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者嘲笑最後一名選手,羞辱了馬拉松精神'

馬拉松 包頭 跳槽那些事兒 跑步 新京報 2019-08-26
""志願者嘲笑最後一名選手,羞辱了馬拉松精神

視頻截圖

近日,一起馬拉松賽事志願者輪番“勸退”最後一名參賽者,還拍視頻“嘲笑”的新聞,引發輿論關注。

據媒體報道,8月18日清晨,2019包頭首屆國際馬拉松在包頭市鳴槍起跑。賽後,一名醫療志願者在某視頻平臺上發佈了一則視頻,內容是在一輛大巴車裡拍攝的賽道上的最後一名選手,視頻的配文是:“包頭首屆馬拉松賽最後一名,就要堅持走著回去,全市人民都在等著他解封道路”。對此,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這是賽事志願者的單獨行為,並不是出於賽事組委會的“命令”。截至目前,賽事方並未給出官方表態。

這些志願者的想法可以理解,這名參賽者如果退賽,他們的工作就結束了,算是完成了當天的任務。在心理感受上,一位遠遠落後於別人的跑者顯得非常突兀,對這些志願者的內心是一種煎熬。

他們也有非常“正當”的解釋:最後一名參賽者遲遲不能完賽,導致道路遲遲無法解封,這給人一種“浪費公共資源”的印象。如果他退賽了,交通馬上恢復正常,也會把比賽對公共的影響降到最低。

這種想法看似有一種樸素的合理性,但是用到馬拉松比賽上卻是錯誤的。

一場馬拉松比賽,一般封路都有一個固定的時間(6小時),這相當於賽事主辦方和每一個參賽者訂的契約。在這個“關門時間”內,即便是最後一名,也可以從容跑完。在這之前終止選手的比賽資格,相當於違約。

對賽事主辦方來說,服務到最後,不僅是“契約”精神的體現,也是基本的“職業道德”。對於賽事主辦方來說,踐行馬拉松精神,就是要把賽事服務盡善盡美地堅持到最後。有時候,看上去這可能是一種浪費,但這種儀式感卻正是馬拉松精神的體現。

這些志願者顯然缺乏契約精神,他們遵循的是“儘量減少麻煩”的邏輯,想早點讓比賽場地恢復到日常狀態。這種想法其實是相當功利的:既然成績已經排到最後,不如早點結束吧。

雖然服務於馬拉松,在賽前應該也接受過相應的培訓,但是這些志願者顯然沒有搞清楚城市馬拉松到底是什麼。

跑馬拉松,更多是“一個人的運動”。一個人自掏腰包到外地參加比賽,付出不小的經濟損失和時間成本,並不是要為了和誰競爭,甚至可能也不是為了衝刺獎牌,而是要挑戰自我、挑戰極限。他們的目的是為了“完賽”,甚至都未必要完賽,只是要來挑戰自己上一次的成績。

因此,每一個參賽者都應該受到尊重,每一個“個體”的夢想和堅持也都值得尊重。國內外不少跑步賽事,對個人能力不足或當天狀態確實不佳的參賽者有所“照顧”——如果參賽者無法在關門時間內完賽,雖然沒有官方成績,但也能在通過終點後拿到完賽獎牌,就是這個道理。

近年來,我國的馬拉松比賽蔚為風行,很多城市都在舉辦馬拉松比賽。許多城市管理者看中的是馬拉松的城市推廣功能,為此不惜花重金投入,這類目的縱然“功利”,卻無礙達成多贏局面——前提是,提供規範的賽事服務,與馬拉松精神相向而行。

但從部分地方馬拉松比賽不專業現象看,讓馬拉松比賽更多地迴歸最樸素的體育精神,少些噪音和亂象,依舊有不少功課要做。

□張豐(媒體人)

編輯 陳靜 校對 盧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