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美文 小白在努力 小白在努力 2017-10-28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善良,無疑是最可貴、最美好的東西。正是因為它太美好了,所以需要理性光芒的照耀。

春天,孕育著生命、煥發著希望的季節。

一個小孩蹲在雞窩旁,出神地看著一個又一個雞蛋神奇地化作了小雞。

其中一個卻有些例外。或許是小生命有些羸弱,也或許是這個蛋殼有些堅硬。

從小孔裡分明能看到小雞渴望的眼神,還能聽到它焦急的叫聲,就是久久不見它破殼而出。

小孩生怕這個小生命會被永遠禁錮在這個蛋殼之中。

他小心翼翼地捧起來,慢慢地,一小塊一小塊地剝掉蛋殼。然而,它卻並未像其他見著第一縷陽光的雞仔一樣歡快而活躍,而是癱軟在地。

儘管在接下來的幾天裡,小孩子對這個他親手迎接的小生命倍加呵護,但是,它還是死了。

我們總是驚歎破繭成蝶的神奇與美麗,但是這種美麗有個前提:無論這個過程如何艱難,都必須是蠶蛹自己破繭。任何人的惻隱之心,都會扼殺這種美麗。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我們可以說幫小雞出生的小孩尚且缺乏常識,結果好心做了壞事。然而,類似的事情,卻並沒有因為智慧的增加而避免。

然而,真正的善良總是需要理性的。

說到善良,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要“對別人好”,甚至是犧牲自己,為別人好。這恐怕是善良第一大誤區。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善良的第一層含義不是“利人”,而是“利己”,自己足夠好,不給別人添麻煩,這本身就是一種善良。

鼓吹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善良,是違揹人性的,也是違背常識的。不是幻想,就是虛偽。

照顧好自己的同時,在能力範圍之內,再照顧別人,就是善良的第二重含義。

超出能力範圍的善良,是缺乏理性的,也許主觀是好的,但結局卻未必不是壞。

有些善良,可能就是惡的溫床。

充滿理性的善良,有時候甚至是冷酷無情的,然而那可能才是真正的大善。

隋朝吏部侍郎薛道衡曾經遊覽鐘山開善寺。在寺廟大殿之中,薛道衡問隨行的小和尚:“你能不能告訴我,為什麼金剛怒目圓睜,其他菩薩卻低眉善目啊?”

小和尚回答說:“金剛怒目,所以降服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一時惻隱,包庇惡人,看似小善,實則大惡;懲處罪犯,看似冷酷,實則大善。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理性光芒照耀下的善,並不是一味對別人好,而是可以簡單分為三層含義。

  • 第一層,利己,但不損人最基本的善良,就是做好自己的角色,承擔自己的責任,不給別人添麻煩。做好自己,本身已是一種善良。

  • 第二層,利人,但不以損己為代價力所能及之處,不要吝嗇,無論是財富,是時間,還是精力,儘量與人方便。所謂助人為樂,助人,自己也要快樂,那才是善的題中之意。損人利己,可謂惡,但也不是說善就要損己利人。這種對人性的考驗,本身就是一種缺乏理性的虛妄之想。

  • 第三層,實現利人與利己的高度統一一心一意只努力做好自己,從來不曾想過要施惠於人,然而卻能行善於無形之中。如陽光普照大地,自己不失其樂,別人也能得惠其中。

我們必須理智地認識到,人生一切的付出,最終的受益者都將是自己,行善,也是如此。這就是人性。

坦誠面對人性,這本身就是最起碼的理智。

明白這個道理,既不用懊惱自己沒有成為“救世主”,會少些苦惱;也不用抱怨他人沒有捨己為人,會少些苛責。如此,生活就會多一份淡然與從容。

將這個道理教給下一代,他們的人生或許就能多點坦誠和陽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