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佔友:特別能戰鬥的“礦山鐵漢”'

煤炭 唐山 吉利伴你回家 跳槽那些事兒 河北新聞網 2019-08-19
""侯佔友:特別能戰鬥的“礦山鐵漢”

即將下井工作的侯佔友。

閱讀提示

上世紀70年代的煤炭戰線上,開灤趙各莊礦的侯佔友家喻戶曉。

他被譽為“礦山鐵漢”。從1971年至1975年,他每年都要上400多個班,超過正常出勤近一倍。

作為起重工,他在完成本職工作後,主動自帶乾糧吃住在井下,帶動工友們連班加點,為緩解當時國家用煤緊張狀況作出了突出貢獻。

他退休後,拒絕高薪聘請,奮戰6年,硬是把礦山北面的一座禿山改造成景色宜人的北山公園。

他曾三次被授予省勞動模範稱號,並於1979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1990年獲得全國“老有所為”精英獎。

開灤“特別能戰鬥”的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

"侯佔友:特別能戰鬥的“礦山鐵漢”

即將下井工作的侯佔友。

閱讀提示

上世紀70年代的煤炭戰線上,開灤趙各莊礦的侯佔友家喻戶曉。

他被譽為“礦山鐵漢”。從1971年至1975年,他每年都要上400多個班,超過正常出勤近一倍。

作為起重工,他在完成本職工作後,主動自帶乾糧吃住在井下,帶動工友們連班加點,為緩解當時國家用煤緊張狀況作出了突出貢獻。

他退休後,拒絕高薪聘請,奮戰6年,硬是把礦山北面的一座禿山改造成景色宜人的北山公園。

他曾三次被授予省勞動模範稱號,並於1979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1990年獲得全國“老有所為”精英獎。

開灤“特別能戰鬥”的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

侯佔友:特別能戰鬥的“礦山鐵漢”

正在井下工作的侯佔友。

地球轉一圈,他轉一圈半

上世紀70年代,開灤趙各莊礦的“礦山鐵漢”侯佔友,創造了全國聞名的奇蹟。近日,為尋訪侯佔友的故事,記者來到了這個安靜的礦區。

在趙各莊礦侯佔友事蹟展覽館內,他的照片鋪了一面牆,但最吸引記者的是一張半身照:侯佔友頭戴礦工帽,身披大紅花,黑裡透紅的長方臉,目視前方,滿臉笑容,顯得格外精神。

這是侯佔友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時的照片。

“老侯這個人不善言辭,但是特別能幹活!”一提起侯佔友,老工友閆克岐打開了話匣子,“他幹起活來就像是有使不完的力氣。”

“說到這兒,必須得提‘小八號’的綽號。”閆克岐說,“當時井下用的礦車能裝八百斤煤,叫作八號礦車。有一次,礦車出軌,大夥正在犯難之際,身材魁梧的侯佔友一個人就把礦車背上了軌道,所以大家都叫他‘小八號’。”

1927年出生的侯佔友,12歲開始在趙各莊礦北山石廠做童工。1946年,他在趙各莊礦下井當了工人,受盡壓迫剝削,吃遍人間苦難。唐山解放後,侯佔友翻身做了礦山的主人,從此,他把對黨的一片赤誠化作了沖天幹勁。在侯佔友看來,為社會主義事業貢獻力量的最佳方式就是拼盡全力多出煤。

1970年深冬的一天,天還沒亮,迎著刺骨的寒風,侯佔友身背一袋乾糧,步履匆忙地向礦山走去。

當時,煤炭供應告急,全國工業發展受阻。侯佔友得知這個消息後輾轉反側:“煤是國家的糧食,國家缺煤和咱家缺糧一樣,寧可咱家缺糧也不能讓國家缺煤……”

從那時候起,侯佔友上午幹完本職工作後,下午就到採煤區出一班煤,並且不要加班費,不要補助糧,不要下井津貼。幾乎每天都是凌晨四五點鐘走出家門,晚上十點以後才回到家中。

1974年春節前夕,開灤接到來自國家計委的緊急電報,全國用煤非常緊張,要求開灤在現有基礎上再多出煤。“因為缺煤,春節期間上海南京路的燈光不能全開,首都人民年三十吃不上餃子!”這個消息“撞擊”著侯佔友以及開灤十幾萬礦工的心。

臘月二十八這天,侯佔友揹著一袋乾糧直奔井下。他攉煤打柱,排險闖關。乾糧袋慢慢癟了下去。直到大年初一早晨,侯佔友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中。他在井下整整幹了三天三夜!

正是有了這樣的勞動模範和這樣的礦工隊伍,開灤實現了每天向上海增發一列煤炭的目標,由此緩解了國家用煤的緊張狀況。

1975年和1976年春節,他帶著妻子兒女,來到井下“過春節”。

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1971年至1975年,侯佔友每年都要上400多個班,超過正常出勤將近一倍。其中,1971年440個班,1972年450個班,1973年461個班,1974年483個班,1975年486個班……

1975年5月25日,新華社播發的長篇通訊中,稱侯佔友是“地球轉一圈,他轉一圈半;地球轉兩圈,他上三個班”的“礦山鐵漢”。

"侯佔友:特別能戰鬥的“礦山鐵漢”

即將下井工作的侯佔友。

閱讀提示

上世紀70年代的煤炭戰線上,開灤趙各莊礦的侯佔友家喻戶曉。

他被譽為“礦山鐵漢”。從1971年至1975年,他每年都要上400多個班,超過正常出勤近一倍。

作為起重工,他在完成本職工作後,主動自帶乾糧吃住在井下,帶動工友們連班加點,為緩解當時國家用煤緊張狀況作出了突出貢獻。

他退休後,拒絕高薪聘請,奮戰6年,硬是把礦山北面的一座禿山改造成景色宜人的北山公園。

他曾三次被授予省勞動模範稱號,並於1979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1990年獲得全國“老有所為”精英獎。

開灤“特別能戰鬥”的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

侯佔友:特別能戰鬥的“礦山鐵漢”

正在井下工作的侯佔友。

地球轉一圈,他轉一圈半

上世紀70年代,開灤趙各莊礦的“礦山鐵漢”侯佔友,創造了全國聞名的奇蹟。近日,為尋訪侯佔友的故事,記者來到了這個安靜的礦區。

在趙各莊礦侯佔友事蹟展覽館內,他的照片鋪了一面牆,但最吸引記者的是一張半身照:侯佔友頭戴礦工帽,身披大紅花,黑裡透紅的長方臉,目視前方,滿臉笑容,顯得格外精神。

這是侯佔友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時的照片。

“老侯這個人不善言辭,但是特別能幹活!”一提起侯佔友,老工友閆克岐打開了話匣子,“他幹起活來就像是有使不完的力氣。”

“說到這兒,必須得提‘小八號’的綽號。”閆克岐說,“當時井下用的礦車能裝八百斤煤,叫作八號礦車。有一次,礦車出軌,大夥正在犯難之際,身材魁梧的侯佔友一個人就把礦車背上了軌道,所以大家都叫他‘小八號’。”

1927年出生的侯佔友,12歲開始在趙各莊礦北山石廠做童工。1946年,他在趙各莊礦下井當了工人,受盡壓迫剝削,吃遍人間苦難。唐山解放後,侯佔友翻身做了礦山的主人,從此,他把對黨的一片赤誠化作了沖天幹勁。在侯佔友看來,為社會主義事業貢獻力量的最佳方式就是拼盡全力多出煤。

1970年深冬的一天,天還沒亮,迎著刺骨的寒風,侯佔友身背一袋乾糧,步履匆忙地向礦山走去。

當時,煤炭供應告急,全國工業發展受阻。侯佔友得知這個消息後輾轉反側:“煤是國家的糧食,國家缺煤和咱家缺糧一樣,寧可咱家缺糧也不能讓國家缺煤……”

從那時候起,侯佔友上午幹完本職工作後,下午就到採煤區出一班煤,並且不要加班費,不要補助糧,不要下井津貼。幾乎每天都是凌晨四五點鐘走出家門,晚上十點以後才回到家中。

1974年春節前夕,開灤接到來自國家計委的緊急電報,全國用煤非常緊張,要求開灤在現有基礎上再多出煤。“因為缺煤,春節期間上海南京路的燈光不能全開,首都人民年三十吃不上餃子!”這個消息“撞擊”著侯佔友以及開灤十幾萬礦工的心。

臘月二十八這天,侯佔友揹著一袋乾糧直奔井下。他攉煤打柱,排險闖關。乾糧袋慢慢癟了下去。直到大年初一早晨,侯佔友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中。他在井下整整幹了三天三夜!

正是有了這樣的勞動模範和這樣的礦工隊伍,開灤實現了每天向上海增發一列煤炭的目標,由此緩解了國家用煤的緊張狀況。

1975年和1976年春節,他帶著妻子兒女,來到井下“過春節”。

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1971年至1975年,侯佔友每年都要上400多個班,超過正常出勤將近一倍。其中,1971年440個班,1972年450個班,1973年461個班,1974年483個班,1975年486個班……

1975年5月25日,新華社播發的長篇通訊中,稱侯佔友是“地球轉一圈,他轉一圈半;地球轉兩圈,他上三個班”的“礦山鐵漢”。

侯佔友:特別能戰鬥的“礦山鐵漢”

侯佔友在做起重工作。

不在冊的採煤工

趙各莊礦有這樣一個順口溜:“在冊採煤工,本是九十九。區長來點名,一百人說‘有’!多了哪一個?鐵漢侯佔友。鐵漢鋼鐵鑄,一人四隻手。”這就是侯佔友在工友心中的印象。

“侯佔友是趙各莊礦機電科起重工,不算採煤工。他完成本職工作後,背上一袋乾糧便到井下一線參加生產,一干就是幾天。”在開灤博物館的勞模牆前,工作人員如是說。

沿著由開灤唐山礦老巷道改造成的井下探祕遊路線,記者來到了井下六七十米的“炮採工作面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當年侯佔友工作的採區條件要比眼前的場景更復雜更艱苦。”

1973年夏季的一個休息日,侯佔友本想和往常一樣,下午兩點半到井下出煤。可當天凌晨三點多下起了瓢潑大雨,街上的水有半尺深,他決定一早就下井到採煤區去。妻子勸他說:“雨太大別去了,你反正是義務勞動。”侯佔友卻說:“這麼大的雨,遠道的工人很難到班,我得早點去。”他不顧妻子的反對,背上乾糧便衝進雨中。

來到採煤工作面後,“義工”侯佔友哪裡活多活累就到哪裡幹,哪裡缺人手就主動填補上去。工友告訴他,剛才放炮的時候,頂板上矸石震落壓住了電溜子,煤停運了。

沒等班長派活,他便拿起一把大錘,奔向工作面。一塊大矸石攔腰把工作面切成了兩段,現場很狹窄,很難站立,侯佔友坐在地上,斜著身子,一錘錘地砸,足足砸了兩個多小時,才把矸石砸碎,掃清了工作面的障礙。

到了下班時間,工友們都走了,侯佔友卻留下來等著下一班的工人接著幹。這次,他在井底幹了兩天一夜,直到礦燈幾乎熄滅,才回到井上。

"侯佔友:特別能戰鬥的“礦山鐵漢”

即將下井工作的侯佔友。

閱讀提示

上世紀70年代的煤炭戰線上,開灤趙各莊礦的侯佔友家喻戶曉。

他被譽為“礦山鐵漢”。從1971年至1975年,他每年都要上400多個班,超過正常出勤近一倍。

作為起重工,他在完成本職工作後,主動自帶乾糧吃住在井下,帶動工友們連班加點,為緩解當時國家用煤緊張狀況作出了突出貢獻。

他退休後,拒絕高薪聘請,奮戰6年,硬是把礦山北面的一座禿山改造成景色宜人的北山公園。

他曾三次被授予省勞動模範稱號,並於1979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1990年獲得全國“老有所為”精英獎。

開灤“特別能戰鬥”的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

侯佔友:特別能戰鬥的“礦山鐵漢”

正在井下工作的侯佔友。

地球轉一圈,他轉一圈半

上世紀70年代,開灤趙各莊礦的“礦山鐵漢”侯佔友,創造了全國聞名的奇蹟。近日,為尋訪侯佔友的故事,記者來到了這個安靜的礦區。

在趙各莊礦侯佔友事蹟展覽館內,他的照片鋪了一面牆,但最吸引記者的是一張半身照:侯佔友頭戴礦工帽,身披大紅花,黑裡透紅的長方臉,目視前方,滿臉笑容,顯得格外精神。

這是侯佔友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時的照片。

“老侯這個人不善言辭,但是特別能幹活!”一提起侯佔友,老工友閆克岐打開了話匣子,“他幹起活來就像是有使不完的力氣。”

“說到這兒,必須得提‘小八號’的綽號。”閆克岐說,“當時井下用的礦車能裝八百斤煤,叫作八號礦車。有一次,礦車出軌,大夥正在犯難之際,身材魁梧的侯佔友一個人就把礦車背上了軌道,所以大家都叫他‘小八號’。”

1927年出生的侯佔友,12歲開始在趙各莊礦北山石廠做童工。1946年,他在趙各莊礦下井當了工人,受盡壓迫剝削,吃遍人間苦難。唐山解放後,侯佔友翻身做了礦山的主人,從此,他把對黨的一片赤誠化作了沖天幹勁。在侯佔友看來,為社會主義事業貢獻力量的最佳方式就是拼盡全力多出煤。

1970年深冬的一天,天還沒亮,迎著刺骨的寒風,侯佔友身背一袋乾糧,步履匆忙地向礦山走去。

當時,煤炭供應告急,全國工業發展受阻。侯佔友得知這個消息後輾轉反側:“煤是國家的糧食,國家缺煤和咱家缺糧一樣,寧可咱家缺糧也不能讓國家缺煤……”

從那時候起,侯佔友上午幹完本職工作後,下午就到採煤區出一班煤,並且不要加班費,不要補助糧,不要下井津貼。幾乎每天都是凌晨四五點鐘走出家門,晚上十點以後才回到家中。

1974年春節前夕,開灤接到來自國家計委的緊急電報,全國用煤非常緊張,要求開灤在現有基礎上再多出煤。“因為缺煤,春節期間上海南京路的燈光不能全開,首都人民年三十吃不上餃子!”這個消息“撞擊”著侯佔友以及開灤十幾萬礦工的心。

臘月二十八這天,侯佔友揹著一袋乾糧直奔井下。他攉煤打柱,排險闖關。乾糧袋慢慢癟了下去。直到大年初一早晨,侯佔友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中。他在井下整整幹了三天三夜!

正是有了這樣的勞動模範和這樣的礦工隊伍,開灤實現了每天向上海增發一列煤炭的目標,由此緩解了國家用煤的緊張狀況。

1975年和1976年春節,他帶著妻子兒女,來到井下“過春節”。

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1971年至1975年,侯佔友每年都要上400多個班,超過正常出勤將近一倍。其中,1971年440個班,1972年450個班,1973年461個班,1974年483個班,1975年486個班……

1975年5月25日,新華社播發的長篇通訊中,稱侯佔友是“地球轉一圈,他轉一圈半;地球轉兩圈,他上三個班”的“礦山鐵漢”。

侯佔友:特別能戰鬥的“礦山鐵漢”

侯佔友在做起重工作。

不在冊的採煤工

趙各莊礦有這樣一個順口溜:“在冊採煤工,本是九十九。區長來點名,一百人說‘有’!多了哪一個?鐵漢侯佔友。鐵漢鋼鐵鑄,一人四隻手。”這就是侯佔友在工友心中的印象。

“侯佔友是趙各莊礦機電科起重工,不算採煤工。他完成本職工作後,背上一袋乾糧便到井下一線參加生產,一干就是幾天。”在開灤博物館的勞模牆前,工作人員如是說。

沿著由開灤唐山礦老巷道改造成的井下探祕遊路線,記者來到了井下六七十米的“炮採工作面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當年侯佔友工作的採區條件要比眼前的場景更復雜更艱苦。”

1973年夏季的一個休息日,侯佔友本想和往常一樣,下午兩點半到井下出煤。可當天凌晨三點多下起了瓢潑大雨,街上的水有半尺深,他決定一早就下井到採煤區去。妻子勸他說:“雨太大別去了,你反正是義務勞動。”侯佔友卻說:“這麼大的雨,遠道的工人很難到班,我得早點去。”他不顧妻子的反對,背上乾糧便衝進雨中。

來到採煤工作面後,“義工”侯佔友哪裡活多活累就到哪裡幹,哪裡缺人手就主動填補上去。工友告訴他,剛才放炮的時候,頂板上矸石震落壓住了電溜子,煤停運了。

沒等班長派活,他便拿起一把大錘,奔向工作面。一塊大矸石攔腰把工作面切成了兩段,現場很狹窄,很難站立,侯佔友坐在地上,斜著身子,一錘錘地砸,足足砸了兩個多小時,才把矸石砸碎,掃清了工作面的障礙。

到了下班時間,工友們都走了,侯佔友卻留下來等著下一班的工人接著幹。這次,他在井底幹了兩天一夜,直到礦燈幾乎熄滅,才回到井上。

侯佔友:特別能戰鬥的“礦山鐵漢”

侯佔友正在開挖荒石。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發生時,侯佔友正在省委黨校學習。聽到這個消息後,次日上午他就趕回了唐山。晚上9點多,他找到自家的窩棚,放下行李,扭頭就走。

家裡人問他:“老侯,家裡這個樣子,你又到哪兒去?”他回答:“家家受了損失,國家損失更大,我要到礦上去。”

此後一個多月裡,他沒回家吃過一頓飯,沒回家睡過一次覺,一直在礦上摸爬滾打,抗震救災。

地震後,磚結構的巍山採區井架出現了5釐米寬的裂縫,需要有人爬到井架頂部檢查井架狀況。當時餘震不斷,爬上32米高的井架隨時都有生命危險,但侯佔友二話不說接受了這個任務。

爬上井架,他把井架、天輪仔細地檢查了一遍,機件尚好,軸承靈活,螺絲紮實,鉚釘牢固——他放心了。

“開閘試車!”侯佔友站在32米高的井架上,朝地面大喊。在他的指揮下,設備最終正常運轉起來。四天後,提升系統也恢復了運轉。

地震後的第16天,趙各莊礦生產出了第一批“抗震煤”。

1977年春節,是唐山大地震後的第一個春節,侯佔友帶領一家七口人在採煤工作面上過了個“團圓年”。

1981年,為讓侯佔友休息幾天,開灤工會安排他去北京享受8天旅遊假期,但是到京第一天他就失蹤了。北京負責接待的工作人員四處尋找,最後通過生產調度專線打電話給開灤才知道,老侯已連夜回到礦上,開始在井底掌子面上攉煤打柱……

"侯佔友:特別能戰鬥的“礦山鐵漢”

即將下井工作的侯佔友。

閱讀提示

上世紀70年代的煤炭戰線上,開灤趙各莊礦的侯佔友家喻戶曉。

他被譽為“礦山鐵漢”。從1971年至1975年,他每年都要上400多個班,超過正常出勤近一倍。

作為起重工,他在完成本職工作後,主動自帶乾糧吃住在井下,帶動工友們連班加點,為緩解當時國家用煤緊張狀況作出了突出貢獻。

他退休後,拒絕高薪聘請,奮戰6年,硬是把礦山北面的一座禿山改造成景色宜人的北山公園。

他曾三次被授予省勞動模範稱號,並於1979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1990年獲得全國“老有所為”精英獎。

開灤“特別能戰鬥”的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

侯佔友:特別能戰鬥的“礦山鐵漢”

正在井下工作的侯佔友。

地球轉一圈,他轉一圈半

上世紀70年代,開灤趙各莊礦的“礦山鐵漢”侯佔友,創造了全國聞名的奇蹟。近日,為尋訪侯佔友的故事,記者來到了這個安靜的礦區。

在趙各莊礦侯佔友事蹟展覽館內,他的照片鋪了一面牆,但最吸引記者的是一張半身照:侯佔友頭戴礦工帽,身披大紅花,黑裡透紅的長方臉,目視前方,滿臉笑容,顯得格外精神。

這是侯佔友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時的照片。

“老侯這個人不善言辭,但是特別能幹活!”一提起侯佔友,老工友閆克岐打開了話匣子,“他幹起活來就像是有使不完的力氣。”

“說到這兒,必須得提‘小八號’的綽號。”閆克岐說,“當時井下用的礦車能裝八百斤煤,叫作八號礦車。有一次,礦車出軌,大夥正在犯難之際,身材魁梧的侯佔友一個人就把礦車背上了軌道,所以大家都叫他‘小八號’。”

1927年出生的侯佔友,12歲開始在趙各莊礦北山石廠做童工。1946年,他在趙各莊礦下井當了工人,受盡壓迫剝削,吃遍人間苦難。唐山解放後,侯佔友翻身做了礦山的主人,從此,他把對黨的一片赤誠化作了沖天幹勁。在侯佔友看來,為社會主義事業貢獻力量的最佳方式就是拼盡全力多出煤。

1970年深冬的一天,天還沒亮,迎著刺骨的寒風,侯佔友身背一袋乾糧,步履匆忙地向礦山走去。

當時,煤炭供應告急,全國工業發展受阻。侯佔友得知這個消息後輾轉反側:“煤是國家的糧食,國家缺煤和咱家缺糧一樣,寧可咱家缺糧也不能讓國家缺煤……”

從那時候起,侯佔友上午幹完本職工作後,下午就到採煤區出一班煤,並且不要加班費,不要補助糧,不要下井津貼。幾乎每天都是凌晨四五點鐘走出家門,晚上十點以後才回到家中。

1974年春節前夕,開灤接到來自國家計委的緊急電報,全國用煤非常緊張,要求開灤在現有基礎上再多出煤。“因為缺煤,春節期間上海南京路的燈光不能全開,首都人民年三十吃不上餃子!”這個消息“撞擊”著侯佔友以及開灤十幾萬礦工的心。

臘月二十八這天,侯佔友揹著一袋乾糧直奔井下。他攉煤打柱,排險闖關。乾糧袋慢慢癟了下去。直到大年初一早晨,侯佔友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中。他在井下整整幹了三天三夜!

正是有了這樣的勞動模範和這樣的礦工隊伍,開灤實現了每天向上海增發一列煤炭的目標,由此緩解了國家用煤的緊張狀況。

1975年和1976年春節,他帶著妻子兒女,來到井下“過春節”。

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1971年至1975年,侯佔友每年都要上400多個班,超過正常出勤將近一倍。其中,1971年440個班,1972年450個班,1973年461個班,1974年483個班,1975年486個班……

1975年5月25日,新華社播發的長篇通訊中,稱侯佔友是“地球轉一圈,他轉一圈半;地球轉兩圈,他上三個班”的“礦山鐵漢”。

侯佔友:特別能戰鬥的“礦山鐵漢”

侯佔友在做起重工作。

不在冊的採煤工

趙各莊礦有這樣一個順口溜:“在冊採煤工,本是九十九。區長來點名,一百人說‘有’!多了哪一個?鐵漢侯佔友。鐵漢鋼鐵鑄,一人四隻手。”這就是侯佔友在工友心中的印象。

“侯佔友是趙各莊礦機電科起重工,不算採煤工。他完成本職工作後,背上一袋乾糧便到井下一線參加生產,一干就是幾天。”在開灤博物館的勞模牆前,工作人員如是說。

沿著由開灤唐山礦老巷道改造成的井下探祕遊路線,記者來到了井下六七十米的“炮採工作面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當年侯佔友工作的採區條件要比眼前的場景更復雜更艱苦。”

1973年夏季的一個休息日,侯佔友本想和往常一樣,下午兩點半到井下出煤。可當天凌晨三點多下起了瓢潑大雨,街上的水有半尺深,他決定一早就下井到採煤區去。妻子勸他說:“雨太大別去了,你反正是義務勞動。”侯佔友卻說:“這麼大的雨,遠道的工人很難到班,我得早點去。”他不顧妻子的反對,背上乾糧便衝進雨中。

來到採煤工作面後,“義工”侯佔友哪裡活多活累就到哪裡幹,哪裡缺人手就主動填補上去。工友告訴他,剛才放炮的時候,頂板上矸石震落壓住了電溜子,煤停運了。

沒等班長派活,他便拿起一把大錘,奔向工作面。一塊大矸石攔腰把工作面切成了兩段,現場很狹窄,很難站立,侯佔友坐在地上,斜著身子,一錘錘地砸,足足砸了兩個多小時,才把矸石砸碎,掃清了工作面的障礙。

到了下班時間,工友們都走了,侯佔友卻留下來等著下一班的工人接著幹。這次,他在井底幹了兩天一夜,直到礦燈幾乎熄滅,才回到井上。

侯佔友:特別能戰鬥的“礦山鐵漢”

侯佔友正在開挖荒石。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發生時,侯佔友正在省委黨校學習。聽到這個消息後,次日上午他就趕回了唐山。晚上9點多,他找到自家的窩棚,放下行李,扭頭就走。

家裡人問他:“老侯,家裡這個樣子,你又到哪兒去?”他回答:“家家受了損失,國家損失更大,我要到礦上去。”

此後一個多月裡,他沒回家吃過一頓飯,沒回家睡過一次覺,一直在礦上摸爬滾打,抗震救災。

地震後,磚結構的巍山採區井架出現了5釐米寬的裂縫,需要有人爬到井架頂部檢查井架狀況。當時餘震不斷,爬上32米高的井架隨時都有生命危險,但侯佔友二話不說接受了這個任務。

爬上井架,他把井架、天輪仔細地檢查了一遍,機件尚好,軸承靈活,螺絲紮實,鉚釘牢固——他放心了。

“開閘試車!”侯佔友站在32米高的井架上,朝地面大喊。在他的指揮下,設備最終正常運轉起來。四天後,提升系統也恢復了運轉。

地震後的第16天,趙各莊礦生產出了第一批“抗震煤”。

1977年春節,是唐山大地震後的第一個春節,侯佔友帶領一家七口人在採煤工作面上過了個“團圓年”。

1981年,為讓侯佔友休息幾天,開灤工會安排他去北京享受8天旅遊假期,但是到京第一天他就失蹤了。北京負責接待的工作人員四處尋找,最後通過生產調度專線打電話給開灤才知道,老侯已連夜回到礦上,開始在井底掌子面上攉煤打柱……

侯佔友:特別能戰鬥的“礦山鐵漢”

侯佔友當年的“創業小屋”。 見習記者苑立立攝

年過五十五,退休不退伍

昔日的趙各莊礦北面荒山,現如今已成為礦工們的休閒娛樂場所——開灤北山公園。古樸典雅的風格,鬱鬱蔥蔥的樹木,每當清晨或者夜幕降臨,便有眾多礦友來此散步。

“沒有侯佔友,就沒有今天的北山公園。”礦工們時常唸叨。

北山半山腰上,一間簡陋的石屋顯得與眾不同。石屋內不過五六平方米大小,由參差不齊的一塊塊石頭簡單壘成,雨天漏雨,冬天透風。這就是侯佔友退休後的創業石屋。

“年過五十五,退休不退伍。”1982年9月,剛剛辦完退休手續,侯佔友拒絕高薪聘請,卷著鋪蓋來到了北山坡上。他的心思是,趁著自己體力還行,要在這裡大幹一場,綠化荒山,在山坡上建一座公園。

但是,荒山上只有稀疏的雜草和光禿禿的石頭,憑藉一己之力建一座公園,談何容易。侯佔友卻將身邊人的不理解、家裡人的勸阻拋之腦後。

他自掏腰包,買大錘、鋼釺、鐵鎬等各種用具。為開山劈石,他掄折了8根錘把,磨爛了8雙鞋。受條件所限,在山上幹活比平地難上加難,水泥、石渣、木料等都要靠人力往山上背,3噸水泥,13噸石渣,近萬塊磚,侯佔友硬是背上了山。

“這是侯佔友在山上的樣子。”說起北山公園,閆克岐指著一張照片心疼地說。照片上一位皮膚黝黑、一身老舊工作服的老人,蹲坐在石屋前面,旁邊滿是鎬頭、水桶。

培育樹苗需細心照顧,侯佔友便吃住在石屋裡。寒冬裡,他被凍醒了,一抬頭,才發現頭髮和石片凍在一起了。孩子們心疼,多次勸他回家。他卻說,人活著不能光想自己。

侯佔友的幹勁,感染了周邊的人,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改造北山的隊伍中。退休工人幫他開山打石,年輕人上山幫他幹活,就連少年兒童也到這裡搬搬運運,改造荒山的隊伍越來越壯大。

6年過去了,在侯佔友的帶領下,北山上壘起了2000多米堰壩,栽樹1000多株,培育100多盆花草,種植400平方米的綠化帶,4個涼亭和1個活動室也逐一修建完備,昔日光禿禿的荒山終於被改造成了景色宜人的北山公園。1990年,侯佔友獲得了全國“老有所為”精英獎。

1992年5月5日,侯佔友住進了醫院,但他那顆系在北山的心一直沒收住。每當老工友出現在病房,他就格外激動,話兒也格外多,像個孩子似的問東問西——他的小屋怎麼樣啊?山上的樹木怎麼樣啊?

1994年端午節,他不聽醫生和家人的勸阻,執意要回家上山。氣喘吁吁、臉色蒼白的老侯,看著那已被圍起來的創業小屋,不停地點頭。

2003年,侯佔友帶著對勞動和礦山的無比眷戀,永遠告別了陪伴他一生的鍬鎬和大錘。人們在北山坡上為侯佔友矗立了一塊紀念碑,希望這位“礦山鐵漢”與他的北山公園永遠相守相望。(見習記者苑立立)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開灤集團宣傳部提供

相關

勞模精神代代傳承

在開灤博物館中,一張泛黃的《人民日報》引來眾多遊客駐足,吸引他們的是一篇題為“他們特別能戰鬥”的文章。

1973年12月19日,《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刊發了長篇通訊《他們特別能戰鬥——記開灤煤礦的革命礦風》。文章高度評價了開灤礦工發揚“特別能戰鬥”的精神,在“四五”期間改造礦井、挖掘生產潛力,促使煤炭產量連年大幅度增長的成就。

“在‘特別能戰鬥’精神的感召下,開灤煤礦湧現出一批像侯佔友這樣的實幹型勞模,勞模精神也開始代代相傳。”開灤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說,“百年開灤之所以依然生機勃勃,與侯佔友為代表的勞模群體所起的作用密不可分。”

如今,新一代勞模也將“特別能戰鬥”的精神注入新時代的內涵。隨著科技的進步,煤炭企業逐漸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一線員工不僅肯於苦幹,而且還要學會巧幹。

近年來,開灤集團呂家坨礦業公司、唐山礦業公司、錢家營礦業公司相繼成立以勞模名字命名的創新工作室,以王寶貴為代表的技術創新型勞模都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特別能戰鬥”的精神在技術創新中得以發揚光大。

在開灤博物館中,一面名為“煤海代有英才出”的勞模紀念牆,將開灤勞模群體一一展現。儘管每個階段的勞模都有各自的特點,每個時期的文化都融入新的元素,但貫穿始終的主線依然是“特別能戰鬥”的精神。

據統計,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開灤集團共產生各級勞模9087人次,其中全國勞模31人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7人次,部級勞模148人次,省級勞模276人次,省五一獎章20人次。

今年五一前夕,開灤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建公接見集團勞模代表時說:“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開創公司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必須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必須傳承和弘揚‘特別能戰鬥’精神,必須凝聚全體員工的智慧和力量。”

榜樣的力量就是精神的力量。如今,開灤集團正處於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以“特別能戰鬥”精神為內涵的開灤勞模精神將持續發揚光大,而勞模文化作為一種領軍文化也會代代傳承。(文/見習記者苑立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