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陳平教授商榷| 特朗普減稅 真會步里根後塵?

羅納德·里根 美國 經濟 投資 觀察者網 2017-05-04

【編者按:百日新政期滿之際,特朗普祭出減稅殺手鐗,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春秋戰略研究院陳平教授就此接受觀察者網採訪認為,特朗普減稅是為了擺平國內派系鬥爭,為此犧牲基礎設施建目標,結果會進一步做空美國經濟,步里根之後塵,中國將成最大贏家。

不過,觀察者網特約評論員李波博士,有不同看法。他認為,陳平教授提到的減稅導致長期利率上升的確是一把利劍,制約著特朗普赤字財政的力度,但是,特朗普的貿易保護主義大棒+軍事保護胡蘿蔔結合,能夠實施針對性的懲罰性關稅,由此減少貿易逆差,降低經濟負債佔GDP比例,也能平抑長期利率上升預期,從而增加赤字財政空間。

不同觀點,助讀者朋友思考。】

文/ 觀察者網 專欄作者李波

節前的一週,兩條新聞在全世界社交媒體和網站上廣為流傳與熱議。

一是白宮終於發佈了特朗普總統關於美國稅收政策改革指導大綱,兌現其競選綱領承諾,責成內閣財政部長與國會在180天之內達成實施法案細節協商。

與陳平教授商榷| 特朗普減稅 真會步里根後塵?

特朗普宣稱新稅改要做里根做不到的,但來自各界的質疑聲不斷。

二是蓋勒普(Gallup)公司的一項民調顯示,就任100天的特朗普總統的支持率為41%,創歷屆美國新入主白宮總統同期最低。

平心而論,特朗普作為一個在大選中備受爭議、而且沒有從政過一天的地產與媒體商人,在這樣一個全球最有權力的位置上發號施令100天,還能夠獲得如此評分也很不容易。

一石二鳥

特朗普或有機會超過二戰總統羅斯福、成為最勤奮的美國總統之一,他在100天簽署總統行政命令達到30項,遠超過前任奧巴馬,而後者在任期的第一年一共才簽署了35項。

這樣就不奇怪另外一項民調顯示,在去年大選投票給他的支持者中,對特朗普任職這100天的滿意度竟然高達97%。

與陳平教授商榷| 特朗普減稅 真會步里根後塵?

從以上兩個不同的民調結果,也可以理解為何特朗普總統和他身邊白宮班子幕僚有些著急了,要選擇在100天即將結束的時點,趕緊落實主要競選承諾:宣佈新的稅收改革大綱。

這可是一筆一石二鳥的買賣:其一,通過把美國公司稅率從35%削減為15%,有助於國內外資金投入到企業中,提高國內資本形成率與就業率,提升他在建制派既得利益集團圈子中的聲望、有助民調的進一步上升。

其二,通過宣佈將抵扣標準額翻倍、為子女養育以及照顧被扶養人支出費用提供更好優惠政策,完成他競選中對鐵桿選民-美國中低收入人群提高實際收入水平的一項承諾,鞏固自己連任基本盤,也為即將拉開序幕的國會中期選舉加分。

作為在共和黨內缺乏根基的政治新手,特朗普時間更加願意花心思在推特上,而不在國會山黨派社交沙龍活動上。新總統極其在乎自己在鐵桿選民心目中地位。

美國政治網站Politico的記者就發現,在首席戰略策劃師班農位於白宮西翼大辦公室裡,有一塊巨大的白板,上面就密密麻麻的塗滿了特朗普在競選中對於選民做出的200多條承諾,涉及政治、經濟、反恐與移民、貿易、醫保、社會政策、稅收等十一個領域的改革。

回顧過去的100天,幾乎在每一個領域,特朗普本人和他的團隊都在這間War Room留下了辛苦努力與糾結失敗的痕跡。

筆者以為最大亮點是TPP協議退出、新補選最高大法官任命的通過、中美關係通過習特會得以暫時和緩、以及本次稅改方案綱要發佈等,而最大的被動則是共和黨的醫改提案竟然因為自己黨內派系鬥爭而胎死腹中、以及圍繞弗林辭職事件國會就俄羅斯干預大選背景調查的啟動。

本次特朗普的稅收改革綱要中還包括了一些長期爭議不休的稅制優化議題,如簡化繳納個人稅收檔次,從7檔減為3檔、最低稅率為10%;如統一稅收待遇如實現地區稅制公平化、取消歷史上針對富裕納稅人以及特定行業納稅人的鉅額定向稅惠,如取消“遺產稅”等。

此外,關於給予美國跨國公司在“海外留存的數萬億美元”鉅額利潤“遣返本土”行為一次性稅收豁免(建議課稅10%),是牽動各方關注的焦點,將對於特朗普的“美國優先”主義和“製造業迴歸”核心主張實施成功與否非常關鍵。

海外利潤追回是關注焦點

對比英國的20%、德國的不到20%、愛爾蘭的12.5%,美國名義上35%的企業稅在工業化國家中偏高。由於美國現行法律允許企業無限期將外國業務的盈利留在海外, 2015年美國50家規模最大的全球性公司避稅規模達到應交金額的30%。

根據中立機構Oxfam調查報告,僅僅這50家公司累計有高達1.6萬億美元盈利存放海外。與跨國公司海外盈利的再投資密切相關,25年來美國的Net FDI(海外跨境投資)淨流入是負數 (見下圖J.P.摩根的分析報告)。

與陳平教授商榷| 特朗普減稅 真會步里根後塵?

以蘋果公司為例,蘋果大部分利潤留存在稅率更為有利的海外。蘋果遞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文檔顯示,在2011-2013財政年度,蘋果海外利潤的水平在400億美元左右,其海外利潤享受各種免稅優惠之後,實際稅收還不到2-3%。

2016年歐盟調查結果裁定蘋果需要向愛爾蘭政府補繳約145億美元稅款,如此測算蘋果在海外稅負水平應該在9-10%左右,遠低於美國本土的稅負。

這次歐盟動真格干預之後,近來蘋果公司CEO庫克的確考慮將囤積海外多年的1800多億美元收益轉回美國本土。

另外一家硅谷巨頭谷歌的行為模式類似。依據荷蘭監管文件披露的信息彭博社曾經報道,谷歌公司2015年通過一種被稱為“雙層愛爾蘭-夾荷蘭三明治”(Double Irish with a Dutch Sandwich)的避稅方式,跨國轉移收入149億歐元(155 億美元),實現合理避稅額達36億美元。

因為本土的高稅率,在專業化的會計事務所和稅務顧問公司的幫助下,通過在愛爾蘭和其他低稅率國家設立公司轉移利潤,然後將合法盈利匯到百慕大和開曼群島這樣的避稅天堂,已經成為規模大、盈利高的跨國企業通常操作方式。

華爾街日報在2012年也有過類似的報告,發現美國26家大型信息技術類、醫藥類跨國公司留存在海外公司的利潤佔它們總利潤的幾乎四分之三,報告同時顯示60家大型企業每年在海外結存利潤不低於50億美金。

結合其他學者的研究,這些利潤其中一半左右體現為現金形式,這樣計算的話每年有1500億美金的現金結存。結合之前Oxfam的報告,關於美國大型公司應該有不小於2-3萬億美元的海外利潤結餘現金說法並不誇張。

商人出身的特朗普一定是盯緊著這些CEO鼓鼓錢口袋不放、因此上任伊始就密集約他們見面做“思想工作”的,另一方面,這些巨頭們也都等著能夠享受政府給予的一次性“本土遣返”優惠大禮包。

特朗普不怕債務?

媒體上圍繞特朗普最新減稅方案綱要的質疑與爭論,歸納起來,有兩個方面。

其一,擔心政府財政將入不敷出,進一步擴大赤字,很快突破20萬億美元政府借款的限額。其二,認為減稅計劃期望通過刺激經濟帶來的“擴大就業”與“製造業迴歸”目的,單從目前這個減稅政策綱要看,其實難以實現。

關於第一點政府國債規模控制,20萬億的紅線肯定是守不住了。下圖顯示奧巴馬政府期間,他後面的六年沒有控制二院多數情況下,政府債務/GDP的比例還已經翻了一倍,也因此年年和國會打架,動不動聯邦政府威脅關門。

在筆者看來,特朗普對於“聯邦預算平衡”這樣所謂的傳統智慧,心裡面是不屑一顧的。

他在大選中說過這樣的話,先放開政府的財政赤字在一旁,重點考慮如何調動全球資金向美國流入,重點考慮如何激活企業的競爭力和企業家創新力,而實現這些目的的核心手段是需要給企業和個人減稅。

利用目前資金反正便宜的機會進一步擴大政府的債務,多舉新債還舊債,作為擴大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來源。好在目前共和黨人控制著二院的多數,特朗普總統任上聯邦政府關門不運作應該是小概率事件。

從2017年來看,在白宮放棄暫停低收入美國人支付醫療費用付款的威脅和放棄對墨西哥邊境牆修建資金需求後,兩黨的預算談判進展順利。

與陳平教授商榷| 特朗普減稅 真會步里根後塵?

雖然在對於赤字問題不持教條主義立場這一點上,實用做派的特朗普總統類似某些民主黨人的。但是,民主黨赤字增加大多是為提高在社會福利和政府開支項目上的補貼,而特朗普作為保守主義政治家,其立場截然相反。

過去的100天,他一再簽署命令砍去除了國防之外其他政府部門的預算、消減政府的職位、減少強制性規定對於企業的福利壓力。他更加相信企業家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基督徒白領工人的勤奮自救努力。赤字要花在投資能力資本能力的項目上,而不是揮霍在官僚體制的人頭預算和救濟性福利上。

不少專家指出特朗普提議個人和企業稅務改革大紅包真正實施之後,在未來十年內稅收將減少4.4億-7萬億美元,如果需要平衡的話則相當於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平均要提高1.9%。

政府收入的缺口平衡按其幕僚團隊的解釋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因為低稅率,資金會大規模流入實體經濟,推動美國經濟增長速度到3-4%水平,創造新投資、新崗位和新收入給政府帶來的稅收規模增加將彌補缺口;

2)本次改革將堵住過去許多特許優惠稅制的“漏稅”黑洞(美國的特許稅法規的厚度據說有1萬頁之多);

3)海外迴流資金的一次性稅收收入增加、美國公司在本土的就業崗位一次性增加;

4)針對性的過境關稅調節收入(BAT)大幅度增加等(20%的水平)。

其實這次減稅中,雖然收入高的個人/家庭從40%減到35%、企業從35%減到15%,但實際上富人有許多抵扣的方法,大企業也一樣通過避稅實際繳納比例不超過40%(特別是主要業務在海外的),所謂減稅,不過是透明化和既成事實的追認化罷了。

只有對於川粉鐵桿群體的抵扣額度加倍,對於最低納稅線的大幅提升,這才是真正的紅包!

特朗普減稅是老調重彈?

關於沸沸揚揚的第二點質疑,本次”減稅”政策綱要是否真正帶來美國經濟增長、從而實現上面缺口彌補承諾的可能性?大家爭論更加激烈。

包括CNBC、金融時報等主流媒體的評論文章,都從過去里根經濟學實踐的負面例子出發,認為所謂“拉佛曲線”效應和“涓滴效應”(trickle-down effects)都不成立,特朗普這次老調重彈、也將重蹈的共和黨人失敗之路云云。

這些評論的意見聽上去邏輯自洽的,但卻是犯了“攻擊一點、不及其餘”的武斷錯誤。

特朗普團隊的經濟政策是一個整體,筆者分析是由五大利器構成,分別是:

一是擴大能源生產/降低製造成本,二是大手筆投入基礎設施建設,三是大幅度減少企業與個人稅負,四是美國公司海外製造大規模迴歸,五是通過美國優先原則下的“貿易戰”大幅度縮減國際逆差。

第一項目前已經通過總統指令(修建二條輸油管道)和調整聯邦環保署負責人得到落實;第二項是關係到政府開支擴大計劃、需要協調民主黨國會力量來推進(在醫保問題上可以達成妥協),目前不是推出最佳時機。

減稅綱要與計劃實施涉及第三項、但同時也是具體推進第四項落地的核心,減稅的trickle-down有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促進美國企業今後從全球化迴歸到本土化,把工業4.0製造升級和先進生產能力投入留在國內。

同樣,最為核心的是第五項,在“公平貿易”原則下,制定所謂針對性過境關稅BAT(Border Adjustment Tax),比如針對德國汽車、中國鋼鐵等,提高政府收入、保護美國本土製造崗位。

以各種措施和手段來倒逼海外崗位迴流、以及針對性開展懲罰性貿易戰,這是特朗普政策組合裡面的兩個真正的“殺手鐗”,這也是與主張“自由貿易”的共和黨人如里根和布什之流的最大分水嶺。

BAT關稅提高有其合理性,它一方面增加政府收入、另外一方面也起到了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有利於消費者的收入提升。

根據德國聯邦國防大學胡波教授團隊最新一個2016-2030年動態系統模型計算,假定特朗普班子把針對性的貿易保護主義BAT調高到20%水平,再假定被懲罰國家的反BAT手段不對稱情況下(美國出口僅僅減少2%),是可以創造一個縮小逆差、拉高經濟增長速度、同時也降低美國整體經濟負債水平政策空間場景的(見下圖)。

與陳平教授商榷| 特朗普減稅 真會步里根後塵?

進一步看,國際逆差和總債務水平的緩解可能,也就可以釋放部分美聯儲加息的壓力。

從減少貿易逆差目標出發來針對性設立/談判懲罰性BAT很不容易,是一個胡蘿蔔+大棒的過程,不過,工於計算、不按常理出牌的特朗普倒是有可能完成這個使命。

同時,如何使減稅讓利金額以及“遣返”的海外利潤資金能夠進入實體企業形成資本、創造就業與拉動消費,而不是流入股市、房地產和其他金融產品類投機市場,是需要更加細緻設計激勵機制的,當年布什政府減稅的弊端即在於此、以致被後人詬病。

許多國內外專家指出,特朗普減稅禮包落空的最大風險在於,美聯儲對於目前美國經濟的樂觀看法和特朗普本人及其團隊看法並不一致。

美聯儲可能推動進一步加息的動作和特朗普意欲推動減稅落地來提高聲望、擴大赤字以推進基建、保持弱勢美元以減少逆差這一套政策路線是相向而行的,看來,在特朗普民調企穩之後,耶倫美聯儲主席的位子勢必不穩。

參考文獻

- “美國企業海外隱藏2.5萬億美元資金,其返美可能也會利好美元” 2016年11月26日 04:07:10 華爾街見聞

- “美國50家規模最大企業涉嫌逃稅避稅” 2017年04月14日 15:33中金網

-“特朗普減稅計劃異想天開” 2017年4月28日 13:07 FT中文網

-“Trump’s First 100 days: The education of Donald Trump” by Dawsey, Goldmacher, Isenstadt,2017年4月27日 05:15 , Politico

-“Trump tracker: How much has the president achieved so far”2017年4月28日,http://www.bbc.co.uk/news

-“10張圖盤點特朗普經濟學:“美國優先”引領市場”,4月27日,華爾街見聞

- “Drawing Insights form a Small Model and Statistical Data of the US Economy”, An unpublished paper by Hu,Cravaack, Gawliczek, Bunderwehr University, Munich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