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說的“七十不留宿”,原來是這個意思!

民俗 愛農村 2018-12-01

客家人是一個尊老重孝的族群。

客家人的孝道精神,在相當長的時間裡起到了影響和規範人們的意識,支配著人們的行為的良好、積極的作用,成為客家人文化精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在客家地區卻流傳這樣一句老話:“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

這種說法為什麼會在注重孝道的客家地區流傳呢?

農村人說的“七十不留宿”,原來是這個意思!

“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大體意思是,老人到了七十歲以後,如果到了親戚或朋友家,主家不應該強留其住宿;到了八十歲以後,便不要再強留其吃飯;到了九十以後,如果老人自己想走,便不要再留他多坐。

農村人說的“七十不留宿”,原來是這個意思!

尊老重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主要是人們認為可能違背老人意願會給老人家和自己家裡帶來不吉和災難。

這一民間俗信看上去似乎與傳統美德相違,但從中國傳統養葬習俗和人的生老規律來看,也是有其一定道理的。

農村人說的“七十不留宿”,原來是這個意思!

傳統文化贍養秩序的特點是,老人們始終不離開他們生活了一生的生存環境,從熟悉的生存環境中得到主人感和生存安全感的雙重滿足,從而平靜安詳地安度晚年。

這種傳統贍養秩序又給中國老人們造成了另一種心理現象,即非常重視他們的最終離世之地。圓滿理想的目標是在自己家的正房中離開人世,即所謂“壽終正寢”。

農村人說的“七十不留宿”,原來是這個意思!

在中國傳統贍養秩序中,作為贍養者兒孫輩是以“孝順”為道德準的。

“孝”指贍養父母盡心盡力;“順”則指對父母意願的遵從。

父母的願望是壽終正寢,兒女們當然應該遵從老人的心願。

農村人說的“七十不留宿”,原來是這個意思!

所謂“七十不留宿”,是指人到七十歲後已進垂暮之年,病老棄世是隨時可能發生的事情。

如果外出不幸死喪他鄉或親友家中,首先是違背了老人們壽終正寢的心願。

其次是贍養老人的兒孫們會因自己不孝,使老人外出死於他鄉而受到良心的譴責和社會輿論的批評。

再次是接待老人的親友家會因老人不幸死於自己家中,產生許多尷尬和麻煩。顯然這種局面是人人都不想看到的。

因此,老人們到了七十歲以後,兒孫們都儘可能勸阻老人到親友家走動。親友們也並不歡迎老人們到自己家裡來。

農村人說的“七十不留宿”,原來是這個意思!

這種老人與親戚間的親緣感情交流,在民間遵循著另一敬老尊長秩序,即每逢過年過節晚輩應主動去看望前輩,同輩年輕者主動去看望長者。

即便是有這樣的親緣感情交流機制,作為兒孫輩也不願老人外出。

農村人說的“七十不留宿”,原來是這個意思!

民俗文化所說“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是說年齡越大發生不測的可能性越大。為了避免出於意外的麻煩,一般都是讓其子女接回,這與大家都是合情合理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