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斌:擊敗默克爾,舒爾茨還欠火候

作為歐洲的大選之年,2017年9月德國選舉引人注目。這不僅關係到默克爾能否完成“四連任”,也關係到德國作為歐洲當前經濟、政治的“主心骨”下一步將走向何方。因此,德國乃至歐洲媒體一直關注,是否有人能在9月的競選中挑戰默克爾。

今年1月底,執掌社民黨8年之久的黨主席加布里爾宣佈辭去該黨主席職位,並放棄在9月的大選中參選。同時,他提名前歐洲議會議長馬丁·舒爾茨擔任黨主席,且以社民黨總理候選人的身份帶領社民黨進入新一輪大選。這一令很多人意外的決定,瞬間在德國社會引起了巨大反響。舒爾茨的“學徒-書商-鎮長-歐洲議會議長”經歷及其親民的形象,令很多人重新看到了社民黨最初的影子:社會公正帶給底層人機會。

一時間德國湧現出了超乎想象的“舒爾茨熱”:2月份Insa民調中多年徘徊在20%的社民黨支持率一下躥升到31%,高於一直領先的默克爾領導的基民盟1個百分點; 在個人受歡迎度上,舒爾茨更是一躍排名默克爾之前。德國各地都在談論“舒爾茨效應”,就連前總理施羅德也認為,在舒爾茨迴歸德國內政之前,默克爾儘管面臨難民問題但仍無真正敵手。而舒爾茨迴歸後,構成了2017年德國大選的真正看點。

一時間全社會似乎覺得舒爾茨勢不可擋。可3月26日薩爾州的大選結果卻令很多人大感意外:在參選率高達70%的情況下基民盟以40.7%的得票率領先社民黨10個百分點,民調機構預測的社民黨與基民盟不相伯仲的現象並沒有發生。

舒爾茨1994年進入歐洲議會,曾多次訪問中國,2012年當選歐洲議會議長。任職歐洲議會期間,他對中歐政黨交流積極促進,對中歐關係的發展持推動態度。如果能成為德國未來領導人,對中德關係也將起到積極推動的作用。那為什麼“舒爾茨效應”沒能在選舉中獲勝?這是連日來德國媒體持續討論的熱門話題。筆者認為:

首先,薩爾州的選情與該州的特殊情況有關。該州州長有著良好的口碑,調查顯示80%的薩爾州人對現任州長感到滿意,85%的被訪者對自己現在的生活滿意,66%的人認為德國現在經濟形勢良好。所以,民眾更傾向於保持現狀。

第二,舒爾茨直到現在都沒有宣佈競選綱領,很多人覺得基民盟與社民黨在執政理念上差距已經不大,舒爾茨主打的關鍵詞是“社會公正”,而如果這個詞不能在選民中入心,其預想的效應會大打折扣。社民黨基於這一主打詞的紅-紅聯盟(社民黨與左翼黨)念想,也會令保守選民轉而投向基民盟。

第三,“舒爾茨效應”需要冷靜客觀看待,新面孔可以帶來新激情,但激情還需要執政理念和業績的支撐。社民黨內目前經濟政策人才的匱乏是其明顯的短板。德國良好的經濟及就業狀況、難民問題熱度的下降很可能會給默克爾帶來加分。

不過,薩爾州的結果不可能代表了全德的民意,5月份石荷州和北威州的選舉會更能說明問題。但薩爾州的結果恐怕也告訴了社民黨人,不能把寶都押在“舒爾茨效應”上。(作者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系主任、教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