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莫奈走向蘇拉熱:在清華尋蹤西方繪畫“現代之路”

美術 莫奈 清華大學 庫爾貝 藝術世界 2017-05-10

北京/成都武漢。由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主辦的展覽“從莫奈到蘇拉熱:西方現代繪畫之路(1805-1975)”將於5月7日至8月31日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一層展廳展出,該展覽展示了51件法國聖艾蒂安大都會現當代藝術博物館(Musée d’art moderne et contemporain de Saint-Étienne Métropole,簡稱 MAMC+)的館藏精品,涵蓋了19世紀經典繪畫、現代藝術大師作品和部分當代藝術作品,使觀眾得以在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 居斯塔夫·庫爾貝(Gustave Courbet)、 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帕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讓·杜布菲(Jean Dubuffet)、皮埃爾·蘇拉熱(Pierre Soulages)等大師的真跡中接觸一個多世紀曆程中的歐洲藝術發展脈絡。該展覽在清華大學的展出結束後,還將前往成都市博物館和武漢美術館進行巡迴展覽。

從莫奈走向蘇拉熱:在清華尋蹤西方繪畫“現代之路”

▲ 居斯塔夫·庫爾貝《古典田園》(Pastorale ou Paysage à l’Antique),約1840年,布面油畫,99 × 79.5 釐米 © Collection MAMC+

法國聖艾蒂安大都會現當代藝術博物館位於以設計及文化創意產業而聞名的聖艾蒂安市(Saint-Étienne),自1987年起對公眾開放,至今已經運營了30年。美術館收藏了超過1.9萬件從古代到當代的藝術收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是全法國最大的20世紀及21世紀藝術、攝影及工業設計收藏機構之一。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就以舉辦關於1930年代、1950年代以及1960年代藝術作品展覽,及對現當代藝術進行重新解讀而頗具盛名。

從莫奈走向蘇拉熱:在清華尋蹤西方繪畫“現代之路”

▲ 聖艾蒂安大都會現當代藝術博物館,圖片來源:lightzoomlumiere.fr

從莫奈走向蘇拉熱:在清華尋蹤西方繪畫“現代之路”

▲ 克勞德·莫奈 《睡蓮》(Nymphéas),1907年,布面油畫,直徑80.7釐米 © Collection MAMC+

據此次展覽的策展人、聖艾蒂安大都會現當代藝術博物館執行館長馬蒂娜·穆赫-丹瑟(Martine Mourès-Dancer)介紹,此次與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的合作得到了北京有關方面的大力支持,之所以選擇以現代藝術為主的策展方向,是綜合了雙方的需求,主要是考慮到歐洲尤其是廣大中國觀眾對法國現代藝術大師的作品更為熟悉,而對現代藝術的瞭解是接近當代藝術必不可少的過程。

從莫奈走向蘇拉熱:在清華尋蹤西方繪畫“現代之路”

▲ 亞歷山大·賽昂 《小紅巖海》(Petit Marine aux Roches Rouges),約1903年,布面油畫,15.5 × 24 釐米 © Collection MAMC+

穆赫-丹瑟在接受《藝術新聞/中文版》專訪時還透露,此次展覽將分為5個章節展出,分別是“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風景”、“人物與肖像”、“關於畢加索和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夢境與無意識”以及“幾何、形狀、材料”。展覽將再現自1800年以來法國藝術史上標誌性的歷史時刻:從現實主義開始,經由印象派、象徵主義、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和抽象派運動,再延伸至時下的當代藝術。這樣方式來可以為中國觀眾還原歐洲美術館的收藏結構——一種建立在被時間所認可的普遍標準之上的體系。

從莫奈走向蘇拉熱:在清華尋蹤西方繪畫“現代之路”

▲ 帕勃羅·畢加索《靜物-水壺、玻璃杯和橙子》(Nature Morte Pot,Verre et Orange),1944年,布面油畫,33 × 41 釐米 © Succession Picasso 2017

值得注意的是,展覽並非以時間為線索進行粗略地呈現,而是在相似命題下不同作品的對比中彰顯歷史的發展。以“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風景”為例,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寫實主義大師居斯塔夫·庫爾貝創作於約1840年的油畫《古典田園》(Pastorale ou Paysage à l’Antique)延續了自文藝復興以來對“風景”這一母題的關注,其觀看視角和表現手法卻透露出現代繪畫的端倪,而印象派繪畫代表人物克勞德·莫奈筆下光影變換的池塘園林則讓人直觀感受到,20世紀初的藝術家對“風景”的認識和詮釋已經飛躍至藝術的新階段。

從莫奈走向蘇拉熱:在清華尋蹤西方繪畫“現代之路”

▲ 西塞爾·德梅拉《新塑料組合5-1號》(Composition Néo-Plastique N° 5-1 ),布面油畫,83 × 53.2 釐米,1926年,© César Domela / ADAGP,Paris-SACK,Seoul,2017

本次展覽中值得重點關注的作品還包括法國超現實主義大師伊夫·坦蓋伊(Yves Tanguy)的作品;嚴格遵守新塑造主義(Neoplasticism)的創作宗旨、荷蘭風格派運動(De Stijl)中重要的代表藝術家西塞爾·德梅拉(César Domela)的《新塑造主義構圖5-1號》(Composition Néo-plastique N°5-1);皮埃爾·蘇拉熱以作畫日期為標題、捕捉到創作中詩意一刻的《1979年6月19日的繪畫》(Peinture 19 juin 1979,1979)等。“我們希望令中國觀眾意識到除了莫奈、畢加索等聲名在外的藝術家,還有許多不那麼廣為人知的藝術家也影響了這些藝術流派的興起和發展。”穆赫-丹瑟表示。

從莫奈走向蘇拉熱:在清華尋蹤西方繪畫“現代之路”

▲ 伊夫·坦蓋伊《手與手套》(Mains et Gants),布面油畫,92 × 71 釐米,1946年,© 2017 Estate of Yves Tanguy / Artists Rights Society(ARS),New York

在展覽的呈現方面,聖艾蒂安大都會現當代藝術博物館十分注重文字介紹、展品以及展廳設計三方面的配合。對此,穆赫-丹瑟說道:“在策劃每一場展覽時,我們都力圖以不同層次的解讀使以下三類觀眾受益:希望對作品進行大致瞭解的觀眾、帶著特殊的關注點前來參觀的藝術愛好者以及專家學者。”

從莫奈走向蘇拉熱:在清華尋蹤西方繪畫“現代之路”

▲ 皮埃爾·蘇拉熱《1979年6月19日的繪畫》(Peinture 19 Juin 1979),布面油畫,222 ×175 釐米,1979年, © Collection MAMC+

“從莫奈到蘇拉熱:西方現代繪畫之路”展覽的中方主辦單位為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也是展覽首站舉辦地。作為國內新晉值得關注的藝術博物館,雖然自2016年9月揭幕至今不過半年,但已憑“對話達·芬奇/第四屆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等展覽獲得了不少關注。藝術博物館的前身是創辦於1926年的清華大學考古陳列室,2016年,瑞士建築設計師馬里奧·博塔(Mario Botta)設計的新館落成,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由此成為迄今為止中國現有面積最大的高校博物館。 (採訪、撰文/Laura Xue、朱文琪 譯/田之遙)

從莫奈到蘇拉熱:西方現代繪畫之路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 5月8日-8月31日

成都市博物館|9月15日-12月13日

武漢美術館|12月27日-2018年4月29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