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政如何處置李信——李信率20萬秦軍伐楚,遭遇秦國少有的慘敗

秦王政二十年,燕國太子姬丹派遣荊軻刺殺秦王未遂。險些遇害的秦王,目眩良久,心空陰翳。雖然荊軻已在宮殿內被亂劍殺死,但秦王仍覺得胸有塊壘,氣悶於心,不僅對荊軻的屍體施以車裂,而且命令大將王翦統領秦軍進攻燕國,追殺幕後指使者姬丹。在這次軍事行動中,青年將軍李信率領數千輕騎兵,衝鋒陷陣,窮追猛打姬丹軍隊,最終逼迫燕王喜殺死太子姬丹,李信取姬丹首級呈與秦王,秦王以為李信神勇,備加賞識。

秦王政如何處置李信——李信率20萬秦軍伐楚,遭遇秦國少有的慘敗

秦王政在秦軍攻克燕國上都薊城後,開始籌劃進攻楚國的軍事計劃。在廷議中,秦王與諸位大臣、將軍、博士縱論亡楚大計。每臨大事,召開朝廷會議,是秦國的傳統,與會者應該都是大人物和博士之流。李信這位後起之秀能在廷議上佔有一席,可見秦王對李信的器重。想必在廷議之前,秦王對領軍伐楚的統帥人選就有譜了,李信很可能就是排名靠前的人選。故在廷議中,秦王特意首先問李信:“寡人慾伐楚,以李將軍的氣度,需要動用多少軍隊?”李信年輕氣盛,鋒芒畢露,當即表示:“只需二十萬。”秦王頷首不語。又問王翦:“王老將軍您看呢?”王翦經過盤算思考,慎言道:“非六十萬不可!”秦王當即嘲笑王翦說:“將軍年紀大了,怎麼變得如此膽怯!”秦王認為王翦怯弱而李信壯勇,遂任命李信為大將軍、蒙武為副將,統領二十萬秦軍進攻楚國。

李信似乎缺少歷練,有輕敵之嫌,但也不是沒有勝算。兵以詐立和勝以奇速,是孫子兵法之要義。如果有一個具有卓越軍事指揮才能的大將軍,統領一支經過精挑細選組成的二十萬人的精銳軍團,在戰爭中,將軍精巧用兵,士兵蹈厲奮發,一舉滅楚應該有把握。

秦軍本來就是虎狼之師,精挑細選出的秦軍那就是生翼猛虎,必所向披靡。楚國雖是除秦國外的第一強國,但軍事實力遠遜於秦國,楚考烈王和春申君曾主導五國合縱伐秦,剛剛攻至函谷關,秦國軍隊一反攻,五國聯軍立即潰散;李信伐楚之前,秦軍曾試探性打擊楚國邊境部隊,結果證明楚軍戰鬥力確實不強。這些都是秦王和李信對二十萬秦軍滅楚滿懷信心的理由。

秦王和李信都是有英雄主義情結的血氣方剛的青年,在思想交流中很容易擦出敢為人先的激情的火花。王翦要用六十萬軍隊,那應該是秦國可動員的全部兵力,這樣龐大的軍隊必然內含為數不少的剛剛放下農具或筆桿又拿起兵戈的新兵以及駕戰車、服雜役、供軍需者,談不上是精兵。不過,在冷兵器時代,一般而言,寡不敵眾,是勢所必然。由此可見,老謀深算的王將軍所言不無道理。但軍事家往往只考慮戰爭全局,不及其他,而政治家不僅要考慮戰爭全局,而且還要考慮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等因素在內的國家全局。秦王自有秦王的考量,戰爭就是燒錢,投入的兵力越多,燒錢就越多,國家實力消耗的就越大,儘可能地做到低擾動、少消耗、速戰速勝,是興兵的原則,能用二十萬軍隊解決問題,決不用六十萬軍隊。

孫子說:凡興兵十萬,征戰千里,百姓的耗費,國家的開支,每天都要花費千金,前後方動亂不安,戍卒疲憊地在路上奔波,不能從事正常生產的有七十萬家。那麼,興兵六十萬,該有多少不能操事的家庭呀!而且孫子又說:在戰爭中,不是投入的兵力越多越好,只要主帥不輕易冒進,集中優勢兵力,準確掌握敵情,善於使將用兵,就足以取勝了。這是秦王肯定李信而否定王翦的又一原因。

秦王政如何處置李信——李信率20萬秦軍伐楚,遭遇秦國少有的慘敗

李開元在《秦謎》中寫道:李信為大將、蒙武為副將,率領二十萬軍隊分兩路進攻楚國。李信率軍進攻郢陳南部的平輿縣,蒙武率軍進攻郢陳東南部的寢縣。在強大秦軍的攻擊下,楚軍大敗。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李信軍出現了不可思議的行動,他沒有乘勝東進,按預定計劃攻取楚國的首都壽春,而是回師西退,掉過頭去攻擊秦國領土內的郢陳,蒙武軍也撤退回來與李信軍會和。也就在這個時候,一支楚軍出現在李信軍的後面,三日三夜緊緊尾隨跟蹤,然後發動突然襲擊,一舉大破李信軍。李信軍的軍營壁壘被逐一攻破,部下七名主要將領被殺死,大敗而歸。

秦國是個賞罰嚴明的國家,秦王更是眼睛裡不容沙子,況且這是秦國百餘年與東方諸國交戰損失最大的一役,可秦王對慘敗的李信將軍卻逾法優容。

秦國不僅有軍功爵制,激勵軍人拼死作戰,而且也有《重刑令》嚴懲敗降之將兵。《重刑令》規定:“軍有千人以上,有戰而北,守而降,離地逃,軍命曰國賊。”對“國賊”處以嚴酷刑罰:“身戮家殘,去其籍,發其墳墓,暴其骨於市,男女公於官。”秦王如何處置李信,史書沒有記載,但顯然沒有按《重刑令》規定對李信施行嚴酷的刑罰,因為史書記載李信後來被封為隴西侯。

在秦國封侯不易,要不王翦復出領兵伐楚之前,一再向秦王請求說:“臣下為大王領軍作戰,多有功勞,卻至今得不到列侯的封賞,如今借大王一心使用臣下的機會,及時地為子孫兒女請求些田宅,作為家業,也不算過分嘛。”這雖是王翦老於世故,消除秦王對自己領重兵在外的戒心之計策,但也透露出了一代名將勞苦功高,卻不得封侯的真實信息。這說明李信後來又被啟用,並戰功卓著,否則,李信何以封侯。

在處理李信軍慘敗問題上,秦王是很講道理的,並不像後人評價那樣,什麼少恩而虎狼心,什麼貪狠暴虐,什麼窮困萬民云云。那麼,秦王為何對敗軍之將李信網開一面呢?

郢陳突然叛亂是李信軍慘敗的主要原因,也是秦王、李信乃至秦國朝廷沒有預料到的。根據田餘慶先生的研究和李開元先生的補證,秦王二十二年,正當李信和蒙武所統率的秦軍在郢陳的南部和東南部大敗楚軍,準備乘勝進攻楚國首都壽春,一舉攻滅楚國的時候,身在郢陳的昌平君起兵反秦,攻佔了郢陳,切斷了李信軍的後路,使攻楚的秦軍陷於前後受敵的苦境。於是,李信軍不得不停止攻楚,回師進攻郢陳,結果被楚軍前後夾擊,大敗而歸。李信怎麼能想象到昌平君會反秦呢?昌平君是平定嫪毐之亂的關鍵人物,呂不韋失勢後,被秦王任命為丞相,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老資格的丞相昌平君被“徙於郢”。當然,秦王肯定知道昌平君遷徙於郢陳的原因。但包括秦王在內,誰也沒想到曾經為秦國丞相的昌平君會反秦,在李信軍背後揮戈死命一擊,使李信軍在前後夾擊中大敗而歸。如果昌平君依然忠於秦王,老老實實守在郢陳,李信統領的二十萬精兵是不是有望攻佔楚國首都壽春,進而消滅楚國呢?

秦王政如何處置李信——李信率20萬秦軍伐楚,遭遇秦國少有的慘敗

如果硬要追責,誰的責任最大?秦王。韓王安被俘後,按照李開元的說法,其繼續居留在新鄭附近,因為荊軻刺殺秦王,秦王修訂了對亡國之君的寬大政策,三年後,秦政府將韓王安從新鄭遷徙至郢陳地區,使其脫離故土,隔絕與韓人的聯繫,防備可能出現的意外。然而,事與願違,因此新鄭卻爆發了大規模的反秦叛亂。或因為韓王安參與了叛亂,甚至是主謀,或因為新鄭韓人打著韓王安的旗號叛亂,秦王誤以為韓王安是知情者……總之,秦王下令處死了韓王安。由於我們不可知的原因和諸多考慮,秦王命昌平君遷徙至郢陳,一方面主持處理新鄭之亂和韓王安之死的後事,一方面安撫郢陳地區不安易動的楚國人。

秦王可能太過於自信,沒有深入思考昌平君鎮守郢陳的潛在風險。楚考烈王有四個兒子,分別是後來的楚幽王熊悍及其同母弟楚哀王熊猶、熊猶的庶兄負芻以及在秦國受封為昌平君的熊啟。楚公子熊啟,丞相被貶,秦軍攻楚,郢陳又是楚國故地……將這些碎片聯繫起來就是楚公子對丞相被貶心存不滿,對秦軍攻楚從感情上難以接受,郢陳地區楚人又渴盼光復舊土,且郢陳地區與楚國交界,一旦昌平君與楚國合謀,郢陳地區楚人瞧準時機,相煽而動,反叛秦國,楚國再適時出手,秦國該如何是好?須知戰國時代是個智詐、逐利、無節的時代,高級官員和人才跨國流動、朝秦暮楚是常態,有奶便是娘,況且當政的楚王負芻還是熊啟的哥哥,在這樣的語境下,誰敢保證在秦國遭貶的楚公子有足夠的定力,不生反叛之心呢?事實與想象的一樣。怪誰?要怪只能怪秦王不察,缺少底線思維,促成了悲劇的發生。事後,秦王必心知肚明,事後諸葛也是明公,深究已無意義。秦王比歷史上一些封建帝王講道理,他沒有把李信當作替罪羊斬殺,自己繼續穿著皇帝的新裝在眾目睽睽之下自鳴得意地裸奔。

李信鎩羽而歸後,楚軍以郢陳為基地,大舉進攻秦國,迫使秦王親自到頻陽陳謝請求王翦復出。王翦率領六十萬秦軍,大體沿著李信進攻楚國的路線,收復失地,攻打郢陳,在久攻不下的情況下,王翦以秦軍一部包圍郢陳,自己親率秦軍主力南下,攻取平輿,大破楚軍,又乘勝東進,深入楚國境內,攻克楚國首都壽春,俘虜了楚王負芻。這其間,昌平君率楚軍堅守郢陳,秦軍攻而無功,急得秦王親自前來督戰。當昌平君得到楚國國內不利的消息,便撤出郢陳,東去退回到楚國境內。當得到楚王被俘的確切消息後,他被楚國大將項燕擁立為楚王。王翦南下完成既定的軍事任務後,率秦軍主力移師北上,與楚王熊啟、大將項燕統領的楚軍決戰於蘄縣,結果楚軍戰敗,楚王熊啟戰死,大將項燕自殺。秦軍乘勢向江南廣大楚地以及臣服於楚的越地進攻,不久越君降秦,至此,楚國滅亡。

秦王政如何處置李信——李信率20萬秦軍伐楚,遭遇秦國少有的慘敗

從某種意義上說,王翦率領秦軍能夠滅楚,也有李信失敗的功勞。正是因為李信軍的失敗,才暴露了不為秦所知的郢陳地區的叛軍,或曰楚國奇兵,使得早有準備的王翦軍不存在著被實力不俗的郢陳楚軍偷襲和被楚軍前後夾擊的可能,而有克敵之精心設計。冷兵器時代大兵團作戰,最怕凌厲的大規模突襲,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陣腳一亂,便兵敗如山倒。楚國無奇兵可制勝,只能以正兵與秦軍作戰,故在強勢的秦軍攻擊下,楚國必亡。如果王翦伐荊在前,李信攻楚在後,角色互換如何?或許,秦王也意識到了這一點,為日後李信的重新崛起預留了心理空間。

從秦王政對待李信伐楚失敗後被啟用之事,可以看出秦王政不僅愛惜人才、重視人才,而且還有自己獨到的用人觀。《後漢書》雲:“夫使功者,不如使過。”唐朝太子李賢在這句話下注:“若秦穆公救孟明視,而用之霸西戎。”孟明視是春秋時期秦國將領,在殽之役大敗,成了晉國俘虜,後被放回秦國。三年後,秦穆公又派孟明視率兵進攻晉國,再敗。而秦穆公依然重用他,讓他吸取教訓,增修國政,重施於民,強化軍隊建設。孟明視痛改輕敵毛病,並採取針對性措施,切實解決軍隊紀律鬆弛問題,不斷提高軍隊戰鬥力,最終在關鍵性戰役中獲勝。

善於“使過”,需要用人者有辯證思維和戰略眼光,有對自己判斷的自信和善於識別、使用人才的慧眼。失敗是成功之母,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經驗也是一種能力,沒有經過失敗的人,對於可能存在的風險往往意識不到或估計不足,而恰恰是那些犯過錯誤、有過失敗的人,更有可能吸取教訓,在後續的努力中有意識地運用那些付出學費的經驗,從而增加成功的可能性。事實證明,秦王政重新啟用李信為將是正確的。滅燕之時,王賁和李信一起率部平定燕地、齊地,李信最終因功封隴西侯。

相關推薦

推薦中...