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鑑賞》(19—30章)孟浩然 李頎 王維 王昌齡 祖詠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超值金版)》結合市場上流行的各種選本,總結其豐富經驗,力求做到註釋精練、準確,鑑賞深刻、透徹。每篇文字。融合古代意韻和現代視角,不空不繁,不澀不濫。希望讀者在閱讀中能提高對詩歌的鑑賞能力,能陶冶自己美好的情操,用一顆詩意的心去看待生活、體驗人生。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古代豐富的文化遺產、尤其是被譽為“中國古代詩歌巔峰”的唐詩,至今仍是傳統文化中所關注的焦點。

《唐詩三百首鑑賞》(19—30章)孟浩然 李頎  王維 王昌齡 祖詠

目錄:

第19章 孟浩然(1)

第20章 孟浩然(2)

第21章 孟浩然(3)

第22章 李頎

第23章 綦毋潛

第24章 王昌齡(1)

第25章 王昌齡(2)

第26章 祖詠

第27章 王維(1)

第28章 王維(2)

第29章 王維(3)

第30章 王維(4)

《唐詩三百首鑑賞》(19—30章)孟浩然 李頎  王維 王昌齡 祖詠

第19章 孟浩然(1)

孟浩然(689—740) 字號:字浩然 籍貫:襄陽(今湖北襄陽)人。

作品風格:恬淡孤清,不拘奇挾異

個人簡介:孟浩然出身書香門第,年輕時隱居鹿門山苦讀。壯年曾遊歷長江地區。開元十二年(724),前往洛陽求取功名,但一無所獲,三年後,他離開洛陽,漫遊吳越。開元十六年(728)孟浩然來到長安考取功名,不第。在京城逗留,期間和王維、王昌齡結為好友,據《新唐書》中記載,王維曾私邀他入內署,恰逢唐玄宗來到,孟浩然驚慌之下躲避在床下。王維不敢隱瞞,據實稟報了皇上,玄宗命令他出來,出來後,孟浩然自誦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句,唐玄宗很不高興,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此將他放歸襄陽。開元二十五年(737)張九齡被貶為荊州長史後,徵孟浩然為從事,他任職大概一年左右,開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齡在襄陽和孟浩然相聚,當時孟浩然身上生有惡瘡,因縱情宴飲,“食鮮疾動”去世,終年五十二歲。

孟浩然一生經歷比較簡單,詩作的題材也不寬,但具有獨特藝術造詣。其詩多寫山水田園生活和行旅等內容。多抒發詩人憤世嫉俗和表達個人感懷。大多數是五言,現有《孟浩然集》,存詩二百六十多首。

春曉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這是詩人隱居在鹿門山時寫作的一首描寫春天的優美作品,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

詩人取景獨特,不像一般的詩文那樣寫看到的或聽到的春天景色,而是從春天的早晨詩人剛剛醒來那刻所聽到的切入,抓住春天特徵,表達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和憐惜之情。

《唐詩箋註》:“詩到自然,無跡可尋。‘花落’句含幾許惜春意。”

過故人莊

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這是詩人在隱居鹿門山時到一位鄉村老朋友那裡做客時寫的一首詩。平平淡淡的生活小事在詩人的筆下寫得充滿了情趣。

聞一多在《唐詩雜論》中寫到:“真孟浩然不是將詩緊緊地築在一聯或一句裡,而是將它沖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見詩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詩。”

留別王維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這是孟浩然京城考取進士不第,準備返回襄陽老家,在臨行前寫給王維的一首詩,詩中抒發了詩人求仕不成後內心的憤懣和辛酸,感情真摯動人。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該詩用詞樸素,語句平淡,若一個人對朋友的娓娓道來,及其自然而毫無雕鏤的痕跡。然而卻深刻地表現了落第後的心境,言淺意深,耐人尋味。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四十多歲時曾前往長安、洛陽求取功名,求仕無成,於是,又遊歷吳、越一帶。這首詩就大概作於遊歷吳、越的途中,表達了羈旅之愁。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

孟浩然

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

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遊。

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

孟浩然遊歷吳越,是他四十歲在長安應試失敗後,為了排遣內心苦悶而長途跋涉遊覽江南的。根據這首詩的題目可以知道,這首詩是詩人乘舟停宿在桐廬江的時候,因懷念揚州(即廣陵)故友寫作的,詩人不僅僅因此有感傷之情,還因為自己坎坷求仕之路的失敗,而心情鬱悶,種種愁思交織在一起,所以,才有詩人在這首詩中悽楚的筆調。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詩人的這次旅行是心懷抑鬱情緒的。但詩人把內心的愁悶淡化成是身居異地、懷念故友的愁悶。詩人這樣淺淡將求仕失敗寫得清遠而顯露,不落俗套。同時對於詩人的故友,說到這裡他們自然能看得明白詩人真實的感受。

詩文結構嚴謹,前後銜接緊密。如,因為有首句的“滄江急夜流”的鋪墊所以才能將淚水“遙寄海西頭”。上句寫“月照一孤舟”那樣的寂寥、孤獨,接著詩人便順其自然,闡述“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遊”。這首詩情感深沉,描寫簡單淺淡,餘味無窮。

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陽度西嶺,群壑倏已暝。

鬆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

樵人歸欲盡,煙鳥棲初定。

之子期宿來,孤琴候蘿徑。

這是一首五言古詩。詩中用平易自然的語言描繪出了一幅清幽的暮色山景,幽靜空靈的暮色也滲透了詩人苦苦等待朋友的孤單和寂寞心情,但沒有一絲對朋友的抱怨,表現了對朋友信任。

《唐詩三百首鑑賞》(19—30章)孟浩然 李頎  王維 王昌齡 祖詠

第20章 孟浩然(2)

歲暮歸南山

孟浩然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鬆月夜窗虛。

這首詩是約公元728年(開元十六年)詩人在長安應進士舉落第之後寫的,孟浩然曾經閉門苦讀詩書,滿腹經綸。當時他的文章也得到了王維、張九齡等人的讚譽,有一定名望,但是,這次應試落第,讓他非常苦悶,想要直接上書皇上又有些猶豫,心中又不免煩惱,於是,作此詩發洩內心憤懣之情。

據傳,孟浩然被王維邀請到內署,恰逢唐玄宗到來,於是孟浩然就讀了這首《歲暮歸南山》,玄宗聽出了其中的抱怨,非常生氣,於是將孟浩然放還老家。

望洞庭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來到長安,寫這首詩贈給當時的丞相張九齡,表達自己想要出仕的願望,希望得到張九齡的賞識和任用。

夏日南亭懷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閒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這首詩是孟浩然的代表性作品。本詩抒發了詩人悠閒安適的心情,同時也摻雜著苦無知音的感慨。詩人化閒逸生活情態於輕描淡寫的景色中,讀來自然而親切。

這是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沒有深刻厚重的主題,只是詩人在休閒時因景生情,抒寫了自己安適心情,之後又感慨了一下沒有知音。但是詩人卻能在看似平常的景物中捕捉到詩意,將筆下的景色和心情寫得細膩傳神,趣味盎然。整首詩自然如行雲流水,層次清晰明朗,充滿詩情畫意。讀來朗朗上口。

《唐詩三百首鑑賞》(19—30章)孟浩然 李頎  王維 王昌齡 祖詠

第21章 孟浩然(3)

與諸子登峴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這是詩人在憑弔峴首山羊公碑時寫成的一首詩。羊公鎮守襄陽時,常常登臨峴首山,一次,他對同遊的人嘆道:“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悲傷!”詩人弔古傷今,由羊祜(hù)想到了自己的境況。

夜歸鹿門歌

孟浩然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餘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鬆徑長寂寥,唯有幽人自來去。

孟浩然家叫“南園”又叫“澗南園”,在襄陽城南郊外,漢江西岸,峴山附近。詩中提到的鹿門山則在漢江東岸,距離孟浩然家很近。因為漢末著名隱士龐德公曾隱居鹿門山,因而鹿門山成了隱居聖地。孟浩然早先一度隱居在峴山南園的家裡,四十歲去長安謀取功名,沒有成功,遊歷吳、越數年後返家,在鹿門山建別業,題為“夜歸鹿門”,表示追隨先賢龐德公的行跡,過隱居生活。這首詩就作於此時期,表達了詩人隱逸情懷。

早寒有懷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

鄉淚客中盡,歸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這首詩是在孟浩然漫遊長江下游的途中寫作的。該詩抒發了詩人悽楚的境遇和煩悶的心情。當時正是秋季,天氣非常寒冷。詩人睹物生情,不免想到故鄉,引起了思鄉的感傷。再加上當時作者奔走於長江下游各地,既為隱士,而又想求官;既羨慕田園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因而,此詩流露的感情是相當複雜的。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詩文樸素自然,感情真摯,以情對景,以景作結,結合自然,最後詩人將讀者帶入茫茫江海的意境中,讓人產生無限遐想。

《唐詩三百首鑑賞》(19—30章)孟浩然 李頎  王維 王昌齡 祖詠

第22章 李頎

李頎(690-751) 籍貫:趙郡(今河北趙縣)人。

作品風格:奔放豪邁,慷慨悲涼

個人簡介:少時家富,後傾家破產,李頎隱居潁陽(今河南省登封西)苦讀詩書多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考取進士,曾任新鄉縣尉,後辭官歸隱。

他一生交遊廣泛,和當時的著名詩人王昌齡、高適、王維等關係密切。李頎擅長五、七言歌行體。詩內容涉及較廣,他的邊塞詩成就最大,是邊塞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李頎還善長用詩歌來描寫音樂和塑造人物形象。《全唐詩》中存李頎詩三卷。

古從軍行

李頎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雲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該詩以從軍征戰為題材,描寫了邊塞戰士們的艱苦生活,諷刺當權者興師動眾、窮兵黷武,無視戰士們的生死,給百姓帶去極大的痛苦。

這首七言詩一句緊似一句,步步緊逼,感情色彩也逐漸強烈,句句極力描述邊陲戰士們的艱苦生活,最後一句,輕輕一筆,是對前面將士們付出生命代價的一種巨大的諷刺。使全詩的感情氣氛達到了高潮。詩人巧用疊詞、對句等使整首詩節奏錯落有致,在節奏鮮明的詩句中抒發了強烈悲壯的感情。

送魏萬之京

李頎

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雁不堪愁裡聽,雲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李頎晚年隱居潁陽時,魏萬要去長安,和詩人辭別,詩人寫下了這首情真意切的送別詩,表達了對魏萬的關心和勉勵。

聽董大彈胡笳弄兼寄語房給事

李頎

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歸客。

古戍蒼蒼烽火寒,大荒沉沉飛雪白。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葉驚摵摵。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竊聽來妖精。

言遲更速皆應手,將往復旋如有情。

空山百鳥散還合,萬里浮雲陰且晴。

嘶酸雛雁失群夜,斷絕胡兒戀母聲。

川為淨其波,鳥亦罷其鳴。

烏孫部落家鄉遠,邏娑沙塵哀怨生。

幽音變調忽飄灑,長風吹林雨墮瓦。

迸泉颯颯飛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長安城連東掖垣,鳳凰池對青瑣門。

高才脫略名與利,日夕望君抱琴至。

這首詩大概作於天寶六、七年間(747—748),是一首用文字描繪音樂效果的詩。詩人在這首詩文中既是稱讚董大的琴聲優美也是在讚美房琯。

《唐詩三百首鑑賞》(19—30章)孟浩然 李頎  王維 王昌齡 祖詠

第23章 綦毋潛

綦(qí)毋潛 字號:字孝通 籍貫:荊南(今江蘇宜興縣)人。

作品風格:清秀

個人簡介:開元十四年(726)進士及第,授宜壽尉,後又歷任校書郎、右拾遺、著作郎。天寶末年,歸家隱居。他與王維、張九齡等人有唱和詩。王維稱其“盛得江左風,彌工建安體”。其詩多為隱逸之思。《全唐詩》編其詩一卷。

春泛若耶溪

綦毋潛

幽意無斷絕,此去隨所偶。

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鬥。

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後。

生事且瀰漫,願為持竿叟。

這首五言古詩大概是詩人歸隱後所寫。若耶溪傳為西施浣紗處,春水清澈,倒映山影,優美如畫。詩人置身其中,內心產生無限情懷。

《唐詩三百首鑑賞》(19—30章)孟浩然 李頎  王維 王昌齡 祖詠

第24章 王昌齡(1)

王昌齡(698-756) 字號:字少伯 籍貫:京兆(今陝西西安)人。

作品風格:雄健清朗,意深韻長

個人簡介:開元十五年(727)進士及第,任祕書省校書郎。開元二十二年(734),中宏詞科,改任汜水(今河南鞏縣東北)縣尉,遷江寧丞。約開元二十七年(739),被貶嶺南。開元二十八年(740)任江寧縣(今南京郊縣)丞,天寶七年被貶龍標(今湖南黔陽)尉,故世人稱其“王江寧”或“王龍標”。安史之亂起,王昌齡回鄉,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殺害,終年六十歲。

他豐富的生活經歷和廣泛的交遊,對他的詩歌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此他的詩文題材廣泛。有反映宮女們不幸遭遇的《長信秋詞》,詩文悽怨,意境深遠;有抒寫思婦情懷的《閨怨》和表現少女天真浪漫的《採蓮曲》,筆觸細膩,清新優美;還有送別詩等。王昌齡尤其擅長七言絕句,被後世稱為七絕聖手。他的“出塞”意境開闊,感情深沉,被譽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其詩今存一百八十多首,七絕七十五首,五絕十四首。

採蓮曲二首(其二)

王昌齡

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這首詩本是描繪了一幅女子採蓮圖,畫面本是少女們採蓮的唯美景象。但詩人卻始終沒有正面描寫她們,而是故意把她們和荷花合在一起來寫,她們的身影在豔麗的荷花叢中,若隱若現,和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創造了一種引人遐想的美好意境。

長信秋詞五首(其三)

王昌齡

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這是一首宮怨詩,該詩借詠漢朝妃子班婕妤而慨嘆宮廷婦女苦悶、幽怨心情,表達了詩人對她們的同情。

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王昌齡作兩首,這是其一,詩中描寫了戰爭的殘酷,抒發了詩人對良將出現,早日平定邊疆戰事,人民過上安居樂業生活的渴盼心情。

從軍行七首(其一)

王昌齡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這首詩以久戍邊疆戰士的口吻寫思鄉之情。

《唐詩三百首鑑賞》(19—30章)孟浩然 李頎  王維 王昌齡 祖詠

第25章 王昌齡(2)

從軍行七首(其四)

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首詩通過對邊防將士們軍事生活的描寫,表現守邊將士戍守邊防、保家衛國的壯志。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是一首送別詩,該詩原題共兩首,一首是寫詩人在芙蓉樓為友人餞別的情景(“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雲深。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本書所選的這首寫的是詩人在次日早晨送別友人時情景。這首詩大約寫於開元二十九年之後,當時王昌齡離開京城赴任江寧丞,詩中的辛漸準備從潤州渡江,經揚州,到洛陽。王昌齡大概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後兩人在此分別。

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曾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這首閨怨詩主要描寫少婦登樓賞春時,見景而悲的心理變化過程。

《唐詩三百首鑑賞》(19—30章)孟浩然 李頎  王維 王昌齡 祖詠

第26章 祖詠

祖詠 籍貫:洛陽(今屬河南)人。

作品風格:凝鍊精緻

個人簡介:開元十二年(724)進士及第,因張說推薦,曾任短期的駕部員外郎,仕途潦倒,後歸隱。祖詠多作山水田園詩,現有《祖詠詩》一卷,《全唐詩》編其詩一卷。

望薊門

祖詠

燕臺一去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

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

沙場烽火連胡月,海畔雲山擁薊城。

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唐代的薊門,即范陽道,是防禦契丹族的邊防重鎮。唐玄宗開元二年(714),幷州長史薛納領兵抵禦契丹,開元二十二年(734),幽州節度使張守珪斬殺契丹王屈烈及可汗。這段時期,祖詠曾遊宦范陽,這首詩大約就作於此時。這首詩通過描寫邊防壯麗景象,抒發了詩人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志向。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整首詩緊扣一個“望”字,勾勒了邊防重鎮雄渾肅穆的景象。詩人筆力胸闊,蒼勁有力,表達層次清晰,一氣呵成。詩文的字裡行間都充滿了蓬勃向上之氣,格調高昂,催人奮進。精選的景物完美地烘托了詩人感情,情景自然和諧。

《唐詩三百首鑑賞》(19—30章)孟浩然 李頎  王維 王昌齡 祖詠

第27章 王維(1)

王維(701-761) 字號:字摩詰 籍貫: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

作品風格:清淡自然,辭秀調雅

個人簡介:王維開元九年(721)進士及第,任大樂丞。因故貶為濟州司倉參軍,後辭官隱居,開元二十二年(734)張九齡為中書令,其擢升王維為右拾遺,當時王維作《獻始興公》,稱讚張九齡的政治主張,表達他想要成就功績的心情。開元二十四年(736)張九齡罷相。次年王維被貶荊州長史。開元二十五年(737)為監察御史,奉使出塞,在那裡寫下來一些邊塞詩。天寶元中,王維的官職屢次升遷,安史亂前,官至給事中。安史之亂中,兩京陷落,王維被俘,被逼任偽職。安史之亂後,降為太子中允,後官至尚書中丞,故又稱其為王右丞。晚年居藍天輞川,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上元二年(761)去世。

王維多才多藝,精通佛學,擅長作畫、寫詩,通曉音樂。王維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與孟浩然齊名,並稱“王孟”。人稱“詩佛”。王維在邊塞、山水詩、絕句等方面都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名篇,尤其擅長五言律絕。王維在描寫自然風景方面,具有獨特造詣,描寫準確、精煉,往往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意境高遠。今存詩四百多首。

酬張少府

王維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這首詩是詩人晚年居輞川時所作的一首贈友詩。表達了詩人老年“萬事不關心”的淡泊心境。

觀獵

王維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

回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

《觀獵》這首詩大概是王維前期作品,詩文筆力雄健,激情豪邁。表現詩人希望建立功業的遠大抱負。

漢江臨泛

王維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開元二十八年(740)王維由監察御史貶為殿中侍御史,冬季,知南選(朝廷派往南方補選官員的選補使),從長安經襄陽、夏口到嶺南,這首詩當作於途經襄陽時。

積雨輞川莊作

王維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這首七律是詩人隱居輞川莊時期寫作的。該詩描寫了莊園的田園美景,同時也描述了自己優雅恬靜禪寂生活,兩相融合,意境自然愜意。

這首詩語言清新自熱,活潑明快,形象鮮明,餘韻清遠。充分體現了詩人恬淡的生活情志。

《唐詩三百首鑑賞》(19—30章)孟浩然 李頎  王維 王昌齡 祖詠

第28章 王維(2)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為王維在十七歲時所寫的詩。詩中表達了詩人佳節之日懷念兄弟之情。

這首七言絕句最妙的地方就是詩人靈活轉換角度,從直抒胸臆,到委婉表達,寄情於他人。可見詩人思路之開闊、用筆之嫻熟。自然樸素中見真摯感情,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鹿柴

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這首詩是詩人晚年所作五絕組詩《輞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詩。詩中描寫了鹿柴附近空山深林中傍晚幽靜的景色。

這首詩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充分運用了反襯的手法。用人聲反襯空山之靜,用陽光反襯密林之暗。在冷寂的環境中摻入一點暖意,卻越發使這要冷色調更冷了。使空山中空曠幽深的環境更加突出。詩人筆法細膩,將詩文也成了一幅恬靜空寂畫作,真是精到。

洛陽女兒行

王維

洛陽女兒對門居,才可容顏十五餘。

良人玉勒乘驄馬,侍女金盤膾鯉魚。

畫閣珠樓盡相望,紅桃綠柳垂簷向。

羅幃送上七香車,寶扇迎歸九華帳。

狂夫富貴在青春,意氣驕奢劇季倫。

自憐碧玉親教舞,不惜珊瑚持與人。

春窗曙滅九微火,九微片片飛花瑣。

戲罷曾無理曲時,妝成只是薰香坐。

城中相識盡繁華,日夜經過趙李家。

誰憐越女顏如玉,貧賤江頭自浣紗。

這首七言古詩是王維在開元六年(718)所作的,當時王維年十八歲。這首詩從一位的富貴人家的少婦的角度描繪了她過的奢華生活。表現了富豪權貴們的驕奢淫逸的生活而又空虛的生活。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詩史詩人王維在居輞川時寫的,描繪了秋雨後山居景象,體現了安閒自在的山鄉生活。

少年行四首(其一)

王維

新豐美酒鬥十千,咸陽遊俠多少年。

相逢意氣為君飲,繫馬高樓垂柳邊。

王維的七絕組詩《少年行》共四首。本書選取了其中的第一首,這首詩描寫了古代少年遊俠的日常生活,讚頌表揚了他們的友情和豪爽氣概。

這首七絕詩文筆流麗,一氣呵成,充滿了理想氣息和浪漫色彩。充滿展現了豪俠風流倜儻、放蕩不羈的形象。

《唐詩三百首鑑賞》(19—30章)孟浩然 李頎  王維 王昌齡 祖詠

第29章 王維(3)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開元二十五年(737),河西節度使副大使崔希逸和吐蕃作戰取得勝利,唐玄宗於是任命王維為監察御史,出使西塞慰問將士。實際上是藉此將王維排擠出朝廷。這首五律就是詩人在出使途中所作。該詩記述了詩人出使途中的所見所感。

相思

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相思》這首詩家喻戶曉,廣為傳頌。詩人在此詩中借相思豆抒發相思之情。筆調明快,平淡如敘的語言中蘊含著詩人豐富的情感。

渭城曲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是王維送朋友去西北邊疆時寫作的一首送別詩。

陽關是當時內地通往西域的要塞,唐超國力強盛,內地和西域之間頻繁往來,從軍或出使陽關外是一件讓人自豪的事情。但是,詩人在和朋友即將分別的那一刻,他想到朋友西出陽關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回來,想到朋友此去路途漫漫,旅途的艱辛,所以,心中的不捨和關心一齊湧上心頭。“更”字中既是要朋友再喝酒,其實也是詩人在留朋友再多留一刻。詩人此刻內心當是千頭萬緒,好像有很多話要囑咐朋友,卻又不知道從什麼開始說起,於是,詩人勸酒,一切感情都包含在酒中了。

《唐詩三百首鑑賞》(19—30章)孟浩然 李頎  王維 王昌齡 祖詠

第30章 王維(4)

渭川田家

王維

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閒逸,悵然吟《式微》。

該詩描寫了一幅自然如畫的田園風景,表達詩人對隱居田園的嚮往。

雜詩三首(其二)

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維共寫有雜詩三首,都是些遊子思婦的相思之情的。本書選其二,這首寫了遊子思鄉之情。

終南別業

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由於政局變化反覆,王維晚年已看透了仕途的艱險曲折,所以決然跳出是非圈,超然物外,過上半官半隱的生活。開元二十九年(741),王維曾隱居終南山。此詩就是作於這個時期。本詩將隱居後安閒自在的心情,寫得惟妙惟肖,反映了詩人怡然自樂的豁達心胸。

這首五言律詩,通過敘述詩人沒有隨意閒適的行蹤,他仿若不食人間煙火,不問世事,超然物外,遊樂山水,突出表現了詩人淡逸、豁達的天性。而最後一句與人翁的談笑,又使整首詩充滿了生活氣息,使詩人的形象更加親切。整首詩語言平白如話,順暢如水,不事雕琢的字句中卻充滿了詩情畫意和生活情趣。

《唐詩三百首鑑賞》(19—30章)孟浩然 李頎  王維 王昌齡 祖詠

竹裡館

王維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這首詩是《輞川集》二十首詩中的名篇。寫了詩人隱居山中閒逸的生活情趣。

詩人非常喜歡這樣幽靜的環境,雖然是獨自彈琴長嘯,但是不覺孤單,而是陶醉其中,享受林中撫琴的安閒生活。所以詩人寫到“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自己獨居深林中,沒有人知道,只有要輪皎潔的月亮靜靜地照著我。這裡用擬人的手法寫月亮好像和我有著同樣的志趣,好似詩人的知音,有明月的陪伴,詩人更不會孤單了,詩人心境恬淡安適,竹林、明月意境寧靜、恬美,詩人的心境和周圍的環境達到了完美的統一,情和景融為一體,烘托了萬物皆空、幽雅高潔的意境,具有獨特的吸引人的藝術魅力,美不勝收。

這首五言絕句,仿若詩人隨手揮就,沒有一點雕琢,語言也很平淡,但是,這些平淡不驚的語句,描繪出了一幅優美幽靜的環境。詩人竹林撫琴,明月當空的畫面彷彿歷歷在目,那種幽靜恬美的意境,油然心生,匠心獨具。詩人這首詩不著意在個別詞句的妙用上,而重點在整首詩烘托的意境上,重在其中的神韻。就像施補華所說的,給人以“清幽絕俗”(《峴傭說詩》)之感,整首詩情景交融、動靜結合、虛實相接,相映成趣,體現了詩人恬靜、淡泊的心境。

《唐詩三百首鑑賞》(19—30章)孟浩然 李頎  王維 王昌齡 祖詠

《唐詩三百首鑑賞》(19—30章)孟浩然 李頎  王維 王昌齡 祖詠

《唐詩三百首鑑賞》(19—30章)孟浩然 李頎  王維 王昌齡 祖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