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網第十日:讓費德勒紅土“回春”的網球辯證法

我記得很多年前流行過一篇網文《被“辯證法”毒害的中國人》,大致是說“辯證”是幾千年來讓中國人奉行“犬儒主義”的洗腦工具。它會讓是非善惡被混淆在一起,因為:辯證地看,是亦非,非亦是;善亦惡,惡亦善;所有尖銳的社會矛盾都在“辯證”中被化解、招安了。

法網第十日:讓費德勒紅土“回春”的網球辯證法

“中國人是天生的辯證法家”,哪怕是高中生都可以從容應對高考作文“談談XX的利與弊”這樣充滿辯證思維的話題。其實,我們錯就錯在,把辯證用錯了地方。辯證真正的意義並不是為了給一件事和稀泥地“定性”,而是將辯證作為“分析”工具,找到解決很多問題的癥結。

在網球的世界裡,辯證就是這樣一個特別有效的工具。

昨天,費德勒以3-1力克瓦林卡,在重返紅土後神奇地殺入四強,對於在法網前已經把期待降得極低的球迷來說,這樣的驚喜甚至不啻於2017年重奪大滿貫。

法網第十日:讓費德勒紅土“回春”的網球辯證法

大家對費德勒的紅土期待不高,原因很簡單。2017重新起航的費德勒唯“快”不破,“快”成為了費德勒制勝的法寶。節奏快——讓對手的擊球措手不及;時間快——高效的擊球控制比賽時長,節省體能。但紅土卻在這點上跟費德勒“八字不合”,因為紅土場上儼然寫著一個大大的“慢”字。

儘管一切都把不利指向費德勒,但是費德勒卻有著自己的辯證法。紅土的慢確實拖緩了自己的節奏,相應地在這個慢節奏裡,費德勒亦有了更多時間去做自己的事情。費德勒當然不會讓這寶貴的時間白白溜掉,於是重新踏上紅土賽季,我們看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費德勒。

法網第十日:讓費德勒紅土“回春”的網球辯證法

他比以往更加頻繁的來到網前施壓,我們甚至驚奇地發現,由於紅土節奏和球速的減慢,費德勒來到網前的時間更加充裕,有了更充分的準備,費德勒的截擊效果相較於草地和硬地反而提升了。你不要小看這小小的戰術改變,其實是完全顛覆我們對紅土認知的一次革命。

找到不利條件背後對自己有利的地方,並加以利用化被動為主動,這就是費德勒背後的網球辯證法。當然,能夠把這條辯證邏輯走通,卻完全建立在費德勒強大的網前實力,和對戰術的堅決執行能力。

法網第十日:讓費德勒紅土“回春”的網球辯證法

在多少個千鈞一髮的關鍵時刻,在大多數運動員算得上“風燭殘年”的年紀裡,費德勒穿過槍林彈雨,游龍般瀟灑地飄到網前,把對面的千鈞之力化作手腕的一抹驚鴻,快到你懸在嗓子眼的心,都沒來得及掉下來。

當然,這條“鋌而走險”的奇招,也對費德勒的發球穩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對於納達爾和小德這樣接發球、穿越能力強的選手也未必行得通。同時,費德勒的心理也承受著比以前更大的壓力,賽後費德勒髮絲凌亂,動情哽咽,箇中艱難大概只有自己明白。

法網第十日:讓費德勒紅土“回春”的網球辯證法

但是走到這裡,費德勒已然收穫成功,而他對網球的辯證思考,更是對於這項運動更是貢獻巨大。也讓我們在未來思考網球規律時,大大拓寬了視野和思路。

另一場半決賽,納達爾對疲勞征戰又肩膀有傷的錦織圭奉上了一場幾無懸念的橫掃。有人覺得納達爾狀態驚人,可真要辯證地看一下,連八強戰都沒有經歷足夠的挑戰,對於半決賽的“費納決”來說又不算一件好事。

法網第十日:讓費德勒紅土“回春”的網球辯證法

那我們繼續來"辯證"地看看女單兩場八強戰,有趣的是在這兩場比賽雙方的交手記錄都是一邊倒的。孔塔和斯蒂芬斯的交手都在今年,孔塔取得2連勝。馬爾蒂奇更是對萬卓索娃取得了4:0的優勢。

一方面,過往交手記錄代表了雙方技術上確實有一定的剋制關係,比如孔塔更具隱蔽性的擊球,就比穆古魯扎對斯蒂芬斯發動的進攻效果好的多,這讓她延續了自己對斯蒂芬斯的優勢,6-1 6-4橫掃勝出。

法網第十日:讓費德勒紅土“回春”的網球辯證法

另一方面辯證地看,你贏得越多,對手也越瞭解兩個人之間產生差距到底在哪兒,如果對手能夠解決這個癥結,那麼就能扭轉局面。處在上升期的萬卓索娃,雖然遭遇了四連敗,但是跟馬爾蒂奇的比分卻越來越焦灼,這一次能夠7-6 7-5艱難“翻身”,似乎也是早已埋下伏筆了。

其實,看了這麼久網球,我一直覺得網球世界裡的相生相剋是特別辯證的,分析這些關係其實是特別有趣的一件事。反而真的到了網球場那些大是大非該講道理的時候,倒是該把是非曲直拆解看,用形式邏輯單線程界定對錯。

但我發現,我們中國的教育,在真正該進行復雜的思辨的時候,往往急於追求統一的標準化的答案。反而在不可逾矩的規則和法制面前,喜歡講辯證,把多面性混淆在一起。這在網球迷的世界裡,也多有體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