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學元 ‖ 彝風浩蕩——美姑縣城見聞

從涼山州州府西昌市自駕,蜿蜒東行160公里,不到4個小時,便來到大涼山腹心美姑縣。在這裡,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純真的彝族風情和濃郁的民族文化氛圍。

美姑縣是一個典型的彝族聚居縣,全縣27萬人口,其中彝族人口占98%以上,屬於彝族文化議諾方言區,同時還是“大褲腳”地區。快進入縣城時,公路上建有一個獨特的大牌坊。這個大牌坊用水泥澆鑄而成,灰白色,雕刻有好多彝族文化特別是彝族畢摩文化元素的圖案或紋樣,比如,牛角、日月、“吾吐”、法鈴、鬼怪等,橫樑鐫刻“林木美姑”四個大字,兩邊柱子上分別鐫刻“古候曲涅的身影若隱若現”“阿蘇拉則的鈴聲忽近忽遠”兩排文字。這個獨特的牌坊,深刻地反映了美姑縣的歷史文化。

孫學元 ‖ 彝風浩蕩——美姑縣城見聞

晨霧中的美姑縣城

相傳,美姑縣境內的“林木莫古”村,就是歷史上彝族古侯、曲涅兩大氏系自雲南遠道遷徙而來涼山會盟的地點。1952年4月,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成立美姑縣。命名縣名時,去掉了“林木”二字,保留了具有歷史意義的“莫古”二字,並轉寫為“美姑”。而出生在今美姑縣龍門鄉的阿蘇拉則則是一代畢摩大師,他曾雲遊四方學藝,返回家鄉後,專心致志地收集、整理、研究和撰寫、創作畢摩經書,傳經佈道,為民消災祈福,發展彝族文化。望見這個灰白色的獨特的大牌坊,我彷彿看到遠古時古侯、曲涅兩大氏系的頭人高擎族旗,帶領成員艱難長途跋涉的身影;又彷彿聽到畢摩大師阿蘇拉則搖響的法鈴聲,叮叮噹噹地響徹四方。

孫學元 ‖ 彝風浩蕩——美姑縣城見聞

林木美姑牌坊

漫步在大街小巷發現,彝族小夥們頭上裹著青布帕,打著高高的英雄結,肩膀上斜挎著訂有白如海貝一樣的英雄帶,披著青色或白色的察爾瓦(羊毛披氈),穿著寬大的“大褲腳”褲子,顯得英俊、勇武、瀟灑而又特別精神。彝族姑娘們則頭上戴著摺疊多層的青布帽子,形狀宛如瓦片重疊在一起,因此稱為瓦形帽(頂帕)。這種帽子,薄的如三四匹瓦重疊在一起,約一兩寸,厚的有如十多匹瓦重疊在一起,大約一大卡高,上面還繞有紅絲線纏著的又黑又粗的辮子。身上穿著多彩的百褶裙,這種裙子,用黑布或青布打底,再飾以紅布或黃布,層次分明,立體感強。彝族姑娘們穿著這身衣服,加上耳朵、頸部、手上和衣服上配戴的銀飾或南紅瑪瑙製品,顯得婀娜多姿,嬌豔動人。他們三個一群,五個一夥,有的步履匆匆,忙著趕路回家;有的在商店指指點點,討價還價,精心地挑選著自己喜愛的商品;有的自由自在地做著各種造型,愉快地拍照留念;有的蹲在路邊,邊說邊笑地吃著燒洋芋、連渣菜;有的左手斜放在嘴角邊,貼著對方的耳朵,嫣然一笑地用彝語說著悄悄話……享受著安寧和諧幸福的生活。

孫學元 ‖ 彝風浩蕩——美姑縣城見聞

美姑縣彝族服飾

在美姑縣城,所有的商店、酒吧、公司以及機關、學校的店牌、門牌、吊牌,一律使用彝漢兩種文字書寫名稱。所有的建築物都無一例外地在簷口或者挑上,安裝有木製或水泥澆鑄的牛角,並漆上黑紅黃三色。關於這個問題,當地彝族人、原縣科協主席金光明介紹說,這其實是一種圖騰崇拜。要知道,在解放前,美姑縣還處在比較完整的奴隸社會階段,那時只有奴隸主貴族才擁有牛羊。在那個以物易物的時代,牛羊不僅代表牲畜,而且是富裕、富貴的象徵。現在安裝上這個,也體現了這方面的元素。那為什麼又要漆上黑紅黃三色呢?他進一步解釋說,在彝族文化中,彝族人民以紅色象徵勇敢、熱情,黑色表示尊貴、莊重,黃色代表美麗、光明。一般的漆物都以黑色鋪底,再飾以紅黃兩色,形成對比鮮明的色彩,美感極強。

孫學元 ‖ 彝風浩蕩——美姑縣城見聞

建築物裝飾的牛角

美姑縣城建築物的中間或者腰上,都鑲嵌、雕刻或畫有各種各樣的圖案、紋樣。這些圖案、紋樣,大多來源於彝族人民的生產、生活,主要分為自然方面的圖案、紋樣,比如日月星辰;植物方面的圖案、紋樣,比如花草樹木;動物方面的圖案、紋樣,比如肥羊、奔馬、鬥牛、鬥雞、飛鷹,在美姑縣林業局的大樓上,還雕刻有坐立著的肥胖的大熊貓;生產方面的圖案、紋樣,比如狩獵、放牧、賽馬、捻羊毛、編制察爾瓦;生活方面的圖案、紋樣,比如釀造泡水酒、飲酒、彈月琴、跳達體舞。有趣的是,走在原美姑縣衛生防疫站樓下,抬頭望去,樓腰上居然畫有彝族民間故事支格阿爾射日的故事。這個故事,與漢族的后羿射日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秒。這些圖案、紋樣,因勢象形,入牆三分,力透牆背,各具情態,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既用藝術的形式形象生動地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生產、生活,裝飾、美化了建築物,又傳承、弘揚了彝族文化,可謂一箭多雕。

走在“美美廣場”上,大電視顯示屏正在播放歌曲:

哎……林木美姑

哎……林木美姑

彝家美女的故鄉

美姑的山水美又美

美姑的阿咪子靚又靚

英俊的小夥子追過來

心裡的歌兒唱呀唱起來

……

歌兒畫片美麗,人物精神,旋律優美,熱情奔放,非常好聽。我迫不急待地用手機錄了下來。據瞭解,這首歌是由當地彝族人、井葉特西鄉黨委書記沙濤先生作的詞曲,由音樂愛好者何文、楊洪華演唱的。這首歌,已在縣城“美美廣場”的大電視裡反覆播放,可見美姑縣的幹部群眾是多麼地喜愛和重視她。

來到縣城燈光球場,但見四周觀眾座無虛席,水洩不通。主席臺上方懸掛一條橫幅:美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一場別開生面的說唱比賽正在熱烈地進行著。球場中央,兩位身著彝族服裝的演員,拿著話筒,你一言,我一語,熱情表演。只聽他們其中一位說:

火塘上方的親家們

十二個年頭就數今年好

十二個月份就數這月好

十二個夜晚就數今夜最吉祥

今夜欲對親家問聲安

今年親家寨子可安好

牧場上虎豹逞凶嗎

院裡雛雞、豬崽遭鷹擊嗎

寨子裡瘟疫流行嗎

……

接著,另一位響亮回敬:

火塘下方的親家們

我們寨子很平安

牧場上雖有虎豹逞凶狂

可我家有九班放牧人

虎豹被趕進森林裡

羊群遊息在原野上

寨子裡的瘟疫在流行

我家九名馳名巫師

把瘟神攆到陰溝裡

不然今晚怎能得歡聚

……

這兩位演員,聲音宏亮,抑揚頓挫,手舞足蹈,表演得激情飛揚,津津有味,不時贏得觀眾“哦——”“哦——”的吶喊聲和雷鳴般的掌聲。經打聽,這是彝族特有的“克智”比賽。據瞭解,在大小涼山彝族民間文學發展歷程中,“克哲”是一種互相比賽知識智慧及言詞談吐靈巧的民間口頭文學,多在舉辦婚禮時主客雙方代表進行演說。演說時,客上主下地圍坐在火塘旁,雙方自由發揮,或說古論今,或談天說地,取材廣泛,即席演講。演說中運用大量比喻、排比、誇張、比興等句式,說者信手拈來,滔滔不絕,把思想內容表現得豐富多彩,生動形象,情感鮮明。聽者專心致志,屏氣凝神,不只記得詞句,還記得其中的寓意。這種形式,不僅具有幽默、詼諧的特點,且富有知識性和一定的哲理寓味。一場演出完畢,我也隨著觀眾情不自禁地鼓掌,並讚不絕口地說:“好,好啊!”

轉過一條街,來到總府巷,一家人屋子裡一會兒傳出“叮叮噹噹”連續不斷的清脆的銅鈴聲,一會兒傳出“哦——呵——”“哦——呵——”的吼叫聲。一打聽,原來這是主人家在請畢摩做法,銷災祈福。

花了大半天時間,逛完美姑縣城,不知不覺中天已擦黑了。萬家燈火,絢麗多彩,把山城美姑縣城的夜空映照得斑斕繽紛。我快步回到酒店,回想起今天的所見所聞,感覺有一股浩蕩的彝風吹拂在我的臉上,盪漾在我的心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