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發展馬克思主義作出原創性貢獻

理論上的原創性貢獻,分析起來,可以有幾方面的含義:發展性理論創新,與時俱進地把前人的理論向前推進,進而在繼承前人理論合理因素的基礎上構建新的理論;拓展性理論創新,發展和闡發前人已有的理論研究成果;闡釋性理論創新,從理論上闡釋一個新道理;開創性理論創新,填補理論研究的某種空白;原發性理論創新,提出新的理論框架、理論範式和研究方法;推進性理論創新,解決存在的一些問題;整合性理論創新,梳理歸納、整合提升前人的理論研究成果。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發展馬克思主義作出了中國的原創性貢獻,譜寫了馬克思主義新篇章。我們應基於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偉大實踐,以“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為總體框架,從各方面進一步概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原創性貢獻。這些原創性貢獻蘊含著真理力量,閃耀著思想光芒,開闢了馬克思主義新境界。

中國發展新方位

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屬於原發性理論創新,把對我國曆史方位及其階段性特徵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層次,從歷史方位方面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其創新性,既在於首次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一重大政治判斷;又在於對新時代作出了明確界定,指出這一新時代就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也在於揭示了新的歷史方位的本質內涵。同時,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主要根據,回答新時代“由何而來”;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根本標誌,回答新時代“從何出發”;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核心目標,回答新時代“走向何方”;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意義,回答新時代“因何立論”。這就為理解和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其原創性貢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只有圍繞或基於這一“新的歷史方位”,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原創性貢獻。

民族復興新使命

提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屬於發展性理論創新,把對歷史使命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水平,從歷史使命方面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早在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可以說,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味著在治國理政的任務、目標和使命上,實現了新的升級。我們的奮鬥目標,既包括2020年所要實現的目標,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更包括未來更為長遠的目標,即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二者有機統一。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同時也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鉅、更為艱苦的努力。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

執政理念新提升

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屬於闡釋性理論創新,賦予人民觀以新的時代內涵,在人民觀上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其創新性主要體現在:一是明確把人民幸福作為實現民族復興的價值取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本質,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二是整合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人民觀。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從哲學高度,對之作出了體現時代、實踐發展新要求的創新性詮釋,明確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三是明確概括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豐富內涵,具體包括“人民至上”等方面。

強國之道新整合

提出“堅持新發展理念”,屬於整合性理論創新,標誌著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境界,從發展之道上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新發展理念是對“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等的進一步整合和提升,是新時代的強國之道。在發展動力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發展方式和佈局上,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在發展基礎和載體上,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發展空間上,提高對外開放質量和水平;在發展目的上,堅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逐步實現共同富裕。五大新發展理念既把握了我國發展全局,又抓住了根本,體現對發展規律的深刻認知,也揭示出了我國發展的短板。五大新發展理念,集中體現了今後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深刻揭示了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戰略佈局新謀劃

提出“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屬於拓展性理論創新,把我們黨對治國理政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層面,從總體方略上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這種新的拓展體現在:第一,對治國理政方略進行了頂層設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運用辯證思維,進一步在具體實踐上既注重“全面”,又抓住“重點”,並闡明瞭“四個全面”的內在關係,形成了一個嚴密的邏輯系統。其重要意義在於,把一些人們在工作中的片面化、碎片化、短視化傾向,引導到關注我國長遠發展、全局發展、根本發展上來,進而使我國改革發展與現代化建設有章可循。第二,提出了我們黨在新形勢下治國理政的總方略。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把影響治國理政和實現民族復興的根本要素整合成一個有機整體,為認識和把握當今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和工作重點,提供了分析框架,開創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局面。

國家安全新觀念

提出“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屬於拓展性理論創新和原發性理論創新,開闢了國家安全理論的新境界,從安全觀上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適應我國國家安全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要為實現強起來保駕護航,就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這種創新集中體現在: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並系統闡釋總體國家安全觀。理解起來,即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家安全為依託,構建集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等於一體的國家安全體系,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

國際戰略新構建

提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屬於開創性理論創新,使中國國際戰略站到了引領人類社會發展前景的新高度,從國際戰略上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其創新性可從以下幾方面來理解:第一,對當今世界發展面臨的三大困境及其深層原因進行了科學研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經濟存在的全球增長動能不足、全球經濟治理滯後、全球發展失衡三大突出矛盾都未得到有效解決。這些困境,在經濟領域體現為實體經濟不振,在政治領域體現為調節無力,在社會領域體現為貧富差距拉大等。這意味著影響世界發展的動力、治理、平衡三大根本機制出了問題。第二,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具有戰略意義和世界意義。在世界觀上,強調世界既具有多樣性又具有統一性;在國家觀上,強調國家平等,克服了“西方中心論”的方法論弊端;在文明觀上,強調文明互鑑,超越了西方所謂的“文明衝突論”;在發展觀上,強調包容發展,避免了發展模式上的“歷史終結論”;在義利觀上,強調互利普惠,超越了西方你贏我輸的“零和博弈”思維的侷限。第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質,就是避免“修昔底德陷阱”,追求合作共贏、和平發展。這實際上也是中國發展起來以後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的中國方案。

深化改革新設計

提出“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屬於發展性理論創新,把改革提升到一個新境界新水平,從改革觀上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這方面的創新可著重從四方面來理解:第一,揭示了影響中國發展命運的根本性問題。問題倒逼改革,改革是要解決問題的。改革所要解決的根本性問題主要包括經濟社會的動力、經濟社會的平衡等。第二,確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即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第三,使全面深化改革整體升級,凸顯了全面性改革、治本性改革。第四,闡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學方法論。如堅持加強黨的領導和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相結合,堅持“摸著石頭過河”和頂層設計相結合,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統一,堅持試點先行和全面推進相促進,堅持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相統一,等等。

黨的建設新工程

提出“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屬於發展性理論創新、推進性理論創新和整合性理論創新,把黨的建設偉大工程推向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從黨的建設上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這主要體現在:其一,把“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置於“十四個堅持”的首位,並特別加以強調,賦予黨的建設特別是黨的政治建設以前所未有的地位。其二,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這意味著,要理解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中國的發展歷程,要理解1978年以來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首先要理解中國共產黨;要解決我國實現強起來的一切問題,首先要把中國共產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其三,把全面從嚴治黨納入“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對政黨治理進行了頂層設計。其四,對全面從嚴治党進行了系統深入的闡述,既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又強調要增強執政本領,做到政治過硬、本領高強。其五,推進偉大工程,要結合偉大斗爭、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的實踐來進行,明確提出“黨要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偉大斗爭、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必須毫不動搖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毫不動搖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

(執筆:清 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