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白日消磨腸斷句,世間只有情難訴。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白日消磨腸斷句,世間只有情難訴。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牡丹亭·標目·蝶戀花》

讀《紅樓夢》時,最容易我們引起感慨的大概就是寶黛的愛情了。在寶黛的愛情故事當中,有一段小小的插曲,看似不起眼,但其實它是二人之間距離的催化劑,讓他們更為知心了。

就在這第二十三回裡,寶玉在花園偷偷讀《西廂記》,被正準備埋花的黛玉發現,於是二人便一起讀了起來。見黛玉“從頭看去,越看越愛看”,寶玉便趁機用戲文中的內容表白:“我就是個’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貌’。”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白日消磨腸斷句,世間只有情難訴。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牡丹亭·標目·蝶戀花》

讀《紅樓夢》時,最容易我們引起感慨的大概就是寶黛的愛情了。在寶黛的愛情故事當中,有一段小小的插曲,看似不起眼,但其實它是二人之間距離的催化劑,讓他們更為知心了。

就在這第二十三回裡,寶玉在花園偷偷讀《西廂記》,被正準備埋花的黛玉發現,於是二人便一起讀了起來。見黛玉“從頭看去,越看越愛看”,寶玉便趁機用戲文中的內容表白:“我就是個’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貌’。”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電視劇《紅樓夢》劇照

這一段引自戲文裡的表白很是經典,在書中也是羞得黛玉頓時小臉“帶腮連耳通紅……”

曹雪芹圍繞《西廂記》《牡丹亭》寫下如此橋段,自然可見出這些戲本子對當時有情人的透紙影響。從文學史來看,若無《西廂》《牡丹》這些多言兒女情的戲本子,也許《紅樓夢》這部奇書的風采也會稍稍減弱。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白日消磨腸斷句,世間只有情難訴。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牡丹亭·標目·蝶戀花》

讀《紅樓夢》時,最容易我們引起感慨的大概就是寶黛的愛情了。在寶黛的愛情故事當中,有一段小小的插曲,看似不起眼,但其實它是二人之間距離的催化劑,讓他們更為知心了。

就在這第二十三回裡,寶玉在花園偷偷讀《西廂記》,被正準備埋花的黛玉發現,於是二人便一起讀了起來。見黛玉“從頭看去,越看越愛看”,寶玉便趁機用戲文中的內容表白:“我就是個’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貌’。”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電視劇《紅樓夢》劇照

這一段引自戲文裡的表白很是經典,在書中也是羞得黛玉頓時小臉“帶腮連耳通紅……”

曹雪芹圍繞《西廂記》《牡丹亭》寫下如此橋段,自然可見出這些戲本子對當時有情人的透紙影響。從文學史來看,若無《西廂》《牡丹》這些多言兒女情的戲本子,也許《紅樓夢》這部奇書的風采也會稍稍減弱。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牡丹亭還魂記》,湯顯祖撰

懷德堂藏板,明末坊刊本

我國的戲劇歷史悠久,與古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劇。先秦古劇,漢魏百戲,唐代歌舞戲,宋元南戲、雜劇,明清傳奇……一條脈絡下來,形式愈豐富,技巧愈繁複,詞曲唱腔愈優美,表演效果愈動人心。毫不誇張地說,戲劇在古代社會中的地位毫不遜色於今天的電影大片。自元代起,文人雅士們也參與到戲本創作之中,出現了一大批絕頂一流的文學家,如關漢卿、王實甫、湯顯祖、孔尚任等等。

古人聽戲文,但聽戲文的機會其實並不多,人們更多的還是像寶二爺和黛玉那般看戲文。這戲文有情節,有文采,有聲亦有色,細細品來,自不差戲臺子上的神韻。畢竟——戲曲作為一綜合藝術,其聲、色和文本皆可自成一絕。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白日消磨腸斷句,世間只有情難訴。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牡丹亭·標目·蝶戀花》

讀《紅樓夢》時,最容易我們引起感慨的大概就是寶黛的愛情了。在寶黛的愛情故事當中,有一段小小的插曲,看似不起眼,但其實它是二人之間距離的催化劑,讓他們更為知心了。

就在這第二十三回裡,寶玉在花園偷偷讀《西廂記》,被正準備埋花的黛玉發現,於是二人便一起讀了起來。見黛玉“從頭看去,越看越愛看”,寶玉便趁機用戲文中的內容表白:“我就是個’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貌’。”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電視劇《紅樓夢》劇照

這一段引自戲文裡的表白很是經典,在書中也是羞得黛玉頓時小臉“帶腮連耳通紅……”

曹雪芹圍繞《西廂記》《牡丹亭》寫下如此橋段,自然可見出這些戲本子對當時有情人的透紙影響。從文學史來看,若無《西廂》《牡丹》這些多言兒女情的戲本子,也許《紅樓夢》這部奇書的風采也會稍稍減弱。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牡丹亭還魂記》,湯顯祖撰

懷德堂藏板,明末坊刊本

我國的戲劇歷史悠久,與古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劇。先秦古劇,漢魏百戲,唐代歌舞戲,宋元南戲、雜劇,明清傳奇……一條脈絡下來,形式愈豐富,技巧愈繁複,詞曲唱腔愈優美,表演效果愈動人心。毫不誇張地說,戲劇在古代社會中的地位毫不遜色於今天的電影大片。自元代起,文人雅士們也參與到戲本創作之中,出現了一大批絕頂一流的文學家,如關漢卿、王實甫、湯顯祖、孔尚任等等。

古人聽戲文,但聽戲文的機會其實並不多,人們更多的還是像寶二爺和黛玉那般看戲文。這戲文有情節,有文采,有聲亦有色,細細品來,自不差戲臺子上的神韻。畢竟——戲曲作為一綜合藝術,其聲、色和文本皆可自成一絕。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竇娥冤》珍藏畫集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前些年,白先勇先生精心打造了青春版的《牡丹亭》,風靡世界。他根據二十一世紀的審美觀,保持崑曲抽象寫意、以簡馭繁的美學傳統,利用現代劇場的種種概念,以青春靚麗的形式為人們再現了一段跨越生死的愛情故事。想必戲曲同好早已一睹為快。

然而,大家真聽出了《牡丹亭》的文本之美嗎?戲本者,戲曲之所本也。讀不懂戲本子,嘗不出戲本子裡一言一詞的滋味,都算不得喜好戲曲的“本色當行”。而對戲曲比較陌生的朋友,讀了戲本子,恐怕也很難不為“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這般意境美麗的句子而動容,終於愛上傳統戲曲吧。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白日消磨腸斷句,世間只有情難訴。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牡丹亭·標目·蝶戀花》

讀《紅樓夢》時,最容易我們引起感慨的大概就是寶黛的愛情了。在寶黛的愛情故事當中,有一段小小的插曲,看似不起眼,但其實它是二人之間距離的催化劑,讓他們更為知心了。

就在這第二十三回裡,寶玉在花園偷偷讀《西廂記》,被正準備埋花的黛玉發現,於是二人便一起讀了起來。見黛玉“從頭看去,越看越愛看”,寶玉便趁機用戲文中的內容表白:“我就是個’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貌’。”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電視劇《紅樓夢》劇照

這一段引自戲文裡的表白很是經典,在書中也是羞得黛玉頓時小臉“帶腮連耳通紅……”

曹雪芹圍繞《西廂記》《牡丹亭》寫下如此橋段,自然可見出這些戲本子對當時有情人的透紙影響。從文學史來看,若無《西廂》《牡丹》這些多言兒女情的戲本子,也許《紅樓夢》這部奇書的風采也會稍稍減弱。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牡丹亭還魂記》,湯顯祖撰

懷德堂藏板,明末坊刊本

我國的戲劇歷史悠久,與古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劇。先秦古劇,漢魏百戲,唐代歌舞戲,宋元南戲、雜劇,明清傳奇……一條脈絡下來,形式愈豐富,技巧愈繁複,詞曲唱腔愈優美,表演效果愈動人心。毫不誇張地說,戲劇在古代社會中的地位毫不遜色於今天的電影大片。自元代起,文人雅士們也參與到戲本創作之中,出現了一大批絕頂一流的文學家,如關漢卿、王實甫、湯顯祖、孔尚任等等。

古人聽戲文,但聽戲文的機會其實並不多,人們更多的還是像寶二爺和黛玉那般看戲文。這戲文有情節,有文采,有聲亦有色,細細品來,自不差戲臺子上的神韻。畢竟——戲曲作為一綜合藝術,其聲、色和文本皆可自成一絕。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竇娥冤》珍藏畫集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前些年,白先勇先生精心打造了青春版的《牡丹亭》,風靡世界。他根據二十一世紀的審美觀,保持崑曲抽象寫意、以簡馭繁的美學傳統,利用現代劇場的種種概念,以青春靚麗的形式為人們再現了一段跨越生死的愛情故事。想必戲曲同好早已一睹為快。

然而,大家真聽出了《牡丹亭》的文本之美嗎?戲本者,戲曲之所本也。讀不懂戲本子,嘗不出戲本子裡一言一詞的滋味,都算不得喜好戲曲的“本色當行”。而對戲曲比較陌生的朋友,讀了戲本子,恐怕也很難不為“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這般意境美麗的句子而動容,終於愛上傳統戲曲吧。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崑曲《牡丹亭》上本演出 國家大劇院供圖 (攝影蘇巖)

讀書也需要解惑人。可是,解詩解詞解小說的老師多,會解戲文的卻很少。所幸,我們有了一位學貫中西、鍾情戲文的解惑人。他是史景遷的第一位中國博士生,李歐梵贊他“頭角崢嶸”,與余英時、葉嘉瑩等大家有師生之誼……他就是鄭培凱

“見到了最好的,就不會小看中國傳統”,這是鄭培凱教授熱心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初衷。他也講:“可能我天生是當老師的料,自己覺得好的東西就想分享給別人。”多年來,鄭培凱教授始終不懈地向年輕一代傳播傳統文化。由此,便有了我們本期特別推出的《客官,請看戲——鄭培凱的古典戲曲文學精讀課》

在本系列音頻課程中,鄭培凱教授將帶領我們從歷史發展脈絡、文本賞析、社會背景分析、中西方戲曲文化對比等各角度全方位解讀中國古典戲曲,讓大家不僅能聽懂古典戲曲的文本之美,還能在文本中真正理解每個朝代的社會背景,感受戲曲文本背後所隱藏的雅俗趣聞,觸摸真正的歷史真相,讓大家告別對傳統戲曲的刻板印象,用年輕化、美學化的講解方式,形成我們對中西方戲曲的深刻認知。

“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涵養轉深沉”,這副朱熹對聯,是鄭培凱自身的學問追求,也是他對年輕學子的殷切寄望。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白日消磨腸斷句,世間只有情難訴。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牡丹亭·標目·蝶戀花》

讀《紅樓夢》時,最容易我們引起感慨的大概就是寶黛的愛情了。在寶黛的愛情故事當中,有一段小小的插曲,看似不起眼,但其實它是二人之間距離的催化劑,讓他們更為知心了。

就在這第二十三回裡,寶玉在花園偷偷讀《西廂記》,被正準備埋花的黛玉發現,於是二人便一起讀了起來。見黛玉“從頭看去,越看越愛看”,寶玉便趁機用戲文中的內容表白:“我就是個’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貌’。”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電視劇《紅樓夢》劇照

這一段引自戲文裡的表白很是經典,在書中也是羞得黛玉頓時小臉“帶腮連耳通紅……”

曹雪芹圍繞《西廂記》《牡丹亭》寫下如此橋段,自然可見出這些戲本子對當時有情人的透紙影響。從文學史來看,若無《西廂》《牡丹》這些多言兒女情的戲本子,也許《紅樓夢》這部奇書的風采也會稍稍減弱。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牡丹亭還魂記》,湯顯祖撰

懷德堂藏板,明末坊刊本

我國的戲劇歷史悠久,與古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劇。先秦古劇,漢魏百戲,唐代歌舞戲,宋元南戲、雜劇,明清傳奇……一條脈絡下來,形式愈豐富,技巧愈繁複,詞曲唱腔愈優美,表演效果愈動人心。毫不誇張地說,戲劇在古代社會中的地位毫不遜色於今天的電影大片。自元代起,文人雅士們也參與到戲本創作之中,出現了一大批絕頂一流的文學家,如關漢卿、王實甫、湯顯祖、孔尚任等等。

古人聽戲文,但聽戲文的機會其實並不多,人們更多的還是像寶二爺和黛玉那般看戲文。這戲文有情節,有文采,有聲亦有色,細細品來,自不差戲臺子上的神韻。畢竟——戲曲作為一綜合藝術,其聲、色和文本皆可自成一絕。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竇娥冤》珍藏畫集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前些年,白先勇先生精心打造了青春版的《牡丹亭》,風靡世界。他根據二十一世紀的審美觀,保持崑曲抽象寫意、以簡馭繁的美學傳統,利用現代劇場的種種概念,以青春靚麗的形式為人們再現了一段跨越生死的愛情故事。想必戲曲同好早已一睹為快。

然而,大家真聽出了《牡丹亭》的文本之美嗎?戲本者,戲曲之所本也。讀不懂戲本子,嘗不出戲本子裡一言一詞的滋味,都算不得喜好戲曲的“本色當行”。而對戲曲比較陌生的朋友,讀了戲本子,恐怕也很難不為“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這般意境美麗的句子而動容,終於愛上傳統戲曲吧。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崑曲《牡丹亭》上本演出 國家大劇院供圖 (攝影蘇巖)

讀書也需要解惑人。可是,解詩解詞解小說的老師多,會解戲文的卻很少。所幸,我們有了一位學貫中西、鍾情戲文的解惑人。他是史景遷的第一位中國博士生,李歐梵贊他“頭角崢嶸”,與余英時、葉嘉瑩等大家有師生之誼……他就是鄭培凱

“見到了最好的,就不會小看中國傳統”,這是鄭培凱教授熱心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初衷。他也講:“可能我天生是當老師的料,自己覺得好的東西就想分享給別人。”多年來,鄭培凱教授始終不懈地向年輕一代傳播傳統文化。由此,便有了我們本期特別推出的《客官,請看戲——鄭培凱的古典戲曲文學精讀課》

在本系列音頻課程中,鄭培凱教授將帶領我們從歷史發展脈絡、文本賞析、社會背景分析、中西方戲曲文化對比等各角度全方位解讀中國古典戲曲,讓大家不僅能聽懂古典戲曲的文本之美,還能在文本中真正理解每個朝代的社會背景,感受戲曲文本背後所隱藏的雅俗趣聞,觸摸真正的歷史真相,讓大家告別對傳統戲曲的刻板印象,用年輕化、美學化的講解方式,形成我們對中西方戲曲的深刻認知。

“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涵養轉深沉”,這副朱熹對聯,是鄭培凱自身的學問追求,也是他對年輕學子的殷切寄望。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點擊試聽專欄

《鄭培凱的古典戲曲文學精讀課》

一次走入高雅文人圈的體驗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白日消磨腸斷句,世間只有情難訴。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牡丹亭·標目·蝶戀花》

讀《紅樓夢》時,最容易我們引起感慨的大概就是寶黛的愛情了。在寶黛的愛情故事當中,有一段小小的插曲,看似不起眼,但其實它是二人之間距離的催化劑,讓他們更為知心了。

就在這第二十三回裡,寶玉在花園偷偷讀《西廂記》,被正準備埋花的黛玉發現,於是二人便一起讀了起來。見黛玉“從頭看去,越看越愛看”,寶玉便趁機用戲文中的內容表白:“我就是個’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貌’。”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電視劇《紅樓夢》劇照

這一段引自戲文裡的表白很是經典,在書中也是羞得黛玉頓時小臉“帶腮連耳通紅……”

曹雪芹圍繞《西廂記》《牡丹亭》寫下如此橋段,自然可見出這些戲本子對當時有情人的透紙影響。從文學史來看,若無《西廂》《牡丹》這些多言兒女情的戲本子,也許《紅樓夢》這部奇書的風采也會稍稍減弱。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牡丹亭還魂記》,湯顯祖撰

懷德堂藏板,明末坊刊本

我國的戲劇歷史悠久,與古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劇。先秦古劇,漢魏百戲,唐代歌舞戲,宋元南戲、雜劇,明清傳奇……一條脈絡下來,形式愈豐富,技巧愈繁複,詞曲唱腔愈優美,表演效果愈動人心。毫不誇張地說,戲劇在古代社會中的地位毫不遜色於今天的電影大片。自元代起,文人雅士們也參與到戲本創作之中,出現了一大批絕頂一流的文學家,如關漢卿、王實甫、湯顯祖、孔尚任等等。

古人聽戲文,但聽戲文的機會其實並不多,人們更多的還是像寶二爺和黛玉那般看戲文。這戲文有情節,有文采,有聲亦有色,細細品來,自不差戲臺子上的神韻。畢竟——戲曲作為一綜合藝術,其聲、色和文本皆可自成一絕。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竇娥冤》珍藏畫集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前些年,白先勇先生精心打造了青春版的《牡丹亭》,風靡世界。他根據二十一世紀的審美觀,保持崑曲抽象寫意、以簡馭繁的美學傳統,利用現代劇場的種種概念,以青春靚麗的形式為人們再現了一段跨越生死的愛情故事。想必戲曲同好早已一睹為快。

然而,大家真聽出了《牡丹亭》的文本之美嗎?戲本者,戲曲之所本也。讀不懂戲本子,嘗不出戲本子裡一言一詞的滋味,都算不得喜好戲曲的“本色當行”。而對戲曲比較陌生的朋友,讀了戲本子,恐怕也很難不為“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這般意境美麗的句子而動容,終於愛上傳統戲曲吧。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崑曲《牡丹亭》上本演出 國家大劇院供圖 (攝影蘇巖)

讀書也需要解惑人。可是,解詩解詞解小說的老師多,會解戲文的卻很少。所幸,我們有了一位學貫中西、鍾情戲文的解惑人。他是史景遷的第一位中國博士生,李歐梵贊他“頭角崢嶸”,與余英時、葉嘉瑩等大家有師生之誼……他就是鄭培凱

“見到了最好的,就不會小看中國傳統”,這是鄭培凱教授熱心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初衷。他也講:“可能我天生是當老師的料,自己覺得好的東西就想分享給別人。”多年來,鄭培凱教授始終不懈地向年輕一代傳播傳統文化。由此,便有了我們本期特別推出的《客官,請看戲——鄭培凱的古典戲曲文學精讀課》

在本系列音頻課程中,鄭培凱教授將帶領我們從歷史發展脈絡、文本賞析、社會背景分析、中西方戲曲文化對比等各角度全方位解讀中國古典戲曲,讓大家不僅能聽懂古典戲曲的文本之美,還能在文本中真正理解每個朝代的社會背景,感受戲曲文本背後所隱藏的雅俗趣聞,觸摸真正的歷史真相,讓大家告別對傳統戲曲的刻板印象,用年輕化、美學化的講解方式,形成我們對中西方戲曲的深刻認知。

“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涵養轉深沉”,這副朱熹對聯,是鄭培凱自身的學問追求,也是他對年輕學子的殷切寄望。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點擊試聽專欄

《鄭培凱的古典戲曲文學精讀課》

一次走入高雅文人圈的體驗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這門課的主講老師是鄭培凱教授,前面稍微介紹了一點,其實還不夠,因為這是一位當代的重量級文人教授。並且他的師兄是白先勇,詞學老師是葉嘉瑩,赴美留學時,則師從著名的漢學巨擘史景遷。

畢業後,鄭培凱教授在美國高校裡還任教了十年有餘,正是這一段與異鄉文化深度碰撞的經歷,給他帶來了更加深刻的靈魂觸動,就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新認識與熱愛。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白日消磨腸斷句,世間只有情難訴。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牡丹亭·標目·蝶戀花》

讀《紅樓夢》時,最容易我們引起感慨的大概就是寶黛的愛情了。在寶黛的愛情故事當中,有一段小小的插曲,看似不起眼,但其實它是二人之間距離的催化劑,讓他們更為知心了。

就在這第二十三回裡,寶玉在花園偷偷讀《西廂記》,被正準備埋花的黛玉發現,於是二人便一起讀了起來。見黛玉“從頭看去,越看越愛看”,寶玉便趁機用戲文中的內容表白:“我就是個’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貌’。”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電視劇《紅樓夢》劇照

這一段引自戲文裡的表白很是經典,在書中也是羞得黛玉頓時小臉“帶腮連耳通紅……”

曹雪芹圍繞《西廂記》《牡丹亭》寫下如此橋段,自然可見出這些戲本子對當時有情人的透紙影響。從文學史來看,若無《西廂》《牡丹》這些多言兒女情的戲本子,也許《紅樓夢》這部奇書的風采也會稍稍減弱。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牡丹亭還魂記》,湯顯祖撰

懷德堂藏板,明末坊刊本

我國的戲劇歷史悠久,與古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劇。先秦古劇,漢魏百戲,唐代歌舞戲,宋元南戲、雜劇,明清傳奇……一條脈絡下來,形式愈豐富,技巧愈繁複,詞曲唱腔愈優美,表演效果愈動人心。毫不誇張地說,戲劇在古代社會中的地位毫不遜色於今天的電影大片。自元代起,文人雅士們也參與到戲本創作之中,出現了一大批絕頂一流的文學家,如關漢卿、王實甫、湯顯祖、孔尚任等等。

古人聽戲文,但聽戲文的機會其實並不多,人們更多的還是像寶二爺和黛玉那般看戲文。這戲文有情節,有文采,有聲亦有色,細細品來,自不差戲臺子上的神韻。畢竟——戲曲作為一綜合藝術,其聲、色和文本皆可自成一絕。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竇娥冤》珍藏畫集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前些年,白先勇先生精心打造了青春版的《牡丹亭》,風靡世界。他根據二十一世紀的審美觀,保持崑曲抽象寫意、以簡馭繁的美學傳統,利用現代劇場的種種概念,以青春靚麗的形式為人們再現了一段跨越生死的愛情故事。想必戲曲同好早已一睹為快。

然而,大家真聽出了《牡丹亭》的文本之美嗎?戲本者,戲曲之所本也。讀不懂戲本子,嘗不出戲本子裡一言一詞的滋味,都算不得喜好戲曲的“本色當行”。而對戲曲比較陌生的朋友,讀了戲本子,恐怕也很難不為“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這般意境美麗的句子而動容,終於愛上傳統戲曲吧。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崑曲《牡丹亭》上本演出 國家大劇院供圖 (攝影蘇巖)

讀書也需要解惑人。可是,解詩解詞解小說的老師多,會解戲文的卻很少。所幸,我們有了一位學貫中西、鍾情戲文的解惑人。他是史景遷的第一位中國博士生,李歐梵贊他“頭角崢嶸”,與余英時、葉嘉瑩等大家有師生之誼……他就是鄭培凱

“見到了最好的,就不會小看中國傳統”,這是鄭培凱教授熱心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初衷。他也講:“可能我天生是當老師的料,自己覺得好的東西就想分享給別人。”多年來,鄭培凱教授始終不懈地向年輕一代傳播傳統文化。由此,便有了我們本期特別推出的《客官,請看戲——鄭培凱的古典戲曲文學精讀課》

在本系列音頻課程中,鄭培凱教授將帶領我們從歷史發展脈絡、文本賞析、社會背景分析、中西方戲曲文化對比等各角度全方位解讀中國古典戲曲,讓大家不僅能聽懂古典戲曲的文本之美,還能在文本中真正理解每個朝代的社會背景,感受戲曲文本背後所隱藏的雅俗趣聞,觸摸真正的歷史真相,讓大家告別對傳統戲曲的刻板印象,用年輕化、美學化的講解方式,形成我們對中西方戲曲的深刻認知。

“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涵養轉深沉”,這副朱熹對聯,是鄭培凱自身的學問追求,也是他對年輕學子的殷切寄望。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點擊試聽專欄

《鄭培凱的古典戲曲文學精讀課》

一次走入高雅文人圈的體驗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這門課的主講老師是鄭培凱教授,前面稍微介紹了一點,其實還不夠,因為這是一位當代的重量級文人教授。並且他的師兄是白先勇,詞學老師是葉嘉瑩,赴美留學時,則師從著名的漢學巨擘史景遷。

畢業後,鄭培凱教授在美國高校裡還任教了十年有餘,正是這一段與異鄉文化深度碰撞的經歷,給他帶來了更加深刻的靈魂觸動,就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新認識與熱愛。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鄭培凱(左一)、妻子鄢秀(右一)與葉嘉瑩(中)

當中,讓鄭培凱教授心心念唸的就有古典戲曲。

直到今日,他還記得自己第一次看崑曲演出時的感受,當時他受到了莫大的震撼,他第一次知道,“原來,舞臺上可以唱那麼美的詞句”。

於是,在內心的呼喚下,鄭培凱教授回到中國,來到了香港城市大學教書,為了向香港學生們傳播傳統文化,他還建立了中國文化中心,邀請各種戲曲名家來為香港學生現場表演。

不久,師兄白先勇也聞名而來,邀請他做青春版《牡丹亭》的學術顧問。

這齣戲是在2004年開始演出的,甫一問世,就在海內外掀起了一波戲曲熱潮,幾乎是場場滿座,觀眾更是來自五湖四海,超越了地域、文化的隔閡。就連一向以莎翁戲劇為豪的英國劍橋大學,也邀請了崑劇院來本校進行演出。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白日消磨腸斷句,世間只有情難訴。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牡丹亭·標目·蝶戀花》

讀《紅樓夢》時,最容易我們引起感慨的大概就是寶黛的愛情了。在寶黛的愛情故事當中,有一段小小的插曲,看似不起眼,但其實它是二人之間距離的催化劑,讓他們更為知心了。

就在這第二十三回裡,寶玉在花園偷偷讀《西廂記》,被正準備埋花的黛玉發現,於是二人便一起讀了起來。見黛玉“從頭看去,越看越愛看”,寶玉便趁機用戲文中的內容表白:“我就是個’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貌’。”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電視劇《紅樓夢》劇照

這一段引自戲文裡的表白很是經典,在書中也是羞得黛玉頓時小臉“帶腮連耳通紅……”

曹雪芹圍繞《西廂記》《牡丹亭》寫下如此橋段,自然可見出這些戲本子對當時有情人的透紙影響。從文學史來看,若無《西廂》《牡丹》這些多言兒女情的戲本子,也許《紅樓夢》這部奇書的風采也會稍稍減弱。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牡丹亭還魂記》,湯顯祖撰

懷德堂藏板,明末坊刊本

我國的戲劇歷史悠久,與古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劇。先秦古劇,漢魏百戲,唐代歌舞戲,宋元南戲、雜劇,明清傳奇……一條脈絡下來,形式愈豐富,技巧愈繁複,詞曲唱腔愈優美,表演效果愈動人心。毫不誇張地說,戲劇在古代社會中的地位毫不遜色於今天的電影大片。自元代起,文人雅士們也參與到戲本創作之中,出現了一大批絕頂一流的文學家,如關漢卿、王實甫、湯顯祖、孔尚任等等。

古人聽戲文,但聽戲文的機會其實並不多,人們更多的還是像寶二爺和黛玉那般看戲文。這戲文有情節,有文采,有聲亦有色,細細品來,自不差戲臺子上的神韻。畢竟——戲曲作為一綜合藝術,其聲、色和文本皆可自成一絕。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竇娥冤》珍藏畫集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前些年,白先勇先生精心打造了青春版的《牡丹亭》,風靡世界。他根據二十一世紀的審美觀,保持崑曲抽象寫意、以簡馭繁的美學傳統,利用現代劇場的種種概念,以青春靚麗的形式為人們再現了一段跨越生死的愛情故事。想必戲曲同好早已一睹為快。

然而,大家真聽出了《牡丹亭》的文本之美嗎?戲本者,戲曲之所本也。讀不懂戲本子,嘗不出戲本子裡一言一詞的滋味,都算不得喜好戲曲的“本色當行”。而對戲曲比較陌生的朋友,讀了戲本子,恐怕也很難不為“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這般意境美麗的句子而動容,終於愛上傳統戲曲吧。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崑曲《牡丹亭》上本演出 國家大劇院供圖 (攝影蘇巖)

讀書也需要解惑人。可是,解詩解詞解小說的老師多,會解戲文的卻很少。所幸,我們有了一位學貫中西、鍾情戲文的解惑人。他是史景遷的第一位中國博士生,李歐梵贊他“頭角崢嶸”,與余英時、葉嘉瑩等大家有師生之誼……他就是鄭培凱

“見到了最好的,就不會小看中國傳統”,這是鄭培凱教授熱心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初衷。他也講:“可能我天生是當老師的料,自己覺得好的東西就想分享給別人。”多年來,鄭培凱教授始終不懈地向年輕一代傳播傳統文化。由此,便有了我們本期特別推出的《客官,請看戲——鄭培凱的古典戲曲文學精讀課》

在本系列音頻課程中,鄭培凱教授將帶領我們從歷史發展脈絡、文本賞析、社會背景分析、中西方戲曲文化對比等各角度全方位解讀中國古典戲曲,讓大家不僅能聽懂古典戲曲的文本之美,還能在文本中真正理解每個朝代的社會背景,感受戲曲文本背後所隱藏的雅俗趣聞,觸摸真正的歷史真相,讓大家告別對傳統戲曲的刻板印象,用年輕化、美學化的講解方式,形成我們對中西方戲曲的深刻認知。

“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涵養轉深沉”,這副朱熹對聯,是鄭培凱自身的學問追求,也是他對年輕學子的殷切寄望。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點擊試聽專欄

《鄭培凱的古典戲曲文學精讀課》

一次走入高雅文人圈的體驗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這門課的主講老師是鄭培凱教授,前面稍微介紹了一點,其實還不夠,因為這是一位當代的重量級文人教授。並且他的師兄是白先勇,詞學老師是葉嘉瑩,赴美留學時,則師從著名的漢學巨擘史景遷。

畢業後,鄭培凱教授在美國高校裡還任教了十年有餘,正是這一段與異鄉文化深度碰撞的經歷,給他帶來了更加深刻的靈魂觸動,就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新認識與熱愛。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鄭培凱(左一)、妻子鄢秀(右一)與葉嘉瑩(中)

當中,讓鄭培凱教授心心念唸的就有古典戲曲。

直到今日,他還記得自己第一次看崑曲演出時的感受,當時他受到了莫大的震撼,他第一次知道,“原來,舞臺上可以唱那麼美的詞句”。

於是,在內心的呼喚下,鄭培凱教授回到中國,來到了香港城市大學教書,為了向香港學生們傳播傳統文化,他還建立了中國文化中心,邀請各種戲曲名家來為香港學生現場表演。

不久,師兄白先勇也聞名而來,邀請他做青春版《牡丹亭》的學術顧問。

這齣戲是在2004年開始演出的,甫一問世,就在海內外掀起了一波戲曲熱潮,幾乎是場場滿座,觀眾更是來自五湖四海,超越了地域、文化的隔閡。就連一向以莎翁戲劇為豪的英國劍橋大學,也邀請了崑劇院來本校進行演出。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這樣的盛況,應該還有很多人都記得,如果你是年輕的學子,問一問當年的學長學姐,也一定能遙見當年盛景。

積累了如此多的傳播、教學經驗之後,鄭培凱教授來到了中讀這裡,在這門課裡面,他將用音頻的方式,用熱情的聲音向我們傳達他當年所感受到的震撼、以及這些年來對戲曲不減一毫的熱愛。

一門高雅、稀缺的知識課堂

當你讀到這裡時,中國古典戲曲文學在你心目中的重要性,已是毋庸贅言。

鄭培凱教授會在這門課裡,為你橫向打通戲曲文學的廣度,講訴戲曲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先後經歷的宋元南戲、元代雜劇、明清傳奇、清代花部等四種基本形式;還會為你縱向鑽探戲曲文學的深度,為你詳細解析文學中的情調與美感,體會到“摘其字句,可以唾玉生香”的滿足之情。

同時,你還會在課程裡看到最為重磅的中國古典四大名劇——《西廂記》《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這些鄭培凱教授為大家精心準備的知識內容,一定會為你帶來很大的驚喜。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白日消磨腸斷句,世間只有情難訴。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牡丹亭·標目·蝶戀花》

讀《紅樓夢》時,最容易我們引起感慨的大概就是寶黛的愛情了。在寶黛的愛情故事當中,有一段小小的插曲,看似不起眼,但其實它是二人之間距離的催化劑,讓他們更為知心了。

就在這第二十三回裡,寶玉在花園偷偷讀《西廂記》,被正準備埋花的黛玉發現,於是二人便一起讀了起來。見黛玉“從頭看去,越看越愛看”,寶玉便趁機用戲文中的內容表白:“我就是個’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貌’。”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電視劇《紅樓夢》劇照

這一段引自戲文裡的表白很是經典,在書中也是羞得黛玉頓時小臉“帶腮連耳通紅……”

曹雪芹圍繞《西廂記》《牡丹亭》寫下如此橋段,自然可見出這些戲本子對當時有情人的透紙影響。從文學史來看,若無《西廂》《牡丹》這些多言兒女情的戲本子,也許《紅樓夢》這部奇書的風采也會稍稍減弱。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牡丹亭還魂記》,湯顯祖撰

懷德堂藏板,明末坊刊本

我國的戲劇歷史悠久,與古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劇。先秦古劇,漢魏百戲,唐代歌舞戲,宋元南戲、雜劇,明清傳奇……一條脈絡下來,形式愈豐富,技巧愈繁複,詞曲唱腔愈優美,表演效果愈動人心。毫不誇張地說,戲劇在古代社會中的地位毫不遜色於今天的電影大片。自元代起,文人雅士們也參與到戲本創作之中,出現了一大批絕頂一流的文學家,如關漢卿、王實甫、湯顯祖、孔尚任等等。

古人聽戲文,但聽戲文的機會其實並不多,人們更多的還是像寶二爺和黛玉那般看戲文。這戲文有情節,有文采,有聲亦有色,細細品來,自不差戲臺子上的神韻。畢竟——戲曲作為一綜合藝術,其聲、色和文本皆可自成一絕。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竇娥冤》珍藏畫集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前些年,白先勇先生精心打造了青春版的《牡丹亭》,風靡世界。他根據二十一世紀的審美觀,保持崑曲抽象寫意、以簡馭繁的美學傳統,利用現代劇場的種種概念,以青春靚麗的形式為人們再現了一段跨越生死的愛情故事。想必戲曲同好早已一睹為快。

然而,大家真聽出了《牡丹亭》的文本之美嗎?戲本者,戲曲之所本也。讀不懂戲本子,嘗不出戲本子裡一言一詞的滋味,都算不得喜好戲曲的“本色當行”。而對戲曲比較陌生的朋友,讀了戲本子,恐怕也很難不為“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這般意境美麗的句子而動容,終於愛上傳統戲曲吧。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崑曲《牡丹亭》上本演出 國家大劇院供圖 (攝影蘇巖)

讀書也需要解惑人。可是,解詩解詞解小說的老師多,會解戲文的卻很少。所幸,我們有了一位學貫中西、鍾情戲文的解惑人。他是史景遷的第一位中國博士生,李歐梵贊他“頭角崢嶸”,與余英時、葉嘉瑩等大家有師生之誼……他就是鄭培凱

“見到了最好的,就不會小看中國傳統”,這是鄭培凱教授熱心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初衷。他也講:“可能我天生是當老師的料,自己覺得好的東西就想分享給別人。”多年來,鄭培凱教授始終不懈地向年輕一代傳播傳統文化。由此,便有了我們本期特別推出的《客官,請看戲——鄭培凱的古典戲曲文學精讀課》

在本系列音頻課程中,鄭培凱教授將帶領我們從歷史發展脈絡、文本賞析、社會背景分析、中西方戲曲文化對比等各角度全方位解讀中國古典戲曲,讓大家不僅能聽懂古典戲曲的文本之美,還能在文本中真正理解每個朝代的社會背景,感受戲曲文本背後所隱藏的雅俗趣聞,觸摸真正的歷史真相,讓大家告別對傳統戲曲的刻板印象,用年輕化、美學化的講解方式,形成我們對中西方戲曲的深刻認知。

“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涵養轉深沉”,這副朱熹對聯,是鄭培凱自身的學問追求,也是他對年輕學子的殷切寄望。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點擊試聽專欄

《鄭培凱的古典戲曲文學精讀課》

一次走入高雅文人圈的體驗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這門課的主講老師是鄭培凱教授,前面稍微介紹了一點,其實還不夠,因為這是一位當代的重量級文人教授。並且他的師兄是白先勇,詞學老師是葉嘉瑩,赴美留學時,則師從著名的漢學巨擘史景遷。

畢業後,鄭培凱教授在美國高校裡還任教了十年有餘,正是這一段與異鄉文化深度碰撞的經歷,給他帶來了更加深刻的靈魂觸動,就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新認識與熱愛。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鄭培凱(左一)、妻子鄢秀(右一)與葉嘉瑩(中)

當中,讓鄭培凱教授心心念唸的就有古典戲曲。

直到今日,他還記得自己第一次看崑曲演出時的感受,當時他受到了莫大的震撼,他第一次知道,“原來,舞臺上可以唱那麼美的詞句”。

於是,在內心的呼喚下,鄭培凱教授回到中國,來到了香港城市大學教書,為了向香港學生們傳播傳統文化,他還建立了中國文化中心,邀請各種戲曲名家來為香港學生現場表演。

不久,師兄白先勇也聞名而來,邀請他做青春版《牡丹亭》的學術顧問。

這齣戲是在2004年開始演出的,甫一問世,就在海內外掀起了一波戲曲熱潮,幾乎是場場滿座,觀眾更是來自五湖四海,超越了地域、文化的隔閡。就連一向以莎翁戲劇為豪的英國劍橋大學,也邀請了崑劇院來本校進行演出。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這樣的盛況,應該還有很多人都記得,如果你是年輕的學子,問一問當年的學長學姐,也一定能遙見當年盛景。

積累了如此多的傳播、教學經驗之後,鄭培凱教授來到了中讀這裡,在這門課裡面,他將用音頻的方式,用熱情的聲音向我們傳達他當年所感受到的震撼、以及這些年來對戲曲不減一毫的熱愛。

一門高雅、稀缺的知識課堂

當你讀到這裡時,中國古典戲曲文學在你心目中的重要性,已是毋庸贅言。

鄭培凱教授會在這門課裡,為你橫向打通戲曲文學的廣度,講訴戲曲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先後經歷的宋元南戲、元代雜劇、明清傳奇、清代花部等四種基本形式;還會為你縱向鑽探戲曲文學的深度,為你詳細解析文學中的情調與美感,體會到“摘其字句,可以唾玉生香”的滿足之情。

同時,你還會在課程裡看到最為重磅的中國古典四大名劇——《西廂記》《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這些鄭培凱教授為大家精心準備的知識內容,一定會為你帶來很大的驚喜。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突破次元壁,

重塑對傳統戲曲文化的認知

戲曲老嗎?老,因為它有幾百年的歷史了,但同時它又很新,充滿了活力。因為它骨子裡的情感從一開始就是不遮不掩、熱烈真實的。這也是戲曲中的一些情節人物,雖然隔著文化的差異、語言的隔閡,也還是能直抵人心的深層原因。

到了現代,我們還有很多影視劇,都借用過戲曲裡的內容,光是整個兒搬過來的就有兩部超級經典IP大劇《梁祝》和脫胎自《白蛇傳》的《新白娘子傳奇》,它們曾經都是紅透半邊天的經典大劇,可謂是婦孺皆知。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白日消磨腸斷句,世間只有情難訴。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牡丹亭·標目·蝶戀花》

讀《紅樓夢》時,最容易我們引起感慨的大概就是寶黛的愛情了。在寶黛的愛情故事當中,有一段小小的插曲,看似不起眼,但其實它是二人之間距離的催化劑,讓他們更為知心了。

就在這第二十三回裡,寶玉在花園偷偷讀《西廂記》,被正準備埋花的黛玉發現,於是二人便一起讀了起來。見黛玉“從頭看去,越看越愛看”,寶玉便趁機用戲文中的內容表白:“我就是個’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貌’。”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電視劇《紅樓夢》劇照

這一段引自戲文裡的表白很是經典,在書中也是羞得黛玉頓時小臉“帶腮連耳通紅……”

曹雪芹圍繞《西廂記》《牡丹亭》寫下如此橋段,自然可見出這些戲本子對當時有情人的透紙影響。從文學史來看,若無《西廂》《牡丹》這些多言兒女情的戲本子,也許《紅樓夢》這部奇書的風采也會稍稍減弱。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牡丹亭還魂記》,湯顯祖撰

懷德堂藏板,明末坊刊本

我國的戲劇歷史悠久,與古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劇。先秦古劇,漢魏百戲,唐代歌舞戲,宋元南戲、雜劇,明清傳奇……一條脈絡下來,形式愈豐富,技巧愈繁複,詞曲唱腔愈優美,表演效果愈動人心。毫不誇張地說,戲劇在古代社會中的地位毫不遜色於今天的電影大片。自元代起,文人雅士們也參與到戲本創作之中,出現了一大批絕頂一流的文學家,如關漢卿、王實甫、湯顯祖、孔尚任等等。

古人聽戲文,但聽戲文的機會其實並不多,人們更多的還是像寶二爺和黛玉那般看戲文。這戲文有情節,有文采,有聲亦有色,細細品來,自不差戲臺子上的神韻。畢竟——戲曲作為一綜合藝術,其聲、色和文本皆可自成一絕。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竇娥冤》珍藏畫集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前些年,白先勇先生精心打造了青春版的《牡丹亭》,風靡世界。他根據二十一世紀的審美觀,保持崑曲抽象寫意、以簡馭繁的美學傳統,利用現代劇場的種種概念,以青春靚麗的形式為人們再現了一段跨越生死的愛情故事。想必戲曲同好早已一睹為快。

然而,大家真聽出了《牡丹亭》的文本之美嗎?戲本者,戲曲之所本也。讀不懂戲本子,嘗不出戲本子裡一言一詞的滋味,都算不得喜好戲曲的“本色當行”。而對戲曲比較陌生的朋友,讀了戲本子,恐怕也很難不為“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這般意境美麗的句子而動容,終於愛上傳統戲曲吧。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崑曲《牡丹亭》上本演出 國家大劇院供圖 (攝影蘇巖)

讀書也需要解惑人。可是,解詩解詞解小說的老師多,會解戲文的卻很少。所幸,我們有了一位學貫中西、鍾情戲文的解惑人。他是史景遷的第一位中國博士生,李歐梵贊他“頭角崢嶸”,與余英時、葉嘉瑩等大家有師生之誼……他就是鄭培凱

“見到了最好的,就不會小看中國傳統”,這是鄭培凱教授熱心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初衷。他也講:“可能我天生是當老師的料,自己覺得好的東西就想分享給別人。”多年來,鄭培凱教授始終不懈地向年輕一代傳播傳統文化。由此,便有了我們本期特別推出的《客官,請看戲——鄭培凱的古典戲曲文學精讀課》

在本系列音頻課程中,鄭培凱教授將帶領我們從歷史發展脈絡、文本賞析、社會背景分析、中西方戲曲文化對比等各角度全方位解讀中國古典戲曲,讓大家不僅能聽懂古典戲曲的文本之美,還能在文本中真正理解每個朝代的社會背景,感受戲曲文本背後所隱藏的雅俗趣聞,觸摸真正的歷史真相,讓大家告別對傳統戲曲的刻板印象,用年輕化、美學化的講解方式,形成我們對中西方戲曲的深刻認知。

“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涵養轉深沉”,這副朱熹對聯,是鄭培凱自身的學問追求,也是他對年輕學子的殷切寄望。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點擊試聽專欄

《鄭培凱的古典戲曲文學精讀課》

一次走入高雅文人圈的體驗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這門課的主講老師是鄭培凱教授,前面稍微介紹了一點,其實還不夠,因為這是一位當代的重量級文人教授。並且他的師兄是白先勇,詞學老師是葉嘉瑩,赴美留學時,則師從著名的漢學巨擘史景遷。

畢業後,鄭培凱教授在美國高校裡還任教了十年有餘,正是這一段與異鄉文化深度碰撞的經歷,給他帶來了更加深刻的靈魂觸動,就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新認識與熱愛。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鄭培凱(左一)、妻子鄢秀(右一)與葉嘉瑩(中)

當中,讓鄭培凱教授心心念唸的就有古典戲曲。

直到今日,他還記得自己第一次看崑曲演出時的感受,當時他受到了莫大的震撼,他第一次知道,“原來,舞臺上可以唱那麼美的詞句”。

於是,在內心的呼喚下,鄭培凱教授回到中國,來到了香港城市大學教書,為了向香港學生們傳播傳統文化,他還建立了中國文化中心,邀請各種戲曲名家來為香港學生現場表演。

不久,師兄白先勇也聞名而來,邀請他做青春版《牡丹亭》的學術顧問。

這齣戲是在2004年開始演出的,甫一問世,就在海內外掀起了一波戲曲熱潮,幾乎是場場滿座,觀眾更是來自五湖四海,超越了地域、文化的隔閡。就連一向以莎翁戲劇為豪的英國劍橋大學,也邀請了崑劇院來本校進行演出。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這樣的盛況,應該還有很多人都記得,如果你是年輕的學子,問一問當年的學長學姐,也一定能遙見當年盛景。

積累了如此多的傳播、教學經驗之後,鄭培凱教授來到了中讀這裡,在這門課裡面,他將用音頻的方式,用熱情的聲音向我們傳達他當年所感受到的震撼、以及這些年來對戲曲不減一毫的熱愛。

一門高雅、稀缺的知識課堂

當你讀到這裡時,中國古典戲曲文學在你心目中的重要性,已是毋庸贅言。

鄭培凱教授會在這門課裡,為你橫向打通戲曲文學的廣度,講訴戲曲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先後經歷的宋元南戲、元代雜劇、明清傳奇、清代花部等四種基本形式;還會為你縱向鑽探戲曲文學的深度,為你詳細解析文學中的情調與美感,體會到“摘其字句,可以唾玉生香”的滿足之情。

同時,你還會在課程裡看到最為重磅的中國古典四大名劇——《西廂記》《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這些鄭培凱教授為大家精心準備的知識內容,一定會為你帶來很大的驚喜。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突破次元壁,

重塑對傳統戲曲文化的認知

戲曲老嗎?老,因為它有幾百年的歷史了,但同時它又很新,充滿了活力。因為它骨子裡的情感從一開始就是不遮不掩、熱烈真實的。這也是戲曲中的一些情節人物,雖然隔著文化的差異、語言的隔閡,也還是能直抵人心的深層原因。

到了現代,我們還有很多影視劇,都借用過戲曲裡的內容,光是整個兒搬過來的就有兩部超級經典IP大劇《梁祝》和脫胎自《白蛇傳》的《新白娘子傳奇》,它們曾經都是紅透半邊天的經典大劇,可謂是婦孺皆知。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劇照

至於從中受到啟發的劇目,就更多了。比方說我們經常看到電視劇裡面犯人含冤受刑時,突然六月飛霜、天降大雪,這個事出反常必有妖的靈感就來自於《竇娥冤》;

還有很多佛門道觀裡頭,放下清規戒律,大膽追求愛情的情節,我們也能從講訴道姑思凡的名劇《玉簪記》中找到影子。

瞭解相關的戲曲文學之後,在別人找我們討論電影、電視劇中的情節時,我們不一定會說出來,但心裡面一定會有更加深刻的見解與體驗。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白日消磨腸斷句,世間只有情難訴。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牡丹亭·標目·蝶戀花》

讀《紅樓夢》時,最容易我們引起感慨的大概就是寶黛的愛情了。在寶黛的愛情故事當中,有一段小小的插曲,看似不起眼,但其實它是二人之間距離的催化劑,讓他們更為知心了。

就在這第二十三回裡,寶玉在花園偷偷讀《西廂記》,被正準備埋花的黛玉發現,於是二人便一起讀了起來。見黛玉“從頭看去,越看越愛看”,寶玉便趁機用戲文中的內容表白:“我就是個’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貌’。”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電視劇《紅樓夢》劇照

這一段引自戲文裡的表白很是經典,在書中也是羞得黛玉頓時小臉“帶腮連耳通紅……”

曹雪芹圍繞《西廂記》《牡丹亭》寫下如此橋段,自然可見出這些戲本子對當時有情人的透紙影響。從文學史來看,若無《西廂》《牡丹》這些多言兒女情的戲本子,也許《紅樓夢》這部奇書的風采也會稍稍減弱。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牡丹亭還魂記》,湯顯祖撰

懷德堂藏板,明末坊刊本

我國的戲劇歷史悠久,與古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劇。先秦古劇,漢魏百戲,唐代歌舞戲,宋元南戲、雜劇,明清傳奇……一條脈絡下來,形式愈豐富,技巧愈繁複,詞曲唱腔愈優美,表演效果愈動人心。毫不誇張地說,戲劇在古代社會中的地位毫不遜色於今天的電影大片。自元代起,文人雅士們也參與到戲本創作之中,出現了一大批絕頂一流的文學家,如關漢卿、王實甫、湯顯祖、孔尚任等等。

古人聽戲文,但聽戲文的機會其實並不多,人們更多的還是像寶二爺和黛玉那般看戲文。這戲文有情節,有文采,有聲亦有色,細細品來,自不差戲臺子上的神韻。畢竟——戲曲作為一綜合藝術,其聲、色和文本皆可自成一絕。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竇娥冤》珍藏畫集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前些年,白先勇先生精心打造了青春版的《牡丹亭》,風靡世界。他根據二十一世紀的審美觀,保持崑曲抽象寫意、以簡馭繁的美學傳統,利用現代劇場的種種概念,以青春靚麗的形式為人們再現了一段跨越生死的愛情故事。想必戲曲同好早已一睹為快。

然而,大家真聽出了《牡丹亭》的文本之美嗎?戲本者,戲曲之所本也。讀不懂戲本子,嘗不出戲本子裡一言一詞的滋味,都算不得喜好戲曲的“本色當行”。而對戲曲比較陌生的朋友,讀了戲本子,恐怕也很難不為“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這般意境美麗的句子而動容,終於愛上傳統戲曲吧。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崑曲《牡丹亭》上本演出 國家大劇院供圖 (攝影蘇巖)

讀書也需要解惑人。可是,解詩解詞解小說的老師多,會解戲文的卻很少。所幸,我們有了一位學貫中西、鍾情戲文的解惑人。他是史景遷的第一位中國博士生,李歐梵贊他“頭角崢嶸”,與余英時、葉嘉瑩等大家有師生之誼……他就是鄭培凱

“見到了最好的,就不會小看中國傳統”,這是鄭培凱教授熱心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初衷。他也講:“可能我天生是當老師的料,自己覺得好的東西就想分享給別人。”多年來,鄭培凱教授始終不懈地向年輕一代傳播傳統文化。由此,便有了我們本期特別推出的《客官,請看戲——鄭培凱的古典戲曲文學精讀課》

在本系列音頻課程中,鄭培凱教授將帶領我們從歷史發展脈絡、文本賞析、社會背景分析、中西方戲曲文化對比等各角度全方位解讀中國古典戲曲,讓大家不僅能聽懂古典戲曲的文本之美,還能在文本中真正理解每個朝代的社會背景,感受戲曲文本背後所隱藏的雅俗趣聞,觸摸真正的歷史真相,讓大家告別對傳統戲曲的刻板印象,用年輕化、美學化的講解方式,形成我們對中西方戲曲的深刻認知。

“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涵養轉深沉”,這副朱熹對聯,是鄭培凱自身的學問追求,也是他對年輕學子的殷切寄望。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點擊試聽專欄

《鄭培凱的古典戲曲文學精讀課》

一次走入高雅文人圈的體驗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這門課的主講老師是鄭培凱教授,前面稍微介紹了一點,其實還不夠,因為這是一位當代的重量級文人教授。並且他的師兄是白先勇,詞學老師是葉嘉瑩,赴美留學時,則師從著名的漢學巨擘史景遷。

畢業後,鄭培凱教授在美國高校裡還任教了十年有餘,正是這一段與異鄉文化深度碰撞的經歷,給他帶來了更加深刻的靈魂觸動,就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新認識與熱愛。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鄭培凱(左一)、妻子鄢秀(右一)與葉嘉瑩(中)

當中,讓鄭培凱教授心心念唸的就有古典戲曲。

直到今日,他還記得自己第一次看崑曲演出時的感受,當時他受到了莫大的震撼,他第一次知道,“原來,舞臺上可以唱那麼美的詞句”。

於是,在內心的呼喚下,鄭培凱教授回到中國,來到了香港城市大學教書,為了向香港學生們傳播傳統文化,他還建立了中國文化中心,邀請各種戲曲名家來為香港學生現場表演。

不久,師兄白先勇也聞名而來,邀請他做青春版《牡丹亭》的學術顧問。

這齣戲是在2004年開始演出的,甫一問世,就在海內外掀起了一波戲曲熱潮,幾乎是場場滿座,觀眾更是來自五湖四海,超越了地域、文化的隔閡。就連一向以莎翁戲劇為豪的英國劍橋大學,也邀請了崑劇院來本校進行演出。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這樣的盛況,應該還有很多人都記得,如果你是年輕的學子,問一問當年的學長學姐,也一定能遙見當年盛景。

積累了如此多的傳播、教學經驗之後,鄭培凱教授來到了中讀這裡,在這門課裡面,他將用音頻的方式,用熱情的聲音向我們傳達他當年所感受到的震撼、以及這些年來對戲曲不減一毫的熱愛。

一門高雅、稀缺的知識課堂

當你讀到這裡時,中國古典戲曲文學在你心目中的重要性,已是毋庸贅言。

鄭培凱教授會在這門課裡,為你橫向打通戲曲文學的廣度,講訴戲曲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先後經歷的宋元南戲、元代雜劇、明清傳奇、清代花部等四種基本形式;還會為你縱向鑽探戲曲文學的深度,為你詳細解析文學中的情調與美感,體會到“摘其字句,可以唾玉生香”的滿足之情。

同時,你還會在課程裡看到最為重磅的中國古典四大名劇——《西廂記》《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這些鄭培凱教授為大家精心準備的知識內容,一定會為你帶來很大的驚喜。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突破次元壁,

重塑對傳統戲曲文化的認知

戲曲老嗎?老,因為它有幾百年的歷史了,但同時它又很新,充滿了活力。因為它骨子裡的情感從一開始就是不遮不掩、熱烈真實的。這也是戲曲中的一些情節人物,雖然隔著文化的差異、語言的隔閡,也還是能直抵人心的深層原因。

到了現代,我們還有很多影視劇,都借用過戲曲裡的內容,光是整個兒搬過來的就有兩部超級經典IP大劇《梁祝》和脫胎自《白蛇傳》的《新白娘子傳奇》,它們曾經都是紅透半邊天的經典大劇,可謂是婦孺皆知。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劇照

至於從中受到啟發的劇目,就更多了。比方說我們經常看到電視劇裡面犯人含冤受刑時,突然六月飛霜、天降大雪,這個事出反常必有妖的靈感就來自於《竇娥冤》;

還有很多佛門道觀裡頭,放下清規戒律,大膽追求愛情的情節,我們也能從講訴道姑思凡的名劇《玉簪記》中找到影子。

瞭解相關的戲曲文學之後,在別人找我們討論電影、電視劇中的情節時,我們不一定會說出來,但心裡面一定會有更加深刻的見解與體驗。

不讀《牡丹亭》《西廂記》,寶玉還有機會向黛玉表白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