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

【理性討論、數據說話,關注明析歷史,探究古代的經濟真相】

明朝是最後一個漢家王朝,離現代不過四五百年,雖然有大量的史料,卻也有著大量的未解之謎,比如明朝的人口。按《明實錄》的記載,明朝的人口一直在6000萬左右,可是明朝統治的276年中,中東部地區一直比較和平,沒有什麼動盪,按說應該是人口快速繁衍的時期。為什麼明朝的官方人口數據會長期停滯?真實的數據到底是多少呢?

"

【理性討論、數據說話,關注明析歷史,探究古代的經濟真相】

明朝是最後一個漢家王朝,離現代不過四五百年,雖然有大量的史料,卻也有著大量的未解之謎,比如明朝的人口。按《明實錄》的記載,明朝的人口一直在6000萬左右,可是明朝統治的276年中,中東部地區一直比較和平,沒有什麼動盪,按說應該是人口快速繁衍的時期。為什麼明朝的官方人口數據會長期停滯?真實的數據到底是多少呢?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失真的明朝人口數據

如果只看《明實錄》的官方數據,明朝在276年的統治中,人口是沒有增長的,高峰不過6700萬,低谷也有5200萬,總體在6000萬左右,好像常年停滯一樣。這顯然與史料記載的“人口滋長、耕地不足”相矛盾。

成化二年(1466年)曾上奏言:“本朝百年來戶口日滋,安得尚有閒田不耕不嫁。”明朝實行佔田制,鼓勵墾荒,100多年來,隨著人口增長,一切荒山廢地都得到開墾。應天府尹王世貞(文學家、據說是蘭陵笑笑生的真身)曾批判過明朝的戶口統計:“有司之造冊與戶科戶部之稽查皆僅兒戲耳。”

"

【理性討論、數據說話,關注明析歷史,探究古代的經濟真相】

明朝是最後一個漢家王朝,離現代不過四五百年,雖然有大量的史料,卻也有著大量的未解之謎,比如明朝的人口。按《明實錄》的記載,明朝的人口一直在6000萬左右,可是明朝統治的276年中,中東部地區一直比較和平,沒有什麼動盪,按說應該是人口快速繁衍的時期。為什麼明朝的官方人口數據會長期停滯?真實的數據到底是多少呢?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失真的明朝人口數據

如果只看《明實錄》的官方數據,明朝在276年的統治中,人口是沒有增長的,高峰不過6700萬,低谷也有5200萬,總體在6000萬左右,好像常年停滯一樣。這顯然與史料記載的“人口滋長、耕地不足”相矛盾。

成化二年(1466年)曾上奏言:“本朝百年來戶口日滋,安得尚有閒田不耕不嫁。”明朝實行佔田制,鼓勵墾荒,100多年來,隨著人口增長,一切荒山廢地都得到開墾。應天府尹王世貞(文學家、據說是蘭陵笑笑生的真身)曾批判過明朝的戶口統計:“有司之造冊與戶科戶部之稽查皆僅兒戲耳。”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再看數據之間的矛盾,例子不要太多。

1)建文4年(1402年),國家還處在靖難之役中,居然統計出人口為5630萬,到了1403年人口就增加到6660萬,1年時間增長18.3%,顯然不符合常理,如果說5630萬隻是中央統治區的人口,或許還能說的通。然後才過1年,1404年就又變成5095萬,在史料沒有記載大型災難的情況下,突然減少了23.5%、1500萬人口,估計一般地震都做不到,除非是小天體撞地球。

2)永樂10年(1412年)人口為6538萬,到1413年就變成5095萬,又是突然減少22.1%的人口,而且1413年的人口數量還跟1404年一樣,只在百位數略有偏差。

3)成化22年(1486年)人口為6544年,到1487年突然減少1523萬人口,1488年又基本和1487年一模一樣,只在百位數有差異。

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自相矛盾的數據?

一方面,統計手段和技術不足。古代沒有統計學和抽樣統計,交通和技術條件也限制了官府統計人口數據,既使是21世紀前後,除了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國家也是通過抽樣摸底每年的人口情況。除非是編造人口黃冊,古代的常規性人口統計,往往都是地方官在過往數據上稍加改動,再報送上級。明朝的人口數恰好印證了這一點,各省的布政使司在往年的數據上略加修改,再報到戶部,然後就統計出哭笑不得的結果。

另一方面,重賦稅徵收、輕戶口統計。古代官府看重丁口(納稅的成年男子)的數量,增加是政績,不要減少太多就行,女性數量不怎麼看重。明朝上海縣的人口變化就是例子,1412年前後的性別比例還算正常,到1572年女性佔比只有18%,好像上海突然就沒了女人。然而男子的數量變化卻很緩慢,實際就是人口統計只重“男丁”,不重“女丁”的表現。

"

【理性討論、數據說話,關注明析歷史,探究古代的經濟真相】

明朝是最後一個漢家王朝,離現代不過四五百年,雖然有大量的史料,卻也有著大量的未解之謎,比如明朝的人口。按《明實錄》的記載,明朝的人口一直在6000萬左右,可是明朝統治的276年中,中東部地區一直比較和平,沒有什麼動盪,按說應該是人口快速繁衍的時期。為什麼明朝的官方人口數據會長期停滯?真實的數據到底是多少呢?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失真的明朝人口數據

如果只看《明實錄》的官方數據,明朝在276年的統治中,人口是沒有增長的,高峰不過6700萬,低谷也有5200萬,總體在6000萬左右,好像常年停滯一樣。這顯然與史料記載的“人口滋長、耕地不足”相矛盾。

成化二年(1466年)曾上奏言:“本朝百年來戶口日滋,安得尚有閒田不耕不嫁。”明朝實行佔田制,鼓勵墾荒,100多年來,隨著人口增長,一切荒山廢地都得到開墾。應天府尹王世貞(文學家、據說是蘭陵笑笑生的真身)曾批判過明朝的戶口統計:“有司之造冊與戶科戶部之稽查皆僅兒戲耳。”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再看數據之間的矛盾,例子不要太多。

1)建文4年(1402年),國家還處在靖難之役中,居然統計出人口為5630萬,到了1403年人口就增加到6660萬,1年時間增長18.3%,顯然不符合常理,如果說5630萬隻是中央統治區的人口,或許還能說的通。然後才過1年,1404年就又變成5095萬,在史料沒有記載大型災難的情況下,突然減少了23.5%、1500萬人口,估計一般地震都做不到,除非是小天體撞地球。

2)永樂10年(1412年)人口為6538萬,到1413年就變成5095萬,又是突然減少22.1%的人口,而且1413年的人口數量還跟1404年一樣,只在百位數略有偏差。

3)成化22年(1486年)人口為6544年,到1487年突然減少1523萬人口,1488年又基本和1487年一模一樣,只在百位數有差異。

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自相矛盾的數據?

一方面,統計手段和技術不足。古代沒有統計學和抽樣統計,交通和技術條件也限制了官府統計人口數據,既使是21世紀前後,除了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國家也是通過抽樣摸底每年的人口情況。除非是編造人口黃冊,古代的常規性人口統計,往往都是地方官在過往數據上稍加改動,再報送上級。明朝的人口數恰好印證了這一點,各省的布政使司在往年的數據上略加修改,再報到戶部,然後就統計出哭笑不得的結果。

另一方面,重賦稅徵收、輕戶口統計。古代官府看重丁口(納稅的成年男子)的數量,增加是政績,不要減少太多就行,女性數量不怎麼看重。明朝上海縣的人口變化就是例子,1412年前後的性別比例還算正常,到1572年女性佔比只有18%,好像上海突然就沒了女人。然而男子的數量變化卻很緩慢,實際就是人口統計只重“男丁”,不重“女丁”的表現。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明朝人口數據有哪些遺漏?

明朝在洪武14年(1381年)曾經做了一次全面的人口普查,在此基礎上編制了《賦役黃冊》,以戶為單位進行戶籍登記,內容包括家庭成員的姓名、性別、年齡、職業、住址、丁口、土地、房產和戶級。大量的監察御史參與和監督了此次普查,因此數據真實性很高。可是後來的戶口統計都流於形式,從而造成了數據的失真。那麼,明朝中後期遺漏了哪些數據?數據失真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

【理性討論、數據說話,關注明析歷史,探究古代的經濟真相】

明朝是最後一個漢家王朝,離現代不過四五百年,雖然有大量的史料,卻也有著大量的未解之謎,比如明朝的人口。按《明實錄》的記載,明朝的人口一直在6000萬左右,可是明朝統治的276年中,中東部地區一直比較和平,沒有什麼動盪,按說應該是人口快速繁衍的時期。為什麼明朝的官方人口數據會長期停滯?真實的數據到底是多少呢?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失真的明朝人口數據

如果只看《明實錄》的官方數據,明朝在276年的統治中,人口是沒有增長的,高峰不過6700萬,低谷也有5200萬,總體在6000萬左右,好像常年停滯一樣。這顯然與史料記載的“人口滋長、耕地不足”相矛盾。

成化二年(1466年)曾上奏言:“本朝百年來戶口日滋,安得尚有閒田不耕不嫁。”明朝實行佔田制,鼓勵墾荒,100多年來,隨著人口增長,一切荒山廢地都得到開墾。應天府尹王世貞(文學家、據說是蘭陵笑笑生的真身)曾批判過明朝的戶口統計:“有司之造冊與戶科戶部之稽查皆僅兒戲耳。”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再看數據之間的矛盾,例子不要太多。

1)建文4年(1402年),國家還處在靖難之役中,居然統計出人口為5630萬,到了1403年人口就增加到6660萬,1年時間增長18.3%,顯然不符合常理,如果說5630萬隻是中央統治區的人口,或許還能說的通。然後才過1年,1404年就又變成5095萬,在史料沒有記載大型災難的情況下,突然減少了23.5%、1500萬人口,估計一般地震都做不到,除非是小天體撞地球。

2)永樂10年(1412年)人口為6538萬,到1413年就變成5095萬,又是突然減少22.1%的人口,而且1413年的人口數量還跟1404年一樣,只在百位數略有偏差。

3)成化22年(1486年)人口為6544年,到1487年突然減少1523萬人口,1488年又基本和1487年一模一樣,只在百位數有差異。

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自相矛盾的數據?

一方面,統計手段和技術不足。古代沒有統計學和抽樣統計,交通和技術條件也限制了官府統計人口數據,既使是21世紀前後,除了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國家也是通過抽樣摸底每年的人口情況。除非是編造人口黃冊,古代的常規性人口統計,往往都是地方官在過往數據上稍加改動,再報送上級。明朝的人口數恰好印證了這一點,各省的布政使司在往年的數據上略加修改,再報到戶部,然後就統計出哭笑不得的結果。

另一方面,重賦稅徵收、輕戶口統計。古代官府看重丁口(納稅的成年男子)的數量,增加是政績,不要減少太多就行,女性數量不怎麼看重。明朝上海縣的人口變化就是例子,1412年前後的性別比例還算正常,到1572年女性佔比只有18%,好像上海突然就沒了女人。然而男子的數量變化卻很緩慢,實際就是人口統計只重“男丁”,不重“女丁”的表現。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明朝人口數據有哪些遺漏?

明朝在洪武14年(1381年)曾經做了一次全面的人口普查,在此基礎上編制了《賦役黃冊》,以戶為單位進行戶籍登記,內容包括家庭成員的姓名、性別、年齡、職業、住址、丁口、土地、房產和戶級。大量的監察御史參與和監督了此次普查,因此數據真實性很高。可是後來的戶口統計都流於形式,從而造成了數據的失真。那麼,明朝中後期遺漏了哪些數據?數據失真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明太祖朱元璋

1、女人統計數量減少。跟其它朝代一樣,婦女不是明朝政府徭役徵調對象,只要戶籍中有男丁,田畝能歸到戶,就能保證兩稅的徵收和徭役的徵調,女人的數量則無所謂,上海縣就是例子。

2、私附人口數量龐大。特別是大量的農民投寄到遍佈各地的藩王底下,成為藩王的佃戶,而根據明朝的規定,這些佃戶不歸入朝廷的戶籍。眾所周知,從朱元璋分封兒子為王開始,每一位皇帝都要封子弟為王,幾百年下來,明朝宗室遍佈天下,佔據了大量土地,因此需要大量佃戶為他們耕種,戶籍歸藩王宗室私有,減不了國家戶籍數量和稅基。明朝中期,蜀王已經佔有成都大半土地,相當於成都大半百姓從朝廷變成蜀王私人佃戶。

到了嘉靖年間,明朝宗室已經達到8203人,其中親王20人,郡王203人。到了萬曆末年,明朝宗室人數已經超過10萬人,想象一下多少土地和百姓成為他們的私產?

"

【理性討論、數據說話,關注明析歷史,探究古代的經濟真相】

明朝是最後一個漢家王朝,離現代不過四五百年,雖然有大量的史料,卻也有著大量的未解之謎,比如明朝的人口。按《明實錄》的記載,明朝的人口一直在6000萬左右,可是明朝統治的276年中,中東部地區一直比較和平,沒有什麼動盪,按說應該是人口快速繁衍的時期。為什麼明朝的官方人口數據會長期停滯?真實的數據到底是多少呢?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失真的明朝人口數據

如果只看《明實錄》的官方數據,明朝在276年的統治中,人口是沒有增長的,高峰不過6700萬,低谷也有5200萬,總體在6000萬左右,好像常年停滯一樣。這顯然與史料記載的“人口滋長、耕地不足”相矛盾。

成化二年(1466年)曾上奏言:“本朝百年來戶口日滋,安得尚有閒田不耕不嫁。”明朝實行佔田制,鼓勵墾荒,100多年來,隨著人口增長,一切荒山廢地都得到開墾。應天府尹王世貞(文學家、據說是蘭陵笑笑生的真身)曾批判過明朝的戶口統計:“有司之造冊與戶科戶部之稽查皆僅兒戲耳。”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再看數據之間的矛盾,例子不要太多。

1)建文4年(1402年),國家還處在靖難之役中,居然統計出人口為5630萬,到了1403年人口就增加到6660萬,1年時間增長18.3%,顯然不符合常理,如果說5630萬隻是中央統治區的人口,或許還能說的通。然後才過1年,1404年就又變成5095萬,在史料沒有記載大型災難的情況下,突然減少了23.5%、1500萬人口,估計一般地震都做不到,除非是小天體撞地球。

2)永樂10年(1412年)人口為6538萬,到1413年就變成5095萬,又是突然減少22.1%的人口,而且1413年的人口數量還跟1404年一樣,只在百位數略有偏差。

3)成化22年(1486年)人口為6544年,到1487年突然減少1523萬人口,1488年又基本和1487年一模一樣,只在百位數有差異。

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自相矛盾的數據?

一方面,統計手段和技術不足。古代沒有統計學和抽樣統計,交通和技術條件也限制了官府統計人口數據,既使是21世紀前後,除了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國家也是通過抽樣摸底每年的人口情況。除非是編造人口黃冊,古代的常規性人口統計,往往都是地方官在過往數據上稍加改動,再報送上級。明朝的人口數恰好印證了這一點,各省的布政使司在往年的數據上略加修改,再報到戶部,然後就統計出哭笑不得的結果。

另一方面,重賦稅徵收、輕戶口統計。古代官府看重丁口(納稅的成年男子)的數量,增加是政績,不要減少太多就行,女性數量不怎麼看重。明朝上海縣的人口變化就是例子,1412年前後的性別比例還算正常,到1572年女性佔比只有18%,好像上海突然就沒了女人。然而男子的數量變化卻很緩慢,實際就是人口統計只重“男丁”,不重“女丁”的表現。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明朝人口數據有哪些遺漏?

明朝在洪武14年(1381年)曾經做了一次全面的人口普查,在此基礎上編制了《賦役黃冊》,以戶為單位進行戶籍登記,內容包括家庭成員的姓名、性別、年齡、職業、住址、丁口、土地、房產和戶級。大量的監察御史參與和監督了此次普查,因此數據真實性很高。可是後來的戶口統計都流於形式,從而造成了數據的失真。那麼,明朝中後期遺漏了哪些數據?數據失真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明太祖朱元璋

1、女人統計數量減少。跟其它朝代一樣,婦女不是明朝政府徭役徵調對象,只要戶籍中有男丁,田畝能歸到戶,就能保證兩稅的徵收和徭役的徵調,女人的數量則無所謂,上海縣就是例子。

2、私附人口數量龐大。特別是大量的農民投寄到遍佈各地的藩王底下,成為藩王的佃戶,而根據明朝的規定,這些佃戶不歸入朝廷的戶籍。眾所周知,從朱元璋分封兒子為王開始,每一位皇帝都要封子弟為王,幾百年下來,明朝宗室遍佈天下,佔據了大量土地,因此需要大量佃戶為他們耕種,戶籍歸藩王宗室私有,減不了國家戶籍數量和稅基。明朝中期,蜀王已經佔有成都大半土地,相當於成都大半百姓從朝廷變成蜀王私人佃戶。

到了嘉靖年間,明朝宗室已經達到8203人,其中親王20人,郡王203人。到了萬曆末年,明朝宗室人數已經超過10萬人,想象一下多少土地和百姓成為他們的私產?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3、無產者增長,成為戶籍外人口。除了宋朝,明朝也有資本主義萌芽的說法。隨著土地兼併的增加,大量農民失去土地,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成為手工業者、舟居者、流動僱工等無產者,在城市周邊討生活。受朱元璋的影響,明朝又是一個重視農業的國家,沒有專門的制度管理這些流動人口,這點遠不如宋代(有專門的城市客戶管理制度)。

4、衛所軍戶不在統計範圍內。根據明朝的制度,軍戶分成兩部分:1)在鄉軍戶,軍人的父母兄弟,歸戶部和地方管理,數量納入國家統計;2)衛所軍戶,軍人的老婆孩子,由兵部及五軍都督府管理,數量是軍事機密。根據洪武26年的統計,全國設衛329個、守禦千戶所(都司直管)65個,每衛5600人、千戶所1120人,滿額189萬人,洪武25年的兵員為121萬,明朝的衛所常年沒有滿員,低於200萬。邏輯上,衛所軍戶數量是恆定的,老子退役就回鄉,成為在鄉軍戶,只有一個兒子繼承軍籍,成為衛所軍戶。衛所軍戶地位低、單身多,按每戶3口計算,大約600萬人,對總人口的影響不是很大。

"

【理性討論、數據說話,關注明析歷史,探究古代的經濟真相】

明朝是最後一個漢家王朝,離現代不過四五百年,雖然有大量的史料,卻也有著大量的未解之謎,比如明朝的人口。按《明實錄》的記載,明朝的人口一直在6000萬左右,可是明朝統治的276年中,中東部地區一直比較和平,沒有什麼動盪,按說應該是人口快速繁衍的時期。為什麼明朝的官方人口數據會長期停滯?真實的數據到底是多少呢?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失真的明朝人口數據

如果只看《明實錄》的官方數據,明朝在276年的統治中,人口是沒有增長的,高峰不過6700萬,低谷也有5200萬,總體在6000萬左右,好像常年停滯一樣。這顯然與史料記載的“人口滋長、耕地不足”相矛盾。

成化二年(1466年)曾上奏言:“本朝百年來戶口日滋,安得尚有閒田不耕不嫁。”明朝實行佔田制,鼓勵墾荒,100多年來,隨著人口增長,一切荒山廢地都得到開墾。應天府尹王世貞(文學家、據說是蘭陵笑笑生的真身)曾批判過明朝的戶口統計:“有司之造冊與戶科戶部之稽查皆僅兒戲耳。”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再看數據之間的矛盾,例子不要太多。

1)建文4年(1402年),國家還處在靖難之役中,居然統計出人口為5630萬,到了1403年人口就增加到6660萬,1年時間增長18.3%,顯然不符合常理,如果說5630萬隻是中央統治區的人口,或許還能說的通。然後才過1年,1404年就又變成5095萬,在史料沒有記載大型災難的情況下,突然減少了23.5%、1500萬人口,估計一般地震都做不到,除非是小天體撞地球。

2)永樂10年(1412年)人口為6538萬,到1413年就變成5095萬,又是突然減少22.1%的人口,而且1413年的人口數量還跟1404年一樣,只在百位數略有偏差。

3)成化22年(1486年)人口為6544年,到1487年突然減少1523萬人口,1488年又基本和1487年一模一樣,只在百位數有差異。

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自相矛盾的數據?

一方面,統計手段和技術不足。古代沒有統計學和抽樣統計,交通和技術條件也限制了官府統計人口數據,既使是21世紀前後,除了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國家也是通過抽樣摸底每年的人口情況。除非是編造人口黃冊,古代的常規性人口統計,往往都是地方官在過往數據上稍加改動,再報送上級。明朝的人口數恰好印證了這一點,各省的布政使司在往年的數據上略加修改,再報到戶部,然後就統計出哭笑不得的結果。

另一方面,重賦稅徵收、輕戶口統計。古代官府看重丁口(納稅的成年男子)的數量,增加是政績,不要減少太多就行,女性數量不怎麼看重。明朝上海縣的人口變化就是例子,1412年前後的性別比例還算正常,到1572年女性佔比只有18%,好像上海突然就沒了女人。然而男子的數量變化卻很緩慢,實際就是人口統計只重“男丁”,不重“女丁”的表現。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明朝人口數據有哪些遺漏?

明朝在洪武14年(1381年)曾經做了一次全面的人口普查,在此基礎上編制了《賦役黃冊》,以戶為單位進行戶籍登記,內容包括家庭成員的姓名、性別、年齡、職業、住址、丁口、土地、房產和戶級。大量的監察御史參與和監督了此次普查,因此數據真實性很高。可是後來的戶口統計都流於形式,從而造成了數據的失真。那麼,明朝中後期遺漏了哪些數據?數據失真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明太祖朱元璋

1、女人統計數量減少。跟其它朝代一樣,婦女不是明朝政府徭役徵調對象,只要戶籍中有男丁,田畝能歸到戶,就能保證兩稅的徵收和徭役的徵調,女人的數量則無所謂,上海縣就是例子。

2、私附人口數量龐大。特別是大量的農民投寄到遍佈各地的藩王底下,成為藩王的佃戶,而根據明朝的規定,這些佃戶不歸入朝廷的戶籍。眾所周知,從朱元璋分封兒子為王開始,每一位皇帝都要封子弟為王,幾百年下來,明朝宗室遍佈天下,佔據了大量土地,因此需要大量佃戶為他們耕種,戶籍歸藩王宗室私有,減不了國家戶籍數量和稅基。明朝中期,蜀王已經佔有成都大半土地,相當於成都大半百姓從朝廷變成蜀王私人佃戶。

到了嘉靖年間,明朝宗室已經達到8203人,其中親王20人,郡王203人。到了萬曆末年,明朝宗室人數已經超過10萬人,想象一下多少土地和百姓成為他們的私產?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3、無產者增長,成為戶籍外人口。除了宋朝,明朝也有資本主義萌芽的說法。隨著土地兼併的增加,大量農民失去土地,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成為手工業者、舟居者、流動僱工等無產者,在城市周邊討生活。受朱元璋的影響,明朝又是一個重視農業的國家,沒有專門的制度管理這些流動人口,這點遠不如宋代(有專門的城市客戶管理制度)。

4、衛所軍戶不在統計範圍內。根據明朝的制度,軍戶分成兩部分:1)在鄉軍戶,軍人的父母兄弟,歸戶部和地方管理,數量納入國家統計;2)衛所軍戶,軍人的老婆孩子,由兵部及五軍都督府管理,數量是軍事機密。根據洪武26年的統計,全國設衛329個、守禦千戶所(都司直管)65個,每衛5600人、千戶所1120人,滿額189萬人,洪武25年的兵員為121萬,明朝的衛所常年沒有滿員,低於200萬。邏輯上,衛所軍戶數量是恆定的,老子退役就回鄉,成為在鄉軍戶,只有一個兒子繼承軍籍,成為衛所軍戶。衛所軍戶地位低、單身多,按每戶3口計算,大約600萬人,對總人口的影響不是很大。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1381年數據更接近真相?

既然明朝中後期的人口數據都不靠譜,那麼只能構建模型推算明朝的人口,那麼需要三個關鍵數據:1)較為準確的初始人口;2)符合常理的人口自然增長率;3)人口峰值時點。

明朝在洪武14年(1381年)和24年(1391年)做了兩次人口普查,哪次的結果相對準確呢?這涉及初始人口的估算。

1391年數據可能不準確。根據兩次人口普查的數據表,不考慮雲南,7個省的人口減少、6個省人口增加,總人口減少了近200萬,顯然不符合那10年的國家休養生息、蒸蒸日上的形勢,人口應該整體增長才對。那麼洪武24年的數據可能只是在1381年的數據基礎上,稍加修改得出的數據。

"

【理性討論、數據說話,關注明析歷史,探究古代的經濟真相】

明朝是最後一個漢家王朝,離現代不過四五百年,雖然有大量的史料,卻也有著大量的未解之謎,比如明朝的人口。按《明實錄》的記載,明朝的人口一直在6000萬左右,可是明朝統治的276年中,中東部地區一直比較和平,沒有什麼動盪,按說應該是人口快速繁衍的時期。為什麼明朝的官方人口數據會長期停滯?真實的數據到底是多少呢?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失真的明朝人口數據

如果只看《明實錄》的官方數據,明朝在276年的統治中,人口是沒有增長的,高峰不過6700萬,低谷也有5200萬,總體在6000萬左右,好像常年停滯一樣。這顯然與史料記載的“人口滋長、耕地不足”相矛盾。

成化二年(1466年)曾上奏言:“本朝百年來戶口日滋,安得尚有閒田不耕不嫁。”明朝實行佔田制,鼓勵墾荒,100多年來,隨著人口增長,一切荒山廢地都得到開墾。應天府尹王世貞(文學家、據說是蘭陵笑笑生的真身)曾批判過明朝的戶口統計:“有司之造冊與戶科戶部之稽查皆僅兒戲耳。”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再看數據之間的矛盾,例子不要太多。

1)建文4年(1402年),國家還處在靖難之役中,居然統計出人口為5630萬,到了1403年人口就增加到6660萬,1年時間增長18.3%,顯然不符合常理,如果說5630萬隻是中央統治區的人口,或許還能說的通。然後才過1年,1404年就又變成5095萬,在史料沒有記載大型災難的情況下,突然減少了23.5%、1500萬人口,估計一般地震都做不到,除非是小天體撞地球。

2)永樂10年(1412年)人口為6538萬,到1413年就變成5095萬,又是突然減少22.1%的人口,而且1413年的人口數量還跟1404年一樣,只在百位數略有偏差。

3)成化22年(1486年)人口為6544年,到1487年突然減少1523萬人口,1488年又基本和1487年一模一樣,只在百位數有差異。

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自相矛盾的數據?

一方面,統計手段和技術不足。古代沒有統計學和抽樣統計,交通和技術條件也限制了官府統計人口數據,既使是21世紀前後,除了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國家也是通過抽樣摸底每年的人口情況。除非是編造人口黃冊,古代的常規性人口統計,往往都是地方官在過往數據上稍加改動,再報送上級。明朝的人口數恰好印證了這一點,各省的布政使司在往年的數據上略加修改,再報到戶部,然後就統計出哭笑不得的結果。

另一方面,重賦稅徵收、輕戶口統計。古代官府看重丁口(納稅的成年男子)的數量,增加是政績,不要減少太多就行,女性數量不怎麼看重。明朝上海縣的人口變化就是例子,1412年前後的性別比例還算正常,到1572年女性佔比只有18%,好像上海突然就沒了女人。然而男子的數量變化卻很緩慢,實際就是人口統計只重“男丁”,不重“女丁”的表現。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明朝人口數據有哪些遺漏?

明朝在洪武14年(1381年)曾經做了一次全面的人口普查,在此基礎上編制了《賦役黃冊》,以戶為單位進行戶籍登記,內容包括家庭成員的姓名、性別、年齡、職業、住址、丁口、土地、房產和戶級。大量的監察御史參與和監督了此次普查,因此數據真實性很高。可是後來的戶口統計都流於形式,從而造成了數據的失真。那麼,明朝中後期遺漏了哪些數據?數據失真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明太祖朱元璋

1、女人統計數量減少。跟其它朝代一樣,婦女不是明朝政府徭役徵調對象,只要戶籍中有男丁,田畝能歸到戶,就能保證兩稅的徵收和徭役的徵調,女人的數量則無所謂,上海縣就是例子。

2、私附人口數量龐大。特別是大量的農民投寄到遍佈各地的藩王底下,成為藩王的佃戶,而根據明朝的規定,這些佃戶不歸入朝廷的戶籍。眾所周知,從朱元璋分封兒子為王開始,每一位皇帝都要封子弟為王,幾百年下來,明朝宗室遍佈天下,佔據了大量土地,因此需要大量佃戶為他們耕種,戶籍歸藩王宗室私有,減不了國家戶籍數量和稅基。明朝中期,蜀王已經佔有成都大半土地,相當於成都大半百姓從朝廷變成蜀王私人佃戶。

到了嘉靖年間,明朝宗室已經達到8203人,其中親王20人,郡王203人。到了萬曆末年,明朝宗室人數已經超過10萬人,想象一下多少土地和百姓成為他們的私產?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3、無產者增長,成為戶籍外人口。除了宋朝,明朝也有資本主義萌芽的說法。隨著土地兼併的增加,大量農民失去土地,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成為手工業者、舟居者、流動僱工等無產者,在城市周邊討生活。受朱元璋的影響,明朝又是一個重視農業的國家,沒有專門的制度管理這些流動人口,這點遠不如宋代(有專門的城市客戶管理制度)。

4、衛所軍戶不在統計範圍內。根據明朝的制度,軍戶分成兩部分:1)在鄉軍戶,軍人的父母兄弟,歸戶部和地方管理,數量納入國家統計;2)衛所軍戶,軍人的老婆孩子,由兵部及五軍都督府管理,數量是軍事機密。根據洪武26年的統計,全國設衛329個、守禦千戶所(都司直管)65個,每衛5600人、千戶所1120人,滿額189萬人,洪武25年的兵員為121萬,明朝的衛所常年沒有滿員,低於200萬。邏輯上,衛所軍戶數量是恆定的,老子退役就回鄉,成為在鄉軍戶,只有一個兒子繼承軍籍,成為衛所軍戶。衛所軍戶地位低、單身多,按每戶3口計算,大約600萬人,對總人口的影響不是很大。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1381年數據更接近真相?

既然明朝中後期的人口數據都不靠譜,那麼只能構建模型推算明朝的人口,那麼需要三個關鍵數據:1)較為準確的初始人口;2)符合常理的人口自然增長率;3)人口峰值時點。

明朝在洪武14年(1381年)和24年(1391年)做了兩次人口普查,哪次的結果相對準確呢?這涉及初始人口的估算。

1391年數據可能不準確。根據兩次人口普查的數據表,不考慮雲南,7個省的人口減少、6個省人口增加,總人口減少了近200萬,顯然不符合那10年的國家休養生息、蒸蒸日上的形勢,人口應該整體增長才對。那麼洪武24年的數據可能只是在1381年的數據基礎上,稍加修改得出的數據。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以江西為例,人口漏算了8%。通過查閱江西各州府的方誌,江西13州府在洪武24年的總人口應該為876萬,比官方數據高8.1%,可能的原因是布政使沒有深入地方,草率地將統計數據上報戶部。

"

【理性討論、數據說話,關注明析歷史,探究古代的經濟真相】

明朝是最後一個漢家王朝,離現代不過四五百年,雖然有大量的史料,卻也有著大量的未解之謎,比如明朝的人口。按《明實錄》的記載,明朝的人口一直在6000萬左右,可是明朝統治的276年中,中東部地區一直比較和平,沒有什麼動盪,按說應該是人口快速繁衍的時期。為什麼明朝的官方人口數據會長期停滯?真實的數據到底是多少呢?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失真的明朝人口數據

如果只看《明實錄》的官方數據,明朝在276年的統治中,人口是沒有增長的,高峰不過6700萬,低谷也有5200萬,總體在6000萬左右,好像常年停滯一樣。這顯然與史料記載的“人口滋長、耕地不足”相矛盾。

成化二年(1466年)曾上奏言:“本朝百年來戶口日滋,安得尚有閒田不耕不嫁。”明朝實行佔田制,鼓勵墾荒,100多年來,隨著人口增長,一切荒山廢地都得到開墾。應天府尹王世貞(文學家、據說是蘭陵笑笑生的真身)曾批判過明朝的戶口統計:“有司之造冊與戶科戶部之稽查皆僅兒戲耳。”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再看數據之間的矛盾,例子不要太多。

1)建文4年(1402年),國家還處在靖難之役中,居然統計出人口為5630萬,到了1403年人口就增加到6660萬,1年時間增長18.3%,顯然不符合常理,如果說5630萬隻是中央統治區的人口,或許還能說的通。然後才過1年,1404年就又變成5095萬,在史料沒有記載大型災難的情況下,突然減少了23.5%、1500萬人口,估計一般地震都做不到,除非是小天體撞地球。

2)永樂10年(1412年)人口為6538萬,到1413年就變成5095萬,又是突然減少22.1%的人口,而且1413年的人口數量還跟1404年一樣,只在百位數略有偏差。

3)成化22年(1486年)人口為6544年,到1487年突然減少1523萬人口,1488年又基本和1487年一模一樣,只在百位數有差異。

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自相矛盾的數據?

一方面,統計手段和技術不足。古代沒有統計學和抽樣統計,交通和技術條件也限制了官府統計人口數據,既使是21世紀前後,除了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國家也是通過抽樣摸底每年的人口情況。除非是編造人口黃冊,古代的常規性人口統計,往往都是地方官在過往數據上稍加改動,再報送上級。明朝的人口數恰好印證了這一點,各省的布政使司在往年的數據上略加修改,再報到戶部,然後就統計出哭笑不得的結果。

另一方面,重賦稅徵收、輕戶口統計。古代官府看重丁口(納稅的成年男子)的數量,增加是政績,不要減少太多就行,女性數量不怎麼看重。明朝上海縣的人口變化就是例子,1412年前後的性別比例還算正常,到1572年女性佔比只有18%,好像上海突然就沒了女人。然而男子的數量變化卻很緩慢,實際就是人口統計只重“男丁”,不重“女丁”的表現。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明朝人口數據有哪些遺漏?

明朝在洪武14年(1381年)曾經做了一次全面的人口普查,在此基礎上編制了《賦役黃冊》,以戶為單位進行戶籍登記,內容包括家庭成員的姓名、性別、年齡、職業、住址、丁口、土地、房產和戶級。大量的監察御史參與和監督了此次普查,因此數據真實性很高。可是後來的戶口統計都流於形式,從而造成了數據的失真。那麼,明朝中後期遺漏了哪些數據?數據失真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明太祖朱元璋

1、女人統計數量減少。跟其它朝代一樣,婦女不是明朝政府徭役徵調對象,只要戶籍中有男丁,田畝能歸到戶,就能保證兩稅的徵收和徭役的徵調,女人的數量則無所謂,上海縣就是例子。

2、私附人口數量龐大。特別是大量的農民投寄到遍佈各地的藩王底下,成為藩王的佃戶,而根據明朝的規定,這些佃戶不歸入朝廷的戶籍。眾所周知,從朱元璋分封兒子為王開始,每一位皇帝都要封子弟為王,幾百年下來,明朝宗室遍佈天下,佔據了大量土地,因此需要大量佃戶為他們耕種,戶籍歸藩王宗室私有,減不了國家戶籍數量和稅基。明朝中期,蜀王已經佔有成都大半土地,相當於成都大半百姓從朝廷變成蜀王私人佃戶。

到了嘉靖年間,明朝宗室已經達到8203人,其中親王20人,郡王203人。到了萬曆末年,明朝宗室人數已經超過10萬人,想象一下多少土地和百姓成為他們的私產?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3、無產者增長,成為戶籍外人口。除了宋朝,明朝也有資本主義萌芽的說法。隨著土地兼併的增加,大量農民失去土地,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成為手工業者、舟居者、流動僱工等無產者,在城市周邊討生活。受朱元璋的影響,明朝又是一個重視農業的國家,沒有專門的制度管理這些流動人口,這點遠不如宋代(有專門的城市客戶管理制度)。

4、衛所軍戶不在統計範圍內。根據明朝的制度,軍戶分成兩部分:1)在鄉軍戶,軍人的父母兄弟,歸戶部和地方管理,數量納入國家統計;2)衛所軍戶,軍人的老婆孩子,由兵部及五軍都督府管理,數量是軍事機密。根據洪武26年的統計,全國設衛329個、守禦千戶所(都司直管)65個,每衛5600人、千戶所1120人,滿額189萬人,洪武25年的兵員為121萬,明朝的衛所常年沒有滿員,低於200萬。邏輯上,衛所軍戶數量是恆定的,老子退役就回鄉,成為在鄉軍戶,只有一個兒子繼承軍籍,成為衛所軍戶。衛所軍戶地位低、單身多,按每戶3口計算,大約600萬人,對總人口的影響不是很大。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1381年數據更接近真相?

既然明朝中後期的人口數據都不靠譜,那麼只能構建模型推算明朝的人口,那麼需要三個關鍵數據:1)較為準確的初始人口;2)符合常理的人口自然增長率;3)人口峰值時點。

明朝在洪武14年(1381年)和24年(1391年)做了兩次人口普查,哪次的結果相對準確呢?這涉及初始人口的估算。

1391年數據可能不準確。根據兩次人口普查的數據表,不考慮雲南,7個省的人口減少、6個省人口增加,總人口減少了近200萬,顯然不符合那10年的國家休養生息、蒸蒸日上的形勢,人口應該整體增長才對。那麼洪武24年的數據可能只是在1381年的數據基礎上,稍加修改得出的數據。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以江西為例,人口漏算了8%。通過查閱江西各州府的方誌,江西13州府在洪武24年的總人口應該為876萬,比官方數據高8.1%,可能的原因是布政使沒有深入地方,草率地將統計數據上報戶部。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以河南為例,人口漏算了22%。查閱河南8州府方誌的數據,總人口為257萬,比官方數據多出21.8%,原因預計和江西差不多。

"

【理性討論、數據說話,關注明析歷史,探究古代的經濟真相】

明朝是最後一個漢家王朝,離現代不過四五百年,雖然有大量的史料,卻也有著大量的未解之謎,比如明朝的人口。按《明實錄》的記載,明朝的人口一直在6000萬左右,可是明朝統治的276年中,中東部地區一直比較和平,沒有什麼動盪,按說應該是人口快速繁衍的時期。為什麼明朝的官方人口數據會長期停滯?真實的數據到底是多少呢?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失真的明朝人口數據

如果只看《明實錄》的官方數據,明朝在276年的統治中,人口是沒有增長的,高峰不過6700萬,低谷也有5200萬,總體在6000萬左右,好像常年停滯一樣。這顯然與史料記載的“人口滋長、耕地不足”相矛盾。

成化二年(1466年)曾上奏言:“本朝百年來戶口日滋,安得尚有閒田不耕不嫁。”明朝實行佔田制,鼓勵墾荒,100多年來,隨著人口增長,一切荒山廢地都得到開墾。應天府尹王世貞(文學家、據說是蘭陵笑笑生的真身)曾批判過明朝的戶口統計:“有司之造冊與戶科戶部之稽查皆僅兒戲耳。”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再看數據之間的矛盾,例子不要太多。

1)建文4年(1402年),國家還處在靖難之役中,居然統計出人口為5630萬,到了1403年人口就增加到6660萬,1年時間增長18.3%,顯然不符合常理,如果說5630萬隻是中央統治區的人口,或許還能說的通。然後才過1年,1404年就又變成5095萬,在史料沒有記載大型災難的情況下,突然減少了23.5%、1500萬人口,估計一般地震都做不到,除非是小天體撞地球。

2)永樂10年(1412年)人口為6538萬,到1413年就變成5095萬,又是突然減少22.1%的人口,而且1413年的人口數量還跟1404年一樣,只在百位數略有偏差。

3)成化22年(1486年)人口為6544年,到1487年突然減少1523萬人口,1488年又基本和1487年一模一樣,只在百位數有差異。

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自相矛盾的數據?

一方面,統計手段和技術不足。古代沒有統計學和抽樣統計,交通和技術條件也限制了官府統計人口數據,既使是21世紀前後,除了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國家也是通過抽樣摸底每年的人口情況。除非是編造人口黃冊,古代的常規性人口統計,往往都是地方官在過往數據上稍加改動,再報送上級。明朝的人口數恰好印證了這一點,各省的布政使司在往年的數據上略加修改,再報到戶部,然後就統計出哭笑不得的結果。

另一方面,重賦稅徵收、輕戶口統計。古代官府看重丁口(納稅的成年男子)的數量,增加是政績,不要減少太多就行,女性數量不怎麼看重。明朝上海縣的人口變化就是例子,1412年前後的性別比例還算正常,到1572年女性佔比只有18%,好像上海突然就沒了女人。然而男子的數量變化卻很緩慢,實際就是人口統計只重“男丁”,不重“女丁”的表現。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明朝人口數據有哪些遺漏?

明朝在洪武14年(1381年)曾經做了一次全面的人口普查,在此基礎上編制了《賦役黃冊》,以戶為單位進行戶籍登記,內容包括家庭成員的姓名、性別、年齡、職業、住址、丁口、土地、房產和戶級。大量的監察御史參與和監督了此次普查,因此數據真實性很高。可是後來的戶口統計都流於形式,從而造成了數據的失真。那麼,明朝中後期遺漏了哪些數據?數據失真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明太祖朱元璋

1、女人統計數量減少。跟其它朝代一樣,婦女不是明朝政府徭役徵調對象,只要戶籍中有男丁,田畝能歸到戶,就能保證兩稅的徵收和徭役的徵調,女人的數量則無所謂,上海縣就是例子。

2、私附人口數量龐大。特別是大量的農民投寄到遍佈各地的藩王底下,成為藩王的佃戶,而根據明朝的規定,這些佃戶不歸入朝廷的戶籍。眾所周知,從朱元璋分封兒子為王開始,每一位皇帝都要封子弟為王,幾百年下來,明朝宗室遍佈天下,佔據了大量土地,因此需要大量佃戶為他們耕種,戶籍歸藩王宗室私有,減不了國家戶籍數量和稅基。明朝中期,蜀王已經佔有成都大半土地,相當於成都大半百姓從朝廷變成蜀王私人佃戶。

到了嘉靖年間,明朝宗室已經達到8203人,其中親王20人,郡王203人。到了萬曆末年,明朝宗室人數已經超過10萬人,想象一下多少土地和百姓成為他們的私產?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3、無產者增長,成為戶籍外人口。除了宋朝,明朝也有資本主義萌芽的說法。隨著土地兼併的增加,大量農民失去土地,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成為手工業者、舟居者、流動僱工等無產者,在城市周邊討生活。受朱元璋的影響,明朝又是一個重視農業的國家,沒有專門的制度管理這些流動人口,這點遠不如宋代(有專門的城市客戶管理制度)。

4、衛所軍戶不在統計範圍內。根據明朝的制度,軍戶分成兩部分:1)在鄉軍戶,軍人的父母兄弟,歸戶部和地方管理,數量納入國家統計;2)衛所軍戶,軍人的老婆孩子,由兵部及五軍都督府管理,數量是軍事機密。根據洪武26年的統計,全國設衛329個、守禦千戶所(都司直管)65個,每衛5600人、千戶所1120人,滿額189萬人,洪武25年的兵員為121萬,明朝的衛所常年沒有滿員,低於200萬。邏輯上,衛所軍戶數量是恆定的,老子退役就回鄉,成為在鄉軍戶,只有一個兒子繼承軍籍,成為衛所軍戶。衛所軍戶地位低、單身多,按每戶3口計算,大約600萬人,對總人口的影響不是很大。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1381年數據更接近真相?

既然明朝中後期的人口數據都不靠譜,那麼只能構建模型推算明朝的人口,那麼需要三個關鍵數據:1)較為準確的初始人口;2)符合常理的人口自然增長率;3)人口峰值時點。

明朝在洪武14年(1381年)和24年(1391年)做了兩次人口普查,哪次的結果相對準確呢?這涉及初始人口的估算。

1391年數據可能不準確。根據兩次人口普查的數據表,不考慮雲南,7個省的人口減少、6個省人口增加,總人口減少了近200萬,顯然不符合那10年的國家休養生息、蒸蒸日上的形勢,人口應該整體增長才對。那麼洪武24年的數據可能只是在1381年的數據基礎上,稍加修改得出的數據。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以江西為例,人口漏算了8%。通過查閱江西各州府的方誌,江西13州府在洪武24年的總人口應該為876萬,比官方數據高8.1%,可能的原因是布政使沒有深入地方,草率地將統計數據上報戶部。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以河南為例,人口漏算了22%。查閱河南8州府方誌的數據,總人口為257萬,比官方數據多出21.8%,原因預計和江西差不多。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綜上分析:明朝1381年的人口統計數據更加真實,13省人口5978萬,加上雲南的35萬,全國總人口約6013萬人。

明朝人口數量估算:高峰1.66億

筆者把明朝的人口高峰設定在萬曆10年,即張居正去世的1582年,因為經歷隆慶和萬曆前期的發展,明朝走出嘉靖停滯的狀況,經濟重新好轉,人口增長。張居正死後,明朝弊政重生,加上萬歷三大徵的消耗,人民生活應該是走下坡路的。

"

【理性討論、數據說話,關注明析歷史,探究古代的經濟真相】

明朝是最後一個漢家王朝,離現代不過四五百年,雖然有大量的史料,卻也有著大量的未解之謎,比如明朝的人口。按《明實錄》的記載,明朝的人口一直在6000萬左右,可是明朝統治的276年中,中東部地區一直比較和平,沒有什麼動盪,按說應該是人口快速繁衍的時期。為什麼明朝的官方人口數據會長期停滯?真實的數據到底是多少呢?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失真的明朝人口數據

如果只看《明實錄》的官方數據,明朝在276年的統治中,人口是沒有增長的,高峰不過6700萬,低谷也有5200萬,總體在6000萬左右,好像常年停滯一樣。這顯然與史料記載的“人口滋長、耕地不足”相矛盾。

成化二年(1466年)曾上奏言:“本朝百年來戶口日滋,安得尚有閒田不耕不嫁。”明朝實行佔田制,鼓勵墾荒,100多年來,隨著人口增長,一切荒山廢地都得到開墾。應天府尹王世貞(文學家、據說是蘭陵笑笑生的真身)曾批判過明朝的戶口統計:“有司之造冊與戶科戶部之稽查皆僅兒戲耳。”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再看數據之間的矛盾,例子不要太多。

1)建文4年(1402年),國家還處在靖難之役中,居然統計出人口為5630萬,到了1403年人口就增加到6660萬,1年時間增長18.3%,顯然不符合常理,如果說5630萬隻是中央統治區的人口,或許還能說的通。然後才過1年,1404年就又變成5095萬,在史料沒有記載大型災難的情況下,突然減少了23.5%、1500萬人口,估計一般地震都做不到,除非是小天體撞地球。

2)永樂10年(1412年)人口為6538萬,到1413年就變成5095萬,又是突然減少22.1%的人口,而且1413年的人口數量還跟1404年一樣,只在百位數略有偏差。

3)成化22年(1486年)人口為6544年,到1487年突然減少1523萬人口,1488年又基本和1487年一模一樣,只在百位數有差異。

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自相矛盾的數據?

一方面,統計手段和技術不足。古代沒有統計學和抽樣統計,交通和技術條件也限制了官府統計人口數據,既使是21世紀前後,除了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國家也是通過抽樣摸底每年的人口情況。除非是編造人口黃冊,古代的常規性人口統計,往往都是地方官在過往數據上稍加改動,再報送上級。明朝的人口數恰好印證了這一點,各省的布政使司在往年的數據上略加修改,再報到戶部,然後就統計出哭笑不得的結果。

另一方面,重賦稅徵收、輕戶口統計。古代官府看重丁口(納稅的成年男子)的數量,增加是政績,不要減少太多就行,女性數量不怎麼看重。明朝上海縣的人口變化就是例子,1412年前後的性別比例還算正常,到1572年女性佔比只有18%,好像上海突然就沒了女人。然而男子的數量變化卻很緩慢,實際就是人口統計只重“男丁”,不重“女丁”的表現。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明朝人口數據有哪些遺漏?

明朝在洪武14年(1381年)曾經做了一次全面的人口普查,在此基礎上編制了《賦役黃冊》,以戶為單位進行戶籍登記,內容包括家庭成員的姓名、性別、年齡、職業、住址、丁口、土地、房產和戶級。大量的監察御史參與和監督了此次普查,因此數據真實性很高。可是後來的戶口統計都流於形式,從而造成了數據的失真。那麼,明朝中後期遺漏了哪些數據?數據失真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明太祖朱元璋

1、女人統計數量減少。跟其它朝代一樣,婦女不是明朝政府徭役徵調對象,只要戶籍中有男丁,田畝能歸到戶,就能保證兩稅的徵收和徭役的徵調,女人的數量則無所謂,上海縣就是例子。

2、私附人口數量龐大。特別是大量的農民投寄到遍佈各地的藩王底下,成為藩王的佃戶,而根據明朝的規定,這些佃戶不歸入朝廷的戶籍。眾所周知,從朱元璋分封兒子為王開始,每一位皇帝都要封子弟為王,幾百年下來,明朝宗室遍佈天下,佔據了大量土地,因此需要大量佃戶為他們耕種,戶籍歸藩王宗室私有,減不了國家戶籍數量和稅基。明朝中期,蜀王已經佔有成都大半土地,相當於成都大半百姓從朝廷變成蜀王私人佃戶。

到了嘉靖年間,明朝宗室已經達到8203人,其中親王20人,郡王203人。到了萬曆末年,明朝宗室人數已經超過10萬人,想象一下多少土地和百姓成為他們的私產?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3、無產者增長,成為戶籍外人口。除了宋朝,明朝也有資本主義萌芽的說法。隨著土地兼併的增加,大量農民失去土地,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成為手工業者、舟居者、流動僱工等無產者,在城市周邊討生活。受朱元璋的影響,明朝又是一個重視農業的國家,沒有專門的制度管理這些流動人口,這點遠不如宋代(有專門的城市客戶管理制度)。

4、衛所軍戶不在統計範圍內。根據明朝的制度,軍戶分成兩部分:1)在鄉軍戶,軍人的父母兄弟,歸戶部和地方管理,數量納入國家統計;2)衛所軍戶,軍人的老婆孩子,由兵部及五軍都督府管理,數量是軍事機密。根據洪武26年的統計,全國設衛329個、守禦千戶所(都司直管)65個,每衛5600人、千戶所1120人,滿額189萬人,洪武25年的兵員為121萬,明朝的衛所常年沒有滿員,低於200萬。邏輯上,衛所軍戶數量是恆定的,老子退役就回鄉,成為在鄉軍戶,只有一個兒子繼承軍籍,成為衛所軍戶。衛所軍戶地位低、單身多,按每戶3口計算,大約600萬人,對總人口的影響不是很大。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1381年數據更接近真相?

既然明朝中後期的人口數據都不靠譜,那麼只能構建模型推算明朝的人口,那麼需要三個關鍵數據:1)較為準確的初始人口;2)符合常理的人口自然增長率;3)人口峰值時點。

明朝在洪武14年(1381年)和24年(1391年)做了兩次人口普查,哪次的結果相對準確呢?這涉及初始人口的估算。

1391年數據可能不準確。根據兩次人口普查的數據表,不考慮雲南,7個省的人口減少、6個省人口增加,總人口減少了近200萬,顯然不符合那10年的國家休養生息、蒸蒸日上的形勢,人口應該整體增長才對。那麼洪武24年的數據可能只是在1381年的數據基礎上,稍加修改得出的數據。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以江西為例,人口漏算了8%。通過查閱江西各州府的方誌,江西13州府在洪武24年的總人口應該為876萬,比官方數據高8.1%,可能的原因是布政使沒有深入地方,草率地將統計數據上報戶部。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以河南為例,人口漏算了22%。查閱河南8州府方誌的數據,總人口為257萬,比官方數據多出21.8%,原因預計和江西差不多。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綜上分析:明朝1381年的人口統計數據更加真實,13省人口5978萬,加上雲南的35萬,全國總人口約6013萬人。

明朝人口數量估算:高峰1.66億

筆者把明朝的人口高峰設定在萬曆10年,即張居正去世的1582年,因為經歷隆慶和萬曆前期的發展,明朝走出嘉靖停滯的狀況,經濟重新好轉,人口增長。張居正死後,明朝弊政重生,加上萬歷三大徵的消耗,人民生活應該是走下坡路的。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人口自然增長率估算。筆者整理了歷史上歷朝國家統一後、和平時期的人口數據。當國家休養生息後,人口都會快速增長,自然增長率甚至超過千分之十二。另外人口基數較高時,自然增長率會下降,宋代從天聖元年(1023年)至大觀4年(1110年)的87年間,人口自然增長率只有千分之七。

"

【理性討論、數據說話,關注明析歷史,探究古代的經濟真相】

明朝是最後一個漢家王朝,離現代不過四五百年,雖然有大量的史料,卻也有著大量的未解之謎,比如明朝的人口。按《明實錄》的記載,明朝的人口一直在6000萬左右,可是明朝統治的276年中,中東部地區一直比較和平,沒有什麼動盪,按說應該是人口快速繁衍的時期。為什麼明朝的官方人口數據會長期停滯?真實的數據到底是多少呢?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失真的明朝人口數據

如果只看《明實錄》的官方數據,明朝在276年的統治中,人口是沒有增長的,高峰不過6700萬,低谷也有5200萬,總體在6000萬左右,好像常年停滯一樣。這顯然與史料記載的“人口滋長、耕地不足”相矛盾。

成化二年(1466年)曾上奏言:“本朝百年來戶口日滋,安得尚有閒田不耕不嫁。”明朝實行佔田制,鼓勵墾荒,100多年來,隨著人口增長,一切荒山廢地都得到開墾。應天府尹王世貞(文學家、據說是蘭陵笑笑生的真身)曾批判過明朝的戶口統計:“有司之造冊與戶科戶部之稽查皆僅兒戲耳。”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再看數據之間的矛盾,例子不要太多。

1)建文4年(1402年),國家還處在靖難之役中,居然統計出人口為5630萬,到了1403年人口就增加到6660萬,1年時間增長18.3%,顯然不符合常理,如果說5630萬隻是中央統治區的人口,或許還能說的通。然後才過1年,1404年就又變成5095萬,在史料沒有記載大型災難的情況下,突然減少了23.5%、1500萬人口,估計一般地震都做不到,除非是小天體撞地球。

2)永樂10年(1412年)人口為6538萬,到1413年就變成5095萬,又是突然減少22.1%的人口,而且1413年的人口數量還跟1404年一樣,只在百位數略有偏差。

3)成化22年(1486年)人口為6544年,到1487年突然減少1523萬人口,1488年又基本和1487年一模一樣,只在百位數有差異。

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自相矛盾的數據?

一方面,統計手段和技術不足。古代沒有統計學和抽樣統計,交通和技術條件也限制了官府統計人口數據,既使是21世紀前後,除了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國家也是通過抽樣摸底每年的人口情況。除非是編造人口黃冊,古代的常規性人口統計,往往都是地方官在過往數據上稍加改動,再報送上級。明朝的人口數恰好印證了這一點,各省的布政使司在往年的數據上略加修改,再報到戶部,然後就統計出哭笑不得的結果。

另一方面,重賦稅徵收、輕戶口統計。古代官府看重丁口(納稅的成年男子)的數量,增加是政績,不要減少太多就行,女性數量不怎麼看重。明朝上海縣的人口變化就是例子,1412年前後的性別比例還算正常,到1572年女性佔比只有18%,好像上海突然就沒了女人。然而男子的數量變化卻很緩慢,實際就是人口統計只重“男丁”,不重“女丁”的表現。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明朝人口數據有哪些遺漏?

明朝在洪武14年(1381年)曾經做了一次全面的人口普查,在此基礎上編制了《賦役黃冊》,以戶為單位進行戶籍登記,內容包括家庭成員的姓名、性別、年齡、職業、住址、丁口、土地、房產和戶級。大量的監察御史參與和監督了此次普查,因此數據真實性很高。可是後來的戶口統計都流於形式,從而造成了數據的失真。那麼,明朝中後期遺漏了哪些數據?數據失真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明太祖朱元璋

1、女人統計數量減少。跟其它朝代一樣,婦女不是明朝政府徭役徵調對象,只要戶籍中有男丁,田畝能歸到戶,就能保證兩稅的徵收和徭役的徵調,女人的數量則無所謂,上海縣就是例子。

2、私附人口數量龐大。特別是大量的農民投寄到遍佈各地的藩王底下,成為藩王的佃戶,而根據明朝的規定,這些佃戶不歸入朝廷的戶籍。眾所周知,從朱元璋分封兒子為王開始,每一位皇帝都要封子弟為王,幾百年下來,明朝宗室遍佈天下,佔據了大量土地,因此需要大量佃戶為他們耕種,戶籍歸藩王宗室私有,減不了國家戶籍數量和稅基。明朝中期,蜀王已經佔有成都大半土地,相當於成都大半百姓從朝廷變成蜀王私人佃戶。

到了嘉靖年間,明朝宗室已經達到8203人,其中親王20人,郡王203人。到了萬曆末年,明朝宗室人數已經超過10萬人,想象一下多少土地和百姓成為他們的私產?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3、無產者增長,成為戶籍外人口。除了宋朝,明朝也有資本主義萌芽的說法。隨著土地兼併的增加,大量農民失去土地,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成為手工業者、舟居者、流動僱工等無產者,在城市周邊討生活。受朱元璋的影響,明朝又是一個重視農業的國家,沒有專門的制度管理這些流動人口,這點遠不如宋代(有專門的城市客戶管理制度)。

4、衛所軍戶不在統計範圍內。根據明朝的制度,軍戶分成兩部分:1)在鄉軍戶,軍人的父母兄弟,歸戶部和地方管理,數量納入國家統計;2)衛所軍戶,軍人的老婆孩子,由兵部及五軍都督府管理,數量是軍事機密。根據洪武26年的統計,全國設衛329個、守禦千戶所(都司直管)65個,每衛5600人、千戶所1120人,滿額189萬人,洪武25年的兵員為121萬,明朝的衛所常年沒有滿員,低於200萬。邏輯上,衛所軍戶數量是恆定的,老子退役就回鄉,成為在鄉軍戶,只有一個兒子繼承軍籍,成為衛所軍戶。衛所軍戶地位低、單身多,按每戶3口計算,大約600萬人,對總人口的影響不是很大。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1381年數據更接近真相?

既然明朝中後期的人口數據都不靠譜,那麼只能構建模型推算明朝的人口,那麼需要三個關鍵數據:1)較為準確的初始人口;2)符合常理的人口自然增長率;3)人口峰值時點。

明朝在洪武14年(1381年)和24年(1391年)做了兩次人口普查,哪次的結果相對準確呢?這涉及初始人口的估算。

1391年數據可能不準確。根據兩次人口普查的數據表,不考慮雲南,7個省的人口減少、6個省人口增加,總人口減少了近200萬,顯然不符合那10年的國家休養生息、蒸蒸日上的形勢,人口應該整體增長才對。那麼洪武24年的數據可能只是在1381年的數據基礎上,稍加修改得出的數據。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以江西為例,人口漏算了8%。通過查閱江西各州府的方誌,江西13州府在洪武24年的總人口應該為876萬,比官方數據高8.1%,可能的原因是布政使沒有深入地方,草率地將統計數據上報戶部。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以河南為例,人口漏算了22%。查閱河南8州府方誌的數據,總人口為257萬,比官方數據多出21.8%,原因預計和江西差不多。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綜上分析:明朝1381年的人口統計數據更加真實,13省人口5978萬,加上雲南的35萬,全國總人口約6013萬人。

明朝人口數量估算:高峰1.66億

筆者把明朝的人口高峰設定在萬曆10年,即張居正去世的1582年,因為經歷隆慶和萬曆前期的發展,明朝走出嘉靖停滯的狀況,經濟重新好轉,人口增長。張居正死後,明朝弊政重生,加上萬歷三大徵的消耗,人民生活應該是走下坡路的。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人口自然增長率估算。筆者整理了歷史上歷朝國家統一後、和平時期的人口數據。當國家休養生息後,人口都會快速增長,自然增長率甚至超過千分之十二。另外人口基數較高時,自然增長率會下降,宋代從天聖元年(1023年)至大觀4年(1110年)的87年間,人口自然增長率只有千分之七。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明朝高峰人口數量為1.66億。明朝的人口基數超過6000萬,考慮到人口越多、人口增長率越低,200年時間又太長,因此劃分成三個時期:1)1382至1451的70年,增長率假定為0.6%;2)1452至1511的60年,增長率設為0.5%;3)1512至1582年的71年,增長率為0.4%。基於上述假設,推算出明朝的人口數量高峰為1.66億,接近1.7億。

"

【理性討論、數據說話,關注明析歷史,探究古代的經濟真相】

明朝是最後一個漢家王朝,離現代不過四五百年,雖然有大量的史料,卻也有著大量的未解之謎,比如明朝的人口。按《明實錄》的記載,明朝的人口一直在6000萬左右,可是明朝統治的276年中,中東部地區一直比較和平,沒有什麼動盪,按說應該是人口快速繁衍的時期。為什麼明朝的官方人口數據會長期停滯?真實的數據到底是多少呢?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失真的明朝人口數據

如果只看《明實錄》的官方數據,明朝在276年的統治中,人口是沒有增長的,高峰不過6700萬,低谷也有5200萬,總體在6000萬左右,好像常年停滯一樣。這顯然與史料記載的“人口滋長、耕地不足”相矛盾。

成化二年(1466年)曾上奏言:“本朝百年來戶口日滋,安得尚有閒田不耕不嫁。”明朝實行佔田制,鼓勵墾荒,100多年來,隨著人口增長,一切荒山廢地都得到開墾。應天府尹王世貞(文學家、據說是蘭陵笑笑生的真身)曾批判過明朝的戶口統計:“有司之造冊與戶科戶部之稽查皆僅兒戲耳。”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再看數據之間的矛盾,例子不要太多。

1)建文4年(1402年),國家還處在靖難之役中,居然統計出人口為5630萬,到了1403年人口就增加到6660萬,1年時間增長18.3%,顯然不符合常理,如果說5630萬隻是中央統治區的人口,或許還能說的通。然後才過1年,1404年就又變成5095萬,在史料沒有記載大型災難的情況下,突然減少了23.5%、1500萬人口,估計一般地震都做不到,除非是小天體撞地球。

2)永樂10年(1412年)人口為6538萬,到1413年就變成5095萬,又是突然減少22.1%的人口,而且1413年的人口數量還跟1404年一樣,只在百位數略有偏差。

3)成化22年(1486年)人口為6544年,到1487年突然減少1523萬人口,1488年又基本和1487年一模一樣,只在百位數有差異。

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自相矛盾的數據?

一方面,統計手段和技術不足。古代沒有統計學和抽樣統計,交通和技術條件也限制了官府統計人口數據,既使是21世紀前後,除了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國家也是通過抽樣摸底每年的人口情況。除非是編造人口黃冊,古代的常規性人口統計,往往都是地方官在過往數據上稍加改動,再報送上級。明朝的人口數恰好印證了這一點,各省的布政使司在往年的數據上略加修改,再報到戶部,然後就統計出哭笑不得的結果。

另一方面,重賦稅徵收、輕戶口統計。古代官府看重丁口(納稅的成年男子)的數量,增加是政績,不要減少太多就行,女性數量不怎麼看重。明朝上海縣的人口變化就是例子,1412年前後的性別比例還算正常,到1572年女性佔比只有18%,好像上海突然就沒了女人。然而男子的數量變化卻很緩慢,實際就是人口統計只重“男丁”,不重“女丁”的表現。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明朝人口數據有哪些遺漏?

明朝在洪武14年(1381年)曾經做了一次全面的人口普查,在此基礎上編制了《賦役黃冊》,以戶為單位進行戶籍登記,內容包括家庭成員的姓名、性別、年齡、職業、住址、丁口、土地、房產和戶級。大量的監察御史參與和監督了此次普查,因此數據真實性很高。可是後來的戶口統計都流於形式,從而造成了數據的失真。那麼,明朝中後期遺漏了哪些數據?數據失真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明太祖朱元璋

1、女人統計數量減少。跟其它朝代一樣,婦女不是明朝政府徭役徵調對象,只要戶籍中有男丁,田畝能歸到戶,就能保證兩稅的徵收和徭役的徵調,女人的數量則無所謂,上海縣就是例子。

2、私附人口數量龐大。特別是大量的農民投寄到遍佈各地的藩王底下,成為藩王的佃戶,而根據明朝的規定,這些佃戶不歸入朝廷的戶籍。眾所周知,從朱元璋分封兒子為王開始,每一位皇帝都要封子弟為王,幾百年下來,明朝宗室遍佈天下,佔據了大量土地,因此需要大量佃戶為他們耕種,戶籍歸藩王宗室私有,減不了國家戶籍數量和稅基。明朝中期,蜀王已經佔有成都大半土地,相當於成都大半百姓從朝廷變成蜀王私人佃戶。

到了嘉靖年間,明朝宗室已經達到8203人,其中親王20人,郡王203人。到了萬曆末年,明朝宗室人數已經超過10萬人,想象一下多少土地和百姓成為他們的私產?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3、無產者增長,成為戶籍外人口。除了宋朝,明朝也有資本主義萌芽的說法。隨著土地兼併的增加,大量農民失去土地,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成為手工業者、舟居者、流動僱工等無產者,在城市周邊討生活。受朱元璋的影響,明朝又是一個重視農業的國家,沒有專門的制度管理這些流動人口,這點遠不如宋代(有專門的城市客戶管理制度)。

4、衛所軍戶不在統計範圍內。根據明朝的制度,軍戶分成兩部分:1)在鄉軍戶,軍人的父母兄弟,歸戶部和地方管理,數量納入國家統計;2)衛所軍戶,軍人的老婆孩子,由兵部及五軍都督府管理,數量是軍事機密。根據洪武26年的統計,全國設衛329個、守禦千戶所(都司直管)65個,每衛5600人、千戶所1120人,滿額189萬人,洪武25年的兵員為121萬,明朝的衛所常年沒有滿員,低於200萬。邏輯上,衛所軍戶數量是恆定的,老子退役就回鄉,成為在鄉軍戶,只有一個兒子繼承軍籍,成為衛所軍戶。衛所軍戶地位低、單身多,按每戶3口計算,大約600萬人,對總人口的影響不是很大。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1381年數據更接近真相?

既然明朝中後期的人口數據都不靠譜,那麼只能構建模型推算明朝的人口,那麼需要三個關鍵數據:1)較為準確的初始人口;2)符合常理的人口自然增長率;3)人口峰值時點。

明朝在洪武14年(1381年)和24年(1391年)做了兩次人口普查,哪次的結果相對準確呢?這涉及初始人口的估算。

1391年數據可能不準確。根據兩次人口普查的數據表,不考慮雲南,7個省的人口減少、6個省人口增加,總人口減少了近200萬,顯然不符合那10年的國家休養生息、蒸蒸日上的形勢,人口應該整體增長才對。那麼洪武24年的數據可能只是在1381年的數據基礎上,稍加修改得出的數據。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以江西為例,人口漏算了8%。通過查閱江西各州府的方誌,江西13州府在洪武24年的總人口應該為876萬,比官方數據高8.1%,可能的原因是布政使沒有深入地方,草率地將統計數據上報戶部。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以河南為例,人口漏算了22%。查閱河南8州府方誌的數據,總人口為257萬,比官方數據多出21.8%,原因預計和江西差不多。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綜上分析:明朝1381年的人口統計數據更加真實,13省人口5978萬,加上雲南的35萬,全國總人口約6013萬人。

明朝人口數量估算:高峰1.66億

筆者把明朝的人口高峰設定在萬曆10年,即張居正去世的1582年,因為經歷隆慶和萬曆前期的發展,明朝走出嘉靖停滯的狀況,經濟重新好轉,人口增長。張居正死後,明朝弊政重生,加上萬歷三大徵的消耗,人民生活應該是走下坡路的。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人口自然增長率估算。筆者整理了歷史上歷朝國家統一後、和平時期的人口數據。當國家休養生息後,人口都會快速增長,自然增長率甚至超過千分之十二。另外人口基數較高時,自然增長率會下降,宋代從天聖元年(1023年)至大觀4年(1110年)的87年間,人口自然增長率只有千分之七。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明朝高峰人口數量為1.66億。明朝的人口基數超過6000萬,考慮到人口越多、人口增長率越低,200年時間又太長,因此劃分成三個時期:1)1382至1451的70年,增長率假定為0.6%;2)1452至1511的60年,增長率設為0.5%;3)1512至1582年的71年,增長率為0.4%。基於上述假設,推算出明朝的人口數量高峰為1.66億,接近1.7億。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疑問及驗證

有人會問,明朝在建文時期(1398至1402年)發生過靖難之役,1382至1403的21年,人口會不會是下降的?

不會!從明朝1381年的人口結構可以看到,南方8省為4331萬,佔比72.4%,由於不受戰亂影響,人口仍會繼續繁衍增長。而靖難之役主要在河北、山東、淮南等部分地區,人口數量不多,對全國人口增長的影響有限。

"

【理性討論、數據說話,關注明析歷史,探究古代的經濟真相】

明朝是最後一個漢家王朝,離現代不過四五百年,雖然有大量的史料,卻也有著大量的未解之謎,比如明朝的人口。按《明實錄》的記載,明朝的人口一直在6000萬左右,可是明朝統治的276年中,中東部地區一直比較和平,沒有什麼動盪,按說應該是人口快速繁衍的時期。為什麼明朝的官方人口數據會長期停滯?真實的數據到底是多少呢?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失真的明朝人口數據

如果只看《明實錄》的官方數據,明朝在276年的統治中,人口是沒有增長的,高峰不過6700萬,低谷也有5200萬,總體在6000萬左右,好像常年停滯一樣。這顯然與史料記載的“人口滋長、耕地不足”相矛盾。

成化二年(1466年)曾上奏言:“本朝百年來戶口日滋,安得尚有閒田不耕不嫁。”明朝實行佔田制,鼓勵墾荒,100多年來,隨著人口增長,一切荒山廢地都得到開墾。應天府尹王世貞(文學家、據說是蘭陵笑笑生的真身)曾批判過明朝的戶口統計:“有司之造冊與戶科戶部之稽查皆僅兒戲耳。”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再看數據之間的矛盾,例子不要太多。

1)建文4年(1402年),國家還處在靖難之役中,居然統計出人口為5630萬,到了1403年人口就增加到6660萬,1年時間增長18.3%,顯然不符合常理,如果說5630萬隻是中央統治區的人口,或許還能說的通。然後才過1年,1404年就又變成5095萬,在史料沒有記載大型災難的情況下,突然減少了23.5%、1500萬人口,估計一般地震都做不到,除非是小天體撞地球。

2)永樂10年(1412年)人口為6538萬,到1413年就變成5095萬,又是突然減少22.1%的人口,而且1413年的人口數量還跟1404年一樣,只在百位數略有偏差。

3)成化22年(1486年)人口為6544年,到1487年突然減少1523萬人口,1488年又基本和1487年一模一樣,只在百位數有差異。

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自相矛盾的數據?

一方面,統計手段和技術不足。古代沒有統計學和抽樣統計,交通和技術條件也限制了官府統計人口數據,既使是21世紀前後,除了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國家也是通過抽樣摸底每年的人口情況。除非是編造人口黃冊,古代的常規性人口統計,往往都是地方官在過往數據上稍加改動,再報送上級。明朝的人口數恰好印證了這一點,各省的布政使司在往年的數據上略加修改,再報到戶部,然後就統計出哭笑不得的結果。

另一方面,重賦稅徵收、輕戶口統計。古代官府看重丁口(納稅的成年男子)的數量,增加是政績,不要減少太多就行,女性數量不怎麼看重。明朝上海縣的人口變化就是例子,1412年前後的性別比例還算正常,到1572年女性佔比只有18%,好像上海突然就沒了女人。然而男子的數量變化卻很緩慢,實際就是人口統計只重“男丁”,不重“女丁”的表現。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明朝人口數據有哪些遺漏?

明朝在洪武14年(1381年)曾經做了一次全面的人口普查,在此基礎上編制了《賦役黃冊》,以戶為單位進行戶籍登記,內容包括家庭成員的姓名、性別、年齡、職業、住址、丁口、土地、房產和戶級。大量的監察御史參與和監督了此次普查,因此數據真實性很高。可是後來的戶口統計都流於形式,從而造成了數據的失真。那麼,明朝中後期遺漏了哪些數據?數據失真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明太祖朱元璋

1、女人統計數量減少。跟其它朝代一樣,婦女不是明朝政府徭役徵調對象,只要戶籍中有男丁,田畝能歸到戶,就能保證兩稅的徵收和徭役的徵調,女人的數量則無所謂,上海縣就是例子。

2、私附人口數量龐大。特別是大量的農民投寄到遍佈各地的藩王底下,成為藩王的佃戶,而根據明朝的規定,這些佃戶不歸入朝廷的戶籍。眾所周知,從朱元璋分封兒子為王開始,每一位皇帝都要封子弟為王,幾百年下來,明朝宗室遍佈天下,佔據了大量土地,因此需要大量佃戶為他們耕種,戶籍歸藩王宗室私有,減不了國家戶籍數量和稅基。明朝中期,蜀王已經佔有成都大半土地,相當於成都大半百姓從朝廷變成蜀王私人佃戶。

到了嘉靖年間,明朝宗室已經達到8203人,其中親王20人,郡王203人。到了萬曆末年,明朝宗室人數已經超過10萬人,想象一下多少土地和百姓成為他們的私產?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3、無產者增長,成為戶籍外人口。除了宋朝,明朝也有資本主義萌芽的說法。隨著土地兼併的增加,大量農民失去土地,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成為手工業者、舟居者、流動僱工等無產者,在城市周邊討生活。受朱元璋的影響,明朝又是一個重視農業的國家,沒有專門的制度管理這些流動人口,這點遠不如宋代(有專門的城市客戶管理制度)。

4、衛所軍戶不在統計範圍內。根據明朝的制度,軍戶分成兩部分:1)在鄉軍戶,軍人的父母兄弟,歸戶部和地方管理,數量納入國家統計;2)衛所軍戶,軍人的老婆孩子,由兵部及五軍都督府管理,數量是軍事機密。根據洪武26年的統計,全國設衛329個、守禦千戶所(都司直管)65個,每衛5600人、千戶所1120人,滿額189萬人,洪武25年的兵員為121萬,明朝的衛所常年沒有滿員,低於200萬。邏輯上,衛所軍戶數量是恆定的,老子退役就回鄉,成為在鄉軍戶,只有一個兒子繼承軍籍,成為衛所軍戶。衛所軍戶地位低、單身多,按每戶3口計算,大約600萬人,對總人口的影響不是很大。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1381年數據更接近真相?

既然明朝中後期的人口數據都不靠譜,那麼只能構建模型推算明朝的人口,那麼需要三個關鍵數據:1)較為準確的初始人口;2)符合常理的人口自然增長率;3)人口峰值時點。

明朝在洪武14年(1381年)和24年(1391年)做了兩次人口普查,哪次的結果相對準確呢?這涉及初始人口的估算。

1391年數據可能不準確。根據兩次人口普查的數據表,不考慮雲南,7個省的人口減少、6個省人口增加,總人口減少了近200萬,顯然不符合那10年的國家休養生息、蒸蒸日上的形勢,人口應該整體增長才對。那麼洪武24年的數據可能只是在1381年的數據基礎上,稍加修改得出的數據。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以江西為例,人口漏算了8%。通過查閱江西各州府的方誌,江西13州府在洪武24年的總人口應該為876萬,比官方數據高8.1%,可能的原因是布政使沒有深入地方,草率地將統計數據上報戶部。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以河南為例,人口漏算了22%。查閱河南8州府方誌的數據,總人口為257萬,比官方數據多出21.8%,原因預計和江西差不多。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綜上分析:明朝1381年的人口統計數據更加真實,13省人口5978萬,加上雲南的35萬,全國總人口約6013萬人。

明朝人口數量估算:高峰1.66億

筆者把明朝的人口高峰設定在萬曆10年,即張居正去世的1582年,因為經歷隆慶和萬曆前期的發展,明朝走出嘉靖停滯的狀況,經濟重新好轉,人口增長。張居正死後,明朝弊政重生,加上萬歷三大徵的消耗,人民生活應該是走下坡路的。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人口自然增長率估算。筆者整理了歷史上歷朝國家統一後、和平時期的人口數據。當國家休養生息後,人口都會快速增長,自然增長率甚至超過千分之十二。另外人口基數較高時,自然增長率會下降,宋代從天聖元年(1023年)至大觀4年(1110年)的87年間,人口自然增長率只有千分之七。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明朝高峰人口數量為1.66億。明朝的人口基數超過6000萬,考慮到人口越多、人口增長率越低,200年時間又太長,因此劃分成三個時期:1)1382至1451的70年,增長率假定為0.6%;2)1452至1511的60年,增長率設為0.5%;3)1512至1582年的71年,增長率為0.4%。基於上述假設,推算出明朝的人口數量高峰為1.66億,接近1.7億。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疑問及驗證

有人會問,明朝在建文時期(1398至1402年)發生過靖難之役,1382至1403的21年,人口會不會是下降的?

不會!從明朝1381年的人口結構可以看到,南方8省為4331萬,佔比72.4%,由於不受戰亂影響,人口仍會繼續繁衍增長。而靖難之役主要在河北、山東、淮南等部分地區,人口數量不多,對全國人口增長的影響有限。

明朝未解之謎1:真實的人口數據是這樣滴

側面驗證:滿清初期人口。滿清入關後,統一戰爭期間在全國製造了大量的屠殺,然而在順治18年(1661年)統計全國戶籍時,丁口就有1913萬,推算人口為8500萬。顯然,明末的實際人口肯定非常高,否則經歷長期的戰亂和屠殺,不可能還有這麼多的人口,側面驗證萬曆年間的人口估算不會偏差太多。

總結:明朝人口存在大量漏算,高峰人口近1.7億

1)明朝官方的人口數據不符合客觀規律。古代的統一王朝在休養生息期間,人口都會進入快速增長期,保持1%左右的自然增長率。

2)大量人口沒有被明朝官方統計。女性佔比越來越少國大量農民私附到王公貴族名下,特別是宗室底下的佃農不納入戶部統計;另外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成為無產者,這些人口沒有統計,而宋代做得比較好。

3)明朝實際人口高峰為1.66億。以明朝1381年的人口數據為基數,根據歷代的人口增長率經驗估算,明朝在萬曆前期達到人口高峰的1.66億,說明漏算的人口超過1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