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魯肅榻上策對東吳最有利,只是一個小人物阻止了東吳霸業

三國時期吳蜀兩方都是有各自爭霸天下戰略的,也就是魯肅的榻上策,諸葛亮的隆中對,周瑜的二分天下,都是立足於統一天下的,而且主要對手都是曹操,但是最終這三個戰略都沒能實現。

三國時期魯肅榻上策對東吳最有利,只是一個小人物阻止了東吳霸業

相對來說隆中對為大家所熟知,但是蜀漢的一統天下之夢,更多的只能是諸葛亮孤軍北伐了,劉備一死,益州本土官僚、劉璋舊部和劉備集團三股力量的矛盾愈發顯著,諸葛亮只能用北伐來轉移矛盾,把對內轉向對外。其實以譙周為代表的益州本土官僚巴不得蜀國早點亡了,好實行“川人治川,蜀人治蜀”。

三國時期魯肅榻上策對東吳最有利,只是一個小人物阻止了東吳霸業

關羽敗得太突然了,劉備川蜀軍團才打完漢中之戰,得全軍整頓,修養和補給糧草,但是關羽的荊州軍突然發起襄樊之戰,就成了孤軍北伐了,當戰爭失利的時候,根本沒有援軍,而且勝記也擴大不了戰果,最多佔領襄樊,而且還有個同床異夢的盟友,時刻想著荊州,只有荊州和川蜀軍團都在,還是有機會的,一支漢中之戰擊敗曹操主力部隊的川蜀軍,一支打的曹操想遷都的荊州軍,在天時地利人和情況下在北伐曹操,機會還是有的。

三國時期魯肅榻上策對東吳最有利,只是一個小人物阻止了東吳霸業

周瑜的二分天下是那以實現的,周瑜本來是想利用劉備來掌控劉備的勢力,和當年郭嘉建議曹操軟禁劉備一樣,真不知道,劉備的命咋就那麼硬,曹操也是幾次死裡逃生,可憐的孫策,一次就斃命,孫策在,應該會支持周瑜計劃的,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只是那個時候孫權顯然是更加支持魯肅的聯合劉備,北抗曹操的戰略,認為那個時候應該寬待劉備,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抗曹力量。

三國時期魯肅榻上策對東吳最有利,只是一個小人物阻止了東吳霸業

不過孫權對劉備也不是完全信任的,劉備的四郡,控制權都在孫權,劉備的治所都是周瑜借給他的,“周瑜分南岸地以給劉備,被立營油口,改名公安。”,劉備的治所都是新建的,說明他對四郡沒有實際控制權,“備以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安民,從借荊州數郡”“分豫章為鄱陽郡,分長沙為漢昌郡,以魯肅為太守,屯陸口”“後長沙益陽縣為山賊所公,蓋又平討”,長沙山賊動亂,是黃蓋平定的,“荊州平定,將兵屯岑!”周泰傳,周泰屯兵於岑,正是武陵郡!“武陵蠻夷反亂,攻守城邑,乃以蓋領太守”赤壁之戰後,武陵太守是黃蓋,而且還領兵平定了蠻夷!“孫權為車騎將軍,以柔為長史,徙桂陽太守”桂陽太守是全柔,所有四郡,劉備沒有任命任何一個太守,反而都是孫權任命的!而且黃蓋、周泰等人還在四郡屯兵、用兵。

三國時期魯肅榻上策對東吳最有利,只是一個小人物阻止了東吳霸業

話說回來,當劉璋被張魯“欺負”的時候,周瑜給孫權建議了奪取益州並奪得天下的計劃,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戚操,北方可圖也。」權許之。只可惜計劃還未實施,周瑜在路上就病了,周瑜此戰略也是有危險性的,一個是劉備能否認命,不干擾吳軍奪取益州,就乖乖的當一個附庸於孫吳的地方勢力,顯然是不可能,這一點周瑜自己都說了,搞不好直接把劉備逼得和劉璋同盟,把他趕入益州,倒是劉備再想辦法讓劉璋“病死”那就直接給劉備作嫁衣了。還有一個關鍵人物張魯,依他的性格見吳軍攻打益州,要麼回趁這個時候趁火打劫,打益州,要麼被東吳擊敗直接投靠曹操,無論那一條對東吳都不是好事,偏偏東吳最大的短板就是陸軍,而巴蜀山川險阻很不好打,所以張魯就成了最大的一個變數。而依東吳在合肥東吳的表現,漢中之戰難說,即便周瑜計劃得以實施,長途征戰,吳軍能夠調動多少兵力?能夠支持多久的戰爭都是未知數。

三國時期魯肅榻上策對東吳最有利,只是一個小人物阻止了東吳霸業

相比之下,個人還是更看好魯肅的榻上策,對東吳是最有利的,因為其提出最早,當時曹操和袁紹在官渡還未分出勝負,也是孫吳擴張的最好機會,魯肅建議孫權,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魯肅的榻上策比諸葛亮的隆中對早了好多年,而諸葛家族在三國時代的勢力是非常強大的,不排除諸葛早就聽說過魯肅的榻上策,並針對劉備當時所處形勢稍作改動,肅規劃的時候,劉備還不成氣候,所以說魯肅戰略最終目的也是二分天下。當時吳最好的國策自然是魯肅的榻上策,盡長江之極,北伐中原,比周瑜的現實多了。

三國時期魯肅榻上策對東吳最有利,只是一個小人物阻止了東吳霸業

但是尷尬就尷尬在,東吳軍戰力太差了,無論是周瑜還是魯肅的計劃,都是要先佔領荊州,可是孫權在第一步上就耗時過久,也就是征伐黃祖,黃祖可是射殺了孫堅,和孫家是有世仇的,孫權花了數年的時間和江夏的黃祖死磕,卻總是打不下來,所以說東吳缺兵缺錢的困境是影響二分天下之計落實的重要原因,等到最後一次滅了黃祖,大勢已經改變了曹操劉備都捲入到了爭奪荊州的紛爭中,本來孫權是可以自己獨吞的,不能盡長江之極就就不能取荊益割據長江之南,建南北朝故事,東吳是眼睜睜的看著時機慢慢流逝,而阻擋東吳步伐的卻是一個黃祖,還是一個沒有太多才能之人,黃祖本無才智,而孫堅死於祖手;孫策又不能親復父仇,命為之,勢為之也。甘寧也說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財谷並乏,左右欺弄,務於貨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可東吳就是在這個小人物身上消耗了太多資源和時間,失去了建立霸業的最好時機。

參考資料《三國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