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巷|濱河南路 以堤代路成為綿陽一景

在1992年的綿陽城市街區圖上,濱河南路、濱河北路就是如今的濱江路、濱江西路中段和濱江西路南段。濱河南路是在擴建防洪堤時逐漸形成的,以堤代路不僅形成環城路,也成了綿陽一個地標。今天的濱江西路南段下面是半封閉的隧道式道路,上面是人們休閒娛樂的絕佳聚集地。

歷史上遭遇的水患

老街巷|濱河南路 以堤代路成為綿陽一景


↑鎮水鐵牛悠閒地臥在河堤之上,與越王樓隔江相望

“東臨天池,西臨涪水,形如北斗,臥龍伏焉。”古代綿陽城沿江分佈,水系發達,州城如巨龍一般臥在江岸。但也間接反映出,古代綿州城多洪澇災害,水患問題成了老百姓的心腹難題。綿陽城區位於四川盆地西北,沿岷山龍門山暴雨區下游的涪江安昌河、芙蓉溪匯合於此,多有洪患。綿州通湯毓良說,據史志記載:“晉咸寧三年(227)大水成災。”《太平廣記》載:“綿州城地沃禾豐,唯水是患。”《宋史本記》載:“宋孝宗享熙十五年(1188)綿州城水溢沒田廬”。《元史本記》載:“元泰定二年(1325)綿江中,水溢城廓。”

直到清朝,水患依舊。據《綿陽縣誌)記載:“自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以來的30年間,舊城區被洪水淹沒達34次。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涪江暴漲洪水,衝東北城而過,沖毀綿州城東北半城,死者眾。”從此,涪江改道,綿州城由涪江東岸變成涪江西岸。

老街巷|濱河南路 以堤代路成為綿陽一景


↑綿陽舊城區鐵牛街口涪江碼頭 樑光明 攝(綿陽市城建檔案館提供)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涪江洪水再次暴漲毀城,到了無力修復的地步,致使乾隆三十六年移綿州治於羅江達32年之久。直至清嘉慶五年(1800),故河道已淤塞填平。知州劉印全迫於防禦白蓮教進逼綿州,沿涪江新河道西岸重新築城,向舊城西北拓展,北門名迎恩門,外北至北河渡口為迎恩街(後稱鐵牛街),修復河堤240丈,新建綿州城總面積0.73平方公里,城牆總長3500米,當時共修了五道城門,東門、老南門、大西門、小西門及位於北部的老北門。史料記載:城垣周長七裡有奇,計九百四十六丈八尺,高一丈九尺,城腳寬三丈二尺,面寬一丈四尺,城身俱用方石修砌,甚為堅固。重建的州城共五門,東曰安定、南曰會昌、西曰鎮川、北曰迎恩、西北(小西門)曰長興。

時隔57年,這裡逐漸形成外北片區的街巷。州牧毛震壽再次修復擴建河堤,置鐵牛一座、灰牛(石灰土)二座。水患成災,百姓祈求“斬妖龍、鎮江水”,故而修建泗王廟。至此,鐵牛街西有泗王廟,東有水觀音廟。

涪江防洪堤的演變

老街巷|濱河南路 以堤代路成為綿陽一景


↑鐵牛街拆除後,附近未拆除的河堤 樑光明攝於1999年(綿陽市城建檔案館提供)

1949年底,綿陽城僅有殘缺不全、堤身單薄低矮的涪江舊河堤1123丈,無法抵禦凶猛的洪水。“那時候河堤很硌腳,為了粘合河堤就需要用到米。”湯毓良說,把石灰黏土和沙子加水按一定比例黏合後,就成了古代版的“混凝土”。但這種牢固的三合土,缺點也十分明顯:顆粒太過粗糙,粘合度也相對有限。糯米灰漿是中國傳統三合土的升級版:工匠們把糯米煮爛後,將漿汁倒入三合土,再加上羊桃藤汁和勻,就成了加固作用更強的“糯米灰漿”。

老街巷|濱河南路 以堤代路成為綿陽一景


↑鐵牛廣場 羅廣國攝於2000年(綿陽市城建檔案館提供)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在中共綿陽地委召開的第一次生產建設會議上,即決定派專署建設科幹部協助綿陽縣維修河堤,並撥經費大米4萬公斤,由各居委會發動居民建堤。1951年2月,綿陽縣委召開專題會議,決定整修街道和修建簡易河堤。是年,組織沿江兩岸人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封支截流。修建了涪江外北鐵牛街段和安昌河大西門至碳碼頭段共4.2公里簡易河堤,但因財政經費有限、技術薄弱,修築的河堤仍抵禦不了較大的洪水。1959年至1960年,市政工程處新修建涪江城區段右岸城郊鄉平政村一社高水界石起至東方紅大橋頭1200米幹砌河堤,1962年又繼續增建了420米,總長1620米。

老街巷|濱河南路 以堤代路成為綿陽一景


↑濱江西路南段順河后街口

“1978年洪災後,綿陽於同年12月成立了‘綿陽市整治涪江防洪工程指揮部’,決定修建涪江城區河段右岸防洪堤工程。新建河堤按50年一遇標準設計,融道路、防洪、遊覽於一體。為解決資金不足的困難,城區的企業、機關、部隊、學校、街道居民群策群力,凡12歲以上能勞動的人都參加義務勞動。”湯毓良感嘆,如今人們休閒娛樂的河堤綠地多虧了這一次次的建設。1985年,搶修安昌河右岸防洪堤110米,並完成涪江右岸防洪堤頂水泥路面鋪築綠化工程。堤頂在漿砌人頭石上築成40釐米厚水泥路面。行道樹植女貞樹653株,株距3.5米,右植夾竹桃700株,黃楊樹3000株作防護,臨江面築混凝土空花欄杆。到此,涪江防洪堤成為了濃廕庇日的綠色長廊,不僅能抵禦洪水,也為遊覽者提供了新的觀賞景點。

濱河路變身市民休閒地

老街巷|濱河南路 以堤代路成為綿陽一景


↑河堤下綠地休閒的市民

“現在的濱河路和以前的濱河路不是同一段,而且相去甚遠。”湯毓良翻開1992年綿陽城市街區圖,上面的濱河南路、濱河北路是如今的濱江路、濱江西路中段和濱江西路南段。濱河南路是在擴建防洪堤中逐漸形成的。1979年,由涪江建堤指揮部牽頭,公辦民助、集資和群眾參加義務勞動,擴建涪江防洪堤3500米。1980年,河道管理處組織施工,以堤代路鋪築水泥路面。此路是集防洪綠化、園林、交通、環城道路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工程。濱河南路從東方紅橋頭至警鐘街(原東街臨江路),長1422.3米,堤寬13米、路寬7米。

老街巷|濱河南路 以堤代路成為綿陽一景


↑河堤下跳舞的老年人

1984年,河道管理處在河堤建成的基礎上,委託市建築公司鋪築水泥路面。建委風景園林辦公室在東方紅橋頭接河堤兩端修建濱江小遊園。河道管理處與綠化隊在全長3341米的南北河堤路兩旁種植風景樹,形成綠化長廊。濱河北路從東方紅大橋頭至西山東路市勞動人民文化官,長1308.5米,堤寬14米,路寬9米。濱河南路、濱河北路的建成,與西山東路、西山南路形成環城路,具有綜合性多功能作用。

以堤代路,也成了綿陽的一個地標。今天的濱江西路南段下面是半封閉的隧道式道路,上面是人們休閒娛樂的絕佳聚集地。從鐵牛廣場拾階而上,高大的鐵牛依然悠閒地臥在河堤之上,與越王樓隔江相望。天氣回暖,河堤下的綠道既遮陰又寬敞,一幅幅綿陽景點的3D壁畫繪製於牆上,年輕人擺了簡易的小攤做美甲,中老年人帶上小音箱,隨著音樂翩翩起舞,其樂無窮……(湯毓良 綿陽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曹雨婷 文/圖)

如果你是老綿陽,熟悉綿陽的那些老街巷,歡迎來電來信提供線索。

電話:0816-2395666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老街巷|濱河南路 以堤代路成為綿陽一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