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造訪兒子》,1967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造訪兒子》,1967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取單車》,1968

畢業後第一年,他就拍出了處女長片《瑞典愛情故事》,此片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為他贏得了不錯的名聲,此時的安德森才27歲。

《瑞典愛情故事》是羅伊·安德森電影中,難得的美妙浪漫的一部。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造訪兒子》,1967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取單車》,1968

畢業後第一年,他就拍出了處女長片《瑞典愛情故事》,此片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為他贏得了不錯的名聲,此時的安德森才27歲。

《瑞典愛情故事》是羅伊·安德森電影中,難得的美妙浪漫的一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1970

它刻畫了年輕男女青澀戀情的微妙之處,色彩明媚溫柔,安德森對少女神態的捕捉近乎天才,後來蘇菲·瑪索的成名作《初吻》似乎對其也有借鑑。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造訪兒子》,1967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取單車》,1968

畢業後第一年,他就拍出了處女長片《瑞典愛情故事》,此片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為他贏得了不錯的名聲,此時的安德森才27歲。

《瑞典愛情故事》是羅伊·安德森電影中,難得的美妙浪漫的一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1970

它刻畫了年輕男女青澀戀情的微妙之處,色彩明媚溫柔,安德森對少女神態的捕捉近乎天才,後來蘇菲·瑪索的成名作《初吻》似乎對其也有借鑑。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造訪兒子》,1967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取單車》,1968

畢業後第一年,他就拍出了處女長片《瑞典愛情故事》,此片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為他贏得了不錯的名聲,此時的安德森才27歲。

《瑞典愛情故事》是羅伊·安德森電影中,難得的美妙浪漫的一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1970

它刻畫了年輕男女青澀戀情的微妙之處,色彩明媚溫柔,安德森對少女神態的捕捉近乎天才,後來蘇菲·瑪索的成名作《初吻》似乎對其也有借鑑。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即使在這部青春片處女作中,安德森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人生無常、命運弄人的虛無與悲觀——這些情緒在「生活三部曲」被放大與強化。

相比起「不識愁滋味」的少男少女,成人的世界要殘酷得多。

他們孤獨、壓抑、互相憎恨,這些得不到愛與關心的大人總是在眾人面前迎來一場猝不及防的精神崩潰。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造訪兒子》,1967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取單車》,1968

畢業後第一年,他就拍出了處女長片《瑞典愛情故事》,此片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為他贏得了不錯的名聲,此時的安德森才27歲。

《瑞典愛情故事》是羅伊·安德森電影中,難得的美妙浪漫的一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1970

它刻畫了年輕男女青澀戀情的微妙之處,色彩明媚溫柔,安德森對少女神態的捕捉近乎天才,後來蘇菲·瑪索的成名作《初吻》似乎對其也有借鑑。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即使在這部青春片處女作中,安德森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人生無常、命運弄人的虛無與悲觀——這些情緒在「生活三部曲」被放大與強化。

相比起「不識愁滋味」的少男少女,成人的世界要殘酷得多。

他們孤獨、壓抑、互相憎恨,這些得不到愛與關心的大人總是在眾人面前迎來一場猝不及防的精神崩潰。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於是,一個青澀的初戀故事,卻以一場陰鬱、憤怒的鬧劇收尾。

天真純粹的孩童與煩躁無聊的大人形成鮮明對比,但一想到前者最終也會長成後者,宿命般的悲觀氛圍便揮之不去。

正如影片中一句臺詞所說,「世界不是為孤獨的人而建的。」(World is not constructed for lonely people.)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造訪兒子》,1967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取單車》,1968

畢業後第一年,他就拍出了處女長片《瑞典愛情故事》,此片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為他贏得了不錯的名聲,此時的安德森才27歲。

《瑞典愛情故事》是羅伊·安德森電影中,難得的美妙浪漫的一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1970

它刻畫了年輕男女青澀戀情的微妙之處,色彩明媚溫柔,安德森對少女神態的捕捉近乎天才,後來蘇菲·瑪索的成名作《初吻》似乎對其也有借鑑。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即使在這部青春片處女作中,安德森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人生無常、命運弄人的虛無與悲觀——這些情緒在「生活三部曲」被放大與強化。

相比起「不識愁滋味」的少男少女,成人的世界要殘酷得多。

他們孤獨、壓抑、互相憎恨,這些得不到愛與關心的大人總是在眾人面前迎來一場猝不及防的精神崩潰。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於是,一個青澀的初戀故事,卻以一場陰鬱、憤怒的鬧劇收尾。

天真純粹的孩童與煩躁無聊的大人形成鮮明對比,但一想到前者最終也會長成後者,宿命般的悲觀氛圍便揮之不去。

正如影片中一句臺詞所說,「世界不是為孤獨的人而建的。」(World is not constructed for lonely people.)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的成功,為安德森帶來了許多工作邀約,有投資方不斷要求他拍一部風格相似的續作。

這讓安德森感到沮喪,他不想重複自己,也不想循規蹈矩,他覺得自己內心一直深藏著更加抽象與荒誕的因子,現在是時候讓它浮出水面來,去嘗試新的風格。

新作品最終在1975年完成,這就是《羈旅情愫》(Giliap)。

與《瑞典愛情故事》寫實的輕喜劇不同,《羈旅情愫》冷酷又無情,這種黑色幽默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卻是安德森最初的誠實的表達。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造訪兒子》,1967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取單車》,1968

畢業後第一年,他就拍出了處女長片《瑞典愛情故事》,此片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為他贏得了不錯的名聲,此時的安德森才27歲。

《瑞典愛情故事》是羅伊·安德森電影中,難得的美妙浪漫的一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1970

它刻畫了年輕男女青澀戀情的微妙之處,色彩明媚溫柔,安德森對少女神態的捕捉近乎天才,後來蘇菲·瑪索的成名作《初吻》似乎對其也有借鑑。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即使在這部青春片處女作中,安德森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人生無常、命運弄人的虛無與悲觀——這些情緒在「生活三部曲」被放大與強化。

相比起「不識愁滋味」的少男少女,成人的世界要殘酷得多。

他們孤獨、壓抑、互相憎恨,這些得不到愛與關心的大人總是在眾人面前迎來一場猝不及防的精神崩潰。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於是,一個青澀的初戀故事,卻以一場陰鬱、憤怒的鬧劇收尾。

天真純粹的孩童與煩躁無聊的大人形成鮮明對比,但一想到前者最終也會長成後者,宿命般的悲觀氛圍便揮之不去。

正如影片中一句臺詞所說,「世界不是為孤獨的人而建的。」(World is not constructed for lonely people.)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的成功,為安德森帶來了許多工作邀約,有投資方不斷要求他拍一部風格相似的續作。

這讓安德森感到沮喪,他不想重複自己,也不想循規蹈矩,他覺得自己內心一直深藏著更加抽象與荒誕的因子,現在是時候讓它浮出水面來,去嘗試新的風格。

新作品最終在1975年完成,這就是《羈旅情愫》(Giliap)。

與《瑞典愛情故事》寫實的輕喜劇不同,《羈旅情愫》冷酷又無情,這種黑色幽默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卻是安德森最初的誠實的表達。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可惜,這部電影對安德森來說是個災難,不僅預算嚴重透支,後期製作漫漫無期,上映後,影片更是遭遇票房和評論的雙重滑鐵盧。

安德森後來也承認,他的第二部長片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一場失敗,「A very, very big flop」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造訪兒子》,1967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取單車》,1968

畢業後第一年,他就拍出了處女長片《瑞典愛情故事》,此片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為他贏得了不錯的名聲,此時的安德森才27歲。

《瑞典愛情故事》是羅伊·安德森電影中,難得的美妙浪漫的一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1970

它刻畫了年輕男女青澀戀情的微妙之處,色彩明媚溫柔,安德森對少女神態的捕捉近乎天才,後來蘇菲·瑪索的成名作《初吻》似乎對其也有借鑑。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即使在這部青春片處女作中,安德森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人生無常、命運弄人的虛無與悲觀——這些情緒在「生活三部曲」被放大與強化。

相比起「不識愁滋味」的少男少女,成人的世界要殘酷得多。

他們孤獨、壓抑、互相憎恨,這些得不到愛與關心的大人總是在眾人面前迎來一場猝不及防的精神崩潰。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於是,一個青澀的初戀故事,卻以一場陰鬱、憤怒的鬧劇收尾。

天真純粹的孩童與煩躁無聊的大人形成鮮明對比,但一想到前者最終也會長成後者,宿命般的悲觀氛圍便揮之不去。

正如影片中一句臺詞所說,「世界不是為孤獨的人而建的。」(World is not constructed for lonely people.)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的成功,為安德森帶來了許多工作邀約,有投資方不斷要求他拍一部風格相似的續作。

這讓安德森感到沮喪,他不想重複自己,也不想循規蹈矩,他覺得自己內心一直深藏著更加抽象與荒誕的因子,現在是時候讓它浮出水面來,去嘗試新的風格。

新作品最終在1975年完成,這就是《羈旅情愫》(Giliap)。

與《瑞典愛情故事》寫實的輕喜劇不同,《羈旅情愫》冷酷又無情,這種黑色幽默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卻是安德森最初的誠實的表達。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可惜,這部電影對安德森來說是個災難,不僅預算嚴重透支,後期製作漫漫無期,上映後,影片更是遭遇票房和評論的雙重滑鐵盧。

安德森後來也承認,他的第二部長片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一場失敗,「A very, very big flop」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造訪兒子》,1967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取單車》,1968

畢業後第一年,他就拍出了處女長片《瑞典愛情故事》,此片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為他贏得了不錯的名聲,此時的安德森才27歲。

《瑞典愛情故事》是羅伊·安德森電影中,難得的美妙浪漫的一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1970

它刻畫了年輕男女青澀戀情的微妙之處,色彩明媚溫柔,安德森對少女神態的捕捉近乎天才,後來蘇菲·瑪索的成名作《初吻》似乎對其也有借鑑。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即使在這部青春片處女作中,安德森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人生無常、命運弄人的虛無與悲觀——這些情緒在「生活三部曲」被放大與強化。

相比起「不識愁滋味」的少男少女,成人的世界要殘酷得多。

他們孤獨、壓抑、互相憎恨,這些得不到愛與關心的大人總是在眾人面前迎來一場猝不及防的精神崩潰。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於是,一個青澀的初戀故事,卻以一場陰鬱、憤怒的鬧劇收尾。

天真純粹的孩童與煩躁無聊的大人形成鮮明對比,但一想到前者最終也會長成後者,宿命般的悲觀氛圍便揮之不去。

正如影片中一句臺詞所說,「世界不是為孤獨的人而建的。」(World is not constructed for lonely people.)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的成功,為安德森帶來了許多工作邀約,有投資方不斷要求他拍一部風格相似的續作。

這讓安德森感到沮喪,他不想重複自己,也不想循規蹈矩,他覺得自己內心一直深藏著更加抽象與荒誕的因子,現在是時候讓它浮出水面來,去嘗試新的風格。

新作品最終在1975年完成,這就是《羈旅情愫》(Giliap)。

與《瑞典愛情故事》寫實的輕喜劇不同,《羈旅情愫》冷酷又無情,這種黑色幽默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卻是安德森最初的誠實的表達。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可惜,這部電影對安德森來說是個災難,不僅預算嚴重透支,後期製作漫漫無期,上映後,影片更是遭遇票房和評論的雙重滑鐵盧。

安德森後來也承認,他的第二部長片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一場失敗,「A very, very big flop」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這部片後,再沒有投資方願意找安德森拍片。

為了生存,他便將注意力轉移到商業廣告的拍攝中,此後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都沒有再嘗試劇情長片。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造訪兒子》,1967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取單車》,1968

畢業後第一年,他就拍出了處女長片《瑞典愛情故事》,此片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為他贏得了不錯的名聲,此時的安德森才27歲。

《瑞典愛情故事》是羅伊·安德森電影中,難得的美妙浪漫的一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1970

它刻畫了年輕男女青澀戀情的微妙之處,色彩明媚溫柔,安德森對少女神態的捕捉近乎天才,後來蘇菲·瑪索的成名作《初吻》似乎對其也有借鑑。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即使在這部青春片處女作中,安德森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人生無常、命運弄人的虛無與悲觀——這些情緒在「生活三部曲」被放大與強化。

相比起「不識愁滋味」的少男少女,成人的世界要殘酷得多。

他們孤獨、壓抑、互相憎恨,這些得不到愛與關心的大人總是在眾人面前迎來一場猝不及防的精神崩潰。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於是,一個青澀的初戀故事,卻以一場陰鬱、憤怒的鬧劇收尾。

天真純粹的孩童與煩躁無聊的大人形成鮮明對比,但一想到前者最終也會長成後者,宿命般的悲觀氛圍便揮之不去。

正如影片中一句臺詞所說,「世界不是為孤獨的人而建的。」(World is not constructed for lonely people.)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的成功,為安德森帶來了許多工作邀約,有投資方不斷要求他拍一部風格相似的續作。

這讓安德森感到沮喪,他不想重複自己,也不想循規蹈矩,他覺得自己內心一直深藏著更加抽象與荒誕的因子,現在是時候讓它浮出水面來,去嘗試新的風格。

新作品最終在1975年完成,這就是《羈旅情愫》(Giliap)。

與《瑞典愛情故事》寫實的輕喜劇不同,《羈旅情愫》冷酷又無情,這種黑色幽默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卻是安德森最初的誠實的表達。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可惜,這部電影對安德森來說是個災難,不僅預算嚴重透支,後期製作漫漫無期,上映後,影片更是遭遇票房和評論的雙重滑鐵盧。

安德森後來也承認,他的第二部長片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一場失敗,「A very, very big flop」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這部片後,再沒有投資方願意找安德森拍片。

為了生存,他便將注意力轉移到商業廣告的拍攝中,此後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都沒有再嘗試劇情長片。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但連安德森自己都沒有預想到的是,在大銀幕失意的他,竟然在商業廣告上扳回一城。

他最早為丹麥保險公司Trygg Hansa 拍廣告短片時,風格已初見端倪。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造訪兒子》,1967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取單車》,1968

畢業後第一年,他就拍出了處女長片《瑞典愛情故事》,此片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為他贏得了不錯的名聲,此時的安德森才27歲。

《瑞典愛情故事》是羅伊·安德森電影中,難得的美妙浪漫的一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1970

它刻畫了年輕男女青澀戀情的微妙之處,色彩明媚溫柔,安德森對少女神態的捕捉近乎天才,後來蘇菲·瑪索的成名作《初吻》似乎對其也有借鑑。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即使在這部青春片處女作中,安德森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人生無常、命運弄人的虛無與悲觀——這些情緒在「生活三部曲」被放大與強化。

相比起「不識愁滋味」的少男少女,成人的世界要殘酷得多。

他們孤獨、壓抑、互相憎恨,這些得不到愛與關心的大人總是在眾人面前迎來一場猝不及防的精神崩潰。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於是,一個青澀的初戀故事,卻以一場陰鬱、憤怒的鬧劇收尾。

天真純粹的孩童與煩躁無聊的大人形成鮮明對比,但一想到前者最終也會長成後者,宿命般的悲觀氛圍便揮之不去。

正如影片中一句臺詞所說,「世界不是為孤獨的人而建的。」(World is not constructed for lonely people.)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的成功,為安德森帶來了許多工作邀約,有投資方不斷要求他拍一部風格相似的續作。

這讓安德森感到沮喪,他不想重複自己,也不想循規蹈矩,他覺得自己內心一直深藏著更加抽象與荒誕的因子,現在是時候讓它浮出水面來,去嘗試新的風格。

新作品最終在1975年完成,這就是《羈旅情愫》(Giliap)。

與《瑞典愛情故事》寫實的輕喜劇不同,《羈旅情愫》冷酷又無情,這種黑色幽默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卻是安德森最初的誠實的表達。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可惜,這部電影對安德森來說是個災難,不僅預算嚴重透支,後期製作漫漫無期,上映後,影片更是遭遇票房和評論的雙重滑鐵盧。

安德森後來也承認,他的第二部長片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一場失敗,「A very, very big flop」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這部片後,再沒有投資方願意找安德森拍片。

為了生存,他便將注意力轉移到商業廣告的拍攝中,此後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都沒有再嘗試劇情長片。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但連安德森自己都沒有預想到的是,在大銀幕失意的他,竟然在商業廣告上扳回一城。

他最早為丹麥保險公司Trygg Hansa 拍廣告短片時,風格已初見端倪。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單一鏡頭、固定場景,用長鏡頭的方法拍攝,在鏡頭內部進行妙趣橫生的場面調度,用運動的物體打破畫面的靜止,閃現的奇思妙想和巧合偶然,讓現實情境滑入荒誕滑稽的境地。

即使一條廣告只有十幾秒,但是情節飽滿,有人物有對白有反轉,幾乎可稱為是一部微電影。

安德森是在用拍電影的手法拍廣告。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造訪兒子》,1967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取單車》,1968

畢業後第一年,他就拍出了處女長片《瑞典愛情故事》,此片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為他贏得了不錯的名聲,此時的安德森才27歲。

《瑞典愛情故事》是羅伊·安德森電影中,難得的美妙浪漫的一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1970

它刻畫了年輕男女青澀戀情的微妙之處,色彩明媚溫柔,安德森對少女神態的捕捉近乎天才,後來蘇菲·瑪索的成名作《初吻》似乎對其也有借鑑。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即使在這部青春片處女作中,安德森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人生無常、命運弄人的虛無與悲觀——這些情緒在「生活三部曲」被放大與強化。

相比起「不識愁滋味」的少男少女,成人的世界要殘酷得多。

他們孤獨、壓抑、互相憎恨,這些得不到愛與關心的大人總是在眾人面前迎來一場猝不及防的精神崩潰。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於是,一個青澀的初戀故事,卻以一場陰鬱、憤怒的鬧劇收尾。

天真純粹的孩童與煩躁無聊的大人形成鮮明對比,但一想到前者最終也會長成後者,宿命般的悲觀氛圍便揮之不去。

正如影片中一句臺詞所說,「世界不是為孤獨的人而建的。」(World is not constructed for lonely people.)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的成功,為安德森帶來了許多工作邀約,有投資方不斷要求他拍一部風格相似的續作。

這讓安德森感到沮喪,他不想重複自己,也不想循規蹈矩,他覺得自己內心一直深藏著更加抽象與荒誕的因子,現在是時候讓它浮出水面來,去嘗試新的風格。

新作品最終在1975年完成,這就是《羈旅情愫》(Giliap)。

與《瑞典愛情故事》寫實的輕喜劇不同,《羈旅情愫》冷酷又無情,這種黑色幽默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卻是安德森最初的誠實的表達。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可惜,這部電影對安德森來說是個災難,不僅預算嚴重透支,後期製作漫漫無期,上映後,影片更是遭遇票房和評論的雙重滑鐵盧。

安德森後來也承認,他的第二部長片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一場失敗,「A very, very big flop」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這部片後,再沒有投資方願意找安德森拍片。

為了生存,他便將注意力轉移到商業廣告的拍攝中,此後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都沒有再嘗試劇情長片。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但連安德森自己都沒有預想到的是,在大銀幕失意的他,竟然在商業廣告上扳回一城。

他最早為丹麥保險公司Trygg Hansa 拍廣告短片時,風格已初見端倪。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單一鏡頭、固定場景,用長鏡頭的方法拍攝,在鏡頭內部進行妙趣橫生的場面調度,用運動的物體打破畫面的靜止,閃現的奇思妙想和巧合偶然,讓現實情境滑入荒誕滑稽的境地。

即使一條廣告只有十幾秒,但是情節飽滿,有人物有對白有反轉,幾乎可稱為是一部微電影。

安德森是在用拍電影的手法拍廣告。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論送廚具給妻子當禮物的下場

安德森被稱為一名「虔誠的人文主義者」,他拍廣告常常關注的是人,而不是產品。

他從不吹噓產品的特性與功能,他只是描繪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真實處境,產品只是作為次要的裝飾或是腳註出現,無論是哪個牌子都無關緊要。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造訪兒子》,1967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取單車》,1968

畢業後第一年,他就拍出了處女長片《瑞典愛情故事》,此片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為他贏得了不錯的名聲,此時的安德森才27歲。

《瑞典愛情故事》是羅伊·安德森電影中,難得的美妙浪漫的一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1970

它刻畫了年輕男女青澀戀情的微妙之處,色彩明媚溫柔,安德森對少女神態的捕捉近乎天才,後來蘇菲·瑪索的成名作《初吻》似乎對其也有借鑑。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即使在這部青春片處女作中,安德森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人生無常、命運弄人的虛無與悲觀——這些情緒在「生活三部曲」被放大與強化。

相比起「不識愁滋味」的少男少女,成人的世界要殘酷得多。

他們孤獨、壓抑、互相憎恨,這些得不到愛與關心的大人總是在眾人面前迎來一場猝不及防的精神崩潰。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於是,一個青澀的初戀故事,卻以一場陰鬱、憤怒的鬧劇收尾。

天真純粹的孩童與煩躁無聊的大人形成鮮明對比,但一想到前者最終也會長成後者,宿命般的悲觀氛圍便揮之不去。

正如影片中一句臺詞所說,「世界不是為孤獨的人而建的。」(World is not constructed for lonely people.)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的成功,為安德森帶來了許多工作邀約,有投資方不斷要求他拍一部風格相似的續作。

這讓安德森感到沮喪,他不想重複自己,也不想循規蹈矩,他覺得自己內心一直深藏著更加抽象與荒誕的因子,現在是時候讓它浮出水面來,去嘗試新的風格。

新作品最終在1975年完成,這就是《羈旅情愫》(Giliap)。

與《瑞典愛情故事》寫實的輕喜劇不同,《羈旅情愫》冷酷又無情,這種黑色幽默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卻是安德森最初的誠實的表達。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可惜,這部電影對安德森來說是個災難,不僅預算嚴重透支,後期製作漫漫無期,上映後,影片更是遭遇票房和評論的雙重滑鐵盧。

安德森後來也承認,他的第二部長片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一場失敗,「A very, very big flop」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這部片後,再沒有投資方願意找安德森拍片。

為了生存,他便將注意力轉移到商業廣告的拍攝中,此後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都沒有再嘗試劇情長片。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但連安德森自己都沒有預想到的是,在大銀幕失意的他,竟然在商業廣告上扳回一城。

他最早為丹麥保險公司Trygg Hansa 拍廣告短片時,風格已初見端倪。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單一鏡頭、固定場景,用長鏡頭的方法拍攝,在鏡頭內部進行妙趣橫生的場面調度,用運動的物體打破畫面的靜止,閃現的奇思妙想和巧合偶然,讓現實情境滑入荒誕滑稽的境地。

即使一條廣告只有十幾秒,但是情節飽滿,有人物有對白有反轉,幾乎可稱為是一部微電影。

安德森是在用拍電影的手法拍廣告。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論送廚具給妻子當禮物的下場

安德森被稱為一名「虔誠的人文主義者」,他拍廣告常常關注的是人,而不是產品。

他從不吹噓產品的特性與功能,他只是描繪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真實處境,產品只是作為次要的裝飾或是腳註出現,無論是哪個牌子都無關緊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他為保險公司拍的廣告,設定了許多意外發生的場景:敞開的車門被路過的卡車撞掉;因提重物失去平衡掉進水裡;往牆上釘釘子時梯子突然倒塌……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造訪兒子》,1967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取單車》,1968

畢業後第一年,他就拍出了處女長片《瑞典愛情故事》,此片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為他贏得了不錯的名聲,此時的安德森才27歲。

《瑞典愛情故事》是羅伊·安德森電影中,難得的美妙浪漫的一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1970

它刻畫了年輕男女青澀戀情的微妙之處,色彩明媚溫柔,安德森對少女神態的捕捉近乎天才,後來蘇菲·瑪索的成名作《初吻》似乎對其也有借鑑。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即使在這部青春片處女作中,安德森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人生無常、命運弄人的虛無與悲觀——這些情緒在「生活三部曲」被放大與強化。

相比起「不識愁滋味」的少男少女,成人的世界要殘酷得多。

他們孤獨、壓抑、互相憎恨,這些得不到愛與關心的大人總是在眾人面前迎來一場猝不及防的精神崩潰。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於是,一個青澀的初戀故事,卻以一場陰鬱、憤怒的鬧劇收尾。

天真純粹的孩童與煩躁無聊的大人形成鮮明對比,但一想到前者最終也會長成後者,宿命般的悲觀氛圍便揮之不去。

正如影片中一句臺詞所說,「世界不是為孤獨的人而建的。」(World is not constructed for lonely people.)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的成功,為安德森帶來了許多工作邀約,有投資方不斷要求他拍一部風格相似的續作。

這讓安德森感到沮喪,他不想重複自己,也不想循規蹈矩,他覺得自己內心一直深藏著更加抽象與荒誕的因子,現在是時候讓它浮出水面來,去嘗試新的風格。

新作品最終在1975年完成,這就是《羈旅情愫》(Giliap)。

與《瑞典愛情故事》寫實的輕喜劇不同,《羈旅情愫》冷酷又無情,這種黑色幽默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卻是安德森最初的誠實的表達。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可惜,這部電影對安德森來說是個災難,不僅預算嚴重透支,後期製作漫漫無期,上映後,影片更是遭遇票房和評論的雙重滑鐵盧。

安德森後來也承認,他的第二部長片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一場失敗,「A very, very big flop」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這部片後,再沒有投資方願意找安德森拍片。

為了生存,他便將注意力轉移到商業廣告的拍攝中,此後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都沒有再嘗試劇情長片。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但連安德森自己都沒有預想到的是,在大銀幕失意的他,竟然在商業廣告上扳回一城。

他最早為丹麥保險公司Trygg Hansa 拍廣告短片時,風格已初見端倪。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單一鏡頭、固定場景,用長鏡頭的方法拍攝,在鏡頭內部進行妙趣橫生的場面調度,用運動的物體打破畫面的靜止,閃現的奇思妙想和巧合偶然,讓現實情境滑入荒誕滑稽的境地。

即使一條廣告只有十幾秒,但是情節飽滿,有人物有對白有反轉,幾乎可稱為是一部微電影。

安德森是在用拍電影的手法拍廣告。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論送廚具給妻子當禮物的下場

安德森被稱為一名「虔誠的人文主義者」,他拍廣告常常關注的是人,而不是產品。

他從不吹噓產品的特性與功能,他只是描繪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真實處境,產品只是作為次要的裝飾或是腳註出現,無論是哪個牌子都無關緊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他為保險公司拍的廣告,設定了許多意外發生的場景:敞開的車門被路過的卡車撞掉;因提重物失去平衡掉進水裡;往牆上釘釘子時梯子突然倒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乍看起來,這些場景是荒誕可笑、黑色幽默的,但同時也暗示著,這些意外的確有可能發生。

畢竟,我們心裡清楚,生活本身比影像還要具有戲劇性。

正因如此,他的廣告說服力十足。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造訪兒子》,1967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取單車》,1968

畢業後第一年,他就拍出了處女長片《瑞典愛情故事》,此片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為他贏得了不錯的名聲,此時的安德森才27歲。

《瑞典愛情故事》是羅伊·安德森電影中,難得的美妙浪漫的一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1970

它刻畫了年輕男女青澀戀情的微妙之處,色彩明媚溫柔,安德森對少女神態的捕捉近乎天才,後來蘇菲·瑪索的成名作《初吻》似乎對其也有借鑑。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即使在這部青春片處女作中,安德森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人生無常、命運弄人的虛無與悲觀——這些情緒在「生活三部曲」被放大與強化。

相比起「不識愁滋味」的少男少女,成人的世界要殘酷得多。

他們孤獨、壓抑、互相憎恨,這些得不到愛與關心的大人總是在眾人面前迎來一場猝不及防的精神崩潰。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於是,一個青澀的初戀故事,卻以一場陰鬱、憤怒的鬧劇收尾。

天真純粹的孩童與煩躁無聊的大人形成鮮明對比,但一想到前者最終也會長成後者,宿命般的悲觀氛圍便揮之不去。

正如影片中一句臺詞所說,「世界不是為孤獨的人而建的。」(World is not constructed for lonely people.)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的成功,為安德森帶來了許多工作邀約,有投資方不斷要求他拍一部風格相似的續作。

這讓安德森感到沮喪,他不想重複自己,也不想循規蹈矩,他覺得自己內心一直深藏著更加抽象與荒誕的因子,現在是時候讓它浮出水面來,去嘗試新的風格。

新作品最終在1975年完成,這就是《羈旅情愫》(Giliap)。

與《瑞典愛情故事》寫實的輕喜劇不同,《羈旅情愫》冷酷又無情,這種黑色幽默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卻是安德森最初的誠實的表達。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可惜,這部電影對安德森來說是個災難,不僅預算嚴重透支,後期製作漫漫無期,上映後,影片更是遭遇票房和評論的雙重滑鐵盧。

安德森後來也承認,他的第二部長片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一場失敗,「A very, very big flop」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這部片後,再沒有投資方願意找安德森拍片。

為了生存,他便將注意力轉移到商業廣告的拍攝中,此後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都沒有再嘗試劇情長片。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但連安德森自己都沒有預想到的是,在大銀幕失意的他,竟然在商業廣告上扳回一城。

他最早為丹麥保險公司Trygg Hansa 拍廣告短片時,風格已初見端倪。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單一鏡頭、固定場景,用長鏡頭的方法拍攝,在鏡頭內部進行妙趣橫生的場面調度,用運動的物體打破畫面的靜止,閃現的奇思妙想和巧合偶然,讓現實情境滑入荒誕滑稽的境地。

即使一條廣告只有十幾秒,但是情節飽滿,有人物有對白有反轉,幾乎可稱為是一部微電影。

安德森是在用拍電影的手法拍廣告。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論送廚具給妻子當禮物的下場

安德森被稱為一名「虔誠的人文主義者」,他拍廣告常常關注的是人,而不是產品。

他從不吹噓產品的特性與功能,他只是描繪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真實處境,產品只是作為次要的裝飾或是腳註出現,無論是哪個牌子都無關緊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他為保險公司拍的廣告,設定了許多意外發生的場景:敞開的車門被路過的卡車撞掉;因提重物失去平衡掉進水裡;往牆上釘釘子時梯子突然倒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乍看起來,這些場景是荒誕可笑、黑色幽默的,但同時也暗示著,這些意外的確有可能發生。

畢竟,我們心裡清楚,生活本身比影像還要具有戲劇性。

正因如此,他的廣告說服力十足。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最讓他聲名大噪的系列廣告,是為丹麥最古老的政黨——社會民主黨(特點是慷慨的社會福利制度)拍攝的政治宣傳片。

片中,安德森將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自私放大化:

護士粗暴對待病床上的老人;老師因一點小事就抽打孩子;地鐵裡有人摔倒,卻遭到路人的隨意踩踢。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造訪兒子》,1967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取單車》,1968

畢業後第一年,他就拍出了處女長片《瑞典愛情故事》,此片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為他贏得了不錯的名聲,此時的安德森才27歲。

《瑞典愛情故事》是羅伊·安德森電影中,難得的美妙浪漫的一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1970

它刻畫了年輕男女青澀戀情的微妙之處,色彩明媚溫柔,安德森對少女神態的捕捉近乎天才,後來蘇菲·瑪索的成名作《初吻》似乎對其也有借鑑。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即使在這部青春片處女作中,安德森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人生無常、命運弄人的虛無與悲觀——這些情緒在「生活三部曲」被放大與強化。

相比起「不識愁滋味」的少男少女,成人的世界要殘酷得多。

他們孤獨、壓抑、互相憎恨,這些得不到愛與關心的大人總是在眾人面前迎來一場猝不及防的精神崩潰。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於是,一個青澀的初戀故事,卻以一場陰鬱、憤怒的鬧劇收尾。

天真純粹的孩童與煩躁無聊的大人形成鮮明對比,但一想到前者最終也會長成後者,宿命般的悲觀氛圍便揮之不去。

正如影片中一句臺詞所說,「世界不是為孤獨的人而建的。」(World is not constructed for lonely people.)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的成功,為安德森帶來了許多工作邀約,有投資方不斷要求他拍一部風格相似的續作。

這讓安德森感到沮喪,他不想重複自己,也不想循規蹈矩,他覺得自己內心一直深藏著更加抽象與荒誕的因子,現在是時候讓它浮出水面來,去嘗試新的風格。

新作品最終在1975年完成,這就是《羈旅情愫》(Giliap)。

與《瑞典愛情故事》寫實的輕喜劇不同,《羈旅情愫》冷酷又無情,這種黑色幽默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卻是安德森最初的誠實的表達。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可惜,這部電影對安德森來說是個災難,不僅預算嚴重透支,後期製作漫漫無期,上映後,影片更是遭遇票房和評論的雙重滑鐵盧。

安德森後來也承認,他的第二部長片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一場失敗,「A very, very big flop」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這部片後,再沒有投資方願意找安德森拍片。

為了生存,他便將注意力轉移到商業廣告的拍攝中,此後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都沒有再嘗試劇情長片。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但連安德森自己都沒有預想到的是,在大銀幕失意的他,竟然在商業廣告上扳回一城。

他最早為丹麥保險公司Trygg Hansa 拍廣告短片時,風格已初見端倪。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單一鏡頭、固定場景,用長鏡頭的方法拍攝,在鏡頭內部進行妙趣橫生的場面調度,用運動的物體打破畫面的靜止,閃現的奇思妙想和巧合偶然,讓現實情境滑入荒誕滑稽的境地。

即使一條廣告只有十幾秒,但是情節飽滿,有人物有對白有反轉,幾乎可稱為是一部微電影。

安德森是在用拍電影的手法拍廣告。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論送廚具給妻子當禮物的下場

安德森被稱為一名「虔誠的人文主義者」,他拍廣告常常關注的是人,而不是產品。

他從不吹噓產品的特性與功能,他只是描繪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真實處境,產品只是作為次要的裝飾或是腳註出現,無論是哪個牌子都無關緊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他為保險公司拍的廣告,設定了許多意外發生的場景:敞開的車門被路過的卡車撞掉;因提重物失去平衡掉進水裡;往牆上釘釘子時梯子突然倒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乍看起來,這些場景是荒誕可笑、黑色幽默的,但同時也暗示著,這些意外的確有可能發生。

畢竟,我們心裡清楚,生活本身比影像還要具有戲劇性。

正因如此,他的廣告說服力十足。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最讓他聲名大噪的系列廣告,是為丹麥最古老的政黨——社會民主黨(特點是慷慨的社會福利制度)拍攝的政治宣傳片。

片中,安德森將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自私放大化:

護士粗暴對待病床上的老人;老師因一點小事就抽打孩子;地鐵裡有人摔倒,卻遭到路人的隨意踩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片尾打出一行字:「我們為什麼要關心彼此?」

廣告播出後,不僅丹麥社會民主黨的支持率上升,安德森的這系列廣告還被視作優秀案例進行研究。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造訪兒子》,1967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取單車》,1968

畢業後第一年,他就拍出了處女長片《瑞典愛情故事》,此片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為他贏得了不錯的名聲,此時的安德森才27歲。

《瑞典愛情故事》是羅伊·安德森電影中,難得的美妙浪漫的一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1970

它刻畫了年輕男女青澀戀情的微妙之處,色彩明媚溫柔,安德森對少女神態的捕捉近乎天才,後來蘇菲·瑪索的成名作《初吻》似乎對其也有借鑑。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即使在這部青春片處女作中,安德森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人生無常、命運弄人的虛無與悲觀——這些情緒在「生活三部曲」被放大與強化。

相比起「不識愁滋味」的少男少女,成人的世界要殘酷得多。

他們孤獨、壓抑、互相憎恨,這些得不到愛與關心的大人總是在眾人面前迎來一場猝不及防的精神崩潰。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於是,一個青澀的初戀故事,卻以一場陰鬱、憤怒的鬧劇收尾。

天真純粹的孩童與煩躁無聊的大人形成鮮明對比,但一想到前者最終也會長成後者,宿命般的悲觀氛圍便揮之不去。

正如影片中一句臺詞所說,「世界不是為孤獨的人而建的。」(World is not constructed for lonely people.)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的成功,為安德森帶來了許多工作邀約,有投資方不斷要求他拍一部風格相似的續作。

這讓安德森感到沮喪,他不想重複自己,也不想循規蹈矩,他覺得自己內心一直深藏著更加抽象與荒誕的因子,現在是時候讓它浮出水面來,去嘗試新的風格。

新作品最終在1975年完成,這就是《羈旅情愫》(Giliap)。

與《瑞典愛情故事》寫實的輕喜劇不同,《羈旅情愫》冷酷又無情,這種黑色幽默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卻是安德森最初的誠實的表達。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可惜,這部電影對安德森來說是個災難,不僅預算嚴重透支,後期製作漫漫無期,上映後,影片更是遭遇票房和評論的雙重滑鐵盧。

安德森後來也承認,他的第二部長片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一場失敗,「A very, very big flop」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這部片後,再沒有投資方願意找安德森拍片。

為了生存,他便將注意力轉移到商業廣告的拍攝中,此後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都沒有再嘗試劇情長片。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但連安德森自己都沒有預想到的是,在大銀幕失意的他,竟然在商業廣告上扳回一城。

他最早為丹麥保險公司Trygg Hansa 拍廣告短片時,風格已初見端倪。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單一鏡頭、固定場景,用長鏡頭的方法拍攝,在鏡頭內部進行妙趣橫生的場面調度,用運動的物體打破畫面的靜止,閃現的奇思妙想和巧合偶然,讓現實情境滑入荒誕滑稽的境地。

即使一條廣告只有十幾秒,但是情節飽滿,有人物有對白有反轉,幾乎可稱為是一部微電影。

安德森是在用拍電影的手法拍廣告。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論送廚具給妻子當禮物的下場

安德森被稱為一名「虔誠的人文主義者」,他拍廣告常常關注的是人,而不是產品。

他從不吹噓產品的特性與功能,他只是描繪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真實處境,產品只是作為次要的裝飾或是腳註出現,無論是哪個牌子都無關緊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他為保險公司拍的廣告,設定了許多意外發生的場景:敞開的車門被路過的卡車撞掉;因提重物失去平衡掉進水裡;往牆上釘釘子時梯子突然倒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乍看起來,這些場景是荒誕可笑、黑色幽默的,但同時也暗示著,這些意外的確有可能發生。

畢竟,我們心裡清楚,生活本身比影像還要具有戲劇性。

正因如此,他的廣告說服力十足。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最讓他聲名大噪的系列廣告,是為丹麥最古老的政黨——社會民主黨(特點是慷慨的社會福利制度)拍攝的政治宣傳片。

片中,安德森將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自私放大化:

護士粗暴對待病床上的老人;老師因一點小事就抽打孩子;地鐵裡有人摔倒,卻遭到路人的隨意踩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片尾打出一行字:「我們為什麼要關心彼此?」

廣告播出後,不僅丹麥社會民主黨的支持率上升,安德森的這系列廣告還被視作優秀案例進行研究。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400多部商業廣告片的拍攝,讓安德森找到了標誌性的個人風格,也為他賺進了一大桶金。

1981年,安德森在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成立Studio 24,一家獨立電影公司和工作室。他用拍廣告賺來的資金,開啟了第三部劇情長片《二樓傳來的歌聲》的拍攝。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造訪兒子》,1967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取單車》,1968

畢業後第一年,他就拍出了處女長片《瑞典愛情故事》,此片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為他贏得了不錯的名聲,此時的安德森才27歲。

《瑞典愛情故事》是羅伊·安德森電影中,難得的美妙浪漫的一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1970

它刻畫了年輕男女青澀戀情的微妙之處,色彩明媚溫柔,安德森對少女神態的捕捉近乎天才,後來蘇菲·瑪索的成名作《初吻》似乎對其也有借鑑。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即使在這部青春片處女作中,安德森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人生無常、命運弄人的虛無與悲觀——這些情緒在「生活三部曲」被放大與強化。

相比起「不識愁滋味」的少男少女,成人的世界要殘酷得多。

他們孤獨、壓抑、互相憎恨,這些得不到愛與關心的大人總是在眾人面前迎來一場猝不及防的精神崩潰。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於是,一個青澀的初戀故事,卻以一場陰鬱、憤怒的鬧劇收尾。

天真純粹的孩童與煩躁無聊的大人形成鮮明對比,但一想到前者最終也會長成後者,宿命般的悲觀氛圍便揮之不去。

正如影片中一句臺詞所說,「世界不是為孤獨的人而建的。」(World is not constructed for lonely people.)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的成功,為安德森帶來了許多工作邀約,有投資方不斷要求他拍一部風格相似的續作。

這讓安德森感到沮喪,他不想重複自己,也不想循規蹈矩,他覺得自己內心一直深藏著更加抽象與荒誕的因子,現在是時候讓它浮出水面來,去嘗試新的風格。

新作品最終在1975年完成,這就是《羈旅情愫》(Giliap)。

與《瑞典愛情故事》寫實的輕喜劇不同,《羈旅情愫》冷酷又無情,這種黑色幽默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卻是安德森最初的誠實的表達。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可惜,這部電影對安德森來說是個災難,不僅預算嚴重透支,後期製作漫漫無期,上映後,影片更是遭遇票房和評論的雙重滑鐵盧。

安德森後來也承認,他的第二部長片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一場失敗,「A very, very big flop」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這部片後,再沒有投資方願意找安德森拍片。

為了生存,他便將注意力轉移到商業廣告的拍攝中,此後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都沒有再嘗試劇情長片。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但連安德森自己都沒有預想到的是,在大銀幕失意的他,竟然在商業廣告上扳回一城。

他最早為丹麥保險公司Trygg Hansa 拍廣告短片時,風格已初見端倪。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單一鏡頭、固定場景,用長鏡頭的方法拍攝,在鏡頭內部進行妙趣橫生的場面調度,用運動的物體打破畫面的靜止,閃現的奇思妙想和巧合偶然,讓現實情境滑入荒誕滑稽的境地。

即使一條廣告只有十幾秒,但是情節飽滿,有人物有對白有反轉,幾乎可稱為是一部微電影。

安德森是在用拍電影的手法拍廣告。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論送廚具給妻子當禮物的下場

安德森被稱為一名「虔誠的人文主義者」,他拍廣告常常關注的是人,而不是產品。

他從不吹噓產品的特性與功能,他只是描繪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真實處境,產品只是作為次要的裝飾或是腳註出現,無論是哪個牌子都無關緊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他為保險公司拍的廣告,設定了許多意外發生的場景:敞開的車門被路過的卡車撞掉;因提重物失去平衡掉進水裡;往牆上釘釘子時梯子突然倒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乍看起來,這些場景是荒誕可笑、黑色幽默的,但同時也暗示著,這些意外的確有可能發生。

畢竟,我們心裡清楚,生活本身比影像還要具有戲劇性。

正因如此,他的廣告說服力十足。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最讓他聲名大噪的系列廣告,是為丹麥最古老的政黨——社會民主黨(特點是慷慨的社會福利制度)拍攝的政治宣傳片。

片中,安德森將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自私放大化:

護士粗暴對待病床上的老人;老師因一點小事就抽打孩子;地鐵裡有人摔倒,卻遭到路人的隨意踩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片尾打出一行字:「我們為什麼要關心彼此?」

廣告播出後,不僅丹麥社會民主黨的支持率上升,安德森的這系列廣告還被視作優秀案例進行研究。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400多部商業廣告片的拍攝,讓安德森找到了標誌性的個人風格,也為他賺進了一大桶金。

1981年,安德森在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成立Studio 24,一家獨立電影公司和工作室。他用拍廣告賺來的資金,開啟了第三部劇情長片《二樓傳來的歌聲》的拍攝。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位於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的Studio 24

用商業來養文藝,大概是許多導演的必經之路。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造訪兒子》,1967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取單車》,1968

畢業後第一年,他就拍出了處女長片《瑞典愛情故事》,此片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為他贏得了不錯的名聲,此時的安德森才27歲。

《瑞典愛情故事》是羅伊·安德森電影中,難得的美妙浪漫的一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1970

它刻畫了年輕男女青澀戀情的微妙之處,色彩明媚溫柔,安德森對少女神態的捕捉近乎天才,後來蘇菲·瑪索的成名作《初吻》似乎對其也有借鑑。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即使在這部青春片處女作中,安德森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人生無常、命運弄人的虛無與悲觀——這些情緒在「生活三部曲」被放大與強化。

相比起「不識愁滋味」的少男少女,成人的世界要殘酷得多。

他們孤獨、壓抑、互相憎恨,這些得不到愛與關心的大人總是在眾人面前迎來一場猝不及防的精神崩潰。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於是,一個青澀的初戀故事,卻以一場陰鬱、憤怒的鬧劇收尾。

天真純粹的孩童與煩躁無聊的大人形成鮮明對比,但一想到前者最終也會長成後者,宿命般的悲觀氛圍便揮之不去。

正如影片中一句臺詞所說,「世界不是為孤獨的人而建的。」(World is not constructed for lonely people.)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的成功,為安德森帶來了許多工作邀約,有投資方不斷要求他拍一部風格相似的續作。

這讓安德森感到沮喪,他不想重複自己,也不想循規蹈矩,他覺得自己內心一直深藏著更加抽象與荒誕的因子,現在是時候讓它浮出水面來,去嘗試新的風格。

新作品最終在1975年完成,這就是《羈旅情愫》(Giliap)。

與《瑞典愛情故事》寫實的輕喜劇不同,《羈旅情愫》冷酷又無情,這種黑色幽默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卻是安德森最初的誠實的表達。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可惜,這部電影對安德森來說是個災難,不僅預算嚴重透支,後期製作漫漫無期,上映後,影片更是遭遇票房和評論的雙重滑鐵盧。

安德森後來也承認,他的第二部長片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一場失敗,「A very, very big flop」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這部片後,再沒有投資方願意找安德森拍片。

為了生存,他便將注意力轉移到商業廣告的拍攝中,此後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都沒有再嘗試劇情長片。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但連安德森自己都沒有預想到的是,在大銀幕失意的他,竟然在商業廣告上扳回一城。

他最早為丹麥保險公司Trygg Hansa 拍廣告短片時,風格已初見端倪。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單一鏡頭、固定場景,用長鏡頭的方法拍攝,在鏡頭內部進行妙趣橫生的場面調度,用運動的物體打破畫面的靜止,閃現的奇思妙想和巧合偶然,讓現實情境滑入荒誕滑稽的境地。

即使一條廣告只有十幾秒,但是情節飽滿,有人物有對白有反轉,幾乎可稱為是一部微電影。

安德森是在用拍電影的手法拍廣告。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論送廚具給妻子當禮物的下場

安德森被稱為一名「虔誠的人文主義者」,他拍廣告常常關注的是人,而不是產品。

他從不吹噓產品的特性與功能,他只是描繪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真實處境,產品只是作為次要的裝飾或是腳註出現,無論是哪個牌子都無關緊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他為保險公司拍的廣告,設定了許多意外發生的場景:敞開的車門被路過的卡車撞掉;因提重物失去平衡掉進水裡;往牆上釘釘子時梯子突然倒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乍看起來,這些場景是荒誕可笑、黑色幽默的,但同時也暗示著,這些意外的確有可能發生。

畢竟,我們心裡清楚,生活本身比影像還要具有戲劇性。

正因如此,他的廣告說服力十足。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最讓他聲名大噪的系列廣告,是為丹麥最古老的政黨——社會民主黨(特點是慷慨的社會福利制度)拍攝的政治宣傳片。

片中,安德森將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自私放大化:

護士粗暴對待病床上的老人;老師因一點小事就抽打孩子;地鐵裡有人摔倒,卻遭到路人的隨意踩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片尾打出一行字:「我們為什麼要關心彼此?」

廣告播出後,不僅丹麥社會民主黨的支持率上升,安德森的這系列廣告還被視作優秀案例進行研究。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400多部商業廣告片的拍攝,讓安德森找到了標誌性的個人風格,也為他賺進了一大桶金。

1981年,安德森在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成立Studio 24,一家獨立電影公司和工作室。他用拍廣告賺來的資金,開啟了第三部劇情長片《二樓傳來的歌聲》的拍攝。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位於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的Studio 24

用商業來養文藝,大概是許多導演的必經之路。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96年3月,安德森開始拍攝《二樓傳來的歌聲》,電影在四年後完成。該片在第53屆戛納電影節上首映並獲得評審團特別獎。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造訪兒子》,1967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取單車》,1968

畢業後第一年,他就拍出了處女長片《瑞典愛情故事》,此片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為他贏得了不錯的名聲,此時的安德森才27歲。

《瑞典愛情故事》是羅伊·安德森電影中,難得的美妙浪漫的一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1970

它刻畫了年輕男女青澀戀情的微妙之處,色彩明媚溫柔,安德森對少女神態的捕捉近乎天才,後來蘇菲·瑪索的成名作《初吻》似乎對其也有借鑑。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即使在這部青春片處女作中,安德森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人生無常、命運弄人的虛無與悲觀——這些情緒在「生活三部曲」被放大與強化。

相比起「不識愁滋味」的少男少女,成人的世界要殘酷得多。

他們孤獨、壓抑、互相憎恨,這些得不到愛與關心的大人總是在眾人面前迎來一場猝不及防的精神崩潰。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於是,一個青澀的初戀故事,卻以一場陰鬱、憤怒的鬧劇收尾。

天真純粹的孩童與煩躁無聊的大人形成鮮明對比,但一想到前者最終也會長成後者,宿命般的悲觀氛圍便揮之不去。

正如影片中一句臺詞所說,「世界不是為孤獨的人而建的。」(World is not constructed for lonely people.)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的成功,為安德森帶來了許多工作邀約,有投資方不斷要求他拍一部風格相似的續作。

這讓安德森感到沮喪,他不想重複自己,也不想循規蹈矩,他覺得自己內心一直深藏著更加抽象與荒誕的因子,現在是時候讓它浮出水面來,去嘗試新的風格。

新作品最終在1975年完成,這就是《羈旅情愫》(Giliap)。

與《瑞典愛情故事》寫實的輕喜劇不同,《羈旅情愫》冷酷又無情,這種黑色幽默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卻是安德森最初的誠實的表達。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可惜,這部電影對安德森來說是個災難,不僅預算嚴重透支,後期製作漫漫無期,上映後,影片更是遭遇票房和評論的雙重滑鐵盧。

安德森後來也承認,他的第二部長片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一場失敗,「A very, very big flop」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這部片後,再沒有投資方願意找安德森拍片。

為了生存,他便將注意力轉移到商業廣告的拍攝中,此後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都沒有再嘗試劇情長片。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但連安德森自己都沒有預想到的是,在大銀幕失意的他,竟然在商業廣告上扳回一城。

他最早為丹麥保險公司Trygg Hansa 拍廣告短片時,風格已初見端倪。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單一鏡頭、固定場景,用長鏡頭的方法拍攝,在鏡頭內部進行妙趣橫生的場面調度,用運動的物體打破畫面的靜止,閃現的奇思妙想和巧合偶然,讓現實情境滑入荒誕滑稽的境地。

即使一條廣告只有十幾秒,但是情節飽滿,有人物有對白有反轉,幾乎可稱為是一部微電影。

安德森是在用拍電影的手法拍廣告。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論送廚具給妻子當禮物的下場

安德森被稱為一名「虔誠的人文主義者」,他拍廣告常常關注的是人,而不是產品。

他從不吹噓產品的特性與功能,他只是描繪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真實處境,產品只是作為次要的裝飾或是腳註出現,無論是哪個牌子都無關緊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他為保險公司拍的廣告,設定了許多意外發生的場景:敞開的車門被路過的卡車撞掉;因提重物失去平衡掉進水裡;往牆上釘釘子時梯子突然倒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乍看起來,這些場景是荒誕可笑、黑色幽默的,但同時也暗示著,這些意外的確有可能發生。

畢竟,我們心裡清楚,生活本身比影像還要具有戲劇性。

正因如此,他的廣告說服力十足。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最讓他聲名大噪的系列廣告,是為丹麥最古老的政黨——社會民主黨(特點是慷慨的社會福利制度)拍攝的政治宣傳片。

片中,安德森將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自私放大化:

護士粗暴對待病床上的老人;老師因一點小事就抽打孩子;地鐵裡有人摔倒,卻遭到路人的隨意踩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片尾打出一行字:「我們為什麼要關心彼此?」

廣告播出後,不僅丹麥社會民主黨的支持率上升,安德森的這系列廣告還被視作優秀案例進行研究。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400多部商業廣告片的拍攝,讓安德森找到了標誌性的個人風格,也為他賺進了一大桶金。

1981年,安德森在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成立Studio 24,一家獨立電影公司和工作室。他用拍廣告賺來的資金,開啟了第三部劇情長片《二樓傳來的歌聲》的拍攝。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位於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的Studio 24

用商業來養文藝,大概是許多導演的必經之路。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96年3月,安德森開始拍攝《二樓傳來的歌聲》,電影在四年後完成。該片在第53屆戛納電影節上首映並獲得評審團特別獎。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2000

當年戛納可謂眾星雲集,拉斯·馮·提爾的《黑暗中的舞者》,姜文的《鬼子來了》,王家衛的《花樣年華》 ,楊德昌的《一一》等都是當年的片子。

《二樓傳來的歌聲》影片由46個固定鏡頭構成,安德森特有的黑色荒誕悲喜劇已經誕生。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造訪兒子》,1967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取單車》,1968

畢業後第一年,他就拍出了處女長片《瑞典愛情故事》,此片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為他贏得了不錯的名聲,此時的安德森才27歲。

《瑞典愛情故事》是羅伊·安德森電影中,難得的美妙浪漫的一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1970

它刻畫了年輕男女青澀戀情的微妙之處,色彩明媚溫柔,安德森對少女神態的捕捉近乎天才,後來蘇菲·瑪索的成名作《初吻》似乎對其也有借鑑。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即使在這部青春片處女作中,安德森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人生無常、命運弄人的虛無與悲觀——這些情緒在「生活三部曲」被放大與強化。

相比起「不識愁滋味」的少男少女,成人的世界要殘酷得多。

他們孤獨、壓抑、互相憎恨,這些得不到愛與關心的大人總是在眾人面前迎來一場猝不及防的精神崩潰。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於是,一個青澀的初戀故事,卻以一場陰鬱、憤怒的鬧劇收尾。

天真純粹的孩童與煩躁無聊的大人形成鮮明對比,但一想到前者最終也會長成後者,宿命般的悲觀氛圍便揮之不去。

正如影片中一句臺詞所說,「世界不是為孤獨的人而建的。」(World is not constructed for lonely people.)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的成功,為安德森帶來了許多工作邀約,有投資方不斷要求他拍一部風格相似的續作。

這讓安德森感到沮喪,他不想重複自己,也不想循規蹈矩,他覺得自己內心一直深藏著更加抽象與荒誕的因子,現在是時候讓它浮出水面來,去嘗試新的風格。

新作品最終在1975年完成,這就是《羈旅情愫》(Giliap)。

與《瑞典愛情故事》寫實的輕喜劇不同,《羈旅情愫》冷酷又無情,這種黑色幽默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卻是安德森最初的誠實的表達。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可惜,這部電影對安德森來說是個災難,不僅預算嚴重透支,後期製作漫漫無期,上映後,影片更是遭遇票房和評論的雙重滑鐵盧。

安德森後來也承認,他的第二部長片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一場失敗,「A very, very big flop」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這部片後,再沒有投資方願意找安德森拍片。

為了生存,他便將注意力轉移到商業廣告的拍攝中,此後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都沒有再嘗試劇情長片。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但連安德森自己都沒有預想到的是,在大銀幕失意的他,竟然在商業廣告上扳回一城。

他最早為丹麥保險公司Trygg Hansa 拍廣告短片時,風格已初見端倪。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單一鏡頭、固定場景,用長鏡頭的方法拍攝,在鏡頭內部進行妙趣橫生的場面調度,用運動的物體打破畫面的靜止,閃現的奇思妙想和巧合偶然,讓現實情境滑入荒誕滑稽的境地。

即使一條廣告只有十幾秒,但是情節飽滿,有人物有對白有反轉,幾乎可稱為是一部微電影。

安德森是在用拍電影的手法拍廣告。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論送廚具給妻子當禮物的下場

安德森被稱為一名「虔誠的人文主義者」,他拍廣告常常關注的是人,而不是產品。

他從不吹噓產品的特性與功能,他只是描繪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真實處境,產品只是作為次要的裝飾或是腳註出現,無論是哪個牌子都無關緊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他為保險公司拍的廣告,設定了許多意外發生的場景:敞開的車門被路過的卡車撞掉;因提重物失去平衡掉進水裡;往牆上釘釘子時梯子突然倒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乍看起來,這些場景是荒誕可笑、黑色幽默的,但同時也暗示著,這些意外的確有可能發生。

畢竟,我們心裡清楚,生活本身比影像還要具有戲劇性。

正因如此,他的廣告說服力十足。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最讓他聲名大噪的系列廣告,是為丹麥最古老的政黨——社會民主黨(特點是慷慨的社會福利制度)拍攝的政治宣傳片。

片中,安德森將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自私放大化:

護士粗暴對待病床上的老人;老師因一點小事就抽打孩子;地鐵裡有人摔倒,卻遭到路人的隨意踩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片尾打出一行字:「我們為什麼要關心彼此?」

廣告播出後,不僅丹麥社會民主黨的支持率上升,安德森的這系列廣告還被視作優秀案例進行研究。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400多部商業廣告片的拍攝,讓安德森找到了標誌性的個人風格,也為他賺進了一大桶金。

1981年,安德森在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成立Studio 24,一家獨立電影公司和工作室。他用拍廣告賺來的資金,開啟了第三部劇情長片《二樓傳來的歌聲》的拍攝。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位於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的Studio 24

用商業來養文藝,大概是許多導演的必經之路。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96年3月,安德森開始拍攝《二樓傳來的歌聲》,電影在四年後完成。該片在第53屆戛納電影節上首映並獲得評審團特別獎。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2000

當年戛納可謂眾星雲集,拉斯·馮·提爾的《黑暗中的舞者》,姜文的《鬼子來了》,王家衛的《花樣年華》 ,楊德昌的《一一》等都是當年的片子。

《二樓傳來的歌聲》影片由46個固定鏡頭構成,安德森特有的黑色荒誕悲喜劇已經誕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灰冷陰暗的畫面調色,緩慢僵硬的人物動作,無動於衷的旁觀者……這些元素都讓影片看起來死氣沉沉和單調壓抑,令人不適的陰森美學幾乎讓人打起了寒顫。

羅伊·安德森用一種獨特的超現實主義手法,表現並批判冷酷且僵化的現代社會,挖掘人們對於存在本身的絕望感。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造訪兒子》,1967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取單車》,1968

畢業後第一年,他就拍出了處女長片《瑞典愛情故事》,此片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為他贏得了不錯的名聲,此時的安德森才27歲。

《瑞典愛情故事》是羅伊·安德森電影中,難得的美妙浪漫的一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1970

它刻畫了年輕男女青澀戀情的微妙之處,色彩明媚溫柔,安德森對少女神態的捕捉近乎天才,後來蘇菲·瑪索的成名作《初吻》似乎對其也有借鑑。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即使在這部青春片處女作中,安德森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人生無常、命運弄人的虛無與悲觀——這些情緒在「生活三部曲」被放大與強化。

相比起「不識愁滋味」的少男少女,成人的世界要殘酷得多。

他們孤獨、壓抑、互相憎恨,這些得不到愛與關心的大人總是在眾人面前迎來一場猝不及防的精神崩潰。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於是,一個青澀的初戀故事,卻以一場陰鬱、憤怒的鬧劇收尾。

天真純粹的孩童與煩躁無聊的大人形成鮮明對比,但一想到前者最終也會長成後者,宿命般的悲觀氛圍便揮之不去。

正如影片中一句臺詞所說,「世界不是為孤獨的人而建的。」(World is not constructed for lonely people.)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的成功,為安德森帶來了許多工作邀約,有投資方不斷要求他拍一部風格相似的續作。

這讓安德森感到沮喪,他不想重複自己,也不想循規蹈矩,他覺得自己內心一直深藏著更加抽象與荒誕的因子,現在是時候讓它浮出水面來,去嘗試新的風格。

新作品最終在1975年完成,這就是《羈旅情愫》(Giliap)。

與《瑞典愛情故事》寫實的輕喜劇不同,《羈旅情愫》冷酷又無情,這種黑色幽默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卻是安德森最初的誠實的表達。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可惜,這部電影對安德森來說是個災難,不僅預算嚴重透支,後期製作漫漫無期,上映後,影片更是遭遇票房和評論的雙重滑鐵盧。

安德森後來也承認,他的第二部長片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一場失敗,「A very, very big flop」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這部片後,再沒有投資方願意找安德森拍片。

為了生存,他便將注意力轉移到商業廣告的拍攝中,此後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都沒有再嘗試劇情長片。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但連安德森自己都沒有預想到的是,在大銀幕失意的他,竟然在商業廣告上扳回一城。

他最早為丹麥保險公司Trygg Hansa 拍廣告短片時,風格已初見端倪。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單一鏡頭、固定場景,用長鏡頭的方法拍攝,在鏡頭內部進行妙趣橫生的場面調度,用運動的物體打破畫面的靜止,閃現的奇思妙想和巧合偶然,讓現實情境滑入荒誕滑稽的境地。

即使一條廣告只有十幾秒,但是情節飽滿,有人物有對白有反轉,幾乎可稱為是一部微電影。

安德森是在用拍電影的手法拍廣告。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論送廚具給妻子當禮物的下場

安德森被稱為一名「虔誠的人文主義者」,他拍廣告常常關注的是人,而不是產品。

他從不吹噓產品的特性與功能,他只是描繪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真實處境,產品只是作為次要的裝飾或是腳註出現,無論是哪個牌子都無關緊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他為保險公司拍的廣告,設定了許多意外發生的場景:敞開的車門被路過的卡車撞掉;因提重物失去平衡掉進水裡;往牆上釘釘子時梯子突然倒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乍看起來,這些場景是荒誕可笑、黑色幽默的,但同時也暗示著,這些意外的確有可能發生。

畢竟,我們心裡清楚,生活本身比影像還要具有戲劇性。

正因如此,他的廣告說服力十足。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最讓他聲名大噪的系列廣告,是為丹麥最古老的政黨——社會民主黨(特點是慷慨的社會福利制度)拍攝的政治宣傳片。

片中,安德森將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自私放大化:

護士粗暴對待病床上的老人;老師因一點小事就抽打孩子;地鐵裡有人摔倒,卻遭到路人的隨意踩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片尾打出一行字:「我們為什麼要關心彼此?」

廣告播出後,不僅丹麥社會民主黨的支持率上升,安德森的這系列廣告還被視作優秀案例進行研究。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400多部商業廣告片的拍攝,讓安德森找到了標誌性的個人風格,也為他賺進了一大桶金。

1981年,安德森在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成立Studio 24,一家獨立電影公司和工作室。他用拍廣告賺來的資金,開啟了第三部劇情長片《二樓傳來的歌聲》的拍攝。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位於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的Studio 24

用商業來養文藝,大概是許多導演的必經之路。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96年3月,安德森開始拍攝《二樓傳來的歌聲》,電影在四年後完成。該片在第53屆戛納電影節上首映並獲得評審團特別獎。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2000

當年戛納可謂眾星雲集,拉斯·馮·提爾的《黑暗中的舞者》,姜文的《鬼子來了》,王家衛的《花樣年華》 ,楊德昌的《一一》等都是當年的片子。

《二樓傳來的歌聲》影片由46個固定鏡頭構成,安德森特有的黑色荒誕悲喜劇已經誕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灰冷陰暗的畫面調色,緩慢僵硬的人物動作,無動於衷的旁觀者……這些元素都讓影片看起來死氣沉沉和單調壓抑,令人不適的陰森美學幾乎讓人打起了寒顫。

羅伊·安德森用一種獨特的超現實主義手法,表現並批判冷酷且僵化的現代社會,挖掘人們對於存在本身的絕望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或許得開始承認那些令我們無能為力的環境,我們自己也得負上責任。我相信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抑制了人們的潛能發展。

你看本片(《二樓傳來的歌聲》),應該明白人類的行為有多愚蠢。紊亂將人蠶食,情況越來越嚴重。

安德森無疑是反現代性和反資本主義的,他用影像構築一幅幅世界末日般的現代寓言,並通過反諷的姿態消解人生失意的殘酷。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造訪兒子》,1967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取單車》,1968

畢業後第一年,他就拍出了處女長片《瑞典愛情故事》,此片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為他贏得了不錯的名聲,此時的安德森才27歲。

《瑞典愛情故事》是羅伊·安德森電影中,難得的美妙浪漫的一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1970

它刻畫了年輕男女青澀戀情的微妙之處,色彩明媚溫柔,安德森對少女神態的捕捉近乎天才,後來蘇菲·瑪索的成名作《初吻》似乎對其也有借鑑。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即使在這部青春片處女作中,安德森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人生無常、命運弄人的虛無與悲觀——這些情緒在「生活三部曲」被放大與強化。

相比起「不識愁滋味」的少男少女,成人的世界要殘酷得多。

他們孤獨、壓抑、互相憎恨,這些得不到愛與關心的大人總是在眾人面前迎來一場猝不及防的精神崩潰。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於是,一個青澀的初戀故事,卻以一場陰鬱、憤怒的鬧劇收尾。

天真純粹的孩童與煩躁無聊的大人形成鮮明對比,但一想到前者最終也會長成後者,宿命般的悲觀氛圍便揮之不去。

正如影片中一句臺詞所說,「世界不是為孤獨的人而建的。」(World is not constructed for lonely people.)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的成功,為安德森帶來了許多工作邀約,有投資方不斷要求他拍一部風格相似的續作。

這讓安德森感到沮喪,他不想重複自己,也不想循規蹈矩,他覺得自己內心一直深藏著更加抽象與荒誕的因子,現在是時候讓它浮出水面來,去嘗試新的風格。

新作品最終在1975年完成,這就是《羈旅情愫》(Giliap)。

與《瑞典愛情故事》寫實的輕喜劇不同,《羈旅情愫》冷酷又無情,這種黑色幽默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卻是安德森最初的誠實的表達。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可惜,這部電影對安德森來說是個災難,不僅預算嚴重透支,後期製作漫漫無期,上映後,影片更是遭遇票房和評論的雙重滑鐵盧。

安德森後來也承認,他的第二部長片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一場失敗,「A very, very big flop」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這部片後,再沒有投資方願意找安德森拍片。

為了生存,他便將注意力轉移到商業廣告的拍攝中,此後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都沒有再嘗試劇情長片。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但連安德森自己都沒有預想到的是,在大銀幕失意的他,竟然在商業廣告上扳回一城。

他最早為丹麥保險公司Trygg Hansa 拍廣告短片時,風格已初見端倪。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單一鏡頭、固定場景,用長鏡頭的方法拍攝,在鏡頭內部進行妙趣橫生的場面調度,用運動的物體打破畫面的靜止,閃現的奇思妙想和巧合偶然,讓現實情境滑入荒誕滑稽的境地。

即使一條廣告只有十幾秒,但是情節飽滿,有人物有對白有反轉,幾乎可稱為是一部微電影。

安德森是在用拍電影的手法拍廣告。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論送廚具給妻子當禮物的下場

安德森被稱為一名「虔誠的人文主義者」,他拍廣告常常關注的是人,而不是產品。

他從不吹噓產品的特性與功能,他只是描繪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真實處境,產品只是作為次要的裝飾或是腳註出現,無論是哪個牌子都無關緊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他為保險公司拍的廣告,設定了許多意外發生的場景:敞開的車門被路過的卡車撞掉;因提重物失去平衡掉進水裡;往牆上釘釘子時梯子突然倒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乍看起來,這些場景是荒誕可笑、黑色幽默的,但同時也暗示著,這些意外的確有可能發生。

畢竟,我們心裡清楚,生活本身比影像還要具有戲劇性。

正因如此,他的廣告說服力十足。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最讓他聲名大噪的系列廣告,是為丹麥最古老的政黨——社會民主黨(特點是慷慨的社會福利制度)拍攝的政治宣傳片。

片中,安德森將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自私放大化:

護士粗暴對待病床上的老人;老師因一點小事就抽打孩子;地鐵裡有人摔倒,卻遭到路人的隨意踩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片尾打出一行字:「我們為什麼要關心彼此?」

廣告播出後,不僅丹麥社會民主黨的支持率上升,安德森的這系列廣告還被視作優秀案例進行研究。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400多部商業廣告片的拍攝,讓安德森找到了標誌性的個人風格,也為他賺進了一大桶金。

1981年,安德森在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成立Studio 24,一家獨立電影公司和工作室。他用拍廣告賺來的資金,開啟了第三部劇情長片《二樓傳來的歌聲》的拍攝。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位於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的Studio 24

用商業來養文藝,大概是許多導演的必經之路。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96年3月,安德森開始拍攝《二樓傳來的歌聲》,電影在四年後完成。該片在第53屆戛納電影節上首映並獲得評審團特別獎。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2000

當年戛納可謂眾星雲集,拉斯·馮·提爾的《黑暗中的舞者》,姜文的《鬼子來了》,王家衛的《花樣年華》 ,楊德昌的《一一》等都是當年的片子。

《二樓傳來的歌聲》影片由46個固定鏡頭構成,安德森特有的黑色荒誕悲喜劇已經誕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灰冷陰暗的畫面調色,緩慢僵硬的人物動作,無動於衷的旁觀者……這些元素都讓影片看起來死氣沉沉和單調壓抑,令人不適的陰森美學幾乎讓人打起了寒顫。

羅伊·安德森用一種獨特的超現實主義手法,表現並批判冷酷且僵化的現代社會,挖掘人們對於存在本身的絕望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或許得開始承認那些令我們無能為力的環境,我們自己也得負上責任。我相信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抑制了人們的潛能發展。

你看本片(《二樓傳來的歌聲》),應該明白人類的行為有多愚蠢。紊亂將人蠶食,情況越來越嚴重。

安德森無疑是反現代性和反資本主義的,他用影像構築一幅幅世界末日般的現代寓言,並通過反諷的姿態消解人生失意的殘酷。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上映7年後,安德森帶來一部《你還活著》,提名戛納一種關注大獎;又7年後,《寒枝雀靜》上映,奪得71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這三部影片不僅結構和拍攝手法如出一轍,風格意旨也互為映照,被稱為「生活三部曲」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造訪兒子》,1967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取單車》,1968

畢業後第一年,他就拍出了處女長片《瑞典愛情故事》,此片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為他贏得了不錯的名聲,此時的安德森才27歲。

《瑞典愛情故事》是羅伊·安德森電影中,難得的美妙浪漫的一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1970

它刻畫了年輕男女青澀戀情的微妙之處,色彩明媚溫柔,安德森對少女神態的捕捉近乎天才,後來蘇菲·瑪索的成名作《初吻》似乎對其也有借鑑。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即使在這部青春片處女作中,安德森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人生無常、命運弄人的虛無與悲觀——這些情緒在「生活三部曲」被放大與強化。

相比起「不識愁滋味」的少男少女,成人的世界要殘酷得多。

他們孤獨、壓抑、互相憎恨,這些得不到愛與關心的大人總是在眾人面前迎來一場猝不及防的精神崩潰。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於是,一個青澀的初戀故事,卻以一場陰鬱、憤怒的鬧劇收尾。

天真純粹的孩童與煩躁無聊的大人形成鮮明對比,但一想到前者最終也會長成後者,宿命般的悲觀氛圍便揮之不去。

正如影片中一句臺詞所說,「世界不是為孤獨的人而建的。」(World is not constructed for lonely people.)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的成功,為安德森帶來了許多工作邀約,有投資方不斷要求他拍一部風格相似的續作。

這讓安德森感到沮喪,他不想重複自己,也不想循規蹈矩,他覺得自己內心一直深藏著更加抽象與荒誕的因子,現在是時候讓它浮出水面來,去嘗試新的風格。

新作品最終在1975年完成,這就是《羈旅情愫》(Giliap)。

與《瑞典愛情故事》寫實的輕喜劇不同,《羈旅情愫》冷酷又無情,這種黑色幽默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卻是安德森最初的誠實的表達。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可惜,這部電影對安德森來說是個災難,不僅預算嚴重透支,後期製作漫漫無期,上映後,影片更是遭遇票房和評論的雙重滑鐵盧。

安德森後來也承認,他的第二部長片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一場失敗,「A very, very big flop」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這部片後,再沒有投資方願意找安德森拍片。

為了生存,他便將注意力轉移到商業廣告的拍攝中,此後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都沒有再嘗試劇情長片。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但連安德森自己都沒有預想到的是,在大銀幕失意的他,竟然在商業廣告上扳回一城。

他最早為丹麥保險公司Trygg Hansa 拍廣告短片時,風格已初見端倪。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單一鏡頭、固定場景,用長鏡頭的方法拍攝,在鏡頭內部進行妙趣橫生的場面調度,用運動的物體打破畫面的靜止,閃現的奇思妙想和巧合偶然,讓現實情境滑入荒誕滑稽的境地。

即使一條廣告只有十幾秒,但是情節飽滿,有人物有對白有反轉,幾乎可稱為是一部微電影。

安德森是在用拍電影的手法拍廣告。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論送廚具給妻子當禮物的下場

安德森被稱為一名「虔誠的人文主義者」,他拍廣告常常關注的是人,而不是產品。

他從不吹噓產品的特性與功能,他只是描繪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真實處境,產品只是作為次要的裝飾或是腳註出現,無論是哪個牌子都無關緊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他為保險公司拍的廣告,設定了許多意外發生的場景:敞開的車門被路過的卡車撞掉;因提重物失去平衡掉進水裡;往牆上釘釘子時梯子突然倒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乍看起來,這些場景是荒誕可笑、黑色幽默的,但同時也暗示著,這些意外的確有可能發生。

畢竟,我們心裡清楚,生活本身比影像還要具有戲劇性。

正因如此,他的廣告說服力十足。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最讓他聲名大噪的系列廣告,是為丹麥最古老的政黨——社會民主黨(特點是慷慨的社會福利制度)拍攝的政治宣傳片。

片中,安德森將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自私放大化:

護士粗暴對待病床上的老人;老師因一點小事就抽打孩子;地鐵裡有人摔倒,卻遭到路人的隨意踩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片尾打出一行字:「我們為什麼要關心彼此?」

廣告播出後,不僅丹麥社會民主黨的支持率上升,安德森的這系列廣告還被視作優秀案例進行研究。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400多部商業廣告片的拍攝,讓安德森找到了標誌性的個人風格,也為他賺進了一大桶金。

1981年,安德森在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成立Studio 24,一家獨立電影公司和工作室。他用拍廣告賺來的資金,開啟了第三部劇情長片《二樓傳來的歌聲》的拍攝。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位於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的Studio 24

用商業來養文藝,大概是許多導演的必經之路。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96年3月,安德森開始拍攝《二樓傳來的歌聲》,電影在四年後完成。該片在第53屆戛納電影節上首映並獲得評審團特別獎。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2000

當年戛納可謂眾星雲集,拉斯·馮·提爾的《黑暗中的舞者》,姜文的《鬼子來了》,王家衛的《花樣年華》 ,楊德昌的《一一》等都是當年的片子。

《二樓傳來的歌聲》影片由46個固定鏡頭構成,安德森特有的黑色荒誕悲喜劇已經誕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灰冷陰暗的畫面調色,緩慢僵硬的人物動作,無動於衷的旁觀者……這些元素都讓影片看起來死氣沉沉和單調壓抑,令人不適的陰森美學幾乎讓人打起了寒顫。

羅伊·安德森用一種獨特的超現實主義手法,表現並批判冷酷且僵化的現代社會,挖掘人們對於存在本身的絕望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或許得開始承認那些令我們無能為力的環境,我們自己也得負上責任。我相信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抑制了人們的潛能發展。

你看本片(《二樓傳來的歌聲》),應該明白人類的行為有多愚蠢。紊亂將人蠶食,情況越來越嚴重。

安德森無疑是反現代性和反資本主義的,他用影像構築一幅幅世界末日般的現代寓言,並通過反諷的姿態消解人生失意的殘酷。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上映7年後,安德森帶來一部《你還活著》,提名戛納一種關注大獎;又7年後,《寒枝雀靜》上映,奪得71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這三部影片不僅結構和拍攝手法如出一轍,風格意旨也互為映照,被稱為「生活三部曲」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生活三部曲

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具有濃重的社會批判性質。他懂得如何從生活中提取滑稽的笑點,來反映小人物悲歡離合的命運和苦悶壓抑的社會現實。

我們能在安德森的電影裡發現各種奇奇怪怪的人物:

天天神經質般叫嚷「沒有人理解自己」的胖大媽;破壞別人宴席而被宣判坐電椅的中年大叔;一邊做愛一邊唸叨銀行基金賠錢的怪男人;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造訪兒子》,1967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取單車》,1968

畢業後第一年,他就拍出了處女長片《瑞典愛情故事》,此片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為他贏得了不錯的名聲,此時的安德森才27歲。

《瑞典愛情故事》是羅伊·安德森電影中,難得的美妙浪漫的一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1970

它刻畫了年輕男女青澀戀情的微妙之處,色彩明媚溫柔,安德森對少女神態的捕捉近乎天才,後來蘇菲·瑪索的成名作《初吻》似乎對其也有借鑑。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即使在這部青春片處女作中,安德森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人生無常、命運弄人的虛無與悲觀——這些情緒在「生活三部曲」被放大與強化。

相比起「不識愁滋味」的少男少女,成人的世界要殘酷得多。

他們孤獨、壓抑、互相憎恨,這些得不到愛與關心的大人總是在眾人面前迎來一場猝不及防的精神崩潰。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於是,一個青澀的初戀故事,卻以一場陰鬱、憤怒的鬧劇收尾。

天真純粹的孩童與煩躁無聊的大人形成鮮明對比,但一想到前者最終也會長成後者,宿命般的悲觀氛圍便揮之不去。

正如影片中一句臺詞所說,「世界不是為孤獨的人而建的。」(World is not constructed for lonely people.)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的成功,為安德森帶來了許多工作邀約,有投資方不斷要求他拍一部風格相似的續作。

這讓安德森感到沮喪,他不想重複自己,也不想循規蹈矩,他覺得自己內心一直深藏著更加抽象與荒誕的因子,現在是時候讓它浮出水面來,去嘗試新的風格。

新作品最終在1975年完成,這就是《羈旅情愫》(Giliap)。

與《瑞典愛情故事》寫實的輕喜劇不同,《羈旅情愫》冷酷又無情,這種黑色幽默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卻是安德森最初的誠實的表達。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可惜,這部電影對安德森來說是個災難,不僅預算嚴重透支,後期製作漫漫無期,上映後,影片更是遭遇票房和評論的雙重滑鐵盧。

安德森後來也承認,他的第二部長片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一場失敗,「A very, very big flop」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這部片後,再沒有投資方願意找安德森拍片。

為了生存,他便將注意力轉移到商業廣告的拍攝中,此後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都沒有再嘗試劇情長片。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但連安德森自己都沒有預想到的是,在大銀幕失意的他,竟然在商業廣告上扳回一城。

他最早為丹麥保險公司Trygg Hansa 拍廣告短片時,風格已初見端倪。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單一鏡頭、固定場景,用長鏡頭的方法拍攝,在鏡頭內部進行妙趣橫生的場面調度,用運動的物體打破畫面的靜止,閃現的奇思妙想和巧合偶然,讓現實情境滑入荒誕滑稽的境地。

即使一條廣告只有十幾秒,但是情節飽滿,有人物有對白有反轉,幾乎可稱為是一部微電影。

安德森是在用拍電影的手法拍廣告。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論送廚具給妻子當禮物的下場

安德森被稱為一名「虔誠的人文主義者」,他拍廣告常常關注的是人,而不是產品。

他從不吹噓產品的特性與功能,他只是描繪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真實處境,產品只是作為次要的裝飾或是腳註出現,無論是哪個牌子都無關緊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他為保險公司拍的廣告,設定了許多意外發生的場景:敞開的車門被路過的卡車撞掉;因提重物失去平衡掉進水裡;往牆上釘釘子時梯子突然倒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乍看起來,這些場景是荒誕可笑、黑色幽默的,但同時也暗示著,這些意外的確有可能發生。

畢竟,我們心裡清楚,生活本身比影像還要具有戲劇性。

正因如此,他的廣告說服力十足。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最讓他聲名大噪的系列廣告,是為丹麥最古老的政黨——社會民主黨(特點是慷慨的社會福利制度)拍攝的政治宣傳片。

片中,安德森將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自私放大化:

護士粗暴對待病床上的老人;老師因一點小事就抽打孩子;地鐵裡有人摔倒,卻遭到路人的隨意踩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片尾打出一行字:「我們為什麼要關心彼此?」

廣告播出後,不僅丹麥社會民主黨的支持率上升,安德森的這系列廣告還被視作優秀案例進行研究。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400多部商業廣告片的拍攝,讓安德森找到了標誌性的個人風格,也為他賺進了一大桶金。

1981年,安德森在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成立Studio 24,一家獨立電影公司和工作室。他用拍廣告賺來的資金,開啟了第三部劇情長片《二樓傳來的歌聲》的拍攝。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位於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的Studio 24

用商業來養文藝,大概是許多導演的必經之路。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96年3月,安德森開始拍攝《二樓傳來的歌聲》,電影在四年後完成。該片在第53屆戛納電影節上首映並獲得評審團特別獎。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2000

當年戛納可謂眾星雲集,拉斯·馮·提爾的《黑暗中的舞者》,姜文的《鬼子來了》,王家衛的《花樣年華》 ,楊德昌的《一一》等都是當年的片子。

《二樓傳來的歌聲》影片由46個固定鏡頭構成,安德森特有的黑色荒誕悲喜劇已經誕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灰冷陰暗的畫面調色,緩慢僵硬的人物動作,無動於衷的旁觀者……這些元素都讓影片看起來死氣沉沉和單調壓抑,令人不適的陰森美學幾乎讓人打起了寒顫。

羅伊·安德森用一種獨特的超現實主義手法,表現並批判冷酷且僵化的現代社會,挖掘人們對於存在本身的絕望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或許得開始承認那些令我們無能為力的環境,我們自己也得負上責任。我相信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抑制了人們的潛能發展。

你看本片(《二樓傳來的歌聲》),應該明白人類的行為有多愚蠢。紊亂將人蠶食,情況越來越嚴重。

安德森無疑是反現代性和反資本主義的,他用影像構築一幅幅世界末日般的現代寓言,並通過反諷的姿態消解人生失意的殘酷。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上映7年後,安德森帶來一部《你還活著》,提名戛納一種關注大獎;又7年後,《寒枝雀靜》上映,奪得71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這三部影片不僅結構和拍攝手法如出一轍,風格意旨也互為映照,被稱為「生活三部曲」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生活三部曲

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具有濃重的社會批判性質。他懂得如何從生活中提取滑稽的笑點,來反映小人物悲歡離合的命運和苦悶壓抑的社會現實。

我們能在安德森的電影裡發現各種奇奇怪怪的人物:

天天神經質般叫嚷「沒有人理解自己」的胖大媽;破壞別人宴席而被宣判坐電椅的中年大叔;一邊做愛一邊唸叨銀行基金賠錢的怪男人;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因為破壞宴席被判坐電椅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造訪兒子》,1967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取單車》,1968

畢業後第一年,他就拍出了處女長片《瑞典愛情故事》,此片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為他贏得了不錯的名聲,此時的安德森才27歲。

《瑞典愛情故事》是羅伊·安德森電影中,難得的美妙浪漫的一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1970

它刻畫了年輕男女青澀戀情的微妙之處,色彩明媚溫柔,安德森對少女神態的捕捉近乎天才,後來蘇菲·瑪索的成名作《初吻》似乎對其也有借鑑。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即使在這部青春片處女作中,安德森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人生無常、命運弄人的虛無與悲觀——這些情緒在「生活三部曲」被放大與強化。

相比起「不識愁滋味」的少男少女,成人的世界要殘酷得多。

他們孤獨、壓抑、互相憎恨,這些得不到愛與關心的大人總是在眾人面前迎來一場猝不及防的精神崩潰。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於是,一個青澀的初戀故事,卻以一場陰鬱、憤怒的鬧劇收尾。

天真純粹的孩童與煩躁無聊的大人形成鮮明對比,但一想到前者最終也會長成後者,宿命般的悲觀氛圍便揮之不去。

正如影片中一句臺詞所說,「世界不是為孤獨的人而建的。」(World is not constructed for lonely people.)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的成功,為安德森帶來了許多工作邀約,有投資方不斷要求他拍一部風格相似的續作。

這讓安德森感到沮喪,他不想重複自己,也不想循規蹈矩,他覺得自己內心一直深藏著更加抽象與荒誕的因子,現在是時候讓它浮出水面來,去嘗試新的風格。

新作品最終在1975年完成,這就是《羈旅情愫》(Giliap)。

與《瑞典愛情故事》寫實的輕喜劇不同,《羈旅情愫》冷酷又無情,這種黑色幽默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卻是安德森最初的誠實的表達。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可惜,這部電影對安德森來說是個災難,不僅預算嚴重透支,後期製作漫漫無期,上映後,影片更是遭遇票房和評論的雙重滑鐵盧。

安德森後來也承認,他的第二部長片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一場失敗,「A very, very big flop」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這部片後,再沒有投資方願意找安德森拍片。

為了生存,他便將注意力轉移到商業廣告的拍攝中,此後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都沒有再嘗試劇情長片。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但連安德森自己都沒有預想到的是,在大銀幕失意的他,竟然在商業廣告上扳回一城。

他最早為丹麥保險公司Trygg Hansa 拍廣告短片時,風格已初見端倪。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單一鏡頭、固定場景,用長鏡頭的方法拍攝,在鏡頭內部進行妙趣橫生的場面調度,用運動的物體打破畫面的靜止,閃現的奇思妙想和巧合偶然,讓現實情境滑入荒誕滑稽的境地。

即使一條廣告只有十幾秒,但是情節飽滿,有人物有對白有反轉,幾乎可稱為是一部微電影。

安德森是在用拍電影的手法拍廣告。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論送廚具給妻子當禮物的下場

安德森被稱為一名「虔誠的人文主義者」,他拍廣告常常關注的是人,而不是產品。

他從不吹噓產品的特性與功能,他只是描繪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真實處境,產品只是作為次要的裝飾或是腳註出現,無論是哪個牌子都無關緊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他為保險公司拍的廣告,設定了許多意外發生的場景:敞開的車門被路過的卡車撞掉;因提重物失去平衡掉進水裡;往牆上釘釘子時梯子突然倒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乍看起來,這些場景是荒誕可笑、黑色幽默的,但同時也暗示著,這些意外的確有可能發生。

畢竟,我們心裡清楚,生活本身比影像還要具有戲劇性。

正因如此,他的廣告說服力十足。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最讓他聲名大噪的系列廣告,是為丹麥最古老的政黨——社會民主黨(特點是慷慨的社會福利制度)拍攝的政治宣傳片。

片中,安德森將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自私放大化:

護士粗暴對待病床上的老人;老師因一點小事就抽打孩子;地鐵裡有人摔倒,卻遭到路人的隨意踩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片尾打出一行字:「我們為什麼要關心彼此?」

廣告播出後,不僅丹麥社會民主黨的支持率上升,安德森的這系列廣告還被視作優秀案例進行研究。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400多部商業廣告片的拍攝,讓安德森找到了標誌性的個人風格,也為他賺進了一大桶金。

1981年,安德森在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成立Studio 24,一家獨立電影公司和工作室。他用拍廣告賺來的資金,開啟了第三部劇情長片《二樓傳來的歌聲》的拍攝。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位於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的Studio 24

用商業來養文藝,大概是許多導演的必經之路。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96年3月,安德森開始拍攝《二樓傳來的歌聲》,電影在四年後完成。該片在第53屆戛納電影節上首映並獲得評審團特別獎。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2000

當年戛納可謂眾星雲集,拉斯·馮·提爾的《黑暗中的舞者》,姜文的《鬼子來了》,王家衛的《花樣年華》 ,楊德昌的《一一》等都是當年的片子。

《二樓傳來的歌聲》影片由46個固定鏡頭構成,安德森特有的黑色荒誕悲喜劇已經誕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灰冷陰暗的畫面調色,緩慢僵硬的人物動作,無動於衷的旁觀者……這些元素都讓影片看起來死氣沉沉和單調壓抑,令人不適的陰森美學幾乎讓人打起了寒顫。

羅伊·安德森用一種獨特的超現實主義手法,表現並批判冷酷且僵化的現代社會,挖掘人們對於存在本身的絕望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或許得開始承認那些令我們無能為力的環境,我們自己也得負上責任。我相信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抑制了人們的潛能發展。

你看本片(《二樓傳來的歌聲》),應該明白人類的行為有多愚蠢。紊亂將人蠶食,情況越來越嚴重。

安德森無疑是反現代性和反資本主義的,他用影像構築一幅幅世界末日般的現代寓言,並通過反諷的姿態消解人生失意的殘酷。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上映7年後,安德森帶來一部《你還活著》,提名戛納一種關注大獎;又7年後,《寒枝雀靜》上映,奪得71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這三部影片不僅結構和拍攝手法如出一轍,風格意旨也互為映照,被稱為「生活三部曲」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生活三部曲

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具有濃重的社會批判性質。他懂得如何從生活中提取滑稽的笑點,來反映小人物悲歡離合的命運和苦悶壓抑的社會現實。

我們能在安德森的電影裡發現各種奇奇怪怪的人物:

天天神經質般叫嚷「沒有人理解自己」的胖大媽;破壞別人宴席而被宣判坐電椅的中年大叔;一邊做愛一邊唸叨銀行基金賠錢的怪男人;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因為破壞宴席被判坐電椅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不停換隊伍,卻越排越長的旅人

聽了二十七年精神病人傾訴已經不堪重負的精神科醫生;操勞半生卻被莫名解僱的公司職員;

因酷愛寫詩被送進精神病院的年輕人;在酒吧偶遇查理十二世的商品推銷員……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造訪兒子》,1967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取單車》,1968

畢業後第一年,他就拍出了處女長片《瑞典愛情故事》,此片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為他贏得了不錯的名聲,此時的安德森才27歲。

《瑞典愛情故事》是羅伊·安德森電影中,難得的美妙浪漫的一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1970

它刻畫了年輕男女青澀戀情的微妙之處,色彩明媚溫柔,安德森對少女神態的捕捉近乎天才,後來蘇菲·瑪索的成名作《初吻》似乎對其也有借鑑。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即使在這部青春片處女作中,安德森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人生無常、命運弄人的虛無與悲觀——這些情緒在「生活三部曲」被放大與強化。

相比起「不識愁滋味」的少男少女,成人的世界要殘酷得多。

他們孤獨、壓抑、互相憎恨,這些得不到愛與關心的大人總是在眾人面前迎來一場猝不及防的精神崩潰。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於是,一個青澀的初戀故事,卻以一場陰鬱、憤怒的鬧劇收尾。

天真純粹的孩童與煩躁無聊的大人形成鮮明對比,但一想到前者最終也會長成後者,宿命般的悲觀氛圍便揮之不去。

正如影片中一句臺詞所說,「世界不是為孤獨的人而建的。」(World is not constructed for lonely people.)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的成功,為安德森帶來了許多工作邀約,有投資方不斷要求他拍一部風格相似的續作。

這讓安德森感到沮喪,他不想重複自己,也不想循規蹈矩,他覺得自己內心一直深藏著更加抽象與荒誕的因子,現在是時候讓它浮出水面來,去嘗試新的風格。

新作品最終在1975年完成,這就是《羈旅情愫》(Giliap)。

與《瑞典愛情故事》寫實的輕喜劇不同,《羈旅情愫》冷酷又無情,這種黑色幽默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卻是安德森最初的誠實的表達。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可惜,這部電影對安德森來說是個災難,不僅預算嚴重透支,後期製作漫漫無期,上映後,影片更是遭遇票房和評論的雙重滑鐵盧。

安德森後來也承認,他的第二部長片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一場失敗,「A very, very big flop」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這部片後,再沒有投資方願意找安德森拍片。

為了生存,他便將注意力轉移到商業廣告的拍攝中,此後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都沒有再嘗試劇情長片。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但連安德森自己都沒有預想到的是,在大銀幕失意的他,竟然在商業廣告上扳回一城。

他最早為丹麥保險公司Trygg Hansa 拍廣告短片時,風格已初見端倪。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單一鏡頭、固定場景,用長鏡頭的方法拍攝,在鏡頭內部進行妙趣橫生的場面調度,用運動的物體打破畫面的靜止,閃現的奇思妙想和巧合偶然,讓現實情境滑入荒誕滑稽的境地。

即使一條廣告只有十幾秒,但是情節飽滿,有人物有對白有反轉,幾乎可稱為是一部微電影。

安德森是在用拍電影的手法拍廣告。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論送廚具給妻子當禮物的下場

安德森被稱為一名「虔誠的人文主義者」,他拍廣告常常關注的是人,而不是產品。

他從不吹噓產品的特性與功能,他只是描繪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真實處境,產品只是作為次要的裝飾或是腳註出現,無論是哪個牌子都無關緊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他為保險公司拍的廣告,設定了許多意外發生的場景:敞開的車門被路過的卡車撞掉;因提重物失去平衡掉進水裡;往牆上釘釘子時梯子突然倒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乍看起來,這些場景是荒誕可笑、黑色幽默的,但同時也暗示著,這些意外的確有可能發生。

畢竟,我們心裡清楚,生活本身比影像還要具有戲劇性。

正因如此,他的廣告說服力十足。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最讓他聲名大噪的系列廣告,是為丹麥最古老的政黨——社會民主黨(特點是慷慨的社會福利制度)拍攝的政治宣傳片。

片中,安德森將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自私放大化:

護士粗暴對待病床上的老人;老師因一點小事就抽打孩子;地鐵裡有人摔倒,卻遭到路人的隨意踩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片尾打出一行字:「我們為什麼要關心彼此?」

廣告播出後,不僅丹麥社會民主黨的支持率上升,安德森的這系列廣告還被視作優秀案例進行研究。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400多部商業廣告片的拍攝,讓安德森找到了標誌性的個人風格,也為他賺進了一大桶金。

1981年,安德森在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成立Studio 24,一家獨立電影公司和工作室。他用拍廣告賺來的資金,開啟了第三部劇情長片《二樓傳來的歌聲》的拍攝。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位於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的Studio 24

用商業來養文藝,大概是許多導演的必經之路。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96年3月,安德森開始拍攝《二樓傳來的歌聲》,電影在四年後完成。該片在第53屆戛納電影節上首映並獲得評審團特別獎。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2000

當年戛納可謂眾星雲集,拉斯·馮·提爾的《黑暗中的舞者》,姜文的《鬼子來了》,王家衛的《花樣年華》 ,楊德昌的《一一》等都是當年的片子。

《二樓傳來的歌聲》影片由46個固定鏡頭構成,安德森特有的黑色荒誕悲喜劇已經誕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灰冷陰暗的畫面調色,緩慢僵硬的人物動作,無動於衷的旁觀者……這些元素都讓影片看起來死氣沉沉和單調壓抑,令人不適的陰森美學幾乎讓人打起了寒顫。

羅伊·安德森用一種獨特的超現實主義手法,表現並批判冷酷且僵化的現代社會,挖掘人們對於存在本身的絕望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或許得開始承認那些令我們無能為力的環境,我們自己也得負上責任。我相信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抑制了人們的潛能發展。

你看本片(《二樓傳來的歌聲》),應該明白人類的行為有多愚蠢。紊亂將人蠶食,情況越來越嚴重。

安德森無疑是反現代性和反資本主義的,他用影像構築一幅幅世界末日般的現代寓言,並通過反諷的姿態消解人生失意的殘酷。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上映7年後,安德森帶來一部《你還活著》,提名戛納一種關注大獎;又7年後,《寒枝雀靜》上映,奪得71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這三部影片不僅結構和拍攝手法如出一轍,風格意旨也互為映照,被稱為「生活三部曲」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生活三部曲

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具有濃重的社會批判性質。他懂得如何從生活中提取滑稽的笑點,來反映小人物悲歡離合的命運和苦悶壓抑的社會現實。

我們能在安德森的電影裡發現各種奇奇怪怪的人物:

天天神經質般叫嚷「沒有人理解自己」的胖大媽;破壞別人宴席而被宣判坐電椅的中年大叔;一邊做愛一邊唸叨銀行基金賠錢的怪男人;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因為破壞宴席被判坐電椅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不停換隊伍,卻越排越長的旅人

聽了二十七年精神病人傾訴已經不堪重負的精神科醫生;操勞半生卻被莫名解僱的公司職員;

因酷愛寫詩被送進精神病院的年輕人;在酒吧偶遇查理十二世的商品推銷員……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寫詩寫瘋了的年輕人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造訪兒子》,1967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取單車》,1968

畢業後第一年,他就拍出了處女長片《瑞典愛情故事》,此片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為他贏得了不錯的名聲,此時的安德森才27歲。

《瑞典愛情故事》是羅伊·安德森電影中,難得的美妙浪漫的一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1970

它刻畫了年輕男女青澀戀情的微妙之處,色彩明媚溫柔,安德森對少女神態的捕捉近乎天才,後來蘇菲·瑪索的成名作《初吻》似乎對其也有借鑑。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即使在這部青春片處女作中,安德森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人生無常、命運弄人的虛無與悲觀——這些情緒在「生活三部曲」被放大與強化。

相比起「不識愁滋味」的少男少女,成人的世界要殘酷得多。

他們孤獨、壓抑、互相憎恨,這些得不到愛與關心的大人總是在眾人面前迎來一場猝不及防的精神崩潰。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於是,一個青澀的初戀故事,卻以一場陰鬱、憤怒的鬧劇收尾。

天真純粹的孩童與煩躁無聊的大人形成鮮明對比,但一想到前者最終也會長成後者,宿命般的悲觀氛圍便揮之不去。

正如影片中一句臺詞所說,「世界不是為孤獨的人而建的。」(World is not constructed for lonely people.)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的成功,為安德森帶來了許多工作邀約,有投資方不斷要求他拍一部風格相似的續作。

這讓安德森感到沮喪,他不想重複自己,也不想循規蹈矩,他覺得自己內心一直深藏著更加抽象與荒誕的因子,現在是時候讓它浮出水面來,去嘗試新的風格。

新作品最終在1975年完成,這就是《羈旅情愫》(Giliap)。

與《瑞典愛情故事》寫實的輕喜劇不同,《羈旅情愫》冷酷又無情,這種黑色幽默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卻是安德森最初的誠實的表達。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可惜,這部電影對安德森來說是個災難,不僅預算嚴重透支,後期製作漫漫無期,上映後,影片更是遭遇票房和評論的雙重滑鐵盧。

安德森後來也承認,他的第二部長片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一場失敗,「A very, very big flop」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這部片後,再沒有投資方願意找安德森拍片。

為了生存,他便將注意力轉移到商業廣告的拍攝中,此後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都沒有再嘗試劇情長片。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但連安德森自己都沒有預想到的是,在大銀幕失意的他,竟然在商業廣告上扳回一城。

他最早為丹麥保險公司Trygg Hansa 拍廣告短片時,風格已初見端倪。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單一鏡頭、固定場景,用長鏡頭的方法拍攝,在鏡頭內部進行妙趣橫生的場面調度,用運動的物體打破畫面的靜止,閃現的奇思妙想和巧合偶然,讓現實情境滑入荒誕滑稽的境地。

即使一條廣告只有十幾秒,但是情節飽滿,有人物有對白有反轉,幾乎可稱為是一部微電影。

安德森是在用拍電影的手法拍廣告。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論送廚具給妻子當禮物的下場

安德森被稱為一名「虔誠的人文主義者」,他拍廣告常常關注的是人,而不是產品。

他從不吹噓產品的特性與功能,他只是描繪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真實處境,產品只是作為次要的裝飾或是腳註出現,無論是哪個牌子都無關緊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他為保險公司拍的廣告,設定了許多意外發生的場景:敞開的車門被路過的卡車撞掉;因提重物失去平衡掉進水裡;往牆上釘釘子時梯子突然倒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乍看起來,這些場景是荒誕可笑、黑色幽默的,但同時也暗示著,這些意外的確有可能發生。

畢竟,我們心裡清楚,生活本身比影像還要具有戲劇性。

正因如此,他的廣告說服力十足。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最讓他聲名大噪的系列廣告,是為丹麥最古老的政黨——社會民主黨(特點是慷慨的社會福利制度)拍攝的政治宣傳片。

片中,安德森將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自私放大化:

護士粗暴對待病床上的老人;老師因一點小事就抽打孩子;地鐵裡有人摔倒,卻遭到路人的隨意踩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片尾打出一行字:「我們為什麼要關心彼此?」

廣告播出後,不僅丹麥社會民主黨的支持率上升,安德森的這系列廣告還被視作優秀案例進行研究。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400多部商業廣告片的拍攝,讓安德森找到了標誌性的個人風格,也為他賺進了一大桶金。

1981年,安德森在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成立Studio 24,一家獨立電影公司和工作室。他用拍廣告賺來的資金,開啟了第三部劇情長片《二樓傳來的歌聲》的拍攝。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位於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的Studio 24

用商業來養文藝,大概是許多導演的必經之路。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96年3月,安德森開始拍攝《二樓傳來的歌聲》,電影在四年後完成。該片在第53屆戛納電影節上首映並獲得評審團特別獎。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2000

當年戛納可謂眾星雲集,拉斯·馮·提爾的《黑暗中的舞者》,姜文的《鬼子來了》,王家衛的《花樣年華》 ,楊德昌的《一一》等都是當年的片子。

《二樓傳來的歌聲》影片由46個固定鏡頭構成,安德森特有的黑色荒誕悲喜劇已經誕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灰冷陰暗的畫面調色,緩慢僵硬的人物動作,無動於衷的旁觀者……這些元素都讓影片看起來死氣沉沉和單調壓抑,令人不適的陰森美學幾乎讓人打起了寒顫。

羅伊·安德森用一種獨特的超現實主義手法,表現並批判冷酷且僵化的現代社會,挖掘人們對於存在本身的絕望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或許得開始承認那些令我們無能為力的環境,我們自己也得負上責任。我相信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抑制了人們的潛能發展。

你看本片(《二樓傳來的歌聲》),應該明白人類的行為有多愚蠢。紊亂將人蠶食,情況越來越嚴重。

安德森無疑是反現代性和反資本主義的,他用影像構築一幅幅世界末日般的現代寓言,並通過反諷的姿態消解人生失意的殘酷。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上映7年後,安德森帶來一部《你還活著》,提名戛納一種關注大獎;又7年後,《寒枝雀靜》上映,奪得71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這三部影片不僅結構和拍攝手法如出一轍,風格意旨也互為映照,被稱為「生活三部曲」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生活三部曲

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具有濃重的社會批判性質。他懂得如何從生活中提取滑稽的笑點,來反映小人物悲歡離合的命運和苦悶壓抑的社會現實。

我們能在安德森的電影裡發現各種奇奇怪怪的人物:

天天神經質般叫嚷「沒有人理解自己」的胖大媽;破壞別人宴席而被宣判坐電椅的中年大叔;一邊做愛一邊唸叨銀行基金賠錢的怪男人;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因為破壞宴席被判坐電椅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不停換隊伍,卻越排越長的旅人

聽了二十七年精神病人傾訴已經不堪重負的精神科醫生;操勞半生卻被莫名解僱的公司職員;

因酷愛寫詩被送進精神病院的年輕人;在酒吧偶遇查理十二世的商品推銷員……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寫詩寫瘋了的年輕人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與客人吵架,一氣之下剃出馬里亞納海溝的理髮師

這些奇特的人物組成宏大的人物畫廊,讓每位觀看電影的觀眾都能在他們失意的人生中找尋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造訪兒子》,1967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取單車》,1968

畢業後第一年,他就拍出了處女長片《瑞典愛情故事》,此片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為他贏得了不錯的名聲,此時的安德森才27歲。

《瑞典愛情故事》是羅伊·安德森電影中,難得的美妙浪漫的一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1970

它刻畫了年輕男女青澀戀情的微妙之處,色彩明媚溫柔,安德森對少女神態的捕捉近乎天才,後來蘇菲·瑪索的成名作《初吻》似乎對其也有借鑑。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即使在這部青春片處女作中,安德森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人生無常、命運弄人的虛無與悲觀——這些情緒在「生活三部曲」被放大與強化。

相比起「不識愁滋味」的少男少女,成人的世界要殘酷得多。

他們孤獨、壓抑、互相憎恨,這些得不到愛與關心的大人總是在眾人面前迎來一場猝不及防的精神崩潰。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於是,一個青澀的初戀故事,卻以一場陰鬱、憤怒的鬧劇收尾。

天真純粹的孩童與煩躁無聊的大人形成鮮明對比,但一想到前者最終也會長成後者,宿命般的悲觀氛圍便揮之不去。

正如影片中一句臺詞所說,「世界不是為孤獨的人而建的。」(World is not constructed for lonely people.)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的成功,為安德森帶來了許多工作邀約,有投資方不斷要求他拍一部風格相似的續作。

這讓安德森感到沮喪,他不想重複自己,也不想循規蹈矩,他覺得自己內心一直深藏著更加抽象與荒誕的因子,現在是時候讓它浮出水面來,去嘗試新的風格。

新作品最終在1975年完成,這就是《羈旅情愫》(Giliap)。

與《瑞典愛情故事》寫實的輕喜劇不同,《羈旅情愫》冷酷又無情,這種黑色幽默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卻是安德森最初的誠實的表達。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可惜,這部電影對安德森來說是個災難,不僅預算嚴重透支,後期製作漫漫無期,上映後,影片更是遭遇票房和評論的雙重滑鐵盧。

安德森後來也承認,他的第二部長片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一場失敗,「A very, very big flop」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這部片後,再沒有投資方願意找安德森拍片。

為了生存,他便將注意力轉移到商業廣告的拍攝中,此後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都沒有再嘗試劇情長片。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但連安德森自己都沒有預想到的是,在大銀幕失意的他,竟然在商業廣告上扳回一城。

他最早為丹麥保險公司Trygg Hansa 拍廣告短片時,風格已初見端倪。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單一鏡頭、固定場景,用長鏡頭的方法拍攝,在鏡頭內部進行妙趣橫生的場面調度,用運動的物體打破畫面的靜止,閃現的奇思妙想和巧合偶然,讓現實情境滑入荒誕滑稽的境地。

即使一條廣告只有十幾秒,但是情節飽滿,有人物有對白有反轉,幾乎可稱為是一部微電影。

安德森是在用拍電影的手法拍廣告。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論送廚具給妻子當禮物的下場

安德森被稱為一名「虔誠的人文主義者」,他拍廣告常常關注的是人,而不是產品。

他從不吹噓產品的特性與功能,他只是描繪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真實處境,產品只是作為次要的裝飾或是腳註出現,無論是哪個牌子都無關緊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他為保險公司拍的廣告,設定了許多意外發生的場景:敞開的車門被路過的卡車撞掉;因提重物失去平衡掉進水裡;往牆上釘釘子時梯子突然倒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乍看起來,這些場景是荒誕可笑、黑色幽默的,但同時也暗示著,這些意外的確有可能發生。

畢竟,我們心裡清楚,生活本身比影像還要具有戲劇性。

正因如此,他的廣告說服力十足。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最讓他聲名大噪的系列廣告,是為丹麥最古老的政黨——社會民主黨(特點是慷慨的社會福利制度)拍攝的政治宣傳片。

片中,安德森將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自私放大化:

護士粗暴對待病床上的老人;老師因一點小事就抽打孩子;地鐵裡有人摔倒,卻遭到路人的隨意踩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片尾打出一行字:「我們為什麼要關心彼此?」

廣告播出後,不僅丹麥社會民主黨的支持率上升,安德森的這系列廣告還被視作優秀案例進行研究。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400多部商業廣告片的拍攝,讓安德森找到了標誌性的個人風格,也為他賺進了一大桶金。

1981年,安德森在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成立Studio 24,一家獨立電影公司和工作室。他用拍廣告賺來的資金,開啟了第三部劇情長片《二樓傳來的歌聲》的拍攝。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位於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的Studio 24

用商業來養文藝,大概是許多導演的必經之路。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96年3月,安德森開始拍攝《二樓傳來的歌聲》,電影在四年後完成。該片在第53屆戛納電影節上首映並獲得評審團特別獎。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2000

當年戛納可謂眾星雲集,拉斯·馮·提爾的《黑暗中的舞者》,姜文的《鬼子來了》,王家衛的《花樣年華》 ,楊德昌的《一一》等都是當年的片子。

《二樓傳來的歌聲》影片由46個固定鏡頭構成,安德森特有的黑色荒誕悲喜劇已經誕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灰冷陰暗的畫面調色,緩慢僵硬的人物動作,無動於衷的旁觀者……這些元素都讓影片看起來死氣沉沉和單調壓抑,令人不適的陰森美學幾乎讓人打起了寒顫。

羅伊·安德森用一種獨特的超現實主義手法,表現並批判冷酷且僵化的現代社會,挖掘人們對於存在本身的絕望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或許得開始承認那些令我們無能為力的環境,我們自己也得負上責任。我相信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抑制了人們的潛能發展。

你看本片(《二樓傳來的歌聲》),應該明白人類的行為有多愚蠢。紊亂將人蠶食,情況越來越嚴重。

安德森無疑是反現代性和反資本主義的,他用影像構築一幅幅世界末日般的現代寓言,並通過反諷的姿態消解人生失意的殘酷。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上映7年後,安德森帶來一部《你還活著》,提名戛納一種關注大獎;又7年後,《寒枝雀靜》上映,奪得71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這三部影片不僅結構和拍攝手法如出一轍,風格意旨也互為映照,被稱為「生活三部曲」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生活三部曲

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具有濃重的社會批判性質。他懂得如何從生活中提取滑稽的笑點,來反映小人物悲歡離合的命運和苦悶壓抑的社會現實。

我們能在安德森的電影裡發現各種奇奇怪怪的人物:

天天神經質般叫嚷「沒有人理解自己」的胖大媽;破壞別人宴席而被宣判坐電椅的中年大叔;一邊做愛一邊唸叨銀行基金賠錢的怪男人;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因為破壞宴席被判坐電椅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不停換隊伍,卻越排越長的旅人

聽了二十七年精神病人傾訴已經不堪重負的精神科醫生;操勞半生卻被莫名解僱的公司職員;

因酷愛寫詩被送進精神病院的年輕人;在酒吧偶遇查理十二世的商品推銷員……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寫詩寫瘋了的年輕人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與客人吵架,一氣之下剃出馬里亞納海溝的理髮師

這些奇特的人物組成宏大的人物畫廊,讓每位觀看電影的觀眾都能在他們失意的人生中找尋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據安德森所說,他的創作滋養來自文學與繪畫

《二樓傳來的歌聲》的部分創作靈感,就來源於祕魯詩人巴列霍。

我的上帝,在這個被矇住的黑夜,你再也不能賭了,因為地球已經是一個被偶然滾動磨凹和磨圓的模具;它只能停在一個空洞裡,在一個龐大的墓穴裡。——《永恆的骰子》塞薩爾·巴列霍

影片開頭,被莫名解僱的中年職員,趴在地面抱著領導的腿,死乞白賴地哀求挽回,更是令人想起契訶夫的《小公務員之死》。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造訪兒子》,1967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取單車》,1968

畢業後第一年,他就拍出了處女長片《瑞典愛情故事》,此片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為他贏得了不錯的名聲,此時的安德森才27歲。

《瑞典愛情故事》是羅伊·安德森電影中,難得的美妙浪漫的一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1970

它刻畫了年輕男女青澀戀情的微妙之處,色彩明媚溫柔,安德森對少女神態的捕捉近乎天才,後來蘇菲·瑪索的成名作《初吻》似乎對其也有借鑑。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即使在這部青春片處女作中,安德森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人生無常、命運弄人的虛無與悲觀——這些情緒在「生活三部曲」被放大與強化。

相比起「不識愁滋味」的少男少女,成人的世界要殘酷得多。

他們孤獨、壓抑、互相憎恨,這些得不到愛與關心的大人總是在眾人面前迎來一場猝不及防的精神崩潰。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於是,一個青澀的初戀故事,卻以一場陰鬱、憤怒的鬧劇收尾。

天真純粹的孩童與煩躁無聊的大人形成鮮明對比,但一想到前者最終也會長成後者,宿命般的悲觀氛圍便揮之不去。

正如影片中一句臺詞所說,「世界不是為孤獨的人而建的。」(World is not constructed for lonely people.)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的成功,為安德森帶來了許多工作邀約,有投資方不斷要求他拍一部風格相似的續作。

這讓安德森感到沮喪,他不想重複自己,也不想循規蹈矩,他覺得自己內心一直深藏著更加抽象與荒誕的因子,現在是時候讓它浮出水面來,去嘗試新的風格。

新作品最終在1975年完成,這就是《羈旅情愫》(Giliap)。

與《瑞典愛情故事》寫實的輕喜劇不同,《羈旅情愫》冷酷又無情,這種黑色幽默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卻是安德森最初的誠實的表達。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可惜,這部電影對安德森來說是個災難,不僅預算嚴重透支,後期製作漫漫無期,上映後,影片更是遭遇票房和評論的雙重滑鐵盧。

安德森後來也承認,他的第二部長片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一場失敗,「A very, very big flop」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這部片後,再沒有投資方願意找安德森拍片。

為了生存,他便將注意力轉移到商業廣告的拍攝中,此後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都沒有再嘗試劇情長片。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但連安德森自己都沒有預想到的是,在大銀幕失意的他,竟然在商業廣告上扳回一城。

他最早為丹麥保險公司Trygg Hansa 拍廣告短片時,風格已初見端倪。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單一鏡頭、固定場景,用長鏡頭的方法拍攝,在鏡頭內部進行妙趣橫生的場面調度,用運動的物體打破畫面的靜止,閃現的奇思妙想和巧合偶然,讓現實情境滑入荒誕滑稽的境地。

即使一條廣告只有十幾秒,但是情節飽滿,有人物有對白有反轉,幾乎可稱為是一部微電影。

安德森是在用拍電影的手法拍廣告。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論送廚具給妻子當禮物的下場

安德森被稱為一名「虔誠的人文主義者」,他拍廣告常常關注的是人,而不是產品。

他從不吹噓產品的特性與功能,他只是描繪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真實處境,產品只是作為次要的裝飾或是腳註出現,無論是哪個牌子都無關緊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他為保險公司拍的廣告,設定了許多意外發生的場景:敞開的車門被路過的卡車撞掉;因提重物失去平衡掉進水裡;往牆上釘釘子時梯子突然倒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乍看起來,這些場景是荒誕可笑、黑色幽默的,但同時也暗示著,這些意外的確有可能發生。

畢竟,我們心裡清楚,生活本身比影像還要具有戲劇性。

正因如此,他的廣告說服力十足。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最讓他聲名大噪的系列廣告,是為丹麥最古老的政黨——社會民主黨(特點是慷慨的社會福利制度)拍攝的政治宣傳片。

片中,安德森將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自私放大化:

護士粗暴對待病床上的老人;老師因一點小事就抽打孩子;地鐵裡有人摔倒,卻遭到路人的隨意踩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片尾打出一行字:「我們為什麼要關心彼此?」

廣告播出後,不僅丹麥社會民主黨的支持率上升,安德森的這系列廣告還被視作優秀案例進行研究。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400多部商業廣告片的拍攝,讓安德森找到了標誌性的個人風格,也為他賺進了一大桶金。

1981年,安德森在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成立Studio 24,一家獨立電影公司和工作室。他用拍廣告賺來的資金,開啟了第三部劇情長片《二樓傳來的歌聲》的拍攝。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位於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的Studio 24

用商業來養文藝,大概是許多導演的必經之路。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96年3月,安德森開始拍攝《二樓傳來的歌聲》,電影在四年後完成。該片在第53屆戛納電影節上首映並獲得評審團特別獎。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2000

當年戛納可謂眾星雲集,拉斯·馮·提爾的《黑暗中的舞者》,姜文的《鬼子來了》,王家衛的《花樣年華》 ,楊德昌的《一一》等都是當年的片子。

《二樓傳來的歌聲》影片由46個固定鏡頭構成,安德森特有的黑色荒誕悲喜劇已經誕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灰冷陰暗的畫面調色,緩慢僵硬的人物動作,無動於衷的旁觀者……這些元素都讓影片看起來死氣沉沉和單調壓抑,令人不適的陰森美學幾乎讓人打起了寒顫。

羅伊·安德森用一種獨特的超現實主義手法,表現並批判冷酷且僵化的現代社會,挖掘人們對於存在本身的絕望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或許得開始承認那些令我們無能為力的環境,我們自己也得負上責任。我相信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抑制了人們的潛能發展。

你看本片(《二樓傳來的歌聲》),應該明白人類的行為有多愚蠢。紊亂將人蠶食,情況越來越嚴重。

安德森無疑是反現代性和反資本主義的,他用影像構築一幅幅世界末日般的現代寓言,並通過反諷的姿態消解人生失意的殘酷。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上映7年後,安德森帶來一部《你還活著》,提名戛納一種關注大獎;又7年後,《寒枝雀靜》上映,奪得71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這三部影片不僅結構和拍攝手法如出一轍,風格意旨也互為映照,被稱為「生活三部曲」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生活三部曲

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具有濃重的社會批判性質。他懂得如何從生活中提取滑稽的笑點,來反映小人物悲歡離合的命運和苦悶壓抑的社會現實。

我們能在安德森的電影裡發現各種奇奇怪怪的人物:

天天神經質般叫嚷「沒有人理解自己」的胖大媽;破壞別人宴席而被宣判坐電椅的中年大叔;一邊做愛一邊唸叨銀行基金賠錢的怪男人;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因為破壞宴席被判坐電椅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不停換隊伍,卻越排越長的旅人

聽了二十七年精神病人傾訴已經不堪重負的精神科醫生;操勞半生卻被莫名解僱的公司職員;

因酷愛寫詩被送進精神病院的年輕人;在酒吧偶遇查理十二世的商品推銷員……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寫詩寫瘋了的年輕人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與客人吵架,一氣之下剃出馬里亞納海溝的理髮師

這些奇特的人物組成宏大的人物畫廊,讓每位觀看電影的觀眾都能在他們失意的人生中找尋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據安德森所說,他的創作滋養來自文學與繪畫

《二樓傳來的歌聲》的部分創作靈感,就來源於祕魯詩人巴列霍。

我的上帝,在這個被矇住的黑夜,你再也不能賭了,因為地球已經是一個被偶然滾動磨凹和磨圓的模具;它只能停在一個空洞裡,在一個龐大的墓穴裡。——《永恆的骰子》塞薩爾·巴列霍

影片開頭,被莫名解僱的中年職員,趴在地面抱著領導的腿,死乞白賴地哀求挽回,更是令人想起契訶夫的《小公務員之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制度對人的壓迫是具有摧毀性的,面對威權,人的尊嚴和精神一敗塗地,無從反抗。而那些從門縫中射出的冷漠目光,行使著旁觀者一貫的惡行。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造訪兒子》,1967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取單車》,1968

畢業後第一年,他就拍出了處女長片《瑞典愛情故事》,此片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為他贏得了不錯的名聲,此時的安德森才27歲。

《瑞典愛情故事》是羅伊·安德森電影中,難得的美妙浪漫的一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1970

它刻畫了年輕男女青澀戀情的微妙之處,色彩明媚溫柔,安德森對少女神態的捕捉近乎天才,後來蘇菲·瑪索的成名作《初吻》似乎對其也有借鑑。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即使在這部青春片處女作中,安德森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人生無常、命運弄人的虛無與悲觀——這些情緒在「生活三部曲」被放大與強化。

相比起「不識愁滋味」的少男少女,成人的世界要殘酷得多。

他們孤獨、壓抑、互相憎恨,這些得不到愛與關心的大人總是在眾人面前迎來一場猝不及防的精神崩潰。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於是,一個青澀的初戀故事,卻以一場陰鬱、憤怒的鬧劇收尾。

天真純粹的孩童與煩躁無聊的大人形成鮮明對比,但一想到前者最終也會長成後者,宿命般的悲觀氛圍便揮之不去。

正如影片中一句臺詞所說,「世界不是為孤獨的人而建的。」(World is not constructed for lonely people.)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的成功,為安德森帶來了許多工作邀約,有投資方不斷要求他拍一部風格相似的續作。

這讓安德森感到沮喪,他不想重複自己,也不想循規蹈矩,他覺得自己內心一直深藏著更加抽象與荒誕的因子,現在是時候讓它浮出水面來,去嘗試新的風格。

新作品最終在1975年完成,這就是《羈旅情愫》(Giliap)。

與《瑞典愛情故事》寫實的輕喜劇不同,《羈旅情愫》冷酷又無情,這種黑色幽默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卻是安德森最初的誠實的表達。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可惜,這部電影對安德森來說是個災難,不僅預算嚴重透支,後期製作漫漫無期,上映後,影片更是遭遇票房和評論的雙重滑鐵盧。

安德森後來也承認,他的第二部長片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一場失敗,「A very, very big flop」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這部片後,再沒有投資方願意找安德森拍片。

為了生存,他便將注意力轉移到商業廣告的拍攝中,此後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都沒有再嘗試劇情長片。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但連安德森自己都沒有預想到的是,在大銀幕失意的他,竟然在商業廣告上扳回一城。

他最早為丹麥保險公司Trygg Hansa 拍廣告短片時,風格已初見端倪。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單一鏡頭、固定場景,用長鏡頭的方法拍攝,在鏡頭內部進行妙趣橫生的場面調度,用運動的物體打破畫面的靜止,閃現的奇思妙想和巧合偶然,讓現實情境滑入荒誕滑稽的境地。

即使一條廣告只有十幾秒,但是情節飽滿,有人物有對白有反轉,幾乎可稱為是一部微電影。

安德森是在用拍電影的手法拍廣告。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論送廚具給妻子當禮物的下場

安德森被稱為一名「虔誠的人文主義者」,他拍廣告常常關注的是人,而不是產品。

他從不吹噓產品的特性與功能,他只是描繪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真實處境,產品只是作為次要的裝飾或是腳註出現,無論是哪個牌子都無關緊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他為保險公司拍的廣告,設定了許多意外發生的場景:敞開的車門被路過的卡車撞掉;因提重物失去平衡掉進水裡;往牆上釘釘子時梯子突然倒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乍看起來,這些場景是荒誕可笑、黑色幽默的,但同時也暗示著,這些意外的確有可能發生。

畢竟,我們心裡清楚,生活本身比影像還要具有戲劇性。

正因如此,他的廣告說服力十足。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最讓他聲名大噪的系列廣告,是為丹麥最古老的政黨——社會民主黨(特點是慷慨的社會福利制度)拍攝的政治宣傳片。

片中,安德森將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自私放大化:

護士粗暴對待病床上的老人;老師因一點小事就抽打孩子;地鐵裡有人摔倒,卻遭到路人的隨意踩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片尾打出一行字:「我們為什麼要關心彼此?」

廣告播出後,不僅丹麥社會民主黨的支持率上升,安德森的這系列廣告還被視作優秀案例進行研究。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400多部商業廣告片的拍攝,讓安德森找到了標誌性的個人風格,也為他賺進了一大桶金。

1981年,安德森在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成立Studio 24,一家獨立電影公司和工作室。他用拍廣告賺來的資金,開啟了第三部劇情長片《二樓傳來的歌聲》的拍攝。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位於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的Studio 24

用商業來養文藝,大概是許多導演的必經之路。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96年3月,安德森開始拍攝《二樓傳來的歌聲》,電影在四年後完成。該片在第53屆戛納電影節上首映並獲得評審團特別獎。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2000

當年戛納可謂眾星雲集,拉斯·馮·提爾的《黑暗中的舞者》,姜文的《鬼子來了》,王家衛的《花樣年華》 ,楊德昌的《一一》等都是當年的片子。

《二樓傳來的歌聲》影片由46個固定鏡頭構成,安德森特有的黑色荒誕悲喜劇已經誕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灰冷陰暗的畫面調色,緩慢僵硬的人物動作,無動於衷的旁觀者……這些元素都讓影片看起來死氣沉沉和單調壓抑,令人不適的陰森美學幾乎讓人打起了寒顫。

羅伊·安德森用一種獨特的超現實主義手法,表現並批判冷酷且僵化的現代社會,挖掘人們對於存在本身的絕望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或許得開始承認那些令我們無能為力的環境,我們自己也得負上責任。我相信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抑制了人們的潛能發展。

你看本片(《二樓傳來的歌聲》),應該明白人類的行為有多愚蠢。紊亂將人蠶食,情況越來越嚴重。

安德森無疑是反現代性和反資本主義的,他用影像構築一幅幅世界末日般的現代寓言,並通過反諷的姿態消解人生失意的殘酷。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上映7年後,安德森帶來一部《你還活著》,提名戛納一種關注大獎;又7年後,《寒枝雀靜》上映,奪得71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這三部影片不僅結構和拍攝手法如出一轍,風格意旨也互為映照,被稱為「生活三部曲」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生活三部曲

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具有濃重的社會批判性質。他懂得如何從生活中提取滑稽的笑點,來反映小人物悲歡離合的命運和苦悶壓抑的社會現實。

我們能在安德森的電影裡發現各種奇奇怪怪的人物:

天天神經質般叫嚷「沒有人理解自己」的胖大媽;破壞別人宴席而被宣判坐電椅的中年大叔;一邊做愛一邊唸叨銀行基金賠錢的怪男人;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因為破壞宴席被判坐電椅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不停換隊伍,卻越排越長的旅人

聽了二十七年精神病人傾訴已經不堪重負的精神科醫生;操勞半生卻被莫名解僱的公司職員;

因酷愛寫詩被送進精神病院的年輕人;在酒吧偶遇查理十二世的商品推銷員……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寫詩寫瘋了的年輕人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與客人吵架,一氣之下剃出馬里亞納海溝的理髮師

這些奇特的人物組成宏大的人物畫廊,讓每位觀看電影的觀眾都能在他們失意的人生中找尋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據安德森所說,他的創作滋養來自文學與繪畫

《二樓傳來的歌聲》的部分創作靈感,就來源於祕魯詩人巴列霍。

我的上帝,在這個被矇住的黑夜,你再也不能賭了,因為地球已經是一個被偶然滾動磨凹和磨圓的模具;它只能停在一個空洞裡,在一個龐大的墓穴裡。——《永恆的骰子》塞薩爾·巴列霍

影片開頭,被莫名解僱的中年職員,趴在地面抱著領導的腿,死乞白賴地哀求挽回,更是令人想起契訶夫的《小公務員之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制度對人的壓迫是具有摧毀性的,面對威權,人的尊嚴和精神一敗塗地,無從反抗。而那些從門縫中射出的冷漠目光,行使著旁觀者一貫的惡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而安德森從繪畫藝術汲取的營養更加豐盈,他的固定鏡頭也長期被視作一幅幅會動的油畫。

《寒枝雀靜》獨特的視角靈感,就來自文藝復興時期畫家老彼得·勃魯蓋爾的經典作品《冬獵》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造訪兒子》,1967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取單車》,1968

畢業後第一年,他就拍出了處女長片《瑞典愛情故事》,此片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為他贏得了不錯的名聲,此時的安德森才27歲。

《瑞典愛情故事》是羅伊·安德森電影中,難得的美妙浪漫的一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1970

它刻畫了年輕男女青澀戀情的微妙之處,色彩明媚溫柔,安德森對少女神態的捕捉近乎天才,後來蘇菲·瑪索的成名作《初吻》似乎對其也有借鑑。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即使在這部青春片處女作中,安德森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人生無常、命運弄人的虛無與悲觀——這些情緒在「生活三部曲」被放大與強化。

相比起「不識愁滋味」的少男少女,成人的世界要殘酷得多。

他們孤獨、壓抑、互相憎恨,這些得不到愛與關心的大人總是在眾人面前迎來一場猝不及防的精神崩潰。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於是,一個青澀的初戀故事,卻以一場陰鬱、憤怒的鬧劇收尾。

天真純粹的孩童與煩躁無聊的大人形成鮮明對比,但一想到前者最終也會長成後者,宿命般的悲觀氛圍便揮之不去。

正如影片中一句臺詞所說,「世界不是為孤獨的人而建的。」(World is not constructed for lonely people.)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的成功,為安德森帶來了許多工作邀約,有投資方不斷要求他拍一部風格相似的續作。

這讓安德森感到沮喪,他不想重複自己,也不想循規蹈矩,他覺得自己內心一直深藏著更加抽象與荒誕的因子,現在是時候讓它浮出水面來,去嘗試新的風格。

新作品最終在1975年完成,這就是《羈旅情愫》(Giliap)。

與《瑞典愛情故事》寫實的輕喜劇不同,《羈旅情愫》冷酷又無情,這種黑色幽默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卻是安德森最初的誠實的表達。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可惜,這部電影對安德森來說是個災難,不僅預算嚴重透支,後期製作漫漫無期,上映後,影片更是遭遇票房和評論的雙重滑鐵盧。

安德森後來也承認,他的第二部長片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一場失敗,「A very, very big flop」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這部片後,再沒有投資方願意找安德森拍片。

為了生存,他便將注意力轉移到商業廣告的拍攝中,此後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都沒有再嘗試劇情長片。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但連安德森自己都沒有預想到的是,在大銀幕失意的他,竟然在商業廣告上扳回一城。

他最早為丹麥保險公司Trygg Hansa 拍廣告短片時,風格已初見端倪。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單一鏡頭、固定場景,用長鏡頭的方法拍攝,在鏡頭內部進行妙趣橫生的場面調度,用運動的物體打破畫面的靜止,閃現的奇思妙想和巧合偶然,讓現實情境滑入荒誕滑稽的境地。

即使一條廣告只有十幾秒,但是情節飽滿,有人物有對白有反轉,幾乎可稱為是一部微電影。

安德森是在用拍電影的手法拍廣告。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論送廚具給妻子當禮物的下場

安德森被稱為一名「虔誠的人文主義者」,他拍廣告常常關注的是人,而不是產品。

他從不吹噓產品的特性與功能,他只是描繪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真實處境,產品只是作為次要的裝飾或是腳註出現,無論是哪個牌子都無關緊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他為保險公司拍的廣告,設定了許多意外發生的場景:敞開的車門被路過的卡車撞掉;因提重物失去平衡掉進水裡;往牆上釘釘子時梯子突然倒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乍看起來,這些場景是荒誕可笑、黑色幽默的,但同時也暗示著,這些意外的確有可能發生。

畢竟,我們心裡清楚,生活本身比影像還要具有戲劇性。

正因如此,他的廣告說服力十足。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最讓他聲名大噪的系列廣告,是為丹麥最古老的政黨——社會民主黨(特點是慷慨的社會福利制度)拍攝的政治宣傳片。

片中,安德森將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自私放大化:

護士粗暴對待病床上的老人;老師因一點小事就抽打孩子;地鐵裡有人摔倒,卻遭到路人的隨意踩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片尾打出一行字:「我們為什麼要關心彼此?」

廣告播出後,不僅丹麥社會民主黨的支持率上升,安德森的這系列廣告還被視作優秀案例進行研究。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400多部商業廣告片的拍攝,讓安德森找到了標誌性的個人風格,也為他賺進了一大桶金。

1981年,安德森在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成立Studio 24,一家獨立電影公司和工作室。他用拍廣告賺來的資金,開啟了第三部劇情長片《二樓傳來的歌聲》的拍攝。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位於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的Studio 24

用商業來養文藝,大概是許多導演的必經之路。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96年3月,安德森開始拍攝《二樓傳來的歌聲》,電影在四年後完成。該片在第53屆戛納電影節上首映並獲得評審團特別獎。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2000

當年戛納可謂眾星雲集,拉斯·馮·提爾的《黑暗中的舞者》,姜文的《鬼子來了》,王家衛的《花樣年華》 ,楊德昌的《一一》等都是當年的片子。

《二樓傳來的歌聲》影片由46個固定鏡頭構成,安德森特有的黑色荒誕悲喜劇已經誕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灰冷陰暗的畫面調色,緩慢僵硬的人物動作,無動於衷的旁觀者……這些元素都讓影片看起來死氣沉沉和單調壓抑,令人不適的陰森美學幾乎讓人打起了寒顫。

羅伊·安德森用一種獨特的超現實主義手法,表現並批判冷酷且僵化的現代社會,挖掘人們對於存在本身的絕望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或許得開始承認那些令我們無能為力的環境,我們自己也得負上責任。我相信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抑制了人們的潛能發展。

你看本片(《二樓傳來的歌聲》),應該明白人類的行為有多愚蠢。紊亂將人蠶食,情況越來越嚴重。

安德森無疑是反現代性和反資本主義的,他用影像構築一幅幅世界末日般的現代寓言,並通過反諷的姿態消解人生失意的殘酷。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上映7年後,安德森帶來一部《你還活著》,提名戛納一種關注大獎;又7年後,《寒枝雀靜》上映,奪得71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這三部影片不僅結構和拍攝手法如出一轍,風格意旨也互為映照,被稱為「生活三部曲」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生活三部曲

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具有濃重的社會批判性質。他懂得如何從生活中提取滑稽的笑點,來反映小人物悲歡離合的命運和苦悶壓抑的社會現實。

我們能在安德森的電影裡發現各種奇奇怪怪的人物:

天天神經質般叫嚷「沒有人理解自己」的胖大媽;破壞別人宴席而被宣判坐電椅的中年大叔;一邊做愛一邊唸叨銀行基金賠錢的怪男人;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因為破壞宴席被判坐電椅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不停換隊伍,卻越排越長的旅人

聽了二十七年精神病人傾訴已經不堪重負的精神科醫生;操勞半生卻被莫名解僱的公司職員;

因酷愛寫詩被送進精神病院的年輕人;在酒吧偶遇查理十二世的商品推銷員……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寫詩寫瘋了的年輕人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與客人吵架,一氣之下剃出馬里亞納海溝的理髮師

這些奇特的人物組成宏大的人物畫廊,讓每位觀看電影的觀眾都能在他們失意的人生中找尋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據安德森所說,他的創作滋養來自文學與繪畫

《二樓傳來的歌聲》的部分創作靈感,就來源於祕魯詩人巴列霍。

我的上帝,在這個被矇住的黑夜,你再也不能賭了,因為地球已經是一個被偶然滾動磨凹和磨圓的模具;它只能停在一個空洞裡,在一個龐大的墓穴裡。——《永恆的骰子》塞薩爾·巴列霍

影片開頭,被莫名解僱的中年職員,趴在地面抱著領導的腿,死乞白賴地哀求挽回,更是令人想起契訶夫的《小公務員之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制度對人的壓迫是具有摧毀性的,面對威權,人的尊嚴和精神一敗塗地,無從反抗。而那些從門縫中射出的冷漠目光,行使著旁觀者一貫的惡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而安德森從繪畫藝術汲取的營養更加豐盈,他的固定鏡頭也長期被視作一幅幅會動的油畫。

《寒枝雀靜》獨特的視角靈感,就來自文藝復興時期畫家老彼得·勃魯蓋爾的經典作品《冬獵》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冬獵》,1565

站在樹枝上的鳥,是最天然的人類旁觀者。

人類社會就像一幅「清明上河圖」長卷,又或是一幅不斷滾動變化的浮世繪,總是要抽身出來,離地三米,才能對自身有全景式的觀察。

正如影片的英文名「A Pigeon Sat on a Branch Reflecting on Existence」所提示的,只有抽身出來觀察自身,才能反思自身的存在。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造訪兒子》,1967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取單車》,1968

畢業後第一年,他就拍出了處女長片《瑞典愛情故事》,此片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為他贏得了不錯的名聲,此時的安德森才27歲。

《瑞典愛情故事》是羅伊·安德森電影中,難得的美妙浪漫的一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1970

它刻畫了年輕男女青澀戀情的微妙之處,色彩明媚溫柔,安德森對少女神態的捕捉近乎天才,後來蘇菲·瑪索的成名作《初吻》似乎對其也有借鑑。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即使在這部青春片處女作中,安德森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人生無常、命運弄人的虛無與悲觀——這些情緒在「生活三部曲」被放大與強化。

相比起「不識愁滋味」的少男少女,成人的世界要殘酷得多。

他們孤獨、壓抑、互相憎恨,這些得不到愛與關心的大人總是在眾人面前迎來一場猝不及防的精神崩潰。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於是,一個青澀的初戀故事,卻以一場陰鬱、憤怒的鬧劇收尾。

天真純粹的孩童與煩躁無聊的大人形成鮮明對比,但一想到前者最終也會長成後者,宿命般的悲觀氛圍便揮之不去。

正如影片中一句臺詞所說,「世界不是為孤獨的人而建的。」(World is not constructed for lonely people.)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的成功,為安德森帶來了許多工作邀約,有投資方不斷要求他拍一部風格相似的續作。

這讓安德森感到沮喪,他不想重複自己,也不想循規蹈矩,他覺得自己內心一直深藏著更加抽象與荒誕的因子,現在是時候讓它浮出水面來,去嘗試新的風格。

新作品最終在1975年完成,這就是《羈旅情愫》(Giliap)。

與《瑞典愛情故事》寫實的輕喜劇不同,《羈旅情愫》冷酷又無情,這種黑色幽默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卻是安德森最初的誠實的表達。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可惜,這部電影對安德森來說是個災難,不僅預算嚴重透支,後期製作漫漫無期,上映後,影片更是遭遇票房和評論的雙重滑鐵盧。

安德森後來也承認,他的第二部長片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一場失敗,「A very, very big flop」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這部片後,再沒有投資方願意找安德森拍片。

為了生存,他便將注意力轉移到商業廣告的拍攝中,此後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都沒有再嘗試劇情長片。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但連安德森自己都沒有預想到的是,在大銀幕失意的他,竟然在商業廣告上扳回一城。

他最早為丹麥保險公司Trygg Hansa 拍廣告短片時,風格已初見端倪。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單一鏡頭、固定場景,用長鏡頭的方法拍攝,在鏡頭內部進行妙趣橫生的場面調度,用運動的物體打破畫面的靜止,閃現的奇思妙想和巧合偶然,讓現實情境滑入荒誕滑稽的境地。

即使一條廣告只有十幾秒,但是情節飽滿,有人物有對白有反轉,幾乎可稱為是一部微電影。

安德森是在用拍電影的手法拍廣告。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論送廚具給妻子當禮物的下場

安德森被稱為一名「虔誠的人文主義者」,他拍廣告常常關注的是人,而不是產品。

他從不吹噓產品的特性與功能,他只是描繪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真實處境,產品只是作為次要的裝飾或是腳註出現,無論是哪個牌子都無關緊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他為保險公司拍的廣告,設定了許多意外發生的場景:敞開的車門被路過的卡車撞掉;因提重物失去平衡掉進水裡;往牆上釘釘子時梯子突然倒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乍看起來,這些場景是荒誕可笑、黑色幽默的,但同時也暗示著,這些意外的確有可能發生。

畢竟,我們心裡清楚,生活本身比影像還要具有戲劇性。

正因如此,他的廣告說服力十足。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最讓他聲名大噪的系列廣告,是為丹麥最古老的政黨——社會民主黨(特點是慷慨的社會福利制度)拍攝的政治宣傳片。

片中,安德森將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自私放大化:

護士粗暴對待病床上的老人;老師因一點小事就抽打孩子;地鐵裡有人摔倒,卻遭到路人的隨意踩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片尾打出一行字:「我們為什麼要關心彼此?」

廣告播出後,不僅丹麥社會民主黨的支持率上升,安德森的這系列廣告還被視作優秀案例進行研究。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400多部商業廣告片的拍攝,讓安德森找到了標誌性的個人風格,也為他賺進了一大桶金。

1981年,安德森在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成立Studio 24,一家獨立電影公司和工作室。他用拍廣告賺來的資金,開啟了第三部劇情長片《二樓傳來的歌聲》的拍攝。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位於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的Studio 24

用商業來養文藝,大概是許多導演的必經之路。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96年3月,安德森開始拍攝《二樓傳來的歌聲》,電影在四年後完成。該片在第53屆戛納電影節上首映並獲得評審團特別獎。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2000

當年戛納可謂眾星雲集,拉斯·馮·提爾的《黑暗中的舞者》,姜文的《鬼子來了》,王家衛的《花樣年華》 ,楊德昌的《一一》等都是當年的片子。

《二樓傳來的歌聲》影片由46個固定鏡頭構成,安德森特有的黑色荒誕悲喜劇已經誕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灰冷陰暗的畫面調色,緩慢僵硬的人物動作,無動於衷的旁觀者……這些元素都讓影片看起來死氣沉沉和單調壓抑,令人不適的陰森美學幾乎讓人打起了寒顫。

羅伊·安德森用一種獨特的超現實主義手法,表現並批判冷酷且僵化的現代社會,挖掘人們對於存在本身的絕望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或許得開始承認那些令我們無能為力的環境,我們自己也得負上責任。我相信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抑制了人們的潛能發展。

你看本片(《二樓傳來的歌聲》),應該明白人類的行為有多愚蠢。紊亂將人蠶食,情況越來越嚴重。

安德森無疑是反現代性和反資本主義的,他用影像構築一幅幅世界末日般的現代寓言,並通過反諷的姿態消解人生失意的殘酷。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上映7年後,安德森帶來一部《你還活著》,提名戛納一種關注大獎;又7年後,《寒枝雀靜》上映,奪得71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這三部影片不僅結構和拍攝手法如出一轍,風格意旨也互為映照,被稱為「生活三部曲」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生活三部曲

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具有濃重的社會批判性質。他懂得如何從生活中提取滑稽的笑點,來反映小人物悲歡離合的命運和苦悶壓抑的社會現實。

我們能在安德森的電影裡發現各種奇奇怪怪的人物:

天天神經質般叫嚷「沒有人理解自己」的胖大媽;破壞別人宴席而被宣判坐電椅的中年大叔;一邊做愛一邊唸叨銀行基金賠錢的怪男人;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因為破壞宴席被判坐電椅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不停換隊伍,卻越排越長的旅人

聽了二十七年精神病人傾訴已經不堪重負的精神科醫生;操勞半生卻被莫名解僱的公司職員;

因酷愛寫詩被送進精神病院的年輕人;在酒吧偶遇查理十二世的商品推銷員……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寫詩寫瘋了的年輕人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與客人吵架,一氣之下剃出馬里亞納海溝的理髮師

這些奇特的人物組成宏大的人物畫廊,讓每位觀看電影的觀眾都能在他們失意的人生中找尋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據安德森所說,他的創作滋養來自文學與繪畫

《二樓傳來的歌聲》的部分創作靈感,就來源於祕魯詩人巴列霍。

我的上帝,在這個被矇住的黑夜,你再也不能賭了,因為地球已經是一個被偶然滾動磨凹和磨圓的模具;它只能停在一個空洞裡,在一個龐大的墓穴裡。——《永恆的骰子》塞薩爾·巴列霍

影片開頭,被莫名解僱的中年職員,趴在地面抱著領導的腿,死乞白賴地哀求挽回,更是令人想起契訶夫的《小公務員之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制度對人的壓迫是具有摧毀性的,面對威權,人的尊嚴和精神一敗塗地,無從反抗。而那些從門縫中射出的冷漠目光,行使著旁觀者一貫的惡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而安德森從繪畫藝術汲取的營養更加豐盈,他的固定鏡頭也長期被視作一幅幅會動的油畫。

《寒枝雀靜》獨特的視角靈感,就來自文藝復興時期畫家老彼得·勃魯蓋爾的經典作品《冬獵》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冬獵》,1565

站在樹枝上的鳥,是最天然的人類旁觀者。

人類社會就像一幅「清明上河圖」長卷,又或是一幅不斷滾動變化的浮世繪,總是要抽身出來,離地三米,才能對自身有全景式的觀察。

正如影片的英文名「A Pigeon Sat on a Branch Reflecting on Existence」所提示的,只有抽身出來觀察自身,才能反思自身的存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其他如德國1930年代的畫家,特別是奧托·迪克斯(Otto Dix),也對安德森的創作產生重要影響。

這批藝術家在經過一戰後身心受到嚴重創傷,創作的作品多有諷刺性,面容扭曲醜陋,引起身心厭惡。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造訪兒子》,1967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取單車》,1968

畢業後第一年,他就拍出了處女長片《瑞典愛情故事》,此片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為他贏得了不錯的名聲,此時的安德森才27歲。

《瑞典愛情故事》是羅伊·安德森電影中,難得的美妙浪漫的一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1970

它刻畫了年輕男女青澀戀情的微妙之處,色彩明媚溫柔,安德森對少女神態的捕捉近乎天才,後來蘇菲·瑪索的成名作《初吻》似乎對其也有借鑑。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即使在這部青春片處女作中,安德森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人生無常、命運弄人的虛無與悲觀——這些情緒在「生活三部曲」被放大與強化。

相比起「不識愁滋味」的少男少女,成人的世界要殘酷得多。

他們孤獨、壓抑、互相憎恨,這些得不到愛與關心的大人總是在眾人面前迎來一場猝不及防的精神崩潰。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於是,一個青澀的初戀故事,卻以一場陰鬱、憤怒的鬧劇收尾。

天真純粹的孩童與煩躁無聊的大人形成鮮明對比,但一想到前者最終也會長成後者,宿命般的悲觀氛圍便揮之不去。

正如影片中一句臺詞所說,「世界不是為孤獨的人而建的。」(World is not constructed for lonely people.)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的成功,為安德森帶來了許多工作邀約,有投資方不斷要求他拍一部風格相似的續作。

這讓安德森感到沮喪,他不想重複自己,也不想循規蹈矩,他覺得自己內心一直深藏著更加抽象與荒誕的因子,現在是時候讓它浮出水面來,去嘗試新的風格。

新作品最終在1975年完成,這就是《羈旅情愫》(Giliap)。

與《瑞典愛情故事》寫實的輕喜劇不同,《羈旅情愫》冷酷又無情,這種黑色幽默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卻是安德森最初的誠實的表達。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可惜,這部電影對安德森來說是個災難,不僅預算嚴重透支,後期製作漫漫無期,上映後,影片更是遭遇票房和評論的雙重滑鐵盧。

安德森後來也承認,他的第二部長片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一場失敗,「A very, very big flop」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這部片後,再沒有投資方願意找安德森拍片。

為了生存,他便將注意力轉移到商業廣告的拍攝中,此後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都沒有再嘗試劇情長片。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但連安德森自己都沒有預想到的是,在大銀幕失意的他,竟然在商業廣告上扳回一城。

他最早為丹麥保險公司Trygg Hansa 拍廣告短片時,風格已初見端倪。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單一鏡頭、固定場景,用長鏡頭的方法拍攝,在鏡頭內部進行妙趣橫生的場面調度,用運動的物體打破畫面的靜止,閃現的奇思妙想和巧合偶然,讓現實情境滑入荒誕滑稽的境地。

即使一條廣告只有十幾秒,但是情節飽滿,有人物有對白有反轉,幾乎可稱為是一部微電影。

安德森是在用拍電影的手法拍廣告。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論送廚具給妻子當禮物的下場

安德森被稱為一名「虔誠的人文主義者」,他拍廣告常常關注的是人,而不是產品。

他從不吹噓產品的特性與功能,他只是描繪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真實處境,產品只是作為次要的裝飾或是腳註出現,無論是哪個牌子都無關緊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他為保險公司拍的廣告,設定了許多意外發生的場景:敞開的車門被路過的卡車撞掉;因提重物失去平衡掉進水裡;往牆上釘釘子時梯子突然倒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乍看起來,這些場景是荒誕可笑、黑色幽默的,但同時也暗示著,這些意外的確有可能發生。

畢竟,我們心裡清楚,生活本身比影像還要具有戲劇性。

正因如此,他的廣告說服力十足。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最讓他聲名大噪的系列廣告,是為丹麥最古老的政黨——社會民主黨(特點是慷慨的社會福利制度)拍攝的政治宣傳片。

片中,安德森將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自私放大化:

護士粗暴對待病床上的老人;老師因一點小事就抽打孩子;地鐵裡有人摔倒,卻遭到路人的隨意踩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片尾打出一行字:「我們為什麼要關心彼此?」

廣告播出後,不僅丹麥社會民主黨的支持率上升,安德森的這系列廣告還被視作優秀案例進行研究。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400多部商業廣告片的拍攝,讓安德森找到了標誌性的個人風格,也為他賺進了一大桶金。

1981年,安德森在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成立Studio 24,一家獨立電影公司和工作室。他用拍廣告賺來的資金,開啟了第三部劇情長片《二樓傳來的歌聲》的拍攝。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位於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的Studio 24

用商業來養文藝,大概是許多導演的必經之路。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96年3月,安德森開始拍攝《二樓傳來的歌聲》,電影在四年後完成。該片在第53屆戛納電影節上首映並獲得評審團特別獎。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2000

當年戛納可謂眾星雲集,拉斯·馮·提爾的《黑暗中的舞者》,姜文的《鬼子來了》,王家衛的《花樣年華》 ,楊德昌的《一一》等都是當年的片子。

《二樓傳來的歌聲》影片由46個固定鏡頭構成,安德森特有的黑色荒誕悲喜劇已經誕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灰冷陰暗的畫面調色,緩慢僵硬的人物動作,無動於衷的旁觀者……這些元素都讓影片看起來死氣沉沉和單調壓抑,令人不適的陰森美學幾乎讓人打起了寒顫。

羅伊·安德森用一種獨特的超現實主義手法,表現並批判冷酷且僵化的現代社會,挖掘人們對於存在本身的絕望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或許得開始承認那些令我們無能為力的環境,我們自己也得負上責任。我相信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抑制了人們的潛能發展。

你看本片(《二樓傳來的歌聲》),應該明白人類的行為有多愚蠢。紊亂將人蠶食,情況越來越嚴重。

安德森無疑是反現代性和反資本主義的,他用影像構築一幅幅世界末日般的現代寓言,並通過反諷的姿態消解人生失意的殘酷。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上映7年後,安德森帶來一部《你還活著》,提名戛納一種關注大獎;又7年後,《寒枝雀靜》上映,奪得71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這三部影片不僅結構和拍攝手法如出一轍,風格意旨也互為映照,被稱為「生活三部曲」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生活三部曲

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具有濃重的社會批判性質。他懂得如何從生活中提取滑稽的笑點,來反映小人物悲歡離合的命運和苦悶壓抑的社會現實。

我們能在安德森的電影裡發現各種奇奇怪怪的人物:

天天神經質般叫嚷「沒有人理解自己」的胖大媽;破壞別人宴席而被宣判坐電椅的中年大叔;一邊做愛一邊唸叨銀行基金賠錢的怪男人;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因為破壞宴席被判坐電椅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不停換隊伍,卻越排越長的旅人

聽了二十七年精神病人傾訴已經不堪重負的精神科醫生;操勞半生卻被莫名解僱的公司職員;

因酷愛寫詩被送進精神病院的年輕人;在酒吧偶遇查理十二世的商品推銷員……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寫詩寫瘋了的年輕人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與客人吵架,一氣之下剃出馬里亞納海溝的理髮師

這些奇特的人物組成宏大的人物畫廊,讓每位觀看電影的觀眾都能在他們失意的人生中找尋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據安德森所說,他的創作滋養來自文學與繪畫

《二樓傳來的歌聲》的部分創作靈感,就來源於祕魯詩人巴列霍。

我的上帝,在這個被矇住的黑夜,你再也不能賭了,因為地球已經是一個被偶然滾動磨凹和磨圓的模具;它只能停在一個空洞裡,在一個龐大的墓穴裡。——《永恆的骰子》塞薩爾·巴列霍

影片開頭,被莫名解僱的中年職員,趴在地面抱著領導的腿,死乞白賴地哀求挽回,更是令人想起契訶夫的《小公務員之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制度對人的壓迫是具有摧毀性的,面對威權,人的尊嚴和精神一敗塗地,無從反抗。而那些從門縫中射出的冷漠目光,行使著旁觀者一貫的惡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而安德森從繪畫藝術汲取的營養更加豐盈,他的固定鏡頭也長期被視作一幅幅會動的油畫。

《寒枝雀靜》獨特的視角靈感,就來自文藝復興時期畫家老彼得·勃魯蓋爾的經典作品《冬獵》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冬獵》,1565

站在樹枝上的鳥,是最天然的人類旁觀者。

人類社會就像一幅「清明上河圖」長卷,又或是一幅不斷滾動變化的浮世繪,總是要抽身出來,離地三米,才能對自身有全景式的觀察。

正如影片的英文名「A Pigeon Sat on a Branch Reflecting on Existence」所提示的,只有抽身出來觀察自身,才能反思自身的存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其他如德國1930年代的畫家,特別是奧托·迪克斯(Otto Dix),也對安德森的創作產生重要影響。

這批藝術家在經過一戰後身心受到嚴重創傷,創作的作品多有諷刺性,面容扭曲醜陋,引起身心厭惡。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Otto Dix,In Memory of the Glorious Time,1924

而影像比起繪畫,又多了許多闡釋和可供發揮的空間。在安德森看來,這是一種「複合影像」的美學。

何為「複合影像」?我們可以通過繪畫來理解。

畫家在單一平面上設置信息,將自己的意圖表現在畫上,觀眾通過辨認畫面中的信息來理解藝術家隱藏的意圖。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造訪兒子》,1967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取單車》,1968

畢業後第一年,他就拍出了處女長片《瑞典愛情故事》,此片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為他贏得了不錯的名聲,此時的安德森才27歲。

《瑞典愛情故事》是羅伊·安德森電影中,難得的美妙浪漫的一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1970

它刻畫了年輕男女青澀戀情的微妙之處,色彩明媚溫柔,安德森對少女神態的捕捉近乎天才,後來蘇菲·瑪索的成名作《初吻》似乎對其也有借鑑。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即使在這部青春片處女作中,安德森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人生無常、命運弄人的虛無與悲觀——這些情緒在「生活三部曲」被放大與強化。

相比起「不識愁滋味」的少男少女,成人的世界要殘酷得多。

他們孤獨、壓抑、互相憎恨,這些得不到愛與關心的大人總是在眾人面前迎來一場猝不及防的精神崩潰。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於是,一個青澀的初戀故事,卻以一場陰鬱、憤怒的鬧劇收尾。

天真純粹的孩童與煩躁無聊的大人形成鮮明對比,但一想到前者最終也會長成後者,宿命般的悲觀氛圍便揮之不去。

正如影片中一句臺詞所說,「世界不是為孤獨的人而建的。」(World is not constructed for lonely people.)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的成功,為安德森帶來了許多工作邀約,有投資方不斷要求他拍一部風格相似的續作。

這讓安德森感到沮喪,他不想重複自己,也不想循規蹈矩,他覺得自己內心一直深藏著更加抽象與荒誕的因子,現在是時候讓它浮出水面來,去嘗試新的風格。

新作品最終在1975年完成,這就是《羈旅情愫》(Giliap)。

與《瑞典愛情故事》寫實的輕喜劇不同,《羈旅情愫》冷酷又無情,這種黑色幽默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卻是安德森最初的誠實的表達。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可惜,這部電影對安德森來說是個災難,不僅預算嚴重透支,後期製作漫漫無期,上映後,影片更是遭遇票房和評論的雙重滑鐵盧。

安德森後來也承認,他的第二部長片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一場失敗,「A very, very big flop」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這部片後,再沒有投資方願意找安德森拍片。

為了生存,他便將注意力轉移到商業廣告的拍攝中,此後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都沒有再嘗試劇情長片。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但連安德森自己都沒有預想到的是,在大銀幕失意的他,竟然在商業廣告上扳回一城。

他最早為丹麥保險公司Trygg Hansa 拍廣告短片時,風格已初見端倪。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單一鏡頭、固定場景,用長鏡頭的方法拍攝,在鏡頭內部進行妙趣橫生的場面調度,用運動的物體打破畫面的靜止,閃現的奇思妙想和巧合偶然,讓現實情境滑入荒誕滑稽的境地。

即使一條廣告只有十幾秒,但是情節飽滿,有人物有對白有反轉,幾乎可稱為是一部微電影。

安德森是在用拍電影的手法拍廣告。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論送廚具給妻子當禮物的下場

安德森被稱為一名「虔誠的人文主義者」,他拍廣告常常關注的是人,而不是產品。

他從不吹噓產品的特性與功能,他只是描繪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真實處境,產品只是作為次要的裝飾或是腳註出現,無論是哪個牌子都無關緊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他為保險公司拍的廣告,設定了許多意外發生的場景:敞開的車門被路過的卡車撞掉;因提重物失去平衡掉進水裡;往牆上釘釘子時梯子突然倒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乍看起來,這些場景是荒誕可笑、黑色幽默的,但同時也暗示著,這些意外的確有可能發生。

畢竟,我們心裡清楚,生活本身比影像還要具有戲劇性。

正因如此,他的廣告說服力十足。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最讓他聲名大噪的系列廣告,是為丹麥最古老的政黨——社會民主黨(特點是慷慨的社會福利制度)拍攝的政治宣傳片。

片中,安德森將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自私放大化:

護士粗暴對待病床上的老人;老師因一點小事就抽打孩子;地鐵裡有人摔倒,卻遭到路人的隨意踩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片尾打出一行字:「我們為什麼要關心彼此?」

廣告播出後,不僅丹麥社會民主黨的支持率上升,安德森的這系列廣告還被視作優秀案例進行研究。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400多部商業廣告片的拍攝,讓安德森找到了標誌性的個人風格,也為他賺進了一大桶金。

1981年,安德森在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成立Studio 24,一家獨立電影公司和工作室。他用拍廣告賺來的資金,開啟了第三部劇情長片《二樓傳來的歌聲》的拍攝。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位於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的Studio 24

用商業來養文藝,大概是許多導演的必經之路。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96年3月,安德森開始拍攝《二樓傳來的歌聲》,電影在四年後完成。該片在第53屆戛納電影節上首映並獲得評審團特別獎。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2000

當年戛納可謂眾星雲集,拉斯·馮·提爾的《黑暗中的舞者》,姜文的《鬼子來了》,王家衛的《花樣年華》 ,楊德昌的《一一》等都是當年的片子。

《二樓傳來的歌聲》影片由46個固定鏡頭構成,安德森特有的黑色荒誕悲喜劇已經誕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灰冷陰暗的畫面調色,緩慢僵硬的人物動作,無動於衷的旁觀者……這些元素都讓影片看起來死氣沉沉和單調壓抑,令人不適的陰森美學幾乎讓人打起了寒顫。

羅伊·安德森用一種獨特的超現實主義手法,表現並批判冷酷且僵化的現代社會,挖掘人們對於存在本身的絕望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或許得開始承認那些令我們無能為力的環境,我們自己也得負上責任。我相信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抑制了人們的潛能發展。

你看本片(《二樓傳來的歌聲》),應該明白人類的行為有多愚蠢。紊亂將人蠶食,情況越來越嚴重。

安德森無疑是反現代性和反資本主義的,他用影像構築一幅幅世界末日般的現代寓言,並通過反諷的姿態消解人生失意的殘酷。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上映7年後,安德森帶來一部《你還活著》,提名戛納一種關注大獎;又7年後,《寒枝雀靜》上映,奪得71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這三部影片不僅結構和拍攝手法如出一轍,風格意旨也互為映照,被稱為「生活三部曲」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生活三部曲

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具有濃重的社會批判性質。他懂得如何從生活中提取滑稽的笑點,來反映小人物悲歡離合的命運和苦悶壓抑的社會現實。

我們能在安德森的電影裡發現各種奇奇怪怪的人物:

天天神經質般叫嚷「沒有人理解自己」的胖大媽;破壞別人宴席而被宣判坐電椅的中年大叔;一邊做愛一邊唸叨銀行基金賠錢的怪男人;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因為破壞宴席被判坐電椅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不停換隊伍,卻越排越長的旅人

聽了二十七年精神病人傾訴已經不堪重負的精神科醫生;操勞半生卻被莫名解僱的公司職員;

因酷愛寫詩被送進精神病院的年輕人;在酒吧偶遇查理十二世的商品推銷員……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寫詩寫瘋了的年輕人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與客人吵架,一氣之下剃出馬里亞納海溝的理髮師

這些奇特的人物組成宏大的人物畫廊,讓每位觀看電影的觀眾都能在他們失意的人生中找尋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據安德森所說,他的創作滋養來自文學與繪畫

《二樓傳來的歌聲》的部分創作靈感,就來源於祕魯詩人巴列霍。

我的上帝,在這個被矇住的黑夜,你再也不能賭了,因為地球已經是一個被偶然滾動磨凹和磨圓的模具;它只能停在一個空洞裡,在一個龐大的墓穴裡。——《永恆的骰子》塞薩爾·巴列霍

影片開頭,被莫名解僱的中年職員,趴在地面抱著領導的腿,死乞白賴地哀求挽回,更是令人想起契訶夫的《小公務員之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制度對人的壓迫是具有摧毀性的,面對威權,人的尊嚴和精神一敗塗地,無從反抗。而那些從門縫中射出的冷漠目光,行使著旁觀者一貫的惡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而安德森從繪畫藝術汲取的營養更加豐盈,他的固定鏡頭也長期被視作一幅幅會動的油畫。

《寒枝雀靜》獨特的視角靈感,就來自文藝復興時期畫家老彼得·勃魯蓋爾的經典作品《冬獵》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冬獵》,1565

站在樹枝上的鳥,是最天然的人類旁觀者。

人類社會就像一幅「清明上河圖」長卷,又或是一幅不斷滾動變化的浮世繪,總是要抽身出來,離地三米,才能對自身有全景式的觀察。

正如影片的英文名「A Pigeon Sat on a Branch Reflecting on Existence」所提示的,只有抽身出來觀察自身,才能反思自身的存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其他如德國1930年代的畫家,特別是奧托·迪克斯(Otto Dix),也對安德森的創作產生重要影響。

這批藝術家在經過一戰後身心受到嚴重創傷,創作的作品多有諷刺性,面容扭曲醜陋,引起身心厭惡。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Otto Dix,In Memory of the Glorious Time,1924

而影像比起繪畫,又多了許多闡釋和可供發揮的空間。在安德森看來,這是一種「複合影像」的美學。

何為「複合影像」?我們可以通過繪畫來理解。

畫家在單一平面上設置信息,將自己的意圖表現在畫上,觀眾通過辨認畫面中的信息來理解藝術家隱藏的意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Edward Hopper,Excursion into Philosophy,1959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造訪兒子》,1967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取單車》,1968

畢業後第一年,他就拍出了處女長片《瑞典愛情故事》,此片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為他贏得了不錯的名聲,此時的安德森才27歲。

《瑞典愛情故事》是羅伊·安德森電影中,難得的美妙浪漫的一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1970

它刻畫了年輕男女青澀戀情的微妙之處,色彩明媚溫柔,安德森對少女神態的捕捉近乎天才,後來蘇菲·瑪索的成名作《初吻》似乎對其也有借鑑。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即使在這部青春片處女作中,安德森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人生無常、命運弄人的虛無與悲觀——這些情緒在「生活三部曲」被放大與強化。

相比起「不識愁滋味」的少男少女,成人的世界要殘酷得多。

他們孤獨、壓抑、互相憎恨,這些得不到愛與關心的大人總是在眾人面前迎來一場猝不及防的精神崩潰。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於是,一個青澀的初戀故事,卻以一場陰鬱、憤怒的鬧劇收尾。

天真純粹的孩童與煩躁無聊的大人形成鮮明對比,但一想到前者最終也會長成後者,宿命般的悲觀氛圍便揮之不去。

正如影片中一句臺詞所說,「世界不是為孤獨的人而建的。」(World is not constructed for lonely people.)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的成功,為安德森帶來了許多工作邀約,有投資方不斷要求他拍一部風格相似的續作。

這讓安德森感到沮喪,他不想重複自己,也不想循規蹈矩,他覺得自己內心一直深藏著更加抽象與荒誕的因子,現在是時候讓它浮出水面來,去嘗試新的風格。

新作品最終在1975年完成,這就是《羈旅情愫》(Giliap)。

與《瑞典愛情故事》寫實的輕喜劇不同,《羈旅情愫》冷酷又無情,這種黑色幽默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卻是安德森最初的誠實的表達。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可惜,這部電影對安德森來說是個災難,不僅預算嚴重透支,後期製作漫漫無期,上映後,影片更是遭遇票房和評論的雙重滑鐵盧。

安德森後來也承認,他的第二部長片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一場失敗,「A very, very big flop」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這部片後,再沒有投資方願意找安德森拍片。

為了生存,他便將注意力轉移到商業廣告的拍攝中,此後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都沒有再嘗試劇情長片。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但連安德森自己都沒有預想到的是,在大銀幕失意的他,竟然在商業廣告上扳回一城。

他最早為丹麥保險公司Trygg Hansa 拍廣告短片時,風格已初見端倪。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單一鏡頭、固定場景,用長鏡頭的方法拍攝,在鏡頭內部進行妙趣橫生的場面調度,用運動的物體打破畫面的靜止,閃現的奇思妙想和巧合偶然,讓現實情境滑入荒誕滑稽的境地。

即使一條廣告只有十幾秒,但是情節飽滿,有人物有對白有反轉,幾乎可稱為是一部微電影。

安德森是在用拍電影的手法拍廣告。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論送廚具給妻子當禮物的下場

安德森被稱為一名「虔誠的人文主義者」,他拍廣告常常關注的是人,而不是產品。

他從不吹噓產品的特性與功能,他只是描繪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真實處境,產品只是作為次要的裝飾或是腳註出現,無論是哪個牌子都無關緊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他為保險公司拍的廣告,設定了許多意外發生的場景:敞開的車門被路過的卡車撞掉;因提重物失去平衡掉進水裡;往牆上釘釘子時梯子突然倒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乍看起來,這些場景是荒誕可笑、黑色幽默的,但同時也暗示著,這些意外的確有可能發生。

畢竟,我們心裡清楚,生活本身比影像還要具有戲劇性。

正因如此,他的廣告說服力十足。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最讓他聲名大噪的系列廣告,是為丹麥最古老的政黨——社會民主黨(特點是慷慨的社會福利制度)拍攝的政治宣傳片。

片中,安德森將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自私放大化:

護士粗暴對待病床上的老人;老師因一點小事就抽打孩子;地鐵裡有人摔倒,卻遭到路人的隨意踩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片尾打出一行字:「我們為什麼要關心彼此?」

廣告播出後,不僅丹麥社會民主黨的支持率上升,安德森的這系列廣告還被視作優秀案例進行研究。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400多部商業廣告片的拍攝,讓安德森找到了標誌性的個人風格,也為他賺進了一大桶金。

1981年,安德森在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成立Studio 24,一家獨立電影公司和工作室。他用拍廣告賺來的資金,開啟了第三部劇情長片《二樓傳來的歌聲》的拍攝。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位於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的Studio 24

用商業來養文藝,大概是許多導演的必經之路。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96年3月,安德森開始拍攝《二樓傳來的歌聲》,電影在四年後完成。該片在第53屆戛納電影節上首映並獲得評審團特別獎。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2000

當年戛納可謂眾星雲集,拉斯·馮·提爾的《黑暗中的舞者》,姜文的《鬼子來了》,王家衛的《花樣年華》 ,楊德昌的《一一》等都是當年的片子。

《二樓傳來的歌聲》影片由46個固定鏡頭構成,安德森特有的黑色荒誕悲喜劇已經誕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灰冷陰暗的畫面調色,緩慢僵硬的人物動作,無動於衷的旁觀者……這些元素都讓影片看起來死氣沉沉和單調壓抑,令人不適的陰森美學幾乎讓人打起了寒顫。

羅伊·安德森用一種獨特的超現實主義手法,表現並批判冷酷且僵化的現代社會,挖掘人們對於存在本身的絕望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或許得開始承認那些令我們無能為力的環境,我們自己也得負上責任。我相信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抑制了人們的潛能發展。

你看本片(《二樓傳來的歌聲》),應該明白人類的行為有多愚蠢。紊亂將人蠶食,情況越來越嚴重。

安德森無疑是反現代性和反資本主義的,他用影像構築一幅幅世界末日般的現代寓言,並通過反諷的姿態消解人生失意的殘酷。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上映7年後,安德森帶來一部《你還活著》,提名戛納一種關注大獎;又7年後,《寒枝雀靜》上映,奪得71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這三部影片不僅結構和拍攝手法如出一轍,風格意旨也互為映照,被稱為「生活三部曲」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生活三部曲

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具有濃重的社會批判性質。他懂得如何從生活中提取滑稽的笑點,來反映小人物悲歡離合的命運和苦悶壓抑的社會現實。

我們能在安德森的電影裡發現各種奇奇怪怪的人物:

天天神經質般叫嚷「沒有人理解自己」的胖大媽;破壞別人宴席而被宣判坐電椅的中年大叔;一邊做愛一邊唸叨銀行基金賠錢的怪男人;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因為破壞宴席被判坐電椅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不停換隊伍,卻越排越長的旅人

聽了二十七年精神病人傾訴已經不堪重負的精神科醫生;操勞半生卻被莫名解僱的公司職員;

因酷愛寫詩被送進精神病院的年輕人;在酒吧偶遇查理十二世的商品推銷員……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寫詩寫瘋了的年輕人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與客人吵架,一氣之下剃出馬里亞納海溝的理髮師

這些奇特的人物組成宏大的人物畫廊,讓每位觀看電影的觀眾都能在他們失意的人生中找尋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據安德森所說,他的創作滋養來自文學與繪畫

《二樓傳來的歌聲》的部分創作靈感,就來源於祕魯詩人巴列霍。

我的上帝,在這個被矇住的黑夜,你再也不能賭了,因為地球已經是一個被偶然滾動磨凹和磨圓的模具;它只能停在一個空洞裡,在一個龐大的墓穴裡。——《永恆的骰子》塞薩爾·巴列霍

影片開頭,被莫名解僱的中年職員,趴在地面抱著領導的腿,死乞白賴地哀求挽回,更是令人想起契訶夫的《小公務員之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制度對人的壓迫是具有摧毀性的,面對威權,人的尊嚴和精神一敗塗地,無從反抗。而那些從門縫中射出的冷漠目光,行使著旁觀者一貫的惡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而安德森從繪畫藝術汲取的營養更加豐盈,他的固定鏡頭也長期被視作一幅幅會動的油畫。

《寒枝雀靜》獨特的視角靈感,就來自文藝復興時期畫家老彼得·勃魯蓋爾的經典作品《冬獵》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冬獵》,1565

站在樹枝上的鳥,是最天然的人類旁觀者。

人類社會就像一幅「清明上河圖」長卷,又或是一幅不斷滾動變化的浮世繪,總是要抽身出來,離地三米,才能對自身有全景式的觀察。

正如影片的英文名「A Pigeon Sat on a Branch Reflecting on Existence」所提示的,只有抽身出來觀察自身,才能反思自身的存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其他如德國1930年代的畫家,特別是奧托·迪克斯(Otto Dix),也對安德森的創作產生重要影響。

這批藝術家在經過一戰後身心受到嚴重創傷,創作的作品多有諷刺性,面容扭曲醜陋,引起身心厭惡。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Otto Dix,In Memory of the Glorious Time,1924

而影像比起繪畫,又多了許多闡釋和可供發揮的空間。在安德森看來,這是一種「複合影像」的美學。

何為「複合影像」?我們可以通過繪畫來理解。

畫家在單一平面上設置信息,將自己的意圖表現在畫上,觀眾通過辨認畫面中的信息來理解藝術家隱藏的意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Edward Hopper,Excursion into Philosophy,1959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

畫面中不同局部信息之間的碰撞,即是一種「複合影像」的手法:將不同年代、不同事件的信息並置一起,產生嶄新的意義。

「當兩幅圖像並置,一種上層建築被建立起來,給這種並置增添了藝術價值、信息和洞見。」

比如《寒枝雀靜》中,查理十二世與遠征軍從古代穿越而來,闖入現代社會的咖啡館,時間發生錯位,在這種相遇中新的意義誕生了。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造訪兒子》,1967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取單車》,1968

畢業後第一年,他就拍出了處女長片《瑞典愛情故事》,此片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為他贏得了不錯的名聲,此時的安德森才27歲。

《瑞典愛情故事》是羅伊·安德森電影中,難得的美妙浪漫的一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1970

它刻畫了年輕男女青澀戀情的微妙之處,色彩明媚溫柔,安德森對少女神態的捕捉近乎天才,後來蘇菲·瑪索的成名作《初吻》似乎對其也有借鑑。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即使在這部青春片處女作中,安德森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人生無常、命運弄人的虛無與悲觀——這些情緒在「生活三部曲」被放大與強化。

相比起「不識愁滋味」的少男少女,成人的世界要殘酷得多。

他們孤獨、壓抑、互相憎恨,這些得不到愛與關心的大人總是在眾人面前迎來一場猝不及防的精神崩潰。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於是,一個青澀的初戀故事,卻以一場陰鬱、憤怒的鬧劇收尾。

天真純粹的孩童與煩躁無聊的大人形成鮮明對比,但一想到前者最終也會長成後者,宿命般的悲觀氛圍便揮之不去。

正如影片中一句臺詞所說,「世界不是為孤獨的人而建的。」(World is not constructed for lonely people.)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的成功,為安德森帶來了許多工作邀約,有投資方不斷要求他拍一部風格相似的續作。

這讓安德森感到沮喪,他不想重複自己,也不想循規蹈矩,他覺得自己內心一直深藏著更加抽象與荒誕的因子,現在是時候讓它浮出水面來,去嘗試新的風格。

新作品最終在1975年完成,這就是《羈旅情愫》(Giliap)。

與《瑞典愛情故事》寫實的輕喜劇不同,《羈旅情愫》冷酷又無情,這種黑色幽默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卻是安德森最初的誠實的表達。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可惜,這部電影對安德森來說是個災難,不僅預算嚴重透支,後期製作漫漫無期,上映後,影片更是遭遇票房和評論的雙重滑鐵盧。

安德森後來也承認,他的第二部長片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一場失敗,「A very, very big flop」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這部片後,再沒有投資方願意找安德森拍片。

為了生存,他便將注意力轉移到商業廣告的拍攝中,此後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都沒有再嘗試劇情長片。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但連安德森自己都沒有預想到的是,在大銀幕失意的他,竟然在商業廣告上扳回一城。

他最早為丹麥保險公司Trygg Hansa 拍廣告短片時,風格已初見端倪。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單一鏡頭、固定場景,用長鏡頭的方法拍攝,在鏡頭內部進行妙趣橫生的場面調度,用運動的物體打破畫面的靜止,閃現的奇思妙想和巧合偶然,讓現實情境滑入荒誕滑稽的境地。

即使一條廣告只有十幾秒,但是情節飽滿,有人物有對白有反轉,幾乎可稱為是一部微電影。

安德森是在用拍電影的手法拍廣告。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論送廚具給妻子當禮物的下場

安德森被稱為一名「虔誠的人文主義者」,他拍廣告常常關注的是人,而不是產品。

他從不吹噓產品的特性與功能,他只是描繪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真實處境,產品只是作為次要的裝飾或是腳註出現,無論是哪個牌子都無關緊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他為保險公司拍的廣告,設定了許多意外發生的場景:敞開的車門被路過的卡車撞掉;因提重物失去平衡掉進水裡;往牆上釘釘子時梯子突然倒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乍看起來,這些場景是荒誕可笑、黑色幽默的,但同時也暗示著,這些意外的確有可能發生。

畢竟,我們心裡清楚,生活本身比影像還要具有戲劇性。

正因如此,他的廣告說服力十足。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最讓他聲名大噪的系列廣告,是為丹麥最古老的政黨——社會民主黨(特點是慷慨的社會福利制度)拍攝的政治宣傳片。

片中,安德森將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自私放大化:

護士粗暴對待病床上的老人;老師因一點小事就抽打孩子;地鐵裡有人摔倒,卻遭到路人的隨意踩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片尾打出一行字:「我們為什麼要關心彼此?」

廣告播出後,不僅丹麥社會民主黨的支持率上升,安德森的這系列廣告還被視作優秀案例進行研究。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400多部商業廣告片的拍攝,讓安德森找到了標誌性的個人風格,也為他賺進了一大桶金。

1981年,安德森在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成立Studio 24,一家獨立電影公司和工作室。他用拍廣告賺來的資金,開啟了第三部劇情長片《二樓傳來的歌聲》的拍攝。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位於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的Studio 24

用商業來養文藝,大概是許多導演的必經之路。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96年3月,安德森開始拍攝《二樓傳來的歌聲》,電影在四年後完成。該片在第53屆戛納電影節上首映並獲得評審團特別獎。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2000

當年戛納可謂眾星雲集,拉斯·馮·提爾的《黑暗中的舞者》,姜文的《鬼子來了》,王家衛的《花樣年華》 ,楊德昌的《一一》等都是當年的片子。

《二樓傳來的歌聲》影片由46個固定鏡頭構成,安德森特有的黑色荒誕悲喜劇已經誕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灰冷陰暗的畫面調色,緩慢僵硬的人物動作,無動於衷的旁觀者……這些元素都讓影片看起來死氣沉沉和單調壓抑,令人不適的陰森美學幾乎讓人打起了寒顫。

羅伊·安德森用一種獨特的超現實主義手法,表現並批判冷酷且僵化的現代社會,挖掘人們對於存在本身的絕望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或許得開始承認那些令我們無能為力的環境,我們自己也得負上責任。我相信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抑制了人們的潛能發展。

你看本片(《二樓傳來的歌聲》),應該明白人類的行為有多愚蠢。紊亂將人蠶食,情況越來越嚴重。

安德森無疑是反現代性和反資本主義的,他用影像構築一幅幅世界末日般的現代寓言,並通過反諷的姿態消解人生失意的殘酷。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上映7年後,安德森帶來一部《你還活著》,提名戛納一種關注大獎;又7年後,《寒枝雀靜》上映,奪得71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這三部影片不僅結構和拍攝手法如出一轍,風格意旨也互為映照,被稱為「生活三部曲」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生活三部曲

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具有濃重的社會批判性質。他懂得如何從生活中提取滑稽的笑點,來反映小人物悲歡離合的命運和苦悶壓抑的社會現實。

我們能在安德森的電影裡發現各種奇奇怪怪的人物:

天天神經質般叫嚷「沒有人理解自己」的胖大媽;破壞別人宴席而被宣判坐電椅的中年大叔;一邊做愛一邊唸叨銀行基金賠錢的怪男人;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因為破壞宴席被判坐電椅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不停換隊伍,卻越排越長的旅人

聽了二十七年精神病人傾訴已經不堪重負的精神科醫生;操勞半生卻被莫名解僱的公司職員;

因酷愛寫詩被送進精神病院的年輕人;在酒吧偶遇查理十二世的商品推銷員……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寫詩寫瘋了的年輕人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與客人吵架,一氣之下剃出馬里亞納海溝的理髮師

這些奇特的人物組成宏大的人物畫廊,讓每位觀看電影的觀眾都能在他們失意的人生中找尋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據安德森所說,他的創作滋養來自文學與繪畫

《二樓傳來的歌聲》的部分創作靈感,就來源於祕魯詩人巴列霍。

我的上帝,在這個被矇住的黑夜,你再也不能賭了,因為地球已經是一個被偶然滾動磨凹和磨圓的模具;它只能停在一個空洞裡,在一個龐大的墓穴裡。——《永恆的骰子》塞薩爾·巴列霍

影片開頭,被莫名解僱的中年職員,趴在地面抱著領導的腿,死乞白賴地哀求挽回,更是令人想起契訶夫的《小公務員之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制度對人的壓迫是具有摧毀性的,面對威權,人的尊嚴和精神一敗塗地,無從反抗。而那些從門縫中射出的冷漠目光,行使著旁觀者一貫的惡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而安德森從繪畫藝術汲取的營養更加豐盈,他的固定鏡頭也長期被視作一幅幅會動的油畫。

《寒枝雀靜》獨特的視角靈感,就來自文藝復興時期畫家老彼得·勃魯蓋爾的經典作品《冬獵》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冬獵》,1565

站在樹枝上的鳥,是最天然的人類旁觀者。

人類社會就像一幅「清明上河圖」長卷,又或是一幅不斷滾動變化的浮世繪,總是要抽身出來,離地三米,才能對自身有全景式的觀察。

正如影片的英文名「A Pigeon Sat on a Branch Reflecting on Existence」所提示的,只有抽身出來觀察自身,才能反思自身的存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其他如德國1930年代的畫家,特別是奧托·迪克斯(Otto Dix),也對安德森的創作產生重要影響。

這批藝術家在經過一戰後身心受到嚴重創傷,創作的作品多有諷刺性,面容扭曲醜陋,引起身心厭惡。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Otto Dix,In Memory of the Glorious Time,1924

而影像比起繪畫,又多了許多闡釋和可供發揮的空間。在安德森看來,這是一種「複合影像」的美學。

何為「複合影像」?我們可以通過繪畫來理解。

畫家在單一平面上設置信息,將自己的意圖表現在畫上,觀眾通過辨認畫面中的信息來理解藝術家隱藏的意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Edward Hopper,Excursion into Philosophy,1959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

畫面中不同局部信息之間的碰撞,即是一種「複合影像」的手法:將不同年代、不同事件的信息並置一起,產生嶄新的意義。

「當兩幅圖像並置,一種上層建築被建立起來,給這種並置增添了藝術價值、信息和洞見。」

比如《寒枝雀靜》中,查理十二世與遠征軍從古代穿越而來,闖入現代社會的咖啡館,時間發生錯位,在這種相遇中新的意義誕生了。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在另一幕超現實的場景中,一些戴著鐐銬的非洲奴隸,有男人、女人和孩子,正被英國殖民者趕進一個巨大的鐵桶內。

鐵桶表面嵌著大大小小的喇叭,底下烈火熊熊燃燒,鐵桶緩緩轉著,裡面的人因痛苦與恐懼發出可怕的哭叫聲,通過號角的變奏,哭喊卻轉換成一種令心靈震顫的音樂。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造訪兒子》,1967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取單車》,1968

畢業後第一年,他就拍出了處女長片《瑞典愛情故事》,此片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為他贏得了不錯的名聲,此時的安德森才27歲。

《瑞典愛情故事》是羅伊·安德森電影中,難得的美妙浪漫的一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1970

它刻畫了年輕男女青澀戀情的微妙之處,色彩明媚溫柔,安德森對少女神態的捕捉近乎天才,後來蘇菲·瑪索的成名作《初吻》似乎對其也有借鑑。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即使在這部青春片處女作中,安德森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人生無常、命運弄人的虛無與悲觀——這些情緒在「生活三部曲」被放大與強化。

相比起「不識愁滋味」的少男少女,成人的世界要殘酷得多。

他們孤獨、壓抑、互相憎恨,這些得不到愛與關心的大人總是在眾人面前迎來一場猝不及防的精神崩潰。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於是,一個青澀的初戀故事,卻以一場陰鬱、憤怒的鬧劇收尾。

天真純粹的孩童與煩躁無聊的大人形成鮮明對比,但一想到前者最終也會長成後者,宿命般的悲觀氛圍便揮之不去。

正如影片中一句臺詞所說,「世界不是為孤獨的人而建的。」(World is not constructed for lonely people.)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的成功,為安德森帶來了許多工作邀約,有投資方不斷要求他拍一部風格相似的續作。

這讓安德森感到沮喪,他不想重複自己,也不想循規蹈矩,他覺得自己內心一直深藏著更加抽象與荒誕的因子,現在是時候讓它浮出水面來,去嘗試新的風格。

新作品最終在1975年完成,這就是《羈旅情愫》(Giliap)。

與《瑞典愛情故事》寫實的輕喜劇不同,《羈旅情愫》冷酷又無情,這種黑色幽默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卻是安德森最初的誠實的表達。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可惜,這部電影對安德森來說是個災難,不僅預算嚴重透支,後期製作漫漫無期,上映後,影片更是遭遇票房和評論的雙重滑鐵盧。

安德森後來也承認,他的第二部長片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一場失敗,「A very, very big flop」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這部片後,再沒有投資方願意找安德森拍片。

為了生存,他便將注意力轉移到商業廣告的拍攝中,此後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都沒有再嘗試劇情長片。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但連安德森自己都沒有預想到的是,在大銀幕失意的他,竟然在商業廣告上扳回一城。

他最早為丹麥保險公司Trygg Hansa 拍廣告短片時,風格已初見端倪。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單一鏡頭、固定場景,用長鏡頭的方法拍攝,在鏡頭內部進行妙趣橫生的場面調度,用運動的物體打破畫面的靜止,閃現的奇思妙想和巧合偶然,讓現實情境滑入荒誕滑稽的境地。

即使一條廣告只有十幾秒,但是情節飽滿,有人物有對白有反轉,幾乎可稱為是一部微電影。

安德森是在用拍電影的手法拍廣告。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論送廚具給妻子當禮物的下場

安德森被稱為一名「虔誠的人文主義者」,他拍廣告常常關注的是人,而不是產品。

他從不吹噓產品的特性與功能,他只是描繪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真實處境,產品只是作為次要的裝飾或是腳註出現,無論是哪個牌子都無關緊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他為保險公司拍的廣告,設定了許多意外發生的場景:敞開的車門被路過的卡車撞掉;因提重物失去平衡掉進水裡;往牆上釘釘子時梯子突然倒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乍看起來,這些場景是荒誕可笑、黑色幽默的,但同時也暗示著,這些意外的確有可能發生。

畢竟,我們心裡清楚,生活本身比影像還要具有戲劇性。

正因如此,他的廣告說服力十足。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最讓他聲名大噪的系列廣告,是為丹麥最古老的政黨——社會民主黨(特點是慷慨的社會福利制度)拍攝的政治宣傳片。

片中,安德森將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自私放大化:

護士粗暴對待病床上的老人;老師因一點小事就抽打孩子;地鐵裡有人摔倒,卻遭到路人的隨意踩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片尾打出一行字:「我們為什麼要關心彼此?」

廣告播出後,不僅丹麥社會民主黨的支持率上升,安德森的這系列廣告還被視作優秀案例進行研究。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400多部商業廣告片的拍攝,讓安德森找到了標誌性的個人風格,也為他賺進了一大桶金。

1981年,安德森在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成立Studio 24,一家獨立電影公司和工作室。他用拍廣告賺來的資金,開啟了第三部劇情長片《二樓傳來的歌聲》的拍攝。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位於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的Studio 24

用商業來養文藝,大概是許多導演的必經之路。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96年3月,安德森開始拍攝《二樓傳來的歌聲》,電影在四年後完成。該片在第53屆戛納電影節上首映並獲得評審團特別獎。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2000

當年戛納可謂眾星雲集,拉斯·馮·提爾的《黑暗中的舞者》,姜文的《鬼子來了》,王家衛的《花樣年華》 ,楊德昌的《一一》等都是當年的片子。

《二樓傳來的歌聲》影片由46個固定鏡頭構成,安德森特有的黑色荒誕悲喜劇已經誕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灰冷陰暗的畫面調色,緩慢僵硬的人物動作,無動於衷的旁觀者……這些元素都讓影片看起來死氣沉沉和單調壓抑,令人不適的陰森美學幾乎讓人打起了寒顫。

羅伊·安德森用一種獨特的超現實主義手法,表現並批判冷酷且僵化的現代社會,挖掘人們對於存在本身的絕望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或許得開始承認那些令我們無能為力的環境,我們自己也得負上責任。我相信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抑制了人們的潛能發展。

你看本片(《二樓傳來的歌聲》),應該明白人類的行為有多愚蠢。紊亂將人蠶食,情況越來越嚴重。

安德森無疑是反現代性和反資本主義的,他用影像構築一幅幅世界末日般的現代寓言,並通過反諷的姿態消解人生失意的殘酷。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上映7年後,安德森帶來一部《你還活著》,提名戛納一種關注大獎;又7年後,《寒枝雀靜》上映,奪得71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這三部影片不僅結構和拍攝手法如出一轍,風格意旨也互為映照,被稱為「生活三部曲」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生活三部曲

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具有濃重的社會批判性質。他懂得如何從生活中提取滑稽的笑點,來反映小人物悲歡離合的命運和苦悶壓抑的社會現實。

我們能在安德森的電影裡發現各種奇奇怪怪的人物:

天天神經質般叫嚷「沒有人理解自己」的胖大媽;破壞別人宴席而被宣判坐電椅的中年大叔;一邊做愛一邊唸叨銀行基金賠錢的怪男人;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因為破壞宴席被判坐電椅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不停換隊伍,卻越排越長的旅人

聽了二十七年精神病人傾訴已經不堪重負的精神科醫生;操勞半生卻被莫名解僱的公司職員;

因酷愛寫詩被送進精神病院的年輕人;在酒吧偶遇查理十二世的商品推銷員……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寫詩寫瘋了的年輕人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與客人吵架,一氣之下剃出馬里亞納海溝的理髮師

這些奇特的人物組成宏大的人物畫廊,讓每位觀看電影的觀眾都能在他們失意的人生中找尋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據安德森所說,他的創作滋養來自文學與繪畫

《二樓傳來的歌聲》的部分創作靈感,就來源於祕魯詩人巴列霍。

我的上帝,在這個被矇住的黑夜,你再也不能賭了,因為地球已經是一個被偶然滾動磨凹和磨圓的模具;它只能停在一個空洞裡,在一個龐大的墓穴裡。——《永恆的骰子》塞薩爾·巴列霍

影片開頭,被莫名解僱的中年職員,趴在地面抱著領導的腿,死乞白賴地哀求挽回,更是令人想起契訶夫的《小公務員之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制度對人的壓迫是具有摧毀性的,面對威權,人的尊嚴和精神一敗塗地,無從反抗。而那些從門縫中射出的冷漠目光,行使著旁觀者一貫的惡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而安德森從繪畫藝術汲取的營養更加豐盈,他的固定鏡頭也長期被視作一幅幅會動的油畫。

《寒枝雀靜》獨特的視角靈感,就來自文藝復興時期畫家老彼得·勃魯蓋爾的經典作品《冬獵》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冬獵》,1565

站在樹枝上的鳥,是最天然的人類旁觀者。

人類社會就像一幅「清明上河圖」長卷,又或是一幅不斷滾動變化的浮世繪,總是要抽身出來,離地三米,才能對自身有全景式的觀察。

正如影片的英文名「A Pigeon Sat on a Branch Reflecting on Existence」所提示的,只有抽身出來觀察自身,才能反思自身的存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其他如德國1930年代的畫家,特別是奧托·迪克斯(Otto Dix),也對安德森的創作產生重要影響。

這批藝術家在經過一戰後身心受到嚴重創傷,創作的作品多有諷刺性,面容扭曲醜陋,引起身心厭惡。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Otto Dix,In Memory of the Glorious Time,1924

而影像比起繪畫,又多了許多闡釋和可供發揮的空間。在安德森看來,這是一種「複合影像」的美學。

何為「複合影像」?我們可以通過繪畫來理解。

畫家在單一平面上設置信息,將自己的意圖表現在畫上,觀眾通過辨認畫面中的信息來理解藝術家隱藏的意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Edward Hopper,Excursion into Philosophy,1959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

畫面中不同局部信息之間的碰撞,即是一種「複合影像」的手法:將不同年代、不同事件的信息並置一起,產生嶄新的意義。

「當兩幅圖像並置,一種上層建築被建立起來,給這種並置增添了藝術價值、信息和洞見。」

比如《寒枝雀靜》中,查理十二世與遠征軍從古代穿越而來,闖入現代社會的咖啡館,時間發生錯位,在這種相遇中新的意義誕生了。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在另一幕超現實的場景中,一些戴著鐐銬的非洲奴隸,有男人、女人和孩子,正被英國殖民者趕進一個巨大的鐵桶內。

鐵桶表面嵌著大大小小的喇叭,底下烈火熊熊燃燒,鐵桶緩緩轉著,裡面的人因痛苦與恐懼發出可怕的哭叫聲,通過號角的變奏,哭喊卻轉換成一種令心靈震顫的音樂。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鐵桶上的文字BOLIDEN指的是一家瑞典礦業公司,曾在智利傾倒2萬噸有害廢物,遭到砷中毒受害者起訴

此時,穿著優雅、舉著香檳的旁觀者再次出現,他們面無表情欣賞著音樂,恍如最暗黑深淵的使者。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造訪兒子》,1967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取單車》,1968

畢業後第一年,他就拍出了處女長片《瑞典愛情故事》,此片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為他贏得了不錯的名聲,此時的安德森才27歲。

《瑞典愛情故事》是羅伊·安德森電影中,難得的美妙浪漫的一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1970

它刻畫了年輕男女青澀戀情的微妙之處,色彩明媚溫柔,安德森對少女神態的捕捉近乎天才,後來蘇菲·瑪索的成名作《初吻》似乎對其也有借鑑。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即使在這部青春片處女作中,安德森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人生無常、命運弄人的虛無與悲觀——這些情緒在「生活三部曲」被放大與強化。

相比起「不識愁滋味」的少男少女,成人的世界要殘酷得多。

他們孤獨、壓抑、互相憎恨,這些得不到愛與關心的大人總是在眾人面前迎來一場猝不及防的精神崩潰。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於是,一個青澀的初戀故事,卻以一場陰鬱、憤怒的鬧劇收尾。

天真純粹的孩童與煩躁無聊的大人形成鮮明對比,但一想到前者最終也會長成後者,宿命般的悲觀氛圍便揮之不去。

正如影片中一句臺詞所說,「世界不是為孤獨的人而建的。」(World is not constructed for lonely people.)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的成功,為安德森帶來了許多工作邀約,有投資方不斷要求他拍一部風格相似的續作。

這讓安德森感到沮喪,他不想重複自己,也不想循規蹈矩,他覺得自己內心一直深藏著更加抽象與荒誕的因子,現在是時候讓它浮出水面來,去嘗試新的風格。

新作品最終在1975年完成,這就是《羈旅情愫》(Giliap)。

與《瑞典愛情故事》寫實的輕喜劇不同,《羈旅情愫》冷酷又無情,這種黑色幽默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卻是安德森最初的誠實的表達。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可惜,這部電影對安德森來說是個災難,不僅預算嚴重透支,後期製作漫漫無期,上映後,影片更是遭遇票房和評論的雙重滑鐵盧。

安德森後來也承認,他的第二部長片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一場失敗,「A very, very big flop」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這部片後,再沒有投資方願意找安德森拍片。

為了生存,他便將注意力轉移到商業廣告的拍攝中,此後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都沒有再嘗試劇情長片。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但連安德森自己都沒有預想到的是,在大銀幕失意的他,竟然在商業廣告上扳回一城。

他最早為丹麥保險公司Trygg Hansa 拍廣告短片時,風格已初見端倪。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單一鏡頭、固定場景,用長鏡頭的方法拍攝,在鏡頭內部進行妙趣橫生的場面調度,用運動的物體打破畫面的靜止,閃現的奇思妙想和巧合偶然,讓現實情境滑入荒誕滑稽的境地。

即使一條廣告只有十幾秒,但是情節飽滿,有人物有對白有反轉,幾乎可稱為是一部微電影。

安德森是在用拍電影的手法拍廣告。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論送廚具給妻子當禮物的下場

安德森被稱為一名「虔誠的人文主義者」,他拍廣告常常關注的是人,而不是產品。

他從不吹噓產品的特性與功能,他只是描繪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真實處境,產品只是作為次要的裝飾或是腳註出現,無論是哪個牌子都無關緊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他為保險公司拍的廣告,設定了許多意外發生的場景:敞開的車門被路過的卡車撞掉;因提重物失去平衡掉進水裡;往牆上釘釘子時梯子突然倒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乍看起來,這些場景是荒誕可笑、黑色幽默的,但同時也暗示著,這些意外的確有可能發生。

畢竟,我們心裡清楚,生活本身比影像還要具有戲劇性。

正因如此,他的廣告說服力十足。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最讓他聲名大噪的系列廣告,是為丹麥最古老的政黨——社會民主黨(特點是慷慨的社會福利制度)拍攝的政治宣傳片。

片中,安德森將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自私放大化:

護士粗暴對待病床上的老人;老師因一點小事就抽打孩子;地鐵裡有人摔倒,卻遭到路人的隨意踩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片尾打出一行字:「我們為什麼要關心彼此?」

廣告播出後,不僅丹麥社會民主黨的支持率上升,安德森的這系列廣告還被視作優秀案例進行研究。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400多部商業廣告片的拍攝,讓安德森找到了標誌性的個人風格,也為他賺進了一大桶金。

1981年,安德森在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成立Studio 24,一家獨立電影公司和工作室。他用拍廣告賺來的資金,開啟了第三部劇情長片《二樓傳來的歌聲》的拍攝。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位於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的Studio 24

用商業來養文藝,大概是許多導演的必經之路。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96年3月,安德森開始拍攝《二樓傳來的歌聲》,電影在四年後完成。該片在第53屆戛納電影節上首映並獲得評審團特別獎。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2000

當年戛納可謂眾星雲集,拉斯·馮·提爾的《黑暗中的舞者》,姜文的《鬼子來了》,王家衛的《花樣年華》 ,楊德昌的《一一》等都是當年的片子。

《二樓傳來的歌聲》影片由46個固定鏡頭構成,安德森特有的黑色荒誕悲喜劇已經誕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灰冷陰暗的畫面調色,緩慢僵硬的人物動作,無動於衷的旁觀者……這些元素都讓影片看起來死氣沉沉和單調壓抑,令人不適的陰森美學幾乎讓人打起了寒顫。

羅伊·安德森用一種獨特的超現實主義手法,表現並批判冷酷且僵化的現代社會,挖掘人們對於存在本身的絕望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或許得開始承認那些令我們無能為力的環境,我們自己也得負上責任。我相信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抑制了人們的潛能發展。

你看本片(《二樓傳來的歌聲》),應該明白人類的行為有多愚蠢。紊亂將人蠶食,情況越來越嚴重。

安德森無疑是反現代性和反資本主義的,他用影像構築一幅幅世界末日般的現代寓言,並通過反諷的姿態消解人生失意的殘酷。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上映7年後,安德森帶來一部《你還活著》,提名戛納一種關注大獎;又7年後,《寒枝雀靜》上映,奪得71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這三部影片不僅結構和拍攝手法如出一轍,風格意旨也互為映照,被稱為「生活三部曲」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生活三部曲

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具有濃重的社會批判性質。他懂得如何從生活中提取滑稽的笑點,來反映小人物悲歡離合的命運和苦悶壓抑的社會現實。

我們能在安德森的電影裡發現各種奇奇怪怪的人物:

天天神經質般叫嚷「沒有人理解自己」的胖大媽;破壞別人宴席而被宣判坐電椅的中年大叔;一邊做愛一邊唸叨銀行基金賠錢的怪男人;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因為破壞宴席被判坐電椅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不停換隊伍,卻越排越長的旅人

聽了二十七年精神病人傾訴已經不堪重負的精神科醫生;操勞半生卻被莫名解僱的公司職員;

因酷愛寫詩被送進精神病院的年輕人;在酒吧偶遇查理十二世的商品推銷員……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寫詩寫瘋了的年輕人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與客人吵架,一氣之下剃出馬里亞納海溝的理髮師

這些奇特的人物組成宏大的人物畫廊,讓每位觀看電影的觀眾都能在他們失意的人生中找尋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據安德森所說,他的創作滋養來自文學與繪畫

《二樓傳來的歌聲》的部分創作靈感,就來源於祕魯詩人巴列霍。

我的上帝,在這個被矇住的黑夜,你再也不能賭了,因為地球已經是一個被偶然滾動磨凹和磨圓的模具;它只能停在一個空洞裡,在一個龐大的墓穴裡。——《永恆的骰子》塞薩爾·巴列霍

影片開頭,被莫名解僱的中年職員,趴在地面抱著領導的腿,死乞白賴地哀求挽回,更是令人想起契訶夫的《小公務員之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制度對人的壓迫是具有摧毀性的,面對威權,人的尊嚴和精神一敗塗地,無從反抗。而那些從門縫中射出的冷漠目光,行使著旁觀者一貫的惡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而安德森從繪畫藝術汲取的營養更加豐盈,他的固定鏡頭也長期被視作一幅幅會動的油畫。

《寒枝雀靜》獨特的視角靈感,就來自文藝復興時期畫家老彼得·勃魯蓋爾的經典作品《冬獵》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冬獵》,1565

站在樹枝上的鳥,是最天然的人類旁觀者。

人類社會就像一幅「清明上河圖」長卷,又或是一幅不斷滾動變化的浮世繪,總是要抽身出來,離地三米,才能對自身有全景式的觀察。

正如影片的英文名「A Pigeon Sat on a Branch Reflecting on Existence」所提示的,只有抽身出來觀察自身,才能反思自身的存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其他如德國1930年代的畫家,特別是奧托·迪克斯(Otto Dix),也對安德森的創作產生重要影響。

這批藝術家在經過一戰後身心受到嚴重創傷,創作的作品多有諷刺性,面容扭曲醜陋,引起身心厭惡。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Otto Dix,In Memory of the Glorious Time,1924

而影像比起繪畫,又多了許多闡釋和可供發揮的空間。在安德森看來,這是一種「複合影像」的美學。

何為「複合影像」?我們可以通過繪畫來理解。

畫家在單一平面上設置信息,將自己的意圖表現在畫上,觀眾通過辨認畫面中的信息來理解藝術家隱藏的意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Edward Hopper,Excursion into Philosophy,1959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

畫面中不同局部信息之間的碰撞,即是一種「複合影像」的手法:將不同年代、不同事件的信息並置一起,產生嶄新的意義。

「當兩幅圖像並置,一種上層建築被建立起來,給這種並置增添了藝術價值、信息和洞見。」

比如《寒枝雀靜》中,查理十二世與遠征軍從古代穿越而來,闖入現代社會的咖啡館,時間發生錯位,在這種相遇中新的意義誕生了。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在另一幕超現實的場景中,一些戴著鐐銬的非洲奴隸,有男人、女人和孩子,正被英國殖民者趕進一個巨大的鐵桶內。

鐵桶表面嵌著大大小小的喇叭,底下烈火熊熊燃燒,鐵桶緩緩轉著,裡面的人因痛苦與恐懼發出可怕的哭叫聲,通過號角的變奏,哭喊卻轉換成一種令心靈震顫的音樂。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鐵桶上的文字BOLIDEN指的是一家瑞典礦業公司,曾在智利傾倒2萬噸有害廢物,遭到砷中毒受害者起訴

此時,穿著優雅、舉著香檳的旁觀者再次出現,他們面無表情欣賞著音樂,恍如最暗黑深淵的使者。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

歷史與現代、出征的意氣風發與敗北的頹喪絕望、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人類的痛苦與音樂的優雅……一切矛盾都在複合的影像中互相碰撞,產出新的荒誕。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造訪兒子》,1967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取單車》,1968

畢業後第一年,他就拍出了處女長片《瑞典愛情故事》,此片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為他贏得了不錯的名聲,此時的安德森才27歲。

《瑞典愛情故事》是羅伊·安德森電影中,難得的美妙浪漫的一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1970

它刻畫了年輕男女青澀戀情的微妙之處,色彩明媚溫柔,安德森對少女神態的捕捉近乎天才,後來蘇菲·瑪索的成名作《初吻》似乎對其也有借鑑。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即使在這部青春片處女作中,安德森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人生無常、命運弄人的虛無與悲觀——這些情緒在「生活三部曲」被放大與強化。

相比起「不識愁滋味」的少男少女,成人的世界要殘酷得多。

他們孤獨、壓抑、互相憎恨,這些得不到愛與關心的大人總是在眾人面前迎來一場猝不及防的精神崩潰。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於是,一個青澀的初戀故事,卻以一場陰鬱、憤怒的鬧劇收尾。

天真純粹的孩童與煩躁無聊的大人形成鮮明對比,但一想到前者最終也會長成後者,宿命般的悲觀氛圍便揮之不去。

正如影片中一句臺詞所說,「世界不是為孤獨的人而建的。」(World is not constructed for lonely people.)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的成功,為安德森帶來了許多工作邀約,有投資方不斷要求他拍一部風格相似的續作。

這讓安德森感到沮喪,他不想重複自己,也不想循規蹈矩,他覺得自己內心一直深藏著更加抽象與荒誕的因子,現在是時候讓它浮出水面來,去嘗試新的風格。

新作品最終在1975年完成,這就是《羈旅情愫》(Giliap)。

與《瑞典愛情故事》寫實的輕喜劇不同,《羈旅情愫》冷酷又無情,這種黑色幽默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卻是安德森最初的誠實的表達。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可惜,這部電影對安德森來說是個災難,不僅預算嚴重透支,後期製作漫漫無期,上映後,影片更是遭遇票房和評論的雙重滑鐵盧。

安德森後來也承認,他的第二部長片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一場失敗,「A very, very big flop」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這部片後,再沒有投資方願意找安德森拍片。

為了生存,他便將注意力轉移到商業廣告的拍攝中,此後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都沒有再嘗試劇情長片。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但連安德森自己都沒有預想到的是,在大銀幕失意的他,竟然在商業廣告上扳回一城。

他最早為丹麥保險公司Trygg Hansa 拍廣告短片時,風格已初見端倪。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單一鏡頭、固定場景,用長鏡頭的方法拍攝,在鏡頭內部進行妙趣橫生的場面調度,用運動的物體打破畫面的靜止,閃現的奇思妙想和巧合偶然,讓現實情境滑入荒誕滑稽的境地。

即使一條廣告只有十幾秒,但是情節飽滿,有人物有對白有反轉,幾乎可稱為是一部微電影。

安德森是在用拍電影的手法拍廣告。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論送廚具給妻子當禮物的下場

安德森被稱為一名「虔誠的人文主義者」,他拍廣告常常關注的是人,而不是產品。

他從不吹噓產品的特性與功能,他只是描繪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真實處境,產品只是作為次要的裝飾或是腳註出現,無論是哪個牌子都無關緊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他為保險公司拍的廣告,設定了許多意外發生的場景:敞開的車門被路過的卡車撞掉;因提重物失去平衡掉進水裡;往牆上釘釘子時梯子突然倒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乍看起來,這些場景是荒誕可笑、黑色幽默的,但同時也暗示著,這些意外的確有可能發生。

畢竟,我們心裡清楚,生活本身比影像還要具有戲劇性。

正因如此,他的廣告說服力十足。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最讓他聲名大噪的系列廣告,是為丹麥最古老的政黨——社會民主黨(特點是慷慨的社會福利制度)拍攝的政治宣傳片。

片中,安德森將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自私放大化:

護士粗暴對待病床上的老人;老師因一點小事就抽打孩子;地鐵裡有人摔倒,卻遭到路人的隨意踩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片尾打出一行字:「我們為什麼要關心彼此?」

廣告播出後,不僅丹麥社會民主黨的支持率上升,安德森的這系列廣告還被視作優秀案例進行研究。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400多部商業廣告片的拍攝,讓安德森找到了標誌性的個人風格,也為他賺進了一大桶金。

1981年,安德森在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成立Studio 24,一家獨立電影公司和工作室。他用拍廣告賺來的資金,開啟了第三部劇情長片《二樓傳來的歌聲》的拍攝。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位於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的Studio 24

用商業來養文藝,大概是許多導演的必經之路。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96年3月,安德森開始拍攝《二樓傳來的歌聲》,電影在四年後完成。該片在第53屆戛納電影節上首映並獲得評審團特別獎。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2000

當年戛納可謂眾星雲集,拉斯·馮·提爾的《黑暗中的舞者》,姜文的《鬼子來了》,王家衛的《花樣年華》 ,楊德昌的《一一》等都是當年的片子。

《二樓傳來的歌聲》影片由46個固定鏡頭構成,安德森特有的黑色荒誕悲喜劇已經誕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灰冷陰暗的畫面調色,緩慢僵硬的人物動作,無動於衷的旁觀者……這些元素都讓影片看起來死氣沉沉和單調壓抑,令人不適的陰森美學幾乎讓人打起了寒顫。

羅伊·安德森用一種獨特的超現實主義手法,表現並批判冷酷且僵化的現代社會,挖掘人們對於存在本身的絕望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或許得開始承認那些令我們無能為力的環境,我們自己也得負上責任。我相信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抑制了人們的潛能發展。

你看本片(《二樓傳來的歌聲》),應該明白人類的行為有多愚蠢。紊亂將人蠶食,情況越來越嚴重。

安德森無疑是反現代性和反資本主義的,他用影像構築一幅幅世界末日般的現代寓言,並通過反諷的姿態消解人生失意的殘酷。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上映7年後,安德森帶來一部《你還活著》,提名戛納一種關注大獎;又7年後,《寒枝雀靜》上映,奪得71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這三部影片不僅結構和拍攝手法如出一轍,風格意旨也互為映照,被稱為「生活三部曲」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生活三部曲

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具有濃重的社會批判性質。他懂得如何從生活中提取滑稽的笑點,來反映小人物悲歡離合的命運和苦悶壓抑的社會現實。

我們能在安德森的電影裡發現各種奇奇怪怪的人物:

天天神經質般叫嚷「沒有人理解自己」的胖大媽;破壞別人宴席而被宣判坐電椅的中年大叔;一邊做愛一邊唸叨銀行基金賠錢的怪男人;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因為破壞宴席被判坐電椅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不停換隊伍,卻越排越長的旅人

聽了二十七年精神病人傾訴已經不堪重負的精神科醫生;操勞半生卻被莫名解僱的公司職員;

因酷愛寫詩被送進精神病院的年輕人;在酒吧偶遇查理十二世的商品推銷員……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寫詩寫瘋了的年輕人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與客人吵架,一氣之下剃出馬里亞納海溝的理髮師

這些奇特的人物組成宏大的人物畫廊,讓每位觀看電影的觀眾都能在他們失意的人生中找尋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據安德森所說,他的創作滋養來自文學與繪畫

《二樓傳來的歌聲》的部分創作靈感,就來源於祕魯詩人巴列霍。

我的上帝,在這個被矇住的黑夜,你再也不能賭了,因為地球已經是一個被偶然滾動磨凹和磨圓的模具;它只能停在一個空洞裡,在一個龐大的墓穴裡。——《永恆的骰子》塞薩爾·巴列霍

影片開頭,被莫名解僱的中年職員,趴在地面抱著領導的腿,死乞白賴地哀求挽回,更是令人想起契訶夫的《小公務員之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制度對人的壓迫是具有摧毀性的,面對威權,人的尊嚴和精神一敗塗地,無從反抗。而那些從門縫中射出的冷漠目光,行使著旁觀者一貫的惡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而安德森從繪畫藝術汲取的營養更加豐盈,他的固定鏡頭也長期被視作一幅幅會動的油畫。

《寒枝雀靜》獨特的視角靈感,就來自文藝復興時期畫家老彼得·勃魯蓋爾的經典作品《冬獵》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冬獵》,1565

站在樹枝上的鳥,是最天然的人類旁觀者。

人類社會就像一幅「清明上河圖」長卷,又或是一幅不斷滾動變化的浮世繪,總是要抽身出來,離地三米,才能對自身有全景式的觀察。

正如影片的英文名「A Pigeon Sat on a Branch Reflecting on Existence」所提示的,只有抽身出來觀察自身,才能反思自身的存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其他如德國1930年代的畫家,特別是奧托·迪克斯(Otto Dix),也對安德森的創作產生重要影響。

這批藝術家在經過一戰後身心受到嚴重創傷,創作的作品多有諷刺性,面容扭曲醜陋,引起身心厭惡。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Otto Dix,In Memory of the Glorious Time,1924

而影像比起繪畫,又多了許多闡釋和可供發揮的空間。在安德森看來,這是一種「複合影像」的美學。

何為「複合影像」?我們可以通過繪畫來理解。

畫家在單一平面上設置信息,將自己的意圖表現在畫上,觀眾通過辨認畫面中的信息來理解藝術家隱藏的意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Edward Hopper,Excursion into Philosophy,1959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

畫面中不同局部信息之間的碰撞,即是一種「複合影像」的手法:將不同年代、不同事件的信息並置一起,產生嶄新的意義。

「當兩幅圖像並置,一種上層建築被建立起來,給這種並置增添了藝術價值、信息和洞見。」

比如《寒枝雀靜》中,查理十二世與遠征軍從古代穿越而來,闖入現代社會的咖啡館,時間發生錯位,在這種相遇中新的意義誕生了。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在另一幕超現實的場景中,一些戴著鐐銬的非洲奴隸,有男人、女人和孩子,正被英國殖民者趕進一個巨大的鐵桶內。

鐵桶表面嵌著大大小小的喇叭,底下烈火熊熊燃燒,鐵桶緩緩轉著,裡面的人因痛苦與恐懼發出可怕的哭叫聲,通過號角的變奏,哭喊卻轉換成一種令心靈震顫的音樂。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鐵桶上的文字BOLIDEN指的是一家瑞典礦業公司,曾在智利傾倒2萬噸有害廢物,遭到砷中毒受害者起訴

此時,穿著優雅、舉著香檳的旁觀者再次出現,他們面無表情欣賞著音樂,恍如最暗黑深淵的使者。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

歷史與現代、出征的意氣風發與敗北的頹喪絕望、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人類的痛苦與音樂的優雅……一切矛盾都在複合的影像中互相碰撞,產出新的荒誕。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一部紀錄片《人生如是》詳細披露了安德森獨特的拍攝模式:沒有完整劇本,一鏡一景,幾乎全部室內搭景。

不拍外景的主要原因,還是拍攝資金的捉襟見肘。凡是佈景中需要樓房建築,或是遠處的街道,皆由美工在瓦楞紙板上一筆一畫繪成,藉助視覺錯位營造虛假的背景。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造訪兒子》,1967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取單車》,1968

畢業後第一年,他就拍出了處女長片《瑞典愛情故事》,此片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為他贏得了不錯的名聲,此時的安德森才27歲。

《瑞典愛情故事》是羅伊·安德森電影中,難得的美妙浪漫的一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1970

它刻畫了年輕男女青澀戀情的微妙之處,色彩明媚溫柔,安德森對少女神態的捕捉近乎天才,後來蘇菲·瑪索的成名作《初吻》似乎對其也有借鑑。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即使在這部青春片處女作中,安德森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人生無常、命運弄人的虛無與悲觀——這些情緒在「生活三部曲」被放大與強化。

相比起「不識愁滋味」的少男少女,成人的世界要殘酷得多。

他們孤獨、壓抑、互相憎恨,這些得不到愛與關心的大人總是在眾人面前迎來一場猝不及防的精神崩潰。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於是,一個青澀的初戀故事,卻以一場陰鬱、憤怒的鬧劇收尾。

天真純粹的孩童與煩躁無聊的大人形成鮮明對比,但一想到前者最終也會長成後者,宿命般的悲觀氛圍便揮之不去。

正如影片中一句臺詞所說,「世界不是為孤獨的人而建的。」(World is not constructed for lonely people.)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的成功,為安德森帶來了許多工作邀約,有投資方不斷要求他拍一部風格相似的續作。

這讓安德森感到沮喪,他不想重複自己,也不想循規蹈矩,他覺得自己內心一直深藏著更加抽象與荒誕的因子,現在是時候讓它浮出水面來,去嘗試新的風格。

新作品最終在1975年完成,這就是《羈旅情愫》(Giliap)。

與《瑞典愛情故事》寫實的輕喜劇不同,《羈旅情愫》冷酷又無情,這種黑色幽默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卻是安德森最初的誠實的表達。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可惜,這部電影對安德森來說是個災難,不僅預算嚴重透支,後期製作漫漫無期,上映後,影片更是遭遇票房和評論的雙重滑鐵盧。

安德森後來也承認,他的第二部長片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一場失敗,「A very, very big flop」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這部片後,再沒有投資方願意找安德森拍片。

為了生存,他便將注意力轉移到商業廣告的拍攝中,此後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都沒有再嘗試劇情長片。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但連安德森自己都沒有預想到的是,在大銀幕失意的他,竟然在商業廣告上扳回一城。

他最早為丹麥保險公司Trygg Hansa 拍廣告短片時,風格已初見端倪。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單一鏡頭、固定場景,用長鏡頭的方法拍攝,在鏡頭內部進行妙趣橫生的場面調度,用運動的物體打破畫面的靜止,閃現的奇思妙想和巧合偶然,讓現實情境滑入荒誕滑稽的境地。

即使一條廣告只有十幾秒,但是情節飽滿,有人物有對白有反轉,幾乎可稱為是一部微電影。

安德森是在用拍電影的手法拍廣告。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論送廚具給妻子當禮物的下場

安德森被稱為一名「虔誠的人文主義者」,他拍廣告常常關注的是人,而不是產品。

他從不吹噓產品的特性與功能,他只是描繪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真實處境,產品只是作為次要的裝飾或是腳註出現,無論是哪個牌子都無關緊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他為保險公司拍的廣告,設定了許多意外發生的場景:敞開的車門被路過的卡車撞掉;因提重物失去平衡掉進水裡;往牆上釘釘子時梯子突然倒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乍看起來,這些場景是荒誕可笑、黑色幽默的,但同時也暗示著,這些意外的確有可能發生。

畢竟,我們心裡清楚,生活本身比影像還要具有戲劇性。

正因如此,他的廣告說服力十足。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最讓他聲名大噪的系列廣告,是為丹麥最古老的政黨——社會民主黨(特點是慷慨的社會福利制度)拍攝的政治宣傳片。

片中,安德森將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自私放大化:

護士粗暴對待病床上的老人;老師因一點小事就抽打孩子;地鐵裡有人摔倒,卻遭到路人的隨意踩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片尾打出一行字:「我們為什麼要關心彼此?」

廣告播出後,不僅丹麥社會民主黨的支持率上升,安德森的這系列廣告還被視作優秀案例進行研究。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400多部商業廣告片的拍攝,讓安德森找到了標誌性的個人風格,也為他賺進了一大桶金。

1981年,安德森在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成立Studio 24,一家獨立電影公司和工作室。他用拍廣告賺來的資金,開啟了第三部劇情長片《二樓傳來的歌聲》的拍攝。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位於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的Studio 24

用商業來養文藝,大概是許多導演的必經之路。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96年3月,安德森開始拍攝《二樓傳來的歌聲》,電影在四年後完成。該片在第53屆戛納電影節上首映並獲得評審團特別獎。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2000

當年戛納可謂眾星雲集,拉斯·馮·提爾的《黑暗中的舞者》,姜文的《鬼子來了》,王家衛的《花樣年華》 ,楊德昌的《一一》等都是當年的片子。

《二樓傳來的歌聲》影片由46個固定鏡頭構成,安德森特有的黑色荒誕悲喜劇已經誕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灰冷陰暗的畫面調色,緩慢僵硬的人物動作,無動於衷的旁觀者……這些元素都讓影片看起來死氣沉沉和單調壓抑,令人不適的陰森美學幾乎讓人打起了寒顫。

羅伊·安德森用一種獨特的超現實主義手法,表現並批判冷酷且僵化的現代社會,挖掘人們對於存在本身的絕望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或許得開始承認那些令我們無能為力的環境,我們自己也得負上責任。我相信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抑制了人們的潛能發展。

你看本片(《二樓傳來的歌聲》),應該明白人類的行為有多愚蠢。紊亂將人蠶食,情況越來越嚴重。

安德森無疑是反現代性和反資本主義的,他用影像構築一幅幅世界末日般的現代寓言,並通過反諷的姿態消解人生失意的殘酷。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上映7年後,安德森帶來一部《你還活著》,提名戛納一種關注大獎;又7年後,《寒枝雀靜》上映,奪得71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這三部影片不僅結構和拍攝手法如出一轍,風格意旨也互為映照,被稱為「生活三部曲」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生活三部曲

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具有濃重的社會批判性質。他懂得如何從生活中提取滑稽的笑點,來反映小人物悲歡離合的命運和苦悶壓抑的社會現實。

我們能在安德森的電影裡發現各種奇奇怪怪的人物:

天天神經質般叫嚷「沒有人理解自己」的胖大媽;破壞別人宴席而被宣判坐電椅的中年大叔;一邊做愛一邊唸叨銀行基金賠錢的怪男人;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因為破壞宴席被判坐電椅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不停換隊伍,卻越排越長的旅人

聽了二十七年精神病人傾訴已經不堪重負的精神科醫生;操勞半生卻被莫名解僱的公司職員;

因酷愛寫詩被送進精神病院的年輕人;在酒吧偶遇查理十二世的商品推銷員……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寫詩寫瘋了的年輕人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與客人吵架,一氣之下剃出馬里亞納海溝的理髮師

這些奇特的人物組成宏大的人物畫廊,讓每位觀看電影的觀眾都能在他們失意的人生中找尋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據安德森所說,他的創作滋養來自文學與繪畫

《二樓傳來的歌聲》的部分創作靈感,就來源於祕魯詩人巴列霍。

我的上帝,在這個被矇住的黑夜,你再也不能賭了,因為地球已經是一個被偶然滾動磨凹和磨圓的模具;它只能停在一個空洞裡,在一個龐大的墓穴裡。——《永恆的骰子》塞薩爾·巴列霍

影片開頭,被莫名解僱的中年職員,趴在地面抱著領導的腿,死乞白賴地哀求挽回,更是令人想起契訶夫的《小公務員之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制度對人的壓迫是具有摧毀性的,面對威權,人的尊嚴和精神一敗塗地,無從反抗。而那些從門縫中射出的冷漠目光,行使著旁觀者一貫的惡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而安德森從繪畫藝術汲取的營養更加豐盈,他的固定鏡頭也長期被視作一幅幅會動的油畫。

《寒枝雀靜》獨特的視角靈感,就來自文藝復興時期畫家老彼得·勃魯蓋爾的經典作品《冬獵》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冬獵》,1565

站在樹枝上的鳥,是最天然的人類旁觀者。

人類社會就像一幅「清明上河圖」長卷,又或是一幅不斷滾動變化的浮世繪,總是要抽身出來,離地三米,才能對自身有全景式的觀察。

正如影片的英文名「A Pigeon Sat on a Branch Reflecting on Existence」所提示的,只有抽身出來觀察自身,才能反思自身的存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其他如德國1930年代的畫家,特別是奧托·迪克斯(Otto Dix),也對安德森的創作產生重要影響。

這批藝術家在經過一戰後身心受到嚴重創傷,創作的作品多有諷刺性,面容扭曲醜陋,引起身心厭惡。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Otto Dix,In Memory of the Glorious Time,1924

而影像比起繪畫,又多了許多闡釋和可供發揮的空間。在安德森看來,這是一種「複合影像」的美學。

何為「複合影像」?我們可以通過繪畫來理解。

畫家在單一平面上設置信息,將自己的意圖表現在畫上,觀眾通過辨認畫面中的信息來理解藝術家隱藏的意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Edward Hopper,Excursion into Philosophy,1959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

畫面中不同局部信息之間的碰撞,即是一種「複合影像」的手法:將不同年代、不同事件的信息並置一起,產生嶄新的意義。

「當兩幅圖像並置,一種上層建築被建立起來,給這種並置增添了藝術價值、信息和洞見。」

比如《寒枝雀靜》中,查理十二世與遠征軍從古代穿越而來,闖入現代社會的咖啡館,時間發生錯位,在這種相遇中新的意義誕生了。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在另一幕超現實的場景中,一些戴著鐐銬的非洲奴隸,有男人、女人和孩子,正被英國殖民者趕進一個巨大的鐵桶內。

鐵桶表面嵌著大大小小的喇叭,底下烈火熊熊燃燒,鐵桶緩緩轉著,裡面的人因痛苦與恐懼發出可怕的哭叫聲,通過號角的變奏,哭喊卻轉換成一種令心靈震顫的音樂。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鐵桶上的文字BOLIDEN指的是一家瑞典礦業公司,曾在智利傾倒2萬噸有害廢物,遭到砷中毒受害者起訴

此時,穿著優雅、舉著香檳的旁觀者再次出現,他們面無表情欣賞著音樂,恍如最暗黑深淵的使者。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

歷史與現代、出征的意氣風發與敗北的頹喪絕望、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人類的痛苦與音樂的優雅……一切矛盾都在複合的影像中互相碰撞,產出新的荒誕。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一部紀錄片《人生如是》詳細披露了安德森獨特的拍攝模式:沒有完整劇本,一鏡一景,幾乎全部室內搭景。

不拍外景的主要原因,還是拍攝資金的捉襟見肘。凡是佈景中需要樓房建築,或是遠處的街道,皆由美工在瓦楞紙板上一筆一畫繪成,藉助視覺錯位營造虛假的背景。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在《你還活著》結尾,為了呈現空軍轟炸城市的場景,工作人員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用木板建造了一個城市俯瞰模型,戰鬥機也是模型,僵硬地並排著從空中緩緩降下。

相比起好萊塢特效大片,這個場景粗糙得幾乎像是學生模型習作。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造訪兒子》,1967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取單車》,1968

畢業後第一年,他就拍出了處女長片《瑞典愛情故事》,此片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為他贏得了不錯的名聲,此時的安德森才27歲。

《瑞典愛情故事》是羅伊·安德森電影中,難得的美妙浪漫的一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1970

它刻畫了年輕男女青澀戀情的微妙之處,色彩明媚溫柔,安德森對少女神態的捕捉近乎天才,後來蘇菲·瑪索的成名作《初吻》似乎對其也有借鑑。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即使在這部青春片處女作中,安德森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人生無常、命運弄人的虛無與悲觀——這些情緒在「生活三部曲」被放大與強化。

相比起「不識愁滋味」的少男少女,成人的世界要殘酷得多。

他們孤獨、壓抑、互相憎恨,這些得不到愛與關心的大人總是在眾人面前迎來一場猝不及防的精神崩潰。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於是,一個青澀的初戀故事,卻以一場陰鬱、憤怒的鬧劇收尾。

天真純粹的孩童與煩躁無聊的大人形成鮮明對比,但一想到前者最終也會長成後者,宿命般的悲觀氛圍便揮之不去。

正如影片中一句臺詞所說,「世界不是為孤獨的人而建的。」(World is not constructed for lonely people.)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的成功,為安德森帶來了許多工作邀約,有投資方不斷要求他拍一部風格相似的續作。

這讓安德森感到沮喪,他不想重複自己,也不想循規蹈矩,他覺得自己內心一直深藏著更加抽象與荒誕的因子,現在是時候讓它浮出水面來,去嘗試新的風格。

新作品最終在1975年完成,這就是《羈旅情愫》(Giliap)。

與《瑞典愛情故事》寫實的輕喜劇不同,《羈旅情愫》冷酷又無情,這種黑色幽默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卻是安德森最初的誠實的表達。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可惜,這部電影對安德森來說是個災難,不僅預算嚴重透支,後期製作漫漫無期,上映後,影片更是遭遇票房和評論的雙重滑鐵盧。

安德森後來也承認,他的第二部長片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一場失敗,「A very, very big flop」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這部片後,再沒有投資方願意找安德森拍片。

為了生存,他便將注意力轉移到商業廣告的拍攝中,此後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都沒有再嘗試劇情長片。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但連安德森自己都沒有預想到的是,在大銀幕失意的他,竟然在商業廣告上扳回一城。

他最早為丹麥保險公司Trygg Hansa 拍廣告短片時,風格已初見端倪。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單一鏡頭、固定場景,用長鏡頭的方法拍攝,在鏡頭內部進行妙趣橫生的場面調度,用運動的物體打破畫面的靜止,閃現的奇思妙想和巧合偶然,讓現實情境滑入荒誕滑稽的境地。

即使一條廣告只有十幾秒,但是情節飽滿,有人物有對白有反轉,幾乎可稱為是一部微電影。

安德森是在用拍電影的手法拍廣告。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論送廚具給妻子當禮物的下場

安德森被稱為一名「虔誠的人文主義者」,他拍廣告常常關注的是人,而不是產品。

他從不吹噓產品的特性與功能,他只是描繪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真實處境,產品只是作為次要的裝飾或是腳註出現,無論是哪個牌子都無關緊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他為保險公司拍的廣告,設定了許多意外發生的場景:敞開的車門被路過的卡車撞掉;因提重物失去平衡掉進水裡;往牆上釘釘子時梯子突然倒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乍看起來,這些場景是荒誕可笑、黑色幽默的,但同時也暗示著,這些意外的確有可能發生。

畢竟,我們心裡清楚,生活本身比影像還要具有戲劇性。

正因如此,他的廣告說服力十足。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最讓他聲名大噪的系列廣告,是為丹麥最古老的政黨——社會民主黨(特點是慷慨的社會福利制度)拍攝的政治宣傳片。

片中,安德森將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自私放大化:

護士粗暴對待病床上的老人;老師因一點小事就抽打孩子;地鐵裡有人摔倒,卻遭到路人的隨意踩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片尾打出一行字:「我們為什麼要關心彼此?」

廣告播出後,不僅丹麥社會民主黨的支持率上升,安德森的這系列廣告還被視作優秀案例進行研究。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400多部商業廣告片的拍攝,讓安德森找到了標誌性的個人風格,也為他賺進了一大桶金。

1981年,安德森在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成立Studio 24,一家獨立電影公司和工作室。他用拍廣告賺來的資金,開啟了第三部劇情長片《二樓傳來的歌聲》的拍攝。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位於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的Studio 24

用商業來養文藝,大概是許多導演的必經之路。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96年3月,安德森開始拍攝《二樓傳來的歌聲》,電影在四年後完成。該片在第53屆戛納電影節上首映並獲得評審團特別獎。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2000

當年戛納可謂眾星雲集,拉斯·馮·提爾的《黑暗中的舞者》,姜文的《鬼子來了》,王家衛的《花樣年華》 ,楊德昌的《一一》等都是當年的片子。

《二樓傳來的歌聲》影片由46個固定鏡頭構成,安德森特有的黑色荒誕悲喜劇已經誕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灰冷陰暗的畫面調色,緩慢僵硬的人物動作,無動於衷的旁觀者……這些元素都讓影片看起來死氣沉沉和單調壓抑,令人不適的陰森美學幾乎讓人打起了寒顫。

羅伊·安德森用一種獨特的超現實主義手法,表現並批判冷酷且僵化的現代社會,挖掘人們對於存在本身的絕望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或許得開始承認那些令我們無能為力的環境,我們自己也得負上責任。我相信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抑制了人們的潛能發展。

你看本片(《二樓傳來的歌聲》),應該明白人類的行為有多愚蠢。紊亂將人蠶食,情況越來越嚴重。

安德森無疑是反現代性和反資本主義的,他用影像構築一幅幅世界末日般的現代寓言,並通過反諷的姿態消解人生失意的殘酷。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上映7年後,安德森帶來一部《你還活著》,提名戛納一種關注大獎;又7年後,《寒枝雀靜》上映,奪得71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這三部影片不僅結構和拍攝手法如出一轍,風格意旨也互為映照,被稱為「生活三部曲」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生活三部曲

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具有濃重的社會批判性質。他懂得如何從生活中提取滑稽的笑點,來反映小人物悲歡離合的命運和苦悶壓抑的社會現實。

我們能在安德森的電影裡發現各種奇奇怪怪的人物:

天天神經質般叫嚷「沒有人理解自己」的胖大媽;破壞別人宴席而被宣判坐電椅的中年大叔;一邊做愛一邊唸叨銀行基金賠錢的怪男人;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因為破壞宴席被判坐電椅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不停換隊伍,卻越排越長的旅人

聽了二十七年精神病人傾訴已經不堪重負的精神科醫生;操勞半生卻被莫名解僱的公司職員;

因酷愛寫詩被送進精神病院的年輕人;在酒吧偶遇查理十二世的商品推銷員……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寫詩寫瘋了的年輕人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與客人吵架,一氣之下剃出馬里亞納海溝的理髮師

這些奇特的人物組成宏大的人物畫廊,讓每位觀看電影的觀眾都能在他們失意的人生中找尋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據安德森所說,他的創作滋養來自文學與繪畫

《二樓傳來的歌聲》的部分創作靈感,就來源於祕魯詩人巴列霍。

我的上帝,在這個被矇住的黑夜,你再也不能賭了,因為地球已經是一個被偶然滾動磨凹和磨圓的模具;它只能停在一個空洞裡,在一個龐大的墓穴裡。——《永恆的骰子》塞薩爾·巴列霍

影片開頭,被莫名解僱的中年職員,趴在地面抱著領導的腿,死乞白賴地哀求挽回,更是令人想起契訶夫的《小公務員之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制度對人的壓迫是具有摧毀性的,面對威權,人的尊嚴和精神一敗塗地,無從反抗。而那些從門縫中射出的冷漠目光,行使著旁觀者一貫的惡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而安德森從繪畫藝術汲取的營養更加豐盈,他的固定鏡頭也長期被視作一幅幅會動的油畫。

《寒枝雀靜》獨特的視角靈感,就來自文藝復興時期畫家老彼得·勃魯蓋爾的經典作品《冬獵》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冬獵》,1565

站在樹枝上的鳥,是最天然的人類旁觀者。

人類社會就像一幅「清明上河圖」長卷,又或是一幅不斷滾動變化的浮世繪,總是要抽身出來,離地三米,才能對自身有全景式的觀察。

正如影片的英文名「A Pigeon Sat on a Branch Reflecting on Existence」所提示的,只有抽身出來觀察自身,才能反思自身的存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其他如德國1930年代的畫家,特別是奧托·迪克斯(Otto Dix),也對安德森的創作產生重要影響。

這批藝術家在經過一戰後身心受到嚴重創傷,創作的作品多有諷刺性,面容扭曲醜陋,引起身心厭惡。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Otto Dix,In Memory of the Glorious Time,1924

而影像比起繪畫,又多了許多闡釋和可供發揮的空間。在安德森看來,這是一種「複合影像」的美學。

何為「複合影像」?我們可以通過繪畫來理解。

畫家在單一平面上設置信息,將自己的意圖表現在畫上,觀眾通過辨認畫面中的信息來理解藝術家隱藏的意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Edward Hopper,Excursion into Philosophy,1959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

畫面中不同局部信息之間的碰撞,即是一種「複合影像」的手法:將不同年代、不同事件的信息並置一起,產生嶄新的意義。

「當兩幅圖像並置,一種上層建築被建立起來,給這種並置增添了藝術價值、信息和洞見。」

比如《寒枝雀靜》中,查理十二世與遠征軍從古代穿越而來,闖入現代社會的咖啡館,時間發生錯位,在這種相遇中新的意義誕生了。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在另一幕超現實的場景中,一些戴著鐐銬的非洲奴隸,有男人、女人和孩子,正被英國殖民者趕進一個巨大的鐵桶內。

鐵桶表面嵌著大大小小的喇叭,底下烈火熊熊燃燒,鐵桶緩緩轉著,裡面的人因痛苦與恐懼發出可怕的哭叫聲,通過號角的變奏,哭喊卻轉換成一種令心靈震顫的音樂。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鐵桶上的文字BOLIDEN指的是一家瑞典礦業公司,曾在智利傾倒2萬噸有害廢物,遭到砷中毒受害者起訴

此時,穿著優雅、舉著香檳的旁觀者再次出現,他們面無表情欣賞著音樂,恍如最暗黑深淵的使者。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

歷史與現代、出征的意氣風發與敗北的頹喪絕望、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人類的痛苦與音樂的優雅……一切矛盾都在複合的影像中互相碰撞,產出新的荒誕。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一部紀錄片《人生如是》詳細披露了安德森獨特的拍攝模式:沒有完整劇本,一鏡一景,幾乎全部室內搭景。

不拍外景的主要原因,還是拍攝資金的捉襟見肘。凡是佈景中需要樓房建築,或是遠處的街道,皆由美工在瓦楞紙板上一筆一畫繪成,藉助視覺錯位營造虛假的背景。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在《你還活著》結尾,為了呈現空軍轟炸城市的場景,工作人員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用木板建造了一個城市俯瞰模型,戰鬥機也是模型,僵硬地並排著從空中緩緩降下。

相比起好萊塢特效大片,這個場景粗糙得幾乎像是學生模型習作。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你還活著》中的城市俯瞰模型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造訪兒子》,1967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取單車》,1968

畢業後第一年,他就拍出了處女長片《瑞典愛情故事》,此片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為他贏得了不錯的名聲,此時的安德森才27歲。

《瑞典愛情故事》是羅伊·安德森電影中,難得的美妙浪漫的一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1970

它刻畫了年輕男女青澀戀情的微妙之處,色彩明媚溫柔,安德森對少女神態的捕捉近乎天才,後來蘇菲·瑪索的成名作《初吻》似乎對其也有借鑑。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即使在這部青春片處女作中,安德森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人生無常、命運弄人的虛無與悲觀——這些情緒在「生活三部曲」被放大與強化。

相比起「不識愁滋味」的少男少女,成人的世界要殘酷得多。

他們孤獨、壓抑、互相憎恨,這些得不到愛與關心的大人總是在眾人面前迎來一場猝不及防的精神崩潰。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於是,一個青澀的初戀故事,卻以一場陰鬱、憤怒的鬧劇收尾。

天真純粹的孩童與煩躁無聊的大人形成鮮明對比,但一想到前者最終也會長成後者,宿命般的悲觀氛圍便揮之不去。

正如影片中一句臺詞所說,「世界不是為孤獨的人而建的。」(World is not constructed for lonely people.)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的成功,為安德森帶來了許多工作邀約,有投資方不斷要求他拍一部風格相似的續作。

這讓安德森感到沮喪,他不想重複自己,也不想循規蹈矩,他覺得自己內心一直深藏著更加抽象與荒誕的因子,現在是時候讓它浮出水面來,去嘗試新的風格。

新作品最終在1975年完成,這就是《羈旅情愫》(Giliap)。

與《瑞典愛情故事》寫實的輕喜劇不同,《羈旅情愫》冷酷又無情,這種黑色幽默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卻是安德森最初的誠實的表達。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可惜,這部電影對安德森來說是個災難,不僅預算嚴重透支,後期製作漫漫無期,上映後,影片更是遭遇票房和評論的雙重滑鐵盧。

安德森後來也承認,他的第二部長片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一場失敗,「A very, very big flop」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這部片後,再沒有投資方願意找安德森拍片。

為了生存,他便將注意力轉移到商業廣告的拍攝中,此後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都沒有再嘗試劇情長片。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但連安德森自己都沒有預想到的是,在大銀幕失意的他,竟然在商業廣告上扳回一城。

他最早為丹麥保險公司Trygg Hansa 拍廣告短片時,風格已初見端倪。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單一鏡頭、固定場景,用長鏡頭的方法拍攝,在鏡頭內部進行妙趣橫生的場面調度,用運動的物體打破畫面的靜止,閃現的奇思妙想和巧合偶然,讓現實情境滑入荒誕滑稽的境地。

即使一條廣告只有十幾秒,但是情節飽滿,有人物有對白有反轉,幾乎可稱為是一部微電影。

安德森是在用拍電影的手法拍廣告。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論送廚具給妻子當禮物的下場

安德森被稱為一名「虔誠的人文主義者」,他拍廣告常常關注的是人,而不是產品。

他從不吹噓產品的特性與功能,他只是描繪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真實處境,產品只是作為次要的裝飾或是腳註出現,無論是哪個牌子都無關緊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他為保險公司拍的廣告,設定了許多意外發生的場景:敞開的車門被路過的卡車撞掉;因提重物失去平衡掉進水裡;往牆上釘釘子時梯子突然倒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乍看起來,這些場景是荒誕可笑、黑色幽默的,但同時也暗示著,這些意外的確有可能發生。

畢竟,我們心裡清楚,生活本身比影像還要具有戲劇性。

正因如此,他的廣告說服力十足。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最讓他聲名大噪的系列廣告,是為丹麥最古老的政黨——社會民主黨(特點是慷慨的社會福利制度)拍攝的政治宣傳片。

片中,安德森將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自私放大化:

護士粗暴對待病床上的老人;老師因一點小事就抽打孩子;地鐵裡有人摔倒,卻遭到路人的隨意踩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片尾打出一行字:「我們為什麼要關心彼此?」

廣告播出後,不僅丹麥社會民主黨的支持率上升,安德森的這系列廣告還被視作優秀案例進行研究。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400多部商業廣告片的拍攝,讓安德森找到了標誌性的個人風格,也為他賺進了一大桶金。

1981年,安德森在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成立Studio 24,一家獨立電影公司和工作室。他用拍廣告賺來的資金,開啟了第三部劇情長片《二樓傳來的歌聲》的拍攝。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位於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的Studio 24

用商業來養文藝,大概是許多導演的必經之路。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96年3月,安德森開始拍攝《二樓傳來的歌聲》,電影在四年後完成。該片在第53屆戛納電影節上首映並獲得評審團特別獎。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2000

當年戛納可謂眾星雲集,拉斯·馮·提爾的《黑暗中的舞者》,姜文的《鬼子來了》,王家衛的《花樣年華》 ,楊德昌的《一一》等都是當年的片子。

《二樓傳來的歌聲》影片由46個固定鏡頭構成,安德森特有的黑色荒誕悲喜劇已經誕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灰冷陰暗的畫面調色,緩慢僵硬的人物動作,無動於衷的旁觀者……這些元素都讓影片看起來死氣沉沉和單調壓抑,令人不適的陰森美學幾乎讓人打起了寒顫。

羅伊·安德森用一種獨特的超現實主義手法,表現並批判冷酷且僵化的現代社會,挖掘人們對於存在本身的絕望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或許得開始承認那些令我們無能為力的環境,我們自己也得負上責任。我相信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抑制了人們的潛能發展。

你看本片(《二樓傳來的歌聲》),應該明白人類的行為有多愚蠢。紊亂將人蠶食,情況越來越嚴重。

安德森無疑是反現代性和反資本主義的,他用影像構築一幅幅世界末日般的現代寓言,並通過反諷的姿態消解人生失意的殘酷。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上映7年後,安德森帶來一部《你還活著》,提名戛納一種關注大獎;又7年後,《寒枝雀靜》上映,奪得71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這三部影片不僅結構和拍攝手法如出一轍,風格意旨也互為映照,被稱為「生活三部曲」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生活三部曲

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具有濃重的社會批判性質。他懂得如何從生活中提取滑稽的笑點,來反映小人物悲歡離合的命運和苦悶壓抑的社會現實。

我們能在安德森的電影裡發現各種奇奇怪怪的人物:

天天神經質般叫嚷「沒有人理解自己」的胖大媽;破壞別人宴席而被宣判坐電椅的中年大叔;一邊做愛一邊唸叨銀行基金賠錢的怪男人;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因為破壞宴席被判坐電椅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不停換隊伍,卻越排越長的旅人

聽了二十七年精神病人傾訴已經不堪重負的精神科醫生;操勞半生卻被莫名解僱的公司職員;

因酷愛寫詩被送進精神病院的年輕人;在酒吧偶遇查理十二世的商品推銷員……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寫詩寫瘋了的年輕人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與客人吵架,一氣之下剃出馬里亞納海溝的理髮師

這些奇特的人物組成宏大的人物畫廊,讓每位觀看電影的觀眾都能在他們失意的人生中找尋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據安德森所說,他的創作滋養來自文學與繪畫

《二樓傳來的歌聲》的部分創作靈感,就來源於祕魯詩人巴列霍。

我的上帝,在這個被矇住的黑夜,你再也不能賭了,因為地球已經是一個被偶然滾動磨凹和磨圓的模具;它只能停在一個空洞裡,在一個龐大的墓穴裡。——《永恆的骰子》塞薩爾·巴列霍

影片開頭,被莫名解僱的中年職員,趴在地面抱著領導的腿,死乞白賴地哀求挽回,更是令人想起契訶夫的《小公務員之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制度對人的壓迫是具有摧毀性的,面對威權,人的尊嚴和精神一敗塗地,無從反抗。而那些從門縫中射出的冷漠目光,行使著旁觀者一貫的惡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而安德森從繪畫藝術汲取的營養更加豐盈,他的固定鏡頭也長期被視作一幅幅會動的油畫。

《寒枝雀靜》獨特的視角靈感,就來自文藝復興時期畫家老彼得·勃魯蓋爾的經典作品《冬獵》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冬獵》,1565

站在樹枝上的鳥,是最天然的人類旁觀者。

人類社會就像一幅「清明上河圖」長卷,又或是一幅不斷滾動變化的浮世繪,總是要抽身出來,離地三米,才能對自身有全景式的觀察。

正如影片的英文名「A Pigeon Sat on a Branch Reflecting on Existence」所提示的,只有抽身出來觀察自身,才能反思自身的存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其他如德國1930年代的畫家,特別是奧托·迪克斯(Otto Dix),也對安德森的創作產生重要影響。

這批藝術家在經過一戰後身心受到嚴重創傷,創作的作品多有諷刺性,面容扭曲醜陋,引起身心厭惡。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Otto Dix,In Memory of the Glorious Time,1924

而影像比起繪畫,又多了許多闡釋和可供發揮的空間。在安德森看來,這是一種「複合影像」的美學。

何為「複合影像」?我們可以通過繪畫來理解。

畫家在單一平面上設置信息,將自己的意圖表現在畫上,觀眾通過辨認畫面中的信息來理解藝術家隱藏的意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Edward Hopper,Excursion into Philosophy,1959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

畫面中不同局部信息之間的碰撞,即是一種「複合影像」的手法:將不同年代、不同事件的信息並置一起,產生嶄新的意義。

「當兩幅圖像並置,一種上層建築被建立起來,給這種並置增添了藝術價值、信息和洞見。」

比如《寒枝雀靜》中,查理十二世與遠征軍從古代穿越而來,闖入現代社會的咖啡館,時間發生錯位,在這種相遇中新的意義誕生了。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在另一幕超現實的場景中,一些戴著鐐銬的非洲奴隸,有男人、女人和孩子,正被英國殖民者趕進一個巨大的鐵桶內。

鐵桶表面嵌著大大小小的喇叭,底下烈火熊熊燃燒,鐵桶緩緩轉著,裡面的人因痛苦與恐懼發出可怕的哭叫聲,通過號角的變奏,哭喊卻轉換成一種令心靈震顫的音樂。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鐵桶上的文字BOLIDEN指的是一家瑞典礦業公司,曾在智利傾倒2萬噸有害廢物,遭到砷中毒受害者起訴

此時,穿著優雅、舉著香檳的旁觀者再次出現,他們面無表情欣賞著音樂,恍如最暗黑深淵的使者。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

歷史與現代、出征的意氣風發與敗北的頹喪絕望、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人類的痛苦與音樂的優雅……一切矛盾都在複合的影像中互相碰撞,產出新的荒誕。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一部紀錄片《人生如是》詳細披露了安德森獨特的拍攝模式:沒有完整劇本,一鏡一景,幾乎全部室內搭景。

不拍外景的主要原因,還是拍攝資金的捉襟見肘。凡是佈景中需要樓房建築,或是遠處的街道,皆由美工在瓦楞紙板上一筆一畫繪成,藉助視覺錯位營造虛假的背景。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在《你還活著》結尾,為了呈現空軍轟炸城市的場景,工作人員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用木板建造了一個城市俯瞰模型,戰鬥機也是模型,僵硬地並排著從空中緩緩降下。

相比起好萊塢特效大片,這個場景粗糙得幾乎像是學生模型習作。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你還活著》中的城市俯瞰模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這個模型是由工作人員一個一個木塊砌出來的

這位固執的導演拒絕任何現代電影特效,他認為,電影應該所見即所得,花費大量心血去搭建佈景,正是出於對電影的尊重。

難怪安德森的電影總是需要如此長的拍攝週期。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造訪兒子》,1967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取單車》,1968

畢業後第一年,他就拍出了處女長片《瑞典愛情故事》,此片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為他贏得了不錯的名聲,此時的安德森才27歲。

《瑞典愛情故事》是羅伊·安德森電影中,難得的美妙浪漫的一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1970

它刻畫了年輕男女青澀戀情的微妙之處,色彩明媚溫柔,安德森對少女神態的捕捉近乎天才,後來蘇菲·瑪索的成名作《初吻》似乎對其也有借鑑。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即使在這部青春片處女作中,安德森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人生無常、命運弄人的虛無與悲觀——這些情緒在「生活三部曲」被放大與強化。

相比起「不識愁滋味」的少男少女,成人的世界要殘酷得多。

他們孤獨、壓抑、互相憎恨,這些得不到愛與關心的大人總是在眾人面前迎來一場猝不及防的精神崩潰。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於是,一個青澀的初戀故事,卻以一場陰鬱、憤怒的鬧劇收尾。

天真純粹的孩童與煩躁無聊的大人形成鮮明對比,但一想到前者最終也會長成後者,宿命般的悲觀氛圍便揮之不去。

正如影片中一句臺詞所說,「世界不是為孤獨的人而建的。」(World is not constructed for lonely people.)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的成功,為安德森帶來了許多工作邀約,有投資方不斷要求他拍一部風格相似的續作。

這讓安德森感到沮喪,他不想重複自己,也不想循規蹈矩,他覺得自己內心一直深藏著更加抽象與荒誕的因子,現在是時候讓它浮出水面來,去嘗試新的風格。

新作品最終在1975年完成,這就是《羈旅情愫》(Giliap)。

與《瑞典愛情故事》寫實的輕喜劇不同,《羈旅情愫》冷酷又無情,這種黑色幽默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卻是安德森最初的誠實的表達。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可惜,這部電影對安德森來說是個災難,不僅預算嚴重透支,後期製作漫漫無期,上映後,影片更是遭遇票房和評論的雙重滑鐵盧。

安德森後來也承認,他的第二部長片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一場失敗,「A very, very big flop」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這部片後,再沒有投資方願意找安德森拍片。

為了生存,他便將注意力轉移到商業廣告的拍攝中,此後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都沒有再嘗試劇情長片。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但連安德森自己都沒有預想到的是,在大銀幕失意的他,竟然在商業廣告上扳回一城。

他最早為丹麥保險公司Trygg Hansa 拍廣告短片時,風格已初見端倪。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單一鏡頭、固定場景,用長鏡頭的方法拍攝,在鏡頭內部進行妙趣橫生的場面調度,用運動的物體打破畫面的靜止,閃現的奇思妙想和巧合偶然,讓現實情境滑入荒誕滑稽的境地。

即使一條廣告只有十幾秒,但是情節飽滿,有人物有對白有反轉,幾乎可稱為是一部微電影。

安德森是在用拍電影的手法拍廣告。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論送廚具給妻子當禮物的下場

安德森被稱為一名「虔誠的人文主義者」,他拍廣告常常關注的是人,而不是產品。

他從不吹噓產品的特性與功能,他只是描繪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真實處境,產品只是作為次要的裝飾或是腳註出現,無論是哪個牌子都無關緊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他為保險公司拍的廣告,設定了許多意外發生的場景:敞開的車門被路過的卡車撞掉;因提重物失去平衡掉進水裡;往牆上釘釘子時梯子突然倒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乍看起來,這些場景是荒誕可笑、黑色幽默的,但同時也暗示著,這些意外的確有可能發生。

畢竟,我們心裡清楚,生活本身比影像還要具有戲劇性。

正因如此,他的廣告說服力十足。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最讓他聲名大噪的系列廣告,是為丹麥最古老的政黨——社會民主黨(特點是慷慨的社會福利制度)拍攝的政治宣傳片。

片中,安德森將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自私放大化:

護士粗暴對待病床上的老人;老師因一點小事就抽打孩子;地鐵裡有人摔倒,卻遭到路人的隨意踩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片尾打出一行字:「我們為什麼要關心彼此?」

廣告播出後,不僅丹麥社會民主黨的支持率上升,安德森的這系列廣告還被視作優秀案例進行研究。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400多部商業廣告片的拍攝,讓安德森找到了標誌性的個人風格,也為他賺進了一大桶金。

1981年,安德森在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成立Studio 24,一家獨立電影公司和工作室。他用拍廣告賺來的資金,開啟了第三部劇情長片《二樓傳來的歌聲》的拍攝。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位於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的Studio 24

用商業來養文藝,大概是許多導演的必經之路。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96年3月,安德森開始拍攝《二樓傳來的歌聲》,電影在四年後完成。該片在第53屆戛納電影節上首映並獲得評審團特別獎。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2000

當年戛納可謂眾星雲集,拉斯·馮·提爾的《黑暗中的舞者》,姜文的《鬼子來了》,王家衛的《花樣年華》 ,楊德昌的《一一》等都是當年的片子。

《二樓傳來的歌聲》影片由46個固定鏡頭構成,安德森特有的黑色荒誕悲喜劇已經誕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灰冷陰暗的畫面調色,緩慢僵硬的人物動作,無動於衷的旁觀者……這些元素都讓影片看起來死氣沉沉和單調壓抑,令人不適的陰森美學幾乎讓人打起了寒顫。

羅伊·安德森用一種獨特的超現實主義手法,表現並批判冷酷且僵化的現代社會,挖掘人們對於存在本身的絕望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或許得開始承認那些令我們無能為力的環境,我們自己也得負上責任。我相信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抑制了人們的潛能發展。

你看本片(《二樓傳來的歌聲》),應該明白人類的行為有多愚蠢。紊亂將人蠶食,情況越來越嚴重。

安德森無疑是反現代性和反資本主義的,他用影像構築一幅幅世界末日般的現代寓言,並通過反諷的姿態消解人生失意的殘酷。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上映7年後,安德森帶來一部《你還活著》,提名戛納一種關注大獎;又7年後,《寒枝雀靜》上映,奪得71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這三部影片不僅結構和拍攝手法如出一轍,風格意旨也互為映照,被稱為「生活三部曲」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生活三部曲

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具有濃重的社會批判性質。他懂得如何從生活中提取滑稽的笑點,來反映小人物悲歡離合的命運和苦悶壓抑的社會現實。

我們能在安德森的電影裡發現各種奇奇怪怪的人物:

天天神經質般叫嚷「沒有人理解自己」的胖大媽;破壞別人宴席而被宣判坐電椅的中年大叔;一邊做愛一邊唸叨銀行基金賠錢的怪男人;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因為破壞宴席被判坐電椅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不停換隊伍,卻越排越長的旅人

聽了二十七年精神病人傾訴已經不堪重負的精神科醫生;操勞半生卻被莫名解僱的公司職員;

因酷愛寫詩被送進精神病院的年輕人;在酒吧偶遇查理十二世的商品推銷員……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寫詩寫瘋了的年輕人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與客人吵架,一氣之下剃出馬里亞納海溝的理髮師

這些奇特的人物組成宏大的人物畫廊,讓每位觀看電影的觀眾都能在他們失意的人生中找尋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據安德森所說,他的創作滋養來自文學與繪畫

《二樓傳來的歌聲》的部分創作靈感,就來源於祕魯詩人巴列霍。

我的上帝,在這個被矇住的黑夜,你再也不能賭了,因為地球已經是一個被偶然滾動磨凹和磨圓的模具;它只能停在一個空洞裡,在一個龐大的墓穴裡。——《永恆的骰子》塞薩爾·巴列霍

影片開頭,被莫名解僱的中年職員,趴在地面抱著領導的腿,死乞白賴地哀求挽回,更是令人想起契訶夫的《小公務員之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制度對人的壓迫是具有摧毀性的,面對威權,人的尊嚴和精神一敗塗地,無從反抗。而那些從門縫中射出的冷漠目光,行使著旁觀者一貫的惡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而安德森從繪畫藝術汲取的營養更加豐盈,他的固定鏡頭也長期被視作一幅幅會動的油畫。

《寒枝雀靜》獨特的視角靈感,就來自文藝復興時期畫家老彼得·勃魯蓋爾的經典作品《冬獵》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冬獵》,1565

站在樹枝上的鳥,是最天然的人類旁觀者。

人類社會就像一幅「清明上河圖」長卷,又或是一幅不斷滾動變化的浮世繪,總是要抽身出來,離地三米,才能對自身有全景式的觀察。

正如影片的英文名「A Pigeon Sat on a Branch Reflecting on Existence」所提示的,只有抽身出來觀察自身,才能反思自身的存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其他如德國1930年代的畫家,特別是奧托·迪克斯(Otto Dix),也對安德森的創作產生重要影響。

這批藝術家在經過一戰後身心受到嚴重創傷,創作的作品多有諷刺性,面容扭曲醜陋,引起身心厭惡。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Otto Dix,In Memory of the Glorious Time,1924

而影像比起繪畫,又多了許多闡釋和可供發揮的空間。在安德森看來,這是一種「複合影像」的美學。

何為「複合影像」?我們可以通過繪畫來理解。

畫家在單一平面上設置信息,將自己的意圖表現在畫上,觀眾通過辨認畫面中的信息來理解藝術家隱藏的意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Edward Hopper,Excursion into Philosophy,1959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

畫面中不同局部信息之間的碰撞,即是一種「複合影像」的手法:將不同年代、不同事件的信息並置一起,產生嶄新的意義。

「當兩幅圖像並置,一種上層建築被建立起來,給這種並置增添了藝術價值、信息和洞見。」

比如《寒枝雀靜》中,查理十二世與遠征軍從古代穿越而來,闖入現代社會的咖啡館,時間發生錯位,在這種相遇中新的意義誕生了。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在另一幕超現實的場景中,一些戴著鐐銬的非洲奴隸,有男人、女人和孩子,正被英國殖民者趕進一個巨大的鐵桶內。

鐵桶表面嵌著大大小小的喇叭,底下烈火熊熊燃燒,鐵桶緩緩轉著,裡面的人因痛苦與恐懼發出可怕的哭叫聲,通過號角的變奏,哭喊卻轉換成一種令心靈震顫的音樂。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鐵桶上的文字BOLIDEN指的是一家瑞典礦業公司,曾在智利傾倒2萬噸有害廢物,遭到砷中毒受害者起訴

此時,穿著優雅、舉著香檳的旁觀者再次出現,他們面無表情欣賞著音樂,恍如最暗黑深淵的使者。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

歷史與現代、出征的意氣風發與敗北的頹喪絕望、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人類的痛苦與音樂的優雅……一切矛盾都在複合的影像中互相碰撞,產出新的荒誕。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一部紀錄片《人生如是》詳細披露了安德森獨特的拍攝模式:沒有完整劇本,一鏡一景,幾乎全部室內搭景。

不拍外景的主要原因,還是拍攝資金的捉襟見肘。凡是佈景中需要樓房建築,或是遠處的街道,皆由美工在瓦楞紙板上一筆一畫繪成,藉助視覺錯位營造虛假的背景。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在《你還活著》結尾,為了呈現空軍轟炸城市的場景,工作人員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用木板建造了一個城市俯瞰模型,戰鬥機也是模型,僵硬地並排著從空中緩緩降下。

相比起好萊塢特效大片,這個場景粗糙得幾乎像是學生模型習作。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你還活著》中的城市俯瞰模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這個模型是由工作人員一個一個木塊砌出來的

這位固執的導演拒絕任何現代電影特效,他認為,電影應該所見即所得,花費大量心血去搭建佈景,正是出於對電影的尊重。

難怪安德森的電影總是需要如此長的拍攝週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另外,他還喜歡起用業餘演員,《寒枝雀靜》的演員中有80%都是素人。

安德森解釋道,一是因為瑞典人太少,職業演員大概只有5千人,相比起來,素人的資源要豐富得多;

二是,在他的哲學裡,人人都是演員,或者說,人人都可以成為演員。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造訪兒子》,1967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取單車》,1968

畢業後第一年,他就拍出了處女長片《瑞典愛情故事》,此片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為他贏得了不錯的名聲,此時的安德森才27歲。

《瑞典愛情故事》是羅伊·安德森電影中,難得的美妙浪漫的一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1970

它刻畫了年輕男女青澀戀情的微妙之處,色彩明媚溫柔,安德森對少女神態的捕捉近乎天才,後來蘇菲·瑪索的成名作《初吻》似乎對其也有借鑑。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即使在這部青春片處女作中,安德森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人生無常、命運弄人的虛無與悲觀——這些情緒在「生活三部曲」被放大與強化。

相比起「不識愁滋味」的少男少女,成人的世界要殘酷得多。

他們孤獨、壓抑、互相憎恨,這些得不到愛與關心的大人總是在眾人面前迎來一場猝不及防的精神崩潰。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於是,一個青澀的初戀故事,卻以一場陰鬱、憤怒的鬧劇收尾。

天真純粹的孩童與煩躁無聊的大人形成鮮明對比,但一想到前者最終也會長成後者,宿命般的悲觀氛圍便揮之不去。

正如影片中一句臺詞所說,「世界不是為孤獨的人而建的。」(World is not constructed for lonely people.)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的成功,為安德森帶來了許多工作邀約,有投資方不斷要求他拍一部風格相似的續作。

這讓安德森感到沮喪,他不想重複自己,也不想循規蹈矩,他覺得自己內心一直深藏著更加抽象與荒誕的因子,現在是時候讓它浮出水面來,去嘗試新的風格。

新作品最終在1975年完成,這就是《羈旅情愫》(Giliap)。

與《瑞典愛情故事》寫實的輕喜劇不同,《羈旅情愫》冷酷又無情,這種黑色幽默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卻是安德森最初的誠實的表達。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可惜,這部電影對安德森來說是個災難,不僅預算嚴重透支,後期製作漫漫無期,上映後,影片更是遭遇票房和評論的雙重滑鐵盧。

安德森後來也承認,他的第二部長片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一場失敗,「A very, very big flop」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這部片後,再沒有投資方願意找安德森拍片。

為了生存,他便將注意力轉移到商業廣告的拍攝中,此後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都沒有再嘗試劇情長片。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但連安德森自己都沒有預想到的是,在大銀幕失意的他,竟然在商業廣告上扳回一城。

他最早為丹麥保險公司Trygg Hansa 拍廣告短片時,風格已初見端倪。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單一鏡頭、固定場景,用長鏡頭的方法拍攝,在鏡頭內部進行妙趣橫生的場面調度,用運動的物體打破畫面的靜止,閃現的奇思妙想和巧合偶然,讓現實情境滑入荒誕滑稽的境地。

即使一條廣告只有十幾秒,但是情節飽滿,有人物有對白有反轉,幾乎可稱為是一部微電影。

安德森是在用拍電影的手法拍廣告。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論送廚具給妻子當禮物的下場

安德森被稱為一名「虔誠的人文主義者」,他拍廣告常常關注的是人,而不是產品。

他從不吹噓產品的特性與功能,他只是描繪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真實處境,產品只是作為次要的裝飾或是腳註出現,無論是哪個牌子都無關緊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他為保險公司拍的廣告,設定了許多意外發生的場景:敞開的車門被路過的卡車撞掉;因提重物失去平衡掉進水裡;往牆上釘釘子時梯子突然倒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乍看起來,這些場景是荒誕可笑、黑色幽默的,但同時也暗示著,這些意外的確有可能發生。

畢竟,我們心裡清楚,生活本身比影像還要具有戲劇性。

正因如此,他的廣告說服力十足。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最讓他聲名大噪的系列廣告,是為丹麥最古老的政黨——社會民主黨(特點是慷慨的社會福利制度)拍攝的政治宣傳片。

片中,安德森將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自私放大化:

護士粗暴對待病床上的老人;老師因一點小事就抽打孩子;地鐵裡有人摔倒,卻遭到路人的隨意踩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片尾打出一行字:「我們為什麼要關心彼此?」

廣告播出後,不僅丹麥社會民主黨的支持率上升,安德森的這系列廣告還被視作優秀案例進行研究。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400多部商業廣告片的拍攝,讓安德森找到了標誌性的個人風格,也為他賺進了一大桶金。

1981年,安德森在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成立Studio 24,一家獨立電影公司和工作室。他用拍廣告賺來的資金,開啟了第三部劇情長片《二樓傳來的歌聲》的拍攝。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位於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的Studio 24

用商業來養文藝,大概是許多導演的必經之路。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96年3月,安德森開始拍攝《二樓傳來的歌聲》,電影在四年後完成。該片在第53屆戛納電影節上首映並獲得評審團特別獎。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2000

當年戛納可謂眾星雲集,拉斯·馮·提爾的《黑暗中的舞者》,姜文的《鬼子來了》,王家衛的《花樣年華》 ,楊德昌的《一一》等都是當年的片子。

《二樓傳來的歌聲》影片由46個固定鏡頭構成,安德森特有的黑色荒誕悲喜劇已經誕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灰冷陰暗的畫面調色,緩慢僵硬的人物動作,無動於衷的旁觀者……這些元素都讓影片看起來死氣沉沉和單調壓抑,令人不適的陰森美學幾乎讓人打起了寒顫。

羅伊·安德森用一種獨特的超現實主義手法,表現並批判冷酷且僵化的現代社會,挖掘人們對於存在本身的絕望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或許得開始承認那些令我們無能為力的環境,我們自己也得負上責任。我相信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抑制了人們的潛能發展。

你看本片(《二樓傳來的歌聲》),應該明白人類的行為有多愚蠢。紊亂將人蠶食,情況越來越嚴重。

安德森無疑是反現代性和反資本主義的,他用影像構築一幅幅世界末日般的現代寓言,並通過反諷的姿態消解人生失意的殘酷。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上映7年後,安德森帶來一部《你還活著》,提名戛納一種關注大獎;又7年後,《寒枝雀靜》上映,奪得71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這三部影片不僅結構和拍攝手法如出一轍,風格意旨也互為映照,被稱為「生活三部曲」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生活三部曲

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具有濃重的社會批判性質。他懂得如何從生活中提取滑稽的笑點,來反映小人物悲歡離合的命運和苦悶壓抑的社會現實。

我們能在安德森的電影裡發現各種奇奇怪怪的人物:

天天神經質般叫嚷「沒有人理解自己」的胖大媽;破壞別人宴席而被宣判坐電椅的中年大叔;一邊做愛一邊唸叨銀行基金賠錢的怪男人;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因為破壞宴席被判坐電椅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不停換隊伍,卻越排越長的旅人

聽了二十七年精神病人傾訴已經不堪重負的精神科醫生;操勞半生卻被莫名解僱的公司職員;

因酷愛寫詩被送進精神病院的年輕人;在酒吧偶遇查理十二世的商品推銷員……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寫詩寫瘋了的年輕人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與客人吵架,一氣之下剃出馬里亞納海溝的理髮師

這些奇特的人物組成宏大的人物畫廊,讓每位觀看電影的觀眾都能在他們失意的人生中找尋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據安德森所說,他的創作滋養來自文學與繪畫

《二樓傳來的歌聲》的部分創作靈感,就來源於祕魯詩人巴列霍。

我的上帝,在這個被矇住的黑夜,你再也不能賭了,因為地球已經是一個被偶然滾動磨凹和磨圓的模具;它只能停在一個空洞裡,在一個龐大的墓穴裡。——《永恆的骰子》塞薩爾·巴列霍

影片開頭,被莫名解僱的中年職員,趴在地面抱著領導的腿,死乞白賴地哀求挽回,更是令人想起契訶夫的《小公務員之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制度對人的壓迫是具有摧毀性的,面對威權,人的尊嚴和精神一敗塗地,無從反抗。而那些從門縫中射出的冷漠目光,行使著旁觀者一貫的惡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而安德森從繪畫藝術汲取的營養更加豐盈,他的固定鏡頭也長期被視作一幅幅會動的油畫。

《寒枝雀靜》獨特的視角靈感,就來自文藝復興時期畫家老彼得·勃魯蓋爾的經典作品《冬獵》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冬獵》,1565

站在樹枝上的鳥,是最天然的人類旁觀者。

人類社會就像一幅「清明上河圖」長卷,又或是一幅不斷滾動變化的浮世繪,總是要抽身出來,離地三米,才能對自身有全景式的觀察。

正如影片的英文名「A Pigeon Sat on a Branch Reflecting on Existence」所提示的,只有抽身出來觀察自身,才能反思自身的存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其他如德國1930年代的畫家,特別是奧托·迪克斯(Otto Dix),也對安德森的創作產生重要影響。

這批藝術家在經過一戰後身心受到嚴重創傷,創作的作品多有諷刺性,面容扭曲醜陋,引起身心厭惡。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Otto Dix,In Memory of the Glorious Time,1924

而影像比起繪畫,又多了許多闡釋和可供發揮的空間。在安德森看來,這是一種「複合影像」的美學。

何為「複合影像」?我們可以通過繪畫來理解。

畫家在單一平面上設置信息,將自己的意圖表現在畫上,觀眾通過辨認畫面中的信息來理解藝術家隱藏的意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Edward Hopper,Excursion into Philosophy,1959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

畫面中不同局部信息之間的碰撞,即是一種「複合影像」的手法:將不同年代、不同事件的信息並置一起,產生嶄新的意義。

「當兩幅圖像並置,一種上層建築被建立起來,給這種並置增添了藝術價值、信息和洞見。」

比如《寒枝雀靜》中,查理十二世與遠征軍從古代穿越而來,闖入現代社會的咖啡館,時間發生錯位,在這種相遇中新的意義誕生了。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在另一幕超現實的場景中,一些戴著鐐銬的非洲奴隸,有男人、女人和孩子,正被英國殖民者趕進一個巨大的鐵桶內。

鐵桶表面嵌著大大小小的喇叭,底下烈火熊熊燃燒,鐵桶緩緩轉著,裡面的人因痛苦與恐懼發出可怕的哭叫聲,通過號角的變奏,哭喊卻轉換成一種令心靈震顫的音樂。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鐵桶上的文字BOLIDEN指的是一家瑞典礦業公司,曾在智利傾倒2萬噸有害廢物,遭到砷中毒受害者起訴

此時,穿著優雅、舉著香檳的旁觀者再次出現,他們面無表情欣賞著音樂,恍如最暗黑深淵的使者。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

歷史與現代、出征的意氣風發與敗北的頹喪絕望、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人類的痛苦與音樂的優雅……一切矛盾都在複合的影像中互相碰撞,產出新的荒誕。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一部紀錄片《人生如是》詳細披露了安德森獨特的拍攝模式:沒有完整劇本,一鏡一景,幾乎全部室內搭景。

不拍外景的主要原因,還是拍攝資金的捉襟見肘。凡是佈景中需要樓房建築,或是遠處的街道,皆由美工在瓦楞紙板上一筆一畫繪成,藉助視覺錯位營造虛假的背景。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在《你還活著》結尾,為了呈現空軍轟炸城市的場景,工作人員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用木板建造了一個城市俯瞰模型,戰鬥機也是模型,僵硬地並排著從空中緩緩降下。

相比起好萊塢特效大片,這個場景粗糙得幾乎像是學生模型習作。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你還活著》中的城市俯瞰模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這個模型是由工作人員一個一個木塊砌出來的

這位固執的導演拒絕任何現代電影特效,他認為,電影應該所見即所得,花費大量心血去搭建佈景,正是出於對電影的尊重。

難怪安德森的電影總是需要如此長的拍攝週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另外,他還喜歡起用業餘演員,《寒枝雀靜》的演員中有80%都是素人。

安德森解釋道,一是因為瑞典人太少,職業演員大概只有5千人,相比起來,素人的資源要豐富得多;

二是,在他的哲學裡,人人都是演員,或者說,人人都可以成為演員。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這名精神病醫生的飾演者,是當地教會的管風琴手

「他們(專業演員)太容易隱藏真實性、肢體語言、細微的瞬間和對話,這太程式化了」,安德森無疑想要一種更原始、更誠實的表演。

為了不為難業餘演員,安德森也幾乎不會寫大段的對白。

他總是在彩排過後才匆匆寫下寥寥幾行文字,畢竟,語言在他的電影中不佔很大的比重,他總是依靠畫面設定與人物行為來敘事。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造訪兒子》,1967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取單車》,1968

畢業後第一年,他就拍出了處女長片《瑞典愛情故事》,此片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為他贏得了不錯的名聲,此時的安德森才27歲。

《瑞典愛情故事》是羅伊·安德森電影中,難得的美妙浪漫的一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1970

它刻畫了年輕男女青澀戀情的微妙之處,色彩明媚溫柔,安德森對少女神態的捕捉近乎天才,後來蘇菲·瑪索的成名作《初吻》似乎對其也有借鑑。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即使在這部青春片處女作中,安德森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人生無常、命運弄人的虛無與悲觀——這些情緒在「生活三部曲」被放大與強化。

相比起「不識愁滋味」的少男少女,成人的世界要殘酷得多。

他們孤獨、壓抑、互相憎恨,這些得不到愛與關心的大人總是在眾人面前迎來一場猝不及防的精神崩潰。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於是,一個青澀的初戀故事,卻以一場陰鬱、憤怒的鬧劇收尾。

天真純粹的孩童與煩躁無聊的大人形成鮮明對比,但一想到前者最終也會長成後者,宿命般的悲觀氛圍便揮之不去。

正如影片中一句臺詞所說,「世界不是為孤獨的人而建的。」(World is not constructed for lonely people.)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的成功,為安德森帶來了許多工作邀約,有投資方不斷要求他拍一部風格相似的續作。

這讓安德森感到沮喪,他不想重複自己,也不想循規蹈矩,他覺得自己內心一直深藏著更加抽象與荒誕的因子,現在是時候讓它浮出水面來,去嘗試新的風格。

新作品最終在1975年完成,這就是《羈旅情愫》(Giliap)。

與《瑞典愛情故事》寫實的輕喜劇不同,《羈旅情愫》冷酷又無情,這種黑色幽默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卻是安德森最初的誠實的表達。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可惜,這部電影對安德森來說是個災難,不僅預算嚴重透支,後期製作漫漫無期,上映後,影片更是遭遇票房和評論的雙重滑鐵盧。

安德森後來也承認,他的第二部長片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一場失敗,「A very, very big flop」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這部片後,再沒有投資方願意找安德森拍片。

為了生存,他便將注意力轉移到商業廣告的拍攝中,此後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都沒有再嘗試劇情長片。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但連安德森自己都沒有預想到的是,在大銀幕失意的他,竟然在商業廣告上扳回一城。

他最早為丹麥保險公司Trygg Hansa 拍廣告短片時,風格已初見端倪。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單一鏡頭、固定場景,用長鏡頭的方法拍攝,在鏡頭內部進行妙趣橫生的場面調度,用運動的物體打破畫面的靜止,閃現的奇思妙想和巧合偶然,讓現實情境滑入荒誕滑稽的境地。

即使一條廣告只有十幾秒,但是情節飽滿,有人物有對白有反轉,幾乎可稱為是一部微電影。

安德森是在用拍電影的手法拍廣告。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論送廚具給妻子當禮物的下場

安德森被稱為一名「虔誠的人文主義者」,他拍廣告常常關注的是人,而不是產品。

他從不吹噓產品的特性與功能,他只是描繪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真實處境,產品只是作為次要的裝飾或是腳註出現,無論是哪個牌子都無關緊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他為保險公司拍的廣告,設定了許多意外發生的場景:敞開的車門被路過的卡車撞掉;因提重物失去平衡掉進水裡;往牆上釘釘子時梯子突然倒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乍看起來,這些場景是荒誕可笑、黑色幽默的,但同時也暗示著,這些意外的確有可能發生。

畢竟,我們心裡清楚,生活本身比影像還要具有戲劇性。

正因如此,他的廣告說服力十足。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最讓他聲名大噪的系列廣告,是為丹麥最古老的政黨——社會民主黨(特點是慷慨的社會福利制度)拍攝的政治宣傳片。

片中,安德森將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自私放大化:

護士粗暴對待病床上的老人;老師因一點小事就抽打孩子;地鐵裡有人摔倒,卻遭到路人的隨意踩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片尾打出一行字:「我們為什麼要關心彼此?」

廣告播出後,不僅丹麥社會民主黨的支持率上升,安德森的這系列廣告還被視作優秀案例進行研究。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400多部商業廣告片的拍攝,讓安德森找到了標誌性的個人風格,也為他賺進了一大桶金。

1981年,安德森在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成立Studio 24,一家獨立電影公司和工作室。他用拍廣告賺來的資金,開啟了第三部劇情長片《二樓傳來的歌聲》的拍攝。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位於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的Studio 24

用商業來養文藝,大概是許多導演的必經之路。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96年3月,安德森開始拍攝《二樓傳來的歌聲》,電影在四年後完成。該片在第53屆戛納電影節上首映並獲得評審團特別獎。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2000

當年戛納可謂眾星雲集,拉斯·馮·提爾的《黑暗中的舞者》,姜文的《鬼子來了》,王家衛的《花樣年華》 ,楊德昌的《一一》等都是當年的片子。

《二樓傳來的歌聲》影片由46個固定鏡頭構成,安德森特有的黑色荒誕悲喜劇已經誕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灰冷陰暗的畫面調色,緩慢僵硬的人物動作,無動於衷的旁觀者……這些元素都讓影片看起來死氣沉沉和單調壓抑,令人不適的陰森美學幾乎讓人打起了寒顫。

羅伊·安德森用一種獨特的超現實主義手法,表現並批判冷酷且僵化的現代社會,挖掘人們對於存在本身的絕望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或許得開始承認那些令我們無能為力的環境,我們自己也得負上責任。我相信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抑制了人們的潛能發展。

你看本片(《二樓傳來的歌聲》),應該明白人類的行為有多愚蠢。紊亂將人蠶食,情況越來越嚴重。

安德森無疑是反現代性和反資本主義的,他用影像構築一幅幅世界末日般的現代寓言,並通過反諷的姿態消解人生失意的殘酷。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上映7年後,安德森帶來一部《你還活著》,提名戛納一種關注大獎;又7年後,《寒枝雀靜》上映,奪得71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這三部影片不僅結構和拍攝手法如出一轍,風格意旨也互為映照,被稱為「生活三部曲」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生活三部曲

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具有濃重的社會批判性質。他懂得如何從生活中提取滑稽的笑點,來反映小人物悲歡離合的命運和苦悶壓抑的社會現實。

我們能在安德森的電影裡發現各種奇奇怪怪的人物:

天天神經質般叫嚷「沒有人理解自己」的胖大媽;破壞別人宴席而被宣判坐電椅的中年大叔;一邊做愛一邊唸叨銀行基金賠錢的怪男人;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因為破壞宴席被判坐電椅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不停換隊伍,卻越排越長的旅人

聽了二十七年精神病人傾訴已經不堪重負的精神科醫生;操勞半生卻被莫名解僱的公司職員;

因酷愛寫詩被送進精神病院的年輕人;在酒吧偶遇查理十二世的商品推銷員……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寫詩寫瘋了的年輕人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與客人吵架,一氣之下剃出馬里亞納海溝的理髮師

這些奇特的人物組成宏大的人物畫廊,讓每位觀看電影的觀眾都能在他們失意的人生中找尋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據安德森所說,他的創作滋養來自文學與繪畫

《二樓傳來的歌聲》的部分創作靈感,就來源於祕魯詩人巴列霍。

我的上帝,在這個被矇住的黑夜,你再也不能賭了,因為地球已經是一個被偶然滾動磨凹和磨圓的模具;它只能停在一個空洞裡,在一個龐大的墓穴裡。——《永恆的骰子》塞薩爾·巴列霍

影片開頭,被莫名解僱的中年職員,趴在地面抱著領導的腿,死乞白賴地哀求挽回,更是令人想起契訶夫的《小公務員之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制度對人的壓迫是具有摧毀性的,面對威權,人的尊嚴和精神一敗塗地,無從反抗。而那些從門縫中射出的冷漠目光,行使著旁觀者一貫的惡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而安德森從繪畫藝術汲取的營養更加豐盈,他的固定鏡頭也長期被視作一幅幅會動的油畫。

《寒枝雀靜》獨特的視角靈感,就來自文藝復興時期畫家老彼得·勃魯蓋爾的經典作品《冬獵》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冬獵》,1565

站在樹枝上的鳥,是最天然的人類旁觀者。

人類社會就像一幅「清明上河圖」長卷,又或是一幅不斷滾動變化的浮世繪,總是要抽身出來,離地三米,才能對自身有全景式的觀察。

正如影片的英文名「A Pigeon Sat on a Branch Reflecting on Existence」所提示的,只有抽身出來觀察自身,才能反思自身的存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其他如德國1930年代的畫家,特別是奧托·迪克斯(Otto Dix),也對安德森的創作產生重要影響。

這批藝術家在經過一戰後身心受到嚴重創傷,創作的作品多有諷刺性,面容扭曲醜陋,引起身心厭惡。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Otto Dix,In Memory of the Glorious Time,1924

而影像比起繪畫,又多了許多闡釋和可供發揮的空間。在安德森看來,這是一種「複合影像」的美學。

何為「複合影像」?我們可以通過繪畫來理解。

畫家在單一平面上設置信息,將自己的意圖表現在畫上,觀眾通過辨認畫面中的信息來理解藝術家隱藏的意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Edward Hopper,Excursion into Philosophy,1959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

畫面中不同局部信息之間的碰撞,即是一種「複合影像」的手法:將不同年代、不同事件的信息並置一起,產生嶄新的意義。

「當兩幅圖像並置,一種上層建築被建立起來,給這種並置增添了藝術價值、信息和洞見。」

比如《寒枝雀靜》中,查理十二世與遠征軍從古代穿越而來,闖入現代社會的咖啡館,時間發生錯位,在這種相遇中新的意義誕生了。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在另一幕超現實的場景中,一些戴著鐐銬的非洲奴隸,有男人、女人和孩子,正被英國殖民者趕進一個巨大的鐵桶內。

鐵桶表面嵌著大大小小的喇叭,底下烈火熊熊燃燒,鐵桶緩緩轉著,裡面的人因痛苦與恐懼發出可怕的哭叫聲,通過號角的變奏,哭喊卻轉換成一種令心靈震顫的音樂。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鐵桶上的文字BOLIDEN指的是一家瑞典礦業公司,曾在智利傾倒2萬噸有害廢物,遭到砷中毒受害者起訴

此時,穿著優雅、舉著香檳的旁觀者再次出現,他們面無表情欣賞著音樂,恍如最暗黑深淵的使者。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

歷史與現代、出征的意氣風發與敗北的頹喪絕望、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人類的痛苦與音樂的優雅……一切矛盾都在複合的影像中互相碰撞,產出新的荒誕。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一部紀錄片《人生如是》詳細披露了安德森獨特的拍攝模式:沒有完整劇本,一鏡一景,幾乎全部室內搭景。

不拍外景的主要原因,還是拍攝資金的捉襟見肘。凡是佈景中需要樓房建築,或是遠處的街道,皆由美工在瓦楞紙板上一筆一畫繪成,藉助視覺錯位營造虛假的背景。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在《你還活著》結尾,為了呈現空軍轟炸城市的場景,工作人員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用木板建造了一個城市俯瞰模型,戰鬥機也是模型,僵硬地並排著從空中緩緩降下。

相比起好萊塢特效大片,這個場景粗糙得幾乎像是學生模型習作。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你還活著》中的城市俯瞰模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這個模型是由工作人員一個一個木塊砌出來的

這位固執的導演拒絕任何現代電影特效,他認為,電影應該所見即所得,花費大量心血去搭建佈景,正是出於對電影的尊重。

難怪安德森的電影總是需要如此長的拍攝週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另外,他還喜歡起用業餘演員,《寒枝雀靜》的演員中有80%都是素人。

安德森解釋道,一是因為瑞典人太少,職業演員大概只有5千人,相比起來,素人的資源要豐富得多;

二是,在他的哲學裡,人人都是演員,或者說,人人都可以成為演員。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這名精神病醫生的飾演者,是當地教會的管風琴手

「他們(專業演員)太容易隱藏真實性、肢體語言、細微的瞬間和對話,這太程式化了」,安德森無疑想要一種更原始、更誠實的表演。

為了不為難業餘演員,安德森也幾乎不會寫大段的對白。

他總是在彩排過後才匆匆寫下寥寥幾行文字,畢竟,語言在他的電影中不佔很大的比重,他總是依靠畫面設定與人物行為來敘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這臺詞,只有半頁紙……

在這部紀錄片中,我們還看到一個更加真實、有溫度的羅伊·安德森。

隱藏在那些極致冷漠、帶有嘲諷意味的鏡頭背後的,竟然是一位待人溫和、天真,甚至帶有一點孩子氣的導演。

他總是彬彬有禮,很少大聲說話。寫完劇本對白後,會很忐忑地擔心演員喜不喜歡這些對白;面對群眾演員,也很真誠地請求大家保持耐心,再來一遍。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造訪兒子》,1967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取單車》,1968

畢業後第一年,他就拍出了處女長片《瑞典愛情故事》,此片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為他贏得了不錯的名聲,此時的安德森才27歲。

《瑞典愛情故事》是羅伊·安德森電影中,難得的美妙浪漫的一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1970

它刻畫了年輕男女青澀戀情的微妙之處,色彩明媚溫柔,安德森對少女神態的捕捉近乎天才,後來蘇菲·瑪索的成名作《初吻》似乎對其也有借鑑。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即使在這部青春片處女作中,安德森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人生無常、命運弄人的虛無與悲觀——這些情緒在「生活三部曲」被放大與強化。

相比起「不識愁滋味」的少男少女,成人的世界要殘酷得多。

他們孤獨、壓抑、互相憎恨,這些得不到愛與關心的大人總是在眾人面前迎來一場猝不及防的精神崩潰。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於是,一個青澀的初戀故事,卻以一場陰鬱、憤怒的鬧劇收尾。

天真純粹的孩童與煩躁無聊的大人形成鮮明對比,但一想到前者最終也會長成後者,宿命般的悲觀氛圍便揮之不去。

正如影片中一句臺詞所說,「世界不是為孤獨的人而建的。」(World is not constructed for lonely people.)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的成功,為安德森帶來了許多工作邀約,有投資方不斷要求他拍一部風格相似的續作。

這讓安德森感到沮喪,他不想重複自己,也不想循規蹈矩,他覺得自己內心一直深藏著更加抽象與荒誕的因子,現在是時候讓它浮出水面來,去嘗試新的風格。

新作品最終在1975年完成,這就是《羈旅情愫》(Giliap)。

與《瑞典愛情故事》寫實的輕喜劇不同,《羈旅情愫》冷酷又無情,這種黑色幽默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卻是安德森最初的誠實的表達。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可惜,這部電影對安德森來說是個災難,不僅預算嚴重透支,後期製作漫漫無期,上映後,影片更是遭遇票房和評論的雙重滑鐵盧。

安德森後來也承認,他的第二部長片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一場失敗,「A very, very big flop」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這部片後,再沒有投資方願意找安德森拍片。

為了生存,他便將注意力轉移到商業廣告的拍攝中,此後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都沒有再嘗試劇情長片。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但連安德森自己都沒有預想到的是,在大銀幕失意的他,竟然在商業廣告上扳回一城。

他最早為丹麥保險公司Trygg Hansa 拍廣告短片時,風格已初見端倪。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單一鏡頭、固定場景,用長鏡頭的方法拍攝,在鏡頭內部進行妙趣橫生的場面調度,用運動的物體打破畫面的靜止,閃現的奇思妙想和巧合偶然,讓現實情境滑入荒誕滑稽的境地。

即使一條廣告只有十幾秒,但是情節飽滿,有人物有對白有反轉,幾乎可稱為是一部微電影。

安德森是在用拍電影的手法拍廣告。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論送廚具給妻子當禮物的下場

安德森被稱為一名「虔誠的人文主義者」,他拍廣告常常關注的是人,而不是產品。

他從不吹噓產品的特性與功能,他只是描繪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真實處境,產品只是作為次要的裝飾或是腳註出現,無論是哪個牌子都無關緊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他為保險公司拍的廣告,設定了許多意外發生的場景:敞開的車門被路過的卡車撞掉;因提重物失去平衡掉進水裡;往牆上釘釘子時梯子突然倒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乍看起來,這些場景是荒誕可笑、黑色幽默的,但同時也暗示著,這些意外的確有可能發生。

畢竟,我們心裡清楚,生活本身比影像還要具有戲劇性。

正因如此,他的廣告說服力十足。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最讓他聲名大噪的系列廣告,是為丹麥最古老的政黨——社會民主黨(特點是慷慨的社會福利制度)拍攝的政治宣傳片。

片中,安德森將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自私放大化:

護士粗暴對待病床上的老人;老師因一點小事就抽打孩子;地鐵裡有人摔倒,卻遭到路人的隨意踩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片尾打出一行字:「我們為什麼要關心彼此?」

廣告播出後,不僅丹麥社會民主黨的支持率上升,安德森的這系列廣告還被視作優秀案例進行研究。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400多部商業廣告片的拍攝,讓安德森找到了標誌性的個人風格,也為他賺進了一大桶金。

1981年,安德森在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成立Studio 24,一家獨立電影公司和工作室。他用拍廣告賺來的資金,開啟了第三部劇情長片《二樓傳來的歌聲》的拍攝。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位於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的Studio 24

用商業來養文藝,大概是許多導演的必經之路。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96年3月,安德森開始拍攝《二樓傳來的歌聲》,電影在四年後完成。該片在第53屆戛納電影節上首映並獲得評審團特別獎。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2000

當年戛納可謂眾星雲集,拉斯·馮·提爾的《黑暗中的舞者》,姜文的《鬼子來了》,王家衛的《花樣年華》 ,楊德昌的《一一》等都是當年的片子。

《二樓傳來的歌聲》影片由46個固定鏡頭構成,安德森特有的黑色荒誕悲喜劇已經誕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灰冷陰暗的畫面調色,緩慢僵硬的人物動作,無動於衷的旁觀者……這些元素都讓影片看起來死氣沉沉和單調壓抑,令人不適的陰森美學幾乎讓人打起了寒顫。

羅伊·安德森用一種獨特的超現實主義手法,表現並批判冷酷且僵化的現代社會,挖掘人們對於存在本身的絕望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或許得開始承認那些令我們無能為力的環境,我們自己也得負上責任。我相信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抑制了人們的潛能發展。

你看本片(《二樓傳來的歌聲》),應該明白人類的行為有多愚蠢。紊亂將人蠶食,情況越來越嚴重。

安德森無疑是反現代性和反資本主義的,他用影像構築一幅幅世界末日般的現代寓言,並通過反諷的姿態消解人生失意的殘酷。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上映7年後,安德森帶來一部《你還活著》,提名戛納一種關注大獎;又7年後,《寒枝雀靜》上映,奪得71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這三部影片不僅結構和拍攝手法如出一轍,風格意旨也互為映照,被稱為「生活三部曲」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生活三部曲

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具有濃重的社會批判性質。他懂得如何從生活中提取滑稽的笑點,來反映小人物悲歡離合的命運和苦悶壓抑的社會現實。

我們能在安德森的電影裡發現各種奇奇怪怪的人物:

天天神經質般叫嚷「沒有人理解自己」的胖大媽;破壞別人宴席而被宣判坐電椅的中年大叔;一邊做愛一邊唸叨銀行基金賠錢的怪男人;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因為破壞宴席被判坐電椅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不停換隊伍,卻越排越長的旅人

聽了二十七年精神病人傾訴已經不堪重負的精神科醫生;操勞半生卻被莫名解僱的公司職員;

因酷愛寫詩被送進精神病院的年輕人;在酒吧偶遇查理十二世的商品推銷員……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寫詩寫瘋了的年輕人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與客人吵架,一氣之下剃出馬里亞納海溝的理髮師

這些奇特的人物組成宏大的人物畫廊,讓每位觀看電影的觀眾都能在他們失意的人生中找尋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據安德森所說,他的創作滋養來自文學與繪畫

《二樓傳來的歌聲》的部分創作靈感,就來源於祕魯詩人巴列霍。

我的上帝,在這個被矇住的黑夜,你再也不能賭了,因為地球已經是一個被偶然滾動磨凹和磨圓的模具;它只能停在一個空洞裡,在一個龐大的墓穴裡。——《永恆的骰子》塞薩爾·巴列霍

影片開頭,被莫名解僱的中年職員,趴在地面抱著領導的腿,死乞白賴地哀求挽回,更是令人想起契訶夫的《小公務員之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制度對人的壓迫是具有摧毀性的,面對威權,人的尊嚴和精神一敗塗地,無從反抗。而那些從門縫中射出的冷漠目光,行使著旁觀者一貫的惡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而安德森從繪畫藝術汲取的營養更加豐盈,他的固定鏡頭也長期被視作一幅幅會動的油畫。

《寒枝雀靜》獨特的視角靈感,就來自文藝復興時期畫家老彼得·勃魯蓋爾的經典作品《冬獵》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冬獵》,1565

站在樹枝上的鳥,是最天然的人類旁觀者。

人類社會就像一幅「清明上河圖」長卷,又或是一幅不斷滾動變化的浮世繪,總是要抽身出來,離地三米,才能對自身有全景式的觀察。

正如影片的英文名「A Pigeon Sat on a Branch Reflecting on Existence」所提示的,只有抽身出來觀察自身,才能反思自身的存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其他如德國1930年代的畫家,特別是奧托·迪克斯(Otto Dix),也對安德森的創作產生重要影響。

這批藝術家在經過一戰後身心受到嚴重創傷,創作的作品多有諷刺性,面容扭曲醜陋,引起身心厭惡。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Otto Dix,In Memory of the Glorious Time,1924

而影像比起繪畫,又多了許多闡釋和可供發揮的空間。在安德森看來,這是一種「複合影像」的美學。

何為「複合影像」?我們可以通過繪畫來理解。

畫家在單一平面上設置信息,將自己的意圖表現在畫上,觀眾通過辨認畫面中的信息來理解藝術家隱藏的意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Edward Hopper,Excursion into Philosophy,1959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

畫面中不同局部信息之間的碰撞,即是一種「複合影像」的手法:將不同年代、不同事件的信息並置一起,產生嶄新的意義。

「當兩幅圖像並置,一種上層建築被建立起來,給這種並置增添了藝術價值、信息和洞見。」

比如《寒枝雀靜》中,查理十二世與遠征軍從古代穿越而來,闖入現代社會的咖啡館,時間發生錯位,在這種相遇中新的意義誕生了。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在另一幕超現實的場景中,一些戴著鐐銬的非洲奴隸,有男人、女人和孩子,正被英國殖民者趕進一個巨大的鐵桶內。

鐵桶表面嵌著大大小小的喇叭,底下烈火熊熊燃燒,鐵桶緩緩轉著,裡面的人因痛苦與恐懼發出可怕的哭叫聲,通過號角的變奏,哭喊卻轉換成一種令心靈震顫的音樂。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鐵桶上的文字BOLIDEN指的是一家瑞典礦業公司,曾在智利傾倒2萬噸有害廢物,遭到砷中毒受害者起訴

此時,穿著優雅、舉著香檳的旁觀者再次出現,他們面無表情欣賞著音樂,恍如最暗黑深淵的使者。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

歷史與現代、出征的意氣風發與敗北的頹喪絕望、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人類的痛苦與音樂的優雅……一切矛盾都在複合的影像中互相碰撞,產出新的荒誕。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一部紀錄片《人生如是》詳細披露了安德森獨特的拍攝模式:沒有完整劇本,一鏡一景,幾乎全部室內搭景。

不拍外景的主要原因,還是拍攝資金的捉襟見肘。凡是佈景中需要樓房建築,或是遠處的街道,皆由美工在瓦楞紙板上一筆一畫繪成,藉助視覺錯位營造虛假的背景。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在《你還活著》結尾,為了呈現空軍轟炸城市的場景,工作人員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用木板建造了一個城市俯瞰模型,戰鬥機也是模型,僵硬地並排著從空中緩緩降下。

相比起好萊塢特效大片,這個場景粗糙得幾乎像是學生模型習作。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你還活著》中的城市俯瞰模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這個模型是由工作人員一個一個木塊砌出來的

這位固執的導演拒絕任何現代電影特效,他認為,電影應該所見即所得,花費大量心血去搭建佈景,正是出於對電影的尊重。

難怪安德森的電影總是需要如此長的拍攝週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另外,他還喜歡起用業餘演員,《寒枝雀靜》的演員中有80%都是素人。

安德森解釋道,一是因為瑞典人太少,職業演員大概只有5千人,相比起來,素人的資源要豐富得多;

二是,在他的哲學裡,人人都是演員,或者說,人人都可以成為演員。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這名精神病醫生的飾演者,是當地教會的管風琴手

「他們(專業演員)太容易隱藏真實性、肢體語言、細微的瞬間和對話,這太程式化了」,安德森無疑想要一種更原始、更誠實的表演。

為了不為難業餘演員,安德森也幾乎不會寫大段的對白。

他總是在彩排過後才匆匆寫下寥寥幾行文字,畢竟,語言在他的電影中不佔很大的比重,他總是依靠畫面設定與人物行為來敘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這臺詞,只有半頁紙……

在這部紀錄片中,我們還看到一個更加真實、有溫度的羅伊·安德森。

隱藏在那些極致冷漠、帶有嘲諷意味的鏡頭背後的,竟然是一位待人溫和、天真,甚至帶有一點孩子氣的導演。

他總是彬彬有禮,很少大聲說話。寫完劇本對白後,會很忐忑地擔心演員喜不喜歡這些對白;面對群眾演員,也很真誠地請求大家保持耐心,再來一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面對業餘演員,也是以微笑鼓勵為主

又想起那個評語:「虔誠的人文主義者」

即使在他那些最冷酷的鏡頭背後,也有對人類自身的關懷,他總是一刻不停地觀察身邊的人、所處的城市以及社會環境。

一次,安德森到柏林見投資人,工作間隙他與同事坐在一家咖啡廳休息聊天。聊著聊著,他的視線漸漸遊移到窗外,眼睛焦距變遠,像是被什麼東西迷住了。

他突然開口對同事說:

「注意看日光是怎麼投射在建築物上,這跟我六歲時看到的風景沒兩樣。」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造訪兒子》,1967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取單車》,1968

畢業後第一年,他就拍出了處女長片《瑞典愛情故事》,此片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為他贏得了不錯的名聲,此時的安德森才27歲。

《瑞典愛情故事》是羅伊·安德森電影中,難得的美妙浪漫的一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1970

它刻畫了年輕男女青澀戀情的微妙之處,色彩明媚溫柔,安德森對少女神態的捕捉近乎天才,後來蘇菲·瑪索的成名作《初吻》似乎對其也有借鑑。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即使在這部青春片處女作中,安德森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人生無常、命運弄人的虛無與悲觀——這些情緒在「生活三部曲」被放大與強化。

相比起「不識愁滋味」的少男少女,成人的世界要殘酷得多。

他們孤獨、壓抑、互相憎恨,這些得不到愛與關心的大人總是在眾人面前迎來一場猝不及防的精神崩潰。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於是,一個青澀的初戀故事,卻以一場陰鬱、憤怒的鬧劇收尾。

天真純粹的孩童與煩躁無聊的大人形成鮮明對比,但一想到前者最終也會長成後者,宿命般的悲觀氛圍便揮之不去。

正如影片中一句臺詞所說,「世界不是為孤獨的人而建的。」(World is not constructed for lonely people.)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的成功,為安德森帶來了許多工作邀約,有投資方不斷要求他拍一部風格相似的續作。

這讓安德森感到沮喪,他不想重複自己,也不想循規蹈矩,他覺得自己內心一直深藏著更加抽象與荒誕的因子,現在是時候讓它浮出水面來,去嘗試新的風格。

新作品最終在1975年完成,這就是《羈旅情愫》(Giliap)。

與《瑞典愛情故事》寫實的輕喜劇不同,《羈旅情愫》冷酷又無情,這種黑色幽默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卻是安德森最初的誠實的表達。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可惜,這部電影對安德森來說是個災難,不僅預算嚴重透支,後期製作漫漫無期,上映後,影片更是遭遇票房和評論的雙重滑鐵盧。

安德森後來也承認,他的第二部長片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一場失敗,「A very, very big flop」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這部片後,再沒有投資方願意找安德森拍片。

為了生存,他便將注意力轉移到商業廣告的拍攝中,此後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都沒有再嘗試劇情長片。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但連安德森自己都沒有預想到的是,在大銀幕失意的他,竟然在商業廣告上扳回一城。

他最早為丹麥保險公司Trygg Hansa 拍廣告短片時,風格已初見端倪。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單一鏡頭、固定場景,用長鏡頭的方法拍攝,在鏡頭內部進行妙趣橫生的場面調度,用運動的物體打破畫面的靜止,閃現的奇思妙想和巧合偶然,讓現實情境滑入荒誕滑稽的境地。

即使一條廣告只有十幾秒,但是情節飽滿,有人物有對白有反轉,幾乎可稱為是一部微電影。

安德森是在用拍電影的手法拍廣告。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論送廚具給妻子當禮物的下場

安德森被稱為一名「虔誠的人文主義者」,他拍廣告常常關注的是人,而不是產品。

他從不吹噓產品的特性與功能,他只是描繪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真實處境,產品只是作為次要的裝飾或是腳註出現,無論是哪個牌子都無關緊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他為保險公司拍的廣告,設定了許多意外發生的場景:敞開的車門被路過的卡車撞掉;因提重物失去平衡掉進水裡;往牆上釘釘子時梯子突然倒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乍看起來,這些場景是荒誕可笑、黑色幽默的,但同時也暗示著,這些意外的確有可能發生。

畢竟,我們心裡清楚,生活本身比影像還要具有戲劇性。

正因如此,他的廣告說服力十足。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最讓他聲名大噪的系列廣告,是為丹麥最古老的政黨——社會民主黨(特點是慷慨的社會福利制度)拍攝的政治宣傳片。

片中,安德森將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自私放大化:

護士粗暴對待病床上的老人;老師因一點小事就抽打孩子;地鐵裡有人摔倒,卻遭到路人的隨意踩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片尾打出一行字:「我們為什麼要關心彼此?」

廣告播出後,不僅丹麥社會民主黨的支持率上升,安德森的這系列廣告還被視作優秀案例進行研究。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400多部商業廣告片的拍攝,讓安德森找到了標誌性的個人風格,也為他賺進了一大桶金。

1981年,安德森在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成立Studio 24,一家獨立電影公司和工作室。他用拍廣告賺來的資金,開啟了第三部劇情長片《二樓傳來的歌聲》的拍攝。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位於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的Studio 24

用商業來養文藝,大概是許多導演的必經之路。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96年3月,安德森開始拍攝《二樓傳來的歌聲》,電影在四年後完成。該片在第53屆戛納電影節上首映並獲得評審團特別獎。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2000

當年戛納可謂眾星雲集,拉斯·馮·提爾的《黑暗中的舞者》,姜文的《鬼子來了》,王家衛的《花樣年華》 ,楊德昌的《一一》等都是當年的片子。

《二樓傳來的歌聲》影片由46個固定鏡頭構成,安德森特有的黑色荒誕悲喜劇已經誕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灰冷陰暗的畫面調色,緩慢僵硬的人物動作,無動於衷的旁觀者……這些元素都讓影片看起來死氣沉沉和單調壓抑,令人不適的陰森美學幾乎讓人打起了寒顫。

羅伊·安德森用一種獨特的超現實主義手法,表現並批判冷酷且僵化的現代社會,挖掘人們對於存在本身的絕望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或許得開始承認那些令我們無能為力的環境,我們自己也得負上責任。我相信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抑制了人們的潛能發展。

你看本片(《二樓傳來的歌聲》),應該明白人類的行為有多愚蠢。紊亂將人蠶食,情況越來越嚴重。

安德森無疑是反現代性和反資本主義的,他用影像構築一幅幅世界末日般的現代寓言,並通過反諷的姿態消解人生失意的殘酷。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上映7年後,安德森帶來一部《你還活著》,提名戛納一種關注大獎;又7年後,《寒枝雀靜》上映,奪得71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這三部影片不僅結構和拍攝手法如出一轍,風格意旨也互為映照,被稱為「生活三部曲」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生活三部曲

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具有濃重的社會批判性質。他懂得如何從生活中提取滑稽的笑點,來反映小人物悲歡離合的命運和苦悶壓抑的社會現實。

我們能在安德森的電影裡發現各種奇奇怪怪的人物:

天天神經質般叫嚷「沒有人理解自己」的胖大媽;破壞別人宴席而被宣判坐電椅的中年大叔;一邊做愛一邊唸叨銀行基金賠錢的怪男人;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因為破壞宴席被判坐電椅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不停換隊伍,卻越排越長的旅人

聽了二十七年精神病人傾訴已經不堪重負的精神科醫生;操勞半生卻被莫名解僱的公司職員;

因酷愛寫詩被送進精神病院的年輕人;在酒吧偶遇查理十二世的商品推銷員……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寫詩寫瘋了的年輕人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與客人吵架,一氣之下剃出馬里亞納海溝的理髮師

這些奇特的人物組成宏大的人物畫廊,讓每位觀看電影的觀眾都能在他們失意的人生中找尋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據安德森所說,他的創作滋養來自文學與繪畫

《二樓傳來的歌聲》的部分創作靈感,就來源於祕魯詩人巴列霍。

我的上帝,在這個被矇住的黑夜,你再也不能賭了,因為地球已經是一個被偶然滾動磨凹和磨圓的模具;它只能停在一個空洞裡,在一個龐大的墓穴裡。——《永恆的骰子》塞薩爾·巴列霍

影片開頭,被莫名解僱的中年職員,趴在地面抱著領導的腿,死乞白賴地哀求挽回,更是令人想起契訶夫的《小公務員之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制度對人的壓迫是具有摧毀性的,面對威權,人的尊嚴和精神一敗塗地,無從反抗。而那些從門縫中射出的冷漠目光,行使著旁觀者一貫的惡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而安德森從繪畫藝術汲取的營養更加豐盈,他的固定鏡頭也長期被視作一幅幅會動的油畫。

《寒枝雀靜》獨特的視角靈感,就來自文藝復興時期畫家老彼得·勃魯蓋爾的經典作品《冬獵》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冬獵》,1565

站在樹枝上的鳥,是最天然的人類旁觀者。

人類社會就像一幅「清明上河圖」長卷,又或是一幅不斷滾動變化的浮世繪,總是要抽身出來,離地三米,才能對自身有全景式的觀察。

正如影片的英文名「A Pigeon Sat on a Branch Reflecting on Existence」所提示的,只有抽身出來觀察自身,才能反思自身的存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其他如德國1930年代的畫家,特別是奧托·迪克斯(Otto Dix),也對安德森的創作產生重要影響。

這批藝術家在經過一戰後身心受到嚴重創傷,創作的作品多有諷刺性,面容扭曲醜陋,引起身心厭惡。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Otto Dix,In Memory of the Glorious Time,1924

而影像比起繪畫,又多了許多闡釋和可供發揮的空間。在安德森看來,這是一種「複合影像」的美學。

何為「複合影像」?我們可以通過繪畫來理解。

畫家在單一平面上設置信息,將自己的意圖表現在畫上,觀眾通過辨認畫面中的信息來理解藝術家隱藏的意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Edward Hopper,Excursion into Philosophy,1959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

畫面中不同局部信息之間的碰撞,即是一種「複合影像」的手法:將不同年代、不同事件的信息並置一起,產生嶄新的意義。

「當兩幅圖像並置,一種上層建築被建立起來,給這種並置增添了藝術價值、信息和洞見。」

比如《寒枝雀靜》中,查理十二世與遠征軍從古代穿越而來,闖入現代社會的咖啡館,時間發生錯位,在這種相遇中新的意義誕生了。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在另一幕超現實的場景中,一些戴著鐐銬的非洲奴隸,有男人、女人和孩子,正被英國殖民者趕進一個巨大的鐵桶內。

鐵桶表面嵌著大大小小的喇叭,底下烈火熊熊燃燒,鐵桶緩緩轉著,裡面的人因痛苦與恐懼發出可怕的哭叫聲,通過號角的變奏,哭喊卻轉換成一種令心靈震顫的音樂。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鐵桶上的文字BOLIDEN指的是一家瑞典礦業公司,曾在智利傾倒2萬噸有害廢物,遭到砷中毒受害者起訴

此時,穿著優雅、舉著香檳的旁觀者再次出現,他們面無表情欣賞著音樂,恍如最暗黑深淵的使者。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

歷史與現代、出征的意氣風發與敗北的頹喪絕望、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人類的痛苦與音樂的優雅……一切矛盾都在複合的影像中互相碰撞,產出新的荒誕。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一部紀錄片《人生如是》詳細披露了安德森獨特的拍攝模式:沒有完整劇本,一鏡一景,幾乎全部室內搭景。

不拍外景的主要原因,還是拍攝資金的捉襟見肘。凡是佈景中需要樓房建築,或是遠處的街道,皆由美工在瓦楞紙板上一筆一畫繪成,藉助視覺錯位營造虛假的背景。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在《你還活著》結尾,為了呈現空軍轟炸城市的場景,工作人員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用木板建造了一個城市俯瞰模型,戰鬥機也是模型,僵硬地並排著從空中緩緩降下。

相比起好萊塢特效大片,這個場景粗糙得幾乎像是學生模型習作。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你還活著》中的城市俯瞰模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這個模型是由工作人員一個一個木塊砌出來的

這位固執的導演拒絕任何現代電影特效,他認為,電影應該所見即所得,花費大量心血去搭建佈景,正是出於對電影的尊重。

難怪安德森的電影總是需要如此長的拍攝週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另外,他還喜歡起用業餘演員,《寒枝雀靜》的演員中有80%都是素人。

安德森解釋道,一是因為瑞典人太少,職業演員大概只有5千人,相比起來,素人的資源要豐富得多;

二是,在他的哲學裡,人人都是演員,或者說,人人都可以成為演員。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這名精神病醫生的飾演者,是當地教會的管風琴手

「他們(專業演員)太容易隱藏真實性、肢體語言、細微的瞬間和對話,這太程式化了」,安德森無疑想要一種更原始、更誠實的表演。

為了不為難業餘演員,安德森也幾乎不會寫大段的對白。

他總是在彩排過後才匆匆寫下寥寥幾行文字,畢竟,語言在他的電影中不佔很大的比重,他總是依靠畫面設定與人物行為來敘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這臺詞,只有半頁紙……

在這部紀錄片中,我們還看到一個更加真實、有溫度的羅伊·安德森。

隱藏在那些極致冷漠、帶有嘲諷意味的鏡頭背後的,竟然是一位待人溫和、天真,甚至帶有一點孩子氣的導演。

他總是彬彬有禮,很少大聲說話。寫完劇本對白後,會很忐忑地擔心演員喜不喜歡這些對白;面對群眾演員,也很真誠地請求大家保持耐心,再來一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面對業餘演員,也是以微笑鼓勵為主

又想起那個評語:「虔誠的人文主義者」

即使在他那些最冷酷的鏡頭背後,也有對人類自身的關懷,他總是一刻不停地觀察身邊的人、所處的城市以及社會環境。

一次,安德森到柏林見投資人,工作間隙他與同事坐在一家咖啡廳休息聊天。聊著聊著,他的視線漸漸遊移到窗外,眼睛焦距變遠,像是被什麼東西迷住了。

他突然開口對同事說:

「注意看日光是怎麼投射在建築物上,這跟我六歲時看到的風景沒兩樣。」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

今年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片單,其中主競賽裡終於出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要知道,羅伊·安德森上一部作品停留在2014年的《寒枝雀靜》,暌違5年之久,他終於帶來了一部73分鐘的新作,《關於無盡》(About Endlessness)。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暌違五年的新片《關於無盡》進入威尼斯主競賽

5年有多長不知道,只記得奇遇字幕組最早翻譯的第一部電影正是《寒枝雀靜》,如今我們翻譯了200多部電影了,回想起來,似乎是特別遙遠。

這一次,《關於無盡》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時間碎片組成:

一對夫婦出現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科隆;

在去一個生日聚會的路上,一位父親在傾盆大雨中停下來為女兒繫鞋帶;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咖啡館之外翩翩起舞;

一支潰敗的軍隊向戰俘營發起進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熟悉羅伊的人不會感到意外,這部新片還是探討關於存在的脆弱性,關於世間萬物無盡的永恆性。

這就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就如想象中北歐最壞的樣子——

寒風徹骨,霧氣瀰漫,人人煞白著臉,如見瘟疫一般躲避著自己的同類,無論走到哪裡都如同置身巨大的冰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年

羅伊·安德森無疑是當今導演中最獨特的一位,即使在風格陰冷的北歐電影界,也鮮有導演拍出像他那樣冷漠得直抵人心的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

如果是白茫茫大地一片,那麼冷酷中或許還有幾分純淨。可是羅伊·安德森不是,他熱愛一切灰濛濛的、暗沉的、骯髒的淺顏色。

他讓所有演員化上蒼白的妝容,如同詭異的滑稽小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裡出演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很多演員,的確就是從街頭找來的——畢竟,誰的人生不是本色演出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絕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風格化導演。他的電影鏡頭固定、停滯、沉悶,常常好幾秒一動不動,無連貫劇情,也無大段對白。

有人調侃,每次看完羅伊·安德森的電影,都要看一部《搖滾學校》平衡一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注意,這是動圖

即便如此,羅伊·安德森依然受到歐洲電影學界的偏愛,也擁有一批忠實的迷影擁躉。

他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職業生涯長達半世紀,卻只拍了5部劇情長片,其中「生活三部曲」更是7年磨一劍。

他的電影自成體系,既受到費里尼怪誕風格的影響,又深諳繪畫藝術中留白的美感,留給觀眾無限大的闡釋空間。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羅伊·安德森1943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為人熟知的瑞典導演不多,享譽全球的大導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村聲》(Village Voice)就曾將安德森稱為「滑稽的伯格曼」(Slapstick Bergman)。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Ingmar Bergman

可以想象,安德森不會太喜歡這個外號。

他上瑞典電影學院的期間,伯格曼正是那裡的導師。60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大批瑞典青年走上街頭,舉著「美國滾出越南」的口號,進行反戰遊行示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65年,瑞典市民抱著吉他走上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遊行

跟電影學院的同學一樣,安德森也拿起學校派發的16mm攝像機,走上街頭,試圖記錄下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

伯格曼卻對學生們參與政治感到非常憤怒,甚至警告安德森:「如果你繼續下去,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有機會拍電影長片。」

在安德森眼中,伯格曼就是那種出生在傳教士家庭的保守右派。而當時的安德森年輕氣盛,與那一代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年輕時的羅伊·安德森(右)

在校期間,安德森拍攝了兩部短片《造訪兒子》(1967)和《取單車》(1968)。

他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頗深,特別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從他的兩部短片中,也能看到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單場景、密集對話、手持攝影、大特寫鏡頭。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造訪兒子》,1967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取單車》,1968

畢業後第一年,他就拍出了處女長片《瑞典愛情故事》,此片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為他贏得了不錯的名聲,此時的安德森才27歲。

《瑞典愛情故事》是羅伊·安德森電影中,難得的美妙浪漫的一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1970

它刻畫了年輕男女青澀戀情的微妙之處,色彩明媚溫柔,安德森對少女神態的捕捉近乎天才,後來蘇菲·瑪索的成名作《初吻》似乎對其也有借鑑。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即使在這部青春片處女作中,安德森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人生無常、命運弄人的虛無與悲觀——這些情緒在「生活三部曲」被放大與強化。

相比起「不識愁滋味」的少男少女,成人的世界要殘酷得多。

他們孤獨、壓抑、互相憎恨,這些得不到愛與關心的大人總是在眾人面前迎來一場猝不及防的精神崩潰。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於是,一個青澀的初戀故事,卻以一場陰鬱、憤怒的鬧劇收尾。

天真純粹的孩童與煩躁無聊的大人形成鮮明對比,但一想到前者最終也會長成後者,宿命般的悲觀氛圍便揮之不去。

正如影片中一句臺詞所說,「世界不是為孤獨的人而建的。」(World is not constructed for lonely people.)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瑞典愛情故事》的成功,為安德森帶來了許多工作邀約,有投資方不斷要求他拍一部風格相似的續作。

這讓安德森感到沮喪,他不想重複自己,也不想循規蹈矩,他覺得自己內心一直深藏著更加抽象與荒誕的因子,現在是時候讓它浮出水面來,去嘗試新的風格。

新作品最終在1975年完成,這就是《羈旅情愫》(Giliap)。

與《瑞典愛情故事》寫實的輕喜劇不同,《羈旅情愫》冷酷又無情,這種黑色幽默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卻是安德森最初的誠實的表達。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可惜,這部電影對安德森來說是個災難,不僅預算嚴重透支,後期製作漫漫無期,上映後,影片更是遭遇票房和評論的雙重滑鐵盧。

安德森後來也承認,他的第二部長片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一場失敗,「A very, very big flop」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羈旅情愫》,1975

這部片後,再沒有投資方願意找安德森拍片。

為了生存,他便將注意力轉移到商業廣告的拍攝中,此後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都沒有再嘗試劇情長片。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但連安德森自己都沒有預想到的是,在大銀幕失意的他,竟然在商業廣告上扳回一城。

他最早為丹麥保險公司Trygg Hansa 拍廣告短片時,風格已初見端倪。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單一鏡頭、固定場景,用長鏡頭的方法拍攝,在鏡頭內部進行妙趣橫生的場面調度,用運動的物體打破畫面的靜止,閃現的奇思妙想和巧合偶然,讓現實情境滑入荒誕滑稽的境地。

即使一條廣告只有十幾秒,但是情節飽滿,有人物有對白有反轉,幾乎可稱為是一部微電影。

安德森是在用拍電影的手法拍廣告。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論送廚具給妻子當禮物的下場

安德森被稱為一名「虔誠的人文主義者」,他拍廣告常常關注的是人,而不是產品。

他從不吹噓產品的特性與功能,他只是描繪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真實處境,產品只是作為次要的裝飾或是腳註出現,無論是哪個牌子都無關緊要。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他為保險公司拍的廣告,設定了許多意外發生的場景:敞開的車門被路過的卡車撞掉;因提重物失去平衡掉進水裡;往牆上釘釘子時梯子突然倒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乍看起來,這些場景是荒誕可笑、黑色幽默的,但同時也暗示著,這些意外的確有可能發生。

畢竟,我們心裡清楚,生活本身比影像還要具有戲劇性。

正因如此,他的廣告說服力十足。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最讓他聲名大噪的系列廣告,是為丹麥最古老的政黨——社會民主黨(特點是慷慨的社會福利制度)拍攝的政治宣傳片。

片中,安德森將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自私放大化:

護士粗暴對待病床上的老人;老師因一點小事就抽打孩子;地鐵裡有人摔倒,卻遭到路人的隨意踩踢。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片尾打出一行字:「我們為什麼要關心彼此?」

廣告播出後,不僅丹麥社會民主黨的支持率上升,安德森的這系列廣告還被視作優秀案例進行研究。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400多部商業廣告片的拍攝,讓安德森找到了標誌性的個人風格,也為他賺進了一大桶金。

1981年,安德森在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成立Studio 24,一家獨立電影公司和工作室。他用拍廣告賺來的資金,開啟了第三部劇情長片《二樓傳來的歌聲》的拍攝。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位於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的Studio 24

用商業來養文藝,大概是許多導演的必經之路。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1996年3月,安德森開始拍攝《二樓傳來的歌聲》,電影在四年後完成。該片在第53屆戛納電影節上首映並獲得評審團特別獎。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2000

當年戛納可謂眾星雲集,拉斯·馮·提爾的《黑暗中的舞者》,姜文的《鬼子來了》,王家衛的《花樣年華》 ,楊德昌的《一一》等都是當年的片子。

《二樓傳來的歌聲》影片由46個固定鏡頭構成,安德森特有的黑色荒誕悲喜劇已經誕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灰冷陰暗的畫面調色,緩慢僵硬的人物動作,無動於衷的旁觀者……這些元素都讓影片看起來死氣沉沉和單調壓抑,令人不適的陰森美學幾乎讓人打起了寒顫。

羅伊·安德森用一種獨特的超現實主義手法,表現並批判冷酷且僵化的現代社會,挖掘人們對於存在本身的絕望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或許得開始承認那些令我們無能為力的環境,我們自己也得負上責任。我相信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抑制了人們的潛能發展。

你看本片(《二樓傳來的歌聲》),應該明白人類的行為有多愚蠢。紊亂將人蠶食,情況越來越嚴重。

安德森無疑是反現代性和反資本主義的,他用影像構築一幅幅世界末日般的現代寓言,並通過反諷的姿態消解人生失意的殘酷。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上映7年後,安德森帶來一部《你還活著》,提名戛納一種關注大獎;又7年後,《寒枝雀靜》上映,奪得71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這三部影片不僅結構和拍攝手法如出一轍,風格意旨也互為映照,被稱為「生活三部曲」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生活三部曲

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具有濃重的社會批判性質。他懂得如何從生活中提取滑稽的笑點,來反映小人物悲歡離合的命運和苦悶壓抑的社會現實。

我們能在安德森的電影裡發現各種奇奇怪怪的人物:

天天神經質般叫嚷「沒有人理解自己」的胖大媽;破壞別人宴席而被宣判坐電椅的中年大叔;一邊做愛一邊唸叨銀行基金賠錢的怪男人;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因為破壞宴席被判坐電椅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不停換隊伍,卻越排越長的旅人

聽了二十七年精神病人傾訴已經不堪重負的精神科醫生;操勞半生卻被莫名解僱的公司職員;

因酷愛寫詩被送進精神病院的年輕人;在酒吧偶遇查理十二世的商品推銷員……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寫詩寫瘋了的年輕人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與客人吵架,一氣之下剃出馬里亞納海溝的理髮師

這些奇特的人物組成宏大的人物畫廊,讓每位觀看電影的觀眾都能在他們失意的人生中找尋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據安德森所說,他的創作滋養來自文學與繪畫

《二樓傳來的歌聲》的部分創作靈感,就來源於祕魯詩人巴列霍。

我的上帝,在這個被矇住的黑夜,你再也不能賭了,因為地球已經是一個被偶然滾動磨凹和磨圓的模具;它只能停在一個空洞裡,在一個龐大的墓穴裡。——《永恆的骰子》塞薩爾·巴列霍

影片開頭,被莫名解僱的中年職員,趴在地面抱著領導的腿,死乞白賴地哀求挽回,更是令人想起契訶夫的《小公務員之死》。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制度對人的壓迫是具有摧毀性的,面對威權,人的尊嚴和精神一敗塗地,無從反抗。而那些從門縫中射出的冷漠目光,行使著旁觀者一貫的惡行。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而安德森從繪畫藝術汲取的營養更加豐盈,他的固定鏡頭也長期被視作一幅幅會動的油畫。

《寒枝雀靜》獨特的視角靈感,就來自文藝復興時期畫家老彼得·勃魯蓋爾的經典作品《冬獵》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冬獵》,1565

站在樹枝上的鳥,是最天然的人類旁觀者。

人類社會就像一幅「清明上河圖」長卷,又或是一幅不斷滾動變化的浮世繪,總是要抽身出來,離地三米,才能對自身有全景式的觀察。

正如影片的英文名「A Pigeon Sat on a Branch Reflecting on Existence」所提示的,只有抽身出來觀察自身,才能反思自身的存在。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其他如德國1930年代的畫家,特別是奧托·迪克斯(Otto Dix),也對安德森的創作產生重要影響。

這批藝術家在經過一戰後身心受到嚴重創傷,創作的作品多有諷刺性,面容扭曲醜陋,引起身心厭惡。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Otto Dix,In Memory of the Glorious Time,1924

而影像比起繪畫,又多了許多闡釋和可供發揮的空間。在安德森看來,這是一種「複合影像」的美學。

何為「複合影像」?我們可以通過繪畫來理解。

畫家在單一平面上設置信息,將自己的意圖表現在畫上,觀眾通過辨認畫面中的信息來理解藝術家隱藏的意圖。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Edward Hopper,Excursion into Philosophy,1959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二樓傳來的歌聲》

畫面中不同局部信息之間的碰撞,即是一種「複合影像」的手法:將不同年代、不同事件的信息並置一起,產生嶄新的意義。

「當兩幅圖像並置,一種上層建築被建立起來,給這種並置增添了藝術價值、信息和洞見。」

比如《寒枝雀靜》中,查理十二世與遠征軍從古代穿越而來,闖入現代社會的咖啡館,時間發生錯位,在這種相遇中新的意義誕生了。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在另一幕超現實的場景中,一些戴著鐐銬的非洲奴隸,有男人、女人和孩子,正被英國殖民者趕進一個巨大的鐵桶內。

鐵桶表面嵌著大大小小的喇叭,底下烈火熊熊燃燒,鐵桶緩緩轉著,裡面的人因痛苦與恐懼發出可怕的哭叫聲,通過號角的變奏,哭喊卻轉換成一種令心靈震顫的音樂。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鐵桶上的文字BOLIDEN指的是一家瑞典礦業公司,曾在智利傾倒2萬噸有害廢物,遭到砷中毒受害者起訴

此時,穿著優雅、舉著香檳的旁觀者再次出現,他們面無表情欣賞著音樂,恍如最暗黑深淵的使者。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寒枝雀靜》,2014

歷史與現代、出征的意氣風發與敗北的頹喪絕望、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人類的痛苦與音樂的優雅……一切矛盾都在複合的影像中互相碰撞,產出新的荒誕。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一部紀錄片《人生如是》詳細披露了安德森獨特的拍攝模式:沒有完整劇本,一鏡一景,幾乎全部室內搭景。

不拍外景的主要原因,還是拍攝資金的捉襟見肘。凡是佈景中需要樓房建築,或是遠處的街道,皆由美工在瓦楞紙板上一筆一畫繪成,藉助視覺錯位營造虛假的背景。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在《你還活著》結尾,為了呈現空軍轟炸城市的場景,工作人員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用木板建造了一個城市俯瞰模型,戰鬥機也是模型,僵硬地並排著從空中緩緩降下。

相比起好萊塢特效大片,這個場景粗糙得幾乎像是學生模型習作。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你還活著》中的城市俯瞰模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這個模型是由工作人員一個一個木塊砌出來的

這位固執的導演拒絕任何現代電影特效,他認為,電影應該所見即所得,花費大量心血去搭建佈景,正是出於對電影的尊重。

難怪安德森的電影總是需要如此長的拍攝週期。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另外,他還喜歡起用業餘演員,《寒枝雀靜》的演員中有80%都是素人。

安德森解釋道,一是因為瑞典人太少,職業演員大概只有5千人,相比起來,素人的資源要豐富得多;

二是,在他的哲學裡,人人都是演員,或者說,人人都可以成為演員。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這名精神病醫生的飾演者,是當地教會的管風琴手

「他們(專業演員)太容易隱藏真實性、肢體語言、細微的瞬間和對話,這太程式化了」,安德森無疑想要一種更原始、更誠實的表演。

為了不為難業餘演員,安德森也幾乎不會寫大段的對白。

他總是在彩排過後才匆匆寫下寥寥幾行文字,畢竟,語言在他的電影中不佔很大的比重,他總是依靠畫面設定與人物行為來敘事。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這臺詞,只有半頁紙……

在這部紀錄片中,我們還看到一個更加真實、有溫度的羅伊·安德森。

隱藏在那些極致冷漠、帶有嘲諷意味的鏡頭背後的,竟然是一位待人溫和、天真,甚至帶有一點孩子氣的導演。

他總是彬彬有禮,很少大聲說話。寫完劇本對白後,會很忐忑地擔心演員喜不喜歡這些對白;面對群眾演員,也很真誠地請求大家保持耐心,再來一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面對業餘演員,也是以微笑鼓勵為主

又想起那個評語:「虔誠的人文主義者」

即使在他那些最冷酷的鏡頭背後,也有對人類自身的關懷,他總是一刻不停地觀察身邊的人、所處的城市以及社會環境。

一次,安德森到柏林見投資人,工作間隙他與同事坐在一家咖啡廳休息聊天。聊著聊著,他的視線漸漸遊移到窗外,眼睛焦距變遠,像是被什麼東西迷住了。

他突然開口對同事說:

「注意看日光是怎麼投射在建築物上,這跟我六歲時看到的風景沒兩樣。」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歐洲最“冷”的導演終於出了新作,他的片值得看五遍

作者 ✎ 把噗

編輯 ✎ Greye

本文首發於奇遇電影:cinematik

歡迎關注奇遇電影,解鎖更多影視乾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