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

第一次遇見“光嚴禪院”是三年前,那時心情煩亂,本想造訪深山的一間民宿住宿兩天,不想山路逼仄,不由手腳發軟,車子萬不能再開,幸見路邊“光嚴禪院”的路牌,當即想不管是廟是院,先找佛祖聊聊天罷。

"

第一次遇見“光嚴禪院”是三年前,那時心情煩亂,本想造訪深山的一間民宿住宿兩天,不想山路逼仄,不由手腳發軟,車子萬不能再開,幸見路邊“光嚴禪院”的路牌,當即想不管是廟是院,先找佛祖聊聊天罷。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停好車,步入山門,一簇簇蔥鬱夾著新香撲面而來,忽然間人間的煩惱便離了好遠,小路蜿蜒,時而木棧時而泥板,走了很遠才到禪院,不過那時的我並未意識到這禪院不一般,只是欣喜於心情的瞬間舒朗,貪婪的沉浸於清幽的森林和肅穆的禪院帶給我的片刻安寧。

"

第一次遇見“光嚴禪院”是三年前,那時心情煩亂,本想造訪深山的一間民宿住宿兩天,不想山路逼仄,不由手腳發軟,車子萬不能再開,幸見路邊“光嚴禪院”的路牌,當即想不管是廟是院,先找佛祖聊聊天罷。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停好車,步入山門,一簇簇蔥鬱夾著新香撲面而來,忽然間人間的煩惱便離了好遠,小路蜿蜒,時而木棧時而泥板,走了很遠才到禪院,不過那時的我並未意識到這禪院不一般,只是欣喜於心情的瞬間舒朗,貪婪的沉浸於清幽的森林和肅穆的禪院帶給我的片刻安寧。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這麼多年來遊覽過不少寺院,但獨愛這種不被人知卻歷史厚重的深山寺院,就像生長於幽僻溪崖畔的蘭草,清潔美麗暗香浮遠,或許蘭草有許多凡塵仙界的故事,但不需人知曉,不為誰綻開,無論這天地何,它僅年復一年。三年前的“光嚴禪院”就是這樣的深山寺院。

"

第一次遇見“光嚴禪院”是三年前,那時心情煩亂,本想造訪深山的一間民宿住宿兩天,不想山路逼仄,不由手腳發軟,車子萬不能再開,幸見路邊“光嚴禪院”的路牌,當即想不管是廟是院,先找佛祖聊聊天罷。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停好車,步入山門,一簇簇蔥鬱夾著新香撲面而來,忽然間人間的煩惱便離了好遠,小路蜿蜒,時而木棧時而泥板,走了很遠才到禪院,不過那時的我並未意識到這禪院不一般,只是欣喜於心情的瞬間舒朗,貪婪的沉浸於清幽的森林和肅穆的禪院帶給我的片刻安寧。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這麼多年來遊覽過不少寺院,但獨愛這種不被人知卻歷史厚重的深山寺院,就像生長於幽僻溪崖畔的蘭草,清潔美麗暗香浮遠,或許蘭草有許多凡塵仙界的故事,但不需人知曉,不為誰綻開,無論這天地何,它僅年復一年。三年前的“光嚴禪院”就是這樣的深山寺院。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誰能想到低調如此的院門,匾額上“光嚴禪院”四字竟是康熙帝的手書。

"

第一次遇見“光嚴禪院”是三年前,那時心情煩亂,本想造訪深山的一間民宿住宿兩天,不想山路逼仄,不由手腳發軟,車子萬不能再開,幸見路邊“光嚴禪院”的路牌,當即想不管是廟是院,先找佛祖聊聊天罷。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停好車,步入山門,一簇簇蔥鬱夾著新香撲面而來,忽然間人間的煩惱便離了好遠,小路蜿蜒,時而木棧時而泥板,走了很遠才到禪院,不過那時的我並未意識到這禪院不一般,只是欣喜於心情的瞬間舒朗,貪婪的沉浸於清幽的森林和肅穆的禪院帶給我的片刻安寧。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這麼多年來遊覽過不少寺院,但獨愛這種不被人知卻歷史厚重的深山寺院,就像生長於幽僻溪崖畔的蘭草,清潔美麗暗香浮遠,或許蘭草有許多凡塵仙界的故事,但不需人知曉,不為誰綻開,無論這天地何,它僅年復一年。三年前的“光嚴禪院”就是這樣的深山寺院。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誰能想到低調如此的院門,匾額上“光嚴禪院”四字竟是康熙帝的手書。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大雄寶殿佛頂上的“南無釋伽牟尼佛”是濟公和尚的題字。

"

第一次遇見“光嚴禪院”是三年前,那時心情煩亂,本想造訪深山的一間民宿住宿兩天,不想山路逼仄,不由手腳發軟,車子萬不能再開,幸見路邊“光嚴禪院”的路牌,當即想不管是廟是院,先找佛祖聊聊天罷。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停好車,步入山門,一簇簇蔥鬱夾著新香撲面而來,忽然間人間的煩惱便離了好遠,小路蜿蜒,時而木棧時而泥板,走了很遠才到禪院,不過那時的我並未意識到這禪院不一般,只是欣喜於心情的瞬間舒朗,貪婪的沉浸於清幽的森林和肅穆的禪院帶給我的片刻安寧。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這麼多年來遊覽過不少寺院,但獨愛這種不被人知卻歷史厚重的深山寺院,就像生長於幽僻溪崖畔的蘭草,清潔美麗暗香浮遠,或許蘭草有許多凡塵仙界的故事,但不需人知曉,不為誰綻開,無論這天地何,它僅年復一年。三年前的“光嚴禪院”就是這樣的深山寺院。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誰能想到低調如此的院門,匾額上“光嚴禪院”四字竟是康熙帝的手書。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大雄寶殿佛頂上的“南無釋伽牟尼佛”是濟公和尚的題字。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下古寺大殿背後的“藏經樓”三字是民國於右任先生手書。

"

第一次遇見“光嚴禪院”是三年前,那時心情煩亂,本想造訪深山的一間民宿住宿兩天,不想山路逼仄,不由手腳發軟,車子萬不能再開,幸見路邊“光嚴禪院”的路牌,當即想不管是廟是院,先找佛祖聊聊天罷。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停好車,步入山門,一簇簇蔥鬱夾著新香撲面而來,忽然間人間的煩惱便離了好遠,小路蜿蜒,時而木棧時而泥板,走了很遠才到禪院,不過那時的我並未意識到這禪院不一般,只是欣喜於心情的瞬間舒朗,貪婪的沉浸於清幽的森林和肅穆的禪院帶給我的片刻安寧。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這麼多年來遊覽過不少寺院,但獨愛這種不被人知卻歷史厚重的深山寺院,就像生長於幽僻溪崖畔的蘭草,清潔美麗暗香浮遠,或許蘭草有許多凡塵仙界的故事,但不需人知曉,不為誰綻開,無論這天地何,它僅年復一年。三年前的“光嚴禪院”就是這樣的深山寺院。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誰能想到低調如此的院門,匾額上“光嚴禪院”四字竟是康熙帝的手書。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大雄寶殿佛頂上的“南無釋伽牟尼佛”是濟公和尚的題字。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下古寺大殿背後的“藏經樓”三字是民國於右任先生手書。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山門上“光嚴禪院”四字為趙樸初手書,之所以名“光嚴禪院”則因隋文帝曾賜文“光大嚴明”,明太祖朱元璋御筆“純正不曲”賜予,蒙古章嘉活佛題寫 “光明”、“嚴肅”被印刻於門楹。

"

第一次遇見“光嚴禪院”是三年前,那時心情煩亂,本想造訪深山的一間民宿住宿兩天,不想山路逼仄,不由手腳發軟,車子萬不能再開,幸見路邊“光嚴禪院”的路牌,當即想不管是廟是院,先找佛祖聊聊天罷。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停好車,步入山門,一簇簇蔥鬱夾著新香撲面而來,忽然間人間的煩惱便離了好遠,小路蜿蜒,時而木棧時而泥板,走了很遠才到禪院,不過那時的我並未意識到這禪院不一般,只是欣喜於心情的瞬間舒朗,貪婪的沉浸於清幽的森林和肅穆的禪院帶給我的片刻安寧。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這麼多年來遊覽過不少寺院,但獨愛這種不被人知卻歷史厚重的深山寺院,就像生長於幽僻溪崖畔的蘭草,清潔美麗暗香浮遠,或許蘭草有許多凡塵仙界的故事,但不需人知曉,不為誰綻開,無論這天地何,它僅年復一年。三年前的“光嚴禪院”就是這樣的深山寺院。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誰能想到低調如此的院門,匾額上“光嚴禪院”四字竟是康熙帝的手書。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大雄寶殿佛頂上的“南無釋伽牟尼佛”是濟公和尚的題字。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下古寺大殿背後的“藏經樓”三字是民國於右任先生手書。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山門上“光嚴禪院”四字為趙樸初手書,之所以名“光嚴禪院”則因隋文帝曾賜文“光大嚴明”,明太祖朱元璋御筆“純正不曲”賜予,蒙古章嘉活佛題寫 “光明”、“嚴肅”被印刻於門楹。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宋時陸游任蜀州通判時亦為其寫下《翠圍院》:

曉入翠圍寺,擁門千萬峰。山空鳥自鳴,林茂鹿相從。嫋嫋風中過,昏昏雲外鍾。將歸興未盡,清嘯倚長鬆。

宋時的“光嚴禪院”經歷過唐末時的摧毀重建,已改名“翠圍寺”。

如今想來,三年前的那日,我是如此幸運,雖與陸游隔著800多年的時空輪轉,數不清多少春發秋零夏盛冬斂,總角牧童、長鬚樵翁、漢服嬌娘、虯鬚大漢、冠面書生......他們都爭先恐後地在時間的快進中一晃而過,剩下這嫋嫋清風,翠綠長鬆,紅牆青瓦,鳥鳴山空,1700年的金絲楠樹虯龍般爬向天空,零稀的僧人,衣著整潔的居士老婆婆,紅塵的一切從入寺的一剎被切斷,不想歸.....不想歸......若能終焉於斯,亦是好罷。

"

第一次遇見“光嚴禪院”是三年前,那時心情煩亂,本想造訪深山的一間民宿住宿兩天,不想山路逼仄,不由手腳發軟,車子萬不能再開,幸見路邊“光嚴禪院”的路牌,當即想不管是廟是院,先找佛祖聊聊天罷。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停好車,步入山門,一簇簇蔥鬱夾著新香撲面而來,忽然間人間的煩惱便離了好遠,小路蜿蜒,時而木棧時而泥板,走了很遠才到禪院,不過那時的我並未意識到這禪院不一般,只是欣喜於心情的瞬間舒朗,貪婪的沉浸於清幽的森林和肅穆的禪院帶給我的片刻安寧。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這麼多年來遊覽過不少寺院,但獨愛這種不被人知卻歷史厚重的深山寺院,就像生長於幽僻溪崖畔的蘭草,清潔美麗暗香浮遠,或許蘭草有許多凡塵仙界的故事,但不需人知曉,不為誰綻開,無論這天地何,它僅年復一年。三年前的“光嚴禪院”就是這樣的深山寺院。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誰能想到低調如此的院門,匾額上“光嚴禪院”四字竟是康熙帝的手書。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大雄寶殿佛頂上的“南無釋伽牟尼佛”是濟公和尚的題字。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下古寺大殿背後的“藏經樓”三字是民國於右任先生手書。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山門上“光嚴禪院”四字為趙樸初手書,之所以名“光嚴禪院”則因隋文帝曾賜文“光大嚴明”,明太祖朱元璋御筆“純正不曲”賜予,蒙古章嘉活佛題寫 “光明”、“嚴肅”被印刻於門楹。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宋時陸游任蜀州通判時亦為其寫下《翠圍院》:

曉入翠圍寺,擁門千萬峰。山空鳥自鳴,林茂鹿相從。嫋嫋風中過,昏昏雲外鍾。將歸興未盡,清嘯倚長鬆。

宋時的“光嚴禪院”經歷過唐末時的摧毀重建,已改名“翠圍寺”。

如今想來,三年前的那日,我是如此幸運,雖與陸游隔著800多年的時空輪轉,數不清多少春發秋零夏盛冬斂,總角牧童、長鬚樵翁、漢服嬌娘、虯鬚大漢、冠面書生......他們都爭先恐後地在時間的快進中一晃而過,剩下這嫋嫋清風,翠綠長鬆,紅牆青瓦,鳥鳴山空,1700年的金絲楠樹虯龍般爬向天空,零稀的僧人,衣著整潔的居士老婆婆,紅塵的一切從入寺的一剎被切斷,不想歸.....不想歸......若能終焉於斯,亦是好罷。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光嚴禪院”位於鳳棲山,此山非名山,且又地處川西偏遠,到底是何種原因使它如此倍受帝王文人的青睞?

鳳棲山腳有一座古鎮,名為“街子”。古鎮上有一名姓周的老居士,幾十年前老居士自知時日無多,便託人請來當時禪院的主持燈寬老和尚,親手交於一張照片,燈寬接過照片時一看,立即雙手合十恭敬施禮,多年的修行抵不住淚眼沾襟。

這張照片就是當年老居士臨赴西藏前,拍下的“悟空”肉身和靈塔照片。

“悟空”是誰?靈塔又是什麼?

“悟空”是朱元璋么叔,原號“法仁”。法仁是一名得道高僧,年輕時曾雲遊西藏,後又渡於印度,奉回古印度貝葉真經,如今真經被交由崇州市文物管理局保管。

法仁回到中土後,輾轉來到光嚴禪院,也許是為這景緻秀雅寧靜肅穆的山寺氛圍所動吧,法仁留了下來,在此安心修行,精研佛法,終此圓寂,明成祖賜法號“悟空”。

悟空圓寂後,其肉身一直坐於靈塔之中,600年不腐,面目生動。

下圖正中的古靈塔就是“悟空”靈塔,靈塔神龕兩側書有:“從今日回頭大悟,是浮雲過眼皆空”。

"

第一次遇見“光嚴禪院”是三年前,那時心情煩亂,本想造訪深山的一間民宿住宿兩天,不想山路逼仄,不由手腳發軟,車子萬不能再開,幸見路邊“光嚴禪院”的路牌,當即想不管是廟是院,先找佛祖聊聊天罷。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停好車,步入山門,一簇簇蔥鬱夾著新香撲面而來,忽然間人間的煩惱便離了好遠,小路蜿蜒,時而木棧時而泥板,走了很遠才到禪院,不過那時的我並未意識到這禪院不一般,只是欣喜於心情的瞬間舒朗,貪婪的沉浸於清幽的森林和肅穆的禪院帶給我的片刻安寧。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這麼多年來遊覽過不少寺院,但獨愛這種不被人知卻歷史厚重的深山寺院,就像生長於幽僻溪崖畔的蘭草,清潔美麗暗香浮遠,或許蘭草有許多凡塵仙界的故事,但不需人知曉,不為誰綻開,無論這天地何,它僅年復一年。三年前的“光嚴禪院”就是這樣的深山寺院。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誰能想到低調如此的院門,匾額上“光嚴禪院”四字竟是康熙帝的手書。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大雄寶殿佛頂上的“南無釋伽牟尼佛”是濟公和尚的題字。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下古寺大殿背後的“藏經樓”三字是民國於右任先生手書。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山門上“光嚴禪院”四字為趙樸初手書,之所以名“光嚴禪院”則因隋文帝曾賜文“光大嚴明”,明太祖朱元璋御筆“純正不曲”賜予,蒙古章嘉活佛題寫 “光明”、“嚴肅”被印刻於門楹。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宋時陸游任蜀州通判時亦為其寫下《翠圍院》:

曉入翠圍寺,擁門千萬峰。山空鳥自鳴,林茂鹿相從。嫋嫋風中過,昏昏雲外鍾。將歸興未盡,清嘯倚長鬆。

宋時的“光嚴禪院”經歷過唐末時的摧毀重建,已改名“翠圍寺”。

如今想來,三年前的那日,我是如此幸運,雖與陸游隔著800多年的時空輪轉,數不清多少春發秋零夏盛冬斂,總角牧童、長鬚樵翁、漢服嬌娘、虯鬚大漢、冠面書生......他們都爭先恐後地在時間的快進中一晃而過,剩下這嫋嫋清風,翠綠長鬆,紅牆青瓦,鳥鳴山空,1700年的金絲楠樹虯龍般爬向天空,零稀的僧人,衣著整潔的居士老婆婆,紅塵的一切從入寺的一剎被切斷,不想歸.....不想歸......若能終焉於斯,亦是好罷。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光嚴禪院”位於鳳棲山,此山非名山,且又地處川西偏遠,到底是何種原因使它如此倍受帝王文人的青睞?

鳳棲山腳有一座古鎮,名為“街子”。古鎮上有一名姓周的老居士,幾十年前老居士自知時日無多,便託人請來當時禪院的主持燈寬老和尚,親手交於一張照片,燈寬接過照片時一看,立即雙手合十恭敬施禮,多年的修行抵不住淚眼沾襟。

這張照片就是當年老居士臨赴西藏前,拍下的“悟空”肉身和靈塔照片。

“悟空”是誰?靈塔又是什麼?

“悟空”是朱元璋么叔,原號“法仁”。法仁是一名得道高僧,年輕時曾雲遊西藏,後又渡於印度,奉回古印度貝葉真經,如今真經被交由崇州市文物管理局保管。

法仁回到中土後,輾轉來到光嚴禪院,也許是為這景緻秀雅寧靜肅穆的山寺氛圍所動吧,法仁留了下來,在此安心修行,精研佛法,終此圓寂,明成祖賜法號“悟空”。

悟空圓寂後,其肉身一直坐於靈塔之中,600年不腐,面目生動。

下圖正中的古靈塔就是“悟空”靈塔,靈塔神龕兩側書有:“從今日回頭大悟,是浮雲過眼皆空”。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600年來,來此瞻仰者絡繹不絕,直至1951年,悟空肉身被人拖出靈塔一番糟蹋毀壞,而周老居士亦是冒著生命危險將照片保存下來。悟空肉身被燒時,燈寬和尚當時或許不是主持,但應是親眼見其悲慘,自身亦可能遭受劫難,所以年老時能再見祖師肉身照片,心中激盪不覺感慨出淚來。

"

第一次遇見“光嚴禪院”是三年前,那時心情煩亂,本想造訪深山的一間民宿住宿兩天,不想山路逼仄,不由手腳發軟,車子萬不能再開,幸見路邊“光嚴禪院”的路牌,當即想不管是廟是院,先找佛祖聊聊天罷。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停好車,步入山門,一簇簇蔥鬱夾著新香撲面而來,忽然間人間的煩惱便離了好遠,小路蜿蜒,時而木棧時而泥板,走了很遠才到禪院,不過那時的我並未意識到這禪院不一般,只是欣喜於心情的瞬間舒朗,貪婪的沉浸於清幽的森林和肅穆的禪院帶給我的片刻安寧。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這麼多年來遊覽過不少寺院,但獨愛這種不被人知卻歷史厚重的深山寺院,就像生長於幽僻溪崖畔的蘭草,清潔美麗暗香浮遠,或許蘭草有許多凡塵仙界的故事,但不需人知曉,不為誰綻開,無論這天地何,它僅年復一年。三年前的“光嚴禪院”就是這樣的深山寺院。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誰能想到低調如此的院門,匾額上“光嚴禪院”四字竟是康熙帝的手書。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大雄寶殿佛頂上的“南無釋伽牟尼佛”是濟公和尚的題字。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下古寺大殿背後的“藏經樓”三字是民國於右任先生手書。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山門上“光嚴禪院”四字為趙樸初手書,之所以名“光嚴禪院”則因隋文帝曾賜文“光大嚴明”,明太祖朱元璋御筆“純正不曲”賜予,蒙古章嘉活佛題寫 “光明”、“嚴肅”被印刻於門楹。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宋時陸游任蜀州通判時亦為其寫下《翠圍院》:

曉入翠圍寺,擁門千萬峰。山空鳥自鳴,林茂鹿相從。嫋嫋風中過,昏昏雲外鍾。將歸興未盡,清嘯倚長鬆。

宋時的“光嚴禪院”經歷過唐末時的摧毀重建,已改名“翠圍寺”。

如今想來,三年前的那日,我是如此幸運,雖與陸游隔著800多年的時空輪轉,數不清多少春發秋零夏盛冬斂,總角牧童、長鬚樵翁、漢服嬌娘、虯鬚大漢、冠面書生......他們都爭先恐後地在時間的快進中一晃而過,剩下這嫋嫋清風,翠綠長鬆,紅牆青瓦,鳥鳴山空,1700年的金絲楠樹虯龍般爬向天空,零稀的僧人,衣著整潔的居士老婆婆,紅塵的一切從入寺的一剎被切斷,不想歸.....不想歸......若能終焉於斯,亦是好罷。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光嚴禪院”位於鳳棲山,此山非名山,且又地處川西偏遠,到底是何種原因使它如此倍受帝王文人的青睞?

鳳棲山腳有一座古鎮,名為“街子”。古鎮上有一名姓周的老居士,幾十年前老居士自知時日無多,便託人請來當時禪院的主持燈寬老和尚,親手交於一張照片,燈寬接過照片時一看,立即雙手合十恭敬施禮,多年的修行抵不住淚眼沾襟。

這張照片就是當年老居士臨赴西藏前,拍下的“悟空”肉身和靈塔照片。

“悟空”是誰?靈塔又是什麼?

“悟空”是朱元璋么叔,原號“法仁”。法仁是一名得道高僧,年輕時曾雲遊西藏,後又渡於印度,奉回古印度貝葉真經,如今真經被交由崇州市文物管理局保管。

法仁回到中土後,輾轉來到光嚴禪院,也許是為這景緻秀雅寧靜肅穆的山寺氛圍所動吧,法仁留了下來,在此安心修行,精研佛法,終此圓寂,明成祖賜法號“悟空”。

悟空圓寂後,其肉身一直坐於靈塔之中,600年不腐,面目生動。

下圖正中的古靈塔就是“悟空”靈塔,靈塔神龕兩側書有:“從今日回頭大悟,是浮雲過眼皆空”。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600年來,來此瞻仰者絡繹不絕,直至1951年,悟空肉身被人拖出靈塔一番糟蹋毀壞,而周老居士亦是冒著生命危險將照片保存下來。悟空肉身被燒時,燈寬和尚當時或許不是主持,但應是親眼見其悲慘,自身亦可能遭受劫難,所以年老時能再見祖師肉身照片,心中激盪不覺感慨出淚來。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淪落西南四十秋,蕭蕭白髮已盈頭。乾坤有主家何在,江河無聲水自流。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收。清蒲細柳年年綠,野龍吞聲哭未休。”

光嚴禪院與明朝皇族的緣分還不止於悟空禪師,據說此詩是當年的建文帝朱允炆在此避禍時,題寫於禪房牆壁。

一說是朱允炆的屍骨就葬於禪院後山,一說是在被東廠特務發現前,已連夜逃走。禪院後山林森密茂,幾百年前的追殺,白頭流浪的慼慼焉或可真發生於此......

仔細翻閱資料,不禁感慨,這禪院的故事何止於跟“老朱家”有關。

比如這善無思禪師的靈塔:

"

第一次遇見“光嚴禪院”是三年前,那時心情煩亂,本想造訪深山的一間民宿住宿兩天,不想山路逼仄,不由手腳發軟,車子萬不能再開,幸見路邊“光嚴禪院”的路牌,當即想不管是廟是院,先找佛祖聊聊天罷。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停好車,步入山門,一簇簇蔥鬱夾著新香撲面而來,忽然間人間的煩惱便離了好遠,小路蜿蜒,時而木棧時而泥板,走了很遠才到禪院,不過那時的我並未意識到這禪院不一般,只是欣喜於心情的瞬間舒朗,貪婪的沉浸於清幽的森林和肅穆的禪院帶給我的片刻安寧。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這麼多年來遊覽過不少寺院,但獨愛這種不被人知卻歷史厚重的深山寺院,就像生長於幽僻溪崖畔的蘭草,清潔美麗暗香浮遠,或許蘭草有許多凡塵仙界的故事,但不需人知曉,不為誰綻開,無論這天地何,它僅年復一年。三年前的“光嚴禪院”就是這樣的深山寺院。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誰能想到低調如此的院門,匾額上“光嚴禪院”四字竟是康熙帝的手書。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大雄寶殿佛頂上的“南無釋伽牟尼佛”是濟公和尚的題字。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下古寺大殿背後的“藏經樓”三字是民國於右任先生手書。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山門上“光嚴禪院”四字為趙樸初手書,之所以名“光嚴禪院”則因隋文帝曾賜文“光大嚴明”,明太祖朱元璋御筆“純正不曲”賜予,蒙古章嘉活佛題寫 “光明”、“嚴肅”被印刻於門楹。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宋時陸游任蜀州通判時亦為其寫下《翠圍院》:

曉入翠圍寺,擁門千萬峰。山空鳥自鳴,林茂鹿相從。嫋嫋風中過,昏昏雲外鍾。將歸興未盡,清嘯倚長鬆。

宋時的“光嚴禪院”經歷過唐末時的摧毀重建,已改名“翠圍寺”。

如今想來,三年前的那日,我是如此幸運,雖與陸游隔著800多年的時空輪轉,數不清多少春發秋零夏盛冬斂,總角牧童、長鬚樵翁、漢服嬌娘、虯鬚大漢、冠面書生......他們都爭先恐後地在時間的快進中一晃而過,剩下這嫋嫋清風,翠綠長鬆,紅牆青瓦,鳥鳴山空,1700年的金絲楠樹虯龍般爬向天空,零稀的僧人,衣著整潔的居士老婆婆,紅塵的一切從入寺的一剎被切斷,不想歸.....不想歸......若能終焉於斯,亦是好罷。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光嚴禪院”位於鳳棲山,此山非名山,且又地處川西偏遠,到底是何種原因使它如此倍受帝王文人的青睞?

鳳棲山腳有一座古鎮,名為“街子”。古鎮上有一名姓周的老居士,幾十年前老居士自知時日無多,便託人請來當時禪院的主持燈寬老和尚,親手交於一張照片,燈寬接過照片時一看,立即雙手合十恭敬施禮,多年的修行抵不住淚眼沾襟。

這張照片就是當年老居士臨赴西藏前,拍下的“悟空”肉身和靈塔照片。

“悟空”是誰?靈塔又是什麼?

“悟空”是朱元璋么叔,原號“法仁”。法仁是一名得道高僧,年輕時曾雲遊西藏,後又渡於印度,奉回古印度貝葉真經,如今真經被交由崇州市文物管理局保管。

法仁回到中土後,輾轉來到光嚴禪院,也許是為這景緻秀雅寧靜肅穆的山寺氛圍所動吧,法仁留了下來,在此安心修行,精研佛法,終此圓寂,明成祖賜法號“悟空”。

悟空圓寂後,其肉身一直坐於靈塔之中,600年不腐,面目生動。

下圖正中的古靈塔就是“悟空”靈塔,靈塔神龕兩側書有:“從今日回頭大悟,是浮雲過眼皆空”。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600年來,來此瞻仰者絡繹不絕,直至1951年,悟空肉身被人拖出靈塔一番糟蹋毀壞,而周老居士亦是冒著生命危險將照片保存下來。悟空肉身被燒時,燈寬和尚當時或許不是主持,但應是親眼見其悲慘,自身亦可能遭受劫難,所以年老時能再見祖師肉身照片,心中激盪不覺感慨出淚來。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淪落西南四十秋,蕭蕭白髮已盈頭。乾坤有主家何在,江河無聲水自流。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收。清蒲細柳年年綠,野龍吞聲哭未休。”

光嚴禪院與明朝皇族的緣分還不止於悟空禪師,據說此詩是當年的建文帝朱允炆在此避禍時,題寫於禪房牆壁。

一說是朱允炆的屍骨就葬於禪院後山,一說是在被東廠特務發現前,已連夜逃走。禪院後山林森密茂,幾百年前的追殺,白頭流浪的慼慼焉或可真發生於此......

仔細翻閱資料,不禁感慨,這禪院的故事何止於跟“老朱家”有關。

比如這善無思禪師的靈塔: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善無思禪師,古印度烏茶國人,是唐玄宗的國師,安祿山之亂後,隨唐玄宗避禍四川,後留於這座禪院任主持,公元769年圓寂於此,舍利被供奉在亭下的靈塔內。

有趣的是,前日在這亭前,聽一名導遊信誓旦旦跟遊客們講,這靈塔內供奉的是釋迦摩尼的舍利,一共供了13顆,威名遠揚的西安法門寺也就僅供了一個小指骨舍利而已。

聽得我,著實無語。

如今的光嚴禪院,新修了許多富麗堂皇大殿和佛教雕塑。

"

第一次遇見“光嚴禪院”是三年前,那時心情煩亂,本想造訪深山的一間民宿住宿兩天,不想山路逼仄,不由手腳發軟,車子萬不能再開,幸見路邊“光嚴禪院”的路牌,當即想不管是廟是院,先找佛祖聊聊天罷。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停好車,步入山門,一簇簇蔥鬱夾著新香撲面而來,忽然間人間的煩惱便離了好遠,小路蜿蜒,時而木棧時而泥板,走了很遠才到禪院,不過那時的我並未意識到這禪院不一般,只是欣喜於心情的瞬間舒朗,貪婪的沉浸於清幽的森林和肅穆的禪院帶給我的片刻安寧。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這麼多年來遊覽過不少寺院,但獨愛這種不被人知卻歷史厚重的深山寺院,就像生長於幽僻溪崖畔的蘭草,清潔美麗暗香浮遠,或許蘭草有許多凡塵仙界的故事,但不需人知曉,不為誰綻開,無論這天地何,它僅年復一年。三年前的“光嚴禪院”就是這樣的深山寺院。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誰能想到低調如此的院門,匾額上“光嚴禪院”四字竟是康熙帝的手書。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大雄寶殿佛頂上的“南無釋伽牟尼佛”是濟公和尚的題字。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下古寺大殿背後的“藏經樓”三字是民國於右任先生手書。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山門上“光嚴禪院”四字為趙樸初手書,之所以名“光嚴禪院”則因隋文帝曾賜文“光大嚴明”,明太祖朱元璋御筆“純正不曲”賜予,蒙古章嘉活佛題寫 “光明”、“嚴肅”被印刻於門楹。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宋時陸游任蜀州通判時亦為其寫下《翠圍院》:

曉入翠圍寺,擁門千萬峰。山空鳥自鳴,林茂鹿相從。嫋嫋風中過,昏昏雲外鍾。將歸興未盡,清嘯倚長鬆。

宋時的“光嚴禪院”經歷過唐末時的摧毀重建,已改名“翠圍寺”。

如今想來,三年前的那日,我是如此幸運,雖與陸游隔著800多年的時空輪轉,數不清多少春發秋零夏盛冬斂,總角牧童、長鬚樵翁、漢服嬌娘、虯鬚大漢、冠面書生......他們都爭先恐後地在時間的快進中一晃而過,剩下這嫋嫋清風,翠綠長鬆,紅牆青瓦,鳥鳴山空,1700年的金絲楠樹虯龍般爬向天空,零稀的僧人,衣著整潔的居士老婆婆,紅塵的一切從入寺的一剎被切斷,不想歸.....不想歸......若能終焉於斯,亦是好罷。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光嚴禪院”位於鳳棲山,此山非名山,且又地處川西偏遠,到底是何種原因使它如此倍受帝王文人的青睞?

鳳棲山腳有一座古鎮,名為“街子”。古鎮上有一名姓周的老居士,幾十年前老居士自知時日無多,便託人請來當時禪院的主持燈寬老和尚,親手交於一張照片,燈寬接過照片時一看,立即雙手合十恭敬施禮,多年的修行抵不住淚眼沾襟。

這張照片就是當年老居士臨赴西藏前,拍下的“悟空”肉身和靈塔照片。

“悟空”是誰?靈塔又是什麼?

“悟空”是朱元璋么叔,原號“法仁”。法仁是一名得道高僧,年輕時曾雲遊西藏,後又渡於印度,奉回古印度貝葉真經,如今真經被交由崇州市文物管理局保管。

法仁回到中土後,輾轉來到光嚴禪院,也許是為這景緻秀雅寧靜肅穆的山寺氛圍所動吧,法仁留了下來,在此安心修行,精研佛法,終此圓寂,明成祖賜法號“悟空”。

悟空圓寂後,其肉身一直坐於靈塔之中,600年不腐,面目生動。

下圖正中的古靈塔就是“悟空”靈塔,靈塔神龕兩側書有:“從今日回頭大悟,是浮雲過眼皆空”。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600年來,來此瞻仰者絡繹不絕,直至1951年,悟空肉身被人拖出靈塔一番糟蹋毀壞,而周老居士亦是冒著生命危險將照片保存下來。悟空肉身被燒時,燈寬和尚當時或許不是主持,但應是親眼見其悲慘,自身亦可能遭受劫難,所以年老時能再見祖師肉身照片,心中激盪不覺感慨出淚來。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淪落西南四十秋,蕭蕭白髮已盈頭。乾坤有主家何在,江河無聲水自流。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收。清蒲細柳年年綠,野龍吞聲哭未休。”

光嚴禪院與明朝皇族的緣分還不止於悟空禪師,據說此詩是當年的建文帝朱允炆在此避禍時,題寫於禪房牆壁。

一說是朱允炆的屍骨就葬於禪院後山,一說是在被東廠特務發現前,已連夜逃走。禪院後山林森密茂,幾百年前的追殺,白頭流浪的慼慼焉或可真發生於此......

仔細翻閱資料,不禁感慨,這禪院的故事何止於跟“老朱家”有關。

比如這善無思禪師的靈塔: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善無思禪師,古印度烏茶國人,是唐玄宗的國師,安祿山之亂後,隨唐玄宗避禍四川,後留於這座禪院任主持,公元769年圓寂於此,舍利被供奉在亭下的靈塔內。

有趣的是,前日在這亭前,聽一名導遊信誓旦旦跟遊客們講,這靈塔內供奉的是釋迦摩尼的舍利,一共供了13顆,威名遠揚的西安法門寺也就僅供了一個小指骨舍利而已。

聽得我,著實無語。

如今的光嚴禪院,新修了許多富麗堂皇大殿和佛教雕塑。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

第一次遇見“光嚴禪院”是三年前,那時心情煩亂,本想造訪深山的一間民宿住宿兩天,不想山路逼仄,不由手腳發軟,車子萬不能再開,幸見路邊“光嚴禪院”的路牌,當即想不管是廟是院,先找佛祖聊聊天罷。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停好車,步入山門,一簇簇蔥鬱夾著新香撲面而來,忽然間人間的煩惱便離了好遠,小路蜿蜒,時而木棧時而泥板,走了很遠才到禪院,不過那時的我並未意識到這禪院不一般,只是欣喜於心情的瞬間舒朗,貪婪的沉浸於清幽的森林和肅穆的禪院帶給我的片刻安寧。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這麼多年來遊覽過不少寺院,但獨愛這種不被人知卻歷史厚重的深山寺院,就像生長於幽僻溪崖畔的蘭草,清潔美麗暗香浮遠,或許蘭草有許多凡塵仙界的故事,但不需人知曉,不為誰綻開,無論這天地何,它僅年復一年。三年前的“光嚴禪院”就是這樣的深山寺院。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誰能想到低調如此的院門,匾額上“光嚴禪院”四字竟是康熙帝的手書。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大雄寶殿佛頂上的“南無釋伽牟尼佛”是濟公和尚的題字。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下古寺大殿背後的“藏經樓”三字是民國於右任先生手書。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山門上“光嚴禪院”四字為趙樸初手書,之所以名“光嚴禪院”則因隋文帝曾賜文“光大嚴明”,明太祖朱元璋御筆“純正不曲”賜予,蒙古章嘉活佛題寫 “光明”、“嚴肅”被印刻於門楹。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宋時陸游任蜀州通判時亦為其寫下《翠圍院》:

曉入翠圍寺,擁門千萬峰。山空鳥自鳴,林茂鹿相從。嫋嫋風中過,昏昏雲外鍾。將歸興未盡,清嘯倚長鬆。

宋時的“光嚴禪院”經歷過唐末時的摧毀重建,已改名“翠圍寺”。

如今想來,三年前的那日,我是如此幸運,雖與陸游隔著800多年的時空輪轉,數不清多少春發秋零夏盛冬斂,總角牧童、長鬚樵翁、漢服嬌娘、虯鬚大漢、冠面書生......他們都爭先恐後地在時間的快進中一晃而過,剩下這嫋嫋清風,翠綠長鬆,紅牆青瓦,鳥鳴山空,1700年的金絲楠樹虯龍般爬向天空,零稀的僧人,衣著整潔的居士老婆婆,紅塵的一切從入寺的一剎被切斷,不想歸.....不想歸......若能終焉於斯,亦是好罷。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光嚴禪院”位於鳳棲山,此山非名山,且又地處川西偏遠,到底是何種原因使它如此倍受帝王文人的青睞?

鳳棲山腳有一座古鎮,名為“街子”。古鎮上有一名姓周的老居士,幾十年前老居士自知時日無多,便託人請來當時禪院的主持燈寬老和尚,親手交於一張照片,燈寬接過照片時一看,立即雙手合十恭敬施禮,多年的修行抵不住淚眼沾襟。

這張照片就是當年老居士臨赴西藏前,拍下的“悟空”肉身和靈塔照片。

“悟空”是誰?靈塔又是什麼?

“悟空”是朱元璋么叔,原號“法仁”。法仁是一名得道高僧,年輕時曾雲遊西藏,後又渡於印度,奉回古印度貝葉真經,如今真經被交由崇州市文物管理局保管。

法仁回到中土後,輾轉來到光嚴禪院,也許是為這景緻秀雅寧靜肅穆的山寺氛圍所動吧,法仁留了下來,在此安心修行,精研佛法,終此圓寂,明成祖賜法號“悟空”。

悟空圓寂後,其肉身一直坐於靈塔之中,600年不腐,面目生動。

下圖正中的古靈塔就是“悟空”靈塔,靈塔神龕兩側書有:“從今日回頭大悟,是浮雲過眼皆空”。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600年來,來此瞻仰者絡繹不絕,直至1951年,悟空肉身被人拖出靈塔一番糟蹋毀壞,而周老居士亦是冒著生命危險將照片保存下來。悟空肉身被燒時,燈寬和尚當時或許不是主持,但應是親眼見其悲慘,自身亦可能遭受劫難,所以年老時能再見祖師肉身照片,心中激盪不覺感慨出淚來。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淪落西南四十秋,蕭蕭白髮已盈頭。乾坤有主家何在,江河無聲水自流。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收。清蒲細柳年年綠,野龍吞聲哭未休。”

光嚴禪院與明朝皇族的緣分還不止於悟空禪師,據說此詩是當年的建文帝朱允炆在此避禍時,題寫於禪房牆壁。

一說是朱允炆的屍骨就葬於禪院後山,一說是在被東廠特務發現前,已連夜逃走。禪院後山林森密茂,幾百年前的追殺,白頭流浪的慼慼焉或可真發生於此......

仔細翻閱資料,不禁感慨,這禪院的故事何止於跟“老朱家”有關。

比如這善無思禪師的靈塔: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善無思禪師,古印度烏茶國人,是唐玄宗的國師,安祿山之亂後,隨唐玄宗避禍四川,後留於這座禪院任主持,公元769年圓寂於此,舍利被供奉在亭下的靈塔內。

有趣的是,前日在這亭前,聽一名導遊信誓旦旦跟遊客們講,這靈塔內供奉的是釋迦摩尼的舍利,一共供了13顆,威名遠揚的西安法門寺也就僅供了一個小指骨舍利而已。

聽得我,著實無語。

如今的光嚴禪院,新修了許多富麗堂皇大殿和佛教雕塑。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

第一次遇見“光嚴禪院”是三年前,那時心情煩亂,本想造訪深山的一間民宿住宿兩天,不想山路逼仄,不由手腳發軟,車子萬不能再開,幸見路邊“光嚴禪院”的路牌,當即想不管是廟是院,先找佛祖聊聊天罷。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停好車,步入山門,一簇簇蔥鬱夾著新香撲面而來,忽然間人間的煩惱便離了好遠,小路蜿蜒,時而木棧時而泥板,走了很遠才到禪院,不過那時的我並未意識到這禪院不一般,只是欣喜於心情的瞬間舒朗,貪婪的沉浸於清幽的森林和肅穆的禪院帶給我的片刻安寧。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這麼多年來遊覽過不少寺院,但獨愛這種不被人知卻歷史厚重的深山寺院,就像生長於幽僻溪崖畔的蘭草,清潔美麗暗香浮遠,或許蘭草有許多凡塵仙界的故事,但不需人知曉,不為誰綻開,無論這天地何,它僅年復一年。三年前的“光嚴禪院”就是這樣的深山寺院。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誰能想到低調如此的院門,匾額上“光嚴禪院”四字竟是康熙帝的手書。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大雄寶殿佛頂上的“南無釋伽牟尼佛”是濟公和尚的題字。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下古寺大殿背後的“藏經樓”三字是民國於右任先生手書。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山門上“光嚴禪院”四字為趙樸初手書,之所以名“光嚴禪院”則因隋文帝曾賜文“光大嚴明”,明太祖朱元璋御筆“純正不曲”賜予,蒙古章嘉活佛題寫 “光明”、“嚴肅”被印刻於門楹。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宋時陸游任蜀州通判時亦為其寫下《翠圍院》:

曉入翠圍寺,擁門千萬峰。山空鳥自鳴,林茂鹿相從。嫋嫋風中過,昏昏雲外鍾。將歸興未盡,清嘯倚長鬆。

宋時的“光嚴禪院”經歷過唐末時的摧毀重建,已改名“翠圍寺”。

如今想來,三年前的那日,我是如此幸運,雖與陸游隔著800多年的時空輪轉,數不清多少春發秋零夏盛冬斂,總角牧童、長鬚樵翁、漢服嬌娘、虯鬚大漢、冠面書生......他們都爭先恐後地在時間的快進中一晃而過,剩下這嫋嫋清風,翠綠長鬆,紅牆青瓦,鳥鳴山空,1700年的金絲楠樹虯龍般爬向天空,零稀的僧人,衣著整潔的居士老婆婆,紅塵的一切從入寺的一剎被切斷,不想歸.....不想歸......若能終焉於斯,亦是好罷。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光嚴禪院”位於鳳棲山,此山非名山,且又地處川西偏遠,到底是何種原因使它如此倍受帝王文人的青睞?

鳳棲山腳有一座古鎮,名為“街子”。古鎮上有一名姓周的老居士,幾十年前老居士自知時日無多,便託人請來當時禪院的主持燈寬老和尚,親手交於一張照片,燈寬接過照片時一看,立即雙手合十恭敬施禮,多年的修行抵不住淚眼沾襟。

這張照片就是當年老居士臨赴西藏前,拍下的“悟空”肉身和靈塔照片。

“悟空”是誰?靈塔又是什麼?

“悟空”是朱元璋么叔,原號“法仁”。法仁是一名得道高僧,年輕時曾雲遊西藏,後又渡於印度,奉回古印度貝葉真經,如今真經被交由崇州市文物管理局保管。

法仁回到中土後,輾轉來到光嚴禪院,也許是為這景緻秀雅寧靜肅穆的山寺氛圍所動吧,法仁留了下來,在此安心修行,精研佛法,終此圓寂,明成祖賜法號“悟空”。

悟空圓寂後,其肉身一直坐於靈塔之中,600年不腐,面目生動。

下圖正中的古靈塔就是“悟空”靈塔,靈塔神龕兩側書有:“從今日回頭大悟,是浮雲過眼皆空”。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600年來,來此瞻仰者絡繹不絕,直至1951年,悟空肉身被人拖出靈塔一番糟蹋毀壞,而周老居士亦是冒著生命危險將照片保存下來。悟空肉身被燒時,燈寬和尚當時或許不是主持,但應是親眼見其悲慘,自身亦可能遭受劫難,所以年老時能再見祖師肉身照片,心中激盪不覺感慨出淚來。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淪落西南四十秋,蕭蕭白髮已盈頭。乾坤有主家何在,江河無聲水自流。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收。清蒲細柳年年綠,野龍吞聲哭未休。”

光嚴禪院與明朝皇族的緣分還不止於悟空禪師,據說此詩是當年的建文帝朱允炆在此避禍時,題寫於禪房牆壁。

一說是朱允炆的屍骨就葬於禪院後山,一說是在被東廠特務發現前,已連夜逃走。禪院後山林森密茂,幾百年前的追殺,白頭流浪的慼慼焉或可真發生於此......

仔細翻閱資料,不禁感慨,這禪院的故事何止於跟“老朱家”有關。

比如這善無思禪師的靈塔: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善無思禪師,古印度烏茶國人,是唐玄宗的國師,安祿山之亂後,隨唐玄宗避禍四川,後留於這座禪院任主持,公元769年圓寂於此,舍利被供奉在亭下的靈塔內。

有趣的是,前日在這亭前,聽一名導遊信誓旦旦跟遊客們講,這靈塔內供奉的是釋迦摩尼的舍利,一共供了13顆,威名遠揚的西安法門寺也就僅供了一個小指骨舍利而已。

聽得我,著實無語。

如今的光嚴禪院,新修了許多富麗堂皇大殿和佛教雕塑。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每天要接待大量的遊客遊覽。

"

第一次遇見“光嚴禪院”是三年前,那時心情煩亂,本想造訪深山的一間民宿住宿兩天,不想山路逼仄,不由手腳發軟,車子萬不能再開,幸見路邊“光嚴禪院”的路牌,當即想不管是廟是院,先找佛祖聊聊天罷。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停好車,步入山門,一簇簇蔥鬱夾著新香撲面而來,忽然間人間的煩惱便離了好遠,小路蜿蜒,時而木棧時而泥板,走了很遠才到禪院,不過那時的我並未意識到這禪院不一般,只是欣喜於心情的瞬間舒朗,貪婪的沉浸於清幽的森林和肅穆的禪院帶給我的片刻安寧。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這麼多年來遊覽過不少寺院,但獨愛這種不被人知卻歷史厚重的深山寺院,就像生長於幽僻溪崖畔的蘭草,清潔美麗暗香浮遠,或許蘭草有許多凡塵仙界的故事,但不需人知曉,不為誰綻開,無論這天地何,它僅年復一年。三年前的“光嚴禪院”就是這樣的深山寺院。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誰能想到低調如此的院門,匾額上“光嚴禪院”四字竟是康熙帝的手書。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大雄寶殿佛頂上的“南無釋伽牟尼佛”是濟公和尚的題字。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下古寺大殿背後的“藏經樓”三字是民國於右任先生手書。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山門上“光嚴禪院”四字為趙樸初手書,之所以名“光嚴禪院”則因隋文帝曾賜文“光大嚴明”,明太祖朱元璋御筆“純正不曲”賜予,蒙古章嘉活佛題寫 “光明”、“嚴肅”被印刻於門楹。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宋時陸游任蜀州通判時亦為其寫下《翠圍院》:

曉入翠圍寺,擁門千萬峰。山空鳥自鳴,林茂鹿相從。嫋嫋風中過,昏昏雲外鍾。將歸興未盡,清嘯倚長鬆。

宋時的“光嚴禪院”經歷過唐末時的摧毀重建,已改名“翠圍寺”。

如今想來,三年前的那日,我是如此幸運,雖與陸游隔著800多年的時空輪轉,數不清多少春發秋零夏盛冬斂,總角牧童、長鬚樵翁、漢服嬌娘、虯鬚大漢、冠面書生......他們都爭先恐後地在時間的快進中一晃而過,剩下這嫋嫋清風,翠綠長鬆,紅牆青瓦,鳥鳴山空,1700年的金絲楠樹虯龍般爬向天空,零稀的僧人,衣著整潔的居士老婆婆,紅塵的一切從入寺的一剎被切斷,不想歸.....不想歸......若能終焉於斯,亦是好罷。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光嚴禪院”位於鳳棲山,此山非名山,且又地處川西偏遠,到底是何種原因使它如此倍受帝王文人的青睞?

鳳棲山腳有一座古鎮,名為“街子”。古鎮上有一名姓周的老居士,幾十年前老居士自知時日無多,便託人請來當時禪院的主持燈寬老和尚,親手交於一張照片,燈寬接過照片時一看,立即雙手合十恭敬施禮,多年的修行抵不住淚眼沾襟。

這張照片就是當年老居士臨赴西藏前,拍下的“悟空”肉身和靈塔照片。

“悟空”是誰?靈塔又是什麼?

“悟空”是朱元璋么叔,原號“法仁”。法仁是一名得道高僧,年輕時曾雲遊西藏,後又渡於印度,奉回古印度貝葉真經,如今真經被交由崇州市文物管理局保管。

法仁回到中土後,輾轉來到光嚴禪院,也許是為這景緻秀雅寧靜肅穆的山寺氛圍所動吧,法仁留了下來,在此安心修行,精研佛法,終此圓寂,明成祖賜法號“悟空”。

悟空圓寂後,其肉身一直坐於靈塔之中,600年不腐,面目生動。

下圖正中的古靈塔就是“悟空”靈塔,靈塔神龕兩側書有:“從今日回頭大悟,是浮雲過眼皆空”。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600年來,來此瞻仰者絡繹不絕,直至1951年,悟空肉身被人拖出靈塔一番糟蹋毀壞,而周老居士亦是冒著生命危險將照片保存下來。悟空肉身被燒時,燈寬和尚當時或許不是主持,但應是親眼見其悲慘,自身亦可能遭受劫難,所以年老時能再見祖師肉身照片,心中激盪不覺感慨出淚來。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淪落西南四十秋,蕭蕭白髮已盈頭。乾坤有主家何在,江河無聲水自流。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收。清蒲細柳年年綠,野龍吞聲哭未休。”

光嚴禪院與明朝皇族的緣分還不止於悟空禪師,據說此詩是當年的建文帝朱允炆在此避禍時,題寫於禪房牆壁。

一說是朱允炆的屍骨就葬於禪院後山,一說是在被東廠特務發現前,已連夜逃走。禪院後山林森密茂,幾百年前的追殺,白頭流浪的慼慼焉或可真發生於此......

仔細翻閱資料,不禁感慨,這禪院的故事何止於跟“老朱家”有關。

比如這善無思禪師的靈塔: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善無思禪師,古印度烏茶國人,是唐玄宗的國師,安祿山之亂後,隨唐玄宗避禍四川,後留於這座禪院任主持,公元769年圓寂於此,舍利被供奉在亭下的靈塔內。

有趣的是,前日在這亭前,聽一名導遊信誓旦旦跟遊客們講,這靈塔內供奉的是釋迦摩尼的舍利,一共供了13顆,威名遠揚的西安法門寺也就僅供了一個小指骨舍利而已。

聽得我,著實無語。

如今的光嚴禪院,新修了許多富麗堂皇大殿和佛教雕塑。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每天要接待大量的遊客遊覽。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單單是我坐在亭子休息的幾分鐘,就上來好幾班旅遊團,我仔細觀察良久,發現他們也並不仔細的講述禪院的歷史和文化,只一路談論風水和如何正確的求佛實現心願。

"

第一次遇見“光嚴禪院”是三年前,那時心情煩亂,本想造訪深山的一間民宿住宿兩天,不想山路逼仄,不由手腳發軟,車子萬不能再開,幸見路邊“光嚴禪院”的路牌,當即想不管是廟是院,先找佛祖聊聊天罷。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停好車,步入山門,一簇簇蔥鬱夾著新香撲面而來,忽然間人間的煩惱便離了好遠,小路蜿蜒,時而木棧時而泥板,走了很遠才到禪院,不過那時的我並未意識到這禪院不一般,只是欣喜於心情的瞬間舒朗,貪婪的沉浸於清幽的森林和肅穆的禪院帶給我的片刻安寧。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這麼多年來遊覽過不少寺院,但獨愛這種不被人知卻歷史厚重的深山寺院,就像生長於幽僻溪崖畔的蘭草,清潔美麗暗香浮遠,或許蘭草有許多凡塵仙界的故事,但不需人知曉,不為誰綻開,無論這天地何,它僅年復一年。三年前的“光嚴禪院”就是這樣的深山寺院。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誰能想到低調如此的院門,匾額上“光嚴禪院”四字竟是康熙帝的手書。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大雄寶殿佛頂上的“南無釋伽牟尼佛”是濟公和尚的題字。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下古寺大殿背後的“藏經樓”三字是民國於右任先生手書。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山門上“光嚴禪院”四字為趙樸初手書,之所以名“光嚴禪院”則因隋文帝曾賜文“光大嚴明”,明太祖朱元璋御筆“純正不曲”賜予,蒙古章嘉活佛題寫 “光明”、“嚴肅”被印刻於門楹。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宋時陸游任蜀州通判時亦為其寫下《翠圍院》:

曉入翠圍寺,擁門千萬峰。山空鳥自鳴,林茂鹿相從。嫋嫋風中過,昏昏雲外鍾。將歸興未盡,清嘯倚長鬆。

宋時的“光嚴禪院”經歷過唐末時的摧毀重建,已改名“翠圍寺”。

如今想來,三年前的那日,我是如此幸運,雖與陸游隔著800多年的時空輪轉,數不清多少春發秋零夏盛冬斂,總角牧童、長鬚樵翁、漢服嬌娘、虯鬚大漢、冠面書生......他們都爭先恐後地在時間的快進中一晃而過,剩下這嫋嫋清風,翠綠長鬆,紅牆青瓦,鳥鳴山空,1700年的金絲楠樹虯龍般爬向天空,零稀的僧人,衣著整潔的居士老婆婆,紅塵的一切從入寺的一剎被切斷,不想歸.....不想歸......若能終焉於斯,亦是好罷。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光嚴禪院”位於鳳棲山,此山非名山,且又地處川西偏遠,到底是何種原因使它如此倍受帝王文人的青睞?

鳳棲山腳有一座古鎮,名為“街子”。古鎮上有一名姓周的老居士,幾十年前老居士自知時日無多,便託人請來當時禪院的主持燈寬老和尚,親手交於一張照片,燈寬接過照片時一看,立即雙手合十恭敬施禮,多年的修行抵不住淚眼沾襟。

這張照片就是當年老居士臨赴西藏前,拍下的“悟空”肉身和靈塔照片。

“悟空”是誰?靈塔又是什麼?

“悟空”是朱元璋么叔,原號“法仁”。法仁是一名得道高僧,年輕時曾雲遊西藏,後又渡於印度,奉回古印度貝葉真經,如今真經被交由崇州市文物管理局保管。

法仁回到中土後,輾轉來到光嚴禪院,也許是為這景緻秀雅寧靜肅穆的山寺氛圍所動吧,法仁留了下來,在此安心修行,精研佛法,終此圓寂,明成祖賜法號“悟空”。

悟空圓寂後,其肉身一直坐於靈塔之中,600年不腐,面目生動。

下圖正中的古靈塔就是“悟空”靈塔,靈塔神龕兩側書有:“從今日回頭大悟,是浮雲過眼皆空”。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600年來,來此瞻仰者絡繹不絕,直至1951年,悟空肉身被人拖出靈塔一番糟蹋毀壞,而周老居士亦是冒著生命危險將照片保存下來。悟空肉身被燒時,燈寬和尚當時或許不是主持,但應是親眼見其悲慘,自身亦可能遭受劫難,所以年老時能再見祖師肉身照片,心中激盪不覺感慨出淚來。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淪落西南四十秋,蕭蕭白髮已盈頭。乾坤有主家何在,江河無聲水自流。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收。清蒲細柳年年綠,野龍吞聲哭未休。”

光嚴禪院與明朝皇族的緣分還不止於悟空禪師,據說此詩是當年的建文帝朱允炆在此避禍時,題寫於禪房牆壁。

一說是朱允炆的屍骨就葬於禪院後山,一說是在被東廠特務發現前,已連夜逃走。禪院後山林森密茂,幾百年前的追殺,白頭流浪的慼慼焉或可真發生於此......

仔細翻閱資料,不禁感慨,這禪院的故事何止於跟“老朱家”有關。

比如這善無思禪師的靈塔: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善無思禪師,古印度烏茶國人,是唐玄宗的國師,安祿山之亂後,隨唐玄宗避禍四川,後留於這座禪院任主持,公元769年圓寂於此,舍利被供奉在亭下的靈塔內。

有趣的是,前日在這亭前,聽一名導遊信誓旦旦跟遊客們講,這靈塔內供奉的是釋迦摩尼的舍利,一共供了13顆,威名遠揚的西安法門寺也就僅供了一個小指骨舍利而已。

聽得我,著實無語。

如今的光嚴禪院,新修了許多富麗堂皇大殿和佛教雕塑。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每天要接待大量的遊客遊覽。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單單是我坐在亭子休息的幾分鐘,就上來好幾班旅遊團,我仔細觀察良久,發現他們也並不仔細的講述禪院的歷史和文化,只一路談論風水和如何正確的求佛實現心願。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光嚴禪院已不復當年,四處嘈雜細碎,濃烈的紅塵味。

禪院的僧人有的微蹙著眉,不知是俗塵事擾還是......

"

第一次遇見“光嚴禪院”是三年前,那時心情煩亂,本想造訪深山的一間民宿住宿兩天,不想山路逼仄,不由手腳發軟,車子萬不能再開,幸見路邊“光嚴禪院”的路牌,當即想不管是廟是院,先找佛祖聊聊天罷。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停好車,步入山門,一簇簇蔥鬱夾著新香撲面而來,忽然間人間的煩惱便離了好遠,小路蜿蜒,時而木棧時而泥板,走了很遠才到禪院,不過那時的我並未意識到這禪院不一般,只是欣喜於心情的瞬間舒朗,貪婪的沉浸於清幽的森林和肅穆的禪院帶給我的片刻安寧。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這麼多年來遊覽過不少寺院,但獨愛這種不被人知卻歷史厚重的深山寺院,就像生長於幽僻溪崖畔的蘭草,清潔美麗暗香浮遠,或許蘭草有許多凡塵仙界的故事,但不需人知曉,不為誰綻開,無論這天地何,它僅年復一年。三年前的“光嚴禪院”就是這樣的深山寺院。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誰能想到低調如此的院門,匾額上“光嚴禪院”四字竟是康熙帝的手書。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大雄寶殿佛頂上的“南無釋伽牟尼佛”是濟公和尚的題字。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下古寺大殿背後的“藏經樓”三字是民國於右任先生手書。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山門上“光嚴禪院”四字為趙樸初手書,之所以名“光嚴禪院”則因隋文帝曾賜文“光大嚴明”,明太祖朱元璋御筆“純正不曲”賜予,蒙古章嘉活佛題寫 “光明”、“嚴肅”被印刻於門楹。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宋時陸游任蜀州通判時亦為其寫下《翠圍院》:

曉入翠圍寺,擁門千萬峰。山空鳥自鳴,林茂鹿相從。嫋嫋風中過,昏昏雲外鍾。將歸興未盡,清嘯倚長鬆。

宋時的“光嚴禪院”經歷過唐末時的摧毀重建,已改名“翠圍寺”。

如今想來,三年前的那日,我是如此幸運,雖與陸游隔著800多年的時空輪轉,數不清多少春發秋零夏盛冬斂,總角牧童、長鬚樵翁、漢服嬌娘、虯鬚大漢、冠面書生......他們都爭先恐後地在時間的快進中一晃而過,剩下這嫋嫋清風,翠綠長鬆,紅牆青瓦,鳥鳴山空,1700年的金絲楠樹虯龍般爬向天空,零稀的僧人,衣著整潔的居士老婆婆,紅塵的一切從入寺的一剎被切斷,不想歸.....不想歸......若能終焉於斯,亦是好罷。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光嚴禪院”位於鳳棲山,此山非名山,且又地處川西偏遠,到底是何種原因使它如此倍受帝王文人的青睞?

鳳棲山腳有一座古鎮,名為“街子”。古鎮上有一名姓周的老居士,幾十年前老居士自知時日無多,便託人請來當時禪院的主持燈寬老和尚,親手交於一張照片,燈寬接過照片時一看,立即雙手合十恭敬施禮,多年的修行抵不住淚眼沾襟。

這張照片就是當年老居士臨赴西藏前,拍下的“悟空”肉身和靈塔照片。

“悟空”是誰?靈塔又是什麼?

“悟空”是朱元璋么叔,原號“法仁”。法仁是一名得道高僧,年輕時曾雲遊西藏,後又渡於印度,奉回古印度貝葉真經,如今真經被交由崇州市文物管理局保管。

法仁回到中土後,輾轉來到光嚴禪院,也許是為這景緻秀雅寧靜肅穆的山寺氛圍所動吧,法仁留了下來,在此安心修行,精研佛法,終此圓寂,明成祖賜法號“悟空”。

悟空圓寂後,其肉身一直坐於靈塔之中,600年不腐,面目生動。

下圖正中的古靈塔就是“悟空”靈塔,靈塔神龕兩側書有:“從今日回頭大悟,是浮雲過眼皆空”。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600年來,來此瞻仰者絡繹不絕,直至1951年,悟空肉身被人拖出靈塔一番糟蹋毀壞,而周老居士亦是冒著生命危險將照片保存下來。悟空肉身被燒時,燈寬和尚當時或許不是主持,但應是親眼見其悲慘,自身亦可能遭受劫難,所以年老時能再見祖師肉身照片,心中激盪不覺感慨出淚來。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淪落西南四十秋,蕭蕭白髮已盈頭。乾坤有主家何在,江河無聲水自流。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收。清蒲細柳年年綠,野龍吞聲哭未休。”

光嚴禪院與明朝皇族的緣分還不止於悟空禪師,據說此詩是當年的建文帝朱允炆在此避禍時,題寫於禪房牆壁。

一說是朱允炆的屍骨就葬於禪院後山,一說是在被東廠特務發現前,已連夜逃走。禪院後山林森密茂,幾百年前的追殺,白頭流浪的慼慼焉或可真發生於此......

仔細翻閱資料,不禁感慨,這禪院的故事何止於跟“老朱家”有關。

比如這善無思禪師的靈塔: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善無思禪師,古印度烏茶國人,是唐玄宗的國師,安祿山之亂後,隨唐玄宗避禍四川,後留於這座禪院任主持,公元769年圓寂於此,舍利被供奉在亭下的靈塔內。

有趣的是,前日在這亭前,聽一名導遊信誓旦旦跟遊客們講,這靈塔內供奉的是釋迦摩尼的舍利,一共供了13顆,威名遠揚的西安法門寺也就僅供了一個小指骨舍利而已。

聽得我,著實無語。

如今的光嚴禪院,新修了許多富麗堂皇大殿和佛教雕塑。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每天要接待大量的遊客遊覽。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單單是我坐在亭子休息的幾分鐘,就上來好幾班旅遊團,我仔細觀察良久,發現他們也並不仔細的講述禪院的歷史和文化,只一路談論風水和如何正確的求佛實現心願。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光嚴禪院已不復當年,四處嘈雜細碎,濃烈的紅塵味。

禪院的僧人有的微蹙著眉,不知是俗塵事擾還是......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有的僧人手滾佛珠,生氣得與遊客爭執著大殿的設計靈感。

"

第一次遇見“光嚴禪院”是三年前,那時心情煩亂,本想造訪深山的一間民宿住宿兩天,不想山路逼仄,不由手腳發軟,車子萬不能再開,幸見路邊“光嚴禪院”的路牌,當即想不管是廟是院,先找佛祖聊聊天罷。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停好車,步入山門,一簇簇蔥鬱夾著新香撲面而來,忽然間人間的煩惱便離了好遠,小路蜿蜒,時而木棧時而泥板,走了很遠才到禪院,不過那時的我並未意識到這禪院不一般,只是欣喜於心情的瞬間舒朗,貪婪的沉浸於清幽的森林和肅穆的禪院帶給我的片刻安寧。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這麼多年來遊覽過不少寺院,但獨愛這種不被人知卻歷史厚重的深山寺院,就像生長於幽僻溪崖畔的蘭草,清潔美麗暗香浮遠,或許蘭草有許多凡塵仙界的故事,但不需人知曉,不為誰綻開,無論這天地何,它僅年復一年。三年前的“光嚴禪院”就是這樣的深山寺院。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誰能想到低調如此的院門,匾額上“光嚴禪院”四字竟是康熙帝的手書。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大雄寶殿佛頂上的“南無釋伽牟尼佛”是濟公和尚的題字。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下古寺大殿背後的“藏經樓”三字是民國於右任先生手書。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山門上“光嚴禪院”四字為趙樸初手書,之所以名“光嚴禪院”則因隋文帝曾賜文“光大嚴明”,明太祖朱元璋御筆“純正不曲”賜予,蒙古章嘉活佛題寫 “光明”、“嚴肅”被印刻於門楹。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宋時陸游任蜀州通判時亦為其寫下《翠圍院》:

曉入翠圍寺,擁門千萬峰。山空鳥自鳴,林茂鹿相從。嫋嫋風中過,昏昏雲外鍾。將歸興未盡,清嘯倚長鬆。

宋時的“光嚴禪院”經歷過唐末時的摧毀重建,已改名“翠圍寺”。

如今想來,三年前的那日,我是如此幸運,雖與陸游隔著800多年的時空輪轉,數不清多少春發秋零夏盛冬斂,總角牧童、長鬚樵翁、漢服嬌娘、虯鬚大漢、冠面書生......他們都爭先恐後地在時間的快進中一晃而過,剩下這嫋嫋清風,翠綠長鬆,紅牆青瓦,鳥鳴山空,1700年的金絲楠樹虯龍般爬向天空,零稀的僧人,衣著整潔的居士老婆婆,紅塵的一切從入寺的一剎被切斷,不想歸.....不想歸......若能終焉於斯,亦是好罷。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光嚴禪院”位於鳳棲山,此山非名山,且又地處川西偏遠,到底是何種原因使它如此倍受帝王文人的青睞?

鳳棲山腳有一座古鎮,名為“街子”。古鎮上有一名姓周的老居士,幾十年前老居士自知時日無多,便託人請來當時禪院的主持燈寬老和尚,親手交於一張照片,燈寬接過照片時一看,立即雙手合十恭敬施禮,多年的修行抵不住淚眼沾襟。

這張照片就是當年老居士臨赴西藏前,拍下的“悟空”肉身和靈塔照片。

“悟空”是誰?靈塔又是什麼?

“悟空”是朱元璋么叔,原號“法仁”。法仁是一名得道高僧,年輕時曾雲遊西藏,後又渡於印度,奉回古印度貝葉真經,如今真經被交由崇州市文物管理局保管。

法仁回到中土後,輾轉來到光嚴禪院,也許是為這景緻秀雅寧靜肅穆的山寺氛圍所動吧,法仁留了下來,在此安心修行,精研佛法,終此圓寂,明成祖賜法號“悟空”。

悟空圓寂後,其肉身一直坐於靈塔之中,600年不腐,面目生動。

下圖正中的古靈塔就是“悟空”靈塔,靈塔神龕兩側書有:“從今日回頭大悟,是浮雲過眼皆空”。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600年來,來此瞻仰者絡繹不絕,直至1951年,悟空肉身被人拖出靈塔一番糟蹋毀壞,而周老居士亦是冒著生命危險將照片保存下來。悟空肉身被燒時,燈寬和尚當時或許不是主持,但應是親眼見其悲慘,自身亦可能遭受劫難,所以年老時能再見祖師肉身照片,心中激盪不覺感慨出淚來。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淪落西南四十秋,蕭蕭白髮已盈頭。乾坤有主家何在,江河無聲水自流。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收。清蒲細柳年年綠,野龍吞聲哭未休。”

光嚴禪院與明朝皇族的緣分還不止於悟空禪師,據說此詩是當年的建文帝朱允炆在此避禍時,題寫於禪房牆壁。

一說是朱允炆的屍骨就葬於禪院後山,一說是在被東廠特務發現前,已連夜逃走。禪院後山林森密茂,幾百年前的追殺,白頭流浪的慼慼焉或可真發生於此......

仔細翻閱資料,不禁感慨,這禪院的故事何止於跟“老朱家”有關。

比如這善無思禪師的靈塔: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善無思禪師,古印度烏茶國人,是唐玄宗的國師,安祿山之亂後,隨唐玄宗避禍四川,後留於這座禪院任主持,公元769年圓寂於此,舍利被供奉在亭下的靈塔內。

有趣的是,前日在這亭前,聽一名導遊信誓旦旦跟遊客們講,這靈塔內供奉的是釋迦摩尼的舍利,一共供了13顆,威名遠揚的西安法門寺也就僅供了一個小指骨舍利而已。

聽得我,著實無語。

如今的光嚴禪院,新修了許多富麗堂皇大殿和佛教雕塑。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每天要接待大量的遊客遊覽。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單單是我坐在亭子休息的幾分鐘,就上來好幾班旅遊團,我仔細觀察良久,發現他們也並不仔細的講述禪院的歷史和文化,只一路談論風水和如何正確的求佛實現心願。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光嚴禪院已不復當年,四處嘈雜細碎,濃烈的紅塵味。

禪院的僧人有的微蹙著眉,不知是俗塵事擾還是......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有的僧人手滾佛珠,生氣得與遊客爭執著大殿的設計靈感。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還有的僧人,微笑著與施主們解籤,談談凶吉和避禍的手段。

"

第一次遇見“光嚴禪院”是三年前,那時心情煩亂,本想造訪深山的一間民宿住宿兩天,不想山路逼仄,不由手腳發軟,車子萬不能再開,幸見路邊“光嚴禪院”的路牌,當即想不管是廟是院,先找佛祖聊聊天罷。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停好車,步入山門,一簇簇蔥鬱夾著新香撲面而來,忽然間人間的煩惱便離了好遠,小路蜿蜒,時而木棧時而泥板,走了很遠才到禪院,不過那時的我並未意識到這禪院不一般,只是欣喜於心情的瞬間舒朗,貪婪的沉浸於清幽的森林和肅穆的禪院帶給我的片刻安寧。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這麼多年來遊覽過不少寺院,但獨愛這種不被人知卻歷史厚重的深山寺院,就像生長於幽僻溪崖畔的蘭草,清潔美麗暗香浮遠,或許蘭草有許多凡塵仙界的故事,但不需人知曉,不為誰綻開,無論這天地何,它僅年復一年。三年前的“光嚴禪院”就是這樣的深山寺院。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誰能想到低調如此的院門,匾額上“光嚴禪院”四字竟是康熙帝的手書。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大雄寶殿佛頂上的“南無釋伽牟尼佛”是濟公和尚的題字。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下古寺大殿背後的“藏經樓”三字是民國於右任先生手書。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山門上“光嚴禪院”四字為趙樸初手書,之所以名“光嚴禪院”則因隋文帝曾賜文“光大嚴明”,明太祖朱元璋御筆“純正不曲”賜予,蒙古章嘉活佛題寫 “光明”、“嚴肅”被印刻於門楹。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宋時陸游任蜀州通判時亦為其寫下《翠圍院》:

曉入翠圍寺,擁門千萬峰。山空鳥自鳴,林茂鹿相從。嫋嫋風中過,昏昏雲外鍾。將歸興未盡,清嘯倚長鬆。

宋時的“光嚴禪院”經歷過唐末時的摧毀重建,已改名“翠圍寺”。

如今想來,三年前的那日,我是如此幸運,雖與陸游隔著800多年的時空輪轉,數不清多少春發秋零夏盛冬斂,總角牧童、長鬚樵翁、漢服嬌娘、虯鬚大漢、冠面書生......他們都爭先恐後地在時間的快進中一晃而過,剩下這嫋嫋清風,翠綠長鬆,紅牆青瓦,鳥鳴山空,1700年的金絲楠樹虯龍般爬向天空,零稀的僧人,衣著整潔的居士老婆婆,紅塵的一切從入寺的一剎被切斷,不想歸.....不想歸......若能終焉於斯,亦是好罷。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光嚴禪院”位於鳳棲山,此山非名山,且又地處川西偏遠,到底是何種原因使它如此倍受帝王文人的青睞?

鳳棲山腳有一座古鎮,名為“街子”。古鎮上有一名姓周的老居士,幾十年前老居士自知時日無多,便託人請來當時禪院的主持燈寬老和尚,親手交於一張照片,燈寬接過照片時一看,立即雙手合十恭敬施禮,多年的修行抵不住淚眼沾襟。

這張照片就是當年老居士臨赴西藏前,拍下的“悟空”肉身和靈塔照片。

“悟空”是誰?靈塔又是什麼?

“悟空”是朱元璋么叔,原號“法仁”。法仁是一名得道高僧,年輕時曾雲遊西藏,後又渡於印度,奉回古印度貝葉真經,如今真經被交由崇州市文物管理局保管。

法仁回到中土後,輾轉來到光嚴禪院,也許是為這景緻秀雅寧靜肅穆的山寺氛圍所動吧,法仁留了下來,在此安心修行,精研佛法,終此圓寂,明成祖賜法號“悟空”。

悟空圓寂後,其肉身一直坐於靈塔之中,600年不腐,面目生動。

下圖正中的古靈塔就是“悟空”靈塔,靈塔神龕兩側書有:“從今日回頭大悟,是浮雲過眼皆空”。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600年來,來此瞻仰者絡繹不絕,直至1951年,悟空肉身被人拖出靈塔一番糟蹋毀壞,而周老居士亦是冒著生命危險將照片保存下來。悟空肉身被燒時,燈寬和尚當時或許不是主持,但應是親眼見其悲慘,自身亦可能遭受劫難,所以年老時能再見祖師肉身照片,心中激盪不覺感慨出淚來。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淪落西南四十秋,蕭蕭白髮已盈頭。乾坤有主家何在,江河無聲水自流。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收。清蒲細柳年年綠,野龍吞聲哭未休。”

光嚴禪院與明朝皇族的緣分還不止於悟空禪師,據說此詩是當年的建文帝朱允炆在此避禍時,題寫於禪房牆壁。

一說是朱允炆的屍骨就葬於禪院後山,一說是在被東廠特務發現前,已連夜逃走。禪院後山林森密茂,幾百年前的追殺,白頭流浪的慼慼焉或可真發生於此......

仔細翻閱資料,不禁感慨,這禪院的故事何止於跟“老朱家”有關。

比如這善無思禪師的靈塔: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善無思禪師,古印度烏茶國人,是唐玄宗的國師,安祿山之亂後,隨唐玄宗避禍四川,後留於這座禪院任主持,公元769年圓寂於此,舍利被供奉在亭下的靈塔內。

有趣的是,前日在這亭前,聽一名導遊信誓旦旦跟遊客們講,這靈塔內供奉的是釋迦摩尼的舍利,一共供了13顆,威名遠揚的西安法門寺也就僅供了一個小指骨舍利而已。

聽得我,著實無語。

如今的光嚴禪院,新修了許多富麗堂皇大殿和佛教雕塑。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每天要接待大量的遊客遊覽。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單單是我坐在亭子休息的幾分鐘,就上來好幾班旅遊團,我仔細觀察良久,發現他們也並不仔細的講述禪院的歷史和文化,只一路談論風水和如何正確的求佛實現心願。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光嚴禪院已不復當年,四處嘈雜細碎,濃烈的紅塵味。

禪院的僧人有的微蹙著眉,不知是俗塵事擾還是......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有的僧人手滾佛珠,生氣得與遊客爭執著大殿的設計靈感。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還有的僧人,微笑著與施主們解籤,談談凶吉和避禍的手段。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難得,見到這樣的小僧人手不釋卷,觀察他好久,來來回回他的頭都不曾抬起來。

"

第一次遇見“光嚴禪院”是三年前,那時心情煩亂,本想造訪深山的一間民宿住宿兩天,不想山路逼仄,不由手腳發軟,車子萬不能再開,幸見路邊“光嚴禪院”的路牌,當即想不管是廟是院,先找佛祖聊聊天罷。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停好車,步入山門,一簇簇蔥鬱夾著新香撲面而來,忽然間人間的煩惱便離了好遠,小路蜿蜒,時而木棧時而泥板,走了很遠才到禪院,不過那時的我並未意識到這禪院不一般,只是欣喜於心情的瞬間舒朗,貪婪的沉浸於清幽的森林和肅穆的禪院帶給我的片刻安寧。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這麼多年來遊覽過不少寺院,但獨愛這種不被人知卻歷史厚重的深山寺院,就像生長於幽僻溪崖畔的蘭草,清潔美麗暗香浮遠,或許蘭草有許多凡塵仙界的故事,但不需人知曉,不為誰綻開,無論這天地何,它僅年復一年。三年前的“光嚴禪院”就是這樣的深山寺院。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誰能想到低調如此的院門,匾額上“光嚴禪院”四字竟是康熙帝的手書。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大雄寶殿佛頂上的“南無釋伽牟尼佛”是濟公和尚的題字。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下古寺大殿背後的“藏經樓”三字是民國於右任先生手書。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山門上“光嚴禪院”四字為趙樸初手書,之所以名“光嚴禪院”則因隋文帝曾賜文“光大嚴明”,明太祖朱元璋御筆“純正不曲”賜予,蒙古章嘉活佛題寫 “光明”、“嚴肅”被印刻於門楹。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宋時陸游任蜀州通判時亦為其寫下《翠圍院》:

曉入翠圍寺,擁門千萬峰。山空鳥自鳴,林茂鹿相從。嫋嫋風中過,昏昏雲外鍾。將歸興未盡,清嘯倚長鬆。

宋時的“光嚴禪院”經歷過唐末時的摧毀重建,已改名“翠圍寺”。

如今想來,三年前的那日,我是如此幸運,雖與陸游隔著800多年的時空輪轉,數不清多少春發秋零夏盛冬斂,總角牧童、長鬚樵翁、漢服嬌娘、虯鬚大漢、冠面書生......他們都爭先恐後地在時間的快進中一晃而過,剩下這嫋嫋清風,翠綠長鬆,紅牆青瓦,鳥鳴山空,1700年的金絲楠樹虯龍般爬向天空,零稀的僧人,衣著整潔的居士老婆婆,紅塵的一切從入寺的一剎被切斷,不想歸.....不想歸......若能終焉於斯,亦是好罷。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光嚴禪院”位於鳳棲山,此山非名山,且又地處川西偏遠,到底是何種原因使它如此倍受帝王文人的青睞?

鳳棲山腳有一座古鎮,名為“街子”。古鎮上有一名姓周的老居士,幾十年前老居士自知時日無多,便託人請來當時禪院的主持燈寬老和尚,親手交於一張照片,燈寬接過照片時一看,立即雙手合十恭敬施禮,多年的修行抵不住淚眼沾襟。

這張照片就是當年老居士臨赴西藏前,拍下的“悟空”肉身和靈塔照片。

“悟空”是誰?靈塔又是什麼?

“悟空”是朱元璋么叔,原號“法仁”。法仁是一名得道高僧,年輕時曾雲遊西藏,後又渡於印度,奉回古印度貝葉真經,如今真經被交由崇州市文物管理局保管。

法仁回到中土後,輾轉來到光嚴禪院,也許是為這景緻秀雅寧靜肅穆的山寺氛圍所動吧,法仁留了下來,在此安心修行,精研佛法,終此圓寂,明成祖賜法號“悟空”。

悟空圓寂後,其肉身一直坐於靈塔之中,600年不腐,面目生動。

下圖正中的古靈塔就是“悟空”靈塔,靈塔神龕兩側書有:“從今日回頭大悟,是浮雲過眼皆空”。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600年來,來此瞻仰者絡繹不絕,直至1951年,悟空肉身被人拖出靈塔一番糟蹋毀壞,而周老居士亦是冒著生命危險將照片保存下來。悟空肉身被燒時,燈寬和尚當時或許不是主持,但應是親眼見其悲慘,自身亦可能遭受劫難,所以年老時能再見祖師肉身照片,心中激盪不覺感慨出淚來。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淪落西南四十秋,蕭蕭白髮已盈頭。乾坤有主家何在,江河無聲水自流。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收。清蒲細柳年年綠,野龍吞聲哭未休。”

光嚴禪院與明朝皇族的緣分還不止於悟空禪師,據說此詩是當年的建文帝朱允炆在此避禍時,題寫於禪房牆壁。

一說是朱允炆的屍骨就葬於禪院後山,一說是在被東廠特務發現前,已連夜逃走。禪院後山林森密茂,幾百年前的追殺,白頭流浪的慼慼焉或可真發生於此......

仔細翻閱資料,不禁感慨,這禪院的故事何止於跟“老朱家”有關。

比如這善無思禪師的靈塔: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善無思禪師,古印度烏茶國人,是唐玄宗的國師,安祿山之亂後,隨唐玄宗避禍四川,後留於這座禪院任主持,公元769年圓寂於此,舍利被供奉在亭下的靈塔內。

有趣的是,前日在這亭前,聽一名導遊信誓旦旦跟遊客們講,這靈塔內供奉的是釋迦摩尼的舍利,一共供了13顆,威名遠揚的西安法門寺也就僅供了一個小指骨舍利而已。

聽得我,著實無語。

如今的光嚴禪院,新修了許多富麗堂皇大殿和佛教雕塑。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每天要接待大量的遊客遊覽。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單單是我坐在亭子休息的幾分鐘,就上來好幾班旅遊團,我仔細觀察良久,發現他們也並不仔細的講述禪院的歷史和文化,只一路談論風水和如何正確的求佛實現心願。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光嚴禪院已不復當年,四處嘈雜細碎,濃烈的紅塵味。

禪院的僧人有的微蹙著眉,不知是俗塵事擾還是......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有的僧人手滾佛珠,生氣得與遊客爭執著大殿的設計靈感。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還有的僧人,微笑著與施主們解籤,談談凶吉和避禍的手段。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難得,見到這樣的小僧人手不釋卷,觀察他好久,來來回回他的頭都不曾抬起來。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所以啊,寺廟也是人間,心中有佛,處處是佛,心中有善,處處是善!

光嚴禪院建於隋代,當時隋文帝敕賜 36 寺,以此寺最為壯觀。想那極盛時,紅塵味也應該不弱於此吧!

轉念又想,唉!那又如何,物是人非即一瞬間,雖原因不同,但終究被修護妥善,總不能在這深山裡沒得香火任它破破爛爛。

"

第一次遇見“光嚴禪院”是三年前,那時心情煩亂,本想造訪深山的一間民宿住宿兩天,不想山路逼仄,不由手腳發軟,車子萬不能再開,幸見路邊“光嚴禪院”的路牌,當即想不管是廟是院,先找佛祖聊聊天罷。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停好車,步入山門,一簇簇蔥鬱夾著新香撲面而來,忽然間人間的煩惱便離了好遠,小路蜿蜒,時而木棧時而泥板,走了很遠才到禪院,不過那時的我並未意識到這禪院不一般,只是欣喜於心情的瞬間舒朗,貪婪的沉浸於清幽的森林和肅穆的禪院帶給我的片刻安寧。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這麼多年來遊覽過不少寺院,但獨愛這種不被人知卻歷史厚重的深山寺院,就像生長於幽僻溪崖畔的蘭草,清潔美麗暗香浮遠,或許蘭草有許多凡塵仙界的故事,但不需人知曉,不為誰綻開,無論這天地何,它僅年復一年。三年前的“光嚴禪院”就是這樣的深山寺院。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誰能想到低調如此的院門,匾額上“光嚴禪院”四字竟是康熙帝的手書。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大雄寶殿佛頂上的“南無釋伽牟尼佛”是濟公和尚的題字。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下古寺大殿背後的“藏經樓”三字是民國於右任先生手書。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山門上“光嚴禪院”四字為趙樸初手書,之所以名“光嚴禪院”則因隋文帝曾賜文“光大嚴明”,明太祖朱元璋御筆“純正不曲”賜予,蒙古章嘉活佛題寫 “光明”、“嚴肅”被印刻於門楹。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宋時陸游任蜀州通判時亦為其寫下《翠圍院》:

曉入翠圍寺,擁門千萬峰。山空鳥自鳴,林茂鹿相從。嫋嫋風中過,昏昏雲外鍾。將歸興未盡,清嘯倚長鬆。

宋時的“光嚴禪院”經歷過唐末時的摧毀重建,已改名“翠圍寺”。

如今想來,三年前的那日,我是如此幸運,雖與陸游隔著800多年的時空輪轉,數不清多少春發秋零夏盛冬斂,總角牧童、長鬚樵翁、漢服嬌娘、虯鬚大漢、冠面書生......他們都爭先恐後地在時間的快進中一晃而過,剩下這嫋嫋清風,翠綠長鬆,紅牆青瓦,鳥鳴山空,1700年的金絲楠樹虯龍般爬向天空,零稀的僧人,衣著整潔的居士老婆婆,紅塵的一切從入寺的一剎被切斷,不想歸.....不想歸......若能終焉於斯,亦是好罷。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光嚴禪院”位於鳳棲山,此山非名山,且又地處川西偏遠,到底是何種原因使它如此倍受帝王文人的青睞?

鳳棲山腳有一座古鎮,名為“街子”。古鎮上有一名姓周的老居士,幾十年前老居士自知時日無多,便託人請來當時禪院的主持燈寬老和尚,親手交於一張照片,燈寬接過照片時一看,立即雙手合十恭敬施禮,多年的修行抵不住淚眼沾襟。

這張照片就是當年老居士臨赴西藏前,拍下的“悟空”肉身和靈塔照片。

“悟空”是誰?靈塔又是什麼?

“悟空”是朱元璋么叔,原號“法仁”。法仁是一名得道高僧,年輕時曾雲遊西藏,後又渡於印度,奉回古印度貝葉真經,如今真經被交由崇州市文物管理局保管。

法仁回到中土後,輾轉來到光嚴禪院,也許是為這景緻秀雅寧靜肅穆的山寺氛圍所動吧,法仁留了下來,在此安心修行,精研佛法,終此圓寂,明成祖賜法號“悟空”。

悟空圓寂後,其肉身一直坐於靈塔之中,600年不腐,面目生動。

下圖正中的古靈塔就是“悟空”靈塔,靈塔神龕兩側書有:“從今日回頭大悟,是浮雲過眼皆空”。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600年來,來此瞻仰者絡繹不絕,直至1951年,悟空肉身被人拖出靈塔一番糟蹋毀壞,而周老居士亦是冒著生命危險將照片保存下來。悟空肉身被燒時,燈寬和尚當時或許不是主持,但應是親眼見其悲慘,自身亦可能遭受劫難,所以年老時能再見祖師肉身照片,心中激盪不覺感慨出淚來。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淪落西南四十秋,蕭蕭白髮已盈頭。乾坤有主家何在,江河無聲水自流。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收。清蒲細柳年年綠,野龍吞聲哭未休。”

光嚴禪院與明朝皇族的緣分還不止於悟空禪師,據說此詩是當年的建文帝朱允炆在此避禍時,題寫於禪房牆壁。

一說是朱允炆的屍骨就葬於禪院後山,一說是在被東廠特務發現前,已連夜逃走。禪院後山林森密茂,幾百年前的追殺,白頭流浪的慼慼焉或可真發生於此......

仔細翻閱資料,不禁感慨,這禪院的故事何止於跟“老朱家”有關。

比如這善無思禪師的靈塔: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善無思禪師,古印度烏茶國人,是唐玄宗的國師,安祿山之亂後,隨唐玄宗避禍四川,後留於這座禪院任主持,公元769年圓寂於此,舍利被供奉在亭下的靈塔內。

有趣的是,前日在這亭前,聽一名導遊信誓旦旦跟遊客們講,這靈塔內供奉的是釋迦摩尼的舍利,一共供了13顆,威名遠揚的西安法門寺也就僅供了一個小指骨舍利而已。

聽得我,著實無語。

如今的光嚴禪院,新修了許多富麗堂皇大殿和佛教雕塑。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每天要接待大量的遊客遊覽。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單單是我坐在亭子休息的幾分鐘,就上來好幾班旅遊團,我仔細觀察良久,發現他們也並不仔細的講述禪院的歷史和文化,只一路談論風水和如何正確的求佛實現心願。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光嚴禪院已不復當年,四處嘈雜細碎,濃烈的紅塵味。

禪院的僧人有的微蹙著眉,不知是俗塵事擾還是......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有的僧人手滾佛珠,生氣得與遊客爭執著大殿的設計靈感。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還有的僧人,微笑著與施主們解籤,談談凶吉和避禍的手段。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難得,見到這樣的小僧人手不釋卷,觀察他好久,來來回回他的頭都不曾抬起來。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所以啊,寺廟也是人間,心中有佛,處處是佛,心中有善,處處是善!

光嚴禪院建於隋代,當時隋文帝敕賜 36 寺,以此寺最為壯觀。想那極盛時,紅塵味也應該不弱於此吧!

轉念又想,唉!那又如何,物是人非即一瞬間,雖原因不同,但終究被修護妥善,總不能在這深山裡沒得香火任它破破爛爛。

與明代皇族淵源極深,彙集各朝高僧,藏於川西深山極少人知的古寺

時光荏苒,也許某日,陸游的《翠圍院》亦可再現,願那個時空的人,亦可以擁門千萬峰......林茂鹿相從,嫋嫋風中過,昏昏雲外鍾......


去禪院最好的方式建議:

自駕到街子古鎮停好車,步行上山,步行的山路修的極好,很多人週末專門來此登山鍛鍊身體,登山入禪院大概需要兩個多小時,遊覽禪院大致一到兩個小時,禪院外的水杉森林裡有一間茶館,在此喝茶舒服至極,養好精神後再下山,注意天黑前一定下山,一路人少,否則不安全。下山後可到街子古鎮就餐,毛血旺、蒜泥竹葉菜、野韭菜烘蛋,涼拌雞肉,任意一家味道都做的極爽口。若下山早的話,街子古鎮是值得一逛的,畢竟是建於東漢的老古鎮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