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汶河嗎?80年前老照片告訴你 河道較窄且淺

美國 建築 耶魯大學 瘦西湖 揚州網 2017-03-28
見過汶河嗎?80年前老照片告訴你 河道較窄且淺

現藏美國耶魯大學的1937年揚州汶河照片

見過汶河嗎?80年前老照片告訴你 河道較窄且淺

圖為汶河填塞前到處積水的揚州南門街(1952年攝於南門街兄弟車行門前)

老揚州都知道,揚州城中曾流淌了一條近1400年的古老而美麗的河——汶河,如今其雖已消失,但仍讓許多人難以忘懷。日前,揚州籍旅美華人陶先生委託在揚的親友顧先生聯繫本報,提供了一張現藏於美國耶魯大學的1937年的揚州汶河舊貌的照片。與此同時,顧先生也向本報提供了一張1952年汶河未填之前攝於揚州南門街兄弟車行門前積水情景的照片。

汶河是啥樣?

老照片展現80年前的汶河舊貌

“這張1937年揚州汶河的照片是我現居美國的親戚昨天在耶魯大學無意中查找到並翻拍的。照片上顯示,流淌在兩側民居建築中的汶河河道比較窄,河水也不是很清澈且較淺,遠處的文昌閣則清晰可辨。照片來自耶魯大學神學院 Day Missions圖書館。攝影師歐內斯特·福斯特(Ernest Forster)是美國的傳教士,他曾在揚州美漢學校任教,親眼目睹並記錄了日本軍隊南京大屠殺的歷史事件。還有張攝於1952年的老照片,是我自己珍藏的。從照片中可以清楚看到四五個行人正行走在積水漫過腳踝的街上。”顧先生說道。南門街是緊靠汶河的一條街,當時的汶河在解放前基本已堵塞,原有的城河排水功能基本喪失,雨水加上沿街居民排出的生活廢水使得南門街的低窪處常年積水,臭氣熏天。

說起揚州汶河的源起,需追至隋唐時期。隋唐時,古運河經揚州城南下入江,當時的河道較寬,漕運的船隻都從這裡經過,民間稱其為“市河”或“官河”。北宋天禧二年(1018),揚州城東黃金壩至寶塔灣運河開通,官河的航運功能逐漸消退,河道變得狹窄,官河也漸漸演變成了一條內城河。明清時期,這條內城河被人們稱作“汶河”。其時的汶河,河道雖窄,但遊船尚可劃入瘦西湖。到了上世紀40年代,“汶河”大部分已被瓦礫、垃圾填塞,成了蚊蠅肆虐、鼠患成災的一條臭水溝。

為何填汶河?

是當時環境衛生整治的需要

汶河的具體填塞時間是在1952年的9月和10月份。1952年,抗美援朝戰爭已進入了對峙階段。1952年1月,美軍不顧國際公法,祕密對中國人民志願軍實施了細菌戰,在我防區撒佈帶有傳染病菌的昆蟲、雜物,企圖以此製造疫區,殘害和削弱我軍力量。為防止敵人的細菌戰,確保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揚州市人民政府實施疏浚小秦淮河和填塞汶河等環境衛生工程。據《1952年揚州市人民政府建設科年度工作總結》中所述:汶河久經淤塞不通,成為傾倒垃圾和蚊蟲繁殖的場所。在九、十月份中,結合清除垃圾整浚城河,將汶河全部填塞整平,共填土陸萬玖仟公方,形成光整大道,今後可作鋪築路面的基礎。

據時任揚州市建設科副科長的朱懋偉回憶,在工程實施前,當時的揚州市長楊祖彤領著他以及建設科的同志沿汶河反覆查勘,對工程可能遇到的問題進行認證,提出方案。

填塞後留下啥?

文昌閣、文津橋得以完整保留

“明清時期汶河與小秦淮上有不少橋,比如開明橋、文津橋、通泗橋、太平橋、星橋等。”朱懋偉回憶道。在工程實施過程中,對當時汶河上建於明萬曆年間的文昌閣和建於明弘治年間的文津橋是保留還是拆除,相關部門都有過不同意見。“最後,市建設科根據汶河地形地貌的情況,決定將文昌閣底層基礎部分和文津橋用磚牆圍砌後填埋,將底層與二、三層加固整修後作為揚州地標性建築供遊人觀瞻。在整修加固時,特在二層地面上留有入孔門,經入孔門可下到文昌閣的一層和文津橋上。上世紀八十年代,我曾下去查看過,文昌閣底層和文津橋保存完好。”朱懋偉說道。

一條流淌了1400年的河,終因時代變遷而逝去。如今只有“汶河”這個路名仍在提醒著世人,昔日裡這條河曾承載、見證過揚州城的輝煌與衰退。河水雖已消逝在歷史的雲煙深處,但令我們感到慶幸的是,如今保存完好的當年汶河上的建築——文昌閣,作為揚州市的地標建築之一仍然容光煥發地述說著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揚州城的昨天和今天。 記者 吳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