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鳳凰之苗疆長城,又名南方長城'

"

南方長城,又稱為苗疆邊牆,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始築邊牆70裡,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上起王會營、下至鎮溪修建邊牆300多裡,天啟三年(1622年)鎮溪至喜鵲營添築土牆60餘里。苗疆邊牆全長達430餘里。嘉慶二年(1797年)重修鎮竿鎮邊牆190裡。1936年,苗疆掀起“革屯運動”,湖南省政府“廢屯升科”,結束了在湘西140多年的“苗防屯政”制度。邊牆體系被廢棄。

"

南方長城,又稱為苗疆邊牆,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始築邊牆70裡,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上起王會營、下至鎮溪修建邊牆300多裡,天啟三年(1622年)鎮溪至喜鵲營添築土牆60餘里。苗疆邊牆全長達430餘里。嘉慶二年(1797年)重修鎮竿鎮邊牆190裡。1936年,苗疆掀起“革屯運動”,湖南省政府“廢屯升科”,結束了在湘西140多年的“苗防屯政”制度。邊牆體系被廢棄。

湘西鳳凰之苗疆長城,又名南方長城

南方長城是中國歷史上工程浩大的建築之一,這段長城是明清王朝對南方苗族鎮撫的產物,涵溶了那個時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現象,構架了那個時代治國方法的精神實質,是研究明清兩代對邊遠少數民族征服統治鮮活的歷史史料。

"

南方長城,又稱為苗疆邊牆,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始築邊牆70裡,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上起王會營、下至鎮溪修建邊牆300多裡,天啟三年(1622年)鎮溪至喜鵲營添築土牆60餘里。苗疆邊牆全長達430餘里。嘉慶二年(1797年)重修鎮竿鎮邊牆190裡。1936年,苗疆掀起“革屯運動”,湖南省政府“廢屯升科”,結束了在湘西140多年的“苗防屯政”制度。邊牆體系被廢棄。

湘西鳳凰之苗疆長城,又名南方長城

南方長城是中國歷史上工程浩大的建築之一,這段長城是明清王朝對南方苗族鎮撫的產物,涵溶了那個時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現象,構架了那個時代治國方法的精神實質,是研究明清兩代對邊遠少數民族征服統治鮮活的歷史史料。

湘西鳳凰之苗疆長城,又名南方長城

南長城共有1300多座用於屯兵、防禦用的由汛堡、碉樓、屯卡、哨臺、炮臺、關門,僅鳳凰縣境內就有800多座。當時的駐兵一般約4000-5000人,最多時曾增到7000人左右。城牆高約3米,底寬2米,牆頂端寬1米,繞山跨水,大部分建在險峻的山脊上。當地的地名也因此而大都以炮臺、哨、卡、堡、碉、關、營來命名,如:亭子關、烏巢關、阿拉關、靖邊關等。

"

南方長城,又稱為苗疆邊牆,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始築邊牆70裡,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上起王會營、下至鎮溪修建邊牆300多裡,天啟三年(1622年)鎮溪至喜鵲營添築土牆60餘里。苗疆邊牆全長達430餘里。嘉慶二年(1797年)重修鎮竿鎮邊牆190裡。1936年,苗疆掀起“革屯運動”,湖南省政府“廢屯升科”,結束了在湘西140多年的“苗防屯政”制度。邊牆體系被廢棄。

湘西鳳凰之苗疆長城,又名南方長城

南方長城是中國歷史上工程浩大的建築之一,這段長城是明清王朝對南方苗族鎮撫的產物,涵溶了那個時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現象,構架了那個時代治國方法的精神實質,是研究明清兩代對邊遠少數民族征服統治鮮活的歷史史料。

湘西鳳凰之苗疆長城,又名南方長城

南長城共有1300多座用於屯兵、防禦用的由汛堡、碉樓、屯卡、哨臺、炮臺、關門,僅鳳凰縣境內就有800多座。當時的駐兵一般約4000-5000人,最多時曾增到7000人左右。城牆高約3米,底寬2米,牆頂端寬1米,繞山跨水,大部分建在險峻的山脊上。當地的地名也因此而大都以炮臺、哨、卡、堡、碉、關、營來命名,如:亭子關、烏巢關、阿拉關、靖邊關等。

湘西鳳凰之苗疆長城,又名南方長城

根據鳳凰縣委宣傳部幹部楊志勇的回憶,他小時候的廖家橋鎮就有邊牆,並有東、西、南三個城門。在修建房屋、水庫和渠道時就地取材,到20世紀80年代時已經拆毀得差不多了。其他地方的保護狀況也是如此,因此南長城大多是殘缺的。

苗疆邊牆尚保存有作為整個軍事防禦體系指揮中心(總兵衙門)的城池(鳳凰古城)1座,作為分指揮中心的古城址(乾州古城、吉衛古城)2座,古城堡10座,屯堡130座、碉卡47座,哨臺311座、關門座、營盤寨4座,土石邊牆殘段85處,共計13185米。

"

南方長城,又稱為苗疆邊牆,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始築邊牆70裡,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上起王會營、下至鎮溪修建邊牆300多裡,天啟三年(1622年)鎮溪至喜鵲營添築土牆60餘里。苗疆邊牆全長達430餘里。嘉慶二年(1797年)重修鎮竿鎮邊牆190裡。1936年,苗疆掀起“革屯運動”,湖南省政府“廢屯升科”,結束了在湘西140多年的“苗防屯政”制度。邊牆體系被廢棄。

湘西鳳凰之苗疆長城,又名南方長城

南方長城是中國歷史上工程浩大的建築之一,這段長城是明清王朝對南方苗族鎮撫的產物,涵溶了那個時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現象,構架了那個時代治國方法的精神實質,是研究明清兩代對邊遠少數民族征服統治鮮活的歷史史料。

湘西鳳凰之苗疆長城,又名南方長城

南長城共有1300多座用於屯兵、防禦用的由汛堡、碉樓、屯卡、哨臺、炮臺、關門,僅鳳凰縣境內就有800多座。當時的駐兵一般約4000-5000人,最多時曾增到7000人左右。城牆高約3米,底寬2米,牆頂端寬1米,繞山跨水,大部分建在險峻的山脊上。當地的地名也因此而大都以炮臺、哨、卡、堡、碉、關、營來命名,如:亭子關、烏巢關、阿拉關、靖邊關等。

湘西鳳凰之苗疆長城,又名南方長城

根據鳳凰縣委宣傳部幹部楊志勇的回憶,他小時候的廖家橋鎮就有邊牆,並有東、西、南三個城門。在修建房屋、水庫和渠道時就地取材,到20世紀80年代時已經拆毀得差不多了。其他地方的保護狀況也是如此,因此南長城大多是殘缺的。

苗疆邊牆尚保存有作為整個軍事防禦體系指揮中心(總兵衙門)的城池(鳳凰古城)1座,作為分指揮中心的古城址(乾州古城、吉衛古城)2座,古城堡10座,屯堡130座、碉卡47座,哨臺311座、關門座、營盤寨4座,土石邊牆殘段85處,共計13185米。

湘西鳳凰之苗疆長城,又名南方長城



南方長城

汛堡,又名城堡,10座,多設於重要關口,軍事要塞,起著聯繫各屯堡,策應軍事指揮的重要職能。城內一般設衙門、火藥局等機構。駐都司、把總、外委等官職。以黃絲橋為例:黃絲橋古城堡位於鎮竿城西南25公里處,地處湘黔邊境,是湘黔通道的咽喉。清康熙年間移鎮竿總兵駐五寨司後,古城稱鳳凰營,民國二年始稱黃絲橋古城。

屯堡130座,是指專為兵丁駐紮而修築的城堡。屯堡也稱屯卡,比汛堡小些。屯堡修建在重要山頭和關口的高地,形體依山而異,有圓形、槨形、方形和不規則形,規模也因其功能不同而異,但傳遞信息的功能是一致的。堡寨四周壘砌石牆,設寨門2-4個,寨內主街分設2進、3進不等,石牆上修建連體的土、石結構建築,大大增高了外圍防禦的高度,其中3層乃至4層封閉式的“保家樓”按需設置,個別還設置炮臺,整個古堡寨就似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如林寨,當地百姓介紹就是古代儲糧的堡寨,寨東門一口古井的碑文就記載:“……我林寨八仙井,明萬曆年間所創修……”。由此可見該古堡寨的修築年代和當時內部設施的作用,以及與其堅固的程度才得以保存至今。

"

南方長城,又稱為苗疆邊牆,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始築邊牆70裡,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上起王會營、下至鎮溪修建邊牆300多裡,天啟三年(1622年)鎮溪至喜鵲營添築土牆60餘里。苗疆邊牆全長達430餘里。嘉慶二年(1797年)重修鎮竿鎮邊牆190裡。1936年,苗疆掀起“革屯運動”,湖南省政府“廢屯升科”,結束了在湘西140多年的“苗防屯政”制度。邊牆體系被廢棄。

湘西鳳凰之苗疆長城,又名南方長城

南方長城是中國歷史上工程浩大的建築之一,這段長城是明清王朝對南方苗族鎮撫的產物,涵溶了那個時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現象,構架了那個時代治國方法的精神實質,是研究明清兩代對邊遠少數民族征服統治鮮活的歷史史料。

湘西鳳凰之苗疆長城,又名南方長城

南長城共有1300多座用於屯兵、防禦用的由汛堡、碉樓、屯卡、哨臺、炮臺、關門,僅鳳凰縣境內就有800多座。當時的駐兵一般約4000-5000人,最多時曾增到7000人左右。城牆高約3米,底寬2米,牆頂端寬1米,繞山跨水,大部分建在險峻的山脊上。當地的地名也因此而大都以炮臺、哨、卡、堡、碉、關、營來命名,如:亭子關、烏巢關、阿拉關、靖邊關等。

湘西鳳凰之苗疆長城,又名南方長城

根據鳳凰縣委宣傳部幹部楊志勇的回憶,他小時候的廖家橋鎮就有邊牆,並有東、西、南三個城門。在修建房屋、水庫和渠道時就地取材,到20世紀80年代時已經拆毀得差不多了。其他地方的保護狀況也是如此,因此南長城大多是殘缺的。

苗疆邊牆尚保存有作為整個軍事防禦體系指揮中心(總兵衙門)的城池(鳳凰古城)1座,作為分指揮中心的古城址(乾州古城、吉衛古城)2座,古城堡10座,屯堡130座、碉卡47座,哨臺311座、關門座、營盤寨4座,土石邊牆殘段85處,共計13185米。

湘西鳳凰之苗疆長城,又名南方長城



南方長城

汛堡,又名城堡,10座,多設於重要關口,軍事要塞,起著聯繫各屯堡,策應軍事指揮的重要職能。城內一般設衙門、火藥局等機構。駐都司、把總、外委等官職。以黃絲橋為例:黃絲橋古城堡位於鎮竿城西南25公里處,地處湘黔邊境,是湘黔通道的咽喉。清康熙年間移鎮竿總兵駐五寨司後,古城稱鳳凰營,民國二年始稱黃絲橋古城。

屯堡130座,是指專為兵丁駐紮而修築的城堡。屯堡也稱屯卡,比汛堡小些。屯堡修建在重要山頭和關口的高地,形體依山而異,有圓形、槨形、方形和不規則形,規模也因其功能不同而異,但傳遞信息的功能是一致的。堡寨四周壘砌石牆,設寨門2-4個,寨內主街分設2進、3進不等,石牆上修建連體的土、石結構建築,大大增高了外圍防禦的高度,其中3層乃至4層封閉式的“保家樓”按需設置,個別還設置炮臺,整個古堡寨就似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如林寨,當地百姓介紹就是古代儲糧的堡寨,寨東門一口古井的碑文就記載:“……我林寨八仙井,明萬曆年間所創修……”。由此可見該古堡寨的修築年代和當時內部設施的作用,以及與其堅固的程度才得以保存至今。

湘西鳳凰之苗疆長城,又名南方長城

哨卡311座,就地開取青色石灰岩疊砌,形制依山勢而異,多呈圓形,開一門或兩門,面積一般在300—5000平方米之間,依其規模駐守軍民20—70戶。它們均位於重要關口,必設炮臺。四周牆體設望眼或槍眼,其功能除傳遞信息外,主要是阻截外敵,策應包抄、增援的作用。

碉堡770座,是專門用於防守和進攻。按照修築的標準,一般分為上、中、下三層。牆身用塊石砌成。哨臺是專門用來巡邏和瞭望的崗樓。每座分為上下兩層。苗區共設立哨臺105座,鳳凰境內就有85座。炮臺是安放大型火炮的炮樓。例如竿子坪與乾州交界地就有一炮臺、二炮臺、三炮臺,其外圈用青石壘砌,內中用粘土夯築。

"

南方長城,又稱為苗疆邊牆,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始築邊牆70裡,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上起王會營、下至鎮溪修建邊牆300多裡,天啟三年(1622年)鎮溪至喜鵲營添築土牆60餘里。苗疆邊牆全長達430餘里。嘉慶二年(1797年)重修鎮竿鎮邊牆190裡。1936年,苗疆掀起“革屯運動”,湖南省政府“廢屯升科”,結束了在湘西140多年的“苗防屯政”制度。邊牆體系被廢棄。

湘西鳳凰之苗疆長城,又名南方長城

南方長城是中國歷史上工程浩大的建築之一,這段長城是明清王朝對南方苗族鎮撫的產物,涵溶了那個時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現象,構架了那個時代治國方法的精神實質,是研究明清兩代對邊遠少數民族征服統治鮮活的歷史史料。

湘西鳳凰之苗疆長城,又名南方長城

南長城共有1300多座用於屯兵、防禦用的由汛堡、碉樓、屯卡、哨臺、炮臺、關門,僅鳳凰縣境內就有800多座。當時的駐兵一般約4000-5000人,最多時曾增到7000人左右。城牆高約3米,底寬2米,牆頂端寬1米,繞山跨水,大部分建在險峻的山脊上。當地的地名也因此而大都以炮臺、哨、卡、堡、碉、關、營來命名,如:亭子關、烏巢關、阿拉關、靖邊關等。

湘西鳳凰之苗疆長城,又名南方長城

根據鳳凰縣委宣傳部幹部楊志勇的回憶,他小時候的廖家橋鎮就有邊牆,並有東、西、南三個城門。在修建房屋、水庫和渠道時就地取材,到20世紀80年代時已經拆毀得差不多了。其他地方的保護狀況也是如此,因此南長城大多是殘缺的。

苗疆邊牆尚保存有作為整個軍事防禦體系指揮中心(總兵衙門)的城池(鳳凰古城)1座,作為分指揮中心的古城址(乾州古城、吉衛古城)2座,古城堡10座,屯堡130座、碉卡47座,哨臺311座、關門座、營盤寨4座,土石邊牆殘段85處,共計13185米。

湘西鳳凰之苗疆長城,又名南方長城



南方長城

汛堡,又名城堡,10座,多設於重要關口,軍事要塞,起著聯繫各屯堡,策應軍事指揮的重要職能。城內一般設衙門、火藥局等機構。駐都司、把總、外委等官職。以黃絲橋為例:黃絲橋古城堡位於鎮竿城西南25公里處,地處湘黔邊境,是湘黔通道的咽喉。清康熙年間移鎮竿總兵駐五寨司後,古城稱鳳凰營,民國二年始稱黃絲橋古城。

屯堡130座,是指專為兵丁駐紮而修築的城堡。屯堡也稱屯卡,比汛堡小些。屯堡修建在重要山頭和關口的高地,形體依山而異,有圓形、槨形、方形和不規則形,規模也因其功能不同而異,但傳遞信息的功能是一致的。堡寨四周壘砌石牆,設寨門2-4個,寨內主街分設2進、3進不等,石牆上修建連體的土、石結構建築,大大增高了外圍防禦的高度,其中3層乃至4層封閉式的“保家樓”按需設置,個別還設置炮臺,整個古堡寨就似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如林寨,當地百姓介紹就是古代儲糧的堡寨,寨東門一口古井的碑文就記載:“……我林寨八仙井,明萬曆年間所創修……”。由此可見該古堡寨的修築年代和當時內部設施的作用,以及與其堅固的程度才得以保存至今。

湘西鳳凰之苗疆長城,又名南方長城

哨卡311座,就地開取青色石灰岩疊砌,形制依山勢而異,多呈圓形,開一門或兩門,面積一般在300—5000平方米之間,依其規模駐守軍民20—70戶。它們均位於重要關口,必設炮臺。四周牆體設望眼或槍眼,其功能除傳遞信息外,主要是阻截外敵,策應包抄、增援的作用。

碉堡770座,是專門用於防守和進攻。按照修築的標準,一般分為上、中、下三層。牆身用塊石砌成。哨臺是專門用來巡邏和瞭望的崗樓。每座分為上下兩層。苗區共設立哨臺105座,鳳凰境內就有85座。炮臺是安放大型火炮的炮樓。例如竿子坪與乾州交界地就有一炮臺、二炮臺、三炮臺,其外圈用青石壘砌,內中用粘土夯築。

湘西鳳凰之苗疆長城,又名南方長城

哨所311座,是巡邏瞭望之所,其視野開闊,多建於關牆附近的高臺地上。

關門39座,是用以嚴守邊牆界限的設施,擇其險要地段,沿山歷澗而建。在鳳凰境內有名的關門有亭子關、安靜關、銅鑼關、報木關、靖邊關、巖門關等。

關廂,一般指設在城市內的主要街

"

南方長城,又稱為苗疆邊牆,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始築邊牆70裡,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上起王會營、下至鎮溪修建邊牆300多裡,天啟三年(1622年)鎮溪至喜鵲營添築土牆60餘里。苗疆邊牆全長達430餘里。嘉慶二年(1797年)重修鎮竿鎮邊牆190裡。1936年,苗疆掀起“革屯運動”,湖南省政府“廢屯升科”,結束了在湘西140多年的“苗防屯政”制度。邊牆體系被廢棄。

湘西鳳凰之苗疆長城,又名南方長城

南方長城是中國歷史上工程浩大的建築之一,這段長城是明清王朝對南方苗族鎮撫的產物,涵溶了那個時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現象,構架了那個時代治國方法的精神實質,是研究明清兩代對邊遠少數民族征服統治鮮活的歷史史料。

湘西鳳凰之苗疆長城,又名南方長城

南長城共有1300多座用於屯兵、防禦用的由汛堡、碉樓、屯卡、哨臺、炮臺、關門,僅鳳凰縣境內就有800多座。當時的駐兵一般約4000-5000人,最多時曾增到7000人左右。城牆高約3米,底寬2米,牆頂端寬1米,繞山跨水,大部分建在險峻的山脊上。當地的地名也因此而大都以炮臺、哨、卡、堡、碉、關、營來命名,如:亭子關、烏巢關、阿拉關、靖邊關等。

湘西鳳凰之苗疆長城,又名南方長城

根據鳳凰縣委宣傳部幹部楊志勇的回憶,他小時候的廖家橋鎮就有邊牆,並有東、西、南三個城門。在修建房屋、水庫和渠道時就地取材,到20世紀80年代時已經拆毀得差不多了。其他地方的保護狀況也是如此,因此南長城大多是殘缺的。

苗疆邊牆尚保存有作為整個軍事防禦體系指揮中心(總兵衙門)的城池(鳳凰古城)1座,作為分指揮中心的古城址(乾州古城、吉衛古城)2座,古城堡10座,屯堡130座、碉卡47座,哨臺311座、關門座、營盤寨4座,土石邊牆殘段85處,共計13185米。

湘西鳳凰之苗疆長城,又名南方長城



南方長城

汛堡,又名城堡,10座,多設於重要關口,軍事要塞,起著聯繫各屯堡,策應軍事指揮的重要職能。城內一般設衙門、火藥局等機構。駐都司、把總、外委等官職。以黃絲橋為例:黃絲橋古城堡位於鎮竿城西南25公里處,地處湘黔邊境,是湘黔通道的咽喉。清康熙年間移鎮竿總兵駐五寨司後,古城稱鳳凰營,民國二年始稱黃絲橋古城。

屯堡130座,是指專為兵丁駐紮而修築的城堡。屯堡也稱屯卡,比汛堡小些。屯堡修建在重要山頭和關口的高地,形體依山而異,有圓形、槨形、方形和不規則形,規模也因其功能不同而異,但傳遞信息的功能是一致的。堡寨四周壘砌石牆,設寨門2-4個,寨內主街分設2進、3進不等,石牆上修建連體的土、石結構建築,大大增高了外圍防禦的高度,其中3層乃至4層封閉式的“保家樓”按需設置,個別還設置炮臺,整個古堡寨就似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如林寨,當地百姓介紹就是古代儲糧的堡寨,寨東門一口古井的碑文就記載:“……我林寨八仙井,明萬曆年間所創修……”。由此可見該古堡寨的修築年代和當時內部設施的作用,以及與其堅固的程度才得以保存至今。

湘西鳳凰之苗疆長城,又名南方長城

哨卡311座,就地開取青色石灰岩疊砌,形制依山勢而異,多呈圓形,開一門或兩門,面積一般在300—5000平方米之間,依其規模駐守軍民20—70戶。它們均位於重要關口,必設炮臺。四周牆體設望眼或槍眼,其功能除傳遞信息外,主要是阻截外敵,策應包抄、增援的作用。

碉堡770座,是專門用於防守和進攻。按照修築的標準,一般分為上、中、下三層。牆身用塊石砌成。哨臺是專門用來巡邏和瞭望的崗樓。每座分為上下兩層。苗區共設立哨臺105座,鳳凰境內就有85座。炮臺是安放大型火炮的炮樓。例如竿子坪與乾州交界地就有一炮臺、二炮臺、三炮臺,其外圈用青石壘砌,內中用粘土夯築。

湘西鳳凰之苗疆長城,又名南方長城

哨所311座,是巡邏瞭望之所,其視野開闊,多建於關牆附近的高臺地上。

關門39座,是用以嚴守邊牆界限的設施,擇其險要地段,沿山歷澗而建。在鳳凰境內有名的關門有亭子關、安靜關、銅鑼關、報木關、靖邊關、巖門關等。

關廂,一般指設在城市內的主要街

湘西鳳凰之苗疆長城,又名南方長城

口要道。在城外,一些來往交通要道又沒有隘口可守,就設立一些小型關門,故稱關廂。關廂同樣有門和樓房。鳳凰城內就有6座。

營盤寨4座,即舒家塘、林寨、八斗丘、拉毫營盤。始建於明代,古寨結構封閉,內部古建築保存較好。

"

南方長城,又稱為苗疆邊牆,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始築邊牆70裡,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上起王會營、下至鎮溪修建邊牆300多裡,天啟三年(1622年)鎮溪至喜鵲營添築土牆60餘里。苗疆邊牆全長達430餘里。嘉慶二年(1797年)重修鎮竿鎮邊牆190裡。1936年,苗疆掀起“革屯運動”,湖南省政府“廢屯升科”,結束了在湘西140多年的“苗防屯政”制度。邊牆體系被廢棄。

湘西鳳凰之苗疆長城,又名南方長城

南方長城是中國歷史上工程浩大的建築之一,這段長城是明清王朝對南方苗族鎮撫的產物,涵溶了那個時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現象,構架了那個時代治國方法的精神實質,是研究明清兩代對邊遠少數民族征服統治鮮活的歷史史料。

湘西鳳凰之苗疆長城,又名南方長城

南長城共有1300多座用於屯兵、防禦用的由汛堡、碉樓、屯卡、哨臺、炮臺、關門,僅鳳凰縣境內就有800多座。當時的駐兵一般約4000-5000人,最多時曾增到7000人左右。城牆高約3米,底寬2米,牆頂端寬1米,繞山跨水,大部分建在險峻的山脊上。當地的地名也因此而大都以炮臺、哨、卡、堡、碉、關、營來命名,如:亭子關、烏巢關、阿拉關、靖邊關等。

湘西鳳凰之苗疆長城,又名南方長城

根據鳳凰縣委宣傳部幹部楊志勇的回憶,他小時候的廖家橋鎮就有邊牆,並有東、西、南三個城門。在修建房屋、水庫和渠道時就地取材,到20世紀80年代時已經拆毀得差不多了。其他地方的保護狀況也是如此,因此南長城大多是殘缺的。

苗疆邊牆尚保存有作為整個軍事防禦體系指揮中心(總兵衙門)的城池(鳳凰古城)1座,作為分指揮中心的古城址(乾州古城、吉衛古城)2座,古城堡10座,屯堡130座、碉卡47座,哨臺311座、關門座、營盤寨4座,土石邊牆殘段85處,共計13185米。

湘西鳳凰之苗疆長城,又名南方長城



南方長城

汛堡,又名城堡,10座,多設於重要關口,軍事要塞,起著聯繫各屯堡,策應軍事指揮的重要職能。城內一般設衙門、火藥局等機構。駐都司、把總、外委等官職。以黃絲橋為例:黃絲橋古城堡位於鎮竿城西南25公里處,地處湘黔邊境,是湘黔通道的咽喉。清康熙年間移鎮竿總兵駐五寨司後,古城稱鳳凰營,民國二年始稱黃絲橋古城。

屯堡130座,是指專為兵丁駐紮而修築的城堡。屯堡也稱屯卡,比汛堡小些。屯堡修建在重要山頭和關口的高地,形體依山而異,有圓形、槨形、方形和不規則形,規模也因其功能不同而異,但傳遞信息的功能是一致的。堡寨四周壘砌石牆,設寨門2-4個,寨內主街分設2進、3進不等,石牆上修建連體的土、石結構建築,大大增高了外圍防禦的高度,其中3層乃至4層封閉式的“保家樓”按需設置,個別還設置炮臺,整個古堡寨就似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如林寨,當地百姓介紹就是古代儲糧的堡寨,寨東門一口古井的碑文就記載:“……我林寨八仙井,明萬曆年間所創修……”。由此可見該古堡寨的修築年代和當時內部設施的作用,以及與其堅固的程度才得以保存至今。

湘西鳳凰之苗疆長城,又名南方長城

哨卡311座,就地開取青色石灰岩疊砌,形制依山勢而異,多呈圓形,開一門或兩門,面積一般在300—5000平方米之間,依其規模駐守軍民20—70戶。它們均位於重要關口,必設炮臺。四周牆體設望眼或槍眼,其功能除傳遞信息外,主要是阻截外敵,策應包抄、增援的作用。

碉堡770座,是專門用於防守和進攻。按照修築的標準,一般分為上、中、下三層。牆身用塊石砌成。哨臺是專門用來巡邏和瞭望的崗樓。每座分為上下兩層。苗區共設立哨臺105座,鳳凰境內就有85座。炮臺是安放大型火炮的炮樓。例如竿子坪與乾州交界地就有一炮臺、二炮臺、三炮臺,其外圈用青石壘砌,內中用粘土夯築。

湘西鳳凰之苗疆長城,又名南方長城

哨所311座,是巡邏瞭望之所,其視野開闊,多建於關牆附近的高臺地上。

關門39座,是用以嚴守邊牆界限的設施,擇其險要地段,沿山歷澗而建。在鳳凰境內有名的關門有亭子關、安靜關、銅鑼關、報木關、靖邊關、巖門關等。

關廂,一般指設在城市內的主要街

湘西鳳凰之苗疆長城,又名南方長城

口要道。在城外,一些來往交通要道又沒有隘口可守,就設立一些小型關門,故稱關廂。關廂同樣有門和樓房。鳳凰城內就有6座。

營盤寨4座,即舒家塘、林寨、八斗丘、拉毫營盤。始建於明代,古寨結構封閉,內部古建築保存較好。

湘西鳳凰之苗疆長城,又名南方長城

2000年4月22日,羅哲文教授最終確定這裡就是南方長城,引起國內外的震動。

門票:45元

交通

從鳳凰縣土橋隴車站乘坐鳳凰至阿拉鎮的中巴車20分鐘左右可以到達,車票6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