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山縣馬樓鄉永樂村的集體經濟夢。'

"

“上午已經澆了30多畝,今年天旱,桃樹得多澆水。”8月19日上午,在魯山縣馬樓鄉永樂村的集體果園裡,正在澆水的貧困戶張文寶說。

永樂村的這個集體果園將近200畝,全部是沙地,記者和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董天福在果園裡走了沒幾分鐘,鞋裡就鑽滿了沙子。

“這些地靠近沙河,全是沙地,只能種些花生、紅薯,收成無保障,村民們基本上撂荒不種了。”董天福告訴記者。

永樂村為什麼要在沙地上發展集體果園呢?

永樂村是馬樓鄉12個貧困村之一,近年來,在黨的扶貧政策引領下,村兩委帶領全村群眾艱苦奮鬥、砥礪前行,村莊發生了很大變化,實現“六通四有”,建起了新村室、新廣場、衛生室、標準化黨員活動室,新修了柏油路、亮化了街道牆體,基礎設施提擋升級,人居環境不斷改善。現在的永樂村,北靠美麗的沙河、縣道白沙路穿行而過、柏油馬路暢通整潔、道路兩旁花木繁茂……

村裡的環境變好了,基礎設施健全了,人居環境改善了,但村裡孱弱的集體經濟成了村兩委的一塊心病。“去年村裡的集體經濟收入只有5萬元,要實現鄉村振興,集體經濟還要發展壯大,才能讓村集體‘錢袋子’鼓起來,帶動群眾富起來。”董天福說。

永樂村黨支部帶領村幹部在深入調研、吃透村情的基礎上,多次外出學習取經,提出了“調整種植業結構,做大做強特色種植業和特色手工業,夯實集體經濟,增加群眾收入”的經濟發展思路。

永樂村西北部有近200畝的沙地,涉及五個村民組400多戶,平均每戶不到0.4畝,耕作管理很不方便。這些地塊含沙量大,只能種植花生、紅薯,但收入無保證,個別農戶乾脆撂荒不種。

村兩委打起了這塊沙地的主意。經過請果樹專家考察、論證,決定發展集體果園,種植桃樹。村兩委召開多次村民會議,利用“4+2”工作法決定,這些地以合作社加農戶的方法發展集體果園,農戶將土地入股分紅,實施果園開發,統一規劃,統一種植,統一管理,收益統一分配。果園純收益80%分給入股農戶,按照果園所用農戶的土地面積分成,剩餘20%歸集體所有。

想法有了,規劃有了,但是困難也接踵而至,部分村民思想老舊,提出種種理由和藉口質疑集體果園計劃,不理解、不配合。針對這種情況,村兩委分工到人,逐人逐戶做工作,講意義、講效益、講社會影響,充分發揮了黨員幹部的模範帶頭作用和戰鬥堡壘作用。最後取得群眾的信任,達成共識。

今年3月5日,學雷鋒日,村兩委動員村民抓住有利時機栽種桃樹14000餘棵。為確保樹苗的成活率,新打機井4眼,到目前為止對樹苗進行八次澆灌,樹苗成活率達到90%以上。同時,搭建鋼絲護欄3000多米,栽了600根木樁。前期已投資10餘萬元,都是村兩委成員墊資,其中董天福墊了2萬元。

目前該果園入股貧困戶35戶73人,設置護林員2名,果園用工從貧困戶中產生,已與10戶未脫貧的貧困戶簽訂勞務協議。

如今的桃園內,桃樹茁壯成長,樹下套種了花生、紅薯,套種農作物秋後預計收入10萬元以上。

“我們與市區一家果樹研究所簽訂了合同,25號果樹專家來對桃樹進行嫁接。”董天福說。

永樂村還有手工柳編傳統,歷史上也曾紅火一時。今年“五一”節,村兩委組織村民去信陽固始縣考察柳編產業,回來後召開村民會議,準備恢復傳統產業,創辦柳編廠,與固始柳編企業合作生產。生產後,除村民能增加收入外,村集體年受益也能增收2萬元以上。

“三年後,你再來看,那時桃樹已經結果了,永樂村又是一番景象。”臨走時,董天福對記者說。(平頂山傳媒記者常洪濤)

編輯:葛生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