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揚州往事尋蹤(7):九旬尼師元慶揚州城解放前後的經歷

只是想喚醒一段已經沉睡多年的歷史,只是想重現那些輪廓已經模糊了的身影。在民國揚州浩如煙海的史料裡,曾經有過那樣的一群人,曾經有那樣的一些往事......

——題記

在揚州佛教界,90歲高齡的元慶尼師是一位德高望重,廣受尊敬的人物。元慶尼師,俗名許元慶,1928年出生在江都邵伯鎮北郊的昭關壩村。元慶自出生那年起,當地連年大旱,收成全無,到了開春家中早已斷糧。為不讓年幼的元慶餓死,父母狠狠心將年僅3歲的她,送到在揚州城七觀音庵出家的倆個姨媽那裡寄養。

從此,元慶便與佛門結下了終身的緣:17歲剃髮、22歲在句容寶華山受戒。脫離塵俗、皈依佛門,在庵院中與青燈、佛卷、木魚為伴,過著清修的生活......

清末民初揚州往事尋蹤(7):九旬尼師元慶揚州城解放前後的經歷

(九旬老人元慶尼師精神極好)

元慶尼師當年修行的七觀音庵,位於今天揚州廣陵區北河下10號,旁鄰穿城而過的古運河,是一座鬧中取靜的寺庵。如今,七寺觀音庵早已經消失在了古城日新月異的發展之中,原址上矗立著一座高大的豪華建築。

在元慶尼師的記憶裡,七觀音庵是一座四合院帶廂房的結構,坐北朝南是正殿。大殿供奉著觀音菩薩,慈眉善目,雙手合十;兩邊分別是文殊和普賢菩薩。整個殿堂顯得莊嚴肅穆、金壁輝煌。平時大殿的門總是關著,低沉悠揚的誦經聲,伴著“篤篤”的木魚聲傳出門外。

庵內有房屋十幾間,分別位於大殿兩廂,僧廚、齋堂、客堂等皆在其中。東邊有個小天井,長了一顆桂花樹,每到深秋時節,桂花樹便會散發出淡淡的幽香。

對於尼姑的神祕生活,元慶尼師記憶猶新:每位尼姑進入佛門,都要經過一定的程序。首先要找一位老尼當規範師,負責道德品行方面的教育和管理。皈依“三寶”者(佛寶、法寶、僧寶。皈依三寶以後,就表示自己從此信奉佛教)須堅守戒律,一心向佛。再請著名的僧師進行剃度,剪去小女孩頭上最後一綹髮絲,表明她從此六根清淨,無牽無掛。

修行方面,尼姑最普遍的形式是:整天靜坐在各自屋內誦讀經文,謝絕來客。其中,閉齋是一種斷飲絕食、苦行修煉,禁慾嚴格的活動。也有人家為超度家中亡人,請求尼姑替代自己閉齋,完了給予一定供養金。尼姑生活雖然單調清貧,但她們寧願過著這種淡泊如水的生活,也不願涉足世塵的甜酸苦辣。因此,七觀音庵香火旺盛,終日尼僧居士往來不絕,在揚州城裡的佛教界也享有較高聲譽。

清末民初揚州往事尋蹤(7):九旬尼師元慶揚州城解放前後的經歷

(圖片與本文無關)

然而待到元慶10歲時,這種平靜的生活被打破了。1938年12月14日,日寇侵佔揚州,燒殺掠奪,小元慶跟隨大人們躲回到邵伯鄉下。直到次年開春才返回庵裡。1945年,鬼子投降後,國民黨撕毀“停戰協定”,向解放區瘋狂進攻。一時間,古鎮邵伯由於地處揚州和淮陰之間的交通要衝,從而成為國共雙方的交戰地。

農忙時節,元慶回鄉幫忙。常聽媽媽講:國民黨兵強佔民房,要吃要喝不說,還抓民夫去運河大堤上修工事,動輒打罵,百姓恨透他們了。而新四軍來了之後幫家裡挑水、掃院落,到了晚上睡地鋪,也不進民房。那些當兵的還上課、唱“三大記律、八項注意”的歌子......從此,國民黨兵壞,新四軍好,就在元慶心裡紮根了。

(史載:1949年1月10日,歷時65天的淮海戰役,終以解放軍的勝利而告終。這一消息在揚州城裡不脛而走,市民大為驚喜。當時,揚州城內外的大小寺院裡住滿了國民黨潰軍。這些散兵遊勇敲詐百姓,劫掠民財,商家被搶、住房被佔、壯丁被抓的事件連連發生,整個揚州城處於一片混亂之中。)

當時,元慶所在的七觀音庵也住進了潰逃下來的國民黨兵,他們強佔觀音庵大殿,逼著尼姑給他們做飯,稍不稱意,非打即罵。弄得庵裡佛事稀少,香火冷落,房屋漏雨,院裡長滿荒草,一片敗落景象。每到夜晚,元慶和眾尼姑們害怕地擁擠在一個屋裡睡覺,聽著窗外傳來的零星槍聲,徹夜難眠。

清末民初揚州往事尋蹤(7):九旬尼師元慶揚州城解放前後的經歷

1949年元旦剛過,進入農曆臘月。往年此時,四里八鄉的百姓都要進城購買年貨,熱鬧一片。然而這一年,揚州街頭購買年貨者稀少,窮苦的百姓們生活在恐怖環境裡,渡日如年,盼解放。

一天上午,元慶外出買菜,發現街上的國民黨潰兵難見蹤影,連往日持槍巡邏站崗的軍隊也改穿了便衣。回到庵裡,一個軍官的小勤務兵悄悄對元慶說,他們就要開拔去鎮江,在那裡依據長江天險對抗解放軍。次日大早,元慶發現觀音庵裡的國民黨軍隊都不見了。

(史載:1949年1月24日,解放軍兵臨城下。國民黨軍隊慌作一團,四處逃竄。1月25日凌晨,解放軍進城。一大早,市民們上街歡迎解放軍,各家商店都開了門,掛著紅旗,張貼標語,熱鬧的像過年一樣。從此,古城揚州迎來了解放。)

1949年1月25日(農曆臘月二十七日)清晨,元慶在睡夢中被一陣陣喧鬧和爆竹聲驚醒,聽說解放軍已進入揚州城。聞訊,元慶立即起床,洗把臉,藉口上街買豆腐,拎著食盒奔出寺庵。沿古運河邊的北河下街巷往北行走數百米,便來到了甘泉路。只見街道上人群熙攘,傳來報童“號外!揚州解放了!”的呼喊聲,人們爭相索取閱讀。

元慶穿過人群來到菜市場,買好豆腐,返回觀音庵。當她走到天主堂時,見到一個穿灰軍衣的年輕人,正在敲天主堂的大門。見元慶走過來,便友好地朝她笑了笑。元慶奔回寺庵,向師傅講述這件事兒,師徒正說話間,猛聽得寺庵外有人敲門。元慶打開庵門,只見門外站著一名士兵,態度友好地向她篦簾(用玉米秸子製作,包好的餃子擺在上面),說是部隊今天晚上包餃子用。第二天上午,這名戰士就把篦簾送回來,臨走時還連聲說謝謝。

這件不起眼的小事兒,在庵裡激起很大反響,眾尼姑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議論起來,對比曾在庵裡住過那些國民黨士兵的粗野和無理,大家一致誇讚解放軍待百姓客氣,有禮貌。

轉眼春節到了。元慶和揚州城裡的市民們上街遊行慶賀解放。走在前面的人高舉著國旗和大幅毛主席畫像,後面跟著敲鑼打鼓的隊伍和腰鼓隊,載歌載舞,歡慶解放後第一個新年。

清末民初揚州往事尋蹤(7):九旬尼師元慶揚州城解放前後的經歷

(元慶尼師面對對來訪者侃侃而談)

到了大年初二上午,七觀音庵裡來了幾十號解放軍,有男也有女。他們不入房屋,打地鋪,自已開伙做飯。平時幫著給寺庵挑水掃地,和尼僧們說話時帶笑,借物件兒歸還時必言聲謝。

每天天剛亮,解放軍戰士起床疊被、洗漱,整理衣著,沿古運河跑步訓練。戰士們矯健的步伐和清脆的喊操聲,打破了揚州古城清晨的寧靜。

深人靜時分,寺庵裡靜悄悄。做完功課的元慶,有時也會踮著腳兒悄悄走出禪房,朝寺院裡觀望:只見解放軍官兵有的已在地鋪上鼾然入睡,有的在電燈下看書學習,還有的在縫補衣服……看到這些,懼怕“丘八”的心理頓時就消除了。躺在床上,元慶久久不能入睡,這些天的所見所聞在腦海中一一重現:這些人不就是媽媽曾經對她誇過的新四軍嘛。

在解放的喜慶氣氛中,沉悶寂靜的寺庵也開始呈現出勃勃生機。駐在庵裡的解放軍,不僅出操訓練,還辦班學文化。這一下,若大的觀音庵裡頓時熱鬧起來:一邊是朗朗的讀書聲,一邊是悠揚的誦經聲,真格是“晨鐘暮鼓朝夕相聞,讀書朗朗聲聲入耳”。這是儒家文化與佛教文化和諧共處,互相融合的最好佐證。

慢慢地,七觀音庵裡的香火又開始旺盛起來了。這廂,尼姑們輕聲誦經、眾信徒們往來禮佛;那邊,傳來解放軍戰士上課時的整齊讀書聲。天井裡涼晒著春鹹菜,散發出的濃郁鹹香味兒......一時間,這座始建於清咸豐年間的古老尼庵,也煥發了新生,充滿著人間煙火。庵內大殿屋脊上鑲嵌的“佛光普照”四個楷書大字,格外醒目。

元慶和眾尼姑們舒展笑容,從內心深處道出:解放了真好,新中國真好......

(元慶尼師面對對來訪者侃侃而談)

到了大年初二上午,七觀音庵裡來了幾十號解放軍,有男也有女。他們不入房屋,打地鋪,自已開伙做飯。平時幫著給寺庵挑水掃地,和尼僧們說話時帶笑,借物件兒歸還時必言聲謝。

每天天剛亮,解放軍戰士起床疊被、洗漱,整理衣著,沿古運河跑步訓練。戰士們矯健的步伐和清脆的喊操聲,打破了揚州古城清晨的寧靜。

深人靜時分,寺庵裡靜悄悄。做完功課的元慶,有時也會踮著腳兒悄悄走出禪房,朝寺院裡觀望:只見解放軍官兵有的已在地鋪上鼾然入睡,有的在電燈下看書學習,還有的在縫補衣服……看到這些,懼怕“丘八”的心理頓時就消除了。躺在床上,元慶久久不能入睡,這些天的所見所聞在腦海中一一重現:這些人不就是媽媽曾經對她誇過的新四軍嘛。

在解放的喜慶氣氛中,沉悶寂靜的寺庵也開始呈現出勃勃生機。駐在庵裡的解放軍,不僅出操訓練,還辦班學文化。這一下,若大的觀音庵裡頓時熱鬧起來:一邊是朗朗的讀書聲,一邊是悠揚的誦經聲,真格是“晨鐘暮鼓朝夕相聞,讀書朗朗聲聲入耳”。這是儒家文化與佛教文化和諧共處,互相融合的最好佐證。

慢慢地,七觀音庵裡的香火又開始旺盛起來了。這廂,尼姑們輕聲誦經、眾信徒們往來禮佛;那邊,傳來解放軍戰士上課時的整齊讀書聲。天井裡涼晒著春鹹菜,散發出的濃郁鹹香味兒......一時間,這座始建於清咸豐年間的古老尼庵,也煥發了新生,充滿著人間煙火。庵內大殿屋脊上鑲嵌的“佛光普照”四個楷書大字,格外醒目。

元慶和眾尼姑們舒展笑容,從內心深處道出:解放了真好,新中國真好......

清末民初揚州往事尋蹤(7):九旬尼師元慶揚州城解放前後的經歷

今年,是古城揚州解放70週年。人們紛紛以各種方式紀念這個難忘的日子。9旬高齡的元慶尼師,面對來訪者的詢問,侃侃而談。老人家頭腦清清晰,思路敏捷,回憶起揚州解放前後自已的經歷。一段段往事,恍如昨日,不禁感慨百端。

清末民初揚州往事尋蹤(7):九旬尼師元慶揚州城解放前後的經歷

談到如今的生活,元慶尼師說:“我現在每個月有3000多元的退休金,夏吹空調、冬烤電暖,還有人照應,很知足。雖然現在年齡大了,出門不方便,但很願意為社會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講述新舊社會的親身經歷,以供後人存鑑。”

清末民初揚州往事尋蹤(7):九旬尼師元慶揚州城解放前後的經歷

(元慶尼師)

後記:

揚州解放後,元慶尼師先後擔任七觀音庵主持、揚州市佛教協會副祕書長。文化大革命期間下放到工廠勞動,直到退休。

1979年,元慶尼師受揚州市佛教協會邀請,參與籌備“鑑真大師坐像返揚省親”活動。很好地完成了尋找召集百名和尚、製做百套僧服和佛堂布置諸事宜。

注:尼姑:梵語“比丘尼”簡稱,佛教中出家修行的女子。

尼庵:女子削髮為尼後所居住的寺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