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南西漢水流域有種風俗叫“乞巧”(原創作品)

隴南西漢水流域有種風俗叫“乞巧”(原創作品)

西和晚霞湖“巧娘娘”雕塑

隴南西漢水流域有種風俗叫“乞巧”(原創作品)

乞巧活動中虔誠跪拜的女娃們

隴南西漢水流域有種風俗叫“乞巧”(原創作品)

祭巧

隴南西漢水流域有種風俗叫“乞巧”(原創作品)

隴南西漢水流域有種風俗叫“乞巧”(原創作品)

隴南西漢水流域有種風俗叫“乞巧”(原創作品)

隴南西漢水流域有種風俗叫“乞巧”(原創作品)

隴南西漢水流域有種風俗叫“乞巧”(原創作品)

隴南西漢水流域有種風俗叫“乞巧”(原創作品)

隴南西漢水流域有種風俗叫“乞巧”(原創作品)

隴南西漢水流域有種風俗叫“乞巧”(原創作品)

你知道隴南有種風俗叫“乞巧”嗎?

隴南西和、禮縣是秦人最早的居住地,是西漢水源頭,據說西漢水原本為漢水上游,經考證和勘察,有多名專家認為,今天的西漢水和漢中的漢江在古代就是一條江。西漢水發源於甘肅省天水市(其南端與隴南市禮縣相接)秦城區西南齊壽山,由北向南而下,流經禮縣祁山附近又匯入自南而來的西和縣境內的漾水,折而向西流經禮縣縣城又南下而去,在禮縣江口鄉再次變道,折而向東再次流入西和縣境內的蒿林鄉,大橋鎮,其間又匯入幾條支流,再次南下進入康縣境內,最終在陝西略陽匯入嘉陵江。有學者認為,今嘉陵江上游諸水本為古漢水的上游,由於河道壅塞,在今陝西略陽以上形成河道型山間湖泊“天池大澤”。公元前186年的武都道大地震,震中在今陝西略陽、寧強一帶,造成寧強漢王山一帶發生巨大的山體滑坡,並在古漢水上游形成巨大的堰塞湖。至前161年,堰塞湖水南向溢出匯入嘉陵江。到約8世紀,嘉陵江“襲奪”古漢水上游的歷史過程完成。《辭海》中六朝地震將西漢水阻斷的詞條,就是對這一觀點的支持。而二十世紀50年代勘察寶成線鐵路略陽寧強段地形時,專家們發現了一條古河道遺蹟,據歷史學家和地質學家分析推測,該古河道是西漢水與漢水(漢江)的連接河道,西漢水在地質年代上應是漢水源頭,而這與《水經》的記載完全吻合。

悠悠西漢水,流淌數千年。“漢水”,天上之水也。甘肅天水市之名稱由來就基於其西南高海拔處嶓冢山漢水源。“漢”字,在上古時期,在西漢水流域,當時的人們稱“天河”為“雲漢”、“天漢”,所以對“漢水”二字的理解,也可理解為天上下來的水。在上古時期,由於為山川阻礙,交通不便,加上西漢水地處上游,溪流眾多,山高林密,草場遍佈,猛獸毒蟲橫行,其流域遍佈許多國家(其實是一些獨立的小部落),人們生存以狩獵為主,兼放牧牛馬,農耕次之,在艱苦的自然條件下發生過好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並向四方(尤其是下游)流傳,諸如伏羲女媧、楊二郎斬蟒、香山菩薩、薩真人治病救人、巧娘娘的傳說等,都隨著西漢水的流淌奔湧而出,越傳越遠。在下游人的心裡,這裡可能是離天較近的地方,於是隨著故事的發酵,時間的推移,久而久之,故事成為傳說,傳說變成了“神話”。那麼,當地好多的神話傳說,拋去其神祕的地方,也可以返璞歸真的解答。

以下說說我們西漢水流域的一種古老風俗,那就是“乞巧”,連續七天八夜,是女子在未出嫁前的一種最喜歡的群體活動,是“女兒”們練就一雙巧手的保證,是西漢水流域女孩子們的最愛,它每年舉行一次,直至她們出嫁。據敦煌文書等文獻記載,乞巧是秦人之俗,唐代陳鴻《長恨歌傳》:“秋七月,牽牛織女相見之夕,秦人風俗。”七巧與織女有沒有關係呢?應該是有的,天上那位巧手的能織七彩錦緞的織女,在西漢水流域,被那些未出嫁的女兒們親切地稱為“巧娘娘”。而秦人先祖中有位女修,也喜紡織善女紅,心靈手巧,指導過方圓村落女孩子的女紅,據此判斷,織女應該是女修的升級版,是傳說之後的“神話”。“乞巧”應該是一代一代的女兒們為了紀念和傳承女修(或織女)的手藝。乞巧活動要經過七天八夜一系列繁瑣而有趣的程序(其過程分為備巧、迎巧、祭巧、娛巧、拜巧、卜巧、送巧),每個環節都有儀式,有內容,載歌載舞,敬神乞巧,乞求巧娘娘賜予一雙靈巧的手,一雙明亮的眼,一副健康柔美的身板兒,學會紡織、學會女紅針線、洗衣衣淨、做飯飯香,上得廳堂,下得廚房。試想一下,誰娶了這樣子的女子能不幸福,能不從睡夢裡笑著醒來?這個活動從農曆七月初一的前夜開始(迎巧),七月初七的晚上結束(送巧)。期間,女孩子們要編織手攀(用絲線編織的戴在手腕的裝飾品),比誰編織的圖案花式時新好看,在農曆六月的最後一個晚上迎巧時全部連在一起(搭橋),口中唱著“天上的神仙把門開,我把巧娘娘接下來……”,迎接心中的“巧娘娘”光臨人間,將“巧娘娘”的塑像供奉於廳堂上方的供桌之上。接下來,就要給巧娘娘上供了,果盤是從女娃們自己用玉米包皮編制出來的,而且是從村子裡女娃們的作品裡邊挑出來的優質品,供品除了水果,巧芽(用豆類生的芽),還有手巧的女子用麥面、蕎麵捏就的各種形狀的果子,還有諸如小狗,兔子、馬牛羊形狀等供品。女娃子們的女紅作品,用柔軟的麥草編就的草編動物祭品也分列兩邊,讓巧娘娘備極榮光。供桌上的巧娘娘享受著香火和供品,享受著女孩子們的祭祀。每天早中晚三次,女娃子們齊聚巧娘娘面前,焚香,點蠟,跪拜,齊唱《祭巧歌》。個人祭巧時,女娃兒可默默禱告,乞求巧娘娘賜一雙慧眼,一雙巧手,或以後找個好人家等,禱告祈求什麼全憑自己,旁人是無從知曉的。

乞巧期間的一系列文娛活動,現在叫娛巧(竊以為唱巧貼切),在已經過去的“萬惡的”舊社會裡,每天等待未成年女兒們的是無盡的家務與農活,對於她們,生活的意義僅僅是活著,活著就是生活。只有在乞巧的這段日子,才能得到短短七天的“解放”,用來釋放她們被壓抑的天性與身心,讓她們聚在一起跳舞唱歌,展示才藝,互相比對,互相學習,共同進步,這是一段快樂的日子。她們得不到巧娘娘的耳提面命,只得藉助“麻姐姐顯靈”企圖達到目的,結果卻往往似是而非。於是又去別的村子“拜巧”,交流編織、女紅技巧,比賽唱巧。興之所至,樂不思蜀。然而,七天的日子一晃而過,“送巧”的時節已然來臨,七月初七的晚上,女兒(娃)們挑著巧娘娘依依不捨的來到河邊的空地上,輕輕地放置在向著南天門的方向,和那些草編的供品一起點燃。在女兒們“巧娘娘,早個你去。今年個去了明年個來,手拿香紙接你來”的哀唱聲裡化作嫋嫋青煙盤旋而上,離開了這些迷戀了七天之久的女孩子們。

前些年,由於生活的逐漸富裕,人心浮躁,對明星盲目的崇拜,各種思潮的泛濫,使人們迷失了方向,“一夜暴富”、轉眼“富家翁”的心思之下,“乞巧”這個傳統的風俗也逐漸沒落了,本來是未出閣的“女兒們”的專屬活動,因為現代女娃們的不屑一顧而無人傳承。於是,讓人感覺滑稽的一幕出現了,一群“廣場舞”大媽們在乞巧期間,油頭粉面,挑著“巧娘娘”又扭又跳,遊街轉巷,擾人清靜,尬舞鬼叫,不忍卒看。好在近年來在有識之士的呼籲下,在官方的帶動下,這個古老的風俗逐漸在恢復,有些未出閣的女兒們也在“乞巧”中良性迴歸,善莫大焉!

謹以此文敬獻於2019年“乞巧節”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