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八百年媽祖文化與展望

原創 | 吳幼雄

澳門八百年媽祖文化與展望

緣起

澳門的特殊地理位置,決定澳門地區沾及媽祖文化的時間甚早。人們一般認為澳門“媽閣廟”創建的時間,也即澳門媽祖信仰形成的時間,因此,關於“媽閣廟”的創建時間,出現幾種不同的說法。諸如明天順二年(1458年)以前說;明天順二年說;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說;明弘治元年(1488年)說④;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以前說;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說。

吾以為,考證澳門媽閣廟的創建時間甚為重要,它可以證實澳門媽祖信仰的興盛。但是把澳門媽閣廟的創建時間,定位為澳門媽祖信仰形成的時間,則是欠妥的。因為民間信仰神明在地方上的傳播,無不經歷傳入、發展、建小廟和建大宮廟的過程。待修建大宮廟後,才由地方紳士或官員為其撰寫碑記,記載傳入的歷史和神明的顯聖事蹟,進而由地方紳士上報州官,州官上報朝廷;朝廷派員到地方調查驗證,從而爭取皇帝的賜額和封神號。

廣東、福建兩省的主要民間信仰神明,如媽祖、關帝、保生大帝(大道公)從傳入到建大宮廟,而被地方紳士和官員所承認的過程,無不經歷很長的一段時間。故在建大宮廟之前,一般無確切傳入時間可考,例如福建汀州崇祀媽祖的“三聖妃宮”,據《臨汀志》載,系嘉熙間(1237-1240年)創,認“潮州祖廟”,而“州縣吏,鹽綱必禱焉”。以上記載僅能說明汀州媽祖“三聖妃宮”是從廣東省潮州分靈而來,並創建於嘉熙間,它僅表明汀州在嘉熙間媽祖信仰的興盛,而不能說明汀州媽祖信仰傳入的時間。因為閩西汀州和廣東潮州的鹽販,通過廣東的韓江和閩西的汀江的水上販賣私鹽活動,早在嘉定(1208年)以前已經十分活躍了。潮州、汀州的鹽販信奉媽祖以護佑其私鹽販賣活動,所以潮、汀兩州的經濟發展是和媽祖的信仰的傳入相輔相成的。這可以說是中國民間信仰神明傳播、發展、興盛的普遍規律。

澳門是兩岸四地和國際交往的窗口,在地理上、行政上佔有特殊的重要位置;澳門又有八百年的媽祖信仰文化基礎。因此,在澳門弘揚媽祖文化,拓展媽祖文化旅遊,有地理的、歷史的、行政的,以及人文的諸多優越條件。

澳門八百年媽祖文化與展望

二、澳門的地理位置

澳門位於珠江口的西岸,與東岸的虎門互為犄角。據《天下沿海形勢錄》雲:“粵省外自小星……福建頭…伶仃山、旗纛山、九洲洋而至老萬山,島嶼不可勝數,處處可以樵汲,在在可以灣泊……廣省左捍虎門,右扼香山,而香山外護順德、新會,實為省會之要地……且其城澳門,外防番舶,與虎門為犄角……外出十字門,而至魯萬,此洋艘番舶來往經由之標準……此肇郡、廣海,陽江、雙魚之外護也”②

又據《澳門形勢篇》記,澳門“有南北二灣,可以泊船,規圓如鏡,故曰濠鏡,是稱澳焉……東有東澳山,又東為九星洲山…高舶往來必汲之其下為九洲洋……又東為零丁山,東莞、香山、新安三邑畫界處;下為零丁洋,又東至於旗纛澳;又東北不二百里有二門曰虎門、蕉門,南瞰大洋……以此為咽喉者也……秀山,宋張世傑奉帝昺退保秀山即此……為黃楊山,上有張世傑墓……高欄山,多鹿,元海寇劉進據之……其南有四山為內十字門;又二十里有四山,為外十字門,澳夷商舶出入必由之。有橫琴山,宋益王南遷泊此,丞相陳宜中欲奉之奔占城,颶風作而殂……元末海寇王一據之……又東南為老萬山,自澳門望之,隱隱一發……五六月西南風至,洋舶爭望之而趨至……大奚山,有三十六嶼,週三百餘里,宋時其少壯充水軍,慶元三年(1197年),復嘯聚為亂,遣兵討捕,墟其地。後又有萬姓者為酋長。因呼老萬山…則虎門澳門之外蔽也”。

乾隆十年(1745年),分巡廣南韶連道薛韞與海防同知印光任巡視澳門,有《澳門記》載,“十字門東望,則九洲洋……下即宋文天祥勤王經由之伶仃洋也;西望則三灶、黃楊諸山;而北折而上,為崖山也;轉而內矚,洲嶼參互水有艨艟哨槳之次,比陸有亭障壁壘之相望;前山寨拊其背,虎門扼其吭,國家御內控外大一統,豈不偉哉!”

以上三例,除揭示澳門,虎門和珠江口的地理、山川、港灣的險要之外也帶出宋元時期在這一帶活動過的重要歷史人物,如宋末的帝昺、文天祥、張世傑和陳宜中,以及元朝的大海寇劉進、王一等。這一切都表明,至少在宋元時期,澳門地區及其附近的珠江口,早已是海上的交通衝要,同時亦為軍事要地。明確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媽祖信仰的傳播是隨著海上貿易,漁業和軍事活動而展開的。不但民間海商、漁民、官軍等信奉媽祖,海寇亦然。宋元時期珠江口的海上、海外貿易、海寇活動和官軍剿捕等,均與媽信仰文化聯繫在一起。

澳門八百年媽祖文化與展望

三、宋代媽祖文化播及澳門

媽祖信仰文化播及澳門地區的時間,比澳門媽媽閣廟的創建,起碼要早三百年。以下數事例足以說明之。

例一、九龍古屬寶安,有一座宋建天妃宮。據《九龍彭蒲罔村林氏族譜記載,宋時莆田北螺村人林長勝,移居九龍爛圍。後生子鬆堅、柏堅,以行商為業,往來閩粵之間。“偶值狂風巨浪,駛泊佛門,飄至南塘澳口,船板破碎,鬆之兄弟扶神登岸,遂因篷宮於南塘石榻之下。”又據族譜雲,此廟稱《林氏夫人廟》。考媽祖第一次賜封夫人,是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而最後一次賜封夫人,是淳熙十一年(1184年);媽祖第一次賜封為妃,是紹熙三年(1192年)。由此,可以推知林氏兄弟在九龍南塘澳口建的媽祖宮,其時間下限當在紹熙三年(1192年)。此外,廟後還有鹹淳十年(1274年)的修廟摩崖刻記。

例二、浙江寧波的《靈慈廟記》雲,“宋紹熙二年(1191年),來遠亭北舶舟長沈法詢,經南海遇風,神降於舟以濟。遂詣興化分爐香以歸…及舍宅為廟址。”所謂“南海”,即珠江口一帶。

例三、成書於慶元二年(1196年)的洪邁《夷堅志》亦記,“紹熙三年(1192年),福州鄭立之,自番禺泛海還鄉。舟次莆田境浮曦灣,未及出港……有賊船六隻在近洋…於是舟師詣崇福夫人廟求救護……迨及出港……其二已逼近,舟人窘迫,但遙瞻神祠致禱……賊舳艫已接,一魁持長叉將跳人。忽煙霧勃起,風雨倏至,驚波駕山…既而開霽帖然。賊船悉向東南去……了無他恐。蓋神之所賜也。”以上三例,一為福州海商鄭立之,於紹熙三年(1192年)自廣東番禺返鄉,途徑莆田,得媽祖庇護,免被海盜劫掠的故事;一為浙江寧波海商,在南海遇風暴,媽祖降於舟以濟的故事;一為紹熙三年(1192年)以前,莆田商人林氏兄弟在九龍南塘澳口建林夫人廟。這表明紹熙間媽祖信仰文化早已播及珠江口和澳門地區。

例四、上文引述《澳門形勢篇》載,“大奚山……宋時其少壯充水軍。慶元三年(1197年),復嘯聚為亂,遣兵討捕,墟其地”。大奚山,一說香港大嶼山,一說珠江口萬山群島。

例五、成書於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的《敕封天后志》亦云,“慶元六年(1200年),大奚寇作亂,舳艫相接,銳不可當。調撥閩省舟師討之。眾請神香火以行,與賊遇於中流,彼居上風。眾懼禱神,頃刻間,昏霧四塞,返風旋波,神光顯現。遂衝突無前,渠魁就擒,餘凶或溺或潰,掃蕩無遺。奏凱具陳神庇。朝廷以神妃屢有功勳,應追封先世。於是頒詔封后之父母及其兄與姐。”

例六、慶元四年(1198年),又因媽祖顯靈幫助福建,廣東兩省風調雨順,宋寧宗加封媽祖“助順”,詔雲:“福此閩粵,雨晹稍愆,靡所不應。”以上例四至六,記慶元三至六年間,媽祖顯靈助廣東珠江口一帶滅寇,又助閩、廣風調雨順而受封號的故事。由是觀之,南宋慶元年間,媽祖信仰文化的確早已播及珠江口和澳門地區了。儘管那時的澳門仍是一個小漁村。

例七、嘉定十一年(1218年),知州真德秀守泉州,時海盜自江、浙南下,剽掠海上商船,真德秀詣廟祈求媽祖協助官軍進擊海盜,“曾賴神以有濟”。紹定四至五年(1231-1232年),真德秀第二次守泉州,海盜“前者自北而南今復自南而北”,即從潮州,惠州,廣州方向而來。紹定間,福建的經濟形勢特別危急,“福(州),興(化)、漳(州)、泉(州)四郡,全靠廣米以給民食;而福建提舶司,正仰番船,及海南船之來,以供國課。今為賊所梗,實切利害。”而紹定間,廣東沿海的海盜之意圖,是“欲劫米船以豐其食;劫番船以厚其材;擄丁壯擄舟船,以益張其勢,用意叵測……非復尋常小竊之比”。其時,閩、廣海賊的船隻一般多至“二三十隻”,人數“為數百,以至千人”。且“賊舟高大如山”,官軍船“不及其半”。

為此,泉州知州真德秀上奏朝廷:“亟告廣東帥司,多發(廣州)摧鋒水軍,前來剿捕”,而“本州(泉州)合軍民船並進,相為犄角。”從此,建立自廣州、惠州、潮州、漳州、泉州、興化、福州的閩、廣沿海七州的海上商業運輸的保護防線,即所謂閩、廣“處處有備,會合剿捕…免為海道無窮之害。”真德秀還多次到聖妃廟祈求媽祖,協助官軍滅閩、廣之海盜,其祝文雲唯聖妃神靈烜赫,凡航海之人,賴以為司命,是用有謁焉。導王師以必勝之機,而擠狂寇於必敗之途。如前日之所禱者,非聖妃其誰望敢,俯伏以請”。可知紹定間崇信媽祖神明的南宋閩、廣水軍,其巡邏與防守的範圍是包括今珠江口和澳門地區的。

例八、據《敕封天后志》雲“宋理宗寶祐改元(1253年),莆(田)與泉(州)大旱,谷價騰湧,飢困弗支,老幼朝向祠前拜禱。夢神夜告,若無憂,米艘即至矣。初,廣地賈客,擬裝米上浙越,偶一夜神示曰:‘興(化)、泉(州)苦飢,米貴,速往可得利。客寤而喜,謂神示必獲利滋倍。遂載入興(化)、入泉(州)。南艘輳輻,民藉以不飢,米價反平,郡人頗矜天幸……天子聞之,詔褒封助順嘉應英烈協正。”以上為珠江口米商販運大米救濟莆田、泉州百姓,得到媽祖護佑的故事。

例九、嘉熙四年(1240年)莆田人劉克莊任廣東提舉,八月升遷漕運司。到任詣廟祭天妃,有《到任謁諸廟》祝文雲:“某持節至廣(州),廣人事妃,無異於莆(田),蓋妃之威靈遠矣。某,妃邑子也,屬時多虞,惕然恐懼。妃其顯扶默相,使某上不辱君命,下不貽親憂,他日有以見魯衛之士,妃之賜。敢告”。以上劉克莊就任廣東漕運司,發現廣州人信仰天妃,“無異於莆田”。可見廣州地區,包括珠江口地區信仰天妃之普遍。

例十,寶祐五年(1257年),劉克莊撰《風亭新建妃廟》記雲,“餘北遊邊,南使粵,見荊楚,番禺之人,祀妃尤謹。”以上系劉克莊在廣東任上,所見番禺及珠江口地區人民信奉媽祖之虔誠。

以上十個例證,表明自南宋紹熙、慶元、嘉定、紹定、嘉熙、寶祐的六十年間,珠江口的沿海地區,都有信奉媽祖的民間商船來往於廣州,惠州、潮州、漳州、泉州、興化和福州之間;亦有崇拜媽祖的廣州摧鋒水軍、福建左翼水軍(特別是泉州的左翼水軍),巡邏、防守於其間。這些史料證實,在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中期,福建的媽祖信仰文化已通過民間的商船、米船、官軍的戰船和閩籍官員,傳播到珠江口三角洲(包括今澳門地區)。而且至十三世紀中期,珠江口三角洲的媽信仰文化,已經興盛到“不異於莆(田)”和“祀妃尤謹”的程度。所以,澳門播及媽祖文化的時間,可以上推到八百年前。

澳門媽閣廟裡的《媽祖閣五百年紀念》碑記亦云:“閩之漳、泉,粵之潮、廣,尤屬放洋巨口,視諸他港,莫與比倫。逮及兩宋,陸路受阻,海道轉通。近歲泉州灣出土南宋海船,設備周全,載重量巨。南非亦掘得宋代商舶數艘。”碑記說的是媽閣廟創建五百週年,然亦提到宋代閩、廣的海上貿易,特別是宋代泉州、漳州、潮州、廣州的海上商業往來。這表明碑文作者已注意到宋代泉、漳、潮、廣的海上交通了。這就是說,媽祖信仰文化播及澳門的時間應在十二世紀的末期,距今有八百年的歷史了。

澳門八百年媽祖文化與展望

四、澳門在兩岸四地媽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與展望

在歷史上,媽祖真有其人,但媽祖沒有經典和著作,卻留下大量的神話傳說。媽祖的神話,反映了人們同自然和命運搏擊中所產生的善良願望和美好的祈求。媽祖的神話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如今,媽祖信仰文化已成為世界性的宗教文化現象,它在世界華人和友好人士的心裡,成為慈善,博愛、平和、安寧、吉祥和孝順的象徵,在全世界,媽祖信仰還分佈於朝鮮、日本、越南、緬甸、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文萊、菲律賓、印尼、印度、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美國、法國、丹麥…等等二十六個國家。據估計,全球有四千多座媽祖宮廟,信徒近二億,其中僅中國大陸有一億多人,臺灣逾一千萬人。珠江口三大媽祖古廟,澳門的媽閣廟為其一。

按《新安縣誌》載,明代使臣赴外國者,必到赤灣媽祖廟舉行祭拜媽祖的儀式,稱“辭沙”。港,澳、莞、寶的漁民,商民及農民,每逢媽祖誕辰或自己出海遠行,都要燒烤完豬,詣廟祭拜,此俗延續至現代。惜乎上世紀六十年代初,該廟被毀。然佛堂媽祖廟與媽閣廟依然香火旺盛。據載,1986-1987年,赤灣媽祖廟廢址附近,每逢媽祖聖誕,有萬人詣廢址敬拜,最多一天竟達五千多人。今赤灣媽祖廟已重建。這表明珠江口媽祖信仰淵源深遠,民俗淳厚。

臺灣的媽祖信眾逾千萬。據清朝趙翼《陔餘叢考》記,“呼媽祖則神披髮而來,其效立應;若呼天妃,則神必冠披而至,恐稽時刻。”這反映了臺灣信眾對媽祖的樸素、虔誠的信仰。臺灣雲林縣的北港朝天宮,每年媽祖聖誕,約有六百萬信眾前來朝聖。前年湄州祖廟媽祖巡行寶島,萬人空巷,轟動寶島。而今北港朝天宮與湄洲祖廟,泉州天后宮、香港佛堂天后宮、澳門媽閣廟和深圳赤灣天后宮等,都建立了深厚的情誼,交流頻繁。

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迅速,外出旅遊者日益增多,港、澳為其首選地區。澳門是特別行政區,是中國對外交流的窗口,也是華僑和外國人出入國境的口岸之一,又是大陸與臺灣航空線的臨時中轉站。澳門地處兩岸四地及國際上的特殊位置,澳門又有八百年的媽祖信仰文化的歷史。這是澳門弘揚媽祖文化和拓展媽祖文化旅遊的堅實基礎。因此,建設澳門媽祖文化村,其效益可立竿見影,長期受益。馬來西亞吉隆坡的惹蘭賽卜都拉路,於1981年至1985年新建一座大規模天后宮,佔地六百平方丈,其主體建築有牌樓、前殿、後殿。自落成後,前往參拜的信眾和觀光遊客絡繹不絕。這可以作為澳門興建媽祖文化村的借鑑。

宗教和民間信仰的傳播有它的規律性。先有地方商業活動的發展,隨之人員交往的擴大,宗教和民間信仰的神明則隨著人們的商業文化往來而傳入。而且,宗教和民間信仰神明的傳入,又促進了該地區經濟的持續發展。如宋元時代的福建刺桐港(泉州港),隨著刺桐港經濟的繁榮,海外貿易的發展,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和猶太教,以及其他民間信仰神明傳入。因此泉州享有“世界宗教博物館”美譽。眾多宗教的傳入,又促進刺桐港的長期繁榮。同樣的道理,澳門有八百年媽祖文化的歷史,媽祖信仰傳入澳門是經濟活動帶來的,弘揚媽祖文化,也是當前經濟發展的要求。它必定促進澳門地區的旅遊觀光業和服務業,以及旅遊商品經濟的發展。

澳門是中西文化交匯的中心,其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在宗教文化方面也如此。澳門有四百多年的天主教傳教史,明末從澳門到中國大陸傳教的著名傳教士,有利瑪竇、金尼閣、陽瑪諾、湯若望、南懷仁等等,他們兼通中西文字、天文輿地、醫藥之學,他們在下層溝通士人,在上層交遊州官和朝廷。利瑪竇還替明皇太后烈納洗禮;

澳門八百年媽祖文化與展望

1590年3月,羅馬法王西斯篤五世致書明神宗,提出在中國傳播天主教是為了“推廣慈悲,普濟世人”,祈求天主“降以禎祥,同登仙境。”利瑪竇等又交遊明朝大臣,諸如徐光啟、李之藻。西方的天文學、數學之傳入中國,自利瑪竇始。澳門有以利瑪竇命名的學校,有大三巴石牌坊,有逝於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的“方濟各沙未爾真墳”(墓碑刻立於崇禎十二年,1639年)。這些史蹟是任何地方不能與之比擬的。現今澳門還保存六座天主教堂。

澳門有豐富的宗教文化。澳門也有豐富的佛教文化,居民普遍信奉大慈大悲的觀音,媽閣廟的正覺禪林增祀觀音,還有觀音古廟和觀音堂。澳門迴歸前夕葡萄牙人又在新海灣大馬路旁的海邊塑造巨大觀音立像。澳門還有八百年媽祖信仰的歷史文化,有五百年的媽閣廟和古老的蓮峰上的媽祖廟和關帝廟。迴歸時又在路環疊石塘山頂塑造世界最高的媽祖漢白玉石雕像。這種宗教多元化的現象不但沒有沖淡某門宗教,而且形成了中西宗教文化交相輝映,提高了澳門在兩岸四地及國際交流中的特殊地位。

明代天主教《程氏墨苑》載有“聖母圖”和“天主救人圖”;佛教觀音的“大慈大悲”和“慈航普度”,善良的人們附會為保佑航海平安;媽祖的救人海難。在善良人們的眼裡,無論觀音、聖母瑪利亞和媽祖,都是救苦救難的善良女神。所以,在澳門弘揚媽祖文化,不但不會影響中西文化交流中心的地位,相反地是相得益彰,是典型的中西合璧的文化現象。既符合特區政府施政中的推動宗教多元化的理念,又加強了澳門在兩岸四地及國際媽祖文化交流中的特殊地位。

總之,在有八百年媽祖歷史文化的澳門,在二十一世紀兩岸四地及國際媽祖文化交流中,它既佔有歷史的、地理的、行政的優勢,又有宗教的和旅遊觀光的文化優勢。

澳門八百年媽祖文化與展望

註釋:

①石奕龍《關於澳門媽祖信仰形成問題的辯識》,澳門中華媽祖基金會論文集,2001年1月13日。

②徐曉望、陳衍德《澳門媽祖文化研究》,澳門中華媽祖基金會論文集,1998年。

③曹思健《澳門媽祖閣五百年紀念碑記》,1984年7月。

④李鵬翥《澳門古今》,香港三聯書店,1986年。

⑤章文欽《澳門媽祖閣與中國媽祖文化》,載《澳門歷史文化》,中華書局出版,1999年。

⑥譚世寶《澳門媽祖閣廟的歷史考古研究新發現》,載《學術研究》,1996年,第9期

⑦雉皋、姜炳奎、星橋編《西政挈要》卷6,陳倫炯《天下沿海形勢錄》。

⑧同注⑦,卷6,張汝霖《澳門形勢篇》。

⑨同注⑦,卷6,薛《澳門記》。

⑩《九龍彭蒲罔村林氏族譜·林氏夫人廟》。

①程端學《靈慈廟記》,轉引蔣維錟《媽祖文獻資料》,元。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②洪邁《夷堅志》,戊,卷第一,《浮曦妃祠》。

③3林清標輯《敕封天后志》卷下,《平寇追封》。乾隆戊戍年(乾隆四十三年)輯。

④《慶元四年加封助順詔》,轉引蔣維錟《媽祖文獻資料》,一,宋代。

⑤、四真德秀《真西山文集》卷50,《聖妃祝文》

⑩、⑩真德秀《真西山文集》卷15,《申尚書省乞措置收捕海盜》。

⑩、③真德秀《真西山文集》卷15,《申樞密院乞修沿海軍政》。

⑩B真德秀《真西山文集》卷15《中左翼軍正將貝旺乞推賞》。

②劉克莊《後村居士大全集》卷38,《到任謁諸廟》。

⑧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卷91,《楓亭新建妃廟》。

江山、沈思《試論媽祖神話在港澳深地區的影響》,載朱天順主編《媽祖研究論文集》,鷺江出版社,1989年7月。

⑤鄭振鐸《中國歷史參考圖譜》,上海出版公司,1954年12月。

(原載2001年《澳門媽祖文化研討會論文集》,澳門特區文化局主辦,又載《泉州民間信仰》,泉州市區民間信仰研究會編,2001年12月。)

澳門八百年媽祖文化與展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