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增持計劃未落實的情況頻繁出現。6月21日,南京新百披露,公司控股股東三胞集團、實際控制人袁亞非終止實施增持計劃。6月19日,大平洋第一大股東嘉裕投資擬終止實施增持計劃。6月4日,中信國安、茂碩電源雙雙公告,擬增持主體的增持計劃“擱淺”。

從過往案例看,延期增持的現象在A股並不少見,但直接宣佈終止增持卻並不多見。據證券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6月21日,今年以來,至少有21家公司披露了終止增持計劃的公告,數量明顯增多。而過去三年,A股增持“難產”的數據每年僅為個位數。另外,今年已有超過20家公司宣佈相關增持計劃延期。

“缺錢”是終止主因

證券時報記者梳理公告發現,多數公司將增持計劃延期歸咎於“敏感期”限制。即在增持計劃實施期間,由於公司定期報告、業績預告、重大事項導致的交易敏感期,節日等非交易日影響,因此增持主體的有效增持時間不足。

至於終止增持的原因,各公司通常解釋為外部環境因素和擬增持人個人因素所致。多數公司強調資本市場環境、經濟環境以及融資環境等客觀情況已發生較大變化,但落腳點還是在於增持主體未能籌集到相應資金。

譬如,近一個月內,作為控股股東及實控人,三胞集團及袁亞非連續爽約旗下宏圖高科、南京新百2家公司的增持承諾。其原計劃增持2家公司分別不低於4億元、5000萬元,但均一度延期增持,而至發佈終止增持計劃公告時,三胞集團及袁亞非對宏圖高科、南京新百尚處於“零增持”狀態。這2家公司終止增持原因均為,2018年下半年以來,因流動性緊張、主要資產被凍結等原因,三胞集團及袁亞非未能籌集到相應的增持資金。

又如,陽普醫療在解釋實控人及高管終止增持時,除了表示外部融資困難,公司還稱,2018年二級市場股價大幅下跌,實控人作為第一期員工持股計劃的補倉義務人,對員工持股計劃進行了多次補倉。同時,由於二級市場股價下跌導致實控人無法通過股份質押獲取更多資金。就控股股東未能完成增持計劃,凱恩股份此前稱,凱恩集團目前資金不足,償債壓力較大且持有的公司股份已全部被質押凍結,現階段已無法籌措資金在計劃期間內增持公司股票,因此已無能力履行增持計劃。

此外,今年“難產”的增持計劃中不乏億元級別的“慷慨”方案。3月20日晚,粵泰股份公告,實控人楊樹坪及控股股東因未能籌集到相應的增持資金,決定終止實施原定的4億元至10億元增持計劃,且擬終止增持前一股未增;1月29日晚,融鈺集團宣佈董事長尹宏偉申請終止履行未實施部分的增持計劃,其原擬增持5億元至10億元,增持比例不低於5%,此次終止前,其通過控制的公司累計增持了993.87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為1.18%。此外,合眾思壯、陽普醫療等多家公司取消的增持計劃資金規模也均屬億元級別。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公司在增持爽約後,又把取消的增持計劃續上了。德威新材5月28日公告,公司此前審議通過了《關於公司部分管理人員終止實施增持計劃的議案》,因對公司未來發展充滿信心,公司總經理周建明出具承諾函,自願承接公司部分管理人員增持公司股份的計劃,擬增持金額不低於5000萬元。思維列控今年2月曾披露董事長李欣擬取消增持計劃,約一個月後公司再發公告,稱鑑於取消增持可能對董事長個人信譽及上市公司資本市場形象造成負面影響,李欣決定積極籌措資金,繼續履行前期增持承諾,截至3月14日,其增持股份計劃實施完畢。

監管層追問資金籌措過程

增持“難產”現象的增多也引發了監管層的關注。近期,交易所接連行動,對茂碩電源、太平洋等公司股東終止增持的行為火速進行問詢,問題集中於擬增持主體的具體籌資安排、是否存在誤導投資者的情形等。

茂碩電源6月4日晚間披露部分董事、高管及核心管理人員增持計劃終止後,次日即遭深交所問詢。交易所請公司說明上述人員原計劃的融資渠道或融資安排,以及目前融資渠道受限的具體情況。此外,需說明上述人員在制定該增持計劃時的決策是否足夠審慎;是否存在利用增持計劃炒作公司股價、誤導投資者的情形。

此外,粵泰股份實控人還因增持計劃違規,被廣東證監局警示。今年4月9日,廣東證監局下發《關於對楊樹坪採取出具警示函的決定》,指出粵泰股份實控人楊樹坪未在承諾期內完成增持粵泰股份股票計劃,且未提出新承諾替代原有承諾或者提出豁免履行承諾義務提交公司股東大會審議。(證券時報記者 李曼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