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彌渡縣:整治空心房 騰出新土地'

""雲南彌渡縣:整治空心房 騰出新土地

為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規範農村土地利用和管理,彌渡縣委、縣政府於2019年2月起,在全縣範圍內深入開展“空心房”整治,推動“一戶一宅”的“革命”。

彌渡縣壩區面積132平方公里,佔全縣國土面積的8.7%,而在壩區居住著71.9%的人口,壩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776人,是大理白族自治州除大理市之外壩區人口密度最大的縣份。

大量“空心房”的存在,造成了農村土地資源的閒置浪費,加劇了農村建設用地供需矛盾,形成了農村新的安全隱患。在“空心房”地帶,由於基礎設施薄弱,管理缺失,髒、亂、差現象普遍突出,農村人居環境惡化。

在整治中,彌渡縣堅持“一戶只能一宅、建新必須拆舊、批新必須退舊”的“三個原則”和“一戶多宅”必拆、“老舊危房”必拆和“影響村貌”必拆的“三個必拆”,在推動“一戶一宅”政策落實和“空心房”拆除工作中,“拆出了美麗,拆出了公平,拆出了空間”。

拆出美麗

人居環境大蛻變

“房前屋後要乾淨,多講衛生少生病;垃圾不要隨處倒,栽花種草講美觀;愛護環境都有責,人人動手就不難。”走進彌渡縣新街鎮董和村委會大荒地村,這一則宣傳標語吸引住記者的眼球,而巡迴村莊一圈,處處乾淨、整潔。

“這裡因為荒涼,所以地名叫大荒地。”彌渡縣新街鎮黨委書記李聰說,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大荒地在經濟發展上取得顯著成效,但是,環境衛生方面的“髒、亂、差”卻一直困擾著這個65戶的小山村。

“通過認真分析研究,我們發現由於‘空心房’太多,沒有人管理,加上大家沒有養成乾淨整潔的衛生習慣,所以生活環境越來越差。”大荒地村民小組長張林保介紹,全村一共65戶,但老舊危險閒置房就有35戶。

為全面提升大荒地村幸福指數,新街鎮黨委、政府下定決心,以“空心房”整治為突破口,從2018年開始,對大荒地村進行“重塑”。

“作為村幹部,我家的危舊房不先拆除,其他人家的就拆不了,全村都在盯著呢。”在危舊房拆除工作中,作為小組長的張林保第一個拆除了自家的危舊房。隨後,村內黨員和村民理事會成員、村民代表跟上,再到群眾,短短一個月,全村危舊房全部被拆除。

“拆掉的是危舊房,建起的是新家園。”大荒地在“空心房”整治中,採取一手拆除危舊房,一手提升人居環境的方式,讓大荒地村實現完美蛻變。

“我們充分調動村民參與人居環境整治,利用村內閒置空地、房前屋後建成小果園、小菜園、小花園。”張林保介紹,在村幹部及黨員帶動下,堅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變廢為寶”,村民自發為村莊道路的美化捐資捐物,做成古色古香的花盆種樹栽花,用竹子柵欄、木柵欄圍綠補綠,實現以綠治髒、以綠治亂,有效提升了人居環境。

拆出公平

一把尺子量到底

公平、公正、公開,彌渡縣在“空心房”整治及“一戶一宅”推進過程中,始終秉承“三公理念”,堅持“一碗水端平”,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

“不搞特殊,沒有特例,政策面前人人一樣,戶戶平等。”彌渡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陸成瑞介紹,各級幹部帶頭做表率,做到不存私心、公正辦事。對涉及農戶、測量面積、兌付名單等各項工作環節,做到及時公開,確保整治工作公開、透明、規範。

在整治工作中,彌渡加大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雲南省城鄉規劃條例》《大理白族自治州村莊規劃建設管理條例》《彌渡縣農村居民住房建設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宣傳力度,大力宣傳“一戶一宅、批新退舊、建新拆舊”政策,做到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結合彌渡實際,對‘空心房’整治收回的土地,縣人民政府採取‘以獎代補’方式,按照每平方米75元(每畝5萬元)的標準給予村集體一次性補助,主要用於村內公共設施配套建設及‘空心房’退出戶地面建築和地上附著物的合理補償。”陸成瑞介紹,全縣摸底排查出“空心房”10335多宗,已測量6816宗1704畝,已拆除6241宗1494畝,收回宅基地證279戶,盤活的土地已用於土地增減掛818畝,解決群眾宅基地剛性需求259畝、村莊公共建設用地135畝,各項工作有力有序推進。

“縣委、縣政府這樣做我們老百姓心服口服,大力支持。”大荒地村民小組村民張成漢介紹,在全村“空心房”整治和人居環境提升過程中,全村群眾看到了公平、公正,也看到了希望。讓他感觸頗深的是2019年春節,全村“破天荒”地在一起吃了一頓年夜飯,270多人聚在一起,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除了吃好喝好之外,還組織跳繩、捉魚、捉鴨等比賽活動,全村人的心凝聚在了一起。

“幸福就是公平公正,幸福就是鄰里和諧。”張成漢介紹,在綜合整治工作中,村裡多次召開村民代表會、戶主會、群眾會等,制定出了《村規民約》,建立了環境衛生管理制度、監督制度、保障機制等。

拆出空間

新發展用“新土地”

站在紅巖鎮青土坡村老村寨上方,村民左雲權指著20多畝綠油油的玉米制種基地說:“去年,這裡還是雜草叢生、殘垣斷壁的老地方;現在已變身為‘包穀制種園’。”

左雲權介紹,青土坡村共有66戶214人,因泥石流,全村於2012年實施了易地搬遷項目,搬遷戶48戶。搬遷後老房子一直空著沒人照管,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老房子出現倒塌現象,存在較大安全隱患。

轉折點終於來臨。2018年,青土坡列入土地增減掛項目,紅巖鎮黨委、鎮政府通過政策宣傳、入戶做動員工作,實地測量,簽訂拆除協議66份,涉及拆除農戶66戶,拆除房屋面積14208.7平方米(21.3畝),土地整理後,復墾可耕土地15334.1平方米(23畝)。

“全村通過村民大會,第一年500元承包出去試種,試種成功了,來年再以整體對外承包的形式承包,土地歸集體所有,承包金用來全村分紅。”左雲權看著“復墾”後的土地,微笑起來。

“紅巖鎮按照‘空心房’綜合整治騰出的’新土地,解決農村宅基地剛性需求、滿足村內公益事業建設需要、統籌土地增減掛項目的‘三個用途’和‘復墾、復綠、復美’的要求,認真抓好各項綜合整治工作。”紅巖鎮黨委書記趙登銀介紹,紅巖鎮“空心房”拆除後,盤活的部分土地通過合理規劃,40%以上用於土地增減掛復墾,60%的土地留給村集體,用於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村莊美化、綠化、亮化。

“彌渡通過‘一戶一宅’空心房整治,起到了‘一石多鳥’的效應。”陸成瑞介紹,農村閒置土地有效盤活,一方面有效緩解了農村建設用地供需矛盾,解決了農村農戶建房五年剛需。另一方面,群眾的法治意識得到明顯增強,村務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村私搭亂建、盲目攀比的不良風氣得到根本扭轉,人居環境得到顯著提升,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良好基礎。

【購房資訊輕鬆享,快來關注樂居網】

文章來源:雲南日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