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

32年前,33歲的羅大佑接過美國林肯表演藝術中心和美國藝術中心的“亞洲最傑出藝人獎”的獎盃。

不知他是否預料到,17年後,50歲的自己會被評為“對大眾最有影響的知識分子”之一;僅隔一年,他創作的《現象七十二變》入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編的《大學語文》教材“詩歌篇”。

"

32年前,33歲的羅大佑接過美國林肯表演藝術中心和美國藝術中心的“亞洲最傑出藝人獎”的獎盃。

不知他是否預料到,17年後,50歲的自己會被評為“對大眾最有影響的知識分子”之一;僅隔一年,他創作的《現象七十二變》入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編的《大學語文》教材“詩歌篇”。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從1974年創作第一首歌曲開始,縱觀羅大佑40餘年的音樂創作歷程,他與鮑勃·迪倫一樣,絕非一般意義上的音樂人了。

01

上世紀下半葉,“寶島”面臨急劇西化的社會轉型陣痛,羅大佑的歌聲成為時代烙印,唱出了那個時代青年,特有的迷惘、困惑、痛苦和思考。

"

32年前,33歲的羅大佑接過美國林肯表演藝術中心和美國藝術中心的“亞洲最傑出藝人獎”的獎盃。

不知他是否預料到,17年後,50歲的自己會被評為“對大眾最有影響的知識分子”之一;僅隔一年,他創作的《現象七十二變》入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編的《大學語文》教材“詩歌篇”。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從1974年創作第一首歌曲開始,縱觀羅大佑40餘年的音樂創作歷程,他與鮑勃·迪倫一樣,絕非一般意義上的音樂人了。

01

上世紀下半葉,“寶島”面臨急劇西化的社會轉型陣痛,羅大佑的歌聲成為時代烙印,唱出了那個時代青年,特有的迷惘、困惑、痛苦和思考。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1982,在一首純樸天真的《童年》裡,已經萌芽了他的“好奇與迷惘、幻想與思考”的詩意表達。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操場邊的鞦韆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這麼孤單的童年,什麼時候才能像高年級的同學,有張成熟與長大的臉,盼望著假期,盼望著明天,盼望長大的童年。”

簡潔明快的歌詞裡,寫盡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童年。我們都曾有過那個遊戲的、迷糊的、好奇的、幻想的、孤單的、盼望長大的童年……

"

32年前,33歲的羅大佑接過美國林肯表演藝術中心和美國藝術中心的“亞洲最傑出藝人獎”的獎盃。

不知他是否預料到,17年後,50歲的自己會被評為“對大眾最有影響的知識分子”之一;僅隔一年,他創作的《現象七十二變》入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編的《大學語文》教材“詩歌篇”。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從1974年創作第一首歌曲開始,縱觀羅大佑40餘年的音樂創作歷程,他與鮑勃·迪倫一樣,絕非一般意義上的音樂人了。

01

上世紀下半葉,“寶島”面臨急劇西化的社會轉型陣痛,羅大佑的歌聲成為時代烙印,唱出了那個時代青年,特有的迷惘、困惑、痛苦和思考。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1982,在一首純樸天真的《童年》裡,已經萌芽了他的“好奇與迷惘、幻想與思考”的詩意表達。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操場邊的鞦韆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這麼孤單的童年,什麼時候才能像高年級的同學,有張成熟與長大的臉,盼望著假期,盼望著明天,盼望長大的童年。”

簡潔明快的歌詞裡,寫盡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童年。我們都曾有過那個遊戲的、迷糊的、好奇的、幻想的、孤單的、盼望長大的童年……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童年,既有無憂無慮的單純;也有無力無助的孤獨。渴望長大成人,但漫長的等待卻是那麼的無奈且苦惱……

而在1990年面世的《亞細亞的孤兒》裡,羅大佑將這種個體的迷惘轉化為群體的困惑與悲涼。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汙泥……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多少人在追尋那解不開的問題,多少人在深夜裡無奈的嘆息,多少人的眼淚在無言中抹去,親愛的母親這是什麼道理。”

"

32年前,33歲的羅大佑接過美國林肯表演藝術中心和美國藝術中心的“亞洲最傑出藝人獎”的獎盃。

不知他是否預料到,17年後,50歲的自己會被評為“對大眾最有影響的知識分子”之一;僅隔一年,他創作的《現象七十二變》入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編的《大學語文》教材“詩歌篇”。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從1974年創作第一首歌曲開始,縱觀羅大佑40餘年的音樂創作歷程,他與鮑勃·迪倫一樣,絕非一般意義上的音樂人了。

01

上世紀下半葉,“寶島”面臨急劇西化的社會轉型陣痛,羅大佑的歌聲成為時代烙印,唱出了那個時代青年,特有的迷惘、困惑、痛苦和思考。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1982,在一首純樸天真的《童年》裡,已經萌芽了他的“好奇與迷惘、幻想與思考”的詩意表達。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操場邊的鞦韆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這麼孤單的童年,什麼時候才能像高年級的同學,有張成熟與長大的臉,盼望著假期,盼望著明天,盼望長大的童年。”

簡潔明快的歌詞裡,寫盡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童年。我們都曾有過那個遊戲的、迷糊的、好奇的、幻想的、孤單的、盼望長大的童年……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童年,既有無憂無慮的單純;也有無力無助的孤獨。渴望長大成人,但漫長的等待卻是那麼的無奈且苦惱……

而在1990年面世的《亞細亞的孤兒》裡,羅大佑將這種個體的迷惘轉化為群體的困惑與悲涼。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汙泥……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多少人在追尋那解不開的問題,多少人在深夜裡無奈的嘆息,多少人的眼淚在無言中抹去,親愛的母親這是什麼道理。”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曾經歷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以及日本奴役的“寶島”,遭受多年殘酷的殖民統治,淪為失去“母親”的“亞細亞的孤兒”。

"

32年前,33歲的羅大佑接過美國林肯表演藝術中心和美國藝術中心的“亞洲最傑出藝人獎”的獎盃。

不知他是否預料到,17年後,50歲的自己會被評為“對大眾最有影響的知識分子”之一;僅隔一年,他創作的《現象七十二變》入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編的《大學語文》教材“詩歌篇”。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從1974年創作第一首歌曲開始,縱觀羅大佑40餘年的音樂創作歷程,他與鮑勃·迪倫一樣,絕非一般意義上的音樂人了。

01

上世紀下半葉,“寶島”面臨急劇西化的社會轉型陣痛,羅大佑的歌聲成為時代烙印,唱出了那個時代青年,特有的迷惘、困惑、痛苦和思考。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1982,在一首純樸天真的《童年》裡,已經萌芽了他的“好奇與迷惘、幻想與思考”的詩意表達。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操場邊的鞦韆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這麼孤單的童年,什麼時候才能像高年級的同學,有張成熟與長大的臉,盼望著假期,盼望著明天,盼望長大的童年。”

簡潔明快的歌詞裡,寫盡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童年。我們都曾有過那個遊戲的、迷糊的、好奇的、幻想的、孤單的、盼望長大的童年……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童年,既有無憂無慮的單純;也有無力無助的孤獨。渴望長大成人,但漫長的等待卻是那麼的無奈且苦惱……

而在1990年面世的《亞細亞的孤兒》裡,羅大佑將這種個體的迷惘轉化為群體的困惑與悲涼。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汙泥……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多少人在追尋那解不開的問題,多少人在深夜裡無奈的嘆息,多少人的眼淚在無言中抹去,親愛的母親這是什麼道理。”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曾經歷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以及日本奴役的“寶島”,遭受多年殘酷的殖民統治,淪為失去“母親”的“亞細亞的孤兒”。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面對這段屈辱的歷史,羅大佑發出了沉痛地質問: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

童年的歡笑已變為孤兒的哭泣,童年的好奇變成孤兒的恐懼,童年往事的真實之感,已轉化為孤兒歷史的真切之痛。

"

32年前,33歲的羅大佑接過美國林肯表演藝術中心和美國藝術中心的“亞洲最傑出藝人獎”的獎盃。

不知他是否預料到,17年後,50歲的自己會被評為“對大眾最有影響的知識分子”之一;僅隔一年,他創作的《現象七十二變》入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編的《大學語文》教材“詩歌篇”。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從1974年創作第一首歌曲開始,縱觀羅大佑40餘年的音樂創作歷程,他與鮑勃·迪倫一樣,絕非一般意義上的音樂人了。

01

上世紀下半葉,“寶島”面臨急劇西化的社會轉型陣痛,羅大佑的歌聲成為時代烙印,唱出了那個時代青年,特有的迷惘、困惑、痛苦和思考。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1982,在一首純樸天真的《童年》裡,已經萌芽了他的“好奇與迷惘、幻想與思考”的詩意表達。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操場邊的鞦韆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這麼孤單的童年,什麼時候才能像高年級的同學,有張成熟與長大的臉,盼望著假期,盼望著明天,盼望長大的童年。”

簡潔明快的歌詞裡,寫盡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童年。我們都曾有過那個遊戲的、迷糊的、好奇的、幻想的、孤單的、盼望長大的童年……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童年,既有無憂無慮的單純;也有無力無助的孤獨。渴望長大成人,但漫長的等待卻是那麼的無奈且苦惱……

而在1990年面世的《亞細亞的孤兒》裡,羅大佑將這種個體的迷惘轉化為群體的困惑與悲涼。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汙泥……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多少人在追尋那解不開的問題,多少人在深夜裡無奈的嘆息,多少人的眼淚在無言中抹去,親愛的母親這是什麼道理。”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曾經歷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以及日本奴役的“寶島”,遭受多年殘酷的殖民統治,淪為失去“母親”的“亞細亞的孤兒”。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面對這段屈辱的歷史,羅大佑發出了沉痛地質問: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

童年的歡笑已變為孤兒的哭泣,童年的好奇變成孤兒的恐懼,童年往事的真實之感,已轉化為孤兒歷史的真切之痛。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成長的陣痛阻擋不了孩子成為《未來的主人翁》,他發行於1983年的《未來的主人翁》像是有魔力的預言家一般。

“在人潮洶湧的十字路口,每個人都在痴痴的等,每個人的眼睛都望著象徵命運的紅綠燈,在紅橙黃綠的世界裡,你這未來的主人翁…我們不要一個被電子遊戲汙染的天空,我們不要被你們的發明變成電腦兒童。”

在歌唱的結尾處,反覆吟誦四十九遍的“飄來飄去”,羅大佑對世界前途,人類命運不確定性的深層憂慮。

"

32年前,33歲的羅大佑接過美國林肯表演藝術中心和美國藝術中心的“亞洲最傑出藝人獎”的獎盃。

不知他是否預料到,17年後,50歲的自己會被評為“對大眾最有影響的知識分子”之一;僅隔一年,他創作的《現象七十二變》入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編的《大學語文》教材“詩歌篇”。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從1974年創作第一首歌曲開始,縱觀羅大佑40餘年的音樂創作歷程,他與鮑勃·迪倫一樣,絕非一般意義上的音樂人了。

01

上世紀下半葉,“寶島”面臨急劇西化的社會轉型陣痛,羅大佑的歌聲成為時代烙印,唱出了那個時代青年,特有的迷惘、困惑、痛苦和思考。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1982,在一首純樸天真的《童年》裡,已經萌芽了他的“好奇與迷惘、幻想與思考”的詩意表達。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操場邊的鞦韆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這麼孤單的童年,什麼時候才能像高年級的同學,有張成熟與長大的臉,盼望著假期,盼望著明天,盼望長大的童年。”

簡潔明快的歌詞裡,寫盡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童年。我們都曾有過那個遊戲的、迷糊的、好奇的、幻想的、孤單的、盼望長大的童年……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童年,既有無憂無慮的單純;也有無力無助的孤獨。渴望長大成人,但漫長的等待卻是那麼的無奈且苦惱……

而在1990年面世的《亞細亞的孤兒》裡,羅大佑將這種個體的迷惘轉化為群體的困惑與悲涼。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汙泥……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多少人在追尋那解不開的問題,多少人在深夜裡無奈的嘆息,多少人的眼淚在無言中抹去,親愛的母親這是什麼道理。”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曾經歷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以及日本奴役的“寶島”,遭受多年殘酷的殖民統治,淪為失去“母親”的“亞細亞的孤兒”。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面對這段屈辱的歷史,羅大佑發出了沉痛地質問: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

童年的歡笑已變為孤兒的哭泣,童年的好奇變成孤兒的恐懼,童年往事的真實之感,已轉化為孤兒歷史的真切之痛。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成長的陣痛阻擋不了孩子成為《未來的主人翁》,他發行於1983年的《未來的主人翁》像是有魔力的預言家一般。

“在人潮洶湧的十字路口,每個人都在痴痴的等,每個人的眼睛都望著象徵命運的紅綠燈,在紅橙黃綠的世界裡,你這未來的主人翁…我們不要一個被電子遊戲汙染的天空,我們不要被你們的發明變成電腦兒童。”

在歌唱的結尾處,反覆吟誦四十九遍的“飄來飄去”,羅大佑對世界前途,人類命運不確定性的深層憂慮。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從“童年”到“孤兒”直至“主人翁”,羅大佑也完成了一個從“自我”到“民族”直至“人類 ”的逐級升格,激起了他探索人生真諦的衝動。

這正是中國傳統文人憂患意識的抒發。

02

如果,羅大佑的“童年”、“孤兒”、“主人翁”三部曲,是以個人的經歷,隱喻了一個國家、民族的歷史;那他的三首“戀曲”,則是以人類最為真摯的愛情歷程,書寫了人們對戀人、家國和平矢志不渝的嚮往。

"

32年前,33歲的羅大佑接過美國林肯表演藝術中心和美國藝術中心的“亞洲最傑出藝人獎”的獎盃。

不知他是否預料到,17年後,50歲的自己會被評為“對大眾最有影響的知識分子”之一;僅隔一年,他創作的《現象七十二變》入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編的《大學語文》教材“詩歌篇”。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從1974年創作第一首歌曲開始,縱觀羅大佑40餘年的音樂創作歷程,他與鮑勃·迪倫一樣,絕非一般意義上的音樂人了。

01

上世紀下半葉,“寶島”面臨急劇西化的社會轉型陣痛,羅大佑的歌聲成為時代烙印,唱出了那個時代青年,特有的迷惘、困惑、痛苦和思考。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1982,在一首純樸天真的《童年》裡,已經萌芽了他的“好奇與迷惘、幻想與思考”的詩意表達。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操場邊的鞦韆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這麼孤單的童年,什麼時候才能像高年級的同學,有張成熟與長大的臉,盼望著假期,盼望著明天,盼望長大的童年。”

簡潔明快的歌詞裡,寫盡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童年。我們都曾有過那個遊戲的、迷糊的、好奇的、幻想的、孤單的、盼望長大的童年……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童年,既有無憂無慮的單純;也有無力無助的孤獨。渴望長大成人,但漫長的等待卻是那麼的無奈且苦惱……

而在1990年面世的《亞細亞的孤兒》裡,羅大佑將這種個體的迷惘轉化為群體的困惑與悲涼。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汙泥……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多少人在追尋那解不開的問題,多少人在深夜裡無奈的嘆息,多少人的眼淚在無言中抹去,親愛的母親這是什麼道理。”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曾經歷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以及日本奴役的“寶島”,遭受多年殘酷的殖民統治,淪為失去“母親”的“亞細亞的孤兒”。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面對這段屈辱的歷史,羅大佑發出了沉痛地質問: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

童年的歡笑已變為孤兒的哭泣,童年的好奇變成孤兒的恐懼,童年往事的真實之感,已轉化為孤兒歷史的真切之痛。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成長的陣痛阻擋不了孩子成為《未來的主人翁》,他發行於1983年的《未來的主人翁》像是有魔力的預言家一般。

“在人潮洶湧的十字路口,每個人都在痴痴的等,每個人的眼睛都望著象徵命運的紅綠燈,在紅橙黃綠的世界裡,你這未來的主人翁…我們不要一個被電子遊戲汙染的天空,我們不要被你們的發明變成電腦兒童。”

在歌唱的結尾處,反覆吟誦四十九遍的“飄來飄去”,羅大佑對世界前途,人類命運不確定性的深層憂慮。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從“童年”到“孤兒”直至“主人翁”,羅大佑也完成了一個從“自我”到“民族”直至“人類 ”的逐級升格,激起了他探索人生真諦的衝動。

這正是中國傳統文人憂患意識的抒發。

02

如果,羅大佑的“童年”、“孤兒”、“主人翁”三部曲,是以個人的經歷,隱喻了一個國家、民族的歷史;那他的三首“戀曲”,則是以人類最為真摯的愛情歷程,書寫了人們對戀人、家國和平矢志不渝的嚮往。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他在《戀曲1980》唱著:

“你曾經對我說,你永遠愛著我,愛情這東西我明白,但永遠是什麼,姑娘你別哭泣,我倆還在一起……多少山盟海誓隨風遠去,你不屬於我,我也不擁有你,姑娘世上沒有人,有佔有的權利。”

歌詞裡的那對若即若離的戀人,分開已不可避免,卻也無怨無悔地坦然接受。即便沒有成眷屬,但相愛一場就夠了。

"

32年前,33歲的羅大佑接過美國林肯表演藝術中心和美國藝術中心的“亞洲最傑出藝人獎”的獎盃。

不知他是否預料到,17年後,50歲的自己會被評為“對大眾最有影響的知識分子”之一;僅隔一年,他創作的《現象七十二變》入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編的《大學語文》教材“詩歌篇”。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從1974年創作第一首歌曲開始,縱觀羅大佑40餘年的音樂創作歷程,他與鮑勃·迪倫一樣,絕非一般意義上的音樂人了。

01

上世紀下半葉,“寶島”面臨急劇西化的社會轉型陣痛,羅大佑的歌聲成為時代烙印,唱出了那個時代青年,特有的迷惘、困惑、痛苦和思考。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1982,在一首純樸天真的《童年》裡,已經萌芽了他的“好奇與迷惘、幻想與思考”的詩意表達。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操場邊的鞦韆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這麼孤單的童年,什麼時候才能像高年級的同學,有張成熟與長大的臉,盼望著假期,盼望著明天,盼望長大的童年。”

簡潔明快的歌詞裡,寫盡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童年。我們都曾有過那個遊戲的、迷糊的、好奇的、幻想的、孤單的、盼望長大的童年……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童年,既有無憂無慮的單純;也有無力無助的孤獨。渴望長大成人,但漫長的等待卻是那麼的無奈且苦惱……

而在1990年面世的《亞細亞的孤兒》裡,羅大佑將這種個體的迷惘轉化為群體的困惑與悲涼。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汙泥……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多少人在追尋那解不開的問題,多少人在深夜裡無奈的嘆息,多少人的眼淚在無言中抹去,親愛的母親這是什麼道理。”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曾經歷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以及日本奴役的“寶島”,遭受多年殘酷的殖民統治,淪為失去“母親”的“亞細亞的孤兒”。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面對這段屈辱的歷史,羅大佑發出了沉痛地質問: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

童年的歡笑已變為孤兒的哭泣,童年的好奇變成孤兒的恐懼,童年往事的真實之感,已轉化為孤兒歷史的真切之痛。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成長的陣痛阻擋不了孩子成為《未來的主人翁》,他發行於1983年的《未來的主人翁》像是有魔力的預言家一般。

“在人潮洶湧的十字路口,每個人都在痴痴的等,每個人的眼睛都望著象徵命運的紅綠燈,在紅橙黃綠的世界裡,你這未來的主人翁…我們不要一個被電子遊戲汙染的天空,我們不要被你們的發明變成電腦兒童。”

在歌唱的結尾處,反覆吟誦四十九遍的“飄來飄去”,羅大佑對世界前途,人類命運不確定性的深層憂慮。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從“童年”到“孤兒”直至“主人翁”,羅大佑也完成了一個從“自我”到“民族”直至“人類 ”的逐級升格,激起了他探索人生真諦的衝動。

這正是中國傳統文人憂患意識的抒發。

02

如果,羅大佑的“童年”、“孤兒”、“主人翁”三部曲,是以個人的經歷,隱喻了一個國家、民族的歷史;那他的三首“戀曲”,則是以人類最為真摯的愛情歷程,書寫了人們對戀人、家國和平矢志不渝的嚮往。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他在《戀曲1980》唱著:

“你曾經對我說,你永遠愛著我,愛情這東西我明白,但永遠是什麼,姑娘你別哭泣,我倆還在一起……多少山盟海誓隨風遠去,你不屬於我,我也不擁有你,姑娘世上沒有人,有佔有的權利。”

歌詞裡的那對若即若離的戀人,分開已不可避免,卻也無怨無悔地坦然接受。即便沒有成眷屬,但相愛一場就夠了。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戀曲1980》中戀人分離時,還有一份年輕人的瀟灑;到了《戀曲1990》裡,不變的真情已化為深深的惆悵。

“烏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臉,怎麼也難忘記你容顏的轉變,輕飄飄的舊時光就這麼溜走,轉頭回去看看時已匆匆數年,蒼茫茫的天涯路是你的飄泊,尋尋覓覓長相守是我的腳步,黑漆漆的孤枕邊是你的溫柔,醒來時的清晨裡是我的哀愁,或許明日太陽西下倦鳥已歸時,你將已經踏上舊時的歸途,人生難得再次尋覓相知的伴侶,生命終究難捨藍藍白雲天,轟隆隆的雷雨聲在我的窗前,怎麼也難忘記你離去的轉變,孤單單的身影后寂寥的心情,永遠無怨的是我的雙眼。”

流逝的時光,並沒有沖淡深情;歲月的考驗,更加深了對迴歸的盼望。破鏡重圓也好,遊子戀鄉也罷,飛鳥歸巢也好,年輕時的輕率,已轉變為中年人的中庸之道。

"

32年前,33歲的羅大佑接過美國林肯表演藝術中心和美國藝術中心的“亞洲最傑出藝人獎”的獎盃。

不知他是否預料到,17年後,50歲的自己會被評為“對大眾最有影響的知識分子”之一;僅隔一年,他創作的《現象七十二變》入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編的《大學語文》教材“詩歌篇”。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從1974年創作第一首歌曲開始,縱觀羅大佑40餘年的音樂創作歷程,他與鮑勃·迪倫一樣,絕非一般意義上的音樂人了。

01

上世紀下半葉,“寶島”面臨急劇西化的社會轉型陣痛,羅大佑的歌聲成為時代烙印,唱出了那個時代青年,特有的迷惘、困惑、痛苦和思考。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1982,在一首純樸天真的《童年》裡,已經萌芽了他的“好奇與迷惘、幻想與思考”的詩意表達。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操場邊的鞦韆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這麼孤單的童年,什麼時候才能像高年級的同學,有張成熟與長大的臉,盼望著假期,盼望著明天,盼望長大的童年。”

簡潔明快的歌詞裡,寫盡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童年。我們都曾有過那個遊戲的、迷糊的、好奇的、幻想的、孤單的、盼望長大的童年……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童年,既有無憂無慮的單純;也有無力無助的孤獨。渴望長大成人,但漫長的等待卻是那麼的無奈且苦惱……

而在1990年面世的《亞細亞的孤兒》裡,羅大佑將這種個體的迷惘轉化為群體的困惑與悲涼。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汙泥……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多少人在追尋那解不開的問題,多少人在深夜裡無奈的嘆息,多少人的眼淚在無言中抹去,親愛的母親這是什麼道理。”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曾經歷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以及日本奴役的“寶島”,遭受多年殘酷的殖民統治,淪為失去“母親”的“亞細亞的孤兒”。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面對這段屈辱的歷史,羅大佑發出了沉痛地質問: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

童年的歡笑已變為孤兒的哭泣,童年的好奇變成孤兒的恐懼,童年往事的真實之感,已轉化為孤兒歷史的真切之痛。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成長的陣痛阻擋不了孩子成為《未來的主人翁》,他發行於1983年的《未來的主人翁》像是有魔力的預言家一般。

“在人潮洶湧的十字路口,每個人都在痴痴的等,每個人的眼睛都望著象徵命運的紅綠燈,在紅橙黃綠的世界裡,你這未來的主人翁…我們不要一個被電子遊戲汙染的天空,我們不要被你們的發明變成電腦兒童。”

在歌唱的結尾處,反覆吟誦四十九遍的“飄來飄去”,羅大佑對世界前途,人類命運不確定性的深層憂慮。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從“童年”到“孤兒”直至“主人翁”,羅大佑也完成了一個從“自我”到“民族”直至“人類 ”的逐級升格,激起了他探索人生真諦的衝動。

這正是中國傳統文人憂患意識的抒發。

02

如果,羅大佑的“童年”、“孤兒”、“主人翁”三部曲,是以個人的經歷,隱喻了一個國家、民族的歷史;那他的三首“戀曲”,則是以人類最為真摯的愛情歷程,書寫了人們對戀人、家國和平矢志不渝的嚮往。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他在《戀曲1980》唱著:

“你曾經對我說,你永遠愛著我,愛情這東西我明白,但永遠是什麼,姑娘你別哭泣,我倆還在一起……多少山盟海誓隨風遠去,你不屬於我,我也不擁有你,姑娘世上沒有人,有佔有的權利。”

歌詞裡的那對若即若離的戀人,分開已不可避免,卻也無怨無悔地坦然接受。即便沒有成眷屬,但相愛一場就夠了。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戀曲1980》中戀人分離時,還有一份年輕人的瀟灑;到了《戀曲1990》裡,不變的真情已化為深深的惆悵。

“烏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臉,怎麼也難忘記你容顏的轉變,輕飄飄的舊時光就這麼溜走,轉頭回去看看時已匆匆數年,蒼茫茫的天涯路是你的飄泊,尋尋覓覓長相守是我的腳步,黑漆漆的孤枕邊是你的溫柔,醒來時的清晨裡是我的哀愁,或許明日太陽西下倦鳥已歸時,你將已經踏上舊時的歸途,人生難得再次尋覓相知的伴侶,生命終究難捨藍藍白雲天,轟隆隆的雷雨聲在我的窗前,怎麼也難忘記你離去的轉變,孤單單的身影后寂寥的心情,永遠無怨的是我的雙眼。”

流逝的時光,並沒有沖淡深情;歲月的考驗,更加深了對迴歸的盼望。破鏡重圓也好,遊子戀鄉也罷,飛鳥歸巢也好,年輕時的輕率,已轉變為中年人的中庸之道。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在《戀曲2000》中,羅大佑將如此這般山盟海誓、刻骨銘心的滄桑感進一步拔高,嬗變為一曲悲壯激昂,兩岸之情的絕唱。

“遠攀入雲層裡的的喜瑪拉雅,回首投身浪影浮沉的海峽,北望孤獨冰冷如西伯利亞,傳情是否有這種說法,等遍了千年終於見你到達,等到青春終於也見了白髮,倘若能摩撫你的雙手面頰,此生終也不算虛假,久違了千年即將醒的夢,你可願跟我走嗎……經歷千年的等待、千年的夢魘、千年的纏綿、千年的掙扎,即將迎來那千年的回答,戀人的青絲,已化作了遊子的白髮;山水阻隔的情懷,終將回歸到達。”

"

32年前,33歲的羅大佑接過美國林肯表演藝術中心和美國藝術中心的“亞洲最傑出藝人獎”的獎盃。

不知他是否預料到,17年後,50歲的自己會被評為“對大眾最有影響的知識分子”之一;僅隔一年,他創作的《現象七十二變》入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編的《大學語文》教材“詩歌篇”。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從1974年創作第一首歌曲開始,縱觀羅大佑40餘年的音樂創作歷程,他與鮑勃·迪倫一樣,絕非一般意義上的音樂人了。

01

上世紀下半葉,“寶島”面臨急劇西化的社會轉型陣痛,羅大佑的歌聲成為時代烙印,唱出了那個時代青年,特有的迷惘、困惑、痛苦和思考。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1982,在一首純樸天真的《童年》裡,已經萌芽了他的“好奇與迷惘、幻想與思考”的詩意表達。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操場邊的鞦韆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這麼孤單的童年,什麼時候才能像高年級的同學,有張成熟與長大的臉,盼望著假期,盼望著明天,盼望長大的童年。”

簡潔明快的歌詞裡,寫盡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童年。我們都曾有過那個遊戲的、迷糊的、好奇的、幻想的、孤單的、盼望長大的童年……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童年,既有無憂無慮的單純;也有無力無助的孤獨。渴望長大成人,但漫長的等待卻是那麼的無奈且苦惱……

而在1990年面世的《亞細亞的孤兒》裡,羅大佑將這種個體的迷惘轉化為群體的困惑與悲涼。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汙泥……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多少人在追尋那解不開的問題,多少人在深夜裡無奈的嘆息,多少人的眼淚在無言中抹去,親愛的母親這是什麼道理。”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曾經歷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以及日本奴役的“寶島”,遭受多年殘酷的殖民統治,淪為失去“母親”的“亞細亞的孤兒”。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面對這段屈辱的歷史,羅大佑發出了沉痛地質問: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

童年的歡笑已變為孤兒的哭泣,童年的好奇變成孤兒的恐懼,童年往事的真實之感,已轉化為孤兒歷史的真切之痛。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成長的陣痛阻擋不了孩子成為《未來的主人翁》,他發行於1983年的《未來的主人翁》像是有魔力的預言家一般。

“在人潮洶湧的十字路口,每個人都在痴痴的等,每個人的眼睛都望著象徵命運的紅綠燈,在紅橙黃綠的世界裡,你這未來的主人翁…我們不要一個被電子遊戲汙染的天空,我們不要被你們的發明變成電腦兒童。”

在歌唱的結尾處,反覆吟誦四十九遍的“飄來飄去”,羅大佑對世界前途,人類命運不確定性的深層憂慮。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從“童年”到“孤兒”直至“主人翁”,羅大佑也完成了一個從“自我”到“民族”直至“人類 ”的逐級升格,激起了他探索人生真諦的衝動。

這正是中國傳統文人憂患意識的抒發。

02

如果,羅大佑的“童年”、“孤兒”、“主人翁”三部曲,是以個人的經歷,隱喻了一個國家、民族的歷史;那他的三首“戀曲”,則是以人類最為真摯的愛情歷程,書寫了人們對戀人、家國和平矢志不渝的嚮往。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他在《戀曲1980》唱著:

“你曾經對我說,你永遠愛著我,愛情這東西我明白,但永遠是什麼,姑娘你別哭泣,我倆還在一起……多少山盟海誓隨風遠去,你不屬於我,我也不擁有你,姑娘世上沒有人,有佔有的權利。”

歌詞裡的那對若即若離的戀人,分開已不可避免,卻也無怨無悔地坦然接受。即便沒有成眷屬,但相愛一場就夠了。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戀曲1980》中戀人分離時,還有一份年輕人的瀟灑;到了《戀曲1990》裡,不變的真情已化為深深的惆悵。

“烏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臉,怎麼也難忘記你容顏的轉變,輕飄飄的舊時光就這麼溜走,轉頭回去看看時已匆匆數年,蒼茫茫的天涯路是你的飄泊,尋尋覓覓長相守是我的腳步,黑漆漆的孤枕邊是你的溫柔,醒來時的清晨裡是我的哀愁,或許明日太陽西下倦鳥已歸時,你將已經踏上舊時的歸途,人生難得再次尋覓相知的伴侶,生命終究難捨藍藍白雲天,轟隆隆的雷雨聲在我的窗前,怎麼也難忘記你離去的轉變,孤單單的身影后寂寥的心情,永遠無怨的是我的雙眼。”

流逝的時光,並沒有沖淡深情;歲月的考驗,更加深了對迴歸的盼望。破鏡重圓也好,遊子戀鄉也罷,飛鳥歸巢也好,年輕時的輕率,已轉變為中年人的中庸之道。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在《戀曲2000》中,羅大佑將如此這般山盟海誓、刻骨銘心的滄桑感進一步拔高,嬗變為一曲悲壯激昂,兩岸之情的絕唱。

“遠攀入雲層裡的的喜瑪拉雅,回首投身浪影浮沉的海峽,北望孤獨冰冷如西伯利亞,傳情是否有這種說法,等遍了千年終於見你到達,等到青春終於也見了白髮,倘若能摩撫你的雙手面頰,此生終也不算虛假,久違了千年即將醒的夢,你可願跟我走嗎……經歷千年的等待、千年的夢魘、千年的纏綿、千年的掙扎,即將迎來那千年的回答,戀人的青絲,已化作了遊子的白髮;山水阻隔的情懷,終將回歸到達。”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一段司空見慣,悲歡離合的男女之愛,經羅大佑一波三折、一詠三嘆,層層遞進,終成為一首意味綿長,俯瞰人生的大器之作。

03

1997年的春晚,那英和劉德華合唱的《東方之珠》橫空出世,紅遍大江南北。卻少有人知道,其詞曲亦出自羅大佑。

“小河彎彎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東方之珠,我的愛人…請別忘記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船兒彎彎入海港,回頭望望滄海茫茫,東方之珠擁抱著我,讓我溫暖你那蒼涼的胸膛。”

“寶島”、“香島”這對中華民族熠熠生輝的“寶珠”,曾因列強入侵而蒙塵,而今“明珠”已經迴歸,那個海外“孤兒”呢?

"

32年前,33歲的羅大佑接過美國林肯表演藝術中心和美國藝術中心的“亞洲最傑出藝人獎”的獎盃。

不知他是否預料到,17年後,50歲的自己會被評為“對大眾最有影響的知識分子”之一;僅隔一年,他創作的《現象七十二變》入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編的《大學語文》教材“詩歌篇”。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從1974年創作第一首歌曲開始,縱觀羅大佑40餘年的音樂創作歷程,他與鮑勃·迪倫一樣,絕非一般意義上的音樂人了。

01

上世紀下半葉,“寶島”面臨急劇西化的社會轉型陣痛,羅大佑的歌聲成為時代烙印,唱出了那個時代青年,特有的迷惘、困惑、痛苦和思考。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1982,在一首純樸天真的《童年》裡,已經萌芽了他的“好奇與迷惘、幻想與思考”的詩意表達。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操場邊的鞦韆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這麼孤單的童年,什麼時候才能像高年級的同學,有張成熟與長大的臉,盼望著假期,盼望著明天,盼望長大的童年。”

簡潔明快的歌詞裡,寫盡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童年。我們都曾有過那個遊戲的、迷糊的、好奇的、幻想的、孤單的、盼望長大的童年……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童年,既有無憂無慮的單純;也有無力無助的孤獨。渴望長大成人,但漫長的等待卻是那麼的無奈且苦惱……

而在1990年面世的《亞細亞的孤兒》裡,羅大佑將這種個體的迷惘轉化為群體的困惑與悲涼。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汙泥……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多少人在追尋那解不開的問題,多少人在深夜裡無奈的嘆息,多少人的眼淚在無言中抹去,親愛的母親這是什麼道理。”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曾經歷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以及日本奴役的“寶島”,遭受多年殘酷的殖民統治,淪為失去“母親”的“亞細亞的孤兒”。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面對這段屈辱的歷史,羅大佑發出了沉痛地質問: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

童年的歡笑已變為孤兒的哭泣,童年的好奇變成孤兒的恐懼,童年往事的真實之感,已轉化為孤兒歷史的真切之痛。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成長的陣痛阻擋不了孩子成為《未來的主人翁》,他發行於1983年的《未來的主人翁》像是有魔力的預言家一般。

“在人潮洶湧的十字路口,每個人都在痴痴的等,每個人的眼睛都望著象徵命運的紅綠燈,在紅橙黃綠的世界裡,你這未來的主人翁…我們不要一個被電子遊戲汙染的天空,我們不要被你們的發明變成電腦兒童。”

在歌唱的結尾處,反覆吟誦四十九遍的“飄來飄去”,羅大佑對世界前途,人類命運不確定性的深層憂慮。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從“童年”到“孤兒”直至“主人翁”,羅大佑也完成了一個從“自我”到“民族”直至“人類 ”的逐級升格,激起了他探索人生真諦的衝動。

這正是中國傳統文人憂患意識的抒發。

02

如果,羅大佑的“童年”、“孤兒”、“主人翁”三部曲,是以個人的經歷,隱喻了一個國家、民族的歷史;那他的三首“戀曲”,則是以人類最為真摯的愛情歷程,書寫了人們對戀人、家國和平矢志不渝的嚮往。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他在《戀曲1980》唱著:

“你曾經對我說,你永遠愛著我,愛情這東西我明白,但永遠是什麼,姑娘你別哭泣,我倆還在一起……多少山盟海誓隨風遠去,你不屬於我,我也不擁有你,姑娘世上沒有人,有佔有的權利。”

歌詞裡的那對若即若離的戀人,分開已不可避免,卻也無怨無悔地坦然接受。即便沒有成眷屬,但相愛一場就夠了。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戀曲1980》中戀人分離時,還有一份年輕人的瀟灑;到了《戀曲1990》裡,不變的真情已化為深深的惆悵。

“烏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臉,怎麼也難忘記你容顏的轉變,輕飄飄的舊時光就這麼溜走,轉頭回去看看時已匆匆數年,蒼茫茫的天涯路是你的飄泊,尋尋覓覓長相守是我的腳步,黑漆漆的孤枕邊是你的溫柔,醒來時的清晨裡是我的哀愁,或許明日太陽西下倦鳥已歸時,你將已經踏上舊時的歸途,人生難得再次尋覓相知的伴侶,生命終究難捨藍藍白雲天,轟隆隆的雷雨聲在我的窗前,怎麼也難忘記你離去的轉變,孤單單的身影后寂寥的心情,永遠無怨的是我的雙眼。”

流逝的時光,並沒有沖淡深情;歲月的考驗,更加深了對迴歸的盼望。破鏡重圓也好,遊子戀鄉也罷,飛鳥歸巢也好,年輕時的輕率,已轉變為中年人的中庸之道。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在《戀曲2000》中,羅大佑將如此這般山盟海誓、刻骨銘心的滄桑感進一步拔高,嬗變為一曲悲壯激昂,兩岸之情的絕唱。

“遠攀入雲層裡的的喜瑪拉雅,回首投身浪影浮沉的海峽,北望孤獨冰冷如西伯利亞,傳情是否有這種說法,等遍了千年終於見你到達,等到青春終於也見了白髮,倘若能摩撫你的雙手面頰,此生終也不算虛假,久違了千年即將醒的夢,你可願跟我走嗎……經歷千年的等待、千年的夢魘、千年的纏綿、千年的掙扎,即將迎來那千年的回答,戀人的青絲,已化作了遊子的白髮;山水阻隔的情懷,終將回歸到達。”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一段司空見慣,悲歡離合的男女之愛,經羅大佑一波三折、一詠三嘆,層層遞進,終成為一首意味綿長,俯瞰人生的大器之作。

03

1997年的春晚,那英和劉德華合唱的《東方之珠》橫空出世,紅遍大江南北。卻少有人知道,其詞曲亦出自羅大佑。

“小河彎彎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東方之珠,我的愛人…請別忘記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船兒彎彎入海港,回頭望望滄海茫茫,東方之珠擁抱著我,讓我溫暖你那蒼涼的胸膛。”

“寶島”、“香島”這對中華民族熠熠生輝的“寶珠”,曾因列強入侵而蒙塵,而今“明珠”已經迴歸,那個海外“孤兒”呢?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如果《東方之珠》描繪了中華民族統一的美好理想,他的《追夢人》則映照了一個為自己的夢想矢志不渝的藝術靈魂。

“讓青春吹動了你的長髮,讓它牽引你的夢,不知不覺這城市的歷史已記取了你的笑容…飛去飛來的滿天的飛絮是幻想你的笑臉,秋來春去紅塵中,誰在宿命裡安排,冰雪不語寒夜的你那難隱藏的光彩…看我看一眼吧,莫讓紅顏守空枕…紅紅心中藍藍的天是個生命的開始,春雨不眠隔夜的你,曾空獨眠的日子。”

"

32年前,33歲的羅大佑接過美國林肯表演藝術中心和美國藝術中心的“亞洲最傑出藝人獎”的獎盃。

不知他是否預料到,17年後,50歲的自己會被評為“對大眾最有影響的知識分子”之一;僅隔一年,他創作的《現象七十二變》入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編的《大學語文》教材“詩歌篇”。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從1974年創作第一首歌曲開始,縱觀羅大佑40餘年的音樂創作歷程,他與鮑勃·迪倫一樣,絕非一般意義上的音樂人了。

01

上世紀下半葉,“寶島”面臨急劇西化的社會轉型陣痛,羅大佑的歌聲成為時代烙印,唱出了那個時代青年,特有的迷惘、困惑、痛苦和思考。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1982,在一首純樸天真的《童年》裡,已經萌芽了他的“好奇與迷惘、幻想與思考”的詩意表達。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操場邊的鞦韆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這麼孤單的童年,什麼時候才能像高年級的同學,有張成熟與長大的臉,盼望著假期,盼望著明天,盼望長大的童年。”

簡潔明快的歌詞裡,寫盡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童年。我們都曾有過那個遊戲的、迷糊的、好奇的、幻想的、孤單的、盼望長大的童年……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童年,既有無憂無慮的單純;也有無力無助的孤獨。渴望長大成人,但漫長的等待卻是那麼的無奈且苦惱……

而在1990年面世的《亞細亞的孤兒》裡,羅大佑將這種個體的迷惘轉化為群體的困惑與悲涼。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汙泥……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多少人在追尋那解不開的問題,多少人在深夜裡無奈的嘆息,多少人的眼淚在無言中抹去,親愛的母親這是什麼道理。”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曾經歷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以及日本奴役的“寶島”,遭受多年殘酷的殖民統治,淪為失去“母親”的“亞細亞的孤兒”。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面對這段屈辱的歷史,羅大佑發出了沉痛地質問: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

童年的歡笑已變為孤兒的哭泣,童年的好奇變成孤兒的恐懼,童年往事的真實之感,已轉化為孤兒歷史的真切之痛。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成長的陣痛阻擋不了孩子成為《未來的主人翁》,他發行於1983年的《未來的主人翁》像是有魔力的預言家一般。

“在人潮洶湧的十字路口,每個人都在痴痴的等,每個人的眼睛都望著象徵命運的紅綠燈,在紅橙黃綠的世界裡,你這未來的主人翁…我們不要一個被電子遊戲汙染的天空,我們不要被你們的發明變成電腦兒童。”

在歌唱的結尾處,反覆吟誦四十九遍的“飄來飄去”,羅大佑對世界前途,人類命運不確定性的深層憂慮。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從“童年”到“孤兒”直至“主人翁”,羅大佑也完成了一個從“自我”到“民族”直至“人類 ”的逐級升格,激起了他探索人生真諦的衝動。

這正是中國傳統文人憂患意識的抒發。

02

如果,羅大佑的“童年”、“孤兒”、“主人翁”三部曲,是以個人的經歷,隱喻了一個國家、民族的歷史;那他的三首“戀曲”,則是以人類最為真摯的愛情歷程,書寫了人們對戀人、家國和平矢志不渝的嚮往。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他在《戀曲1980》唱著:

“你曾經對我說,你永遠愛著我,愛情這東西我明白,但永遠是什麼,姑娘你別哭泣,我倆還在一起……多少山盟海誓隨風遠去,你不屬於我,我也不擁有你,姑娘世上沒有人,有佔有的權利。”

歌詞裡的那對若即若離的戀人,分開已不可避免,卻也無怨無悔地坦然接受。即便沒有成眷屬,但相愛一場就夠了。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戀曲1980》中戀人分離時,還有一份年輕人的瀟灑;到了《戀曲1990》裡,不變的真情已化為深深的惆悵。

“烏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臉,怎麼也難忘記你容顏的轉變,輕飄飄的舊時光就這麼溜走,轉頭回去看看時已匆匆數年,蒼茫茫的天涯路是你的飄泊,尋尋覓覓長相守是我的腳步,黑漆漆的孤枕邊是你的溫柔,醒來時的清晨裡是我的哀愁,或許明日太陽西下倦鳥已歸時,你將已經踏上舊時的歸途,人生難得再次尋覓相知的伴侶,生命終究難捨藍藍白雲天,轟隆隆的雷雨聲在我的窗前,怎麼也難忘記你離去的轉變,孤單單的身影后寂寥的心情,永遠無怨的是我的雙眼。”

流逝的時光,並沒有沖淡深情;歲月的考驗,更加深了對迴歸的盼望。破鏡重圓也好,遊子戀鄉也罷,飛鳥歸巢也好,年輕時的輕率,已轉變為中年人的中庸之道。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在《戀曲2000》中,羅大佑將如此這般山盟海誓、刻骨銘心的滄桑感進一步拔高,嬗變為一曲悲壯激昂,兩岸之情的絕唱。

“遠攀入雲層裡的的喜瑪拉雅,回首投身浪影浮沉的海峽,北望孤獨冰冷如西伯利亞,傳情是否有這種說法,等遍了千年終於見你到達,等到青春終於也見了白髮,倘若能摩撫你的雙手面頰,此生終也不算虛假,久違了千年即將醒的夢,你可願跟我走嗎……經歷千年的等待、千年的夢魘、千年的纏綿、千年的掙扎,即將迎來那千年的回答,戀人的青絲,已化作了遊子的白髮;山水阻隔的情懷,終將回歸到達。”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一段司空見慣,悲歡離合的男女之愛,經羅大佑一波三折、一詠三嘆,層層遞進,終成為一首意味綿長,俯瞰人生的大器之作。

03

1997年的春晚,那英和劉德華合唱的《東方之珠》橫空出世,紅遍大江南北。卻少有人知道,其詞曲亦出自羅大佑。

“小河彎彎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東方之珠,我的愛人…請別忘記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船兒彎彎入海港,回頭望望滄海茫茫,東方之珠擁抱著我,讓我溫暖你那蒼涼的胸膛。”

“寶島”、“香島”這對中華民族熠熠生輝的“寶珠”,曾因列強入侵而蒙塵,而今“明珠”已經迴歸,那個海外“孤兒”呢?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如果《東方之珠》描繪了中華民族統一的美好理想,他的《追夢人》則映照了一個為自己的夢想矢志不渝的藝術靈魂。

“讓青春吹動了你的長髮,讓它牽引你的夢,不知不覺這城市的歷史已記取了你的笑容…飛去飛來的滿天的飛絮是幻想你的笑臉,秋來春去紅塵中,誰在宿命裡安排,冰雪不語寒夜的你那難隱藏的光彩…看我看一眼吧,莫讓紅顏守空枕…紅紅心中藍藍的天是個生命的開始,春雨不眠隔夜的你,曾空獨眠的日子。”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在《東方之珠》中,羅大佑將大陸與香島比擬為分別已久的“愛人”,與“寶島”比擬為相隔兩岸的“情人”。這是一種血濃於水的“親情”,有情人至今未成眷屬,至性至情,悽美悲涼。

從“童年”、“戀曲”直至“寶珠”,羅大佑完成了一個真、善、美,知、意、情,一詠三嘆的終極關懷,遠遠超越了歌詞創作與文學藝術的範疇,已浸染著哲學意義及普世價值。

04

“讀一首唐詩,就像,接過李白遞來的一杯美酒,我想,從此以後世上再也沒有,這麼美的詩,這麼醇的酒,聽一首大佑,就象,撫摩遠古佳人的一襲長髮,我想,從此以後世上再也沒有,這麼美的歌,這麼飄逸的發了”

這是一首羅大佑音樂聯盟網上的詩歌。

"

32年前,33歲的羅大佑接過美國林肯表演藝術中心和美國藝術中心的“亞洲最傑出藝人獎”的獎盃。

不知他是否預料到,17年後,50歲的自己會被評為“對大眾最有影響的知識分子”之一;僅隔一年,他創作的《現象七十二變》入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編的《大學語文》教材“詩歌篇”。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從1974年創作第一首歌曲開始,縱觀羅大佑40餘年的音樂創作歷程,他與鮑勃·迪倫一樣,絕非一般意義上的音樂人了。

01

上世紀下半葉,“寶島”面臨急劇西化的社會轉型陣痛,羅大佑的歌聲成為時代烙印,唱出了那個時代青年,特有的迷惘、困惑、痛苦和思考。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1982,在一首純樸天真的《童年》裡,已經萌芽了他的“好奇與迷惘、幻想與思考”的詩意表達。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操場邊的鞦韆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這麼孤單的童年,什麼時候才能像高年級的同學,有張成熟與長大的臉,盼望著假期,盼望著明天,盼望長大的童年。”

簡潔明快的歌詞裡,寫盡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童年。我們都曾有過那個遊戲的、迷糊的、好奇的、幻想的、孤單的、盼望長大的童年……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童年,既有無憂無慮的單純;也有無力無助的孤獨。渴望長大成人,但漫長的等待卻是那麼的無奈且苦惱……

而在1990年面世的《亞細亞的孤兒》裡,羅大佑將這種個體的迷惘轉化為群體的困惑與悲涼。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汙泥……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多少人在追尋那解不開的問題,多少人在深夜裡無奈的嘆息,多少人的眼淚在無言中抹去,親愛的母親這是什麼道理。”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曾經歷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以及日本奴役的“寶島”,遭受多年殘酷的殖民統治,淪為失去“母親”的“亞細亞的孤兒”。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面對這段屈辱的歷史,羅大佑發出了沉痛地質問: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

童年的歡笑已變為孤兒的哭泣,童年的好奇變成孤兒的恐懼,童年往事的真實之感,已轉化為孤兒歷史的真切之痛。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成長的陣痛阻擋不了孩子成為《未來的主人翁》,他發行於1983年的《未來的主人翁》像是有魔力的預言家一般。

“在人潮洶湧的十字路口,每個人都在痴痴的等,每個人的眼睛都望著象徵命運的紅綠燈,在紅橙黃綠的世界裡,你這未來的主人翁…我們不要一個被電子遊戲汙染的天空,我們不要被你們的發明變成電腦兒童。”

在歌唱的結尾處,反覆吟誦四十九遍的“飄來飄去”,羅大佑對世界前途,人類命運不確定性的深層憂慮。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從“童年”到“孤兒”直至“主人翁”,羅大佑也完成了一個從“自我”到“民族”直至“人類 ”的逐級升格,激起了他探索人生真諦的衝動。

這正是中國傳統文人憂患意識的抒發。

02

如果,羅大佑的“童年”、“孤兒”、“主人翁”三部曲,是以個人的經歷,隱喻了一個國家、民族的歷史;那他的三首“戀曲”,則是以人類最為真摯的愛情歷程,書寫了人們對戀人、家國和平矢志不渝的嚮往。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他在《戀曲1980》唱著:

“你曾經對我說,你永遠愛著我,愛情這東西我明白,但永遠是什麼,姑娘你別哭泣,我倆還在一起……多少山盟海誓隨風遠去,你不屬於我,我也不擁有你,姑娘世上沒有人,有佔有的權利。”

歌詞裡的那對若即若離的戀人,分開已不可避免,卻也無怨無悔地坦然接受。即便沒有成眷屬,但相愛一場就夠了。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戀曲1980》中戀人分離時,還有一份年輕人的瀟灑;到了《戀曲1990》裡,不變的真情已化為深深的惆悵。

“烏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臉,怎麼也難忘記你容顏的轉變,輕飄飄的舊時光就這麼溜走,轉頭回去看看時已匆匆數年,蒼茫茫的天涯路是你的飄泊,尋尋覓覓長相守是我的腳步,黑漆漆的孤枕邊是你的溫柔,醒來時的清晨裡是我的哀愁,或許明日太陽西下倦鳥已歸時,你將已經踏上舊時的歸途,人生難得再次尋覓相知的伴侶,生命終究難捨藍藍白雲天,轟隆隆的雷雨聲在我的窗前,怎麼也難忘記你離去的轉變,孤單單的身影后寂寥的心情,永遠無怨的是我的雙眼。”

流逝的時光,並沒有沖淡深情;歲月的考驗,更加深了對迴歸的盼望。破鏡重圓也好,遊子戀鄉也罷,飛鳥歸巢也好,年輕時的輕率,已轉變為中年人的中庸之道。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在《戀曲2000》中,羅大佑將如此這般山盟海誓、刻骨銘心的滄桑感進一步拔高,嬗變為一曲悲壯激昂,兩岸之情的絕唱。

“遠攀入雲層裡的的喜瑪拉雅,回首投身浪影浮沉的海峽,北望孤獨冰冷如西伯利亞,傳情是否有這種說法,等遍了千年終於見你到達,等到青春終於也見了白髮,倘若能摩撫你的雙手面頰,此生終也不算虛假,久違了千年即將醒的夢,你可願跟我走嗎……經歷千年的等待、千年的夢魘、千年的纏綿、千年的掙扎,即將迎來那千年的回答,戀人的青絲,已化作了遊子的白髮;山水阻隔的情懷,終將回歸到達。”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一段司空見慣,悲歡離合的男女之愛,經羅大佑一波三折、一詠三嘆,層層遞進,終成為一首意味綿長,俯瞰人生的大器之作。

03

1997年的春晚,那英和劉德華合唱的《東方之珠》橫空出世,紅遍大江南北。卻少有人知道,其詞曲亦出自羅大佑。

“小河彎彎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東方之珠,我的愛人…請別忘記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船兒彎彎入海港,回頭望望滄海茫茫,東方之珠擁抱著我,讓我溫暖你那蒼涼的胸膛。”

“寶島”、“香島”這對中華民族熠熠生輝的“寶珠”,曾因列強入侵而蒙塵,而今“明珠”已經迴歸,那個海外“孤兒”呢?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如果《東方之珠》描繪了中華民族統一的美好理想,他的《追夢人》則映照了一個為自己的夢想矢志不渝的藝術靈魂。

“讓青春吹動了你的長髮,讓它牽引你的夢,不知不覺這城市的歷史已記取了你的笑容…飛去飛來的滿天的飛絮是幻想你的笑臉,秋來春去紅塵中,誰在宿命裡安排,冰雪不語寒夜的你那難隱藏的光彩…看我看一眼吧,莫讓紅顏守空枕…紅紅心中藍藍的天是個生命的開始,春雨不眠隔夜的你,曾空獨眠的日子。”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在《東方之珠》中,羅大佑將大陸與香島比擬為分別已久的“愛人”,與“寶島”比擬為相隔兩岸的“情人”。這是一種血濃於水的“親情”,有情人至今未成眷屬,至性至情,悽美悲涼。

從“童年”、“戀曲”直至“寶珠”,羅大佑完成了一個真、善、美,知、意、情,一詠三嘆的終極關懷,遠遠超越了歌詞創作與文學藝術的範疇,已浸染著哲學意義及普世價值。

04

“讀一首唐詩,就像,接過李白遞來的一杯美酒,我想,從此以後世上再也沒有,這麼美的詩,這麼醇的酒,聽一首大佑,就象,撫摩遠古佳人的一襲長髮,我想,從此以後世上再也沒有,這麼美的歌,這麼飄逸的發了”

這是一首羅大佑音樂聯盟網上的詩歌。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而在他的歌詞創作裡,有多首極具古典詩韻的歌曲,歌詞中最經典的意象以“發”為最:

“在夢裡我再度回到鹿港小鎮,夢中的姑娘依然長髮盈空。”

“穿過你的黑髮我的手,穿過你的心情我的眼”

“讓青春吹動了你的長髮讓它牽引你的夢,不知不覺這城市的歷史已記取了你的笑容”……

"

32年前,33歲的羅大佑接過美國林肯表演藝術中心和美國藝術中心的“亞洲最傑出藝人獎”的獎盃。

不知他是否預料到,17年後,50歲的自己會被評為“對大眾最有影響的知識分子”之一;僅隔一年,他創作的《現象七十二變》入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編的《大學語文》教材“詩歌篇”。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從1974年創作第一首歌曲開始,縱觀羅大佑40餘年的音樂創作歷程,他與鮑勃·迪倫一樣,絕非一般意義上的音樂人了。

01

上世紀下半葉,“寶島”面臨急劇西化的社會轉型陣痛,羅大佑的歌聲成為時代烙印,唱出了那個時代青年,特有的迷惘、困惑、痛苦和思考。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1982,在一首純樸天真的《童年》裡,已經萌芽了他的“好奇與迷惘、幻想與思考”的詩意表達。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操場邊的鞦韆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這麼孤單的童年,什麼時候才能像高年級的同學,有張成熟與長大的臉,盼望著假期,盼望著明天,盼望長大的童年。”

簡潔明快的歌詞裡,寫盡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童年。我們都曾有過那個遊戲的、迷糊的、好奇的、幻想的、孤單的、盼望長大的童年……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童年,既有無憂無慮的單純;也有無力無助的孤獨。渴望長大成人,但漫長的等待卻是那麼的無奈且苦惱……

而在1990年面世的《亞細亞的孤兒》裡,羅大佑將這種個體的迷惘轉化為群體的困惑與悲涼。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汙泥……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多少人在追尋那解不開的問題,多少人在深夜裡無奈的嘆息,多少人的眼淚在無言中抹去,親愛的母親這是什麼道理。”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曾經歷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以及日本奴役的“寶島”,遭受多年殘酷的殖民統治,淪為失去“母親”的“亞細亞的孤兒”。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面對這段屈辱的歷史,羅大佑發出了沉痛地質問: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

童年的歡笑已變為孤兒的哭泣,童年的好奇變成孤兒的恐懼,童年往事的真實之感,已轉化為孤兒歷史的真切之痛。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成長的陣痛阻擋不了孩子成為《未來的主人翁》,他發行於1983年的《未來的主人翁》像是有魔力的預言家一般。

“在人潮洶湧的十字路口,每個人都在痴痴的等,每個人的眼睛都望著象徵命運的紅綠燈,在紅橙黃綠的世界裡,你這未來的主人翁…我們不要一個被電子遊戲汙染的天空,我們不要被你們的發明變成電腦兒童。”

在歌唱的結尾處,反覆吟誦四十九遍的“飄來飄去”,羅大佑對世界前途,人類命運不確定性的深層憂慮。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從“童年”到“孤兒”直至“主人翁”,羅大佑也完成了一個從“自我”到“民族”直至“人類 ”的逐級升格,激起了他探索人生真諦的衝動。

這正是中國傳統文人憂患意識的抒發。

02

如果,羅大佑的“童年”、“孤兒”、“主人翁”三部曲,是以個人的經歷,隱喻了一個國家、民族的歷史;那他的三首“戀曲”,則是以人類最為真摯的愛情歷程,書寫了人們對戀人、家國和平矢志不渝的嚮往。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他在《戀曲1980》唱著:

“你曾經對我說,你永遠愛著我,愛情這東西我明白,但永遠是什麼,姑娘你別哭泣,我倆還在一起……多少山盟海誓隨風遠去,你不屬於我,我也不擁有你,姑娘世上沒有人,有佔有的權利。”

歌詞裡的那對若即若離的戀人,分開已不可避免,卻也無怨無悔地坦然接受。即便沒有成眷屬,但相愛一場就夠了。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戀曲1980》中戀人分離時,還有一份年輕人的瀟灑;到了《戀曲1990》裡,不變的真情已化為深深的惆悵。

“烏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臉,怎麼也難忘記你容顏的轉變,輕飄飄的舊時光就這麼溜走,轉頭回去看看時已匆匆數年,蒼茫茫的天涯路是你的飄泊,尋尋覓覓長相守是我的腳步,黑漆漆的孤枕邊是你的溫柔,醒來時的清晨裡是我的哀愁,或許明日太陽西下倦鳥已歸時,你將已經踏上舊時的歸途,人生難得再次尋覓相知的伴侶,生命終究難捨藍藍白雲天,轟隆隆的雷雨聲在我的窗前,怎麼也難忘記你離去的轉變,孤單單的身影后寂寥的心情,永遠無怨的是我的雙眼。”

流逝的時光,並沒有沖淡深情;歲月的考驗,更加深了對迴歸的盼望。破鏡重圓也好,遊子戀鄉也罷,飛鳥歸巢也好,年輕時的輕率,已轉變為中年人的中庸之道。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在《戀曲2000》中,羅大佑將如此這般山盟海誓、刻骨銘心的滄桑感進一步拔高,嬗變為一曲悲壯激昂,兩岸之情的絕唱。

“遠攀入雲層裡的的喜瑪拉雅,回首投身浪影浮沉的海峽,北望孤獨冰冷如西伯利亞,傳情是否有這種說法,等遍了千年終於見你到達,等到青春終於也見了白髮,倘若能摩撫你的雙手面頰,此生終也不算虛假,久違了千年即將醒的夢,你可願跟我走嗎……經歷千年的等待、千年的夢魘、千年的纏綿、千年的掙扎,即將迎來那千年的回答,戀人的青絲,已化作了遊子的白髮;山水阻隔的情懷,終將回歸到達。”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一段司空見慣,悲歡離合的男女之愛,經羅大佑一波三折、一詠三嘆,層層遞進,終成為一首意味綿長,俯瞰人生的大器之作。

03

1997年的春晚,那英和劉德華合唱的《東方之珠》橫空出世,紅遍大江南北。卻少有人知道,其詞曲亦出自羅大佑。

“小河彎彎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東方之珠,我的愛人…請別忘記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船兒彎彎入海港,回頭望望滄海茫茫,東方之珠擁抱著我,讓我溫暖你那蒼涼的胸膛。”

“寶島”、“香島”這對中華民族熠熠生輝的“寶珠”,曾因列強入侵而蒙塵,而今“明珠”已經迴歸,那個海外“孤兒”呢?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如果《東方之珠》描繪了中華民族統一的美好理想,他的《追夢人》則映照了一個為自己的夢想矢志不渝的藝術靈魂。

“讓青春吹動了你的長髮,讓它牽引你的夢,不知不覺這城市的歷史已記取了你的笑容…飛去飛來的滿天的飛絮是幻想你的笑臉,秋來春去紅塵中,誰在宿命裡安排,冰雪不語寒夜的你那難隱藏的光彩…看我看一眼吧,莫讓紅顏守空枕…紅紅心中藍藍的天是個生命的開始,春雨不眠隔夜的你,曾空獨眠的日子。”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在《東方之珠》中,羅大佑將大陸與香島比擬為分別已久的“愛人”,與“寶島”比擬為相隔兩岸的“情人”。這是一種血濃於水的“親情”,有情人至今未成眷屬,至性至情,悽美悲涼。

從“童年”、“戀曲”直至“寶珠”,羅大佑完成了一個真、善、美,知、意、情,一詠三嘆的終極關懷,遠遠超越了歌詞創作與文學藝術的範疇,已浸染著哲學意義及普世價值。

04

“讀一首唐詩,就像,接過李白遞來的一杯美酒,我想,從此以後世上再也沒有,這麼美的詩,這麼醇的酒,聽一首大佑,就象,撫摩遠古佳人的一襲長髮,我想,從此以後世上再也沒有,這麼美的歌,這麼飄逸的發了”

這是一首羅大佑音樂聯盟網上的詩歌。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而在他的歌詞創作裡,有多首極具古典詩韻的歌曲,歌詞中最經典的意象以“發”為最:

“在夢裡我再度回到鹿港小鎮,夢中的姑娘依然長髮盈空。”

“穿過你的黑髮我的手,穿過你的心情我的眼”

“讓青春吹動了你的長髮讓它牽引你的夢,不知不覺這城市的歷史已記取了你的笑容”……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古典的青絲示愛,白髮飲恨,在羅大佑的梳理下,交織著生與死、愛與恨、離與合,時間與空間、夢幻與現實、歷史與未來。

05

對詩性的堅守,對現代科技文明的抗拒,世界都是那樣不合時宜;也因如此,羅大佑成了日益庸俗的流行樂壇裡的一個異數。

他既以東方古典來敬仰傳統,又以現代搖滾批判現實。

"

32年前,33歲的羅大佑接過美國林肯表演藝術中心和美國藝術中心的“亞洲最傑出藝人獎”的獎盃。

不知他是否預料到,17年後,50歲的自己會被評為“對大眾最有影響的知識分子”之一;僅隔一年,他創作的《現象七十二變》入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編的《大學語文》教材“詩歌篇”。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從1974年創作第一首歌曲開始,縱觀羅大佑40餘年的音樂創作歷程,他與鮑勃·迪倫一樣,絕非一般意義上的音樂人了。

01

上世紀下半葉,“寶島”面臨急劇西化的社會轉型陣痛,羅大佑的歌聲成為時代烙印,唱出了那個時代青年,特有的迷惘、困惑、痛苦和思考。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1982,在一首純樸天真的《童年》裡,已經萌芽了他的“好奇與迷惘、幻想與思考”的詩意表達。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操場邊的鞦韆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這麼孤單的童年,什麼時候才能像高年級的同學,有張成熟與長大的臉,盼望著假期,盼望著明天,盼望長大的童年。”

簡潔明快的歌詞裡,寫盡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童年。我們都曾有過那個遊戲的、迷糊的、好奇的、幻想的、孤單的、盼望長大的童年……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童年,既有無憂無慮的單純;也有無力無助的孤獨。渴望長大成人,但漫長的等待卻是那麼的無奈且苦惱……

而在1990年面世的《亞細亞的孤兒》裡,羅大佑將這種個體的迷惘轉化為群體的困惑與悲涼。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汙泥……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多少人在追尋那解不開的問題,多少人在深夜裡無奈的嘆息,多少人的眼淚在無言中抹去,親愛的母親這是什麼道理。”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曾經歷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以及日本奴役的“寶島”,遭受多年殘酷的殖民統治,淪為失去“母親”的“亞細亞的孤兒”。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面對這段屈辱的歷史,羅大佑發出了沉痛地質問: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

童年的歡笑已變為孤兒的哭泣,童年的好奇變成孤兒的恐懼,童年往事的真實之感,已轉化為孤兒歷史的真切之痛。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成長的陣痛阻擋不了孩子成為《未來的主人翁》,他發行於1983年的《未來的主人翁》像是有魔力的預言家一般。

“在人潮洶湧的十字路口,每個人都在痴痴的等,每個人的眼睛都望著象徵命運的紅綠燈,在紅橙黃綠的世界裡,你這未來的主人翁…我們不要一個被電子遊戲汙染的天空,我們不要被你們的發明變成電腦兒童。”

在歌唱的結尾處,反覆吟誦四十九遍的“飄來飄去”,羅大佑對世界前途,人類命運不確定性的深層憂慮。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從“童年”到“孤兒”直至“主人翁”,羅大佑也完成了一個從“自我”到“民族”直至“人類 ”的逐級升格,激起了他探索人生真諦的衝動。

這正是中國傳統文人憂患意識的抒發。

02

如果,羅大佑的“童年”、“孤兒”、“主人翁”三部曲,是以個人的經歷,隱喻了一個國家、民族的歷史;那他的三首“戀曲”,則是以人類最為真摯的愛情歷程,書寫了人們對戀人、家國和平矢志不渝的嚮往。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他在《戀曲1980》唱著:

“你曾經對我說,你永遠愛著我,愛情這東西我明白,但永遠是什麼,姑娘你別哭泣,我倆還在一起……多少山盟海誓隨風遠去,你不屬於我,我也不擁有你,姑娘世上沒有人,有佔有的權利。”

歌詞裡的那對若即若離的戀人,分開已不可避免,卻也無怨無悔地坦然接受。即便沒有成眷屬,但相愛一場就夠了。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戀曲1980》中戀人分離時,還有一份年輕人的瀟灑;到了《戀曲1990》裡,不變的真情已化為深深的惆悵。

“烏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臉,怎麼也難忘記你容顏的轉變,輕飄飄的舊時光就這麼溜走,轉頭回去看看時已匆匆數年,蒼茫茫的天涯路是你的飄泊,尋尋覓覓長相守是我的腳步,黑漆漆的孤枕邊是你的溫柔,醒來時的清晨裡是我的哀愁,或許明日太陽西下倦鳥已歸時,你將已經踏上舊時的歸途,人生難得再次尋覓相知的伴侶,生命終究難捨藍藍白雲天,轟隆隆的雷雨聲在我的窗前,怎麼也難忘記你離去的轉變,孤單單的身影后寂寥的心情,永遠無怨的是我的雙眼。”

流逝的時光,並沒有沖淡深情;歲月的考驗,更加深了對迴歸的盼望。破鏡重圓也好,遊子戀鄉也罷,飛鳥歸巢也好,年輕時的輕率,已轉變為中年人的中庸之道。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在《戀曲2000》中,羅大佑將如此這般山盟海誓、刻骨銘心的滄桑感進一步拔高,嬗變為一曲悲壯激昂,兩岸之情的絕唱。

“遠攀入雲層裡的的喜瑪拉雅,回首投身浪影浮沉的海峽,北望孤獨冰冷如西伯利亞,傳情是否有這種說法,等遍了千年終於見你到達,等到青春終於也見了白髮,倘若能摩撫你的雙手面頰,此生終也不算虛假,久違了千年即將醒的夢,你可願跟我走嗎……經歷千年的等待、千年的夢魘、千年的纏綿、千年的掙扎,即將迎來那千年的回答,戀人的青絲,已化作了遊子的白髮;山水阻隔的情懷,終將回歸到達。”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一段司空見慣,悲歡離合的男女之愛,經羅大佑一波三折、一詠三嘆,層層遞進,終成為一首意味綿長,俯瞰人生的大器之作。

03

1997年的春晚,那英和劉德華合唱的《東方之珠》橫空出世,紅遍大江南北。卻少有人知道,其詞曲亦出自羅大佑。

“小河彎彎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東方之珠,我的愛人…請別忘記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船兒彎彎入海港,回頭望望滄海茫茫,東方之珠擁抱著我,讓我溫暖你那蒼涼的胸膛。”

“寶島”、“香島”這對中華民族熠熠生輝的“寶珠”,曾因列強入侵而蒙塵,而今“明珠”已經迴歸,那個海外“孤兒”呢?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如果《東方之珠》描繪了中華民族統一的美好理想,他的《追夢人》則映照了一個為自己的夢想矢志不渝的藝術靈魂。

“讓青春吹動了你的長髮,讓它牽引你的夢,不知不覺這城市的歷史已記取了你的笑容…飛去飛來的滿天的飛絮是幻想你的笑臉,秋來春去紅塵中,誰在宿命裡安排,冰雪不語寒夜的你那難隱藏的光彩…看我看一眼吧,莫讓紅顏守空枕…紅紅心中藍藍的天是個生命的開始,春雨不眠隔夜的你,曾空獨眠的日子。”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在《東方之珠》中,羅大佑將大陸與香島比擬為分別已久的“愛人”,與“寶島”比擬為相隔兩岸的“情人”。這是一種血濃於水的“親情”,有情人至今未成眷屬,至性至情,悽美悲涼。

從“童年”、“戀曲”直至“寶珠”,羅大佑完成了一個真、善、美,知、意、情,一詠三嘆的終極關懷,遠遠超越了歌詞創作與文學藝術的範疇,已浸染著哲學意義及普世價值。

04

“讀一首唐詩,就像,接過李白遞來的一杯美酒,我想,從此以後世上再也沒有,這麼美的詩,這麼醇的酒,聽一首大佑,就象,撫摩遠古佳人的一襲長髮,我想,從此以後世上再也沒有,這麼美的歌,這麼飄逸的發了”

這是一首羅大佑音樂聯盟網上的詩歌。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而在他的歌詞創作裡,有多首極具古典詩韻的歌曲,歌詞中最經典的意象以“發”為最:

“在夢裡我再度回到鹿港小鎮,夢中的姑娘依然長髮盈空。”

“穿過你的黑髮我的手,穿過你的心情我的眼”

“讓青春吹動了你的長髮讓它牽引你的夢,不知不覺這城市的歷史已記取了你的笑容”……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古典的青絲示愛,白髮飲恨,在羅大佑的梳理下,交織著生與死、愛與恨、離與合,時間與空間、夢幻與現實、歷史與未來。

05

對詩性的堅守,對現代科技文明的抗拒,世界都是那樣不合時宜;也因如此,羅大佑成了日益庸俗的流行樂壇裡的一個異數。

他既以東方古典來敬仰傳統,又以現代搖滾批判現實。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他的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貌似玩世不恭,憤怒於社會,卻是對傳統文化的無形認可。

極具中華古韻意味的《將進酒》,套用李白名詩《將進酒》,將鄉情與愛情,戀國與戀人,交融在一起,以酒為媒,激盪出一股濃濃的相思之愁、遊子之痛。

"

32年前,33歲的羅大佑接過美國林肯表演藝術中心和美國藝術中心的“亞洲最傑出藝人獎”的獎盃。

不知他是否預料到,17年後,50歲的自己會被評為“對大眾最有影響的知識分子”之一;僅隔一年,他創作的《現象七十二變》入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編的《大學語文》教材“詩歌篇”。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從1974年創作第一首歌曲開始,縱觀羅大佑40餘年的音樂創作歷程,他與鮑勃·迪倫一樣,絕非一般意義上的音樂人了。

01

上世紀下半葉,“寶島”面臨急劇西化的社會轉型陣痛,羅大佑的歌聲成為時代烙印,唱出了那個時代青年,特有的迷惘、困惑、痛苦和思考。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1982,在一首純樸天真的《童年》裡,已經萌芽了他的“好奇與迷惘、幻想與思考”的詩意表達。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操場邊的鞦韆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這麼孤單的童年,什麼時候才能像高年級的同學,有張成熟與長大的臉,盼望著假期,盼望著明天,盼望長大的童年。”

簡潔明快的歌詞裡,寫盡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童年。我們都曾有過那個遊戲的、迷糊的、好奇的、幻想的、孤單的、盼望長大的童年……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童年,既有無憂無慮的單純;也有無力無助的孤獨。渴望長大成人,但漫長的等待卻是那麼的無奈且苦惱……

而在1990年面世的《亞細亞的孤兒》裡,羅大佑將這種個體的迷惘轉化為群體的困惑與悲涼。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汙泥……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多少人在追尋那解不開的問題,多少人在深夜裡無奈的嘆息,多少人的眼淚在無言中抹去,親愛的母親這是什麼道理。”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曾經歷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以及日本奴役的“寶島”,遭受多年殘酷的殖民統治,淪為失去“母親”的“亞細亞的孤兒”。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面對這段屈辱的歷史,羅大佑發出了沉痛地質問: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

童年的歡笑已變為孤兒的哭泣,童年的好奇變成孤兒的恐懼,童年往事的真實之感,已轉化為孤兒歷史的真切之痛。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成長的陣痛阻擋不了孩子成為《未來的主人翁》,他發行於1983年的《未來的主人翁》像是有魔力的預言家一般。

“在人潮洶湧的十字路口,每個人都在痴痴的等,每個人的眼睛都望著象徵命運的紅綠燈,在紅橙黃綠的世界裡,你這未來的主人翁…我們不要一個被電子遊戲汙染的天空,我們不要被你們的發明變成電腦兒童。”

在歌唱的結尾處,反覆吟誦四十九遍的“飄來飄去”,羅大佑對世界前途,人類命運不確定性的深層憂慮。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從“童年”到“孤兒”直至“主人翁”,羅大佑也完成了一個從“自我”到“民族”直至“人類 ”的逐級升格,激起了他探索人生真諦的衝動。

這正是中國傳統文人憂患意識的抒發。

02

如果,羅大佑的“童年”、“孤兒”、“主人翁”三部曲,是以個人的經歷,隱喻了一個國家、民族的歷史;那他的三首“戀曲”,則是以人類最為真摯的愛情歷程,書寫了人們對戀人、家國和平矢志不渝的嚮往。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他在《戀曲1980》唱著:

“你曾經對我說,你永遠愛著我,愛情這東西我明白,但永遠是什麼,姑娘你別哭泣,我倆還在一起……多少山盟海誓隨風遠去,你不屬於我,我也不擁有你,姑娘世上沒有人,有佔有的權利。”

歌詞裡的那對若即若離的戀人,分開已不可避免,卻也無怨無悔地坦然接受。即便沒有成眷屬,但相愛一場就夠了。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戀曲1980》中戀人分離時,還有一份年輕人的瀟灑;到了《戀曲1990》裡,不變的真情已化為深深的惆悵。

“烏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臉,怎麼也難忘記你容顏的轉變,輕飄飄的舊時光就這麼溜走,轉頭回去看看時已匆匆數年,蒼茫茫的天涯路是你的飄泊,尋尋覓覓長相守是我的腳步,黑漆漆的孤枕邊是你的溫柔,醒來時的清晨裡是我的哀愁,或許明日太陽西下倦鳥已歸時,你將已經踏上舊時的歸途,人生難得再次尋覓相知的伴侶,生命終究難捨藍藍白雲天,轟隆隆的雷雨聲在我的窗前,怎麼也難忘記你離去的轉變,孤單單的身影后寂寥的心情,永遠無怨的是我的雙眼。”

流逝的時光,並沒有沖淡深情;歲月的考驗,更加深了對迴歸的盼望。破鏡重圓也好,遊子戀鄉也罷,飛鳥歸巢也好,年輕時的輕率,已轉變為中年人的中庸之道。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在《戀曲2000》中,羅大佑將如此這般山盟海誓、刻骨銘心的滄桑感進一步拔高,嬗變為一曲悲壯激昂,兩岸之情的絕唱。

“遠攀入雲層裡的的喜瑪拉雅,回首投身浪影浮沉的海峽,北望孤獨冰冷如西伯利亞,傳情是否有這種說法,等遍了千年終於見你到達,等到青春終於也見了白髮,倘若能摩撫你的雙手面頰,此生終也不算虛假,久違了千年即將醒的夢,你可願跟我走嗎……經歷千年的等待、千年的夢魘、千年的纏綿、千年的掙扎,即將迎來那千年的回答,戀人的青絲,已化作了遊子的白髮;山水阻隔的情懷,終將回歸到達。”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一段司空見慣,悲歡離合的男女之愛,經羅大佑一波三折、一詠三嘆,層層遞進,終成為一首意味綿長,俯瞰人生的大器之作。

03

1997年的春晚,那英和劉德華合唱的《東方之珠》橫空出世,紅遍大江南北。卻少有人知道,其詞曲亦出自羅大佑。

“小河彎彎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東方之珠,我的愛人…請別忘記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船兒彎彎入海港,回頭望望滄海茫茫,東方之珠擁抱著我,讓我溫暖你那蒼涼的胸膛。”

“寶島”、“香島”這對中華民族熠熠生輝的“寶珠”,曾因列強入侵而蒙塵,而今“明珠”已經迴歸,那個海外“孤兒”呢?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如果《東方之珠》描繪了中華民族統一的美好理想,他的《追夢人》則映照了一個為自己的夢想矢志不渝的藝術靈魂。

“讓青春吹動了你的長髮,讓它牽引你的夢,不知不覺這城市的歷史已記取了你的笑容…飛去飛來的滿天的飛絮是幻想你的笑臉,秋來春去紅塵中,誰在宿命裡安排,冰雪不語寒夜的你那難隱藏的光彩…看我看一眼吧,莫讓紅顏守空枕…紅紅心中藍藍的天是個生命的開始,春雨不眠隔夜的你,曾空獨眠的日子。”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在《東方之珠》中,羅大佑將大陸與香島比擬為分別已久的“愛人”,與“寶島”比擬為相隔兩岸的“情人”。這是一種血濃於水的“親情”,有情人至今未成眷屬,至性至情,悽美悲涼。

從“童年”、“戀曲”直至“寶珠”,羅大佑完成了一個真、善、美,知、意、情,一詠三嘆的終極關懷,遠遠超越了歌詞創作與文學藝術的範疇,已浸染著哲學意義及普世價值。

04

“讀一首唐詩,就像,接過李白遞來的一杯美酒,我想,從此以後世上再也沒有,這麼美的詩,這麼醇的酒,聽一首大佑,就象,撫摩遠古佳人的一襲長髮,我想,從此以後世上再也沒有,這麼美的歌,這麼飄逸的發了”

這是一首羅大佑音樂聯盟網上的詩歌。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而在他的歌詞創作裡,有多首極具古典詩韻的歌曲,歌詞中最經典的意象以“發”為最:

“在夢裡我再度回到鹿港小鎮,夢中的姑娘依然長髮盈空。”

“穿過你的黑髮我的手,穿過你的心情我的眼”

“讓青春吹動了你的長髮讓它牽引你的夢,不知不覺這城市的歷史已記取了你的笑容”……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古典的青絲示愛,白髮飲恨,在羅大佑的梳理下,交織著生與死、愛與恨、離與合,時間與空間、夢幻與現實、歷史與未來。

05

對詩性的堅守,對現代科技文明的抗拒,世界都是那樣不合時宜;也因如此,羅大佑成了日益庸俗的流行樂壇裡的一個異數。

他既以東方古典來敬仰傳統,又以現代搖滾批判現實。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他的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貌似玩世不恭,憤怒於社會,卻是對傳統文化的無形認可。

極具中華古韻意味的《將進酒》,套用李白名詩《將進酒》,將鄉情與愛情,戀國與戀人,交融在一起,以酒為媒,激盪出一股濃濃的相思之愁、遊子之痛。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而在羅大佑早年的《鹿港小鎮》中,書寫著人們在沒有霓虹燈的小鎮,只能在文明的角落裡徘徊。

“臺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鹿港的清晨,鹿港的黃昏,徘徊在文明裡的人們…臺北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繁榮的都市,過渡的小鎮,徘徊在文明裡的人們”

"

32年前,33歲的羅大佑接過美國林肯表演藝術中心和美國藝術中心的“亞洲最傑出藝人獎”的獎盃。

不知他是否預料到,17年後,50歲的自己會被評為“對大眾最有影響的知識分子”之一;僅隔一年,他創作的《現象七十二變》入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編的《大學語文》教材“詩歌篇”。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從1974年創作第一首歌曲開始,縱觀羅大佑40餘年的音樂創作歷程,他與鮑勃·迪倫一樣,絕非一般意義上的音樂人了。

01

上世紀下半葉,“寶島”面臨急劇西化的社會轉型陣痛,羅大佑的歌聲成為時代烙印,唱出了那個時代青年,特有的迷惘、困惑、痛苦和思考。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1982,在一首純樸天真的《童年》裡,已經萌芽了他的“好奇與迷惘、幻想與思考”的詩意表達。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操場邊的鞦韆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這麼孤單的童年,什麼時候才能像高年級的同學,有張成熟與長大的臉,盼望著假期,盼望著明天,盼望長大的童年。”

簡潔明快的歌詞裡,寫盡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童年。我們都曾有過那個遊戲的、迷糊的、好奇的、幻想的、孤單的、盼望長大的童年……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童年,既有無憂無慮的單純;也有無力無助的孤獨。渴望長大成人,但漫長的等待卻是那麼的無奈且苦惱……

而在1990年面世的《亞細亞的孤兒》裡,羅大佑將這種個體的迷惘轉化為群體的困惑與悲涼。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汙泥……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多少人在追尋那解不開的問題,多少人在深夜裡無奈的嘆息,多少人的眼淚在無言中抹去,親愛的母親這是什麼道理。”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曾經歷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以及日本奴役的“寶島”,遭受多年殘酷的殖民統治,淪為失去“母親”的“亞細亞的孤兒”。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面對這段屈辱的歷史,羅大佑發出了沉痛地質問: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

童年的歡笑已變為孤兒的哭泣,童年的好奇變成孤兒的恐懼,童年往事的真實之感,已轉化為孤兒歷史的真切之痛。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成長的陣痛阻擋不了孩子成為《未來的主人翁》,他發行於1983年的《未來的主人翁》像是有魔力的預言家一般。

“在人潮洶湧的十字路口,每個人都在痴痴的等,每個人的眼睛都望著象徵命運的紅綠燈,在紅橙黃綠的世界裡,你這未來的主人翁…我們不要一個被電子遊戲汙染的天空,我們不要被你們的發明變成電腦兒童。”

在歌唱的結尾處,反覆吟誦四十九遍的“飄來飄去”,羅大佑對世界前途,人類命運不確定性的深層憂慮。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從“童年”到“孤兒”直至“主人翁”,羅大佑也完成了一個從“自我”到“民族”直至“人類 ”的逐級升格,激起了他探索人生真諦的衝動。

這正是中國傳統文人憂患意識的抒發。

02

如果,羅大佑的“童年”、“孤兒”、“主人翁”三部曲,是以個人的經歷,隱喻了一個國家、民族的歷史;那他的三首“戀曲”,則是以人類最為真摯的愛情歷程,書寫了人們對戀人、家國和平矢志不渝的嚮往。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他在《戀曲1980》唱著:

“你曾經對我說,你永遠愛著我,愛情這東西我明白,但永遠是什麼,姑娘你別哭泣,我倆還在一起……多少山盟海誓隨風遠去,你不屬於我,我也不擁有你,姑娘世上沒有人,有佔有的權利。”

歌詞裡的那對若即若離的戀人,分開已不可避免,卻也無怨無悔地坦然接受。即便沒有成眷屬,但相愛一場就夠了。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戀曲1980》中戀人分離時,還有一份年輕人的瀟灑;到了《戀曲1990》裡,不變的真情已化為深深的惆悵。

“烏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臉,怎麼也難忘記你容顏的轉變,輕飄飄的舊時光就這麼溜走,轉頭回去看看時已匆匆數年,蒼茫茫的天涯路是你的飄泊,尋尋覓覓長相守是我的腳步,黑漆漆的孤枕邊是你的溫柔,醒來時的清晨裡是我的哀愁,或許明日太陽西下倦鳥已歸時,你將已經踏上舊時的歸途,人生難得再次尋覓相知的伴侶,生命終究難捨藍藍白雲天,轟隆隆的雷雨聲在我的窗前,怎麼也難忘記你離去的轉變,孤單單的身影后寂寥的心情,永遠無怨的是我的雙眼。”

流逝的時光,並沒有沖淡深情;歲月的考驗,更加深了對迴歸的盼望。破鏡重圓也好,遊子戀鄉也罷,飛鳥歸巢也好,年輕時的輕率,已轉變為中年人的中庸之道。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在《戀曲2000》中,羅大佑將如此這般山盟海誓、刻骨銘心的滄桑感進一步拔高,嬗變為一曲悲壯激昂,兩岸之情的絕唱。

“遠攀入雲層裡的的喜瑪拉雅,回首投身浪影浮沉的海峽,北望孤獨冰冷如西伯利亞,傳情是否有這種說法,等遍了千年終於見你到達,等到青春終於也見了白髮,倘若能摩撫你的雙手面頰,此生終也不算虛假,久違了千年即將醒的夢,你可願跟我走嗎……經歷千年的等待、千年的夢魘、千年的纏綿、千年的掙扎,即將迎來那千年的回答,戀人的青絲,已化作了遊子的白髮;山水阻隔的情懷,終將回歸到達。”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一段司空見慣,悲歡離合的男女之愛,經羅大佑一波三折、一詠三嘆,層層遞進,終成為一首意味綿長,俯瞰人生的大器之作。

03

1997年的春晚,那英和劉德華合唱的《東方之珠》橫空出世,紅遍大江南北。卻少有人知道,其詞曲亦出自羅大佑。

“小河彎彎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東方之珠,我的愛人…請別忘記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船兒彎彎入海港,回頭望望滄海茫茫,東方之珠擁抱著我,讓我溫暖你那蒼涼的胸膛。”

“寶島”、“香島”這對中華民族熠熠生輝的“寶珠”,曾因列強入侵而蒙塵,而今“明珠”已經迴歸,那個海外“孤兒”呢?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如果《東方之珠》描繪了中華民族統一的美好理想,他的《追夢人》則映照了一個為自己的夢想矢志不渝的藝術靈魂。

“讓青春吹動了你的長髮,讓它牽引你的夢,不知不覺這城市的歷史已記取了你的笑容…飛去飛來的滿天的飛絮是幻想你的笑臉,秋來春去紅塵中,誰在宿命裡安排,冰雪不語寒夜的你那難隱藏的光彩…看我看一眼吧,莫讓紅顏守空枕…紅紅心中藍藍的天是個生命的開始,春雨不眠隔夜的你,曾空獨眠的日子。”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在《東方之珠》中,羅大佑將大陸與香島比擬為分別已久的“愛人”,與“寶島”比擬為相隔兩岸的“情人”。這是一種血濃於水的“親情”,有情人至今未成眷屬,至性至情,悽美悲涼。

從“童年”、“戀曲”直至“寶珠”,羅大佑完成了一個真、善、美,知、意、情,一詠三嘆的終極關懷,遠遠超越了歌詞創作與文學藝術的範疇,已浸染著哲學意義及普世價值。

04

“讀一首唐詩,就像,接過李白遞來的一杯美酒,我想,從此以後世上再也沒有,這麼美的詩,這麼醇的酒,聽一首大佑,就象,撫摩遠古佳人的一襲長髮,我想,從此以後世上再也沒有,這麼美的歌,這麼飄逸的發了”

這是一首羅大佑音樂聯盟網上的詩歌。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而在他的歌詞創作裡,有多首極具古典詩韻的歌曲,歌詞中最經典的意象以“發”為最:

“在夢裡我再度回到鹿港小鎮,夢中的姑娘依然長髮盈空。”

“穿過你的黑髮我的手,穿過你的心情我的眼”

“讓青春吹動了你的長髮讓它牽引你的夢,不知不覺這城市的歷史已記取了你的笑容”……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古典的青絲示愛,白髮飲恨,在羅大佑的梳理下,交織著生與死、愛與恨、離與合,時間與空間、夢幻與現實、歷史與未來。

05

對詩性的堅守,對現代科技文明的抗拒,世界都是那樣不合時宜;也因如此,羅大佑成了日益庸俗的流行樂壇裡的一個異數。

他既以東方古典來敬仰傳統,又以現代搖滾批判現實。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他的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貌似玩世不恭,憤怒於社會,卻是對傳統文化的無形認可。

極具中華古韻意味的《將進酒》,套用李白名詩《將進酒》,將鄉情與愛情,戀國與戀人,交融在一起,以酒為媒,激盪出一股濃濃的相思之愁、遊子之痛。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而在羅大佑早年的《鹿港小鎮》中,書寫著人們在沒有霓虹燈的小鎮,只能在文明的角落裡徘徊。

“臺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鹿港的清晨,鹿港的黃昏,徘徊在文明裡的人們…臺北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繁榮的都市,過渡的小鎮,徘徊在文明裡的人們”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到了《現象七十二變》裡,人們逐漸清醒,匆忙的現代人,拋開回憶,接近真理。

“清清楚楚寫在你的臉上,你是個道道地地的聰明人,慌慌張張邁開你的腳步,你是個匆匆忙忙的現代人…有人慢慢拋開一些回憶,有人在慢慢接近一點真理,有人在愛麗絲的仙境閒逛,有人學國王穿著新衣裳…眼看著高樓蓋得越來越高,我們的人情味卻越來越薄,彩色的電視變得更加花俏,能辨別黑白的人越來越少……”

但是,最終的出路在哪裡?羅大佑並沒有告訴我們答案。

他的搖滾,衝擊著現代文明的弊端,卻並非是簡單的宣洩與質疑,而是有著更深層次的思索。

"

32年前,33歲的羅大佑接過美國林肯表演藝術中心和美國藝術中心的“亞洲最傑出藝人獎”的獎盃。

不知他是否預料到,17年後,50歲的自己會被評為“對大眾最有影響的知識分子”之一;僅隔一年,他創作的《現象七十二變》入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編的《大學語文》教材“詩歌篇”。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從1974年創作第一首歌曲開始,縱觀羅大佑40餘年的音樂創作歷程,他與鮑勃·迪倫一樣,絕非一般意義上的音樂人了。

01

上世紀下半葉,“寶島”面臨急劇西化的社會轉型陣痛,羅大佑的歌聲成為時代烙印,唱出了那個時代青年,特有的迷惘、困惑、痛苦和思考。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1982,在一首純樸天真的《童年》裡,已經萌芽了他的“好奇與迷惘、幻想與思考”的詩意表達。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操場邊的鞦韆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這麼孤單的童年,什麼時候才能像高年級的同學,有張成熟與長大的臉,盼望著假期,盼望著明天,盼望長大的童年。”

簡潔明快的歌詞裡,寫盡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童年。我們都曾有過那個遊戲的、迷糊的、好奇的、幻想的、孤單的、盼望長大的童年……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童年,既有無憂無慮的單純;也有無力無助的孤獨。渴望長大成人,但漫長的等待卻是那麼的無奈且苦惱……

而在1990年面世的《亞細亞的孤兒》裡,羅大佑將這種個體的迷惘轉化為群體的困惑與悲涼。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汙泥……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多少人在追尋那解不開的問題,多少人在深夜裡無奈的嘆息,多少人的眼淚在無言中抹去,親愛的母親這是什麼道理。”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曾經歷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以及日本奴役的“寶島”,遭受多年殘酷的殖民統治,淪為失去“母親”的“亞細亞的孤兒”。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面對這段屈辱的歷史,羅大佑發出了沉痛地質問: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

童年的歡笑已變為孤兒的哭泣,童年的好奇變成孤兒的恐懼,童年往事的真實之感,已轉化為孤兒歷史的真切之痛。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成長的陣痛阻擋不了孩子成為《未來的主人翁》,他發行於1983年的《未來的主人翁》像是有魔力的預言家一般。

“在人潮洶湧的十字路口,每個人都在痴痴的等,每個人的眼睛都望著象徵命運的紅綠燈,在紅橙黃綠的世界裡,你這未來的主人翁…我們不要一個被電子遊戲汙染的天空,我們不要被你們的發明變成電腦兒童。”

在歌唱的結尾處,反覆吟誦四十九遍的“飄來飄去”,羅大佑對世界前途,人類命運不確定性的深層憂慮。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從“童年”到“孤兒”直至“主人翁”,羅大佑也完成了一個從“自我”到“民族”直至“人類 ”的逐級升格,激起了他探索人生真諦的衝動。

這正是中國傳統文人憂患意識的抒發。

02

如果,羅大佑的“童年”、“孤兒”、“主人翁”三部曲,是以個人的經歷,隱喻了一個國家、民族的歷史;那他的三首“戀曲”,則是以人類最為真摯的愛情歷程,書寫了人們對戀人、家國和平矢志不渝的嚮往。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他在《戀曲1980》唱著:

“你曾經對我說,你永遠愛著我,愛情這東西我明白,但永遠是什麼,姑娘你別哭泣,我倆還在一起……多少山盟海誓隨風遠去,你不屬於我,我也不擁有你,姑娘世上沒有人,有佔有的權利。”

歌詞裡的那對若即若離的戀人,分開已不可避免,卻也無怨無悔地坦然接受。即便沒有成眷屬,但相愛一場就夠了。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戀曲1980》中戀人分離時,還有一份年輕人的瀟灑;到了《戀曲1990》裡,不變的真情已化為深深的惆悵。

“烏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臉,怎麼也難忘記你容顏的轉變,輕飄飄的舊時光就這麼溜走,轉頭回去看看時已匆匆數年,蒼茫茫的天涯路是你的飄泊,尋尋覓覓長相守是我的腳步,黑漆漆的孤枕邊是你的溫柔,醒來時的清晨裡是我的哀愁,或許明日太陽西下倦鳥已歸時,你將已經踏上舊時的歸途,人生難得再次尋覓相知的伴侶,生命終究難捨藍藍白雲天,轟隆隆的雷雨聲在我的窗前,怎麼也難忘記你離去的轉變,孤單單的身影后寂寥的心情,永遠無怨的是我的雙眼。”

流逝的時光,並沒有沖淡深情;歲月的考驗,更加深了對迴歸的盼望。破鏡重圓也好,遊子戀鄉也罷,飛鳥歸巢也好,年輕時的輕率,已轉變為中年人的中庸之道。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在《戀曲2000》中,羅大佑將如此這般山盟海誓、刻骨銘心的滄桑感進一步拔高,嬗變為一曲悲壯激昂,兩岸之情的絕唱。

“遠攀入雲層裡的的喜瑪拉雅,回首投身浪影浮沉的海峽,北望孤獨冰冷如西伯利亞,傳情是否有這種說法,等遍了千年終於見你到達,等到青春終於也見了白髮,倘若能摩撫你的雙手面頰,此生終也不算虛假,久違了千年即將醒的夢,你可願跟我走嗎……經歷千年的等待、千年的夢魘、千年的纏綿、千年的掙扎,即將迎來那千年的回答,戀人的青絲,已化作了遊子的白髮;山水阻隔的情懷,終將回歸到達。”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一段司空見慣,悲歡離合的男女之愛,經羅大佑一波三折、一詠三嘆,層層遞進,終成為一首意味綿長,俯瞰人生的大器之作。

03

1997年的春晚,那英和劉德華合唱的《東方之珠》橫空出世,紅遍大江南北。卻少有人知道,其詞曲亦出自羅大佑。

“小河彎彎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東方之珠,我的愛人…請別忘記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船兒彎彎入海港,回頭望望滄海茫茫,東方之珠擁抱著我,讓我溫暖你那蒼涼的胸膛。”

“寶島”、“香島”這對中華民族熠熠生輝的“寶珠”,曾因列強入侵而蒙塵,而今“明珠”已經迴歸,那個海外“孤兒”呢?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如果《東方之珠》描繪了中華民族統一的美好理想,他的《追夢人》則映照了一個為自己的夢想矢志不渝的藝術靈魂。

“讓青春吹動了你的長髮,讓它牽引你的夢,不知不覺這城市的歷史已記取了你的笑容…飛去飛來的滿天的飛絮是幻想你的笑臉,秋來春去紅塵中,誰在宿命裡安排,冰雪不語寒夜的你那難隱藏的光彩…看我看一眼吧,莫讓紅顏守空枕…紅紅心中藍藍的天是個生命的開始,春雨不眠隔夜的你,曾空獨眠的日子。”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在《東方之珠》中,羅大佑將大陸與香島比擬為分別已久的“愛人”,與“寶島”比擬為相隔兩岸的“情人”。這是一種血濃於水的“親情”,有情人至今未成眷屬,至性至情,悽美悲涼。

從“童年”、“戀曲”直至“寶珠”,羅大佑完成了一個真、善、美,知、意、情,一詠三嘆的終極關懷,遠遠超越了歌詞創作與文學藝術的範疇,已浸染著哲學意義及普世價值。

04

“讀一首唐詩,就像,接過李白遞來的一杯美酒,我想,從此以後世上再也沒有,這麼美的詩,這麼醇的酒,聽一首大佑,就象,撫摩遠古佳人的一襲長髮,我想,從此以後世上再也沒有,這麼美的歌,這麼飄逸的發了”

這是一首羅大佑音樂聯盟網上的詩歌。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而在他的歌詞創作裡,有多首極具古典詩韻的歌曲,歌詞中最經典的意象以“發”為最:

“在夢裡我再度回到鹿港小鎮,夢中的姑娘依然長髮盈空。”

“穿過你的黑髮我的手,穿過你的心情我的眼”

“讓青春吹動了你的長髮讓它牽引你的夢,不知不覺這城市的歷史已記取了你的笑容”……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古典的青絲示愛,白髮飲恨,在羅大佑的梳理下,交織著生與死、愛與恨、離與合,時間與空間、夢幻與現實、歷史與未來。

05

對詩性的堅守,對現代科技文明的抗拒,世界都是那樣不合時宜;也因如此,羅大佑成了日益庸俗的流行樂壇裡的一個異數。

他既以東方古典來敬仰傳統,又以現代搖滾批判現實。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他的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貌似玩世不恭,憤怒於社會,卻是對傳統文化的無形認可。

極具中華古韻意味的《將進酒》,套用李白名詩《將進酒》,將鄉情與愛情,戀國與戀人,交融在一起,以酒為媒,激盪出一股濃濃的相思之愁、遊子之痛。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而在羅大佑早年的《鹿港小鎮》中,書寫著人們在沒有霓虹燈的小鎮,只能在文明的角落裡徘徊。

“臺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鹿港的清晨,鹿港的黃昏,徘徊在文明裡的人們…臺北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繁榮的都市,過渡的小鎮,徘徊在文明裡的人們”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到了《現象七十二變》裡,人們逐漸清醒,匆忙的現代人,拋開回憶,接近真理。

“清清楚楚寫在你的臉上,你是個道道地地的聰明人,慌慌張張邁開你的腳步,你是個匆匆忙忙的現代人…有人慢慢拋開一些回憶,有人在慢慢接近一點真理,有人在愛麗絲的仙境閒逛,有人學國王穿著新衣裳…眼看著高樓蓋得越來越高,我們的人情味卻越來越薄,彩色的電視變得更加花俏,能辨別黑白的人越來越少……”

但是,最終的出路在哪裡?羅大佑並沒有告訴我們答案。

他的搖滾,衝擊著現代文明的弊端,卻並非是簡單的宣洩與質疑,而是有著更深層次的思索。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正如他為電影《搭錯車》所作的插曲《一樣的月光》:“誰能告訴我,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和你……“

06

在羅大佑的民謠創作中,最為大膽的莫過於抨擊分裂活動,譏諷分裂人士的歌曲——《阿輝仔飼著一隻狗》。

“阿輝仔飼著一隻狗,阿輝仔飼狗會咬人,阿輝仔飼人會咬狗,阿輝仔飼狗狗舔阿輝仔,,阿輝仔飼一隻阿誠仔狗,阿誠仔立志作阿輝仔狗,,阿誠仔彼只狗囝會汪汪汪……”

它公開嘲弄那些分裂的頭面人物,而沒有絲毫的隱晦與膽怯,對分裂分子的醜惡嘴臉,竭盡諷刺挖苦之能事。

即便詩性生活不再,但他未沮喪,依然對人類的未來充滿信心。

"

32年前,33歲的羅大佑接過美國林肯表演藝術中心和美國藝術中心的“亞洲最傑出藝人獎”的獎盃。

不知他是否預料到,17年後,50歲的自己會被評為“對大眾最有影響的知識分子”之一;僅隔一年,他創作的《現象七十二變》入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編的《大學語文》教材“詩歌篇”。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從1974年創作第一首歌曲開始,縱觀羅大佑40餘年的音樂創作歷程,他與鮑勃·迪倫一樣,絕非一般意義上的音樂人了。

01

上世紀下半葉,“寶島”面臨急劇西化的社會轉型陣痛,羅大佑的歌聲成為時代烙印,唱出了那個時代青年,特有的迷惘、困惑、痛苦和思考。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1982,在一首純樸天真的《童年》裡,已經萌芽了他的“好奇與迷惘、幻想與思考”的詩意表達。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操場邊的鞦韆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這麼孤單的童年,什麼時候才能像高年級的同學,有張成熟與長大的臉,盼望著假期,盼望著明天,盼望長大的童年。”

簡潔明快的歌詞裡,寫盡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童年。我們都曾有過那個遊戲的、迷糊的、好奇的、幻想的、孤單的、盼望長大的童年……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童年,既有無憂無慮的單純;也有無力無助的孤獨。渴望長大成人,但漫長的等待卻是那麼的無奈且苦惱……

而在1990年面世的《亞細亞的孤兒》裡,羅大佑將這種個體的迷惘轉化為群體的困惑與悲涼。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汙泥……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多少人在追尋那解不開的問題,多少人在深夜裡無奈的嘆息,多少人的眼淚在無言中抹去,親愛的母親這是什麼道理。”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曾經歷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以及日本奴役的“寶島”,遭受多年殘酷的殖民統治,淪為失去“母親”的“亞細亞的孤兒”。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面對這段屈辱的歷史,羅大佑發出了沉痛地質問: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

童年的歡笑已變為孤兒的哭泣,童年的好奇變成孤兒的恐懼,童年往事的真實之感,已轉化為孤兒歷史的真切之痛。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成長的陣痛阻擋不了孩子成為《未來的主人翁》,他發行於1983年的《未來的主人翁》像是有魔力的預言家一般。

“在人潮洶湧的十字路口,每個人都在痴痴的等,每個人的眼睛都望著象徵命運的紅綠燈,在紅橙黃綠的世界裡,你這未來的主人翁…我們不要一個被電子遊戲汙染的天空,我們不要被你們的發明變成電腦兒童。”

在歌唱的結尾處,反覆吟誦四十九遍的“飄來飄去”,羅大佑對世界前途,人類命運不確定性的深層憂慮。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從“童年”到“孤兒”直至“主人翁”,羅大佑也完成了一個從“自我”到“民族”直至“人類 ”的逐級升格,激起了他探索人生真諦的衝動。

這正是中國傳統文人憂患意識的抒發。

02

如果,羅大佑的“童年”、“孤兒”、“主人翁”三部曲,是以個人的經歷,隱喻了一個國家、民族的歷史;那他的三首“戀曲”,則是以人類最為真摯的愛情歷程,書寫了人們對戀人、家國和平矢志不渝的嚮往。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他在《戀曲1980》唱著:

“你曾經對我說,你永遠愛著我,愛情這東西我明白,但永遠是什麼,姑娘你別哭泣,我倆還在一起……多少山盟海誓隨風遠去,你不屬於我,我也不擁有你,姑娘世上沒有人,有佔有的權利。”

歌詞裡的那對若即若離的戀人,分開已不可避免,卻也無怨無悔地坦然接受。即便沒有成眷屬,但相愛一場就夠了。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戀曲1980》中戀人分離時,還有一份年輕人的瀟灑;到了《戀曲1990》裡,不變的真情已化為深深的惆悵。

“烏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臉,怎麼也難忘記你容顏的轉變,輕飄飄的舊時光就這麼溜走,轉頭回去看看時已匆匆數年,蒼茫茫的天涯路是你的飄泊,尋尋覓覓長相守是我的腳步,黑漆漆的孤枕邊是你的溫柔,醒來時的清晨裡是我的哀愁,或許明日太陽西下倦鳥已歸時,你將已經踏上舊時的歸途,人生難得再次尋覓相知的伴侶,生命終究難捨藍藍白雲天,轟隆隆的雷雨聲在我的窗前,怎麼也難忘記你離去的轉變,孤單單的身影后寂寥的心情,永遠無怨的是我的雙眼。”

流逝的時光,並沒有沖淡深情;歲月的考驗,更加深了對迴歸的盼望。破鏡重圓也好,遊子戀鄉也罷,飛鳥歸巢也好,年輕時的輕率,已轉變為中年人的中庸之道。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在《戀曲2000》中,羅大佑將如此這般山盟海誓、刻骨銘心的滄桑感進一步拔高,嬗變為一曲悲壯激昂,兩岸之情的絕唱。

“遠攀入雲層裡的的喜瑪拉雅,回首投身浪影浮沉的海峽,北望孤獨冰冷如西伯利亞,傳情是否有這種說法,等遍了千年終於見你到達,等到青春終於也見了白髮,倘若能摩撫你的雙手面頰,此生終也不算虛假,久違了千年即將醒的夢,你可願跟我走嗎……經歷千年的等待、千年的夢魘、千年的纏綿、千年的掙扎,即將迎來那千年的回答,戀人的青絲,已化作了遊子的白髮;山水阻隔的情懷,終將回歸到達。”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一段司空見慣,悲歡離合的男女之愛,經羅大佑一波三折、一詠三嘆,層層遞進,終成為一首意味綿長,俯瞰人生的大器之作。

03

1997年的春晚,那英和劉德華合唱的《東方之珠》橫空出世,紅遍大江南北。卻少有人知道,其詞曲亦出自羅大佑。

“小河彎彎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東方之珠,我的愛人…請別忘記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船兒彎彎入海港,回頭望望滄海茫茫,東方之珠擁抱著我,讓我溫暖你那蒼涼的胸膛。”

“寶島”、“香島”這對中華民族熠熠生輝的“寶珠”,曾因列強入侵而蒙塵,而今“明珠”已經迴歸,那個海外“孤兒”呢?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如果《東方之珠》描繪了中華民族統一的美好理想,他的《追夢人》則映照了一個為自己的夢想矢志不渝的藝術靈魂。

“讓青春吹動了你的長髮,讓它牽引你的夢,不知不覺這城市的歷史已記取了你的笑容…飛去飛來的滿天的飛絮是幻想你的笑臉,秋來春去紅塵中,誰在宿命裡安排,冰雪不語寒夜的你那難隱藏的光彩…看我看一眼吧,莫讓紅顏守空枕…紅紅心中藍藍的天是個生命的開始,春雨不眠隔夜的你,曾空獨眠的日子。”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在《東方之珠》中,羅大佑將大陸與香島比擬為分別已久的“愛人”,與“寶島”比擬為相隔兩岸的“情人”。這是一種血濃於水的“親情”,有情人至今未成眷屬,至性至情,悽美悲涼。

從“童年”、“戀曲”直至“寶珠”,羅大佑完成了一個真、善、美,知、意、情,一詠三嘆的終極關懷,遠遠超越了歌詞創作與文學藝術的範疇,已浸染著哲學意義及普世價值。

04

“讀一首唐詩,就像,接過李白遞來的一杯美酒,我想,從此以後世上再也沒有,這麼美的詩,這麼醇的酒,聽一首大佑,就象,撫摩遠古佳人的一襲長髮,我想,從此以後世上再也沒有,這麼美的歌,這麼飄逸的發了”

這是一首羅大佑音樂聯盟網上的詩歌。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而在他的歌詞創作裡,有多首極具古典詩韻的歌曲,歌詞中最經典的意象以“發”為最:

“在夢裡我再度回到鹿港小鎮,夢中的姑娘依然長髮盈空。”

“穿過你的黑髮我的手,穿過你的心情我的眼”

“讓青春吹動了你的長髮讓它牽引你的夢,不知不覺這城市的歷史已記取了你的笑容”……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古典的青絲示愛,白髮飲恨,在羅大佑的梳理下,交織著生與死、愛與恨、離與合,時間與空間、夢幻與現實、歷史與未來。

05

對詩性的堅守,對現代科技文明的抗拒,世界都是那樣不合時宜;也因如此,羅大佑成了日益庸俗的流行樂壇裡的一個異數。

他既以東方古典來敬仰傳統,又以現代搖滾批判現實。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他的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貌似玩世不恭,憤怒於社會,卻是對傳統文化的無形認可。

極具中華古韻意味的《將進酒》,套用李白名詩《將進酒》,將鄉情與愛情,戀國與戀人,交融在一起,以酒為媒,激盪出一股濃濃的相思之愁、遊子之痛。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而在羅大佑早年的《鹿港小鎮》中,書寫著人們在沒有霓虹燈的小鎮,只能在文明的角落裡徘徊。

“臺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鹿港的清晨,鹿港的黃昏,徘徊在文明裡的人們…臺北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繁榮的都市,過渡的小鎮,徘徊在文明裡的人們”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到了《現象七十二變》裡,人們逐漸清醒,匆忙的現代人,拋開回憶,接近真理。

“清清楚楚寫在你的臉上,你是個道道地地的聰明人,慌慌張張邁開你的腳步,你是個匆匆忙忙的現代人…有人慢慢拋開一些回憶,有人在慢慢接近一點真理,有人在愛麗絲的仙境閒逛,有人學國王穿著新衣裳…眼看著高樓蓋得越來越高,我們的人情味卻越來越薄,彩色的電視變得更加花俏,能辨別黑白的人越來越少……”

但是,最終的出路在哪裡?羅大佑並沒有告訴我們答案。

他的搖滾,衝擊著現代文明的弊端,卻並非是簡單的宣洩與質疑,而是有著更深層次的思索。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正如他為電影《搭錯車》所作的插曲《一樣的月光》:“誰能告訴我,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和你……“

06

在羅大佑的民謠創作中,最為大膽的莫過於抨擊分裂活動,譏諷分裂人士的歌曲——《阿輝仔飼著一隻狗》。

“阿輝仔飼著一隻狗,阿輝仔飼狗會咬人,阿輝仔飼人會咬狗,阿輝仔飼狗狗舔阿輝仔,,阿輝仔飼一隻阿誠仔狗,阿誠仔立志作阿輝仔狗,,阿誠仔彼只狗囝會汪汪汪……”

它公開嘲弄那些分裂的頭面人物,而沒有絲毫的隱晦與膽怯,對分裂分子的醜惡嘴臉,竭盡諷刺挖苦之能事。

即便詩性生活不再,但他未沮喪,依然對人類的未來充滿信心。

年少不懂羅大佑,聽懂已是曲中人

1986年為“世界和平年”所作的主題歌《明天會更好》,既是羅大佑對世界的真誠祝福,同時也唱出了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聲。

“輕輕敲醒沉睡的心靈,慢慢張開你的眼睛,看看忙碌的世界,是否依然孤獨地轉個不停…抬頭尋找天空的翅膀,候鳥出現它的影跡,帶來遠處的饑荒無情的戰火,依然存在的消息…唱出你的熱情 伸出你雙手,讓我擁抱著你的夢 讓我擁有你真心的面孔,讓我們的笑容 充滿著青春的驕傲,為明天獻出虔誠的祈禱…讓和風拂出的音響,譜成生命的樂章…唱出你的熱情,伸出你雙手,讓我擁抱著你的夢,讓我擁有你真心的面孔,讓我們的笑容,充滿著青春的驕傲,讓我們期待明天會更好。”

昔日的干戈,今日的紛爭,應化作明日的玉帛。

他用敏感的詩人之心、熾熱的歌者之聲,深情冷眼,看過人生的別離與世事的變遷。

他那揮之不去的家國情懷,對故土的關注,打動了世人日益萎縮的心靈,撞擊了現代人靈魂的深處,給世人注入了一種具有永恆意義的詩性精神。

3年前,75歲的美國民謠歌手鮑勃·迪倫,以“用美國傳統歌曲創造了新的詩意表達”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如果中國音樂圈,有人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最有可能的就是羅大佑了罷。

本文由蕭鳳拙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