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心-孝子的由來(民間故事)

民俗 情感 情感話嘮 情感話嘮 2017-09-02

從前有一位年輕寡婦,十八歲上死了丈夫,留下一個遺腹子,取名大孝,從此立志不嫁。

小時候,母親時常抱著大孝,教他唱童謠:

“小小子,坐門墩

坐在門墩上想媳婦

想哩不想哩?”

大孝呢,總是奶聲奶氣地說:“想!”

大一點的時候,母親時常揹著大孝,還是教唱他童謠:

“背背,倒堆

背大我兒倒盔盔

倒哩不倒哩?”

大孝呢,又總是脆聲稚氣地說:“倒哩!”

再大一點的時候,母親時常拉著大孝,還是教他唱童謠:

“花喜鵲,尾巴長

娶過媳婦忘了娘

把媳婦抱到火炕頭

把娘背到了山背後!”

大孝呢,總是悶聲悶氣地說:“我才不學花喜鵲哩!”

就這樣,大孝在母親的教導下一天天長大了,十八歲上,母親拿出她含辛茹苦積攢的錢為他娶了媳婦。

誰曾想,新媳婦是個又刁又蠻的潑辣貨,好吃懶作,而且對大孝橫挑鼻子豎挑眼的,動不動就罵人,並且還跳起來地罵,專挑遭損人的話來罵,為了兒子,母親也只有裝聾作啞淚水往肚裡嚥了。大孝呢,由於從小在母親的呵護下長大,對媳婦的蠻橫根本無法適從,也只有忍氣吞聲窩窩囊囊地過日子。

有一天,媳婦子發話了:“把母親背到山背後去吧!整天不幹活,還要吃要喝的,總有一天會坐吃山空的!”

大孝忍無可忍說:“我母親守寡這麼多年不容易哩!如今老是老了,可她還在為我們洗衣做飯,把她背到山背後,我於心不忍!”

媳婦子火了,抓起撣子把,滿屋子追著大孝又敲又打。

母親聽見了,隔著窗子對屋裡說:“大孝,你就聽她的話把娘背到山背後去吧!”

第二天,天還沒亮呢,媳婦子就把大孝叫了起來,讓他趕緊背母親上山。娘母倆走走停停,太陽出山後,大孝在山腰搭了一座茅屋,讓母親住了進去,又摘一些山桃野果子,讓母親解渴充飢。

就這樣,安安穩穩地過了幾天舒心的日子後,媳婦子見大孝天天總是抽空進山去探望母親,惱羞成怒,卻裝出什麼也不知道的樣子。

那一天,大孝正要進山哩,媳婦子卻捂著胸脯子直喊心口疼,大孝只好去請大夫,媳婦說:“這心口疼的毛病大夫們看不了,聞聽人說,只有用母親的心熬了湯喝才能藥到病除!”她見大孝猶猶豫豫的樣子,只是捂了胸口一個勁地哼哼嘰嘰叫個不停,直逼得大孝進山去了,她才在屋子裡大吃二喝起來。

走在進山的路上,大孝思前想後,總覺得不太妥當,是母親將他撫養成人,又給他娶妻成家,可是,媳婦躺在床上只喊胸口疼,喊得他心如貓抓似的,沒辦法,他只得走一段歇一段,歇歇走走,走了好長的時間。

這時,母親正在山腰間手搭涼蓬眼巴巴地向山下張望呢,見大孝蔫眉塌眼的悶悶不樂,趕忙問是怎麼回事,聽說媳婦得了心口疼的毛病,母親流著眼淚說了幾聲:“罷了!罷了!她這心病只有靠心來醫了!”而後用剪刀刺破胸膛,一把掏出自己那顆熱氣騰騰的鮮紅的心來,放進大孝的手裡示意他趕緊下山。

下山的時候,因為捧著母親的心哩,大孝眼含熱淚走得跌跌撞撞的,半路上,一根胳膊粗的柳棒絆了他一下,摔了他一跤,母親的心一下子不見了。大孝找了許久,還是沒有找著,只好坐在地上哭了起來,哭著哭著,他聽見母親的心在喊他的名字,原來,母親的心掉進了灌木叢。

大孝拄著那根柳棒,捧起母親的心繼續往回走,一路上,母親的心一個勁地問他摔痛了沒有?大孝心痛得肝腸寸斷,在一棵大柳樹下,他見到了反哺的烏鴉;在村邊的大槐樹下,他又見到了跪乳的羊羔,越叫越想越生氣,有心回家教訓一番媳婦,可他的心思很快便被母親猜了出來。

“大孝兒呵!回到家中,你一定要將孃的心煎成湯給你媳婦服下,你要親眼看著她喝下去,也不枉娘對你們的一片心。事已至此,教訓的話就不用再提了,母親還盼望著你們過好日子哩!”

大孝回到家,依照母親的吩咐將她的心熬成了湯,捧在媳婦面前,執意要看著媳婦喝下去。媳婦見大孝說到做到,喜滋滋將湯喝了下去,不一會兒竟睡著了,一睡就是三天,三日後方醒。

說也奇怪,自從喝了用母親的心煎成的湯,媳婦子就象變了個人似的,性情大變樣,再也不象從前那樣跳起腳來罵人了,對大孝體貼溫順,跑出跑進的,操持家裡的事務,每當有人來弔唁時,她和大孝便守在靈前哭泣,七天七夜,謂之“守靈”;母親出殯時,她一定要大孝拄著那根柳棒為母親送葬,謂之“拄哭棍”;自己坐在馬車車上,一路懺悔地哭泣,數說母親對她的種種好處,謂之“哭靈”;母親下葬後,她要大孝將那柳棒插在母親的墳前,謂之“栽根立後”哩!

三年後,母親墳前的柳棒竟長成了大樹,而大孝倆口子,再也不吵不鬧了,你尊我敬的,生兒育女,過起了和和美美的好日子。

就這樣,守靈,拄哭棍,哭靈,墳上栽柳棒作為一種風俗,一直流傳了下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