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聽他們講述過去的故事

苗圃 音樂 冰山上的來客 藝術 雙城草堂 2017-05-01

作者 李雲勝

過去,合肥城裡沒有多少娛樂場所,常見許多市民聚在一起喝酒、賭博,有時還會因此發生點小糾紛。新中國成立後大變樣了,茶餘飯後大家喜歡聚在一起舉行一些文體活動,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一、孤兒翻身當上主人

當我見到鄭志金老人時,怎麼也難以將照片上年輕、帥氣的小夥子和他聯繫在一起。鄭志金老人說:“都過去六十年了,當年我才二十歲,現在已是耄耋之年,想起那時候,好像就是昨天發生的事。”五一,聽他們講述過去的故事

老人家出身寒苦,從小就失去了父母。少年時進入洗澡堂當學徒,一直到1949年初合肥解放,才挺起了腰板,加入了合肥沐業協會。當時的鄭志金長得眉清目秀,很討大家喜歡。一次,市勞動局組織飛鳳池和衛生苑兩家浴池工人學習文化,一位領導覺得他苦大仇深,形象也不錯,於是要到了勞動局機關從事通訊員工作。

那時,大家講究樸素的階級感情,對於這個沒爹沒媽的孤兒,從領導到群眾都是關懷備至,有什麼活動,總是讓他積極參加。

鄭志金老人說,即使是在經濟條件困難的時期,人們也是努力使自己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當時經常在苗圃舉辦職工運動會。那一次,他參加的是自行車慢騎比賽,並且進入了複賽,而且拿到了第一名。可能是驕傲了,決賽時竟然名落孫山,眼看著就要到手的獎品成了他人的了,心裡極其懊惱。

聊到苗圃,鄭志金老人是百感交集。都知道那裡最早是南宋時的淮西帥郭振練兵習武的場所,民國時期一度開闢成苗圃。抗日戰爭以前,因 為地勢開闊,廬州城裡每年都要在那裡開校際運動會。

那張照片攝於1952年,第二年,合肥市體育運動委員會把辦公地點選在苗圃。不久,著手修建了田徑場,面積有17000平方米。說是專業化,其實相當簡陋,連看臺也沒有。到了1958年,正式把那裡興建為體育場,名字就叫“合肥市人民體育場”。1964年有了室外游泳池、體操房。1986年擴建了乒乓室、武術房以及摔跤場並將原有的燈光球場加蓋,建成一座室內體育館。

回憶起那次職工運動會,鄭志金老人清楚地記得,周圍圍滿了前來觀看的人,大多數是單位組織的。自行車慢騎比賽用的是跑步的賽道,從照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白色的跑道印,那還是用石灰畫的。

二、大禮堂裡的光與影

現在是一家傳媒公司老總的劉群聲女士,聊起小時候在父親單位大禮堂看電影的往事,十分感慨地說:“那時的電影,不論從技術手段還是藝術手法來說,和今天的商業大片都不是一個層次。但大家都看得津津有味。”五一,聽他們講述過去的故事

劉群聲的父親當時是合肥煤炭研究院的工會主席,每週在大禮堂組織放電影是他的工作內容之一。那時還是膠片放映機,片源要到別的電影院拿,行話叫跑片。合肥煤炭研究院位於阜陽北路,沒有修好的時候是又窄又破。父親親自帶著放映員從省委小禮堂、江淮儀表廠等地拿那裡剛放完的電影膠片,有一次被顛下了摩托車,好在沒有大礙。

大院子裡的孩子都知道放映電影的時間,吃過晚飯早早地拿上小板凳去大禮堂佔位子。大家最喜歡看的是反特片。

劉群聲女士說,如以今天的審美眼光視之,反特片肯定有不少幼稚甚至可笑的地方,一些電影表現手法也顯得做作。如敵人出來了,低沉的音樂馬上就響起。演員也臉譜化,壞人都是獨眼龍、跛腳,或者太陽穴上貼塊膏藥,好人則高大、英俊、完美,特別是表演的程式化是那些反特電影特有的時代的烙印。

她拿出一本專門介紹反特電影的書籍,名字叫《新中國反特電影經典回眸》,裡面共收入了27部電影劇本。入選的電影劇作包括兩類:一類是反映建國後公安戰線及其反特鬥爭題材作品,包括“文革”前17年的劇作三卷,像《國慶十點鐘》、《神祕的旅伴》、《寂靜的山林》、《羊城暗哨》和《鐵道衛士》、《祕密圖紙》、《前哨》、《跟蹤追擊》、《岸邊激浪》、《英雄虎膽》、《山間鈴響馬幫來》、《古剎鐘聲》、《勐壠沙》和《冰山上的來客》等;另有“文革”結束至改革開放初期的劇作兩卷,像《405謀殺案》、《神聖的使命》、《黑三角》、《戴手銬的旅客》)、《獵字九十九號》、《藍色檔案》、《第十個彈孔》和《霧都茫茫》等。

“這裡面的許多影片我都是小時候在大禮堂裡看的,可以說,我後來從事影視製作,那時候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劉群聲女士充滿感情地對我說。

的確,因為有了電影,物質匱乏的年代在我們的記憶裡變得陽光燦爛,如今都在浪漫生活中瀰漫成昨日的記憶,而我們註定要被過去的故事感動。

三、第一支業餘合唱隊

“春風春雨生,春花春草濃。春牛耕春田,春人抒春情。”這是一位74歲老人QQ上的簽名,作為原西市區文化館館長,夏永清先生似乎永遠都是經跟時尚潮流。五一,聽他們講述過去的故事

他指著已經有些發黃的老照片對我說,這是1982年舉辦的合肥市“百花”文藝演出會,地點在原市文化宮燈光球場。照片上的演唱群體是“黃山合唱團”的成員,當時擔任的是首場演出,由市文工團(現在的市歌舞團)和黃山合唱團樂隊聯合伴奏,在社會上獲得廣泛好評。

“黃山合唱團”是安徽省最早的群眾性業餘音樂團體,由合肥音樂家協會、安徽省廣播電臺播出部和合肥原西市區文化館共同主辦。1981年9月10日首次公開招生,原定初招60人,誰知出乎意料,6天報名突破到722人,工人、職員、幹部、教師、學生、社員、待業青年、部隊院校、公安、法院,最大年過半百,最小16歲,青年佔百分之98%。12月19日,第二批又錄取26人,除市區外,肥東、肥西、長豐、廬江、阜陽等縣、市20多位業餘愛好者也遠道而來。

到了1982年8月,“黃山合唱團”新、老團員達到108人,聲樂74,樂隊34人。

“黃山合唱團”存在的三年多時間裡,多次去上海、北京觀摩上海樂團和海政歌舞團的演出,舉辦藝術業務講座。服務社會,深入基層,走上街頭,到劇場、電臺等場所舉辦教唱錄播、實況轉播、聯歡演出等活動,歌聲、樂聲傳遍工廠、機關、街道、公社、部隊、學校,有時還赴外地與兄弟團交流觀摩,名聲響譽省、市及全國。《人民音樂》和《北京音樂報》對此均作了報道。

夏永清先生對那次“百花”文藝演出會記憶猶新,偌大的燈光球場上拴上幾根鐵絲,後面掛上一塊紅色的幕布,大號排筆寫的橫幅用大頭針別在長形的紅綢子上,那就是簡易的舞臺了。前面排上十幾排木頭長椅,而大多數人只好站在長椅的周圍。不過,絲毫沒有影響觀眾對節目的欣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