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軍也分派系,這一系的湘軍戰鬥力最強,軍紀也保持得最好'

"
"
湘軍也分派系,這一系的湘軍戰鬥力最強,軍紀也保持得最好

(電影《投名狀》)

在把自己編練的湘軍交給曾國藩全面掌握後,羅澤南又成為曾國藩的重要助手,他把軍隊變成了課堂,白天打仗訓練,晚上還組織大家讀書。

湘軍的新兵很多是一字不識的文盲,羅澤南客串老師的角色,從開蒙起步,教他們斷文識字。當然不可能讓農民們讀很深奧的哲學文章,羅澤南只講最淺顯的,比如他會從《四書》、《孝經》裡擇出片斷,用來闡述做人處事的道理,以及宣講精忠報國這些老百姓能夠接受和理解的東西。

羅澤南有豐富的教學經驗,講課深入淺出,聲情並茂,到動情處時,甚至有聽者被打動得潸然淚下。

這就叫以理學治兵。與此同時,羅澤南還主張“以兵衛民”,堅持打仗以不擾民為本。在湘軍三派中,曾國藩、羅澤南系的湘軍不僅戰鬥力最強,而且軍紀也保持得最好。、

"
湘軍也分派系,這一系的湘軍戰鬥力最強,軍紀也保持得最好

(電影《投名狀》)

在把自己編練的湘軍交給曾國藩全面掌握後,羅澤南又成為曾國藩的重要助手,他把軍隊變成了課堂,白天打仗訓練,晚上還組織大家讀書。

湘軍的新兵很多是一字不識的文盲,羅澤南客串老師的角色,從開蒙起步,教他們斷文識字。當然不可能讓農民們讀很深奧的哲學文章,羅澤南只講最淺顯的,比如他會從《四書》、《孝經》裡擇出片斷,用來闡述做人處事的道理,以及宣講精忠報國這些老百姓能夠接受和理解的東西。

羅澤南有豐富的教學經驗,講課深入淺出,聲情並茂,到動情處時,甚至有聽者被打動得潸然淚下。

這就叫以理學治兵。與此同時,羅澤南還主張“以兵衛民”,堅持打仗以不擾民為本。在湘軍三派中,曾國藩、羅澤南系的湘軍不僅戰鬥力最強,而且軍紀也保持得最好。、

湘軍也分派系,這一系的湘軍戰鬥力最強,軍紀也保持得最好

(電影《投名狀》)

羅澤南雖然會拳棒,但畢竟是個讀書人,沒有實戰經驗。可以說在湘軍創建之初,他和曾國藩對湘軍未來究竟能取得多大成就,其實都心中無數。

直到江忠源保衛南昌那一年,曾國藩派羅澤南帶著湘軍前去援救,實際上也是要試一下水。現實是很慘痛的,由於當地官軍沒有按約定進行接應,湘軍遭到了太平軍的伏擊,從而受到重創,戰死八十人,其中包括四名營管,皆羅澤南一手培養的學生。

這毫無疑問是個敗仗,可是卻展現了湘軍的潛力。他們不像官軍一樣貪生怕死,即使在遭到伏擊且無友軍相援的情況下,仍誓死不退。在援救南昌的過程中,雖然湘軍戰死了八十人,但也同時殺死太平軍達兩百餘人,經過此役,湘軍“勇敢之名已大震”,可謂雖敗猶榮。曾國藩據此認為湘軍“果可用”,更堅定了在衡陽練兵的決心。

曾國藩對羅澤南抱有信心,但有一個人卻對羅澤南沒信心,這個人就是塔齊布。

"
湘軍也分派系,這一系的湘軍戰鬥力最強,軍紀也保持得最好

(電影《投名狀》)

在把自己編練的湘軍交給曾國藩全面掌握後,羅澤南又成為曾國藩的重要助手,他把軍隊變成了課堂,白天打仗訓練,晚上還組織大家讀書。

湘軍的新兵很多是一字不識的文盲,羅澤南客串老師的角色,從開蒙起步,教他們斷文識字。當然不可能讓農民們讀很深奧的哲學文章,羅澤南只講最淺顯的,比如他會從《四書》、《孝經》裡擇出片斷,用來闡述做人處事的道理,以及宣講精忠報國這些老百姓能夠接受和理解的東西。

羅澤南有豐富的教學經驗,講課深入淺出,聲情並茂,到動情處時,甚至有聽者被打動得潸然淚下。

這就叫以理學治兵。與此同時,羅澤南還主張“以兵衛民”,堅持打仗以不擾民為本。在湘軍三派中,曾國藩、羅澤南系的湘軍不僅戰鬥力最強,而且軍紀也保持得最好。、

湘軍也分派系,這一系的湘軍戰鬥力最強,軍紀也保持得最好

(電影《投名狀》)

羅澤南雖然會拳棒,但畢竟是個讀書人,沒有實戰經驗。可以說在湘軍創建之初,他和曾國藩對湘軍未來究竟能取得多大成就,其實都心中無數。

直到江忠源保衛南昌那一年,曾國藩派羅澤南帶著湘軍前去援救,實際上也是要試一下水。現實是很慘痛的,由於當地官軍沒有按約定進行接應,湘軍遭到了太平軍的伏擊,從而受到重創,戰死八十人,其中包括四名營管,皆羅澤南一手培養的學生。

這毫無疑問是個敗仗,可是卻展現了湘軍的潛力。他們不像官軍一樣貪生怕死,即使在遭到伏擊且無友軍相援的情況下,仍誓死不退。在援救南昌的過程中,雖然湘軍戰死了八十人,但也同時殺死太平軍達兩百餘人,經過此役,湘軍“勇敢之名已大震”,可謂雖敗猶榮。曾國藩據此認為湘軍“果可用”,更堅定了在衡陽練兵的決心。

曾國藩對羅澤南抱有信心,但有一個人卻對羅澤南沒信心,這個人就是塔齊布。

湘軍也分派系,這一系的湘軍戰鬥力最強,軍紀也保持得最好

(電影《投名狀》)

作為職業軍人,塔齊布從來不認可什麼儒將不儒將的說法,他認為羅澤南之輩不過是些在學堂裡誇誇其談的書生而已,又懂得什麼打仗,最多也就只能去對付對付會黨之類,若要打大陣仗,還得靠他們這些人。

改變塔齊布這一印象的,是嶽州之戰。

曾天養退守城陵磯後,湘軍進入了嶽州。在討論如何防守時,塔齊布說當然是駐軍城內,以城設防,羅澤南則提出異議:“嶽州四面環水,只有一座大橋可以相通,因此守城不如守橋。”他還願意親率湘軍兩營搶佔要隘,扼守大橋。

塔齊布雖不以為然,但羅澤南年紀比曾國藩都大,又肯親自擔綱,他自然也不便加以阻撓。

"
湘軍也分派系,這一系的湘軍戰鬥力最強,軍紀也保持得最好

(電影《投名狀》)

在把自己編練的湘軍交給曾國藩全面掌握後,羅澤南又成為曾國藩的重要助手,他把軍隊變成了課堂,白天打仗訓練,晚上還組織大家讀書。

湘軍的新兵很多是一字不識的文盲,羅澤南客串老師的角色,從開蒙起步,教他們斷文識字。當然不可能讓農民們讀很深奧的哲學文章,羅澤南只講最淺顯的,比如他會從《四書》、《孝經》裡擇出片斷,用來闡述做人處事的道理,以及宣講精忠報國這些老百姓能夠接受和理解的東西。

羅澤南有豐富的教學經驗,講課深入淺出,聲情並茂,到動情處時,甚至有聽者被打動得潸然淚下。

這就叫以理學治兵。與此同時,羅澤南還主張“以兵衛民”,堅持打仗以不擾民為本。在湘軍三派中,曾國藩、羅澤南系的湘軍不僅戰鬥力最強,而且軍紀也保持得最好。、

湘軍也分派系,這一系的湘軍戰鬥力最強,軍紀也保持得最好

(電影《投名狀》)

羅澤南雖然會拳棒,但畢竟是個讀書人,沒有實戰經驗。可以說在湘軍創建之初,他和曾國藩對湘軍未來究竟能取得多大成就,其實都心中無數。

直到江忠源保衛南昌那一年,曾國藩派羅澤南帶著湘軍前去援救,實際上也是要試一下水。現實是很慘痛的,由於當地官軍沒有按約定進行接應,湘軍遭到了太平軍的伏擊,從而受到重創,戰死八十人,其中包括四名營管,皆羅澤南一手培養的學生。

這毫無疑問是個敗仗,可是卻展現了湘軍的潛力。他們不像官軍一樣貪生怕死,即使在遭到伏擊且無友軍相援的情況下,仍誓死不退。在援救南昌的過程中,雖然湘軍戰死了八十人,但也同時殺死太平軍達兩百餘人,經過此役,湘軍“勇敢之名已大震”,可謂雖敗猶榮。曾國藩據此認為湘軍“果可用”,更堅定了在衡陽練兵的決心。

曾國藩對羅澤南抱有信心,但有一個人卻對羅澤南沒信心,這個人就是塔齊布。

湘軍也分派系,這一系的湘軍戰鬥力最強,軍紀也保持得最好

(電影《投名狀》)

作為職業軍人,塔齊布從來不認可什麼儒將不儒將的說法,他認為羅澤南之輩不過是些在學堂裡誇誇其談的書生而已,又懂得什麼打仗,最多也就只能去對付對付會黨之類,若要打大陣仗,還得靠他們這些人。

改變塔齊布這一印象的,是嶽州之戰。

曾天養退守城陵磯後,湘軍進入了嶽州。在討論如何防守時,塔齊布說當然是駐軍城內,以城設防,羅澤南則提出異議:“嶽州四面環水,只有一座大橋可以相通,因此守城不如守橋。”他還願意親率湘軍兩營搶佔要隘,扼守大橋。

塔齊布雖不以為然,但羅澤南年紀比曾國藩都大,又肯親自擔綱,他自然也不便加以阻撓。

湘軍也分派系,這一系的湘軍戰鬥力最強,軍紀也保持得最好

(電影《投名狀》)

不久太平軍再次對嶽州發動反攻,果然首先將大橋作為了攻擊焦點。他們在距大橋十里處紮下九座大營,投入進攻的兵力達上萬人,而羅澤南用以抵禦的湘軍不過兩營,才一千人,十對一的比率,數量上相差十分懸殊。

這時候連塔齊布都慌了,但在大橋上負責指揮的“儒將”則異常從容鎮定。

(節選自關河五十州《晚清帝國風雲》)

實體書《晚清帝國風雲》已出版上市。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