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女生一個月就辭職:姑娘,在職場別給自己加那麼多內心戲

面試 北京大學 大學 渡邊淳一 企業家日報網 企業家日報網 2017-09-22

北大女生一個月就辭職:

姑娘,在職場別給自己加那麼多內心戲

來源 | 霍老爺 ID:ddz_233

作者 | 霍老爺

最近,一篇《一個月就辭職:一個北大女生的求職悲歡》的文章在網上瘋傳。文章洋洋灑灑長達1.7萬多字,講述一個蜜汁自信的北大女研究生,在整個求職過程中經歷痛(zi)苦(xun)迷(fan)茫(nao)的故事。

本來這件事對普羅眾生沒有太大的指導性意義。作為北大本連碩經濟學女研究生,本身就站在求職鄙視鏈的最頂端,具備一定優勢。因此,她是自帶著迷之自信把簡歷投給鵝廠(騰訊)、網易、浙江銀行、中國移動和若干五百強企業的。很多在校生,可能連投簡歷給這些大企業的資格都沒有,即便投,進入到一面的機率也極低。

所以說,這位北大女生的求職悲歡經歷,以及文章最後強行灌注的雞湯——只要努力,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想要的人,對普通人是不具備“雞湯”功效的。從本質上來看,她跟“月入三萬,還撐不起一個孩子的暑假”是一樣的,屬於賣慘劃胖。

何為賣慘劃胖?就是表面賣慘,實際是炫耀。比如說某人說,我在北京三環買了200的大平層,月供4萬多,慘啊!愛馬仕包包今年才買了兩個,好久沒在外面吃飯了,人都瘦到89斤了。

此之謂“劃胖”也。

劃胖沒有任何意義,現在,這篇文章卻引起很多職場新人、在校生的焦慮。所以,筆者在這裡給大家支個招,掌握這個點,即便不是北大研究生,也能在職場裡完勝自己學歷上的短板。

01

所謂的求職悲歡

都是作出來的

我們先來回顧下整篇爆文。

首先,文章的開端,這位北大的女研跟鵝廠(騰訊)來了個深情告別。作為入職兩個月在樂問發佈的問題幾乎個個都是主頁熱門話題的實習生,她覺得自己簡直是“話題女王”和“運營福音”。所以,當運營問她想要文化衫還是水杯的時候,她糾結後全要了。

然後,她拍茶水間、食堂,跑去扔飛鏢吃雪糕,捧著酸奶離開食堂。她自己都覺得儀式感滿滿。

看到這裡,可能大家覺得鵝廠不要這個“運營福音”是瞎了眼。看下去,就會明白,都是這個姑娘作啊。

姑娘進入到鵝廠三面之後,總監問如果她的男朋友不來深圳,她是不是就不會選擇留下來。結果,姑娘回答,是的。

what?不願意留下來,那您是來幹嘛的?難不成公司還有義務給你男友解決深圳工作問題?

當她這樣回答時,就應該意料到自己不會被留下。沒有企業會要一個在城市問題上定向不明確的人。

緊接著,作為全宇宙最優秀的情侶,這位姑娘的男朋友在杭州網易找到了工作。所以,她必須把工作座標定位在杭州。

在鎖定的杭州企業中,這位姑娘的男友問:“你要不要去娃哈哈?”沒想到姑娘炸了:“我想要去互聯網企業,為什麼要去娃哈哈?”

然後,姑娘就萌生了一個完美的構想:去杭州網易面試,跟男友在同一家企業工作。於是,她拿出九牛二虎之力準備,沒想到沒有通過第三輪的面試。

這個時候,姑娘又很痛苦了。為什麼自己拿著一手好牌,結果人家還不要她?

但不要以為人家會反思。痛定思痛之後,為了跟全宇宙最優秀的“未來老公”不異地,甚至不“同城異地”,她開始對杭州小面積發起了一輪瘋狂的撒網式投簡歷行動,包括中國移動、九陽豆漿機、浙江國貿、中國聯通,還包括她當初拒絕的娃哈哈。

結果,在投簡歷過程中,她的自信就遭遇到了重重的打擊。投出去幾十份簡歷,居然只有十幾家願意面試她。這對北大研究生的頭銜真是種侮辱呢!

可是,你要知道,在現在的大環境下,幾十份簡歷就有十幾家面試通知,這成功率很高了好嗎。

在種種的折騰之後,她被浙商銀行錄取,成為信用卡部的一名員工。這個時候,她開始了新一輪的憂傷。理由如下:

她是一個熱愛互聯網的過氣網紅,如今成了銀行人;

她經營著一個一直掉粉但是自成一派的公眾號,如今卻去信用卡部批卡;

她跟別人聊幾句,別人就覺得這姑娘應該去做互聯網行業,而她現在做著自己不喜歡的銀行職位。

緊接著,在批卡的時候,她每天就想:我是誰?我為什麼在這裡?我的人生有什麼意義?我本來就應該在互聯網發光發熱,怎麼在這裡批信用卡呢?我不喜歡這份工作怎麼辦?

這種糾結,讓她整天發呆。還沒做滿一個月,她就想辭職。家裡人勸她不要辭職,男友也勸她不要辭職,說互聯網的工作沒你想的那麼美好。

最後,這姑娘在浙商銀行培訓期間,偷偷跑去面試網易的新崗位。最終被網易錄取,辭掉了銀行工作,並鼓勵大家:只要努力就能活成想要的樣子。在文末,姑娘吹著西湖的微風,坦誠自己“愛上了杭州這座城市”。

其實,姑娘,杭州真不需要你如此廉價的愛,好嗎?

02

內心戲多了,坎就就多了

看完全文,很多職場資深人士都覺得矯情。

對於該事件,我覺得有個點是大家可以借鑑的:在職場的人,不要給自己加太多戲碼,尤其是內心戲。戲多了,坎兒就多了。

你去面試一家企業,不用思考我是誰,我有多厲害,對方為什麼不要我。

求職本身是一場供需點達到平衡的交易。企業要什麼,你能給什麼?你想要什麼,企業能給什麼?這兩者都達到一個平衡點,交易就算完成。本來就是個雙向選擇。

一個失敗的面試,未必代表某個人不夠優秀,很可能企業覺得你的實際情況,並不適合放在這個崗位上。

在每年的校招、社會招聘中,最爺們最正確的做法就是:拿到offer,好好幹,不傲不燥;拿不到offer就離開,吸收經驗教訓,放下內心的偏執,尋找下個目標。

整個過程要乾淨利落,不拖泥帶水。

別去整那些所謂的自尊心、優越感和自信,少點“內心戲”,你會進步更快。

內心加戲的人,往往沉迷在自我意識裡無法自拔。他們每天都糾結我如此優秀,你為什麼還不要我,並用滿滿的儀式感來強化痛苦。這就會無形間給自己增加了挫折——心理學家認為,思想上的重複糾結和行為上的儀式感,會增強人們的痛苦體驗。

舉個簡單的例子,情人分手之後,如果不去糾結分手本身這件事,而是採用旅行等其他方式來應對,那麼時間會弱化傷口。相反,如果分手了,還要每天一遍遍去擁有“兩人記憶的地方”,痛苦就會得到強化。

而痛苦和挫敗感多了,就會毀壞一個人的自信。

03

職場內心戲拖垮你的前進腳步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驗:明明是同事無心的話語,我們可以想很久。對方是不是討厭我?是不是我之前哪裡做得不好?同事某個舉動,我們也會分析再分析,然後不斷糾結他到底想幹什麼?

可是某天某個點,事件明朗之後,你才明白之前死掉的腦細胞是多麼不值得。

給自己加“內心戲”,很容易造成你對上司、同事的誤解,併產生消極的情緒,拖垮前進的步伐。其實,職場很簡單:每個人首先要做好自己,別糾結那些有的沒的。

就算別人真的討厭你,你也要欣然接受;別人真的要害你,能躲則躲能避則避;避無可避就接招。

當無法爆發能量的時候,就認慫,好好提升自己的軟實力,而不是花時間糾結:我如此之美好,為什麼不善待我。

北大女生一個月就辭職:姑娘,在職場別給自己加那麼多內心戲

04

如果你擁有鈍感力

就能彌補學歷短板

不要給加內心戲,其實是一種能力。一個人但凡掌握了這種能力,無論在職場還是其他領域都能如魚得水。

這種能力叫做“鈍感力”。

“鈍感”跟“敏銳”是一組反義詞。相信生活中,很多人喜歡別人評價自己“反應敏銳”、“才思敏捷”。當別人說自己“反應遲鈍”的時候,估計會不太高興。

可我們今天,要強調的是“鈍感力”。都說,心細如塵、活得敏感的人註定比較累。這是有道理的。

日本作家渡邊淳一曾說,他還沒出名之前,O先生是他心目中最具有潛質的作家。當時,他和O先生給同一家出版社投稿而結識。雖然兩人的稿子都被退了,但是渡邊淳一每每看到O先生的手稿,都覺得自己寫的真不是東西。

可後來,O先生成為一個工廠裡的普通工人,而渡邊淳一成為了著名作家。這個事件是在渡邊淳一的新書——《鈍感力》中提出來的。

渡邊淳一說,當時自己被退稿,也沒當多大的事兒,難過一小會兒,喝幾口酒就沒事了。過段時間,他又繼續投稿,被退稿,繼續喝酒,周而復始,直到第一本小說面世。

O先生不一樣,他在一次次退稿中懷疑人生,懷疑自己沒有寫作天分,最終安於現狀成為工人。

鈍感力其實是一種抗挫折能力。有個姑娘,曾經跟著我學寫作,我教了她一段,說你太“鈍感”了,不適合寫東西。對別人來說,可以長篇大論的東西,你覺得沒什麼寫的。

姑娘說,那怎麼辦?

我說,沒關係,鈍感對寫作不利,但在職場上是非常好的能力,意味著你的執行力和耐受力非常強,工作也會很高效。這姑娘後來去了一家互聯網公司,畢業就兩年,已經被微博、騰訊、阿里巴巴的獵頭頻繁騷擾。

每個人都應該意識到一個真相:沒有多少人能反覆的經歷挫折。高頻挫敗會摧毀人的意念。

現實生活中,能像愛迪生那樣經歷一千多次實驗失敗,還堅持住,直到成功的人少之又少;像曼德拉那樣經歷了三十年的監獄生涯後還不放棄,最終成為總統的人,寥寥無幾。

多數人是在一次又一次,尤其是頻繁挫折中,“自信值”下降,甚至一蹶不振。

多數應屆畢業生最初的薪資期望值,一定不是自己最後拿到的數字。他們剛開始面試的時候,信心滿滿,如果五次以內被錄用,往往的薪資值就會比較接近自己的期望值。

可是隨著挫折次數的增多,‘"自信值”也會隨之下降。進而,他會不斷降低自己的望值,來舒緩挫折感,並希望早日擺脫。所以,我們珍惜自己的“挫折”次數,保護好內心。

這時候,鈍感就非常重要了。

如果挫折有本存摺的話,記錄著失敗的次數,那麼我們應該訓練“鈍感力”,弱化內心戲,讓挫折少一次是一次。

如何做到呢?培養鈍感力,首先需要降低期望值。

如果你覺得自己是“話題女王”、“運營福音”,那麼被Out就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因為你先把自己捧到了一定的高度,再摔下來,肯定很痛。

這其實就是我以前說的期望值管理,不過這個期望,是自我期望。

其次,不要加太多的內心戲。本來談不上挫折,你偏偏以淚洗面,糾結那些神邏輯,怎麼可能逃脫得了失敗。

北大女生一個月就辭職:姑娘,在職場別給自己加那麼多內心戲

05

真的別思考,上帝會笑

在職場相信很多人會遇見像這位北大女研究生這樣的情形,幹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整天思考人生。

每一年,我都會遇見很多人跟我談類似的話題:

我不喜歡我現在的工作,我每天都活得好壓抑,我該怎麼辦?

我不知道我工作的前景在哪裡,我活得好迷茫,怎麼辦?

有時候,我經常對這些人說:別思考,忍耐。

多數人的真實情況是:

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

做著跟自己專業無關的工作;

做著自己專業的工作卻不喜歡;

甚至是滿懷希望進入到一個領域,卻發現根本不是自己想的那樣,還是不喜歡

......

工作沒有那麼多喜歡。

所謂的“喜歡”,最終也會在日復一日、重複機械式的操作中,變得“帶點不喜歡”。

這就是工作本來的面目。

每到大冬天,有多少人不願意從被窩裡爬出來去上班?

每到週五週六,有多少人覺得滿血復活,而到週一又覺得是垂死掙扎?

但是,帶著這樣的情緒,如果沒有北大女研究生的幸運,我們應該如何面對“不喜歡”這種困境,並且在“不喜歡”的工作中得到成長呢?

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活在當下。

人生的哲學,永遠不是凡夫俗子能思考出來的。

當一個人坐在不喜歡的工作前面,思考我是誰,我為什麼要在這裡的時候,除非離開,別無他解。如果不願意離開,就學會“不思考”。

因為你越不喜歡你的工作,越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越做不好工作,越無法加薪,這樣就陷入新一輪的死循環。

當然,也不要理想化某個行業。每個不屬於你的行業,都會在你眼裡覺得光鮮亮麗。這是因為不身在其中,不懂得其中的苦澀。

帶著完美的眼光去看待別人的行業,美化一個行業,並在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介入,只會陷入新一輪的絕望和不喜歡。

總之,當你的能力還不能支撐你去看清你的前景時,請直接活在當下。

在時代格局變化如此迅速的今天,連經濟大咖們都無法去推測某個項目、某個工作的未來,你就別糾結虛無縹緲的字眼了。

著名的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大學畢業的時候被分配到一個自己不太喜歡還即將倒閉的公司。

當時,他負責一個科研項目,可是公司連工資都發布出來。同事問他看得到項目的未來嗎?他說,誰能預測未來啊,直接做就是了。

就這樣,稻盛和夫把家都搬到公司裡,每天埋頭苦幹,憑藉極其認真但是“不喜歡”的態度,最終克服了研發的難題,獲得巨大的成功,最終還成為知名的企業家。

所以,

當你被迫待在“不喜歡”的行業時,請起碼不要敷衍工作;

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你的收入時,請不要加太多的“內心戲”;

當你看不清楚你職業前景的時候,請認真工作並活在當下;

當你覺得工作不順心、愛人不夠體貼,孩子不夠聽話,哪兒哪都不順的時候,請多點“鈍感力”。

這在中國叫做“大智若愚”。通俗點說,別想太多,別整那些沒用的內心戲,沒人給你頒發奧斯卡金獎,除非你已經站在舞臺中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