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第一戰神呂布死前罵了劉備一句髒話,1800年來成為鑑定Boss級人物的標準

得益於小說《三國演義》的渲染,長期以來,在人們的心目中,呂布都堪稱是三國的“第一猛將”。事實上,這也不完全是虛構的。《三國志·呂布傳》中說他“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時人譽為“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 同他交戰的對手,也都因他的勇猛而吃過虧。劉備部下猛將張飛曾被呂布打得大敗,丟下劉備的妻子和部下將吏家口,隻身逃跑;曹操在濮陽同呂布大戰,也被呂布打敗,還險些被生擒。

然而,就是這樣一員猛將,在史學家那裡的口碑卻並不好。東晉徐眾在《三國評》中直言:“呂布反覆無義,志在逆亂。”司馬光在《傳家集》中也說呂布“反覆亂人,非能輔佐漢室,而又強暴無謀,敗亡有證。”而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談到呂布時,更是直言“呂布不死,天下無可定亂之機”,“天下未寧而呂布先殪,其自取之必然也。呂布殪,而天下之亂始有乍息之時,亂人不亡,亂靡有定,必矣!”其原因,就是“(呂)布之惡無他,無恆而已”,用今天的話說,呂布就是一個反覆無常、背信棄義的小人。

呂布原本是幷州刺史丁原的部下,丁原對他非常信任。漢靈帝死後,丁原率領軍隊到洛陽,同何進密謀誅殺宦官,被任命為執金吾。董卓帶兵進京後,圖謀作亂,但忌憚丁原,便利誘呂布。呂布在利益面前,殺掉丁原,投靠了董卓,還拜董卓為義父,得到了董卓的提拔重用。董卓對呂布非常信任,經常讓他隨侍左右,沒想到呂布卻趁機同董卓的侍婢私通,又做賊心虛,生怕被董卓發覺。而此時,司徒王允正密謀除掉董卓,當他得知這一情形後,便說服呂布作內應。於是呂布利用上朝之機,將董卓刺殺,呂布也因此被任命為奮武將軍,假節,儀比三司,進封溫侯,與王允一同執掌朝政。

呂布這種背信棄義的行為,激怒了董卓涼州軍團的部屬,他們發兵攻打長安,呂布戰敗,僅率數百人殺出武關。他自認為殺死董卓也算是為袁家報了仇,有恩於袁家,所以一開始打算去投奔袁術。沒想到袁術認為他反覆無常,拒絕收留他。呂布無奈,只得北投袁紹,並幫助袁紹擊敗了黃巾軍舊部張燕,也算是替袁紹立了一功。可呂布卻居功自傲,並縱容部下四處燒殺搶掠。袁紹害怕呂布終為禍患,打算除掉他,被呂布發覺,於是又離開袁紹,投奔了張揚。

當時,曹操佔據兗州後,又發兵征討徐州。留守兗州的部將陳宮以及曹操的朋友張邈等人密謀背叛曹操。他們迎呂布為兗州牧,各地郡縣都響應,只剩下了鄄城、東阿和範三座城池。曹操無奈,只得回師,同呂布大戰於濮陽,遭到慘敗。雙方打了近兩年,曹操最終趕走了呂布,收復了兗州。

呂布被曹操擊敗後,又去徐州投奔劉備。一開始呂布還對劉備非常尊敬,令妻妾向劉備行禮,與劉備稱兄道弟。劉備見呂布語言無常,雖然心裡很不爽,但還是收留了他。次年,袁術率軍攻打徐州,劉備讓張飛留守徐州的州城下邳,自己率軍同袁術交戰,雙方各有勝負。袁術便寫信給呂布,讓他襲取下邳,並許諾資助軍糧。在利益誘惑下,呂布再次背信棄義,帶兵攻取了下邳,張飛敗走,劉備的家小都被呂布俘虜。劉備回軍救援,到了下邳,軍隊潰散,只得向呂布請降。而呂布則惱恨袁術說話不算數,便將劉備安置在小沛,準備同他一起對付袁術,並心安理得自封為徐州牧。

袁術見呂布勢力日漸強大,想聯合呂布為己所用,向呂布提出讓自己的兒子娶呂布的女兒為妻,呂布也答應了。沛相陳珪擔心袁術同呂布成了親家,徐州和揚州將會聯為一體,不利於國家,便遊說呂布說:“今與(袁)術結婚,受天下不義之名,必有累卵之危”,建議他同袁術絕交,同曹操聯合。呂布又想起了當初袁術不肯接納自己事情,便立即將女兒追了回來,還將袁術的使者韓胤押送許都,斬首示眾。袁術大怒,發兵攻打呂布,結果也被呂布聯合韓暹、楊奉將袁軍殺敗。

而此時,劉備在小沛招納舊部,聚集了上萬人馬。呂布親自率軍攻打,劉備大敗,投奔了曹操。曹操封他為豫州牧,並資助軍糧和部隊,讓他回小沛收攏舊部。

兩年後的建安三年(198年),呂布再次與袁術結盟,派兵攻破小沛,劉備敗投曹操。於是曹操決定親自率兵攻打呂布,而呂布在戰與降之間猶豫不決,又向袁術求救,但袁術也不來救他了。結果下邳城被圍三個月,呂布軍中上下離心,他的部下率眾投降了曹操。呂布無奈,只得也向曹操投降,並對曹操說:“明公所患不過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憂。明公將步,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曹操聽他這麼說,不免有些心動,便詢問劉備的意見。劉備意味深長地回答說:“你沒見呂布是如何對待丁原和董卓的嗎?”曹操一聽,立刻心領神會,下令將呂布處死。可笑的是,史書中留下的呂布生前的最後一句話,竟然是指責劉備不講信用:“大耳兒,最叵信”!

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呂布“有虓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輕狡反覆,唯利是視。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滅也。”可謂是一語點中了要害。像呂布這樣反覆無常、見利忘義、背信棄義的小人,那怕有再高的武功,也難逃覆滅的下場。

三國第一戰神呂布死前罵了劉備一句髒話,1800年來成為鑑定Boss級人物的標準

欄目主編:王多 文字編輯:王多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項建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