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瀘州十大商貿市場——追憶百年江陽商貿往事

本文文史資料來源自瀘州地方文史及瀘縣誌等,由於年代久遠可能有遺漏的地方
清末民初瀘州十大商貿市場——追憶百年江陽商貿往事

瀘州自古以來就有長江水運第一大碼頭之譽。上通成都、下達重慶,周邊500裡內的貨物,均在瀘州集散,故而,在西南有“金瀘州”之稱。

瀘州的工商業在近百年中,從經營絲綢、布匹、花紗、藥材、鹽業、酒業、木材、油糖、山貨到煤、紙、五金等業。

其資本,少者幾百兩銀,多者數萬兩銀,到清末民初,有的資本發展到數十萬兩銀。

而劉玉京、連萬鎰、羅信義等大商家,資本達百萬餘兩,號稱劉百萬、連百萬、羅百萬。

流通市場已日趨規範,逐年形成支撐瀘州商貿行業的10大市場。今天就來給大家仔細聊一聊這些曾經名噪一時的商貿市場。

糧食市場

清末民初瀘州十大商貿市場——追憶百年江陽商貿往事

瀘州盛產稻穀,瀘縣、合江、富順、隆昌有“天府糧倉”之說。據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統計,城區有糧行50多家,每月吞吐大米1.2萬石到3.8萬石,黃豆0.4萬石,小麥2000石,油菜籽1萬石。

1941年銷往重慶、自貢、內江的大米達21萬石、黃豆1.1萬石,小麥1.6萬石、胡豆3.7萬石。大河街、小河街、水神廟成為糧食購銷的第一大市場。

鹽業市場

清末民初瀘州十大商貿市場——追憶百年江陽商貿往事

小市上碼頭、中碼頭、王爺廟碼頭是川鹽業集散地,也是鹽業批發、中轉大市場。

自貢、五通、犍為的鹽,經長江水運至合江轉口赤水、習水、遵義;

中鹽棒(截運200~300噸鹽船)下水走重慶、萬縣、宜昌、漢口;從永寧河上行,將鹽運往永寧(敘永)發往滇黔少數民族地區。

據鹽業史載,年中轉量達15萬噸至25萬噸以上。

無論是經銷商還是轉運商,依靠鹽巴造就一大批鉅商,如全新鹽號、擁有鹽船400艘(每艘載鹽10噸至15噸左右,走水寧河、赤水河道),城中有大鹽號17家,年銷售鹽達500萬斤以上。

並在敘永、合江設分號,在二郎、太平建鹽倉。

瀘酒、桐油市場

清末民初瀘州十大商貿市場——追憶百年江陽商貿往事

瀘酒在四十年代,年產達到1400萬斤,1945年城中麴酒坊達到36家,產量為1300噸,主要銷往重慶,由渝碼頭中轉長江下游各口岸。

據瀘州酒史介紹,上世紀四十年代是瀘酒一個興旺之期。這段時期,油業也得到發展,瀘縣是油菜籽主產地,丘陵地帶又產桐籽,所以菜油、桐油經營商家達40多家。

羅漢、藍田的榨油房一家挨著一家,菜油銷本地、成都,桐油銷上海。每年外銷的菜油達100萬斤,桐油6萬斤以上。

紡織品、土布市場

棉紡織品、絲織品、毛紡織品市場和土布市場,主要是經銷外埠的產品,匹頭業由江西商人控制了市場,而土匹業(麻布)是瀘州手工業中傳統產品。

民國年間,城區有土匹布商50多家,年收購土布約30萬匹,同時從成都、重慶、遂寧等地購進約4萬匹,除本地銷售外,溶還銷往雲南、貴州、昌都地區,年銷售量約10萬州匹。

藍田成為土布經銷市場,土布的染色也成為境藍田的最大加工業,年染萬匹土布的大染房達10萬家以上。

清末民初瀘州十大商貿市場——追憶百年江陽商貿往事

糖業市場

瀘州糖業市場分為大河、小河兩幫。小河幫糖來自富順、內江、資中、簡陽等地,大有河幫糖大多來自鄰玉、藍田、彌陀、黃艤、分水和納坊溪丘陵地區,由本土糖商所經營。

小河幫有富順京的紅糖、資中、資陽的桶子糖,內江的白糖銷售量已達6萬斤。

城中20多家經營糖業的商家中首下推百年泰豐老店的張盡敬齋,他年耗紅糖、白糖的量達2000至3000斤左右,泰豐糖果業產品為周邊當10多個縣的商人代銷。

瀘州糖業市場主要由本地商家經營,產糖季節中,小河幫糖業商戶才入瀘經銷。

煤、炭、藥、紙業市場

煤炭業市場興於清末民初,分為大河、小河、白煤三個市場,大小河銷煙煤(瀘縣產),白煤銷後山、興文、嘉陽煤。

中西藥每業有40多家,西藥由重慶購進,雲貴中藥材銷瀘州。中西房首推皮仁仁堂,西藥興華西藥房。

瀘州紙業年銷1000萬捆,粗紙業商家20多戶,以敘永、納溪、長寧、古宋為產地,產品外銷川西地區。

而其他茶業、煙業、火柴、鍋業市場也十分活躍。這些足以見證曾經瀘州商業的繁榮,時過境遷,相信新時代的瀘州人一定會努力創造新的商業傳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