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區少年:我不知道你的名字 但我終於成了你

陸軍 無人機 武器 馬帥 解放軍報融媒體 2017-05-10

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責任編輯:姚遠

今天的長征副刊版的《士兵面孔》專欄,不僅給您帶來了無人機飛控師費濤的故事,還有坦克炮長馬帥、震區少年和文藝達人劉一手的故事。請看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的報道:

震區少年:我不知道你的名字 但我終於成了你

無人機飛控師費濤

海上“獵鷹”

■劉林青 孫 燁

震區少年:我不知道你的名字 但我終於成了你

遠眺海上烏雲密佈,大雨將至。銀灰色的無人機,猶如獵鷹般在雲層間快速穿梭、搜索著獵物。

“發現目標沒有?”對講機裡傳來指揮員焦急的聲音。

“看到疑似船隻,但云層太厚,正在降低飛行高度,實施近距離識別。”只見一名海軍上士,邊說邊操縱著無人機朝目標飛去。他急切卻不慌亂的氣息,穩健如行雲流水的動作,顯得格外淡定從容。他就是東海艦隊航空兵某部的無人機飛控師費濤。

“預計20分鐘後,海域風力加大,會有中到大雨,且伴有雷電。”聽到氣象員的通報,戰友們都為費濤捏了把汗。

此時,飛控席位上的費濤,眼睛緊盯屏幕,他快速籌劃完成任務所需要時間。“距目標5公里2分鐘,偵察取證5分鐘,飛出雨霧區8分鐘,20分鐘足以完成任務!”

熟悉費濤的人都知道,他這份自信絕非虛言。雖然接觸無人機飛控不到5年,但獨立精準操作無人機起降100餘架次,安全飛行近200小時,執行海上偵察任務。這份成績單在整個東海艦隊也可圈可點,他因此有海上“獵鷹”的美譽。

“費濤的成長得益於他把學習鑽研無人機當成最大的興趣,一門心思琢磨解決無人機飛行訓練中遇到的‘攔路虎’,執著創新並樂此不疲。”談起這個兵,連長李建坤一臉的自豪。

2011年7月,費濤大學畢業,一直夢想海軍藍的他,直招入伍來到東海艦隊。作為無人機部隊的一員,他暗下決心,要做一名“不上天的飛行員”,向這個頗具挑戰性的崗位發起衝擊。

那段日子,他像上緊了的發條,渾身有使不完的勁。除了完成日常的學習訓練外,他一有空就扎進學習室裡鑽研無人機理論知識,經常拉著技術骨幹問個不停,人送外號“十萬個為什麼”。近半年時間裡,他撰寫了近10萬字學習筆記。為提高實操技能,他到機場跑道上選擇不同的氣候條件進行航模飛行訓練。有時為了練習一個操控動作,三五十遍都是家常便飯。他長時間仰頭盯著無人機,眼睛痠痛得流淚也不肯收工。

有戰友心疼勸他,“這個飛機轉彎動作已經很完美了,不需要再練了。”

這時,費濤往往會嘿嘿一笑。“還差得遠呢。我們海軍航空兵的無人偵察機靈敏度高,對手中搖桿的掌握力度要求極高,哪怕是差一點點,就可能飛出百米。只有精準操控,才能飛出極限戰鬥力。”費濤這樣說並不是誇大其詞。該型無人偵察機集高精尖技術一身,因其在航時、航程、抗惡劣天氣能力等方面的卓越性能,遂行海上偵察任務優勢十分明顯。

如此潛心修煉精準操控的“絕活”,讓費濤一次次成功排除險情。

2016年6月,在執行演習任務時,飛行控制席位上的“油量表”紅色告警燈突然亮起。如不能及時排除故障,不但任務難以完成,還存在飛行安全隱患,控制方艙內的氣氛頓時緊張起來。

“別慌!”費濤率先打破沉默,他機警的目光似乎捕捉到什麼。幾秒鐘後,他嘴角微微上揚,“是虛警!這符合傳感器受潮現象。”沒想到,他如此迅速地排除險情,演習任務得以順利進行。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只見費濤左手操縱鍵盤,右手緊握搖桿,切航點、設置起點、盤旋……一系列眼花繚亂的動作之後,果然不到2分鐘無人機就飛抵目標上空,佔據最佳偵察位置。清晰的圖像,實時地傳到指揮所大屏幕上。隨後,他“駕機”剛出霧區,就從偵察設備看到大雨如期而至。

“完美!海上‘獵鷹’名不虛傳!”戰友們報以熱烈的掌聲。

“無人機是有靈性的,你愛它,善待它,它就會用安全飛行回報你!”走下飛行控制席位,費濤一臉自信地說。

(圖片攝影:鄧言真)

心聲

擦亮打贏的眼睛

■費 濤

無人偵察機,是海上空中的“千里眼”。作為一名無人機飛控師,只有苦練精準操控的絕活,才能不辱使命,為打贏擦亮雙眼。

坦克炮長馬帥

“冷板凳”逆襲

■趙治國 龔攀峰

震區少年:我不知道你的名字 但我終於成了你

“你運氣不可能每次都這麼好。雖然排名第4,但成績一旦浮動,立刻換人。”聽到集訓隊長這句狠話,馬帥心一下涼了半截,感覺他坐實了這“冷板凳”的位置。

“10進8我排名第8,8進6我排名第6。”馬帥說,不是集訓隊長對他有意見,而是他的成績確實不理想。最後一次6進4,他又險些被淘汰。

原來,按照俄羅斯2016國際軍事比賽“坦克兩項”名額要求,3輛坦克參賽,每個國家僅允許備用一組乘員。若想以坦克炮長身份代表中國軍隊出戰,馬帥必須殺進“坦克兩項”集訓隊炮長專業前4名。所以,選拔賽6進4這一戰對馬帥而言至關重要。

然而,檢靶時卻出現了一個小插曲。明眼人往馬帥的靶子前一站,就能看出少了一個彈洞。“如果真有一發炮彈沒上,肯定被淘汰。”馬帥緊張得心裡直打鼓。就在所有人都認為馬帥要出局時,檢靶員湊到一個彈洞前,仔細數了起來。“尾翼刮痕多了兩片,兩彈穿一洞,上了!”他話一出口,全場皆驚,紛紛上前數尾翼刮痕片數。

在新疆軍區某裝甲團,中士馬帥絕對是坦克炮長隊伍中的佼佼者。可他到集訓隊一看,清一色的“老炮”。他不僅成了最年輕的炮長,一輪摸底考核下來,成績也僅僅處在中等偏上水平。

“代表國家出戰,不能靠運氣,必須用實力說話。”集訓後期,越發感到緊迫的馬帥,為了儘快提高射擊精度和穩定性,每天早晨5點就跑到射擊場,一遍一遍練瞄準;不管誰上車射擊,馬帥都要拿個本子記錄火炮射擊數據,推算射擊修正量。最終,馬帥以替補身份走上俄羅斯賽場。

出國前3天,馬帥卻無意中從姑姑的微信朋友圈看到“生命如此脆弱”的感慨。他趕緊給新婚不久的妻子打電話,卻被告知沒有任何事情發生。“你岳母給親戚們都打招呼了,誰都不準對你說,怕你分心,影響比賽成績。”馬帥最後是從他母親那裡得知岳父過世消息的。

登上飛往莫斯科航班的那一刻,他眼含淚水。“此時,我還只是中國隊的一名替補坦克炮長,幾乎沒有上場的機會,家人的支持讓我無比慚愧。”

3場單車賽,馬帥只能坐“冷板凳”。讓他沒想到的是,一名炮長接連發揮失常,領隊決定讓他替補出場。

那一刻,聞戰則喜的馬帥不禁產生一個疑問:“替換下來的炮長,平時訓練彈無虛發,即便賽場發揮失常,也不應該3發炮彈都脫靶?”

“裝備輾轉運至俄羅斯阿拉比諾,行程上萬公里,火炮出現了零位走動問題。”那名炮長反思失利問題時說的一席話,既拉直了馬帥心中的問號,也讓他陡然緊張起來。隨後,馬帥反覆觀看比賽視頻,畫滿一個筆記本的彈著點分佈圖,數次推翻射擊修正量裝訂方案……

第二天,馬帥走進“坦克兩項”半決賽現場,擔任首發車組炮長,與安哥拉、亞美尼亞、吉爾吉斯斯坦車組展開較量。“轟……”隨著坦克發動機一聲轟鳴,馬帥立刻進入狀態。坦克越障時劇烈顛簸,射擊後艙室內瀰漫著刺鼻的火藥味,他全然不覺。最終,他邊射擊邊修正,有效克服火炮零位走動帶來的影響,命中4個目標。

決賽中,馬帥繼續在首發車組擔任炮長,與僅剩的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展開對決。這次,已經完全掌握火炮“脾性”的他,一舉命中6個目標,助力中國隊奪得團體銀牌。

手捧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頒發的獎牌,馬帥邊流淚邊撥通了妻子的電話……

(圖片攝影:蘭傳軍)

心聲

時刻準備衝鋒

■馬 帥

從坐“冷板凳”到逆襲拿獎,其間承受了巨大的壓力,痛並快樂著。我最大的體會是,只有時刻用行動準備著,才能在關鍵時刻頂得上、打得贏。

震區少年從軍記

■強天林

震區少年:我不知道你的名字 但我終於成了你

記憶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變得模糊,但我依然能感到:汶川地震時,那雙託舉起我生命的大手傳來的溫暖。雖然時至今日,我都不知道他的名字。

2008年5月12日下午2點28分,忽然間天崩地裂。短短几分鐘內,教室成了一堆瓦礫。站在這片廢墟上,回家是我當時唯一的想法。

餘震不時地襲來,道路兩側落石滾滾,我一個人奔走在路上。第一次,回家的路這麼遙遠!就在此時,一片迷彩出現在我的視野。

“你去哪兒?”“我回家!”“回不去了,路全毀了……”和我對話的是一個身著迷彩的叔叔。話音未落,一陣餘震襲來,我身後的山體突然滑坡。

“躲開!”他一個箭步上來將我推開,回頭的瞬間,一塊飛石狠狠砸在了他的後背。“營長!”其他人要衝過來。“別過來!”他艱難地從亂石堆中爬了出來,滿身塵土。

“跟我們走,我會讓你和家人團聚。”一路上,他的手一直緊握著我,手背還在滲血。

第二天下午,我和家人會面。“小傢伙,答應你的事我一定會做到!”他的語氣堅決而有力。

地震後,我時常一個人發呆,憧憬著未來。有一次,這位迷彩叔叔看到我獨自坐在地上,便問我長大以後的夢想。

看我支支吾吾,他笑著說,“我在你這個年紀,就想著要當兵。”桑樹下,我聽著他講述著當兵的故事,是那麼動人。那時,我渴望能和他一樣,穿上一身軍裝!

我始終忘不了,這群迷彩身影用3天搭起300頂帳篷,30天建好300間板房。

當我搬進了新家,迷彩叔叔卻告訴我,他就要離開了!臨行前一天,他將一摞筆記本塞到我懷裡,“你要好好讀書,走出大山!”

直到現在,我都很後悔,送迷彩叔叔走的那天都沒有問他的名字。“小傢伙,我就要走了!”他隔著車窗向我揮手,我用盡了力氣對他吼著,“叔叔,終有一天,我會成為你!”

8月,我重返這間他親手搭建的板房教室。我告訴自己,從這裡開始,我要慢慢成為這位迷彩叔叔。

初中時我學習成績並不好,爸媽常說,畢業就去當兵,但我心中一直想著考軍校。地震後,我的“洪荒之力”被激發,學習成績從排名倒數一躍成為前幾名,順利進入了重點中學。

高中三年,我將所有精力用在了讀書上,滿腦子都想著考軍校,學習成績不斷進步,就在所有人認為我不可能的時候,我成功拿到了國防科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2012年8月,我終於穿上了這一身軍裝,那一刻,我多希望迷彩叔叔能看到。

走進軍校,我從一名懵懂無知的少年慢慢成長,逐漸融入並愛上軍營,逐漸明白了軍人的使命擔當,逐漸懂得了軍人拼命守護的無上榮光。

隨後,我來到工程兵學院進行培訓。這一年,不管遇到多少艱難險阻,我始終沒有放棄。骨折時,我依然堅持在訓練場;膝蓋積液時,我還進行五公里越野;失望無助時,我抱著迷彩叔叔送我的筆記本,想起與他的約定——我一定會成為你。

檯曆即將翻到5月12日,而我就要邁出校門走進部隊,我滿心都是期待和歡喜,因為9年的夢想就要實現。

(圖片攝影:李 煌)

心聲

終於成為你

■強天林

用時間煮一杯酒,裡面融入記憶,酵成了最香醇的想念。轉眼9年過去了,我依然不知道你的名字,但我終於成了你。

文藝達人劉一手

“一手”也不留

■崔 愷 劉士良

震區少年:我不知道你的名字 但我終於成了你

1米65的個頭,憨憨的笑臉,劉一手留給人的第一印象很實誠。可戰友們對他最初的看法卻是:這個列兵名如其人,幹啥都喜歡“留一手”。

這似乎也不能全怪劉一手。他去年入伍臨上火車前,父親反覆地叮囑:“出門在外,逢人只說三分話,凡事總得留一手。”他還真把父親這話記在了心裡。

這不,新兵下連,連裡組織新戰士上網。劉一手鍵盤敲得啪啪響,讓一旁的戰友驚訝得張大嘴巴。

“你叫什麼名字?”連長普雲山來到劉一手面前。“報告連長,我叫劉一手,文刀劉,一心一意的一,手腳的手!”

“你精通電腦嗎?”“我……不會。”劉一手回答得吞吞吐吐,他腦子裡始終迴響著父親的叮囑。

看著連隊俱樂部整齊擺放的吉他、二胡等樂器,劉一手隨手拿起一把電吉他,手指在琴絃上飛舞,那嫻熟沉浸的樣子簡直帥呆了。連長拍拍劉一手的肩膀說:“沒想到,你還會吉他。”劉一手撓撓頭,“我不會……”

如此,凡事“留一手”,不久前卻變成了“一手”也不留。咋回事?原來,為慶祝五一勞動節,團裡舉行了“有才你就來”表演賽。不承想,劉一手所在的連隊在網頁製作、卡拉OK演唱中均鎩羽而歸。這下劉一手看在眼裡,急在心上。

那天晚上,劉一手躺在床上輾轉反側:指導員說得好,連隊是我家,建設靠大家。我這個北京教育學院畢業的大學生,會英語、懂樂理、通電腦,為啥總要“留一手”?

劉一手想明白了。他一改往日做法,積極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主動幫助戰友輔導英語,毛遂自薦擔任計算機小教員,課餘時間和戰友一起編排節目。

這幾天,連裡參加政治處主辦的板報比賽。指導員李中華左挑右選也沒挑出人來。劉一手主動找到指導員說:“我來!”只見他拿起粉筆、尺子,左勾右畫,不到半天功夫,一塊圖文並茂的黑板報展現眼前。嘿,沒想到,一炮打響,獲得二等獎!

戰友們說,現在的劉一手變了,“一手”也不留了。

(圖片攝影:方 鑫)

心聲

該出手時就出手

■劉一手

連隊是我家,建設靠大家。每個戰士都應積極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為連隊建設添磚加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