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莊子,惠子誰是古今第一辯

談起辯論這個話題,古今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的辯士不少。什麼張儀連橫,蘇秦合縱。諸葛亮舌戰群儒。基本都是作為外交手段,為國家利益而辯。在與莊子同一個時代的孟子也以“善辯”著稱,但與上述不同的是,孟子通常是義利之辯。因為在儒家思想裡義和利是矛盾體,強調要貴義賤利。簡單來說只要對方說話言利必犯孟子底線。不管你是平民,還是王侯。照樣把你撕的想鑽地縫。孟子的思想和辯論其中體現在《孟子》一書中。

易中天老師評價《論語》與《孟子》的差別是:前者是如沐春風,後者是如聞戰鼓。

孟子,莊子,惠子誰是古今第一辯

(一) 義利之辯

其中最著名的橋段莫過於孟子見梁惠王。梁惠王見孟子的第一句話是

"老先生你不遠千里而來,一定是有什麼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

孟子,莊子,惠子誰是古今第一辯

這是一句很平常的外交語就像現在說:孟老先生您千里而來,給我們指導指導工作吧!有什麼有利的見解?沒想到只因為有個“利”字,踩了孟子的雷了。儒家思想對利的理解從孔子開始就有點狹隘,孔子認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一直到孟子這觀念還沒改變。

孟子一聽言利不高興了。

孟子說:“大王!何必說利呢?你說仁義就行了。大王你現在說‘怎樣使我的國家有利?’那大夫也說,‘怎樣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也說,‘怎樣使我自己有利?’結果是上位的人和下位的人互相爭奪利益,國家就危險了啊......."

孟子,莊子,惠子誰是古今第一辯

就因為說了一個利字,踩了孟子的雷了,直接把魏國撕的家破人亡。《孟子》一書沒記載梁惠王聽這話的反應,我估計梁惠王後脊樑是溼了一大片。怎麼看孟子的這場辯也有點神經過敏,辯的有點劍走偏鋒,不在弦上。在邏輯上也有問題,為什麼說仁義不能說利?怎麼可能嘛,施仁政一涉及行動必觸及到利益。這個問題歷史後來的變法已經證實。 孟子辯論的一個特點是能以氣勢壓倒人,一排磚拍過去對方基本能被拍倒。

(二)境界之辯

接下來出場的這位莊子也是以“善辯”而著稱諸子百家。著眼點卻與孟子不同。少了一點咄咄逼人,多了一層理性思考和境界。那麼莊子和誰辯呢?下面有一個重要人物要出場這就是惠子,也就是上面提到的梁惠王的宰相惠施。

惠子: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學家。是合縱抗秦的最主要人物,後因為與張儀不和而被驅逐出魏國,他首先到楚國,後來回到家鄉宋國,並在宋國與老鄉莊子成為朋友。

孟子,莊子,惠子誰是古今第一辯

莊子和惠子經常在田野上散步,很多辯論就是在散步時開始的。《莊子》所記載的第一次和惠施的辯論是這樣的:

惠子對莊子說:“魏王送給我一個大葫蘆種子,我將它培植起來後,結出的果實有五石容積。我用它去盛水不行,承受不了水的壓力。把它剖開做瓢又太大了,沒有什麼地方可以放得下啊。這個葫蘆可不是不大呀,我卻因為它沒有什麼用處而砸爛了它。

這段話的前戲是怎麼開始的,《莊子》一書沒有記載,因為來得太突然了,有點莫名。其中的隱喻是大而無用論。似乎是惠子在調侃莊子大材無用。

莊子回了一句話:“夫子固拙於用大矣!”這意思是“先生實在是不善於使用大東西啊!“

孟子,莊子,惠子誰是古今第一辯

潛臺詞是說你根本不會用人材,縱有大材在你手裡也是小用。接著莊子開始講故事,這個故事比較長,說的是宋國有一戶善於調製不皸手藥物(防手裂凍創藥物)的人家。世代以漂洗絲絮為職業。有個遊客聽說了這件事,願意用百金的高價收買他的藥方。於是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們世世代代在河水裡漂洗絲絮,所得不過數金,如今一下子就可賣得百金。還是把藥方賣給他吧。”遊客得到藥方,來遊說吳王。正巧越國發難,吳王買了這藥方統率部隊,冬天跟越軍在水上交戰,因為用了這個藥方大敗越軍,於是吳王劃了一片土地封賞他。

莊子說完了故事,最後來了段小結,但就是這小結把很多人搞糊塗了。

原話是: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則所用之異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於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

翻譯過來是:能使手不皸裂的藥方是一樣的,有的人用它來獲得封賞,有的人卻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絲絮,這就是差異了。如今你有五石容積的大葫蘆,怎麼不考慮用它來製成腰舟,而浮游於江湖之上,卻擔憂葫蘆太大無處可容?看來先生你還是心竅不通啊!

孟子,莊子,惠子誰是古今第一辯

這段話的後半段沒什麼問題,坐腰舟浮游於江湖之上。符合莊子的思想。惠子講用大談的是功利之用,莊子辯得是境界。即大才的智慧不一定要出世入相,其實隱於江湖,一葉扁舟也挺好的。符合道家聖人無名的思想。

疑問出在莊子前段小結上:

“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則所用之異也。”

關鍵問題是對藥方使用的看法上,怎麼宋人拿來漂洗衣服就是小用,遊客拿去裂土封侯就是大用呢?這說的功利思想也太明顯了和後面坐腰舟浮游於江湖之上不符啊,也不像莊子的思想啊。就連著名作家王蒙也搞糊塗了。

孟子,莊子,惠子誰是古今第一辯

王蒙說:裂地封侯與繼續浣洗的對比,用莊學觀點看相當庸俗,這乾脆是企業管理商業盈利的計較。

難道莊子辯錯了,莊子不是淡泊名利的嗎?怎麼又談起利來了。

好吧,下面送上我的獨家釋疑,對不對,您參照看。

宋人把藥方賣給遊客得一時之金圖得是什麼呢?是眼前利益。遊客看中藥方的是什麼呢?圖的是長遠利益。這兩者差別不正是境界之差嗎!所以莊子依然辯得是境界。

為什麼後人會混淆莊子的觀點,關鍵在於這句:則所用之異也。

《莊子》一書又名《南華經》歷經千年傳到現在,誰都不能保證就是原來的版本,只要多一個字意思就完全不一樣。如果這句原話是:“則所用之境異也”,加一個境字,相信後世就無人爭議了。

我們看到莊子和孟子對利的看法截然不同,孟子把利看做可恥的東西全然去否定,莊子卻能從利益裡指出境界的差異。

(三)最高境界

緊接著惠子繼續發難。

惠子說:我有棵大樹,人們都叫它‘樗’。它的樹幹卻疙裡疙瘩,不符合繩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樹枝彎彎扭扭,也不適應圓規和角尺取材的需要。雖然生長在道路旁,木匠連看也不看。現今你的言談,大而無用,大家都會鄙棄它的。

惠子被罵心長蓬草,也很不爽,直接還擊了---你莊子說得大道理沒用,哈哈,我們一起鄙視你!

孟子,莊子,惠子誰是古今第一辯

莊子也不客氣回敬到:

"先生你沒看見過野貓和黃鼠狼嗎?低著身子匍伏於地,等待那些出洞覓食的小動物。一會兒東,一會兒西,跳來跳去,一會兒高,一會兒低,上下竄越,不曾想到落入獵人設下的機關,死於獵網之中。再有那犛牛,龐大的身體就像天邊的雲;這算大吧,卻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這麼大一棵樹,卻擔憂它沒有什麼用處,怎麼不把它栽種在什麼也沒有生長的地方,栽種在無邊無際的曠野裡,悠然自得地徘徊於樹旁,優遊自在地躺臥於樹下。大樹不會遭到刀斧砍伐,也沒有什麼東西會去傷害它。雖然沒有派上什麼用場,可是哪裡又會有什麼困苦。"

孟子,莊子,惠子誰是古今第一辯

在這裡莊子先諷刺了惠子一把,別跟我抖小機靈像野貓和黃鼠狼一樣,聰明反被聰明誤。最後還不是著了張儀的道 。如果讓耗牛去抓老鼠,那怎麼叫用對呢 ?把你家那顆樹栽種在什麼也不生長的曠野裡,你也可以喝杯小酒悠閒躺在樹下,哪有什麼煩惱困苦可言啊!

孟子,莊子,惠子誰是古今第一辯

怎麼看莊子這段辯?先喻小,再喻大,再到無。如果按常人的思路去理解把樹種在什麼連草都不長的地方,這樹能活嗎?不符合邏輯呀。那莊子到底再說什麼呢?首先要明白莊子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即無何有之鄉。

無何有之鄉是整篇《逍遙遊》的結尾的高潮部份,它點出了逍遙遊的終極目標是一個人徹底的悟道、解脫。然後才能神化到達無何有之鄉。這也是佛學所指的本來無一物的極樂世界。也就是逍遙遊的最高境界。

莊子其意無非在提醒惠子,早日脫離俗世的煩惱,尋找人生的大智慧才是真正的解脫之道啊。可惜惠子終沒有聽莊子的勸告,在張儀被逐後返魏。為魏使楚,後又為伐齊存燕使趙。數年後惠子卒,終年約六十歲。

文章後記: 惠施死,莊子二十年不語,這是人性的孤獨,還是境界的孤獨,我想後者成份居多。在互聯網時代人與人交流渠道不斷拓寬。找朋友的,刷微信圈的怎麼看還是孤獨的盛宴。這不是境界太low,因為人從來都是從先滿足本我的需求開始。如果能找到真正的知己那就算你撞了大運了。不然還是善待自己,別嗨過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