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專家發現陳友諒後裔,數量相當巨大,生前無姓死後必須得姓陳

明朝 陳友諒 朱元璋 徐壽輝 縱觀古今陳老師 2017-05-07

《倚天屠龍記》之中,趙敏對於一個人的心計是頗為警惕,一度視其為不可忽略的奸詐小人。這個人就是陳友諒。事實上,在真實歷史中的陳友諒的確曾和朱元璋達到可以平起平坐的地位。不僅如此,陳友諒一直都是朱元璋在各路起義軍中的大敵,朱元璋擊敗陳友諒勢力,可是費了好大一番功夫。

考古專家發現陳友諒後裔,數量相當巨大,生前無姓死後必須得姓陳

在1359年4月,早先投身於徐壽輝麾下的陳友諒終於暴露出自己的野心。他將自己的老元帥徐壽輝給軟禁了起來,自己奪取了起義軍的指揮權,還自稱為漢王,設置王府官署,開啟了他個人勢力的擴張之路。等到他的羽翼足夠豐滿,不需要徐壽輝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候,陳友諒一刀砍了徐壽輝的腦袋,登基為帝,號大漢皇帝,建立大漢國。不過上天對於這忘恩負義之人可是不看好,陳友諒即位之日正巧遇上大風大雨,群臣們排列在沙岸上向他道賀,沒能按禮儀行事。

不久,上天的意思也得到了靈驗。陳友諒彼時和朱元璋分庭抗禮,實力不相上下,如果在加上張士誠勢力的話,陳友諒有足夠的機會去消滅朱元璋,他大漢國的輝煌,好像近在咫尺了。於是,自恃兵力強大的陳友諒向東進兵,威逼朱元璋政權中央所在的應天府。

沒想到的是,陳友諒是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其強大的水軍進兵的時候,因為採用了連環戰船的戰術方式,被朱元璋效仿當年赤壁之戰周郎火燒之計,將陳友諒的部隊大敗而歸。不僅如此,張士誠這個偏安一隅的諸侯並不願意為陳友諒伸出援手,只是坐觀雙方勝敗。陳友諒在朱元璋的兵鋒之下是一敗再敗,最終在一場戰事中被飛箭貫穿頭顱,當即死去。其子雖然逃回武昌,繼位為帝,可在朱元璋到來之後選擇了投降,大漢國依舊是滅亡了。

考古專家發現陳友諒後裔,數量相當巨大,生前無姓死後必須得姓陳

朱元璋對待這些起義軍領袖的後代好似都施行一種策略,那就是放逐。放逐的地方也都是一個:朝鮮半島的高麗政權。在這裡當年起義軍領袖的後裔可以湊一桌麻將了,只是,高麗苦寒之地,陳友諒的後人能夠存活下來嗎?

在明朝歷史文獻中,陳友諒的後人只是言明發配到了高麗,並沒有後續記載。等到清順治年間,湖廣總督白永盛的奏摺中提及了陳友諒後裔:陳友諒遺孽分為柯、陳二姓,盤距江西武寧、湖廣興國,迄明世為患將三百年,這也是首次以官方形式承認皇室後裔。基本可以證實:陳友諒後裔的的確確留存了下來,而且數量很多。

考古專家發現陳友諒後裔,數量相當巨大,生前無姓死後必須得姓陳

看來陳友諒的後代不僅僅存在於高麗,在國內依舊留有火種。前段時間,還有專家在洛陽益陽縣陳宅村得到了消息:這個村子的名字就來源於陳友諒的姓氏。據說在陳友諒死後,他的第九妃子蔣氏為躲避朱元璋追害在益陽隱居下來,後生下一個男嬰,取名陳義。陳義人高馬大、有勇有謀,73歲死亡。其子為其立碑述傳,碑文記載:生於洪武已巳,曾祖父德真,大父才興,父親友諒也。鄰村曲村則有陳友諒弟弟陳友貴的後裔,還有漢王王印、皇家玉璽以及族譜為證。為了在明朝時期安全生存下去,他們必須隱姓埋名,乾脆把自己的姓氏給去掉了。清朝建立之後,他們才恢復了原本的姓氏,據說有一祖訓:死後必須全部姓陳(墓碑銘文必須姓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