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涿州、怯良鄉、不開眼的房山縣”是什麼意思?


“京涿州、怯良鄉、不開眼的房山縣”是什麼意思?


北京民間有很多俗語,有涉及各地人文的。如我們在介紹善撲營的時候,說到一個老北京俗語:京油子,衛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這句話有點傳訛,從字面上看是說北京、天津衛、保定府三地人的不同性,實際上這句俗語是來自過去摔跤界的一句行內話。

清朝在八旗中設有專門練摔跤的部門叫善撲營,相當是職業摔跤,那時候叫官跤,民間的只是工作之餘愛好者練練,也就是業餘水平,叫私跤。清帝遜位後,善撲營也被解散,原來的摔跤高手流落民間。這些高手都有傳人,新中國各地建的中國式摔跤隊的最早人選,大多為善撲營的傳人。

當時北京、天津、保定,這是北方三大城市,善撲營人也就大多去這三大城市去謀生或傳教摔跤,但因地方不多,形成了不同風格。

京油子,衛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說的就是這三個地方摔跤的不同風格。北京摔跤大多從善撲營出來,不僅力氣大,而且技術非常好,身體靈活。京油子指北京人摔跤身體靈活,油滑。天津人摔跤前是嘴舔指甲,後知道是為保護指甲,怕摔跤中指甲劈了。保定人摔跤善長用勾腿,最早說法是保定府的勾腿子,而不是狗腿子。不懂摔跤的人跟著瞎傳,結果傳著傳著就走樣了,變成狗腿子了。


“京涿州、怯良鄉、不開眼的房山縣”是什麼意思?


關於京涿州、怯良鄉、不開眼的房山縣,因為傳的久了,也出現了多種說法,其中也有說這三地方人的不同特性。京涿州說是精涿州,善於經商,人精明。而良鄉說的話就是鄉下人的話,北京人管沒經過市面,鄉下人作風叫怯。不開眼的房山縣,說房山縣的人辦事扣扣索索,比較小氣,北京話叫不開眼。

還有一說法,就是這三地,是皇帝出行,或是當官的出北京,必經過的三個地方。一般是早上出門,中午到良鄉,所以在那吃午飯,晚飯就趕到涿縣去吃了。不開眼的房山縣是“不開宴的房山縣”。這解釋有點附會,只解釋不開眼的房山縣,而沒說出京涿州、怯良鄉的來歷。

還有一說法,就是這三個地方建的城牆不同,良鄉與京城相反,涿州相同,房山是沒有牆垛的槍眼。所以出了“京涿州、怯良鄉、不開眼的房山縣”這句北京俗語。

“京涿州、怯良鄉、不開眼的房山縣”是什麼意思?


我感覺,就老北京的很多民俗,還是民俗專家說的比較在理。老北京民俗專家一把駁克槍給出的解釋,我感覺就非常在理,下邊就是根據一把駁克槍先生的解釋來寫。

京涿州、怯良鄉,是說一個奇怪的現象,涿州距北京一百三十多裡地,但口音卻與北京基本相同,可良鄉離北京雖然只有六七十里地,但說話時的方言較重,聽起來有些“怯”。

這實際上是源於大清國的軍事佈局。大清國一直認為威脅來自南方,而從南方打來,就必須要經過涿州,所以派出八旗精兵駐紮那裡,那裡的人大多為八旗子弟。所謂的北京話,就是滿洲人說的漢語口音,所以清朝各地駐紮的八旗都單建滿城,與漢族居住區分開,這樣就存在語言島現象,幾乎各地的滿洲人說話都是近似北京話,與當地口音不同。因此,在辛亥革命,南方就是靠說話口音來辨別滿洲人。

良鄉雖離北京城近,但在涿州已經部署八旗了/八旗兵力有限,良鄉就沒派八旗駐紮,而還是由當地土著人居住,這裡說話自然跟滿洲人說的北京話不同,所以被北京人認為說怯。

關於房山縣城,始建於女真人建的大金國,最初是土城,後才改成石頭城牆。

關於不開眼的房山縣,據《順天府志》記載房山縣的居民“婚姻不擇財勢,惟擇舅姑與婿之賢者相締”,“遇喪葬,務盡哀合禮,不以觀美為悅”,“不特貧賤單族,服飾不尚奢靡,即富貴之家,只期莊雅為佳”。“賓客會飲,將敬而已,不以華綺重簋互相炫耀,但醉狂豪呼,時露悲歌慷慨之□(上‘既’下‘木’)”。說明房山人風俗很質樸,或許就被外界認為是不開眼。

老北京民俗專家一把駁克槍認為是因城牆建設上,房山縣城的城牆與北京等地城牆不同,從外邊看,沒有排水孔。據說當地還流傳有民間傳說,說是建城牆為了趕進度,而忘了建排水孔了。實際上,這些排水設施是不可能忘的,必須要建。只因房山是山區,缺水,所以建的城牆對外就沒有排水孔,而把排水孔建在向城內的方向,這樣水都流入房山縣城內,可以緩解缺水的現象。

作者富察春兵

滿族文化網出品,轉載請註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