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肅提出榻上對卻遭到排擠,促成孫劉聯盟一戰翻身

三國良將系列之魯肅(中)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魯肅重大事件之五——榻上對

諸葛亮的隆中對,使劉備終於找到正確的戰略方向。東吳也有一版非常精彩的榻上對,為孫權規劃出謀取天下的戰略方針,提出者便是魯肅。

上一篇講到魯肅打算離開江東,卻被周瑜勸阻。周瑜趕緊向孫權引薦魯肅,建議孫權親自接見這名重要人才,萬萬不可錯過。

在孫策去世,孫權接任一段時間後,魯肅終於見到孫權。某天孫權設宴款待江東群臣,大家喝得都很開心。酒席散場後,孫權將魯肅單獨留下,把兩人的桌子並起來繼續單獨喝。

魯肅提出榻上對卻遭到排擠,促成孫劉聯盟一戰翻身

古人吃飯是分餐制,每人都有單獨的無腿小桌,所以又叫榻。每人都有單獨的一套餐具、食物,有侍從在旁倒酒添菜,座位之間距離比較遠。孫權把魯肅的桌子拉過來並在一起,是一種親近、不拘小節的表示。既然是周瑜大力推薦的人才,孫權自然相當重視,所以特意單獨會面,好好考察一番,孫權對魯肅的面試就在雙方推杯換盞的愉快氣氛中開始了。

幾句閒聊,杯酒下肚,孫權便出題了:“如今漢室傾危,天下大亂,我繼承父兄留下的基業,希望大展拳腳,開創齊桓公、晉文公那樣的霸業。承蒙您來到江東,請問將如何幫助我?”

魯肅心中早就準備好了答案,不急不慢地回道:“當初漢高祖曾打算尊奉義帝,後來沒能如願,是因為項羽所害。現在的曹操正如當年的項羽,將軍您怎麼當得成齊桓、晉文?不才以我的想法,漢室衰落至極已然不可復興,曹操勢力龐大也不能馬上剷除。”

孫權一聽,心想“噢,說曹操勢力太強,漢室不可復興,我當不成齊桓公、晉文公了?”心中一涼,臉色不太好看。

魯肅沒有慌忙,繼續說道:“我為將軍提出的策略是,只有鼎足於江東,靜觀天下之變。雖然目前形勢就是如此,也不必擔心太多。為什麼?因為曹操在北方要處理的事太多,一時還抽不出精力對付我們,所以目前我們要專心對付黃祖,打下江夏,然後進攻荊州劉表,將長江上游完全掌握在手中,您就可以建號稱帝,以圖天下了,這便是與漢高祖同樣的戰略。”

孫權聽罷,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感嘆道:“我現在就只想著守住江東這幾個郡,盡力匡扶漢室,您說的這些我想都沒敢想啊!”《魯肅傳》原文:“今盡力一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

魯肅提出榻上對卻遭到排擠,促成孫劉聯盟一戰翻身

這便是歷史上的榻上對,孫權對魯肅的面試產生了非常戲劇性的效果。魯肅提出的戰略非常清晰,但不知您是否注意到,榻上對並未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這是怎麼回事?

第一點,榻上對的提出時間。根據《魯肅傳》“時孫策已薨,權尚住吳”,以及魯肅對曹操的評價來看,當時官渡之戰勝負已分,那麼榻上對提出時間大致在建安五年(200)的年底。眾所周知,直到赤壁之戰發生前的208年孫權才下定決心抗曹,如果不是周瑜、魯肅堅定支持孫權,很可能孫權會投降。

第二點,榻上對之後,孫權並未給魯肅名分。200年到208年期間,史料沒有記載魯肅擔任官職的記錄。您之前也許就知道魯肅的榻上對,但應該沒想到,提出如此戰略藍圖的人,孫權居然沒有重用。直到赤壁之戰時才任命魯肅為贊軍校尉,隨周瑜、程普率軍出征。考慮到魯肅在東吳的地位,自追隨孫權開始長達八年沒有具體官職記載,史料散軼的可能性非常低。

第三點,江東名士階層的敵視。榻上對既然能詳細見於史料,在當時怕也不是祕密。至少魯肅積極擴張的戰略主張被人們熟知,這就使得一些名士非常反感魯肅。眾所周知在江東存在一幫主降派,他們在本地根基深厚,家族勢力龐大。這些人與孫家為首的外來勢力利益並不完全一致,他們只要保住既得利益,對於戰爭並不積極。

說起投降派,為首便是被孫策託以重任的張昭。面對這個二十多歲,明目張膽攛掇孫權稱帝的毛頭小子魯肅,非常反感。周瑜手握軍權他不敢得罪,但新來的魯肅沒有根基,張昭便毫不留情。他公然詆譭魯肅,稱其“謙下不足,頗訾毀之,雲肅年少粗疏,未可用。”作為首席輔政大臣,竟然如此言語攻擊年輕的魯肅,可想而知背後的投降派力量有多大。他們不希望主戰派地位加強,相比大多數只知服從命令的武將,文武雙全的魯肅顯然威脅更大,便極力排擠魯肅。

好在孫權心裡明白,不僅沒有疏遠魯肅,反而賜給魯肅及其母親豐厚的物資,使魯肅的財富幾乎恢復了在家鄉的規模。但是,到頭來豐厚的財產只是孫權給魯肅的一種彌補。

榻上對的短期效應:由於過早公然提出放棄漢室正統、自立稱帝的戰略,顯然觸犯許多士人的底線,受張昭為首的人們強烈反對,孫權不敢重用魯肅,沒有給他匹配的官職。魯肅只能以幕僚的形式輔佐孫權,甚至無論征討江夏還是平定山越,都沒有魯肅出場,直到赤壁之戰。

魯肅提出榻上對卻遭到排擠,促成孫劉聯盟一戰翻身

魯肅重大事件之六——促成孫劉聯盟

建安十三年(208),孫權終於擊殺黃祖,攻陷江夏。但榻上對過去八年,曹操已將北方平定。孫權才剛踏上荊州的邊緣,曹操便率大軍南下,形勢比起八年前又嚴峻不少。

七月曹操整軍出征,八月劉表憂憤而死。次子劉琮被蔡瑁、蒯越為首的荊州大族勢力擁立,不久便舉州投降曹操。這些事情雖然發生得很快,但也有時間差。

劉表剛去世時,消息傳入江東,魯肅立即覺察到局勢將發生鉅變,趕忙對孫權建議道:“荊州與我們接壤,不僅在長江上游,又有漢江匯入,內部有山陵為天險,易守難攻。這地方沃野千里,民殷國富,是建立帝王之業的絕佳資本。劉表剛去世,兩個兒子素來不合,軍中諸將也分為兩派。外加劉備天下梟雄,依附於劉表,可劉表忌憚其能力而不能重用。如果劉備和劉表的兒子們同心協力,我們應該主動與他們結盟;如果他們互相猜忌,我們應趕緊另做打算,以圖大事。”

孫權便問魯肅,如何才能探聽到荊州內部消息。魯肅進一步說道:“請讓我以弔喪的名義前往荊州拜會劉表兩個兒子,帶些物資慰勞荊州將士以拉近關係,然我再去見劉備,讓他來促進荊州內部團結,使荊州成為有力的盟友與我們共同抗曹,劉備一定會同意的。如果此事能成,天下就可安定了。現在不趕緊去,恐怕會被曹操搶先。”

孫權立即同意魯肅出使荊州。魯肅趕到夏口,聽聞曹操已經向荊州發兵,於是星夜兼程抓緊趕路。可惜還是晚來一步,魯肅的戰略構想可行性非常高,但無奈劉琮投降太快。在荊州投降派的強大壓力下,本想抵抗的劉琮根本指揮不動蔡瑁、蒯越這些人,只得投降。由此對比也能看出本地大族的影響力,如果沒有魯肅、周瑜這些主戰派,孫權很可能面臨劉琮同樣的局面,屈從張昭等人的強大壓力而投降。

魯肅聽聞劉琮不戰而降,並未灰心,而是轉頭尋找正逃跑的劉備。魯肅在當陽長阪迎到劉備,主動伸出橄欖枝,勸劉備與孫權結盟。劉備正在逃命,見魯肅主動提出結盟,自然非常高興。當時諸葛亮也在場,魯肅便非常直率地說道:“我是你哥諸葛瑾的好朋友啊!”雙方交談甚歡,當即立下約定。劉備在夏口駐紮下來不再逃跑,並派諸葛亮隨魯肅到江東去見孫權。

以上為《魯肅傳》記載的孫劉聯盟成立經過。不過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則有“亮以連橫之略說權,權乃大喜”的記載,似乎孫劉聯盟的成立為諸葛亮促成。裴松之在作注時特意留下自己對此事的疑問,認為這是陳壽不該有的失誤。

筆者認為,陳壽分別在魯肅與諸葛亮本傳中強調傳主的功勞沒有問題。首先,在人物本傳中為傳主避諱是慣例,相應地在同一件事情上強調傳主功績也很正常。諸葛亮確實見到了孫權,並且說的話孫權很受用,這的確為孫劉聯盟的正式建立做出貢獻。

其次,歸根結底孫劉聯盟是魯肅首先提出並促成的,並且孫權實力遠比劉備強,這種情況下還能與劉備結盟,帶有偶然性,這個偶然因素便是魯肅。所以兩人都有功勞,非要分出主次的話,魯肅當仁不讓為首功。

魯肅提出榻上對卻遭到排擠,促成孫劉聯盟一戰翻身

魯肅重大事件之七——力勸孫權抗曹

曹操接受劉琮投降後,突然得到數萬軍隊,實力暴增。最重要的是荊州水軍完整地落入曹操囊中,使得江東賴以生存的長江不再是天險,局勢異常危險。據《吳主傳》載“諸議者皆望風畏懼,多勸權迎之。”

勝利來得太容易,曹操非常得意,決心一鼓作氣掃平江東。曹操給孫權送去一封書信,信中寫道:“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好個奉辭伐罪,好個會獵於吳,曹操囂張的氣焰簡直從這封信上撲面而來。

孫權召集群臣商議對策,大家看到這封信無不震驚失色。本來自孫策遇刺早亡、曹操官渡獲勝後,多年來降曹派力量就特別強大,如今與自己實力相當的荊州頃刻投降,使降曹派更加活躍。這些人紛紛建議孫權效仿劉琮投降算了,還可以繼續享受榮華富貴,又免去刀兵之災,何樂不為?

孫權面對眾文武紛紛勸降,意見竟如此統一,心中很是鬱悶。會議中途孫權起身去上廁所,魯肅追了出去。孫權知道魯肅有話說,便拉住魯肅的手問:“子敬想說什麼?”魯肅答道:“剛才眾人的話,都是為自己考慮,並非為將軍著想,這些人都不足以共謀大業。就算我魯肅都能投降曹操,唯獨您不行。您知道為什麼嗎?”

看著孫權略有些迷茫的表情,魯肅略微停頓,接著說道:“我如果投降,曹操會讓我回到家鄉,對我評定級別後估計能當個從事之類的小官。我還能有牛車坐,有吏卒差遣,以後我再結交些士人,逐漸升遷,做到州郡級別問題不大。您呢?曹操能給您什麼地位?道理就是這麼淺顯,願將軍早下決心,不要聽那幫人的胡扯。”

孫權嘆息良久,百感交集地注視著魯肅說:“那些人都在勸降,太讓我失望。你剛才所說的,與我心中所想相同,真是老天把你賜給我啊!”

魯肅提出榻上對卻遭到排擠,促成孫劉聯盟一戰翻身

魯肅這番對話究竟起到什麼作用?值得仔細分析。

首先要明確一點,孫權自己從來也不想投降。即便是劉琮,本意也打算聯合劉備抵抗曹操,無奈手下人非要降曹。就像魯肅說的,孫權作為一方諸侯,江東六郡的實際統治者,降曹後地位怎麼也比不上現在。何況這份基業已歷三世,怎能拱手讓人。

其次,投降派的力量非常強。在《三國演義》中江東群臣分為文臣的投降派與武將的主戰派,但史實中並無此記載。實際除周瑜、魯肅,其他人都可以歸類到主降派之中,至少再無第三人明確站出來反對投降。這表示江東內部已到了非常危險的地步,畢竟當初孫策死後,宗族內部有人叛變,外藩大將有人自立,江東也曾陷入危機。在曹操強大壓力下,難保內部不會再次分裂。

最後,就連魯肅也沒敢當眾表達主戰意見,每次給孫權建言都是私下進行。結合之前筆者分析,直到現在魯肅仍然受張昭等人排擠,如果他敢公然主戰,不僅會被投降派輿論淹沒,甚至可能會有人身危險。所以,魯肅只能幫助孫權在巨大壓力中尋找到一個可信任的人,幫助孫權力排眾議下決心。至於與投降派正面對抗,無論魯肅還是孫權,都得請救兵。

這位救兵,正是周瑜。

魯肅提出榻上對卻遭到排擠,促成孫劉聯盟一戰翻身

魯肅重大事件之八——赤壁之戰

且說孫權得到魯肅支持,有了可靠的幫手,心情終於平靜下來。在魯肅建議下,孫權立即派人將駐守鄱陽的周瑜召回。周瑜回來,上演了一出精彩的舌戰群儒,把投降派狠狠批判一番。最後孫權拔劍擊案,徹底明確主戰路線。

筆者上一期強調過,魯肅自始至終都是武將,但卻陰差陽錯地以外交家、戰略家的身份聞名於世。不論魯肅年少時的遊俠經歷,對兵法的鑽研,豪爽的性格,高強的武藝,全是成為一代名將的要素。甚至張昭對魯肅人身攻擊時也強調“肅年少粗疏,未可用”,說魯肅年輕且行事魯莽,這也更像一名武人。

只可惜魯肅的榻上對,把匡扶漢室這件皇帝的新衣給戳穿了,很多對漢朝廷抱有感情的士人無法接受,導致魯肅被排擠。

赤壁之戰中,魯肅終於第一次被史書明確記載有了官職,為贊軍校尉。雖然只是校尉看起來不高,但左右都督周瑜、程普也只是偏將軍,這是受孫權本人只是討逆將軍,職位偏低的原因。

孫權派出三萬精兵迎戰曹操,但都督卻有周瑜、程普兩人,地位相同。熟悉三國的朋友應該知道,程普多次與周瑜意見不合,險些鬧出大問題,後來呂蒙帶兵時特意提起此事。不過,兩名地位相同的都督,後世卻幾乎把程普忽略掉,通常將指揮赤壁之戰的主帥按在周瑜身上,這是為什麼?

除去周瑜本身雄才大略、足智多謀外,筆者認為魯肅在關鍵時刻幫了大忙。魯肅作為這支軍隊的第三號人物,在兩名都督意見不合時將發揮重要作用。顯然作為周瑜的親密戰友,魯肅會支持誰不言自明,周瑜的作戰能夠成功,魯肅也立下大功。

所以赤壁之戰,從力促孫劉聯盟到為孫權排憂解難,再到率軍出征正面作戰,無論戰略還是戰術、文韜還是武略,魯肅都扮演了一個全方位的推手角色。

至於赤壁之戰具體戰鬥,筆者在周瑜篇、黃蓋篇等篇章中已有詳細介紹,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找來翻閱。

曹操慘敗而走後,魯肅趕回京口向孫權彙報戰果。已得知獲勝的孫權召集眾將,隆重迎接魯肅。魯肅快要走進大殿時,孫權便起身施禮迎接,並興奮地說道:“子敬啊,我持鞍下馬來迎接你,應該足以彰顯你的功勞吧?”

沒想到魯肅走進殿後,竟不苟言笑地回道:“還不夠。”站在旁邊的眾人一聽都驚呆了,不知道魯肅在想什麼。不過當時孫權心情好,本身也有開玩笑的成分,所以沒多想就吩咐大家坐下。

這時魯肅慢慢舉起馬鞭,說道:“我希望您的威德加之四海,遍及九州,達成帝王之業,到時用安車蒲輪來徵召我,那才能彰顯我的功勞。”孫權聽罷撫掌大笑。

魯肅提出榻上對卻遭到排擠,促成孫劉聯盟一戰翻身

由此,魯肅終於從沒有正式身份的幕僚,一躍躋身江東集團核心。赤壁之戰展現了魯肅外交、謀略、作戰全方位的才能,從此投降派銷聲匿跡,以周瑜、魯肅為代表的武將集團佔據江東主導地位,並開始積極對外擴張。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