政府憑藉自己掌握全國資源優勢去削弱地方邦政府的權力,使得其難以阻礙中央政策的推進,另一個就是通過政黨群眾組織向社會各個基層和角落滲透,最後從選舉的方式掌握地方邦政府。

可是在印度不管走哪條路都很難,現在立馬走第一條路對於莫迪來說基本等於政治自殺。國大黨雖然最近很衰,可是爛船還有三千釘,找到合適的機會捲土重來不難。莫迪要是跟各個地方邦政府作對肯定授人以柄。所以他只能很隱晦的去做,只有必要的時候兵行險著,比如前面他推行的貨幣改革。很明顯莫迪想走的是第二條路。

想實現社會有組織化,掃清工業化道路麼?這在印度也很難啊……前面說過東亞國家之所以能做到,根本條件是這些國家有一個強烈的民族認同,實現社會動員不是很難。

而印度呢?在英國人來殖民前,印度其實就是個地理名詞,不管是從民族、語言還有宗教來說,真的好像“一麻袋裡的土豆,一個跟另一個沒有關聯”。那麼現在莫迪要想用“民族主義”實現社會動員,推進工業化,他就只能去湊合著用印度教了。好歹印度教在印度算是影響力最強大的思想工具,跨語言和民族程度比印度共產黨手裡的武器大差不差……所以大家最近總是能看見莫迪不是跑去搞瑜伽就是忙著閉關打坐冥想啥的,叫他老仙也不算過分吧?(筆者也沒想通,這是民族主義還是被包裝了一下的新版原教旨主義?)

就算這樣子,莫迪也還的面對前面幾十年國大黨政府給他在這上面挖下的深坑。所以,真的不容易啊。

偏偏就在此時,美國跑來了。

美國嘴上說的很好聽,印太戰略裡印度老重要啦,來合作好處多多呢。可是實際上是讓印度掏錢買美國的武器,當然美國也會給印度一點先進的技術可惜也不是免費的……但是要印度去面臨的風險可是不成比例的。

要不不發展工業了,既然一把手這麼給面子跟著跑呢?且不說那直接挑戰了“最大民主國家”的來源不明的“自尊心”,跟他們要當“有聲有色”大國的想法不符,其實反而是印度最大的危險,現在許多人都在嚷嚷印度有巨大的人口紅利,不過反過來理解如果這些人口沒有就業嘛……要不去看看中東?

要發展工業,就得有本錢。240億美元貿易順差在東方大國這裡不值一提,在忙著找工業化本錢的印度那裡絕對不是小錢!

還有啊,為了實現社會動員莫迪都不得不去當老仙了,好不容易樹立起來一點“人氣,讓美國這麼打臉都不吭一聲,他的“民族主義”旗號怎麼打下去?這簡直就是拆了莫迪辛辛苦苦搭起來的臺嘍。

嗯,所以叔可忍,莫迪是真的不能忍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