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長城段唯一的水關——寧武關

李自成 恢河 明朝 文物 清朝 味道山西 2018-12-13

寧武關故址就是如今的山西省忻州市寧武縣城,即呂梁山脈北支蘆芽山和雲中山交會的谷口。這裡三面環山,北倚內長城,深居於四面屏蔽的腹地,形勢穩固,易守難攻。

中國明長城段唯一的水關——寧武關

在山西北中部,有一座鳳凰城,名為“寧武”。從太原去往大同,定要經過這裡。而這裡的寧武關曾與偏頭關、雁門關聯結成內長城一線,是橫亙晉北五百里的一道巨大屏障。因其地處三關中路,素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應偏關,東援雁門”之說。在很多歷史時期,寧武關的戰爭幾乎連年不斷。值得一提的是,寧武關是中國明長城段唯一的水關。全國境內長城過河的地方還有幾處,但叫成關的地方卻將關建在水上,這是唯一。

中國明長城段唯一的水關——寧武關

山西的兩條大河桑乾河和汾河都源於這裡,然後分流南北,東西兩面又有滹沱河、黃河的支流流出。因此,這裡雖是山區,卻是路通四方,交通方便。由此北上可到大同,南下可達太原。

中國明長城段唯一的水關——寧武關

至於寧武關的前世今生,還要從晉北古樓煩(古部落名)說起。戰國時,趙武靈王曾在此設置樓煩關,用來防禦匈奴。到了秦漢時期,寧武成了樓煩縣地,如今縣城南面的寧化村即為樓煩關南口,縣城北面的陽方口即為樓煩關北口。北魏時期,廣寧、神武二郡先後治理此地。隋朝,這裡先後屬於崞縣、靜樂縣。到了唐朝,這裡又設置了寧武郡,取廣寧、神武二郡尾字。

中國明長城段唯一的水關——寧武關

明成化三年,明憲宗命人在此建立寧武關,就是希望防患於未然。在此之後,寧武關的防禦功能被髮揮到淋漓盡致,有效地擋住了蒙古的入侵。明正德八年,蒙古騎兵從大同入犯,進攻寧武關,企圖由此進入晉中。守關官兵奮起抵抗,戰敗蒙古兵,保衛了晉中的安全。

中國明長城段唯一的水關——寧武關

寧武關的創設、加固及沿關防戍的修築,將偏頭、雁門、寧武三關連為一線,有效地加強了明朝北部邊防。在當時,保障了三晉人民的安全。

長城,總是給人留下雄偉壯觀的印象,可長城腳下發生的諸多戰事,很少被人談起。

寧武關是三關中歷代戰爭最為頻繁的關口。當時,北方諸民族只要南下,必經三關。偏頭關由於有黃河作為天險,只有到了冬季時,匈奴騎兵才可以踏冰而過。而雁門關以山為天險,騎兵難以突破。水關寧武所靠的恢河是季節性河流,在恢河斷流的季節,匈奴騎兵就沿河谷揮師南進,直抵關下。當時,恢河河谷可容“十騎並進”,所以大多數時候,寧武關成為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交戰的主要戰場。

在寧武關千百年來的戰爭紀錄中,最後一場大仗發生在明末崇禎年間。

當時,李自成奮戰七晝夜,以慘重的代價,擊敗鎮守雁門關的三關總兵周遇吉,為奪取北京掃清了障礙。

如今,在寧武恢河東岸,仍有周遇吉之墓,為磚石所築。

自寧武大戰之後,大同、宣化、居庸關的三處守軍及調去的援軍,竟然全部不戰而降。層層險關要塞全成了擺設,致使起義軍一路長驅直入,迅速包圍了北京城。在那場勢如破竹的農民起義中,農民軍在寧武竟然苦戰七晝夜,付出了慘重代價,以至於到處開倉放糧的李自成一怒之下火燒寧武關。如此慘烈的戰爭說明了寧武關在軍事地理位置上的重要作用,寧武關也因此聞名天下。

寧武關見證了明王朝的衰敗,不知到此一遊的人們是否能找到李自成火燒長城的痕跡。

寧武關的長城遺蹟尚存。如今除了存有極少的零星夯土殘牆外,基本上全已被拆毀,只剩下位於城中心的一座鼓樓,至今尚保存良好。

來到寧武縣城人民大街,就能看到寧武關鼓樓。平面佈局基本呈正方形,此樓下方底座是磚砌券拱十字穿心洞,樓為三層三簷木結構歇山頂式建築,氣勢宏偉,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鼓樓內的文物陳列中,有寧武縣古寺出土的當年修築長城時用過的大水缸和戍守長城的將士使用過的各種兵器。

縣城人民大街大午城院裡,就是周遇吉家府,現存為清代建築。除了正房一座,還有繡樓一座。這處院原為城內大戶趙午城宅院,後為周遇吉家屬居住。

縣城裡有一座三進院佈局的延慶寺,中軸線依次建有天王殿、毗盧殿、藏經樓,兩側有東西配殿,齋室和東西小偏院,寺內存清代碑一通。據記載,明萬曆十八年重建,清代重修。

寧武縣距鳳凰山之北,傳說由鳳凰所變,故有 “鳳凰城”之稱,遇敵侵犯可神奇地飛走。城池猶如鳳身,城北華蓋山護城墩酷似鳳首,東西延伸的兩堡儼然是鳳翅,南城的迎薰樓猶如高翹的鳳尾,雄居城中的鼓樓堪稱鳳凰的心臟,使人浮想聯翩。

作為古代晉北重鎮的寧武關,倚靠著內長城,周邊自然會採取一些軍事防禦,築有關隘和墩臺。

位於寧武縣城西南處寧化村的寧化古城,原本是隋煬帝的行宮所在之處。唐代以後,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這裡開始向軍事城堡演變。朝廷不時著重兵守衛,曾為山西“臥牛城”(忻州)的“犄角”之一,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寧化古城歷史悠久,文物古蹟眾多。除隋 “汾陽宮城”遺址外,還有宋城舊址、明清磚砌城牆、關帝廟、萬佛洞等,保存均比較完整,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盤道樑堡位於寧武關東百里,向北俯瞰大同盆地,有古道能通往朔州,戰略位置重要。明嘉靖三十二年,在長城外修建了盤道樑堡。50年後,因舊堡地勢低於長城,不易固守,在長城內側重修新堡。現在的盤道樑村,就位於新堡內。抗戰前夕,晉綏軍曾在盤道樑一線構築國防工事,並在以後戰爭中發揮作用。

寧武關,戰事最頻繁的關隘。在歷史長河中,寧武關兵戈漸熄,烽煙散去,只有在前人遺留的詩句裡追溯昔日雄關的偉岸,也只有在傳說和故事中依稀可以發現當年戰爭的慘烈。如今,後人只有在剩下的那些殘破長城中,感嘆寧武關的悲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