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皇家三大案:太子被刺殺,皇帝被毒死,側妃要當皇后'

"

明朝末年三大案,一直以來都是地攤文學上的常客,有很多野史都記載過這三個案件,這三起大案在當時朝中上下掀起陣陣風浪,皇帝,后妃,太監,官員,無不捲入其中,其中許多人還因此家破人亡。這到底是哪三個案件呢?這些案件又是因何而起的呢?

"

明朝末年三大案,一直以來都是地攤文學上的常客,有很多野史都記載過這三個案件,這三起大案在當時朝中上下掀起陣陣風浪,皇帝,后妃,太監,官員,無不捲入其中,其中許多人還因此家破人亡。這到底是哪三個案件呢?這些案件又是因何而起的呢?

明末皇家三大案:太子被刺殺,皇帝被毒死,側妃要當皇后

明朝萬曆年間,明神宗萬曆皇帝不喜歡皇長子朱常洛,而想立次子朱常洵為太子。因為朱常洛是明神宗偶然臨幸一名宮女後所生下的,而朱常洵的母親則是明神宗最寵愛的鄭妃。但在儒家文化中,關於皇帝立太子這件事是有明確的規則,正妻所生的孩子優先於其他妻妾的孩子,這就是“立嫡”;如果正妻沒有孩子,那年齡越大就越有資格,這就是“立長”。明神宗的皇后沒有孩子,作為年齡最大的長子朱常洛就理應是皇位繼承人了。

有些大臣認為,皇帝作為一國之首,是儒家禮教的最高代言人,絕對不能違反禮教規則。但還有一些大臣持反對意見,為此,朝中大臣分成了三派,佔絕大多數的是正統派,他們堅持儒家禮教,紛紛上書請求皇帝早日立朱常洛為太子;第二派是一些投機分子,他們有意迎合皇帝和鄭妃,希望立朱常洵為太子,藉此讓自己飛黃騰達;第三派人數不多,他們是一些位高權重的大臣,不輕易站隊,而是根據局勢變化見機行事,有些牆頭草的意思,也在其他兩派中間起到了稍微平衡的作用。

明神宗自然不會答應正統派大臣的意見,但也沒辦法直接拒絕,只好採用拖延的方法,想著隨時間的推移,大臣們就不會一直堅持原來的想法了。可是拖了幾年後,正統派大臣依舊堅持自己的意見,神宗也沒有找到服眾的理由去說服大臣,最後沒辦法只好立朱常洛為太子,這次立太子就扯出了之後的三大案。

"

明朝末年三大案,一直以來都是地攤文學上的常客,有很多野史都記載過這三個案件,這三起大案在當時朝中上下掀起陣陣風浪,皇帝,后妃,太監,官員,無不捲入其中,其中許多人還因此家破人亡。這到底是哪三個案件呢?這些案件又是因何而起的呢?

明末皇家三大案:太子被刺殺,皇帝被毒死,側妃要當皇后

明朝萬曆年間,明神宗萬曆皇帝不喜歡皇長子朱常洛,而想立次子朱常洵為太子。因為朱常洛是明神宗偶然臨幸一名宮女後所生下的,而朱常洵的母親則是明神宗最寵愛的鄭妃。但在儒家文化中,關於皇帝立太子這件事是有明確的規則,正妻所生的孩子優先於其他妻妾的孩子,這就是“立嫡”;如果正妻沒有孩子,那年齡越大就越有資格,這就是“立長”。明神宗的皇后沒有孩子,作為年齡最大的長子朱常洛就理應是皇位繼承人了。

有些大臣認為,皇帝作為一國之首,是儒家禮教的最高代言人,絕對不能違反禮教規則。但還有一些大臣持反對意見,為此,朝中大臣分成了三派,佔絕大多數的是正統派,他們堅持儒家禮教,紛紛上書請求皇帝早日立朱常洛為太子;第二派是一些投機分子,他們有意迎合皇帝和鄭妃,希望立朱常洵為太子,藉此讓自己飛黃騰達;第三派人數不多,他們是一些位高權重的大臣,不輕易站隊,而是根據局勢變化見機行事,有些牆頭草的意思,也在其他兩派中間起到了稍微平衡的作用。

明神宗自然不會答應正統派大臣的意見,但也沒辦法直接拒絕,只好採用拖延的方法,想著隨時間的推移,大臣們就不會一直堅持原來的想法了。可是拖了幾年後,正統派大臣依舊堅持自己的意見,神宗也沒有找到服眾的理由去說服大臣,最後沒辦法只好立朱常洛為太子,這次立太子就扯出了之後的三大案。

明末皇家三大案:太子被刺殺,皇帝被毒死,側妃要當皇后

梃擊案:

明神宗立儲之後,非但沒有讓黨派鬥爭平息,反而像導火索一樣,引爆的後續事件。萬曆四十三年,一個手持大棒的漢子趁著夜色闖進太子居住的慈慶宮,見人就打,在打傷幾個太監之後被眾人抓獲。在第一次刑部官員審訊中,審訊結果是此人名叫張差,是個瘋癲之人,在老家受了委屈,來京城上訪申冤,誤闖了慈慶宮。但朝中有些大臣覺得此事疑點太多,刑部一名官員王之寀又偷偷審訊了張差一次,這次審訊得出的結果與之前大相徑庭,張差不瘋也不傻,而是被鄭妃手下的兩個心腹太監收買,教唆他故意來宮中刺殺太子的。此消息一出,引起軒然大波,經後來查證,此事確實與鄭妃有關。但鄭妃畢竟是神宗的寵妃,再加上鄭妃整日在神宗面前哭訴申冤,而且又向太子求情。之後在神宗的圍護和太子的原諒下,鄭妃也有驚無險的度過了此事。隨後行凶者張差和一些牽連的小角色被處死,轟動一時的梃擊案也宣告結束。

這件事的爭議點在於,到底是鄭妃故意刺殺太子,還是太子自導自演。從案件的分析和文獻來看,這次行凶事件最有可能是鄭妃在幕後主使,但刺殺太子這麼大的事,也不是說幹就幹的,況且只是一個手持木棒的大漢,而且太子朱常洛在被行凶的過程中毫髮無損,不禁讓人懷疑是不是他自導自演的一出苦肉計。這些猜測也一直無法得到確鑿的解釋。

"

明朝末年三大案,一直以來都是地攤文學上的常客,有很多野史都記載過這三個案件,這三起大案在當時朝中上下掀起陣陣風浪,皇帝,后妃,太監,官員,無不捲入其中,其中許多人還因此家破人亡。這到底是哪三個案件呢?這些案件又是因何而起的呢?

明末皇家三大案:太子被刺殺,皇帝被毒死,側妃要當皇后

明朝萬曆年間,明神宗萬曆皇帝不喜歡皇長子朱常洛,而想立次子朱常洵為太子。因為朱常洛是明神宗偶然臨幸一名宮女後所生下的,而朱常洵的母親則是明神宗最寵愛的鄭妃。但在儒家文化中,關於皇帝立太子這件事是有明確的規則,正妻所生的孩子優先於其他妻妾的孩子,這就是“立嫡”;如果正妻沒有孩子,那年齡越大就越有資格,這就是“立長”。明神宗的皇后沒有孩子,作為年齡最大的長子朱常洛就理應是皇位繼承人了。

有些大臣認為,皇帝作為一國之首,是儒家禮教的最高代言人,絕對不能違反禮教規則。但還有一些大臣持反對意見,為此,朝中大臣分成了三派,佔絕大多數的是正統派,他們堅持儒家禮教,紛紛上書請求皇帝早日立朱常洛為太子;第二派是一些投機分子,他們有意迎合皇帝和鄭妃,希望立朱常洵為太子,藉此讓自己飛黃騰達;第三派人數不多,他們是一些位高權重的大臣,不輕易站隊,而是根據局勢變化見機行事,有些牆頭草的意思,也在其他兩派中間起到了稍微平衡的作用。

明神宗自然不會答應正統派大臣的意見,但也沒辦法直接拒絕,只好採用拖延的方法,想著隨時間的推移,大臣們就不會一直堅持原來的想法了。可是拖了幾年後,正統派大臣依舊堅持自己的意見,神宗也沒有找到服眾的理由去說服大臣,最後沒辦法只好立朱常洛為太子,這次立太子就扯出了之後的三大案。

明末皇家三大案:太子被刺殺,皇帝被毒死,側妃要當皇后

梃擊案:

明神宗立儲之後,非但沒有讓黨派鬥爭平息,反而像導火索一樣,引爆的後續事件。萬曆四十三年,一個手持大棒的漢子趁著夜色闖進太子居住的慈慶宮,見人就打,在打傷幾個太監之後被眾人抓獲。在第一次刑部官員審訊中,審訊結果是此人名叫張差,是個瘋癲之人,在老家受了委屈,來京城上訪申冤,誤闖了慈慶宮。但朝中有些大臣覺得此事疑點太多,刑部一名官員王之寀又偷偷審訊了張差一次,這次審訊得出的結果與之前大相徑庭,張差不瘋也不傻,而是被鄭妃手下的兩個心腹太監收買,教唆他故意來宮中刺殺太子的。此消息一出,引起軒然大波,經後來查證,此事確實與鄭妃有關。但鄭妃畢竟是神宗的寵妃,再加上鄭妃整日在神宗面前哭訴申冤,而且又向太子求情。之後在神宗的圍護和太子的原諒下,鄭妃也有驚無險的度過了此事。隨後行凶者張差和一些牽連的小角色被處死,轟動一時的梃擊案也宣告結束。

這件事的爭議點在於,到底是鄭妃故意刺殺太子,還是太子自導自演。從案件的分析和文獻來看,這次行凶事件最有可能是鄭妃在幕後主使,但刺殺太子這麼大的事,也不是說幹就幹的,況且只是一個手持木棒的大漢,而且太子朱常洛在被行凶的過程中毫髮無損,不禁讓人懷疑是不是他自導自演的一出苦肉計。這些猜測也一直無法得到確鑿的解釋。

明末皇家三大案:太子被刺殺,皇帝被毒死,側妃要當皇后

紅丸案:

明神宗萬曆皇帝駕死後,朱常洛順利登基,但早年沉迷酒色,導致身體很差,在皇位上還沒坐一個月,就一病不起了。他得病之後,先是太監崔文升給他開瀉藥排毒,導致朱常洛腹瀉不止,之後官員李可灼又獻上兩顆成分不的紅藥丸,稱為”仙丹”,朱常洛求醫心切,就服下了兩顆藥丸,之後就猝死駕崩了。

這件事的蹊蹺之處不在於朱常洛生病,而是生病之後的治療方案,這些方案直接導致了朱常洛的死。這件事也牽連到許多朝中官員,有人認為李可灼必定受人指使,故意來陷害皇上,而把李可灼推薦給皇上的人是首輔大臣方從哲,這兩人都受到群臣的聲討指責。而鄭妃也在這時脫不了干係,方從哲是依附鄭妃才坐上首輔的位置,而給皇帝開瀉藥的太監崔文升,以前也是服侍她的太監。最後此事以方從哲辭官,李可灼被流放,崔文升被貶南京才結束。朱常洛到底是不是吃紅丸而直接導致猝死,這些送來的藥物是不是受人指使故意加害皇帝的,這也至今是個謎。

"

明朝末年三大案,一直以來都是地攤文學上的常客,有很多野史都記載過這三個案件,這三起大案在當時朝中上下掀起陣陣風浪,皇帝,后妃,太監,官員,無不捲入其中,其中許多人還因此家破人亡。這到底是哪三個案件呢?這些案件又是因何而起的呢?

明末皇家三大案:太子被刺殺,皇帝被毒死,側妃要當皇后

明朝萬曆年間,明神宗萬曆皇帝不喜歡皇長子朱常洛,而想立次子朱常洵為太子。因為朱常洛是明神宗偶然臨幸一名宮女後所生下的,而朱常洵的母親則是明神宗最寵愛的鄭妃。但在儒家文化中,關於皇帝立太子這件事是有明確的規則,正妻所生的孩子優先於其他妻妾的孩子,這就是“立嫡”;如果正妻沒有孩子,那年齡越大就越有資格,這就是“立長”。明神宗的皇后沒有孩子,作為年齡最大的長子朱常洛就理應是皇位繼承人了。

有些大臣認為,皇帝作為一國之首,是儒家禮教的最高代言人,絕對不能違反禮教規則。但還有一些大臣持反對意見,為此,朝中大臣分成了三派,佔絕大多數的是正統派,他們堅持儒家禮教,紛紛上書請求皇帝早日立朱常洛為太子;第二派是一些投機分子,他們有意迎合皇帝和鄭妃,希望立朱常洵為太子,藉此讓自己飛黃騰達;第三派人數不多,他們是一些位高權重的大臣,不輕易站隊,而是根據局勢變化見機行事,有些牆頭草的意思,也在其他兩派中間起到了稍微平衡的作用。

明神宗自然不會答應正統派大臣的意見,但也沒辦法直接拒絕,只好採用拖延的方法,想著隨時間的推移,大臣們就不會一直堅持原來的想法了。可是拖了幾年後,正統派大臣依舊堅持自己的意見,神宗也沒有找到服眾的理由去說服大臣,最後沒辦法只好立朱常洛為太子,這次立太子就扯出了之後的三大案。

明末皇家三大案:太子被刺殺,皇帝被毒死,側妃要當皇后

梃擊案:

明神宗立儲之後,非但沒有讓黨派鬥爭平息,反而像導火索一樣,引爆的後續事件。萬曆四十三年,一個手持大棒的漢子趁著夜色闖進太子居住的慈慶宮,見人就打,在打傷幾個太監之後被眾人抓獲。在第一次刑部官員審訊中,審訊結果是此人名叫張差,是個瘋癲之人,在老家受了委屈,來京城上訪申冤,誤闖了慈慶宮。但朝中有些大臣覺得此事疑點太多,刑部一名官員王之寀又偷偷審訊了張差一次,這次審訊得出的結果與之前大相徑庭,張差不瘋也不傻,而是被鄭妃手下的兩個心腹太監收買,教唆他故意來宮中刺殺太子的。此消息一出,引起軒然大波,經後來查證,此事確實與鄭妃有關。但鄭妃畢竟是神宗的寵妃,再加上鄭妃整日在神宗面前哭訴申冤,而且又向太子求情。之後在神宗的圍護和太子的原諒下,鄭妃也有驚無險的度過了此事。隨後行凶者張差和一些牽連的小角色被處死,轟動一時的梃擊案也宣告結束。

這件事的爭議點在於,到底是鄭妃故意刺殺太子,還是太子自導自演。從案件的分析和文獻來看,這次行凶事件最有可能是鄭妃在幕後主使,但刺殺太子這麼大的事,也不是說幹就幹的,況且只是一個手持木棒的大漢,而且太子朱常洛在被行凶的過程中毫髮無損,不禁讓人懷疑是不是他自導自演的一出苦肉計。這些猜測也一直無法得到確鑿的解釋。

明末皇家三大案:太子被刺殺,皇帝被毒死,側妃要當皇后

紅丸案:

明神宗萬曆皇帝駕死後,朱常洛順利登基,但早年沉迷酒色,導致身體很差,在皇位上還沒坐一個月,就一病不起了。他得病之後,先是太監崔文升給他開瀉藥排毒,導致朱常洛腹瀉不止,之後官員李可灼又獻上兩顆成分不的紅藥丸,稱為”仙丹”,朱常洛求醫心切,就服下了兩顆藥丸,之後就猝死駕崩了。

這件事的蹊蹺之處不在於朱常洛生病,而是生病之後的治療方案,這些方案直接導致了朱常洛的死。這件事也牽連到許多朝中官員,有人認為李可灼必定受人指使,故意來陷害皇上,而把李可灼推薦給皇上的人是首輔大臣方從哲,這兩人都受到群臣的聲討指責。而鄭妃也在這時脫不了干係,方從哲是依附鄭妃才坐上首輔的位置,而給皇帝開瀉藥的太監崔文升,以前也是服侍她的太監。最後此事以方從哲辭官,李可灼被流放,崔文升被貶南京才結束。朱常洛到底是不是吃紅丸而直接導致猝死,這些送來的藥物是不是受人指使故意加害皇帝的,這也至今是個謎。

明末皇家三大案:太子被刺殺,皇帝被毒死,側妃要當皇后

移宮案:

按照明朝的慣例,乾清宮是皇帝專有的住所,只有皇后才有資格在此與皇帝共同居住。但朱常洛的皇后早已去世,因此在他重病期間,他的一個側室李選侍就住進了乾清宮,幫忙照顧朱常洛。但在朱常洛死後,李選侍卻賴著不走了,她與太監魏忠賢挾持當時年少的太子朱由校,與群臣討價還價,想給自己謀個太后的位子。大臣們堅持認為這不合禮法,而且先帝也並未做出遺詔冊封李選侍為皇后,所以拒絕了她的要求。雙方在乾清宮中對峙,甚至互相拉扯朱由校,直到朱由校登基前一天,她才心不甘情不願的搬出了乾清宮。

這件移宮案本身並不複雜,但卻影響深遠。首先朱由校本身性格懦弱,做事猶豫不決。在大臣和李選侍互相撕扯中,他站在中間,給他出了個忠奸難辨的難題,他不知道誰才是可靠的人,之後他本能的認為誰給自己找麻煩,誰就是奸臣,誰為自己排憂解難,誰就是忠臣。日後的太監魏忠賢就瞭解到朱由校的這種心理,並投其所好獲取了朱由校的信任,在仕途上一飛沖天。魏忠賢也成了朱由校打擊東林黨的重要武器,造成了朝廷更大的黨派混亂。

其實這三大案都是明末朝廷黨派鬥爭的結果,無休止的黨派鬥爭耗散了明朝統治階層的精力,降低了國家行政效率,在明末內憂外患的形勢下,各個黨派鬥爭依舊沒有停止,這也是導致明朝滅亡的直接原因之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